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之《亲尝汤药》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二十四孝之《亲尝汤药》教学设计

二十四孝之《亲尝汤药》教学设计

认真做事踏实做人教学内容7 亲尝汤药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诵读《亲尝汤药》诗文,达到熟读成诵。

会记诵诗歌。

2、通过人物分析让学生受到传统道德教育,懂得孝顺父母。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理解诗句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从小培养学生懂得感恩,孝顺长辈。

教学重难点通过人物分析让学生受到传统感恩教育并落实到行动中课前准备收集《亲尝汤药》故事原文插图与视频动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谈话导入、情境激趣原文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

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

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

仁孝闻天下。

认真做事踏实做人翻译汉代第三个皇帝是汉文帝,名叫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子,最初被封为代王。

文帝的生母是薄太后。

他即帝位后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常年生病,一病就是三年,文帝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地亲自照顾,给母亲服用的汤药,他要没有亲口尝过就不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重德治)以仁孝之名闻天下。

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後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哪怕是当了皇帝的汉文帝对母亲细心照顾,对母亲要喝的汤药要亲自尝试,放心后才给母亲喝,可以看出可以看出汉文帝的一片孝心。

天之大,孝为先。

总为自己学习忙、工作忙、生意忙,事情多、应酬多找借口,事情再多总多不过皇帝刘恒吧?皇帝随从何其多,批阅奏章千百万,还要亲侍母亲,不愧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汉文帝之孝道不愧为中华民族学习之楷模,流芳百世!二、配乐诵读、品读解意1、师配乐范读、领读2、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教师相机点拨。

3、形式朗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小组读比赛)三、联系实际感悟升华1、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有什么打算?2、再次齐颂记诵诗歌。

认真做事踏实做人板书设计5、亲尝汤药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後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教学反思目标完成情况学生的参与情况教师指导情况课堂成功与不足改进方法和措施。

二十四孝故事之《亲尝汤药》阅读

二十四孝故事之《亲尝汤药》阅读

【导语】“百善孝为先”孝敬⽗母、长辈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恪守的传统美德之⼀。

古时"孝道"的也应该值得学习,今天就给⼤家分享下⼆⼗四孝故事之《亲尝汤药》,欢迎阅读! 亲尝汤药 前汉⽂帝,名恒,⾼祖第三⼦,初封代王。

⽣母薄太后,帝奉养⽆怠。

母常病,三年,帝⽬不交睫,⾐不解带,汤药⾮⼝亲尝弗进。

仁孝闻天下。

译⽂ 汉⽂帝刘恒,汉⾼祖第三⼦,为薄太后所⽣。

⾼后⼋年(前180年)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不交睫,⾐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尝过后才放⼼让母亲服⽤。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景之治”。

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

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故事翻译 《亲尝汤药》是⼀个讲述的汉代⽂帝孝⾏的故事,这是《⼆⼗四孝》中的第⼆则故事。

前汉⽂帝,名恒,⾼祖第四⼦,初封代王。

⽣母薄太后,帝奉养⽆怠。

母长病,三年,帝⽬不交睫,⾐不解带,汤药⾮⼝亲尝弗进。

仁孝闻天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了西汉政权。

刘邦的四⼉⼦刘恒,即后来的汉⽂帝是⼀个有名的⼤孝⼦。

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有⼀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

他母亲⼀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

刘恒亲⾃为母亲煎药汤,并且⽇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

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会⼉。

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总先尝⼀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为流传。

⼈们都称赞他是⼀个仁孝之⼦。

有诗颂⽈︰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後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亥⽇,刘恒病死于长安未央宫。

死后的庙号为太宗,谥号为⽂帝。

后⼈为了纪念他的伟业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四孝之⼀。

二十四孝教学文档

二十四孝教学文档

二十四孝_忠孝双全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

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

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

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

”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

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

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

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

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

有诗颂曰: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

他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

他的一个同僚,奉诏出使边疆之际,母亲得了重病,如果这样离去,无法在身边侍候,心中非常悲痛。

仁杰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后,特此奏请皇上改派别人。

有一天仁杰出外巡视,途中经太行山。

他登上山顶向下看着云,对他的随从说:“我的亲人就住在白云底下。

”徘徊了很久,也没有离去,禁不住流出了思亲之泪。

有诗颂曰:朝夕思亲伤志神,登山望母泪流频;身居相国犹怀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书救父汉文帝时,有一位叫淳于意的人,拜齐国著名医师杨庆为师,学得一手高超的医术,曾经做过齐国的仓令。

他的老师去世以后,弃官行医。

因为个性刚直,行医的时候,得罪了一位有权势的人,导致后来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

