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 二、鹏之徙于南冥
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5.2 鹏之徙于南冥 .pptx精编课件

Y 预习导引
U XI DAO YIN
H 核心归纳
E XIN GUI NA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3.释词义 怒 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奋起、奋发。 . 抟 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围绕,盘旋。 .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 者 摧折、阻止。 .. 我决 起而飞 急起的样子。 . 绝 云气 穿越。 .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 也 迫切的样子。 ... 泠然 善也 轻妙的样子。 .. 请致 天下 归还、交还。 . 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 . 景象。 非不呺然 大也 内中空虚的样子。 .. 吾为其无用而掊 之 . 击破。
Y 预习导引
U XI DAO YIN
H 核心归纳
E XIN GUI NA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抟 扶摇 . 夭阏 . 蜩 . 决 起而飞 . 榆枋 . 蟪蛄 .. 蓬蒿 . 读音 tuán è tiáo xuè fānɡ huìɡū hāo 加点字 泠 然 . 庖 厨 . 樽俎 . 疵疠 .. 瞽 者 . 瓠 . 掊 . 读音 lí nɡ páo zǔ cī lì gǔ hù pǒu
Y 预习导引
U XI DAO YIN
H 核心归纳
E XIN GUI NA
新课助读
自主梳理
2.识通假 北冥 有鱼 .
“冥”通 “溟”。
其翼若垂 天之云 “垂” 通“陲”。 . 而后乃今培 风 “培”通 “凭” ,凭借,依靠。 . 三飡 而反, 腹犹果然 “飡 ”同“餐”, 吃。
·
汤之问棘也是已 . “已” 通“矣”。 此小大之辩 也 “辩”通 “辨” ,分别。 . 辩 乎荣辱之境 “辩”通 “辨” ,区分、辨别。 . 而 征一国者 “而”通 “能” ,能力。 .
2018学年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第五单元 二、鹏之徙于南冥

2.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 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评析] 现在你有五石大的瓠子,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腰间来 充当大的腰舟,而漂浮于江湖之上,却担心它太大没有它 能装的东西呢?可见先生还拥有一颗被茅草塞着的心! 这段话论述了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 外物所滞,而应把无用当作有用的道理,进一步表达了反 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 的体
今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物体
6.腹犹果.然. 古义: 饱的样子
今义:表示在意料之中
7.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 古义: 错综华美的色彩及花纹
今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
三、一词多义 ①齐谐者,志.怪者也
1.志②博闻强志. ③士志.于道 ①其名.为鲲
2.名②名.之者谁 ③圣人无名. ④不能名.其一处也
(“饮”后省略介词“于”) (“以”后省略代词“之”)
(“于坳堂之上”作状语,后置) (“于南冥”作状语,后置)
(疑问代词“奚”作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恶”作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 (代词“之”作宾语,前置)
(“归休”作谓语,前置)
[课文·译注]
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 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评析] 至于利用天地的自然本性,利用阴、阳、风、雨、 晦、明六气的变化,而游于没有止境的宇宙当中的人,他还 要依靠什么呢!所以说:至人不偏执于自己,神人不追求事 功,圣人不追求名声。 庄子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即顺应万物的本性,达 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这也是庄子理想中 修养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要心中“无我”,就 要淡泊功名利禄。
应用体验之旅见课时跟踪检测(十八)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庄子》选读二鹏之徙于南冥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鹏之徙于南冥教学设想: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优良文化传统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十九大报告指出,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要让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
语文教学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力助手,本次教学旨在让学生走进先秦诸子文化,走进庄子,读懂经典,让经典文化传承。
同时,在感受经典的同时,结合时代特征当下全面从严治党,严厉整治官僚主义和奢靡之风,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的现状,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读活经典,赋予新意。
本节课以“读懂经典,读活经典,赋予新意”为线索,旨在让学生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让经典文化的精髓浸润到学生的生活之中,生命之中。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落实文言字、词、句式,读懂文章。
(读懂经典)2、引导学生学会引用经典、活用经典。
(读活经典)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学会引用经典、活用经典,读出自我。
