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重别梦得》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柳宗元诗词鉴赏26

柳宗元诗词鉴赏26

在这首诗里,诗人就是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形象思维来 揭示其内心世界的。 诗题标明“寄京华亲故”。“望故乡”而“寄京华亲故” ,意在诉说自己惨苦的心情、迫切的归思,希望在朝旧交能够一 为援手,使他得以孤死首丘,不至葬身瘴疠之地。 苏轼论唐人诗,以柳宗元和韦应物相提并论,指出他 们的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见《书黄子思诗集 后》)王士祯也说:“风怀澄澹推韦柳。”“简古”、“澹泊”或 “澄澹”,乃是柳诗意境风格的一个方面,虽然是其主要的方面, 但并不能概括柳诗的全貌。柳诗自有其别调。他的诗,象悬崖峻 谷中凛冽的潭水,经过冲沙激石、千回百折的过程,最后终于流 入险阻的绝涧,渟滀到彻底的澄清。冷冷清光,鉴人毛发;岸旁 兰芷,散发着幽郁的芬芳。但有时山洪陡发,瀑布奔流,会把它 激起跳动飞溅的波澜,发出凄厉而激越的声响,使人产生一种魂 悸魄动的感觉。此诗中诗人跳动飞溅的情感波澜无法抑制,恰如 “山洪陡发,瀑布奔流”,奔迸而出,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 染力。 重别梦得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读柳宗元这首诗,给我们的印象是:诗人通过奇异的
想象,独特的艺术构思,把埋藏在心底的郁抑之情,不可遏止地
尽量倾吐了出来;它的抒情方式,是属于严羽《沧浪诗话》里所
说的“沈著痛快”一类。这在唐人绝句中是不多见的。
我们知道,柳宗元是个具有远大抱负的进步诗人。早
之地的柳州。这诗便是他任柳州刺史时所作。当时,他正当壮盛 之年,“一斥不复,群飞刺天”(韩愈《祭柳子厚文》),政治上不 断遭受到沉重的打击,使得他心情愤激不平,终年生活在忧危愁 苦之中。《新唐书》本传说他“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 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这诗里一连串的奇异的想象,正 是他那“堙厄感郁”心情的写照。

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柳宗元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①故道风烟在,翁仲②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③。

【注】①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

②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

③濯缨:洗濯冠缨。

《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

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首联写两人在久谪返京后再度被远谪,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奋勉之意。

C.将军庙前的草木茂盛,生意盎然,诗人以乐写哀,表达物是人非的伤感。

D.第五句正话反说,表面说因为官慵疏而招来非议,实是为奸人所谤的愤激。

E.刘梦得返秦京后因写诗嘲讽新贵而再度被贬,第六句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16.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15.B C(B项,表达的不是“奋勉”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人)今(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

C项,“生意盎然”“以乐写哀”不对,而是草木齐高,一片荒凉。

要注意结合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倾向,并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16.(1)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诗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

(2)用典(或对典结情)。

“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

(每点3分,共6分)《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鉴赏分析:【注释】①十年憔悴:柳宗元在永州度过的十年贬谪生活。

憔悴:面貌惨淡,亦指艰难困苦。

②秦京:京城长安,因属秦地,故曰秦京。

③故道:指“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军队攻打越南曾走过的路。

④风烟:风云雾霭。

柳宗元最出名十首诗词

柳宗元最出名十首诗词

柳宗元最出名十首诗词01-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前两句中,“绝”和“灭”两个字,把一切活动着的事物从视野中全部排除,呈现出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天地间白雪皑皑,江面上,一叶孤舟,一个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上垂钓。

可以想见,一条鱼也钓不到,整个天地之间,除了我,没有一个生命。

这首诗全部写景,一气呵成,将孤独写到了极致。

-02-渔翁唐·柳宗元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渔翁晚上停船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

旭日初升,云雾散尽四周悄然无声,渔翁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公元806年,柳宗元被贬永州,承受着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寄情于异乡山水,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

