第1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经典导学案)

第1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经典导学案)
第1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经典导学案)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1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建构

1.掌握Na2O、Na2O2等金属氧化物的性质。

2.比较Na2CO3、NaHCO3物理性质和化学

性质的差异及相互转化。

『知识梳理』

一、钠的氧化物

1.氧化钠的性质

氧化钠属于碱性氧化物,具有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

(1)与水反应:Na2O+H2O===2NaOH;

(2)与酸性氧化物(如CO2)反应:Na2O+CO2===Na2CO3;

(3)与酸(如HCl)反应:Na2O+2HCl===2NaCl+H2O。

2.过氧化钠的性质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①试管发烫,带火星的木

条复燃;

②滴加酚酞后溶液先变

红,然后褪色

Na2O2与水反应生成O2同

时放出较多的热量,中间

产物具有漂白性

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

(1)与H2O反应:2Na2O2+2H2O===4NaOH+O2↑;

(2)与CO2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微自测]

1.下列关于钠的氧化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Na 2O 2是白色固体,和冷水作用得到O 2和NaOH

B .Na 2O 2与水的反应中,氧化剂是Na 2O 2,还原剂是水

C .Na 2O 不稳定,能继续被O 2氧化生成Na 2O 2

D .都能与酸反应,生成含氧酸盐,都是碱性氧化物

答案 C

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热稳定性

Na 2CO 3性质稳定,NaHCO 3不稳定,易分解,反应方程式为2NaHCO 3=====△Na 2CO 3

+CO 2↑+H 2O 。

(2)与酸(足量盐酸)反应(写出相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Na 2CO 3:CO 2-3+2H +===CO 2↑+H 2O ;

②NaHCO 3:HCO -3+H +===CO 2↑+H 2O__。 (3)与碱(氢氧化钠)反应:

①Na 2CO 3与NaOH 不反应。

②NaHCO 3:NaHCO 3+NaOH===Na 2CO 3+H 2O 。

[微自测]

2.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向碳酸钠与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入稀盐酸,立即产生气泡( )

(2)分别加热Na 2CO 3和NaHCO 3固体,试管内壁均有水珠,两种物质均受热分解

( )

(3)NaHCO 3溶液中加入稀HCl :CO 2-3+2H +===CO 2↑+H 2O( )

(4)用如图装置(夹持、加热装置已略)进行实验,由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证

明①中NaHCO 3固体受热分解( )

答案 (1)× (2)× (3)× (4)√

三、焰色反应

1.定义

很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

2.操作

3.几种金属的焰色

金属

钠 钾 焰色

黄色 紫色(观察时要透过蓝色钴玻璃 )

[微自测]

3.Na 2CO 3和NaHCO 3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请回答:

(1)两物质的水溶液分别与足量盐酸混合,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除去Na 2CO 3固体中少量NaHCO 3的方法,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物质的焰色反应分别为________色、________色。

答案 (1)CO 2-3+2H +===CO 2↑+H 2O

HCO -3+H +===CO 2↑+H 2O (2)2NaHCO 3=====△Na 2CO 3+CO 2↑+H 2O

(3)黄 黄

探究一有关Na2O2与CO2、H2O的反应

从宏观现象分析Na2O2与H2O的反应[探究素材]

1.掌握过氧化钠的三个注意点

(1)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因其与酸(盐酸、稀硫酸等)反应时除生成盐和水外,还生成O2,不符合碱性氧化物的概念。

(2)Na2O2具有强氧化性,能氧化S2-、SO2、SO2-3、Fe2+、酸碱指示剂等。

(3)Na2O2的水溶液具有漂白性,因此Na2O2的水溶液能氧化有色物质而使之褪色,能漂白品红溶液、酸碱指示剂、有色布条等。

2.Na2O2与H2O的反应过程分析

Na2O2与水的反应可分为两个过程:

①Na2O2+2H2O===2NaOH+H2O2

②2H2O2===2H2O+O2↑

所以Na2O2与H2O反应时,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反应过程中有H2O2生成,H2O2有强氧化性,故向反应后的水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时,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探究题目]

1.如图所示装置,试管b中盛有水,气球a中盛有干燥的Na2O2颗粒,U形管中注有浅红色的水,将气球用橡皮筋紧缚在试管口。实验时将气球a中的Na2O2抖

落到试管b的水中,下列叙述的现象正确的是()

A.U形管内红色的水褪色

B.试管内溶液变红

C.气球a被吹大膨胀

D.U形管中水位不变

解析Na2O2抖落到试管b的水中后发生反应:2Na2O2+2H2O===4NaOH+O2↑,

该反应产生的O2使气球a膨胀,放出的热量使锥形瓶中的气体膨胀,导致U形管中c端水位下降,d端水位上升。故选C。

答案 C

从守恒和微观认识Na2O2与H2O、CO2的反应四大关系

[探究素材]

1.物质的量的关系

无论是CO2或H2O的单一物质还是二者的混合物,通过足量的Na2O2时,CO2或H2O与放出O2的物质的量之比均为2∶1。

2.固体质量的关系

相当于固体(Na2O2)只吸收了CO2中的“CO”、H2O中的“H2”;

可以看作发生相应的反应Na2O2+CO===Na2CO3,Na2O2+H2===2NaOH(实际上该反应不能发生)。

3.电子转移关系

不论是与CO2还是与H2O反应,CO2与H2O均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反应的实质都是Na2O2自身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所以有1 mol O2生成时,转移的电子均为2 mol。

4.先后顺序关系

一定量的Na2O2与一定量CO2和H2O(g)的混合物的反应,可视作Na2O2先与CO2反应,待CO2反应完全后,Na2O2再与H2O(g)发生反应。

[探究题目]

2.200 ℃时CO2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共23.2 g与足量的Na2O2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了7.2 g,则原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A.0.2 mol B.0.6 mol

C.0.8 mol D.1.0 mol

解析方法一:设混合气体中CO2、H2O 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

2CO2+2Na2O2===2Na2CO3+O2固体的质量差

2 mol 88 g-32 g=56 g

x28x

2H2O(g)+2Na2O2===4NaOH+O2固体的质量差

2 mol 36 g-32 g=4 g

y2y

则:44x+18y=23.228x+2y=7.2

解得x=0.2 mol,y=0.8 mol

则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

0.2 mol+0.8 mol=1.0 mol。

方法二:200 ℃时

2CO2+2Na2O2===2Na2CO3+O2

2 1

2H2O(g)+2Na2O2===4NaOH+O2

2 1

200 ℃时CO2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共23.2 g 与足量的Na2O2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了7.2 g,则根据质量守恒:m(O2)=23.2 g-7.2 g=16 g,则n(O2)=16 g/32 g·mol-1=0.5 mol,则n(H2O)+n(CO2)=2n(O2)=1.0 mol。

答案 D

探究二Na2CO3与NaHCO3

从微观反应原理认识Na2CO3与盐酸反应

[探究素材]

1.向盐酸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开始时酸过量)

2HCl+Na2CO3===2NaCl+CO2↑+H2O

2.向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开始时酸不足)

HCl+Na2CO3===NaCl+NaHCO3

HCl+NaHCO3===NaCl+CO2↑+H2O

结论:不同的滴加顺序产生不同的现象,这也是不用其他试剂就可鉴别Na2CO3

溶液和盐酸的原理。

[探究题目]

