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人教版第四章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

➢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 节性强的特点,为农 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 什么有利条件?
➢ 生产集中在夏季,有利于农忙 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 业生产;
➢ 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 业收入,还可进行农田基本建 设和水利建设等。
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2)简析地形条件对东北地区农业的有利影响。
活动探究:地理条件与特色农业
➢ 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有利的地理条件: 水热条件好 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
带经济作物的生长; 生物资源丰富,经济作物种类繁多; 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需求量大。
活动探究:地理条件与特色农业
➢ 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
有利的地理条件: 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如春 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合发展多种花
土壤
地形 气候
水源
市场 交通 劳动力 政策 技术
东北的(地理条件)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等决定了农业的大方向。
综合分析 抓住主导因素
农业的区位选择, 实质就是对农业土 地的合理利用。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 ➢ 东北地区位置、范围
➢ 东北地区地理位置: 40oN-50oN;120oE-130oE,中国最
区域农 业发展
地理 条件
农业 布局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耕作农业区 林业和特产区
畜牧业区
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
三、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
东北地区是全国 最大的、比较稳定 的商品粮基地。
三江平原是我国 粮食商品率最高的 商品粮生产基地。
➢ 年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递减,受丘陵、山地 影响,局部地区有差异。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第四章 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

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
目 录
CONTENTS
1 学习目标 3 新课讲解 5 当堂小练 7 布置作业
2 新课导入 4 课堂小结 6 拓展与延伸
学习目标
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态文明下,人与自然需构建怎样的人际关系? 怎样理解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观?如何
不同文明发展阶段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社会发展阶段
生产力水平
人与环境的关系
工业社 会时期
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空前增强
人与尖锐自然的矛盾越来 越____,资源威环胁境问题 对人类构生态成文__明__
现代
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 逐步向________转变
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途径
需要改变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 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保障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的措施
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环境安全
为保护长江生态,我国农业农村部发布 通告称,从 2019 年 2 月 1 日起,停止发放刀 鲚(即长江刀鱼)专项捕捞许可证,这意味着长 江刀鱼进入全面禁捕时代,然而记者调查发 现,目前市场上仍有长江刀鱼在售。下面是 漫画《小鱼的哀求》。
[归纳提升]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原则
含义
具体做法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
公平性 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 发展权,应与子孙后代共享资
原则 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 源和环境
地区之间的公平
原则
含义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
持续性 社会发展必须保持
原则 在资源和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承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3册 第四章 保障国家安全的资源、环境战略与行动 第一节 走向生态文明

色化
促进资源节约和回收利用;少用或不用一次性消费品,如一次性
餐具、购物袋、纸质贺卡等
4 |什么是清洁生产?
尘土飞扬、机械轰鸣是人们对混凝土搅拌站的固有印象,但在山西朔州某混凝土 搅拌有限公司,材料从运输到生产均采用全封闭模式,有效减少扬尘、降低噪音。 混凝土搅拌每天会产生大量废料,这些废料该如何处理,成了困扰企业的一大难 题。为此,该公司从降耗增效的角度出发,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引进新设备,着手废物 利用。如砂石分离器,它的作用是将每天生产产生的废料回收后,进行砂、石分离, 剩下的水泥经过水的冲洗,排放到四级沉淀池中,经过四次沉淀,最后一个池子的水 已经可以再次回收利用到砂石分离机中。如此反复循环,既节约运行成本,又大大 减少了生产废物的排放。此外,该公司还增加了布袋防尘器、抑尘剂、洗车平台 等环保设备,绿色环保的清洁生产理念贯穿混凝土生产全过程。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采集渔猎时代没有环境问题。 ( ) 提示:采集渔猎时代虽然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强,但也会存在环境问题。 2.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受制于技术条件。 ( ) 提示: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受技术条件和人地关系思想的共同影响。 3.在古代中国,已经出现了因地制宜、保护环境的思想。 ( ) 4.人地关系处在不断的演变中。 ( ) 5.人类既要保护自然也需要开发利用自然。 ( ) 6.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可以完全避免。 ( ) 提示:只能减弱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产生的不利影响,不能完全避免资源短缺和环 境问题。