教学方法:1.传授式教学法2.点拨式教学法3.合作探究法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播放先秦诸子图片2、引出课题——走进庄子,读活经典二、读懂经典1、预习文章,学生范读;2、归纳大意,落实字词;要求:①自己读文章,提出不懂之处;②合作探究,落实重点字、词、句式。
3、探究寓言所表达的意思。
4、明确源自本则寓言的一个成语—“涸辙之鲋”三、读活经典1、回顾古代文人墨客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引用这则成语典故;明确:唐、宋、明、清等各朝代均有诗人引用过。
总结:“涸辙”成为诗歌中固定意象,了解这一意象,有助于读懂诗歌。
2、现当代也有文人引用过这则成语典故,阅读《庄周买水》①《庄周买水》里典故的应用;②探究这篇文章传达的意思;③结合时代背景,读懂文章主旨;④合作探究:刘征该如何回信?⑤结合当前反腐之风,读出作者的渴望;总结:刘征的《庄周买水》是一篇针砭时弊的文章,他不仅讽刺了那些以权谋私、哄抬物价的现象,还深刻的挖掘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苦难,就像涸辙之鲋一样,他们强烈渴望着一场正义甘霖的降临。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五单元二 鹏之徙于南冥 1

《鹏之徙于南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3.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以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学习重点】1、对比手法的运用。
2、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3、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课时安排】1时【教学过程】一、庄子及其作品1、作者及作品庄子(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人。
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对现实不满,不与统治阶级合作。
相传楚王曾经用千金聘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
庄子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不多,我们仅能从《史记》和《庄子》中了解一点零碎的东西。
他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文笔汪洋态肆,想象奇特丰富,气势波澜壮阔。
《庄子》共33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
《庄子》善于虚构,十有八九是寓言作品。
庄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人胜。
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2、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高中语文课件 先秦诸子选读 第5单元 第2课 鹏之徙于南冥

因此尾联说“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诗人自己
在看月,想象着失散的亲人此时也在看月,他们对着同一个月 亮思念故乡,也彼此怀念。圆圆的之情。
高 考 导 航
(2015年高考山东卷)(原文在《荀子》上)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五单元
《庄子》选读
第五单元
第二课 鹏之徙于南冥
1
经 典 晨 读
2
高 考 导 航
5
课 堂 互 动
3
学 习 目 标
6
随 堂 练 习
4
课 前 预 习
7
课后强化作业
经 典 晨 读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
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
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 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作者背景】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早年家境 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唐德宗贞 元十六年(800)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左 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 李师道派人刺死,白居易因上表请求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 为江州司马,后移忠州刺史。唐穆宗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曾 积极兴修水利,筑堤防洪,泄引湖水,灌溉田亩千顷,成绩卓 著。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改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唐 武宗会昌六年(846)卒,终年 75 岁。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 一卷,今存诗近三千首。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人教版《先秦诸子散文》第五单元 《庄子》选读 — 二、鹏之徙于南冥

• 句式: • 1、南冥者,天池也。 判断句 •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固定句:是…还是… 宾语前置 •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瘀者。 (否定句动词宾语前置)
• 4、彼且奚适也? 宾语前置
(疑问句动词宾语前置)
尧让天下于许由
• 重点字词
合时宜的 劳: 辛劳 • 时: 做天子 致: 交还 立:
听课文朗读
北冥 鲲鹏 抟 迁徙 坳堂 草芥 夭阏 决起
注意红色字的读音 蜩蝉 tiáo míng
kūn tuán xǐ ào jiè è xuè
舂粮 chōng 蟪蛄 huì gū 大椿 chūn 斥鴳 chì yà n 泠然 líng rè n 万仞 hāo 蓬蒿
第一段
鲲 、鹏 野马、尘埃 大 对比 小 比喻 海运将徙 以息相吹 强调 嘲笑大鹏 反驳 (比喻)行路备粮
《鹏之徙于南冥》 • 重点字词: 记 奋发,奋起 志: 离开 • 怒: 击:击打 去: 到,去 之: 这 凭借 以: 之:到 适: 长 穿越 南: 修: 图: 计划,考虑 绝: 向南飞,名作动 灰心,失望 • 誉 :赞美 劝:努力 非:责怪 沮:
通假字:
通“凭” 飡: 同“餐”反: 通“反” 垂:同“陲” 培: 小大之辩 : 通“辨”,区别、辨别 而: 通“能”,能力 六气之辩: 通“变”
共同进步!