3.分别取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各100 mL,再通入一定量的CO2,随

后分别各取20 mL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0.2 mol/L的盐酸,在标准状况下产生CO2的体积(y轴)与所加入盐酸的体积(x轴)的关系如下图(分A、B两种情况):

(1)在A情况下,溶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其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2)在B情况下,溶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其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

(3)原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解析CO2通入NaOH溶液中进行反应时,据CO2量与NaOH量的相对多少,

有这样几个阶段:①CO2+2NaOH===Na2CO3+H2O,此时溶质可能为NaOH和Na2CO3或只有Na2CO3(刚好反应);②Na2CO3+CO2+H2O===2NaHCO3,此时

溶质可能为Na2CO3和NaHCO3或只有NaHCO3。据图分析:B情况最终生成的CO2(其实就是最初通入与NaOH溶液反应的)是A情况的2倍。(3)当加入150 mL

盐酸时,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溶质为NaCl。据元素守恒有n(NaOH)=n(Na +)=(Cl-)=0.2 mol/L×0.15 L=0.03 mol,所以原氢氧化钠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为0.03 mol/0.02 L=1.5 mol/L。

答案(1)NaOH、Na2CO31∶1

(2)Na2CO3、NaHCO31∶1(3)1.5 mol·L-1

从宏观现象发展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鉴别方法

[探究素材]

1.利用热稳定性不同鉴别。

2.利用和酸反应生成气体的速率不同鉴别(相同条件下)。

3.利用阴离子的不同鉴别。

4.利用溶液的酸碱性不同鉴别(相同条件下)。

[探究题目]

4.在课堂上老师出示了两瓶失去标签的Na2CO3和NaHCO3无色饱和溶液,希望班里同学提出简便的鉴别方法,该班同学踊跃提出看法,其中不合理的是()

①用干燥的pH试纸检验,pH大的是Na2CO3

②取等量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各滴入酚酞溶液,红色较深的是Na2CO3

③取等量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加热,有气泡产生的是NaHCO3

④取等量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开始就有气体放出的是NaHCO3

⑤取等量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的是Na2CO3

⑥取等量的溶液于两支试管中,滴加Ba(OH)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的是Na2CO3 A.①②B.③⑥

C.④⑤D.②⑤

解析③中因为NaHCO3溶液受热时NaHCO3不分解,只有NaHCO3固体受热才分解;⑥中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滴加Ba(OH)2溶液,都能出现白色沉淀,化学方程式为Na2CO3+Ba(OH)2===2NaOH+BaCO3↓,2NaHCO3+Ba(OH)2===Na2CO3+BaCO3↓+2H2O。

答案 B

从反应转化演绎Na2CO3和NaHCO3混合物的除杂

[探究素材]

混合物(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方法及试剂

Na2CO3固体(NaHCO3) 加热至恒重

NaHCO3溶液(Na2CO3) 通入足量CO2气体

Na2CO3溶液(NaHCO3) 加入适量NaOH溶液

[探究题目]

5.除去NaHC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2CO3可采取的方法是()

A.通入二氧化碳气体B.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C.加入澄清石灰水D.加入稀盐酸

解析A项,因为CO2能和Na2CO3溶液发生如下反应:Na2CO3+CO2+H2O===2NaHCO3,故可用来除去NaHC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2CO3。而Ba(OH)2、Ca(OH)2和盐酸都能与NaHCO3、Na2CO3反应。

答案 A

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分类合理的是()

A.K2CO3和K2O都属于盐

B.KOH和Na2CO3都属于碱

C.H2SO4和HNO3都属于酸

D.Na2O和Na2SiO3都属于氧化物

解析氧化钾属于氧化物,不是盐,A错误;碳酸钠属于盐,B错误;两种都属于酸,C正确;硅酸钠属于盐,D错误。

答案 C

2.对于反应:2Na2O2+2H2O===4NaOH+O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Na2O2是氧化剂,H2O是还原剂

B.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该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数目为4

D.每有18 g H2O与足量Na2O2反应,则固体增重4 g

解析在Na2O2与H2O的反应中,Na2O2中-1价氧元素原子之间发生电子转移,Na2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电子转移的数目为2。根据元素守恒,固体增重质量等于参加反应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即18 g H2O参加反应,固体增重2 g。

答案 B

3.现有两瓶无标签的无色溶液,分别装有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用下列试剂或方法能将两者区分的是()

①Ca(OH)2②盐酸③CaCl2④NaOH⑤加热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⑤

解析①④都是碱,加入Na2CO3、NaHCO3中,现象相同(①都有沉淀、④都无明显现象),所以①④不能区分。②向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中加盐酸,产生气泡速率快的是NaHCO3溶液,产生气泡速率慢的是Na2CO3溶液,可以区分。

③加入CaCl2时,Na2CO3溶液中有沉淀生成,而NaHCO3溶液中无沉淀生成,可以区分。⑤加热法,因两者都是溶液,加热都不分解,故无法区分。

答案 C

4.某二价金属的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混合物与足量盐酸反应。消耗H+和产生CO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4,该混合物中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2 B.2∶3

C.3∶4 D.4∶5

解析令碳酸盐和碳酸氢盐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 mol、y mol,则:

RCO3~2H+~CO2

121

x mol2x mol x mol

R(HCO3)2~2H+~2CO2

122

y mol2y mol2y mol

所以(2x mol+2y mol)∶(x mol+2y mol)=5∶4,解得x∶y=2∶3,故选B。

答案 B

5.如图表示A~E五种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其中A为淡黄色固体,B为单质。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B________,

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写出B→C、D→E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B→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A是淡黄色固体,可知是Na2O2,B是单质可制取A,知B是Na,A与CO2反应生成D,知D为Na2CO3;B与Cl2反应生成E,知E为NaCl;Na2O2、Na都能生成C,知C为NaOH。

答案(1)Na2O2Na NaOH Na2CO3NaCl

(2)2Na+2H2O===2Na++2OH-+H2↑

CO2-3+2H+===CO2↑+H2O(答案合理即可)

课时作业

基础巩固

1.实验:用脱脂棉包住0.2 g Na2O2粉末,放在石棉网上,在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水,可以观察到脱脂棉剧烈燃烧起来。此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Na2O2在反应中只作氧化剂

B.由于Na2O2与H2O反应放出热量和氧气,所以脱脂棉剧烈燃烧

C.Na2O2与H2O的反应中有氢氧化钠生成,Na2O2是典型的碱性氧化物D.Na2O2与H2O的反应中有氧气生成,可用于防毒面具上

解析Na2O2与H2O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Na2O2在反应中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A项错误;脱脂棉剧烈燃烧说明具备燃烧的条件,剧烈燃烧应该有大量氧气,只有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才能使脱脂棉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知该反应有氧气生成且放热,B项正确;Na2O2不是碱性氧化物,C项错误;Na2O2与H2O的反应中有氧气生成,但防毒面具没有水的来源,D项错误。

答案 B

2.向紫色石蕊溶液中加入过量Na2O2粉末,振荡,正确的叙述是()

