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名词解释及 28道简答题.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复习过程

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例如,
0.9%NaCI溶液
和 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
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其生理意义如何 ? 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
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3、房室延搁:兴奋在房室交界区的传导速度很慢,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区,约为
0.1s ,称为 房- 室延搁 。
4、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正常心脏兴奋的发源地,心的节律性活动是受自律性
最高的窦房结所控制,故把 窦房结称作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
5、有效不应期:由动作电位 0 期去极化开始到复极化 3 期膜内电位为 -60mV这
段不能再次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称为有效不应期。
简答题:
1、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及形成机制。
答: ①特点:心室肌细胞兴奋时,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时的 -90mV 迅速去极
到 +30mV左右,即膜两侧原有的极化状态消失并出现反极化,构成动作电位的上
升支。历时 1-2ms,此期电位变化幅度约 120mV。
②机制: 0 期的形成原理:在外来刺激作用下,心室肌细胞膜部分
Na+
通道开放引起少量 Na+内流,造成膜轻度去极化。 当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 (-70mV)
时,膜上 Na+通道开放速率和数量明显增加, 出现再生性 Na+内流, 导致细胞进一
步去极化,使膜内电位急剧升高。 1 期( 快速复极初期 ) :主要由 K" 快速外流形成。 2 期(平台期):Ca2+内流和 K+外流同时存在, 缓慢持久的 Ca2+内流抵消了 K+外流,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与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第1章绪名词解释: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的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第2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名词解释:1、静息电位: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细胞接受适当的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或波动。
3、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膜上的电变化和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的中介过程,++是偶联因子。
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a第3章血液名词解释: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称为等渗溶液。
例如,0.9%NaCI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吸水能力。
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的分布以及红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
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的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和维持血容量。
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答:因为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的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的纤维蛋白不断的溶解从而维持血液的流体状态。
5、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答:ABO血型的分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分为A型、B 型、AB型和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和交叉配血试验方法。
(增加的题)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
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
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
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ABO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稳态:通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因素始终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成为稳态2、兴奋:在生理学中,将组织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或动作电位本身称为兴奋。
3、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它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统称为一个运动单位。
4、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小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被拉长,肌肉的这种收缩形式称为拉长收缩。
5、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6、血压: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单位为:帕7、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8、碱储备:将血液中的NAHCO3称为碱储备,通常以每100ML血浆的碳酸氢钠含量来表示碱储备量。
9、时间肺活量:在吸气之后,尽力以最快速度呼气,计算第1、2、3、秒末的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比。
10、肺活量: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11、呼吸当量:即氧通气当量,指每分通气量与每分吸氧量的比值。
12.、氧离曲线:表示氧分压与血红蛋白结合氧(氧合血红蛋白)解离的关系曲线。
13、心力储备:即心输出量储备,指人体动员心泵功能之后所能达到的最大心输出量与静息时每分输出量之差。