进行清洁生产的原因 污染严重,环境问题突出;传统的末端治理效果不理想;高消耗是造成工业污染严重 的主要原因之一;清洁生产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想模式。
高中地理 必修三 第四单元 第一节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第2课时)

小
结
一、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二、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三、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1.有关长江流域发展工业有利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 C、D )。(双选) A.长江上游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水电丰富,接近 全国商品粮基地 B.武汉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是铁路运输方便, 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C.上海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交通发达,科技力量 强,消费市场广大 D.攀枝花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是接近原料、燃 料产地和水电基地
水土流失 (3)长江上游地区最突出的问题是 区必须搞好 生态环境建设
,因此上游地 。
(4)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威胁是 洪水灾害 ,其自然原因是 ① 中游地区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 ; ② 降水多集中在春夏两季,平原湖区积水无法外排 。
重庆
三峡工程
宜昌
宜宾 (5)长江下游地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水体和大气质量普遍下降 , 特别是以 为代表的水污染相当严重。 太湖
浦东新区
浦东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的一个副省级市辖区。全区 面积1210.41平方公里。 1990年中国政府作出浦东开发开放的决策,浦东新区成为上海 经济的引擎,也被誉为中国经济三个增长极之一。
(2)问题:
水体
和
大气
质量普遍下降。
(3)整治重点:综合治理 环境污染 。
长江三角洲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淘汰或改造传统 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主要原因是 ( B、D )。(双选) A.交通位置优越 B.能源和原材料不足 C.传统工业产品市场需求较小 D.减少环境污染
2.读下面长江流域水系图,完成下列要求。
上海 武汉
重庆
(1)长江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集中在 上游 ,主要是因为这一 河段的 落差 大,从地势阶梯上看是位于 。 第一级与第二级以及第二级与第三极阶梯交界处 重庆 (2)长江上游经济区以 (城市)为中心,下游以 武汉 (城市)为中心,中游以 (城市)为中心。 上海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课件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共张

第八页,共21页。
CA D
B
第九页,共21页。
CB
A
第十页,共21页。
第十一页,共21页。
第十二页,共21页。
第十三页,共21页。
第十四页,共21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十五页,共21页。
第十六页,共21页。
喜凉作物(zuòwù)——小麦
第十七页,共21页。
喜凉作物(zuòwù)——甜菜
第十八页,共21页。
第二十一页,共21页。
喜凉作物(zuòwù)——大豆
第十九页,共21页。
喜凉作物(zuòwù)——玉米
第二十页,共21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jīdì),交通发达,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C。喜凉作物——玉米
No Image
第一页,共21页。
第四章 区域经济 一、地理(dìlǐ)条(第jīn一g节jì)发区展域农业发展
件
1 .自然条件:
(1)气候(qìhòu)条雨热件同:季,但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2)地形、土壤: 土地类型多样,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
2.社会经济: 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交通发达,
人口密度较低
二、农业布局特点
山区
第三页,共21页。
农业(nóngyè)的主要区位 因素
自然(zìrán) 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 因素:
社会(shèhuì) 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 经济因素: 机械化、科技水平、政策、
地租、资金、生活习惯、 种植历史与经验等
第四页,共21页。
第五页,共21页。