他的女儿名叫缇萦,虽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辞劳苦,长途跋涉一同前往长安向皇帝诉冤。

她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并说明了父亲做官时清廉爱民,行医时施仁济世,现在确实是遭人诬害。

愿意替父受刑。

汉文帝被缇萦的孝心深深感动,赦免了她的父亲,并且下诏书废除了肉刑。

有诗颂曰:随父赴京历苦辛,上书意切动机定;诏书特赦成其孝,又废肉刑惠后人。

二十四孝_彩衣养亲唐朝有个姓杨的人,家贫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讨饭养其父母。

二十四孝顺故事教案

二十四孝顺故事教案

二十四孝顺故事授课设计二老师示范读一遍本课内容:三逐字逐句解说句意,边解说边指导学生背诵。

.孝感人天虞舜,瞽瞍(ɡǔsǒu)之子。

性至孝。

父顽,母嚣,弟象傲。

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

其孝感这样。

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宝位,孝感人天心。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

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维修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

过后舜绝不嫉恨,仍对父亲恭敬,对弟弟慈爱。

他的孝行感人了天帝。

舜在厉山耕作,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

帝尧听闻舜特别孝顺,有办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察看和考验,选定舜做他。

四加强学生理解背诵记忆。

五反应检查。

二老师示范读一遍本课内容:三逐字逐句解说句意,边解说边指导学生背诵。

. 戏彩娱亲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

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

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老莱子,(东周)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闪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

他孝顺父亲母亲,尽拣美味供奉双亲, 70 岁尚不言老,常衣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儿童子般捉弄,以博父亲母亲畅怀。

一次为双亲送水,假装摔倒,躺在地上学儿童子哭,二老大笑。

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

双亲张口笑,喜色满庭闹。

四加强学生理解背诵记忆。

五反应检查。

二十四孝顺故事 3授课目标1学生会读故事的内容,并且能够读畅达水畅。

2初步理解其含义。

3做到熟而成诵。

授课重难点重点:背诵内容。

难点:理解含义。

授课过程一讲话导入,学习故事内容:二老师示范读一遍本课内容:三逐字逐句解说句意,边解说边指导学生背诵。

鹿乳奉亲周郯(t án)子,性至孝。

父亲母亲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

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

二十四孝之二亲尝汤药

二十四孝之二亲尝汤药
到县未旬日,桩庭遘疾深。 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十七、戏彩娱亲 周老莱子至性孝,奉养二亲。备极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彩
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常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 有诗为颂,诗曰:
戏舞学骄痴,春风动彩衣。 双亲开口笑,喜气满庭帏。
十八、拾桑供母 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 至今河上水,留得卧冰模
十三、为母埋儿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
父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 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有诗为颂,诗曰:
郭巨思供亲,埋儿为母存。 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朝弃官入秦,与家人诀,谓不寻见母,誓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已七 十有余。有诗为颂,诗曰:
七岁离生母,参商五十年。 一朝相见后,喜气动皇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十六、尝粪忧心 南齐庚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流汗,及弃官归。时父疾始二日,
医曰:“欲知愈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 辰求以身代父死。有诗为颂,诗曰:
十四、搤虎救父
晋杨香年十四。常随父丰往田间获粟,父为虎曳去。时杨香手无寸铁,惟知有 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搤持虎颈,虎亦靡然而逝,父方得免于害。有诗为 颂,诗曰: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身馋口中
十五、弃官寻母 宋朱寿昌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复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
孝敬崔家妇,乳姑晨盥梳。 此恩无以报,愿得子孙如。
十一、恣蚊饱血 晋吴猛,年八岁,事亲至孝。家贫,榻无帷帐,每夏夜,蚊多潜肤,恣取膏, 虽多不驱之,恐其去以而噬亲也,爱亲之心至矣。有诗为颂,诗曰: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教案反思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教案反思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教案反思
新授明理
1. 读句: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释义:父母生病时,子女应当尽心尽力地照顾,一旦病情严重时,更要昼夜服侍,不可以随便离开。

2. 故事链接:《二十四孝•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

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四儿子,他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

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

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每次煎完,自己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就是晚上也守护在母亲的床前,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

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文帝死后,后人为了纪念他的仁政和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文帝贵为天子,他侍奉母亲能做到如此尽心尽力,可以说,他为天下人做出了榜样。

所以形成了“文景之治”的辉煌盛世。

教学反思:教学时,我主要通过反复朗读以及对经文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在父母重病时,最需要有人照顾.尤其是自己的子女能在身边陪伴,照顾起居,是父母心中最感温暖与满足的.在父母临终病重之际,为人子女的我们岂能因为事业忙,或没有时间而放弃这种机会呢? 我们应该不分白天或夜晚,都应侍奉在父母身边,不可随意离开父母太远.并让学生回想:我们小时候生病的时候,父母半夜不晓得要起来看我们几次,看我们有没有踢被子,摸摸看我们的额头,看我们有没有发烧,所以我们要感念父母的照顾之恩。