A.最后溶液变蓝色

B.溶液先变蓝色最后褪色

C.溶液仍为紫色

D.因为Na2O2与石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无气泡产生

解析氧化还原反应是一个比较慢的过程,而酸碱之间的反应较快。紫色石蕊溶液中加入过量Na2O2粉末,首先会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O2,生成的NaOH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由于反应过程中会生成过氧化氢,H2O2具有强氧化性会慢慢将有机色素氧化为无色物质,所以最后溶液变为无色。

答案 B

3.关于Na2CO3和NaHCO3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热稳定性:NaHCO3<Na2CO3

B.与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NaHCO3<Na2CO3

C.相同温度时,在水中的溶解性:NaHCO3<Na2CO3

D.等物质的量的Na2CO3、NaHCO3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产生的CO2质量相同解析NaHCO3与同浓度盐酸的反应比Na2CO3更剧烈,B错误。

答案 B

4.欲鉴别浓度均为3 mol/L的Na2CO3和NaHCO3两溶液,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①分别滴入澄清石灰水②分别加入氯化钙溶液③分别滴入 3 mol/L的盐酸④分别滴入NaOH溶液

A.②③B.①②

C.①②③D.①③④

解析①分别滴入澄清石灰水,与Na2CO3和NaHCO3两种溶液反应都生成碳酸钙沉淀,不能鉴别,错误;②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碳酸氢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不反应,可鉴别,正确;③NaHCO3与盐酸反应生成CO2,而向Na2CO3溶液中逐滴滴加盐酸,先生成NaHCO3,没有气体产生,当完全生成NaHCO3之后,才开始有CO2气体生成,可鉴别,正确;④向Na2CO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不反应,向NaHCO3溶液滴入NaOH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无明显现象,不能鉴别,错误,A项正确。

答案 A

5.某无色透明溶液中加入Na2O2后,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同时产生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是()

A.Cu2+B.Mg2+

C.Ba2+D.Fe3+

解析在溶液中Cu2+、Fe3+均有颜色,故可排除A、D两项。Na2O2与水反应生成NaOH和O2,生成的NaOH与Mg2+反应产生Mg(OH)2白色沉淀,而不与Ba2+产生沉淀,故B项正确。

答案 B

6.下列对焰色反应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说明,正确的是()

①钾的火焰颜色,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②先把铂丝灼烧到与原来火焰颜色相同,再蘸取被检验的物质③每次实验后,要用盐酸把铂丝洗净④实验时最好选择本身颜色较微弱的火焰⑤没有铂丝,也可用光洁无锈的铁丝代替

A.仅有③不正确B.仅有④不正确

C.仅有⑤不正确D.全对

解析①为了滤去黄光;②、③除去铂丝上的杂质;④本身颜色越微弱的火焰在实验时干扰越小,被检验物质的火焰颜色越明显;⑤焰色反应除用铂丝外,还可以用光洁无锈的铁丝、镍丝、铬丝等。

答案 D

7.在一定条件下,使CO和O2的混合气体26 g充分反应,所得混合物在常温下跟足量的Na2O2固体反应,结果固体增重14 g,则原混合气体中O2和CO的质量比可能是()

A.9∶4 B.1∶1

C.7∶6 D.6∶7

解析由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可知混合物在常温下跟足量的Na2O2固体反应,生成的固体为Na2CO3固体,1 mol Na2O2生成1 mol Na2CO3,质量增加28 g,恰好为CO的质量,固体增重14 g,说明原混合气体中CO为14 g,则O2为26 g-14 g=12 g,所以原混合气体中O2和CO的质量比为12 g∶14 g=6∶7,D项正确。

答案 D

8.把过氧化钠投入含有HCO-3、Cl-、Mg2+、Na+的水溶液中,离子数目不变的是()

A.HCO-3B.Cl-

C.Mg2+D.Na+

解析过氧化钠先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氢氧化钠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

自由移动的氢氧根离子和钠离子,氢氧根离子能和镁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和碳酸根离子,所以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4OH-+O2↑,2OH-+Mg2+===Mg(OH)2↓,HCO-3+OH-===H2O+CO2-3,溶液中离子数目减少的为HCO-3、Mg2+,增加的为Na+,不变的为Cl-。

答案 B

9.下图为几种物质的转化关系,其中A为金属,B为淡黄色固体粉末,每一物质均含有A元素。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B________,C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2)写出下列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推断题的关键是找突破口,根据A为金属,B为淡黄色固体粉末,可知A 为Na,B为Na2O2,前后联系,可知其他物质。

由钠的性质,可知,D、E分别为Na2O、NaCl、NaOH中的一种,由Na2O2的性质可知,C必为Na2CO3,则F为NaHCO3,由Na2CO3→E可知,E为NaOH或NaCl,由D→C知,E为NaOH时,D只能为Na2O;当E为NaCl 时,D可以为Na2O或NaOH。

答案(1)Na2O2Na2CO3NaOH(或NaCl)NaHCO3

(2)Na2CO3+Ba(OH)2===BaCO3↓+2NaOH(或Na2CO3+2HCl===2NaCl+CO2↑

+H 2O)(答案合理即可) Na 2CO 3+CO 2+H 2O===2NaHCO 3

2NaHCO 3=====△Na 2CO 3+CO 2↑+H 2O

10.A 、B 、C 、D 、F 五种物质的焰色反应均为黄色,A 、B 、C 、D 与盐酸反应均生成E ,此外B 还生成一种可燃性气体。而C 、D 还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H ,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D 和A 可反应生成C ,F 和H 也可反应生成C 和另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 、C 、F 的化学式

A________;C________;F________。

(2)写出F 和H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D +盐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B +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焰色反应为黄色,且A 、B 、C 、D 均与盐酸反应生成E ,知E 为NaCl ,B 还生成一种可燃性气体知B 为Na ,C 、D 还生成无色无味气体H 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知C 、D 为Na 2CO 3或NaHCO 3,F 和H(CO 2)反应生成C 和另一种气体,则F 为Na 2O 2、C 为Na 2CO 3,因而D 为NaHCO 3,D 和A 反应可生成Na 2CO 3,则A 为NaOH 。

答案 (1)NaOH Na 2CO 3 Na 2O 2

(2)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

(3)①HCO -3+H +===H 2O +CO 2↑

②2Na +2H 2O===2Na ++2OH -

+H 2↑

能 力 提 升

11.Na 2O 2能与CO 2反应生成氧气,在潜水艇中用作制氧剂。某学生以足量的大理石、足量的盐酸和Na 2O 2样品为原料,验证Na 2O 2能与CO 2反应生成O 2,设计出如下实验装置:

(1)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D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E中的石灰水出现轻微白色浑浊,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验证Na2O2能与CO2反应生成O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CO2气体中含有挥发出来的HCl气体和水蒸气,B瓶中用NaHCO3溶液吸收HCl气体,同时产生的CO2气体可以补充损耗的C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3+H+===CO2↑+H2O。(2)经过B装置除HCl和C装置除水后得到干燥纯净的CO2气体,Na2O2与CO2反应生成O2和Na2CO3,化学方程式为:2CO2+2Na2O2===2Na2CO3+O2。(3)E中的石灰水出现轻微白色浑浊,说明产生的沉淀的量很少,则意味着进入E装置中的CO2的量较少,可能的原因是D中有少部分CO2未参加反应进入E装置。(4)验证Na2O2能与CO2反应生成O2的方法是:从水槽中取出集气瓶E,正立在实验台上,用带火星的木条伸进集气瓶中,如果木条复燃,证明Na2O2能与CO2反应生成O2。答案(1)HCO-3+H+===CO2↑+H2O(2)2CO2+2Na2O2===2Na2CO3+O2 (3)D中有少部分CO2未参加反应进入E中生成沉淀(4)从水槽中取出集气瓶E,正立在实验台上,用带火星的木条伸进集气瓶,如果木条复燃,证明Na2O2能与CO2反应生成O2