第六页,共21页。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东北区东北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1.向西南开口的簸箕形地形东北区地形上是一个巨大的向西南方向开口的簸箕形.西面的大兴安岭,东北面的小兴安岭,东和东南面的张广才岭,长白山,千山等山脉构成箕壁.箕壁外周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的河谷谷地.箕底是广阔平坦的松辽平原.山岭不高.大兴安岭海拔1000米左右,张广才岭,长白山等海拔500—1000米.山岭和平原之间有宽广的丘陵和破碎台地过渡.箕口开向西南,对全区气候有强烈影响,由于水气主要来自东南季风,这样的地形使多雨区呈带状分布(长白山东南坡,小兴安岭东侧,大兴安岭东坡).松嫩个原,特别是它的西部相对少雨.2.气候较冷湿东北是中国东部最寒冷的自然区,大部分地区冬季长达6—8个月.爱辉以北,基本上没有夏季.日平均温度0℃以下的持续期,在大兴安岭地区达6.5个月,松嫩平原和长白山地也有5—6个月.积雪期100一180天.北部河川封冻半年,南部也达5个月.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400—7000毫米.长白山地东南坡雨水较多,达1000毫米以上.东北全区年降水总量虽不算丰富,但由于温度较低,蒸发量小,有效降水量相对较高,因而形成以湿润和半湿润为主的气候,仅西南部有小面积的半干旱气候.生长期140—190天,≥10℃的活动积温1500—3200℃.由于夏温尚高(7月平均气温22—25℃),夏季白昼时间及日照时间长,热量能满足一般作物生长和成熟的要求,因而该区成为中国大豆,高粱,春小麦,玉米,甜菜,马铃薯的重要产区,水稻栽培也很广泛.3.土壤肥沃东北区是中国土壤最肥沃的地区.北部山地寒温带针叶林下分布棕色针叶林土,东部和南部山地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和低山丘陵的落叶阔叶林卜分布暗棕色森林土,松嫩平原则发育了黑土和黑钙土.土层中都积累较丰富的有机质,具有较高的肥力.特别是黑土,其黑色腐殖质层厚30—70厘米(个别可达100厘米以上).黑钙土也有深厚的腐殖质层.它们都富含氮,磷,钾及其它植物营养元素,是生产力最高的土壤.4.冻士广,沼泽多东北区自然环境的另一个特点是冻土面积广,沼泽分布多.北纬47℃以北的山地广泛分布有多年冻土,其它各地还遍布季节冻土.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的广泛分布,加上冷湿气候以及其它地质,地貌因素,使东北地区出现大面积的沼泽湿地.沼泽不仅分布于平原,洼地,也分布于平坦高地及阶地上.东北区沼泽在性质上大多属富营养苔草沼泽,仅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有贫营养泥炭藓沼泽.存在的主要问题东北区是开发较迟的一个地区,和东部其它地区比较,它还有较大的开发潜力.但即使在目前的开发水平下,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1.森林破坏严重,森林面积急剧缩小东北是中国最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森林分布广,木材品质佳(兴安落叶松,红松是重要的建筑用材,胡桃楸,水曲柳,黄波罗等是著名的家具硬木),蓄积量高.但是,在长期的开发过程中,由于经营管理不善,重采轻造,集中过伐,火灾严重,森林更新差,加之人工营造的落叶松林病虫害比较严重,森林面积已大大缩小,有些地区已达到没有资源可采的地步.据第五个五年计划森林资源清查统计,黑龙江省40个林业局管辖的森林近5年共减少80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6万公顷;吉林省森林减少54万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1万公顷.2.大片沼泽湿地开垦时缺乏必要的保护措施沼泽集中的三江平原已在开垦,但不少地区建设跟不上,垦建失调,经营单一,没有注意保护原有不多的森林和保留一定的水面.上壤风蚀严重,有机质含量下降,野生动植物减少,环境趋于恶化.对于这些沼泽应开垦多少,保留多少,资源如何开发利用,虽有一定规划,但未能认真实施.3.平原地区土地质量有所下降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但长期以来,由于粗放经营,重用轻养或只用不养,加上土壤侵蚀,使有机质减少,肥力明显下降.西部部分地区土地沙化,盐碱化严重.4.草场退化东北平原西部的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是畜牧业基地.由于过去单纯追求牲畜数量,过度放牧,草场建设差,加上滥垦等原因,致使草场退化严重.5.野生动物资源日渐枯竭东北林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如紫貂的貂皮(与鹿茸,人参一起被誉为东北"三宝")皮柔毛丰,且富有光泽,产量和质量向居全国首位,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地位.但是近年来由于森林,沼泽,草原等的破坏,使紫貂失去了适宜的栖息环境,加上过捕滥猎,数量日渐减少.闻名于世的东北虎,已趋于绝灭.6.部分江河污染严重东北区是中国重工业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沈阳,抚顺,鞍山,本溪,吉林等城市,集中了大量冶金,煤炭,化工等大型企业,排放大量的有毒气体,烟尘和污水,严重污染了城市的大气和河流.辽宁省1985年排放废水20.4亿吨,其中工业废水约15.5亿吨.应采取的主要对策1.加强天然森林的经营管理森林要采育结合,根据年生长量确定年采伐量.采伐方式可视林分实际情况,采用块状皆伐或抚育择伐,加强森林更新工作,使采伐迹地能迅速恢复成林,保证森林的永续利用.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农业应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不宜再过多地扩大耕地面积.要搞好土地合理利用规划.加强平原地区和丘陵区坡耕地的农田基本建设,发展灌溉,建设疏洪排涝设施,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增施有机肥料,改良土壤.要重视早熟,抗寒作物品种的培育.通过各种途径使松辽平原商品粮基地达到稳产高产.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逐步发展用塑料大棚培育蔬菜和工厂育秧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3.对沼泽要进行综合评价,发挥它的多方面功能对于适宜开垦的沼泽,在进行开垦时,要经过勘测设计,多方论证,有计划地进行,试验发展水体农业.并应保留相当面积,建立自然保护区.4.搞好草原建设加强牧区的草原建设,大力发展人工草场,积极进行天然草场的改良.实践证明,草原浇翻松耙之后,产草量也可提高0.5—2倍5.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东北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最早,经营管理也较为完善,并已积累一定经验,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扎龙自然保护区等.但目前保护区数量太少,布局也不合理,应根据需要增建一些保护区,以形成合理的保护区网.对已建的保护区要加强管理,采取措施严格禁止破坏,预防火灾事故,有些应扩大保护面积,以便更好地发挥保护区的功能和效益.东北的区域概况和区域优势:东北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地域单元和工农业生产结构完整的区域.山水环绕,沃野千里是东北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西,北,东三面分别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所环绕.