14、心输出量:即每分输出量,每分钟从左右心室泵出的血液总量。
15、心动周期:心房与心室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
16、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17、吸收:事物经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水、矿物质、和维生素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18、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高活性的有机物质。
19、免疫: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
也是人体健康和体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20、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1、氧亏:运动生理学把需氧量与摄氧量之差称为氧亏。
22、相对力量:指用单位体重、去脂体重、体表面积、肌肉横断面积表示的最大肌肉力量。
23、心搏峰:最大搏出量时的心率(120—140)24、基础代谢:人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即:安静时、空腹、躺卧。
生理学名词解释与简答题重点与参考答案

2009年生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1.举例说明神经-体液的调控原理。
............................ 错误!未指定书签。
2.名词解释................................................ 错误!未指定书签。
3.“阈刺激”与“阈电位”的概念如何定义?................... 错误!未指定书签。
4.解释各种“生物电位”的概念 (7)5.可用哪些方法测定蛙的坐骨神经干的传导速度? (8)6.什么是乙酰胆碱的量子性释放?............................. 错误!未指定书签。
7.动作电位为何具有“全或无”的特性?....................... 错误!未指定书签。
8.试述形成“不应期”的原理。
.............................. 错误!未指定书签。
9.比较神经与心室肌 ........................................ 错误!未指定书签。
10.比较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 错误!未指定书签。
11.分析局部电位的总和与肌收缩总和的现象。
.................. 错误!未指定书签。
12.内脏反射弧有何结构与功能上的特征?...................... 错误!未指定书签。
13.常见的离子通道阻断剂有哪些?............................ 错误!未指定书签。
14.腓肠肌收缩实验时,为什么固定标本需适当拉长肌肉?........ 错误!未指定书签。
15.血浆胶体渗透压有什么生理作用?.......................... 错误!未指定书签。
16.分别刺激心迷走神经或心交感神经,对心功能有何影响,而刺激心迷走-交感混合神经干,结果如何? ............................................. 错误!未指定书签。
生理名词解释、简答题

1.电压门控通道:由膜两侧电位差变化一起闸门开关的离子通道,如神经纤维上的Na、K离子通道。
2.跨膜信号传导:各种刺激信号通过改变靶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构型,从而引起靶细胞功能改变的过程。
3.去极化:使电极极化降低的现象。
4.内向电流:指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细胞内流动,负离子由细胞膜内向细胞外流动,增加细胞内正电荷,促使膜电位去极化。
5.电化学驱动力:一般自然界会向电化学低的方向发展,两者间的电化差,称电化学驱动力6.K 离子平衡电位:K由膜内向膜外易化扩散产生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与K跨膜浓度势能相等时,膜内外的电位差称k 离子平衡电位7.阈电位:能触发动作单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8.量子释放:一个突触小泡中所含的ACh,被称为一个量子。
突触前膜释放ACh是以突触小泡为单位的释放,也称为量子释放。
9.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的百分比。
10. 心指数:心输出量与体表面积的比值,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心指数。
11.等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自身收缩力的强度和速度而影响每搏输出量的调节12.异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初细胞长度调节心脏泵血,心肌细胞初长度改变。
13.心肌收缩能力:心肌不依赖前后负荷的情况下,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一种内在特性称为心肌的收缩能力。
14..心室功能曲线:以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或充盈压为横坐标,博出量(或博出功)为纵坐标,将两者关系绘成的曲线称为心室功能曲线。
钙触发钙释放:在心肌,肌膜的去极化则引起L型钙通道激活而出现少量Ca+内流,进入胞质的Ca+与JSR膜中的钙释放通道开放,即钙触发钙释放16.慢反应细胞:心脏去极化慢,传导速度慢的细胞,如窦房结、房室交界区细胞属于慢反应细胞。
17.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压的平均值。
18.外周阻力:外周血管对血流的阻力。
19.微循环:指微动脉经毛细血管网到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20.压力感受性反射:指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
生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及规律和功能的一门学科。
2、内环境——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3、稳态——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4、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5、单纯扩散——机体内有很多一部分小分子物质既可溶于水又可溶解于脂质,这些物质便可以由膜的高浓度一侧直接通过脂类细胞膜进入低浓度一侧,称为单纯扩散。
6、易化扩散——机体内一些不溶于脂质或在脂质中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必须在细胞膜上某种蛋白质的帮助下才能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一侧,这种形式的扩散称为易化扩散。
7、主动转运——是通过细胞的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化形式。
8、静息电位——指细胞在安静(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这就是静息膜电位,简称静息电位。
9、动作电位——细胞在静息电位时受到刺激,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称为动作电位。
10、兴奋——活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时发生的反应。