↓
什么才是“逍遥游”
↓
怎样才能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老庄思想的积极意义:
人们置身于自然社会中,不能不受到客观法 则的限制,这是必然的痛苦,庄子告诉我们安 时处顺,则穷通自乐;人们在蝇营狗苟地追求 名利时,常会扭曲本性、迷失自我,庄子告诉 我们敝屣富贵、淡泊荣利,则能悠游自得。如 果说儒家思想是粮店,是我们立身处世之根本, 那么道家思想就是药店,在我们处于精神困境 中时,不妨去向老庄寻一剂良药。
2020高中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5单元 2、鹏之徙于南冥

二、鹏之徙于南冥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坳.(ào)堂之上宿舂.(chōnɡ)粮抟.(tuán)扶摇数.(shuò)数.(shuò)然芥.(jiè)为之舟泠.(línɡ)然夭阏.(è) 爝.(jué)火榆枋.(fānɡ) 蟪.(huì)蛄.(ɡū)无用而掊.(pǒu)之斥(yàn)鬻.(yù)技百金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北冥有鱼(“冥”,通“溟”)2.其翼若垂天之云(“垂”,通“陲”)3.而后乃今培风(“培”,通“凭”)4.三飡而反(“飡”,同“餐”)5.汤之问棘也是已(“已”,通“矣”)6.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分别)7.而征一国者(“而”,通“能”)8.辩乎荣辱之境(“辩”,通“辨”,区分,辨别) 9.旬有五日而后反(“反”,通“返”)10.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11.而爝火不息(“息”,通“熄”)12.藐姑射之山(“藐”,通“邈”,远)13.吾以是狂而不信也(“狂”,通“诳”,欺骗) 14.犹时女也(“女”,通“汝”)15.世蕲乎乱(“蕲”,通“祈”,祈求)16.孰肯分分然以物为事(“分分”,通“纷纷”)17.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龟”,通“皲”,皮肤冻裂)18.或不免于洴澼(“”,同“纩”,新丝绵絮,也泛指绵絮)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辩⎩⎨⎧此小大之辩.也(区别,名词)而御六气之辩.(变化,动词) 2.实⎩⎨⎧我树之成而实.五石(充满、填塞,动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实际上,副词)不抑耗其实.而已(果实,名词) 3.致⎩⎨⎧请致.天下(归还,交还,动词)彼于致.福者(求,动词)何意致.不厚(招致,引起,动词)无以致.千里(达到,动词) 4.志⎩⎨⎧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记述,动词)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志向,决心,名词)寻向所志.(作标记,动词) 5.息⎩⎨⎧去以六月息.者也(气息,指风,名词)晚有儿息.(子,名词)长太息.以掩涕兮(叹气,动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停止,动词) 6.穷⎩⎪⎨⎪⎧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尽,止,形容词)复前行,欲穷.其林(走到……尽头,动词)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完结,动词)固将愁苦而终穷.(不得志,形容词)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困厄,处境艰难,形容词) 7.焉⎩⎨⎧有神人居焉.(于此,在那里,兼词)弊弊焉.(……的样子,形容词词尾)且焉.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8.其⎩⎪⎨⎪⎧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它的,代词)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指“水”,代词)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代“鹏”,代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也(“其……,其……”, 用在选择句中,表选择,是……,还是……)9.之⎩⎪⎨⎪⎧之.二虫又何知(此,代词)鲲之.大(的,助词)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他,代词)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到,动词)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海波动荡。
高中语文选修第五单元二、鹏之徙于南冥 Word版含解析

二、鹏之徙于南冥庄子的文章,想象力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的《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成为道家经典之一。
我始终觉得庄子是孤独的,是一个寂寞的游吟诗人,他笔下的那些生物【课内挖掘】课内素材逍遥之鹏,物化之蝶“逍遥”二宇,代表着庄子追求的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逍遥游》作为《庄子》内篇第一,提出了庄子所推崇的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
庄子首先以若干事例论证了小大之辩。
鲲化鹏而南飞,扶摇直上九万里,蜩与学鸠决起而飞,抢榆枋则落地。
然而鹏的壮举在它们看来却是可笑的,只因为它们无法达到鹏的境界,而满足于自己的狭小天地,对于无法理解的伟大境界也不会产生崇高感。
而这种至高的境界要如何才能达到呢?《逍遥游》开篇就讲述了一个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可概括为“沉潜飞动”,鲲变化了形体为鹏,这是一种物化,使鹏得以展翅腾飞。
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在物化中升华而来的,它脱胎于平凡,又回归于平凡,但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平凡,而是在至高的天地境界中保持生命的本然状态,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真正的伟大寓于平凡之中,冯友兰在诠释圣人时说:“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庄子的这种人生境界,毕竟过于唯心和理想化,是如梦般华丽而虚幻的空想,但它作为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仍然对后世有着深刻的影响。
《庄子》所反映出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精神、追求心灵自由的伟大理想,在历代文人志士的操守与气骨中得到体现。