西面的大兴安岭呈东北——西南走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和黑龙江省西北部,海拔500~1000米.小兴安岭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呈西北——东南走向,海拔500~800米.长白山地位于黑,吉,辽三省东部,由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平行山脉所组成,海拔500~1000米.广大的山区蕴育着丰富的森林,素有"林海"之称.处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之间的是东北平原,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地形平坦广阔,面积达35万平方千米,为我国三大平原之首.平原地区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整个平原分三部分:东北部为三江平原,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而成,平均海拔50米左右,自然状况下多为沼泽地.北部为松嫩平原,由松花江,嫩江冲积而成,海拔120米~150米,耕地面积占全区一半以上.粮食产量占本区粮食总产量的70%多.南部为辽河平原,海拔在50米以下.地表平坦,水土流失,水旱灾害较严重.本区气候属于湿润,半湿润的温带季风气候,自南向北依次为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冬季这里纬度较高,日照短,加上又紧邻亚洲冬季风源地,气候寒冷,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高度角增大,纬度较高的地区白昼长,日照时间长,所以夏季温度较高,日照充足.且雨热同期,热量与水分配合协调,能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需要.东北地区是我国一个比较成熟的大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农林基地和重工业基地.经济结构独特完整.发展经济的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森林资源优势和矿产资源优势.(一)东北沃野千里,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是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土地资源优势的特点是:(1)耕地面积广大;其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的1/5,人均耕地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2)土壤肥沃.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大部分地区分布着生产力很高的黑土,黑钙土.是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3)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坡度平缓,耕地集中连片,非常适于大机械化作业和其他农田建设.(二)东北是我国天然森林宝库,森林集中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本区森林资源优势的特点表现在:(1)全国最大的林区,林地面积,人均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都居各大区之首.(2)是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3)宜林地区广.(4)森林树种丰富,材质佳.主要有以落叶松为主的寒温带针叶林和红松为代表的针阔混交林.(三)东北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储量大,有45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三位,石油储量,开采量居全国之首,煤炭,铁矿石等支柱性矿产也很丰富.东北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工业基础,为东北建成全国性的大型农业,林业基地和重工业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分析东北的区域优势与不足,其目的是促进东北区域国土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协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东北区国土开发与整治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充足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加速以商品粮基地建设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注意的是,尽管东北区可垦荒地面积很大,但农林,农工,农牧以及农业与生态用地相争的矛盾已相当突出.今后农业和林业的发展应从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把农业发展的着眼点放到发挥现有耕地潜力上来,提高单产是东北实现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2.东北土地资源开发与商品粮基地建设(1)土地资源开发与保护:东北地区分布的黑土与沼泽土是生产潜力较大的两种土壤.黑土是我国自然肥力最高的土壤之一.自然状况下的黑土生长着茂盛的草甸植物.积累了丰富的有机质.是我国有机质含量和氮素含量最高的土壤.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引起的黑土冲刷导致黑土肥力下降是黑土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要加强对坡面,沟壑进行治理,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在黑土利用中,注意培肥能保持或提高土壤肥力.培肥的主要措施包括增施有机肥,草肥,秸秆还田等.其中秸秆还田是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的最有效,最普通的方法.(2)沼泽的利用与保护: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加上气温低,蒸发弱,河漫滩及平原形成了广泛分布的沼泽地,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最大的沼泽区.东北的沼泽积水不深,排灌便利,易开垦,土壤肥沃,利农耕.经改良后,许多地方已成为优质高产良田.但是沼泽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沼泽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它像湖泊,森林一样,能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东北的沼泽是丹顶鹤,天鹅的栖息地;沼泽在保护生物多样化和维护生态平衡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大面积排干沼泽,会引起气候变干,土壤沙化,退化,盐渍化;河川经流减少;动植物资源减少等生态环境的不良改变.