11、兴奋性——活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12、阈值——在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的变化率固定不变的情况下,能引起组织或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一般可作为衡量细胞兴奋性的指标。
13、阈电位——将能造成细胞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14、刺激——能引起细胞、组织或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
15、等长收缩——即肌肉收缩时长度保持不变而只产生张力。
16、等张收缩——即收缩时先产生一定的张力以克服阻力,当产生的张力足以克服阻力时,肌肉开始缩短,而张力不再增加。
17、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前负荷。
18、后负荷——肌肉在收缩开始后所承受的阻力称为后负荷。
19、兴奋-收缩耦联——指把肌纤维动作电位与肌纤维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二、名词解释1. 阈电位: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骨骼肌细胞的阈电位约为-70mV .P332. 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称为阈电位。
课本p332. 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称为~。
P423. 继发性主动运输:是指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
P144. 终板电压: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对Na离子的内向驱动力远大于K离子外流,从而使终板膜发生去极化。
这一去极化的电位变化称为~。
P365. 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称为~。
P236. 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称为~。
它决定了肌肉在收缩前的长度。
P417. 第二信使:是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信号因子(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细胞内信号分子。
P188. 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
P25三、问答题1. 神经干动作电位与单一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形成原理和特点有何不同?参阅课本P23-25参考答案: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全或无”特性,即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
引起动作电位产生的刺激需要有一定强度,刺激达不到阈强度,动作电位就不出现;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就引发动作电位,而且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就达到最大值,再继续加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随刺激的加强而增加;(二)可传播性,即动作电位产生后并不局限于受刺激部位,而是迅速向周围传播,直至整个细胞膜都依次产生动作电位。
因形成的动作电位幅值比静息电位到达阈电位值要大数倍,所以,其扩布非常安全,且呈非衰减性扩布,即动作电位的幅度、传播速度和波形不随传导距离远近而改变。
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原因主要是其幅度大小接近于K+平衡电位与Na+平衡电位之和,以及同一细胞各部位膜内外Na+、K+浓差都相同的原故。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及参考答案

《生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部分)及参考答案第1章绪名词解释:1、兴奋性: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得特性或能力称为兴奋性。
2、阈值:刚能引起组织产生反应得最小刺激强度,称为该组织得阈强度,简称阈值。
3、反射: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所发生得规律性反应。
第2章细胞得基本功能名词解释:1、静息电位:就是细胞末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得电位差。
2、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就是细胞接受适当得刺激后在静息电位得基础上产生得快速而可逆得电位倒转或波动.3、兴奋—收缩-偶联:肌细胞膜上得电变化与肌细胞机械收缩衔接得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Ca++就是偶联因子。
第3章血液名词解释:1、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得容积百分比。
2、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得称为等渗溶液。
例如,0、9%NaCI溶液与5%葡萄糖溶液。
简答题:3、什么叫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如何?答: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得吸水能力。
晶体渗透压:概念:由晶体等小分子物质所形成得渗透压。
生理意义: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得分布以及红细胞得正常形态与功能起重要作用。
胶体渗透压:概念: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所形成得渗透压。
生理意义:可吸引组织液中得水分进入血管,以调节血管内外得水平衡与维持血容量.4、正常人血管内血液为什么会保持着流体状态?答:因为抗凝系统与纤溶系统得共同作用,使凝血过程形成得纤维蛋白不断得溶解从而维持血液得流体状态.5、ABO血型分类得依据就是什么?答:ABO血型得分型,就是根据红细胞膜上就是否存在A抗原与B抗原分为A型、B型、AB型与O型4种血型。
6、简述输血原则与交叉配血试验方法。
(增加得题)答: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
一般供血者与受血者得ABO血型相合才能输血。
对于在生育年龄得妇女与需要反复输血得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得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后产生抗Rh抗体而出现输血反应.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得人之间进行ABO输血,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名词解释及 28道简答题一、名词解释兴奋性 :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
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内环境 :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即细胞外液。