这首诗情趣盎然,充满了色彩和动感,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被后人称为“古今绝唱”。

-03-重别梦得唐·柳宗元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二十年来历经沧桑患难相同,今天忽然歧路分别各自西东。

如果皇恩浩荡允许回家种地,晚年就日夕相处做邻居老翁。

柳宗元和刘禹锡是一生不相离弃的挚友。

公元815年三月,柳宗元和刘禹锡分别被任为远离朝廷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两人在衡阳分手,二人无限感慨,相互赠诗惜别。

诗中首先概括柳、刘二人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和人世沧桑,再抒写转瞬又离别的悲伤,然后强忍悲痛,掩藏对前途的不祥预感,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

《清明呈馆中诸公》《病牛》《重别梦得》《苏武庙》《燕子来舟中作》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清明呈馆中诸公》《病牛》《重别梦得》《苏武庙》《燕子来舟中作》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阅读答案【阅读理解题目】:清明呈馆中诸公高启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①分香②俗共夸。

白下③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④下迷芳草,卢女⑤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注]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又号青丘子。

①杏酪:传统习俗,在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作粥。

②分香:宫廷按例分给宫女香粉、香囊等饰品。

③白下:金陵。

④卞侯墓:卞侯即晋朝的卞壸,,他曾任尚书令,忠恪勤事,后来在讨伐苏峻的叛乱中战死,被埋葬于白下。

⑤卢女:即莫愁,古代善歌貌美的女子。

1.与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一诗相比,本诗所描写的清明景物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2.这首诗脉络明接暗转,将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析。

【参考答案】:1.高诗开篇描写了一幅生气蓬勃、吉祥如意的清明图景:御柳笼烟,禁垣垂杨,被软软的春风,吹得柳枝横斜,拂水依水,青山白水环绕金陵;官人们都捣了杏仁,做了醴酪;宫女们都分得名香,佩上香囊,在祥和的气氛中迎接清明。

(2分)杜诗开篇描写一幅凄迷哀伤的清明图景:春寒料峭,细雨纷飞,绵绵不绝,行人冒雨赶路,雨湿衣衫,心情凄哀。

(2分)两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及景物的特征均不同,渲染的氛围也不相同,所蕴含的情感也截然不同(1分)。

2.第一联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清明时节禁垣生气蓬勃、吉祥如意的景象,作者身处其中,愉悦欢欣(2分)。

第二联以“清明无客不思家”一句回归清明的主题,不言己情而言众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清明时节的悼亡之情和身在异地的思乡之情(2分)。

第三联运用卞侯和莫愁的典故,即使忠如卞侯,美如莫愁,也只留一堆芳草,供人凭吊,陡然生发“人生如朝露”的慨叹,悲从中来(2分)。

第四联“待诏”“酒醉京华”,将仕途如意的喜悦和渴望成就功名的豪情显露无遗(2分)。

(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给满分)[评析]本诗写帝都清明节光景透露出思乡的一缕深情。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古诗词里的五种人生遗憾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古诗词里的五种人生遗憾

古诗词里的五种人生遗憾【文章导读: 人生在世不称意十之八九,生活,哪会没有遗憾?描写人生遗憾的古诗词,有没有一句触动心灵……】1.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不去的家乡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多少人少小离家,尝遍了人情冷暖;多少人落叶归根,却只见物是人非。

千百年来,游子思乡的情怀总是相似的,而当他们终于回归故里,看到的又是什么?是儿时的朋友“儿女忽成行”?是梦中的少女“嫁作商人妇”?还是“山河依旧在”,“知交半零落”?或许,让人伤感的从来不是自己斑白的鬓发,不是自己如旧的乡音,而是谁家小儿笑吟吟问出的那一句客从何处来。

半生羁旅,一世飘零。

蓦然回首才发现,不知何时起,故乡也终成了异乡。

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未完成的事业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后来啊,诸葛丞相就到了五丈原……”,大概每个人都熟知诸葛亮的故事,可是却没有人忍心听完。