因此,开发沼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协调好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关系.(3)东北的商品粮生产.东北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每年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总量的1/4多,商品率达60%以上.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水稻,高粱,谷子等.经济作物主要有大豆,甜菜,亚麻等.玉米是东北发展最快的作物,分布地区非常普遍.小麦是东北最主要的细粮作物,其北部主要是春小麦,南部可种植冬小麦.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北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较大增长.东北地区夏季高温,光照充足,而且雨热同期,成为世界上玉米,水稻等喜温作物分布的最北界.东北的大豆种植历史悠久,曾经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商品大豆产地.甜菜是东北发展最快的经济作物,是全国最大的甜菜生产基地,产量占全国的1/2强,这里的气候和土壤极宜甜菜生产,所产甜菜优质高产,是甜菜制糖厂的主要分布区.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土地开阔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20世纪五十年以来,这里相继建立了一批大型国营农场,农场内实现大机械化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高,是我国最大的现代化农垦区所在地.本地区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在继续加强,巩固种植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实行综合开发,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升值.3.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1)林业开发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东北的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木材蓄积量,产量,调出量居全国三大林区之首.其中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和调出省.但是,长期以来,东北区的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破坏严重,其主要表现有:①采育失调,采伐大于更新,资源减少,林质下降;②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物种减少,自然灾害增多;③林区以皆伐为主,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森林的天然更新.(2)森林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是东北林区的首要任务.东北林区生产要从原木生产为中心转移到营林为基础,综合利用为重点的方向上来,实行保护,恢复,发展并重的方针,既充分发挥本区森林系统对全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又不断提高林地的经济产值,实现林业的持续发展,具体措施有:①坚持合理采伐;②积极营造人工林;③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④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⑤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生态恶化.(3)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①森林工业.森林工业一般可分二大部分:木材采运业和木材加工业,要进一步挖掘森林工业发展的潜力,关键在于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深加工.发展多层次的林产品深加工,逐步扩大部件,半成品和成品生产,最大限度地增加林产品的附加值,是东北林业基地发展的重点;②林副业.东北森林中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从事采集,养殖和栽培是林区人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更是本区林副业的重要组成部分;③果园业和柞蚕业,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是我国温带水果的重要产地,辽宁省东部和吉林省东南部是我国重要的柞蚕生产基地.东北区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土质肥沃,水资源相对较充足,是我国农业重点开发地区。
高中地理必修三练习第四章第一节第二课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及农业发展方向Word版含答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进展第一节区域农业进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其次课时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及农业进展方向教材第66页活动1.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缘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东北地区的大型国有农场集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东北地区耕地丰富,人均耕地面积大,人均粮食占有量高。
2.有道理。
从农业生产条件看,东北地区在全国的比较中具有较强的优势,人均占有耕地水平较高,更具有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
同时,伴随着全国日益加快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耕地资源将连续呈现下降趋势,影响粮食总量的增长。
因此,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我国的商品粮供应仍是一个比较紧急的格局。
巩固东北的商品粮基地,将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依托。
3.这一部分可以参考“农业进展方向”中的“平原区农业进展方向”中相关内容。