反射 :是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
感受体内外环境的某种特定变化并将这种变化转化成为一定的神经信号, 通过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相应的神经中枢, 中枢对传入的信号进行分析, 并做出反应通过传出神经纤维改变相应效应器的活动的过程。
反射弧是它的结构基础。
正反馈 :受控部分的活动增强, 通过感受装置将此信息反馈至控制部分, 控制部分再发出指令, 使受控部分的活动再增强。
如此往复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 破坏原先的平衡。
这种反馈的机制叫做正反馈。
负反馈 :负反馈调节是指经过反馈调节, 受控部分的活动向它原先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改变的反馈调节。
稳态 :维持内环境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即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
单纯扩散 :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按单纯物理学原则实现的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易化扩散 :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某些离于借助于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蛋白的帮助所实现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属被动转运主动转运 :指小分子物质或离于依靠膜上“泵” 的作用,通过耗能过程所实现的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行主两类。
继发性主动转运 :某些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在逆电——化学梯度跨膜转运时,不直接利用分解 ATP 释放的能量, 而利用膜内、外 Na+势能差进行的主动转运称继发性主动运。
阈值或阈强度:当刺激时间与强度一时间变化率固定在某一适当数值时, 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小刺激强度, 称阈强度或阈值。
阈强度低, 说明组织对刺激敏感, 兴奋性高; 反之, 则反。
兴奋: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由安静状态变为活动状态,或活动由弱增强。
近代生理学中,兴奋即指动作电位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
抑制 :指机体、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 由活动状态转入安静状态, 或活动由强减弱。
兴奋性 (excitability:最早被定义为:机体、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在近代生理学中,兴奋性被定义为:细胞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兴奋的能力。
可兴奋细胞 :指受刺激时能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 , 如神经细胞、肌细胞和腺细胞。
超射:动作电位上升支中零电位线以上的部分。
(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则称为反极化,其中膜电位高于零的部分称为超射绝对不应期: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发生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兴奋性降低到零,对另一个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发生反应,这一段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 :在绝对不应期后, 第二个刺激可引起新的兴奋, 但所需的刺激强度必须大于该组织的正常阈强度,这一时期称为相对不应期。
静息电位 :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 :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可逆、并有扩布性的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极化 :细胞在安静时(亦即静息电位时 ,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称为膜的极化去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
超极化 :以静息电位为准,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的方向变化。
复极化 :细胞发生去极化后,又向原先的极化方向恢复的过程。
阈电位 :使膜对 Na 十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
“全和无”现象 :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 称“全或无”现象。
神经冲动 :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
兴奋收缩耦联 :联系肌细胞电兴奋与收缩活动的中介过程。
前负荷 :肌肉收缩之前所承受的负荷。
后负荷 :肌肉开始收缩之后所遇到的负荷或阻力。
血细胞比容 :指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男:40%~50%;女:37%~48% 红细胞沉降率 :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0-20mm/h。
其数值可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大小。
红细胞渗透脆性 : 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
正常人红细胞一般在 0.42%的 NaCl 溶液中开始出现溶血;在 0.35% NaCl溶液中完全溶血。
血浆晶体渗透压 : 由血浆中的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小分子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
(占血浆渗透压的主要部分血浆胶体渗透压 :由血浆蛋白等大分子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
(占血浆渗透压的很小部分凝血因子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统称为凝血因子。
血液凝固 :血液由流动状态变化胶冻状血块的过程。
血清 :血液凝固后所析出的透明淡黄色液体。
凝集 :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人的血滴放在玻片上混合,其中的红细胞聚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凝集。
凝集原 :红细胞膜上特异性的抗原凝集素 :与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对应的抗体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心率:单位时间内心脏搏动的次数。
心输出量 : 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博出量的乘积。