12.A~H为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代表化合物,“□”代表单质,A为医学上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G为淡黄色固体,C在通常状况下为无色液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G 的化学式为________,每生成1 mol G 转移电子________mol 。

(2)反应①②③④中________(填序号)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3)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 →

B +

C +

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 +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A 可治疗胃酸过多,且受热分解生成三种物质可能是NaHCO 3,由两种单质点燃生成的淡黄色固体只可能是Na 2O 2,通常状况下的无色液体可能是H 2O 。联系图中的转化关系即可推得:A 、B 、C 、D 、E 、F 、G 、H 分别是NaHCO 3、CO 2、H 2O 、Na 2CO 3、O 2、Na 、Na 2O 2、NaOH 。

答案 (1)Na 2O 2 2 (2)②③

(3)2NaHCO 3=====△Na 2CO 3+H 2O +CO 2↑ 2Na +2H 2O===2NaOH +H 2↑

13.“套管实验”是将一个较小的玻璃仪器装入另外一个玻璃仪器中,经组装来完成原来需要两只或更多普通玻璃仪器进行的实验。因其具有许多优点,近年被广泛开发并应用于化学实验中。下述实验为“套管实验”,请观察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分析实验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小试管内塞有沾有无水硫酸铜粉末的棉花球)

(1)从点燃酒精灯开始,试管及烧杯A 、B 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整个实验结束时,在操作上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该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烧杯B 中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Na 2CO 3与NaHCO 3在装置中的位置能否交换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实验装置不再是传统的组装,而是改进了的装置,将原来两个实验结合在一起,能更好地进行对比说明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答案 (1)小试管内有液滴出现,棉花球变蓝;B 中有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开始时A 中只是有少量气泡产生

(2)防止倒吸

(3)NaHCO 3的热稳定性比Na 2CO 3的差,NaHCO 3分解有CO 2和H 2O 生成

(4)CO 2+Ca 2++2OH -===CaCO 3↓+H 2O

(5)否 无法说明Na 2CO 3比NaHCO 3稳定

14.现有NaHCO 3和Na 2CO 3·x H 2O 的混合物,为了测定x 的值,某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CaCl 2、碱石灰均足量)。

(1)B 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 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在装置A 的试管中装入NaHCO 3和Na 2CO 3·x H 2O 的混合物3.7 g ,用酒精灯加热到反应完全,此时B 管增重1.89 g ,C 管增重0.22 g ,则x 的值为________。

(4)该装置还不是很完善,可能使测定结果偏小,应如何改进?

解析 (3)B 管增重1.89 g 是产生的水的质量,H 2O 来自于NaHCO 3的分解和Na 2CO 3·x H 2O 的失水;C 管增重0.22 g 是产生的CO 2的质量,由CO 2的质量可求出NaHCO 3的质量及其产生H 2O 的质量。

2NaHCO 3=====△Na 2CO 3+CO 2↑+H 2O

2×84 g 44 g 18 g

0.84 g 0.22 g 0.09 g

即Na 2CO 3·x H 2O 的质量为3.7 g -0.84 g =2.86 g , Na 2CO 3·x H 2O 含水:1.89 g -0.09 g =1.80 g ,

在Na 2CO 3·x H 2O 中

M (Na 2CO 3)M (H 2O )=10618x =

2.86 g -1.80 g 1.80 g =1.06 g 1.80 g ,得x =10。

答案 (1)吸收反应中生成的水 (2)吸收反应中生成的CO 2 (3)10 (4)在C 装置后再加一个装有碱石灰的U 形管

钠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教案.pdf

第一章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 【考纲解读】 1、掌握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钠的用途和在实验室中的保存方法。 2、掌握重要的钠的化合物的性质及有关计算。 【知识梳理】 一、化学发展史 被称为近代化学发展史的里程碑四大史实是: 1、1661年,英国科学家提出的概念。 2、1771年,法国化学家建立学说。 3、1803年,英国科学家提出了学说。 4、1869年,俄国化学家发现。 二、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包括、、、等,另外还有模型法和假说法。 2、基本程序:物质的外观、物质的性质、以及 是研究过程的重要环节。 三、钠 1.钠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 2.化学性质: (1)跟氧气反应: Na+O2──(切面很快变___ ,Na2O加热时不稳定易转化成___ ) Na+O2──(_____火焰,大量烟,生成_____色固体)以上反应说明Na2O2比Na2O 稳定。 点燃 (2)在氯气中燃烧:2Na+Cl2 ==== 2NaCl(白烟) (3)钠与硫混合研磨即生成Na2S Na+S--- (4)钠与水反应,可见到下列现象:浮、熔、游、响、红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离子方程式:。 (5)钠与酸反应: Na + H+ --- 实质是钠与氢离子直接反应,比与水的反应更激烈,极易爆炸,要特别小心。 (6)钠与醇的反应 试描述钠与乙醇反应的现象:_ 化学方程式 (7)与盐溶液的反应 先考虑Na与水反应生成NaOH,再考虑NaOH 是否与盐溶液反应。如将钠投入FeCl3溶液中有气体放出和沉淀生成。 写出钠和氯化铵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 3.钠的存放、取用和制法

§第1节 平均数(第1课时) 导学案

子洲三中 “双主”高效课堂 数学 导学案 2014-2015 学年第一学期 姓名: 组名: 使用时间2014年 月 日 年 级 科 目 课 题 主 备 人 备 课 方 式 负责人(签字) 审核领导(签字) 序号 八(3) 数学 §第1节 平均数(第1课时) 乔智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并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二【学习过程】 活动1:认识平均数 生活中常常会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如章前图中甲乙两个队员哪个的射击成绩更好,甲乙两个球队中哪个队的球员更高。 1.在篮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是反映球队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因为甲队某个球员高于乙队的球员就说甲队的球员比乙队的高吗? 2.CBA (中国篮球协会)2011-2012赛季冠亚军球队主要队员的身高、年龄(截至2012年)如下: 北京金隅(冠军) 广东东莞银行(亚军) 号码 身高/厘米 年龄/岁 号码 身高/厘米 年龄/岁 3 188 35 3 205 31 6 175 28 5 206 21 7 190 27 6 188 23 8 188 22 7 196 29 9 196 22 8 201 29 10 206 22 9 211 25 12 195 29 10 190 23 13 209 22 11 206 23 20 204 19 12 212 23 21 185 23 20 203 21 25 204 23 22 216 22 31 195 28 30 180 19 32 211 26 32 207 21 51 202 26 0 183 27 55 227 29 上述两支篮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的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一般地,对于n 个数x 1,x 2,…, x n ,我们把)(121n x x x n +++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x 。 3.计算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年龄?与同伴交流。 活动2:认识加权平均数 学生是平等的,因此,不同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地位相同。生活中,关于一个事物的各个数据,它们的重要性可能不同。我们看一个例子。 例题?示范 1.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 、B 、C 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 测试成绩 A B C 创 新 72 85 67 综合知识 50 74 70 语 言 88 45 67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年龄/岁 19 22 23 26 27 28 29 35 相应的队员数 1 4 2 2 1 2 2 1