教材第68~69页活动1.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降水丰沛,在低洼易涝地适宜挖地成塘、堆泥成基进展立体经营。
甘蔗生长期长,需水量大,喜高温,由于北回归线从珠江三角洲北部穿过,该地位于热带和亚热带,热量充分,加之降水丰沛,格外适宜甘蔗生长。
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之一,丝织业历史悠久,经济基础好。
该地居民有广泛的食鱼爱好,水产品产值较高,消费市场大。
2.基塘生产将农业、林业、渔业和工业联系起来。
副产品中蚕沙、蔗叶、糖厂滤泥、蚕蛹缫丝废水、塘泥等被充分利用起来。
对农村经济进展的作用是形成了一个农、林、副、渔业全面进展,种植、养殖、加工多种经营的生产结构,各业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既充分利用了劳动力资源,提高了农夫收入,又活跃了市场,促进了农村经济进展。
3.利用桑叶养蚕,利用蔗叶、蚕沙及蚕蛹缫丝废水养鱼,鱼塘的塘泥是农田、果园的好肥料,构成基塘互养的养分循环体系。
该系统的生产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在该系统的生产过程中糖厂滤泥、蚕蛹缫丝废水及蚕沙、蔗叶等送至鱼塘,降低了污染,净化了环境,而塘泥还田还转变了农田施肥结构(削减化肥,增加有机肥),有效地爱护了土地资源。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走向生态文明pptx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度、低能耗、经济性于一体的节能建筑(如图)。之所以称其为被动屋,
是因为它不需要主动向外界索取能源,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空调和暖气,
基本上依靠被动收集的热量就可以使屋内一年四季保持舒适的温度。在
理想状态下,被动屋正常运作时,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合适的材料,只靠
人体和室内电器余热,就能保持室温25 ℃左右,大幅降低冬季采暖与
D.征服自然
)
4.下列最能诠释“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主题的是
A.全面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环境
B.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产业
C.大力开发水能,发展水产养殖业
D.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答案】3.C 4.D
(
)
【解析】第3题,2022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为“共建清洁美丽
世界”,其体现了人地和谐思想,C项正确。第4题,“共建清洁美丽
(3)地位:我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
生态文明
局,明确建设 ____________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小提醒]未来社会是生态文明社会,现代正处在从工业文明向生态
文明转型的阶段,其主导产业是绿色产业。
二、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和谐共生
1.生态文明的体现:人与自然 ______________的资源与环境安
人地关系
和 ____________思想。
2.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
社会发展阶段
生产力水平
人与环境的关系
依赖
采集渔猎时代 生产力低下且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时期
工业社会时期
现代
生产力
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明显增强,
环境遭到破坏
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空前增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区 全国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黑龙江土地利用状况
土地类型多种多样 特 点 耕地面积广 荒地面积广——土地后备资源丰富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1、地势平坦,坡度小于1°,耕 地集中连片。
2、成为大规模机械化水平最高 的地区之一。
农业现代化:(读下表)
1978年 1988年 农机总动力(万千瓦 ) 大中型拖拉机(台) 联合收割机(台) 农用飞机(架) 喷灌机械(台) 载重汽车(台) 粮食处理中心(座) 148.5 15206 7975 0 —— 265.7 25387 11844 9 —— 1997年 290.7 22473 7287 25 1037 7327 163
农业布局
三大农业生 产区域:
耕作农业区
林业和特产区
畜牧业区
大规模专业化 生产粮基地建 设
成为大规模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面向国内大宗家产品需求市场,确保国 家粮食需求(平原地区)
农业发展方向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西部草原区) 保护天然林,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山区)
面积35万平方千米。
林业和特产区
四大优势: • 全国最大的林区 • 全国最主要的采伐 基地 • 宜林地区广泛 • 森林树种丰富
蒙古栎
• 鹿茸
樟子松 白桦 红松
鹿茸
畜牧业区 • 农牧和林牧结合条件好,品种优良
三河牛
三河马
P活动
1.耕作业
1.东北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并填写:
有利: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热量不高, 只能满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且仅能一年一熟。
黑土耕层有机质 含量为2.5%~7.5 %,全氮含量为 0.15%~0.35%, 是我国耕层有机质 含量和氮素含量最 高的土壤。肥沃的 耕地集中连片分布。
3、社会、经济条件
工业 机 械
化 肥
农 牧 兴 工
↑ ↓
工 业
工 促 农 牧
原 料
经营 规模大 大力发展 绿色农业 开发晚 人口密度低
农业 技术 优势 外向型 农业 交通发达 对外联系方便
二、农业布局特点
思考:东北地 区年降水量和 年平均气温分 布呈现什么规 律?
降水量由东南 向西北递减 气温由南向北 递减
农业布局特点
2、东北地区自然条件南北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是:__________.
热量
水分 3、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东西向地域分异的主导因是:__________.
4、为什么松嫩平原的积温比西部的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高原要高?