左右两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
博出量 :一次心跳一侧心室射出的血液量,称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血压 :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中心静脉压 :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约 4~12 cmH2o( 0.39~1.18kPa 。
中心静脉压的高低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有关。
房室延搁 : 房室交界是兴奋由心房进入心室的唯一通道。
房室交界区细胞传导速度缓慢, 尤以结区最慢,因而占时较长(约 0.1 秒 ,这种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 :使心房与心室不在同一时间进行收缩,有利于心室充盈及射血。
心音 :心动周期中,在胸壁所听到的声音心电图 :反映了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主要成分为二棕榈酰卵磷脂和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以单分子层分布在肺泡的液体层表面肺通气:指肺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运动:呼吸肌收缩、舒张所造成的胸廓扩大和缩小。
肺内压:是指肺泡内的压力。
吸气初,肺容积↑→ 肺内压↓→ 低于大气压时空气入肺泡→ 肺内压渐↑→ 吸气末时,肺内压等于大气压,气流停止。
呼气初,肺容积↓→ 肺内压↑→高于大气压时,肺内气体出肺→ 肺内压渐↓→ 呼气末时,肺内压等于大气压,气流停止。
潮气量: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平静呼吸时约 500ml肺活量:最大吸气后, 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肺活量=补吸气量 +潮气量+补呼气量, 正常成年男:约 3.5L ,正常成年女:约 2.5L用力呼气量:指在一次深吸气后, 用力尽快呼气, 计算前 3秒呼出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
正常人在第 1、 2、 3秒应分别呼出其用力肺活量的 80%, 96%和99%。
肾小球滤过率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 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压三者构成肾糖阈 :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渗透性利尿 :由于肾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高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渗透性利尿。
球管平衡:正常情况下,近球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保持在肾小球滤过率的一定比例 (65%~70% ,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元分泌的一种激素。
它在细胞体中合成,经下丘脑-垂体束运送到神经垂体储存,需要时释放入血。
水利尿 :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血浆清除率:两肾在一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的某一物质完全清除(排出 ,这个被完全清除了的物质的血浆的毫升数,就是该物质的血浆清除率激素:由内分泌腺 (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这种化学物质叫激素。
远距分泌:大多数激素通过血液运输至远距离的靶组织而发挥作用的运输方式。
旁分泌:激素不经过血液运输,仅由组织液扩散至邻近的靶细胞而发挥作用。
内分泌:机体内某些分泌细胞分泌的活性物质不经过管道而直接释放入细胞外液的过程。
应急反应 :通常指在机体有害刺激(如创伤、手术、饥饿、寒冷作用时,引起的一系列与激素性质无关的非特异性反应, 以提高机体对有害刺激的耐受能力。
应激时下丘脑—先腺垂体—肾上腺皮质活动增强, 是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 同时血液中生长激素、催乳素等的水平也升高。
允许作用:激素本身不能对某些器官或细胞直接发挥作用, 但它的存在却是另一种激素能产生作用的必须。
如糖皮质激素对去甲肾上腺激素 ----收缩血管。
二、问答题一 . 试述胃液的主要成分极其作用答:1. 主要成分 :盐酸、胃蛋白质酶、黏液和内因子2. 盐酸的作用:(1激活胃蛋白质酶原、并给胃蛋白酶提供活动所需的酸性 PH ; (2杀菌(3使蛋白质变性,利于消化; (4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5促进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等。
胃蛋白酶原的作用:在盐酸的激活下成为胃蛋白酶, 具有活性, 能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
粘液的作用:黏液在胃粘膜表面形成凝胶层,起润滑食物和保护胃粘膜的作用内因子的作用:内因子可与维生素 B12结合成复合体,保护 B12免遭肠内水解酶的破坏。
二 . 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答:1. 小肠长度长,黏膜上具有环状皱褶,并拥有大量的绒毛和微绒毛,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
2. 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3-8小时 .3. 食物在小肠内已被消化为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4. 小肠绒毛内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平滑肌纤维和神经纤维网等结构, 进食可引起绒毛产生节律性的伸缩和摆动, 可加速绒毛内血液和淋巴的流动, 有助于吸收。
三 . 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因素答:1. 有效滤过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 -(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小囊内压 ,是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 构成有效滤过压的三个因素中任意因素发生变化, 均影响肾小球滤过率, 在其他条件相对不变的情况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于肾小球滤过率成正变关系 2.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在正常情况下, 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都比较稳定; 在病理情况下,具有滤过功能的膜面积较小肾小球的滤过率亦减小, 膜上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小, 滤过膜通透性增大。
3. 肾血浆流量: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肾血浆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呈真正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