诸葛丞相是忠的代表,智的化身,却终究也没能实现他的平生夙愿,没能光复汉室以报先帝知遇之恩。

他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一生只为酬三顾,却终究客死北伐途中。

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

出师一表真名世,奈何上苍不假年。

3.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永别的挚友重别梦得柳宗元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这是柳宗元最后写给好友刘禹锡的愿望——如果他日圣上开恩,允准我们告老归田,我们就比邻而居,做一对“邻舍翁”吧。

可它却最终没有实现。

柳宗元与刘禹锡同年进士及第,两人志同道合,相交莫逆,也同样仕途坎坷。

“永贞革新”失败,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柳宗元贬为邵州刺史,从此离开了他们颠沛流离的贬谪生涯。

二人尚在贬谪途中,圣旨再度传来,加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

柳宗元《重别梦得》翻译赏析

柳宗元《重别梦得》翻译赏析

柳宗元《重别梦得》翻译赏析柳宗元《重别梦得》翻译赏析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柳宗元《重别梦得》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重别梦得柳宗元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鉴赏:元和九年(814),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诏从各自的贬所永州、朗州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为远离朝廷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一同出京赴任,至衡阳分路。

面对古道风烟,茫茫前程,二人无限感慨,相互赠诗惜别。

《重别梦得》是柳宗元赠给刘禹锡三首诗中的一首。

这首诗写临岐叙别,情深意长,不着一个愁字,而在表面的平静中蕴蓄着深沉的激愤和无穷的感慨。

“二十年来万事同”,七个字概括了他与刘禹锡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人世沧桑。

二人在贞元九年(793)同时进士及第,踏上仕途,迄今已度过了二十二个春秋。

二十多年来,他们在永贞改革的政治舞台上“谋议唱和”、力革时弊,后来风云变幻,二人同时遭难,远谪边地;去国十年以后,二人又一同被召回京,却又再贬远荒。

共同的政治理想把他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造成了这一对挚友“二十年来万事同”的坎坷遭遇。

然而使诗人慨叹不已的不仅是他们个人出处的相同,还有这二十年来朝廷各种弊政的复旧,刘禹锡深深理解柳宗元的这种悲哀,所以在答诗中抒发了同样的`感慨:“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他们早年的政治革新白白付之东流,今朝临岐执手,倏忽之间又将各自东西,抚今追昔,往事不堪回首。

“今朝”二字写出了诗人对最后一刻相聚的留恋,“忽”字又点出诗人对光阴飞逝、转瞬别离的惊心。

“西东”非一般言别套语,而是指一去广东连县,一去广西柳州,用得正切实事。

由于是再度遭贬,诗人似乎已经预感到这次分别很难再有重逢的机会,便强忍悲痛,掩藏了这种隐约的不祥预感,而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如果有一天皇帝开恩,准许他们归田隐居,那么他们一定要卜舍为邻,白发相守,度过晚年。

柳宗元最有名的十首诗

柳宗元最有名的十首诗

1、《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3、《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4、《溪居》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5、《重别梦得》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6、《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7、《读书》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

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瘴痾扰灵府,日与往昔殊。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

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

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

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

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

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8、《别舍弟宗一》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9、《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馀,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10、《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情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情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友情儒家将友谊列为“五伦”之一,可见中华传统文化对友谊的重视,古圣先贤对交友亦甚为注重。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记载:“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朋友的病情,适逢胡人攻城。

(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我注定要死去,你赶快离开吧!”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而你却让我离开,舍弃义气而寻求生命,难道这是我荀巨伯所做的吗?”胡人已经到了,对荀巨伯说:“大军到了,整个城的人都空了,你是什么男人,竟敢一个人留下?”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身体来取代朋友的性命。