然而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庸碌世俗的物质生活缩小了人们的心灵空间,将大多数人禁锢在功利境界中,唯利是图,患得患失。
我们需要从《庄子》中汲取精神的养分,获得内心的丰盈,避免在追名逐利中迷失自我,要提高内在的修养和境界,坦然面对人生的成败得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文:_何__以__(_为__什__么__)上__升__到__九__万__里__的__高__空__而__飞__向__南__方__呢__?____ (4)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译文:_彭__祖__如__今__以__长__寿__闻__名__,__众__人__跟__他__比__,__不__是__很__可__悲__吗__!_ (5)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 亦若此矣。 译文:_所__以__那__才__智__可__以___授__予__一__官__之__职__、__行__为__合__乎___一__乡__之__人__、__品__ _德__合__乎__一__国__之__君__、__能__力__取__得__一__国__信__任__的__人__,__他__们__自__己__看__待__自__己__,___ _也__就__像__这__蝉__、__学__鸠__、__斥____一__样__。_
4.语句翻译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译文:_鹏__鸟__向__南__海__迁__徙___,__翅__膀__击__打__起__三__千__里__高__的__水__,__它__鼓___动__翅__膀__,__积__ _聚__风__力__,__乘__风__上__飞___,__直__冲__九__万__里__的__高__空__,__大__鹏__飞__向__南__海___是__凭__借__六__月__的___ _大__风__。__ (2)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 乃今将图南。 译文:_所__以__鹏__鸟__高__飞__九___万__里__,__那__么__极__厚__的__风__就__在__它__的__翅__膀__下___了__,__然__后__ _才__凭__借__着__风__;__背__负__青___天__而__没__有__什__么__能__够__阻__遏__它__,__然__后__才___能__够__谋__划__飞__向___ _南__方__。__
(2)一词多义 去以六月息者也:_呼__吸__时__出__入__的__气__,__这__里__指__风__
①息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气__息___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_志__向__ ②志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立__志__
齐谐者,志怪者也:_记___ 博闻强志:_记__忆___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_名__字___ 名之者谁:_命__名__ ③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_名__声_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_说__出_
争货财,无辞让:_退__让__,_谦__让__ 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前__“__治_”__,__治__理_;__后__“__治__”_,__太__平__,_安__定__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__部__署__ ⑧治 不治将恐深:_医__治__ 其后治装行,东入海求其师云:_整__理__,__备__办_
明主旨 本课选文先借“鹏之徙于南冥”的故事将大鹏与蜩、学鸠、斥 对
比;然后由物及人讲述了宋荣子和列子的故事,从而从反面阐述了世间 万物均“有所待”,算不上逍遥的道理,为从正面表明自己的观点蓄势; 第二段庄子从正面直接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乘天地之正,而御 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是真正的逍遥,只有“无己”“无功”“无 名”才能逍遥。庄子认定的这种逍遥的理想境界和理想人格,是对现实 人生困境的超越,是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状态,是对个人精神的绝对 自由的追求。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其中蕴含的一层层 不断向更高的境界追求的思想,却是值得我们汲取的。
⑨举
其坚不能自举也:_胜__任___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_全___ 戍卒叫,函谷举:_被__攻__下__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_提__出__,__举__出__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_举__行__,__实__行_ 鸟不暇举:_起__飞__,__振__翼__飞__去___ 明主在上,所举必贤:_推__荐__,__推__举__,__选__拔____
3.特殊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_判__断__句_ (2)齐谐者,志怪者也。_判__断__句_ (3)是其言也,犹时女也。_判__断__句_ (4)名者,实之宾也。_判__断__句_ (5)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介__宾__短__语__后__置__句__ (6)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介__宾__短__语__后__置__句__ (7)鹪鹩巢于深林。_介__宾__短__语__后__置__句__ (8)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
(3)古今异义 ①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_海__动__。_ 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②虽然,犹有未树也 古义:_虽__然__这__样__。__ 今义: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 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③众人匹之 古义:_一__般__人__。__ 今义:大家;许多人。 ④腹犹果然 古义:_饱__的__样__子__。__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 所料相符。 ⑤穷发之北 古义:_草__木__。__ 今义:头发。