第1课时 全面调查(导学案)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0.1 统计调查 第1课时全面调查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课题: 如果要了解全班同学对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七个学科的喜爱情况,你会怎样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0.1统计调查. 2.学习目标: (1)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 (2)学会划记法和用表格整理数据. (3)认识描述数据的方式——条形图和扇形图,并学会画图. (4)了解全面调查的概念. 3.学习重、难点: 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的方法. 二、分层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课本P135~P136表格以下第二自然段为止的内容. (2)自学时间:5分钟. (3)自学要求:请同学们认真看课本,学会制作调查问卷、设计统计表.不懂的问题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 (4)自学参考提纲: ①今天我们进行的收集数据的方法是问卷调查. ②统计中经常用表格整理数据. ③完成下列表格. 全班同学最喜爱节目的人数统计表 ④被调查的这个班级共有50名同学,喜爱娱乐节目的有18名,占全班同学

2.自学: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教师深入课堂了解自学进度和自学中存在的问题:①能否根据要求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②用表格划记的方法整理数据是否细致准确. ②差异指导:对学习有困难或方法不当的学生进行引导. (2)生助生:小组内学生之间相互协作交流,订正和研讨. 4.强化: (1)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方法. (2)练习:小明为了解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设计了如下调查问题: 你平时最喜欢的一项课余活动是() A.看课外书 B.体育活动 C.看电视 D.踢足球 你认为此问题的答案选项设计合理吗?为什么?如果不合理,请修改.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课本P136剩下部分至P137“练习”之前的内容. (2)自学时间:5分钟. (3)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学会绘制条形图和扇形图来描述数据. (4)自学参考提纲: ①描述数据还可以用条形图和扇形图. ②因为组成扇形图的各扇形圆心角的和是360°,所以只需根据各类节目所占的百分比就可以算出对应扇形圆心角的度数.圆心角越大,扇形在圆中占的比例就大. 新闻:360°×8%=28.8°, 体育:360°×20%=72°, 动画:360°×30%=108°, 娱乐:360°×36%=129.6°, 戏曲:360°×6%=21.6°. 根据算得的圆心角的度数在图中画出相应节目的扇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第1课时 1000以内数的认识(一)》

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简析: 教材先通过向学生介绍熟悉的体育场的容量,从而引出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创设了一幅幅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画面,让学生认识千、万,知道万位,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而且懂得对于较大的数,可以一百一百或一千一千地数,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更大的计数单位的教学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了百以内的计数单位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明确“满十进一”的计数方法,并能体会数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学习多位数的认识打好基础。在整数的认识过程中,本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对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单元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数学思考:经历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数感。 问题解决:初步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认识“万位”及其位值,能说出万以内各数位的名称及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能掌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情感态度: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学习重点: 1.会数10000以内的数,探索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写法及数的组成。 2.能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 3.会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学习难点: 1.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3.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课时安排:14课时 1.1000以内数的认识……………4课时 2.10000以内数的认识…………6课时 3.整百、整千数加减法…………3课时

第1课时 学习《关雎》导学案

第1课时学习《关雎》导学案 【导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课时计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关雎》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雎鸠啼鸣,荇菜参差。琴瑟钟鼓,君子淑女……这一切,在心中荡漾着爱意的恋人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与幽怨吧!你听,他们各自为自己倾心的“淑女”唱出了缠绵悱恻的情歌。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板书课题)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字音 雎(jū) 鸠(jiū) 窈(yǎo)窕(tiǎo) 逑(qiú) 荇(xìnɡ) 寤(wù)寐(mèi) 芼(mào) 2.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实词 关关:拟声词,一种鸟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配偶。 寤寐:指日日夜夜。 芼:挑选。 (2)词类活用

专题四第1讲 钠及其重要化合物-2021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金版导学案(必修部分)

2021年高考化学一轮复习金版导学案(必修部分) 专题四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1讲 钠及其重要化合物 [考纲要求] 1.了解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2.掌握钠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3.掌握钠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考点一 钠的性质及用途 知识梳理 1.钠的物理性质 颜色:______色,有金属光泽; 密度:ρ(H 2O)____ρ(Na)____ρ(煤油); 熔点:低于____ ℃。 2.钠的化学性质 (1)与非金属单质(如O 2、Cl 2)的反应 O 2? ?? ?? 常温: 加热: Cl 2:__________________ (2)与水反应 ①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滴加酚酞的水反应的现象及解释 (3)与盐酸反应 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钠的制取及保存

(1)制取: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2)保存:密封保存,通常保存在____________中。 4.钠的用途 (1)制取Na2O2等化合物。 (2)钠、钾合金(液态)可用于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3)用作电光源,制作高压钠灯。 (4)冶炼某些金属 金属钠具有强的还原性,熔融状态下可以用于制取金属,如4Na+TiCl4===== 熔融__________。 [回扣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钠表面自然形成的氧化层能够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空气氧化() (2)钠与CuSO4溶液的反应:2Na+Cu2+===Cu↓+2Na+() (3)1 mol Na被完全氧化生成Na2O2,失去2N A个电子() (4)钠与足量O2反应生成Na2O,随着温度的升高,生成Na2O的速率逐渐加快() (5)钠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Na+2H2O===2Na++2OH-+H2↑() (6)根据反应Na+KCl 熔融 NaCl+K↑,知Na的金属性强于K() (7)实验完毕后剩余的金属钠不能随意丢弃,应放回原试剂瓶() [重点提醒] 钠与盐溶液(除部分酸式盐溶液外,如NaHSO4溶液)反应时,先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再与盐反应,故不会生成金属单质。如钠投入硫酸铜溶液中,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对点速练 练点一钠的性质判断 1.等质量的两块钠,第一块在足量氧气中加热,第二块在足量氧气(常温)中充分反应,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一块钠失去电子多 B.两块钠失去电子一样多 C.第二块钠的反应产物质量最大 D.两块钠的反应产物质量一样大 2.将金属钠放入盛有下列溶液的小烧杯中,既有气体,又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 ①MgSO4溶液②Na2SO4稀溶液③饱和澄清石灰水 ④Ca(HCO3)2溶液⑤CuSO4溶液⑥饱和NaCl溶液 A.①④⑤⑥B.③④⑤⑥ C.②④⑤⑥D.①③④⑥

猫第1课时导学案

猫(第1时)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6 一、 学习目标:感知文内容,体会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 二、 学习重点:体验、探究小说主题的多义性。 三、 学习难点:品味细节描写。 四、 预学部分【自主学习】 、初读文,给下列字注音。 污涩( ) 怅然( ) 蜷伏(

) 虐待( ) 一缕( ) 懒惰( ) 乞丐( ) 怂恿( ) 红绫( ) 2、解释下列词语。(1)怂恿: (2)蜷伏:

(3)怅然: (4)惩戒: ()畏罪潜逃: (6)妄下断言: 五、 导学模块【合作探究】 、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理解作品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第一只猫 第二只猫 第三只猫 来历

外形 性情 地位 结局 2、第三只猫为什么不招人喜欢?如果是养第一或第二只猫时芙蓉鸟被咬死了,我可能会怎么样? 3、猫的悲剧仅仅是因为性格吗?作者对这三只不同的猫的亡失又是怎样的态度呢?为什么“我”对于第三猫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哪些语句表达了这种难过之情? 4、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六、 固学提高【堂检测】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nüè()待uān()枉懒duò()鸟1óng()

biàn()诉 sǒng()恿安xiáng() 乞gài() zhòu()骂 hàng()然叮zhǔ()quán()伏2、给句中画线的词语换上意思相近的词。(1)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2)它若是不高兴,无论谁说多少好话……(3)它们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 七、 后反思

七下第一单元第1课时导学案(2)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 第一课时Section A (1a-2d) 制作人:杨丹审题人:苟会琼 【学习目标】 1. Learn to use “can”. 2.会运用下列短语:play chess; speak English; be good at….. play the guitar/violin ; join the chess club; the story telling club; swimming club…… 3.能描述以下重要句型: (1) —Can you swim? —Yes, I can ./ No, I can’t. ( 2) —What can you do? —I can dance./I can’t sing. ( 3)—What club do you want to join? —We want to join the chess club. . 4.(1)掌握动词及动词短语,例如:speak English ,play chess,play the piano,be good at, want to do sth.Chinese kung fu (2) 情态动词can用于询问能力的说法 【学习活动】 一.创境激趣 Free talk:Dear students,welcome back to school. I think all of you have a happy Spring Festival . Now our school clubs need some new members. Do you want to join us? 二.自主探究 (一)自学课文,勾画出重点和疑惑。 (二)写出下列单词短语的汉语意思。 guitar(n.) ______;sing(v.) _____;swim(v.) ________;dance(v.) _______;draw(v.) ______;chess(n.)_____;speak (v.)________;join(v.)_____; club(n.) _____; tell(v.) ______; story (n.) ______ ; speak English_____; play the piano_______Chinese kung fu_________; swimming club______; story telling club______ play chess____, (三)观察发现 (1)Bob likes to swim,he wants to join the swimming club.

氮及其化合物导学案(教师版)

氮及其化合物 考点1 氮气及氮的氧化物 1. 氮元素的存在 在自然界中,氮元素既有态,也有态,大部分氮元素以态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 2.氮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水溶性:溶于水。 3. 氮气的化学性质 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通常情况下不易发生化学反应。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工业上合成NH3:。 (2) N2和O2在放电条件下生成NO:。 (3) Mg在N2中燃烧:。 4. 氮的固定 (1) 含义:将的氮转变为的氮。 (2) 方式:、生物固氮、工业固氮。 5. 氮的氧化物:氮有多种价态的氧化物:N2O、NO、N2O3、NO2、N2O4、N2O5等。完成NO和NO2的比较: NO NO2 物理性质颜色毒性溶解性 化学性质与O2反应2NO+O22NO2 与H2O反应3NO2+H2O2HNO3+NO 实验室制法(用化学方程式表示)Cu+ HNO3(稀) Cu+ HNO3(浓) 注意: (1) 氮的氧化物都是大气污染物。空气中NO2是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 (2) N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以氧化性为主。NO2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例题1 一定条件下,将 CO、 CO2、 NO、 NO2和 NH3混合,然后通过分别盛有足量蒸馏水、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三个洗气瓶(洗气瓶排列顺序不确定)。假设气体通过每个洗气瓶都能充分反应,则尾气(已干燥)( ) A. 可能是单一气体 B. 不可能含有一氧化碳 C. 可能存在原气体中的两种气体 D. 成分和洗气瓶的排列顺序无关【答案】AC

变式1:NO x是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 (1) NO x能形成酸雨,写出NO2转化为HNO3的化学方程式:。 (2) 在汽车尾气系统中装置催化转化器,可有效降低NO x的排放。当尾气中空气不足时,NO x在催化转 化器中被还原成N2排出。写出NO被CO还原的化学方程式:。 (3) 通过NO x传感器可监测NO x的含量,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2Pt电极上发生的是(填“氧化”或“还原”)反应。 1写出NiO电极的电极反应式:。 【答案】(1) 3NO2+H2O2HNO3+NO (2) 2CO+2NO N2+2CO2(3) ①还原②NO+O2--2e-NO2 微课1 书写减少氮氧化物排放的化学方程式 图1 图2 图3 (1) 汽车排出的尾气中也含有氮氧化物,为避免污染,常给汽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净化装置里装 有催化剂,气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与解吸作用的机理如图1所示。写出净化过程中的总化学方程 式:。 (2) TiO2在紫外线照射下会使空气中的某些分子产生活性基团OH,OH能将NO、NO2氧化,如图2所示, OH与N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O2+OH HNO3。写出OH与N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 用乙烯作为还原剂将氮的氧化物还原为N2是燃煤烟气的一种脱硝(除NO x)技术。其脱硝机理如图 3,写出该脱硝过程中乙烯和N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1) 2NO+O2+4CO4CO2+N2(2) 3OH+NO HNO3+H2O (3) 2C2H4+6NO24CO2+3N2+4H2O

1.第三课 第1课时 公民基本权利(导学案).doc

第三课公民权利 第1课时公民基本权利 一、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权利,懂得享有这些权利的重要性。 2.知道公民基本权利的具体内容,了解其实现的具体方式。 二、自主预习 1. 和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行使这项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2.人身自由是公民、的权利,只有在人身自由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公民才能独立、自由、有尊严地生活。 3.禁止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公民的身体。 4.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包括、、、、等。 5.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劳动就业和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这是公民赖以生存的。 三、合作探究 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政府部门都设立了行风热线电话,接受群众的投诉和监督。此举受到了群众的好评。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公民给行风热线电话,是在行使法律赋予的什么权利? (2)政府部门开通行风热线电话有什么重要意义? (3)假如你所在的学校的周围有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上网,请你通过行风热线电话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四、随堂演练 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是国家的主人。()

A.公民人民 B.人民公民 C.人民人民 D.人民公民 星期天,小红、小丽两位同学到某商店买学习用品,在他们付完钱,准备离开的时候,营业员怀疑他们偷东西,并强行对他们搜身,结果一无所获。据此回答2—3题。 2.商店营业员的行为侵犯了两位同学的() A.人身自由权 B.肖像权 C.政治权利 D.经济权利 3.面对营业员的行为,两位同学的正确做法是() A.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自认倒霉 B.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C.找个朋友将商店营业员痛打一顿 D.反正我们没偷,随便你怎么搜 4.我国将逐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高中免除学杂费.这有力地保障了公民的()A.受教育权 B.人格尊严权 C.名誉权 D.隐私权 5.当你遇到下列情景,你的正确做法是什么?简要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1)你所在的社区文化市场管理混乱,很多人对此非常不满。 正确做法: 理由: (2)你的好朋友在某游乐场游玩时因游乐设施质量问题造成重伤。 正确做法: 理由: 五、课后反思 【答案】 自主预习 1.选举权被选举权 2.最基本最重要 3.非法拘禁非法搜查 4.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