地 区 南 部 中 部 北 部
温度 带 暖温 带 中温 带 寒温 带
≥10℃的 作 物(喜凉作物) 积温 3600℃ 冬小麦、棉花、暖 温带水果 春小麦、大豆、玉 米、高粱、水稻、 甜菜、亚麻 春小麦、大豆
1000~ 3600℃ 1000℃
气候条件制约着区域农业 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 季节等
3、东北地区内部的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
——面向国内大宗农 产品需求市场,确保国家 粮食需求(平原区) 重点:抗衡国外农产品进 入国内市场;加快发展农 产品加工
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西部草原区) 重点: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
图4.4 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
优势:长冬有利考
2.地形、土壤条件 ———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⑴地形条件→农业生产类型
平原地区-→ 种植业 山地丘陵-→ 林牧业
(2)东北地区高原、平原、
山地分布广
↓
农业多种经营
(3)土壤肥沃 黑土、黑钙土,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分布区之一。 (亚欧大陆北部、美国中部)
平原地区:松嫩平原、玉米、大豆、小麦、水稻 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大小兴安岭 长白山区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 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兴安落叶松、红松、樟子 松、蒙古栎、白桦、人参、 鹿茸、柞蚕、苹果 马、牛、羊
畜牧业区
牛奶及乳品业发展较快,并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三大平原之首 ——东北平原
{
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辽河平原
独特的 地理条件
{
→
商品粮基地 林业生产基地 畜牧业生产基地
1.气候条件
温带湿润、半湿润季 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夏季, 雨热同期。水热条件能满 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需要, 但易受低温冷害影响。
相对地形、土壤等来 说,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 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气候条件制约着区域 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 度和生产季节等
总结 可见,农场的播种和大部分田间收割基本上实现了 大型机械化生产,是我国最大的农业现代化垦区. :
5003 3
7748 59
地区专业化生产 1、农业生产的地区 专业化是商品化的 前提
2、主要的粮食作物 及其分布 3、已经形成了粮食 作物的地区专业化 生产
四、农业发展方向
1、20世纪以来,人 口的激增,高强度 的农林开发,造成 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导致农业生态环境 退化 2、实现东北地区农业 的可持续发展的做法 ——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 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 ↓ 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 ↓ 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因地制宜布局小区域农业
二、发展区域农业的目的
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4.1 我国东北地区区域农业发展
一、地理条件
★东北地区范围 黑龙江、吉林、辽宁以 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面 积2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 土地总面积的12.9%,人 口占全国的9.5%
2.林业
有广大的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温度低,树林成材时间长, 病虫害少。
3.畜牧业
有一定的面积的草原,但长达半年以上的低温天气降水又少, 草类枯干期长,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000 多万吨,商品率达60%以上
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4以上 东北区商品粮占全 国的比重为25% 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 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或其他服务业活动,促进 经济多元化发展,增加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 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思考
3.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 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试 分别举例说明。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劣势:无法种植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只能种 植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对热量要求不高的 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 还要解决好牲畜的防寒问题。
活动:
、主要有三个方面:地形、气候市场 联系了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 利用了塘泥、蚕沙、蔗叶等副产品; 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 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了 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过程略,此环节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
东 北 地 区 地 理 条 件
气候条件 雨热同季,但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地形、土壤条件
地形类型,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 社会、经济条件 是我国的重要工业 基地,交通发达, 人口密度较低
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
活动:下列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1.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邻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 产技术水平高。 2.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积雪融水可供灌溉,当 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 3.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 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 4.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 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品种,昆明等国内城市市场 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 有什么关系? 是由于其生长期较长,而且东北地区夏季日照长, 光照强度大,昼夜温差大等特点,有利与碳水化合物 的合成,有机质含量十分丰富。再加上冬季气温低, 不利作物害虫越冬,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 天然具有绿色无害优势,因此品质优良 。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 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松嫩平原比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高原的海拔低,因而积温高。
5、为什么大兴安岭的东坡比西坡和松嫩平原年降水量要丰富? 大兴安岭的东坡是迎风坡,所以降水量比西坡和松嫩平原要丰富。
二、农业布局特点
根据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 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因地制宜
农业生产区域 耕作农业区 林业和特产区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产品类型
山区农业发展方向
——保护天然林,多元开 发特色农业产品(山区)重点: 发展林木、人参、养鹿、林蛙、 食用菌、中草药、水果及山野 菜等特色经济作物。
雨热同季,但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
地理条件
地形类型,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
是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交通发达,人口密度较低
我 国 东 北 区 域 农 业 发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