”胡人听了,对荀巨伯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有仁义的国家。

”于是军队就撤回去,整个城都获救。

”荀巨伯在生死关头舍生取义,不仅救了朋友的性命,更让敌军自惭而退,其行为让后人视为楷模,千古传唱。

自古有文人相轻之说,那么文人之间是否也存在这么深厚的友谊呢?刘禹锡与柳宗元的友谊就常让后人夸赞和艳羡,能拥有他们那般真挚的友谊确实难得。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与柳宗元一并进士及第,从此相识相识而成莫逆之交。

安史之乱后,李唐王朝已是一个民不聊生、朝不保夕的颓废朝廷,刘禹锡、柳宗元等为了匡扶大唐社稷,救生民于水火,一起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团。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顺宗即位,王叔文集团当政,于永贞元年(805年)实行了变革运动——“永贞革新”。

当时王叔文、王伾实行改革的时候,因触犯到宦官与藩镇的利益,不但为一批宦官痛恨,还为不少大臣所贬义和反对。

到了唐宪宗即位,大伙纷纷攻击“二王”。

支持王叔文改革的八个官员,也都被看作是王叔文的同党。

仅仅半年,革新便惨遭失败,宪宗下诏书把八个官员一律降职,派到边远地方当司马(官名),历史上把他们和王叔文、王伾合起来称作“二王八司马”。

柳宗元和刘禹锡便是“八司马”之一,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被贬的行进途中,又接到朝廷的圣旨,加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加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宗元《重别梦得》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重别梦得柳宗元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鉴赏:
元和九年(814),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诏从各自的贬所永州、朗州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为远离朝廷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一同出京赴任,至衡阳分路。

面对古道风烟,茫茫前程,二人无限感慨,相互赠诗惜别。

《重别梦得》是柳宗元赠给刘禹锡三首诗中的一首。

这首诗写临岐叙别,情深意长,不着一个愁字,而在表面的平静中蕴蓄着深沉的激愤和无穷的感慨。

“二十年来万事同”,七个字概括了他与刘禹锡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人世沧桑。

二人在贞元九年(793)同时进士及第,踏上仕途,迄今已度过了二十二个春秋。

二十多年来,他们在永贞改革的政治舞台上“谋议唱和”、力革时弊,后来风云变幻,二人同时遭难,远谪边地;去国十年以后,二人又一同被召回京,却又再贬远荒。

共同的政治理想把他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造成了这一对挚友“二十年来万事同”的坎坷遭遇。

然而使诗人慨叹不已的不仅是他们个人出处的相同,还有这二十年来朝廷各
种弊政的复旧,刘禹锡深深理解柳宗元的这种悲哀,所以在答诗中抒发了同样的感慨:“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他们早年的政治革新白白付之东流,今朝临岐执手,倏忽之间又将各自东西,抚今追昔,往事不堪回首。

“今朝”二字写出了诗人对最后一刻相聚的留恋,“忽”字又点出诗人对光阴飞逝、转瞬别离的惊心。

“西东”非一般言别套语,而是指一去广东连县,一去广西柳州,用得正切实事。

由于是再度遭贬,诗人似乎已经预感到这次分别很难再有重逢的机会,便强忍悲痛,掩藏了这种隐约的不祥预感,而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如果有一天皇帝开恩,准许他们归田隐居,那么他们一定要卜舍为邻,白发相守,度过晚年。

这两句粗看语意平淡,似与一般歌咏归隐的诗歌相同,但只要再看看《三赠刘员外》中,诗人又一次问刘禹锡:“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就可以明白诗人与刘禹锡相约归田为邻的愿望中深蕴着难舍难分的别愁离恨和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

身处罻罗①之中而向往遗世耦耕②,是封建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碰壁以后唯一的全身远祸之道和消极抗议的办法。

因此这“皇恩”二字便自然流露了某种讥刺的意味。

“若许”二字却说明目前连归田亦不可得,然而诗人偏偏以这样的梦想来安慰分路的离愁,唯其如此,诗人那信誓旦旦的语气也就更觉凄楚动人。

这首诗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

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见。

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结。

苏东坡赞柳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
泊”,这也正是这首小诗的主要特色。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