《整式的乘法》(第1课时)导学案

课题: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第29号 主备人:韦武很复备人:韦秀金审核人: e习目标“ 1. 会进行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 2. 经历探索单项式与单项式、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的过程,增强运算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 3. 重点:运用单项式与单项式、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进行运算 【旧知回顾】幕的三个运算性质:同底数幕的乘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幕的乘方;积的乘方 问题探究一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 阅读教材“问题”至“例~~4”的内容,解决下面的问题. 1. 完成教材“思考”中的两个问题. 2. 你认为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系数怎么处理? 3.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相同字母的底数、指数怎么处理 【归纳总结】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 ______________ 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________________ . 【讨论】教材“例4”中第(2)小题的计算,用到了哪些运算法则? 【预习自测】计算下列各题: (1)(-a 1 2)2?(-2a 3);(2)3x 2y ? (-2xy 3). Q问题探究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阅读教材“例5”前所有内容,解决下面的问题 1 方法一:扩大后的绿地的边长分别为____________ ,所以扩大后的绿地面积 为______ . 2 方法二:原绿地面积为_____,新增绿地的面积为________ .故扩大后的绿地面积 为_______ .

3. 因为方法一、方法二均求的是扩大后的 绿地面积 ,表示的是同一数量,故 p(a+b+c)= ______ . 【归纳总结】 1.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 ________ ,再把所得的 _相加? 2.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实质是 _______ 分配律的应用,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用单项式分别乘 多项式的各项,从而转化为 _________ 项式的乘法? 【预习自测】计算: 2 2 (1)-6x(2x-3y); (2)(-2a) ? (3a -2ab-4b ). __ 2 互动探究 3:化简求值:6a -5a(-a+2b-1)+4a(-3a- 源。? 【方法归纳交流】 计算过程中(-a+2b-1)中的-1可以省略吗?为什么? [变式训练]已知2x-3=0,求代数式x(x 2-x)+x 2(5-X )-9 的值. 互动探究 4:解方程:3x(7-2x)+5x(2x-1)=4x(x-3)+56. 互动探究5:已知9a n b 与-2a m+b 2n 的积与5a 4b 3是同类项,求m n 的值. 互动探究1:下列各题计算正确的是 1 2 x y)(-9xy+1)=3x 3 3 y+1 ( ) 2 A. (a-3b)(-6a)=-6a -18ab B.( 1 2 2 2 3 4 C.( a b) ? (-4ab )=4a b D.( 2 2 1 ab -2ab)( ab)= 1 2 — 2 2 a b +ab 2 3 2 3 【方法归纳交流】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结果是一个多项式 ,其项数与因式中多项式的项 数相同? 3 2 互动探究2:计算:(1)( ab) ?( -a 2b); (2)(-3ab) 2 2 ? (-a b). 7 3 ^"1 合作探究 ------ 千畝不请 5 3 —b-—),其中a=2,b=错误!未找到引用 2 4

第2节第1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学案

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掌握过氧化钠的性质及其用途。 2、通过对比实验,初步掌握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用途。 3、了解焰色反应,能用焰色反应判断某些金属元素的存在。 [教学重点] 1、过氧化钠的性质 2、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 [学习过程] 一、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思考与交流] 1. 回忆前面做过的实验,描述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颜色状态及生成条件。 2. 氧化钠与水、CO的反应和氧化钙与水、CO的反应类似,请你写出氧化钠与水、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填入表1 表1: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比较[学生活动] [实验探究] NaQ与水反应(课本P55实验3-5) 1

? 7 2 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比较“吹气生火”及实验3-5归纳总结过氧化钠的性质及 用途,填入表 1。 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1)溶解性 [实验探究] NaCO 和NaHC C 在水中的溶解性。(课本P 56科学探究) [思考]: 1、 向碳酸钠粉末中加入少量水得到的块状晶体是什么? 2、 N aCO 和NaHC (都属于盐类,为什么称其为食 用碱? (2)热稳定性 [学生实验探究]NaCO 和NaHCO 勺热稳定性 [思考]1、加热时试管内固体有什么变化? 2、 加热时试管壁有什么物质生成? 3、 澄清的石灰水有什么变化? 将答案填入下表中: (3)与酸反应

Section A 第1课时(导学案)8

第8单元 It must belong to Carla. Section A 单词 whose adj.& pron.谁的truck n.卡车;货车 picnic n.野餐rabbit n.兔;野兔 attend v.出席;参加valuable adj.贵重的;宝贵的;很有用的 pink adj.粉红色的n.粉红色anybody pron.任何人 noise n.声音;噪音policeman n.(pl. policemen) 男警察 wolf n.狼laboratory n.实验室 coat n.外套;外衣sleepy adj.困倦的;瞌睡的 outdoors adv.在户外;在野外uneasy adj.担心的;不安的 happening n.事件;发生的事情(常指不寻常的) 短语 belong to属于pop music流行音乐pick up 拿起;捡起 run away 逃跑;逃走have no idea 不知道take a shower 洗淋浴 句型 1.—Whose volleyball is this? 这是谁的排球? —It must be Carla’s. She loves volleyball.它肯定是卡拉的。她喜欢排球。 2.—Whose hair band is this? 这是谁的发带? —It could be Mei’s hair band. Or it might belong to Linda. They both have long hair. 它可能是梅的发带。也可能是属于琳达的。她们都有长头发。 Section B 单词land v.着陆;降落suit n.西服;套装v.适合express v.表示;表达circle n.圆圈v.圈出 leader n.领导;领袖receive v.接待;接受;收到Britain(=Great Britain) 大不列颠medical adj.医疗的;医学的purpose n.目的;目标position n.位置;地方prevent v.阻止;阻挠energy n.力量;精力victory n.胜利;成功enemy n.敌人;仇人period n.一段时间;时期alien n.外星人

钠的重要化合物(第1课时)教案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课时1 钠的重要化合物(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的性质的异同 2.了解过氧化钠的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表格形式,通过比较,掌握知识 2.通过实物展示实险演示和学生参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 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同学们知道,二氧化碳通常是可以用来灭火的,那么,大家知不知道,有时,二氧化碳却能使物质燃烧起来呢?下面,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板书】钠的重要化合物(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一、过氧化钠 1.颜色、状态: 淡黄色固体 2.化学性质 (1)与CO2的反应 2 Na2O2+2CO2 ==2 Na2CO3+O2 环节一 【合作探究】[实验3-5] 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把水滴入盛有少量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立即将带火星的香头放在试管口,检验生成的气体。用手触摸试管的外壁,有什么感觉?然后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1-2滴酚酞试液,有什么现象产生?将所观察的实验现象及所得出的结论填写在导学案上。 【小组展示】现象及结论: 1.试管外壁发热,说明反应放热; 2.滴加水后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香头复燃,说明反应剧烈并生成氧气; 3.向试管中滴入酚酞后变红色,说明生成了氢氧化钠。 【教师点评】(如果学生提出刚刚变红的溶液现在褪色了,可告诉学生是过氧化钠的漂白性起作用,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在研究性学习的时间加以解决) 【板书】 (2)与水的反应 2Na2O2+2H2O==4NaOH+O2↑ 【思考与交流1】金属钠着火怎么办? 【小组展示】金属钠着火主要生成过氧化钠,所以不能用水或二氧化碳来灭火,得用砂子盖灭。 【思考与交流2】用双线桥法表示Na2O2与H2O、与CO2反应的电子