⑦此小大之辩也 通“__辨___”,分__别__ ⑧而征一国者 通“_能___”,_能__力__ ⑨旬有五日而后反 通“_又___”,_表__示__补__充__,__追__加_
通“_返___”,返__回____ ⑩而御六气之辩 通“_变__”,_变__化__ ⑪而爝火不息 通“_熄___”,_熄__灭__ ⑫藐姑射之山 通“__邈__”,_远____ ⑬吾以是狂而不信也
⑥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古义:_奋__起__、__奋__发__。_ 今义:愤怒;形容气势很盛。 ⑦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古义:_指__羊__角__状__弯__曲__而__上__行__的__旋__风__。___ 今义:羊的角。 ⑧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古义:__田__野__上__空__蒸__腾__浮__游__的__水__汽__。__ 今义:哺乳动物,外形像家马。
(9)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 (10)奚以知其然也?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 (11)彼且恶乎待哉!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 (12)之二虫又何知!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__ (13)物莫之伤。__宾__语__前__置__句_ (14)归休乎君。_主__谓__倒__装__句_ (15)剖之以为瓢。_省__略__句_ (16)偃鼠饮河。_省__略__句_ (17)与越人水战。_省__略__句__ (18)请买其方百金。省__略__句__
通“_诳____”,_欺__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__
⑭犹时女也 通“__汝__”,_你___ ⑮世蕲乎乱 通“_祈__”,_祈__求___ ⑯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通“_皲____”,_皮__肤__冻__裂___ ⑰世世以洴澼 为事 同“_纩____”,指__新__丝__绵__絮__,__也__泛__指__绵__絮__
④置 置杯焉则胶:_安__放__ 置币遗单于:购__置__,__买___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_尽___ ⑤穷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_生__活__贫__困__
复前行,欲穷其林:_走__到__尽_头__
彼且奚适也:_往__ ⑥适
处分适兄意:_依__照__
尧让天下于许由:_让__给__,__让__位__给__ ⑦让 公子让之曰:_责__备__
2.词类活用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南__行__,__向__南__飞___ (2)置杯焉则胶: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搁__浅___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向__上__飞__ (4)不过数仞而下: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落__在__地__下___ (5)而征一国者:_使__动__用__法__,__使__…__…__信__任__ (6)而我犹尸之: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指__在__其__位__而__无__所__作__为__ (7)我树之成而实五石:_树__:__名__词__作__动__词__,__种__植__。__实__:__形__容__词__作__动__词__,___ _充__满__、__填__塞___ (8)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形__容__词__作_名__词__,__大__的__东__西_,__大__的__作__用_
⑨之二虫又何知 古义:_泛__称__动__物__。 今义:虫子;称具有某种特点的人(多含轻蔑意)。 ⑩小年不及大年 古义:_寿__命__长__的__。__ 今义:农历十二月是30天的年份;指春节;丰收年。 ⑪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 古义:__错__综__华__美__的__色__彩__以__及__花__纹__。__ 今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泛指著作。
(4)虚词归纳
其翼若垂天之云:_代__词__,__它__的_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__词__,__表__选__择__,__“__是__…__…__,__还__是__…__…_ ” ①其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_代__词__,__它___ 彼其于世:_代__词__,__他__ 化而为鸟:_连__词__,__表__顺__承_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_连__词__,__表__因__果__ ②而 水浅而舟大也:_连__词__,__表__并__列_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_连__词__,__表__转__折__ 夫列子御风而行:_连__词__,__表__修__饰_ 而御六气之辩:__连__词__,__表__递__进___
第五单元 《庄子》选读
二、鹏之徙于南冥
内容索引
预读先学 精读研析 多读厚积
预读先学
知文明理
释文题 “鹏之徙于南冥”语出《庄子·逍遥游》,原文为“鹏之徙于南冥也,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以奇异的想 象、夸张的笔法,描述了鹏展翅翱翔飞向南海的壮丽画面。文中庄子将大 鹏与蜩、学鸠、斥 对比,言明小与大的区别,然后由物及人说明世间万 物均“有所待”而算不上逍遥的道理,最后指出怎样才算是真正的逍遥, 并得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结论。逍遥:没有什么约束, 自由自在。游:各处从容地行走;闲逛。“逍遥游”即不借助任何外力, 也不受任何外力限制地自由自在地遨游。它旨在说明人应当摆脱一切外物 的牵累,追求绝对自由。庄子认为,只有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 “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真正的“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