最后通过小话剧的表演,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从而让学生明白,自己长大后也要好好的照顾父母。

德育小故事《亲尝汤药》文字

德育小故事《亲尝汤药》文字

德育小故事《亲尝汤药》文字亲尝汤药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

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

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

仁孝闻天下。

译文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

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

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

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故事翻译《亲尝汤药》是一个讲述的汉代文帝孝行的故事,这是《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则故事。

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四子,初封代王。

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

母长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

仁孝闻天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

刘邦的四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

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

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

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

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

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

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

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後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己亥日,刘恒病死于长安未央宫。

死后的庙号为太宗,谥号为文帝。

后人为了纪念他的伟业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徐弟子规教案6

徐弟子规教案6

活动名称:《弟子规》之“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活动目标:1.学习关于孝顺父母应该做到的一些事情。

3.培养小朋友关心照顾他人的能力,用心体会别人所需。

活动准备:动画视频活动过程:一、观看动画视频1.组织小朋友观看动画视频“亲尝汤药”2.幼儿讨论,用完整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3.教师小结:大哥哥的妈妈病了,他帮妈妈煎煮好汤药后,自己先用舌头尝是否药太凉或太热?这样妈妈不会烫到,让妈妈病情很快好转。

我们小时候生病的时候,父母半夜要起来看我们几次,看我们有没有踢被子,摸摸看我们的额头,看我们有没有发烧,所以我们要感念父母的照顾之恩。

二、学习“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1.教师念弟子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2.教幼儿念,教师纠正幼儿发音,让幼儿能连贯的朗读出来。

三、理解弟子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1.教师提问:谁能知道刚才我们读的四句话是什么意思?2.幼儿根据学念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理解。

3.教师解释这四句话的含义:父母亲生病时子女应当尽心尽力地照顾,古人熬制中药,在给父母服用之前都会先尝一下,看看温度凉热是否适宜。

昼夜侍奉在父母的床前,这是一种孝心的流露。

4.幼儿理解四句话的含义。

5.教师小结:当我们生病时,父母付出的心血是世上少有的。

如今父母生病了,最需要我们在身边陪伴照顾,所以只要我们真正生起对父母的报恩之心,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四、游戏:情景表演“爸爸妈妈我爱你”1.讲解游戏内容及玩法2.分组表演照顾生病的爸爸妈妈五、教师小结父母有病痛的时候,更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照顾,我们要学习古人“昼夜侍、不离床”的精神,尽心尽力的去服侍他们,让他们感到我们做子女的这一片孝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教学
内容
7 亲尝汤药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诵读《亲尝汤药》诗文,达到熟读成诵。

会记诵诗歌。

2、通过人物分析让学生受到传统道德教育,懂得孝顺父母。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理解诗句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从小培养学生懂得感恩,孝顺长辈。

教学重
难点
通过人物分析让学生受到传统感恩教育并落实到行动中
课前
准备
收集《亲尝汤药》故事原文插图与视频动画。

课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一、谈话导入、情境激趣
原文
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

生母薄太
后,帝奉养无怠。

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
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

仁孝闻天下。

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翻译
汉代第三个皇帝是汉文帝,名叫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子,最初被封为代王。

文帝的生母是薄太后。

他即帝位后侍奉母亲从不懈怠。

母亲常年生病,一病就是三年,文帝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地亲自照顾,给母亲服用的汤药,他要没有亲口尝过就不让母亲服用。

他(在位重德治)以仁孝之名闻天下。

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後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哪怕是当了皇帝的汉文帝对母亲细心照顾,对母亲要喝的汤药要亲自尝试,放心后才给母亲喝,可以看出可以看出汉文帝的一片孝心。

天之大,孝为先。

总为自己学习忙、工作忙、生意忙,事情多、应酬多找借口,事情再多总多不过皇帝刘恒吧?皇帝随从何其多,批阅奏章千百万,还要亲侍母亲,不愧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汉文帝之孝道不愧为中华民族学习之楷模,流芳百世!
二、配乐诵读、品读解意
1、师配乐范读、领读
2、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教师相机点拨。

3、形式朗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小组读比赛)
三、联系实际感悟升华
1、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有什么打算?
2、再次齐颂记诵诗歌。

认真做事踏实做人
板书设计
5、亲尝汤药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後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教学反思
目标完成情况学生的参与情况教师指导情况课堂成功与不足改进方法和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