第一节第1课时导学案

第一节第1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的领土面积、海域面积。 2.了解我国领土四端、东西与南北距离。 3.了解我国的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名称、位置。 重点难点:我国的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名称、位置。 导学过程: 一、导入 看中国政区图导入。 二、自主学习 目标: 1、运用图1.1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2、读课本4-5页内容,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领土四端、东西与南北距离,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名称、位置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内容:阅读课本第1-4页 方法: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第1--4页,找出下面问题的答案,并用铅笔在课本上标记出来。7分钟后,检测自学效果。 时间:7分钟。 1. 从东西半球来看,中国位于;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从大洲大洋来看,中国位 于东部,洋西岸。 2.从纬度位置看,我国大部分位于___纬度地区,属 _________(温度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_______(温度带),没有寒带。 3.说明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4.读图1.4中国疆域示意:中国最北端在;最南端在;最东端在;最西端 在。 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_____千米,陆上邻国有14个:从朝鲜开始按逆时针依次是。 6.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 为、、、 。 7.我国陆地面积达万平方千米,在世界各国中居第位。 我国领土所跨的经度,从西到东有多度。跨时区。 8.我国海岸线长达_____千米,隔海相望的国家有 ____个,自北向南依次是:。 三、合作探究之小组交流 探究内容:说出我国地理位置的优点。 探究方法:先自己思考,然后以4人小组为单位交流,3分钟 后老师抽号检测。 探究时间:5分钟 四、合作探究之提问展示

《老王》导学案第一课时

银川景博学校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编写人马玲审核人赵慧敏时间____周编号: 《老王》导学案(第一课时) 课型: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通过具体事例理解老王的形象。 2.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倾向。 二、资料助读 1.《老王》的作者是杨绛,她的丈夫钱钟书是我国著名学者和作家,他影响最大的作品是小说《围城》。 2.写作背景: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3.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钱钟书、杨绛均被“揪出”,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反动学术权威”,打入了“牛鬼蛇神”的阵营。有人写大字报诬陷钱钟书轻蔑领袖著作,钱钟书夫妇用事实澄清了诬陷。1969年11月,钱钟书作为“先遣队”去河南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锻炼,1970年7月,杨绛也来干校,1970年6月,钱钟书夫妇的女婿德一因“五一六”案被迫含冤自杀。1972年3月,钱钟书夫妇由干校回家,遭到了住在他们家的“革命男女”的毒打、迫害,三人被迫离家逃走,在外过了三年的流亡生活,1977年2月才搬入三里河新居。“文化大革命”期间,杨绛一家人受尽了屈辱和蹂躏。 三、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骷髅 ..( )( ) 翳.( ) 滞.笨( ) 攥.着( ) 惶.恐( ) 镶嵌 ..( )( ) 荒僻.( ) 取缔.( ) 侮.辱( ) 愧怍.( )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伛:___ ___②取缔:_____ ____③塌败:___ ____ ④愧怍: ⑤滞笨:__ _____ 3.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________(文体),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兼用________顺序和________来组织材料。课文写老王,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导学案(答案)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导学案(答案) 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文常。 2、掌握第一段重点词语及句子的翻译。 3、背诵第一段。 学习过程: 一、自己搜集资料,完成文常的填写。 本文作者:_陶渊明__,___东晋_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字___元亮_______,名__潜___, 世称_靖节先生__,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_五柳先生__”,__浔阳柴桑_(籍贯)(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二、用三行对译法学习本文内容。 1、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2、重点词语:为:作为业:职业 3、句子翻译: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1、原文: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重点词语:缘:沿着之:的 3、句子翻译:(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1、原文: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重点词语:逢:遇到夹岸:两岸芳:花鲜美:新鲜美好落英:落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3、句子翻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 1、原文: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重点词语:甚:非常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 形作动,对······感到惊异。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复:继续。前:名 词活用为状语,向前。(词类活用)欲:想要。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 走到······的尽头。 3、句子翻译: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第1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经典导学案)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1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 学习目标核心素养建构 1.掌握Na2O、Na2O2等金属氧化物的性质。 2.比较Na2CO3、NaHCO3物理性质和化学 性质的差异及相互转化。 『知识梳理』 一、钠的氧化物 1.氧化钠的性质 氧化钠属于碱性氧化物,具有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 (1)与水反应:Na2O+H2O===2NaOH; (2)与酸性氧化物(如CO2)反应:Na2O+CO2===Na2CO3; (3)与酸(如HCl)反应:Na2O+2HCl===2NaCl+H2O。 2.过氧化钠的性质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①试管发烫,带火星的木 条复燃; ②滴加酚酞后溶液先变 红,然后褪色 Na2O2与水反应生成O2同 时放出较多的热量,中间 产物具有漂白性 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 (1)与H2O反应:2Na2O2+2H2O===4NaOH+O2↑; (2)与CO2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微自测] 1.下列关于钠的氧化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Na 2O 2是白色固体,和冷水作用得到O 2和NaOH B .Na 2O 2与水的反应中,氧化剂是Na 2O 2,还原剂是水 C .Na 2O 不稳定,能继续被O 2氧化生成Na 2O 2 D .都能与酸反应,生成含氧酸盐,都是碱性氧化物 答案 C 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热稳定性 Na 2CO 3性质稳定,NaHCO 3不稳定,易分解,反应方程式为2NaHCO 3=====△Na 2CO 3 +CO 2↑+H 2O 。 (2)与酸(足量盐酸)反应(写出相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Na 2CO 3:CO 2-3+2H +===CO 2↑+H 2O ; ②NaHCO 3:HCO -3+H +===CO 2↑+H 2O__。 (3)与碱(氢氧化钠)反应: ①Na 2CO 3与NaOH 不反应。 ②NaHCO 3:NaHCO 3+NaOH===Na 2CO 3+H 2O 。 [微自测] 2.判断正误,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向碳酸钠与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入稀盐酸,立即产生气泡( ) (2)分别加热Na 2CO 3和NaHCO 3固体,试管内壁均有水珠,两种物质均受热分解 ( ) (3)NaHCO 3溶液中加入稀HCl :CO 2-3+2H +===CO 2↑+H 2O( ) (4)用如图装置(夹持、加热装置已略)进行实验,由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证

第1课时 比例的意义(导学案)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有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主要内容有: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3.比例的应用。 因为本单元知识的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数与代数”领域,又涉及到了“空间与图形”领域,所以,教学中既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由于比例知识不但在生活、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还是今后学数学、物理、化学的基础。所以教学中要注意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以促进学生对比例的相关知识以及比例的应用的理解和掌握。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判断四个数是否能够组成比例,能正确地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相关联的量,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3.使学生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象,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象,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象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4.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相应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地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 5.使学生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使学生能运用比例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3课时 (2)正比例和反比例4课时 (3)比例的应用6课时 (4)整理和复习1课时 (5)单元核心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1课时 (6)综合与实践自行车里的数学1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