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论肝病
张锡纯论肝病

肝为厥阴,中见少阳,且有相火寄其中,故《内经》名为将军之官,其性至刚也。
为其性刚,当有病时恒侮其所胜,以致脾胃受病,至有胀满、疼痛、泄泻种种诸证。
因此方书有平肝之说,谓平肝即所以扶脾。
若遇肝气横恣者,或可暂用而不可长用。
因肝应春令,为气化发生之始,过平则人身之气化必有所伤损也。
有谓肝于五行属木,木性原善条达,所以治肝之法当以散为补(方书谓肝以敛为泻以散为补)。
散者即升发条达之也,然升散常用,实能伤气耗血,且又暗伤肾水以损肝木之根也。
有谓∶肝恶燥喜润。
燥则肝体板硬,而肝火肝气即妄动;润则肝体柔和,而肝火肝气长宁静。
是以方书有以润药柔肝之法。
然润药屡用,实与脾胃有碍,其法亦可暂用而不可长用。
然则治肝之法将恶乎宜哉?《内经》谓∶“厥阴不治,求之阳明”。
《金匮》谓∶“知肝之病,当先实脾。
”先圣后圣,其揆如一,此诚为治肝者之不二法门也。
惜自汉、唐以还,未有发明其理者。
独至黄坤载,深明其理谓∶“肝气宜升,胆火宜降。
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
”旨哉此言,诚窥《内经》、《金匮》之精奥矣。
由斯观之,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浓,以听肝木之自理。
即有时少用理肝之药,亦不过为调理脾胃剂中辅佐之品。
所以然者,五行之土原能包括金木水火四行,人之脾胃属土,其气化之敷布,亦能包括金木水火诸脏腑。
所以脾气上行则肝气自随之上升,胃气下行则胆火自随之下降也。
又《内经》论厥阴治法,有“调其中气,使之和平”之语。
所谓调其中气者,即升脾降胃之谓也。
所谓使之和平者,即升脾降胃而肝气自和平也。
至仲景着《伤寒论》,深悟《内经》之旨,其厥阴治法有吴茱萸汤;厥阴与少阳脏腑相根据,乃由厥阴而推之少阳治法,有小柴胡汤。
二方中之人参、半夏、大枣、生姜、甘草,皆调和脾胃之要药也。
且小柴胡汤以柴胡为主药,而《神农本草经》谓其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三复《神农本草经》之文,则柴胡实亦为阳明胃府之药,而兼治少阳耳。
张锡纯鸡胵汤现代应用治慢性肝炎

张锡纯鸡胵汤现代应用治慢性肝炎【组成】生鸡内金四钱,去净瓦石糟粕捣碎白术三钱生杭芍四钱柴胡二钱广陈皮二钱生姜三钱【用法】水煎服。
【作用与功效】健脾疏肝。
【主治适应症】气郁成臌胀,兼治脾胃虚而且郁,饮食不能运化。
【方解】本证因肝郁脾虚所致,故用生鸡内金、炒白术消积健脾,白芍、柴胡柔肝疏肝,陈皮、生姜理气和胃。
【医案精选】慢性肝炎张某,男,55岁。
于1975年3月2日初诊。
患者5年前自觉身疲乏力,食欲不振。
中医有的按脾虚治,有的按胃寒治,皆不效。
经县医院诊为慢性肝炎。
几年来共服中药500多剂,配合西药等罔效,病情继续发展,遂来余处就诊。
患者呈慢性病容,面色黧黑,腹大如瓮,全身有散在蜘蛛痣,以手及面部稍多,食后胀满,肝肋下10cm,质硬,舌紫暗,苔白,脉弦涩。
此属肝郁血瘀,脾虚气滞。
治宜舒肝健脾,活血通络。
拟新制鸡腔汤一方加减。
生鸡内金12g,炒白术10g,柴胡10g,广陈皮10g,白芍12g,神曲12g,生麦芽10g,丹参30g,泽兰叶15g,山甲珠10g,板蓝根30g,三棱、莪术各10g,牡蛎30g,甘草3g。
3月25日:上方连服20剂,患者诸症略减,腹仍胀满。
上方加香椽皮10g理气消胀,续服20剂。
4月20日食欲稍振,胀满减,肝肋下9cm,质稍软,舌暗苔白,脉弦涩。
原方牡蛎减为15g,山甲珠6g,柴胡6g,鸡内金10g,三棱、莪术各6g,以防攻伐太过。
仿经意衰其大半而止而变通之。
再进20剂。
5月15日肝肋下8cm,质软,食欲增加,余症如前,右胁时有隐痛。
原方去牡蛎,加片姜黄10g活血化淤止痛。
又进20剂。
6月8日肝肋下6.5cm,诸症均减,脉稍弱。
原方加党参10g益气健脾。
继服20剂。
7月1月:肋下4.5cm,胁已不痛,舌质略紫暗。
去山甲珠、片姜黄,加当归15g养血活血。
又服30剂。
8月5日:肝肋下1.5cm,原方柴胡减为6g,陈皮6g,恐过于疏散而伐生生之气,加鸡血藤30g补血活络。
隔日1剂,服30剂。
中医泰斗张锡纯:这味药治黄疸及胆囊炎,于肝胆有热之证常用之

中医泰斗张锡纯:这味药治黄疸及胆囊炎,于肝胆有热之证常用之我国的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无论是从医经还是本草来说,都亟待后世去挖掘与整理其中的宝贵财富。
谈起我国传统中医药的盛行,笔者认为比起中医来,中药在民间的热度则更为活跃。
而对于中药文化的寻根溯源,这个中药的根,莫过于战国时期的《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这本书了,而有了《本经》原载365味中药作为的基础,又经先秦及两汉众医家的注解,又出了《名医别录》,至此而至十一世纪末,又增《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以及《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简称《证类本草》)等本草著作。
虽然我们现在已不能见到《本经》的真实面貌了,但迄今为止《证类本草》则成为保存《本经》佚文最为完整的一种古籍。
因此,后世我们所能见到中药古籍文献资源也因宋代采用刻版印书术而得以流传至今。
当然,古籍的留存无疑是为我们汲取中医药知识并用于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较高的价值依据,但是,如果让现在的人去浏览过去的文献资料,自然是很难读通的,所以对于中医药传承工作,实际上都是交给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医药人来完成这个任务的,而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要想继承中医药,无不需要往前去推寻一位又一位的医药导师来教我们。
从我们这一代往前推寻,笔者认为,近现代的人物当中,实在是有非常多的中医名家泰斗人物。
对于中医药临床诊疗经验及知识讲学的人物,笔者择选了近现代史上的中西医汇通代表人物之一的张锡纯。
之前我们谈到《本经》一书,其书中原载365味中药,书中对每味中药的记载都是至为简洁的,比如说我们今天择选的中药龙胆草,据《本经》记载其“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虫”,后孙思邈《千金翼方》则用本品“主骨间寒热,除胃中伏热”。
对于龙胆草的记载,相信大家也知道,还有非常多,但离我们相去不过百年的张氏又是通过自己的临证及所学如何解答这味中药的呢?1.张氏认为龙胆草为胃家正药龙胆草取用的是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龙胆草或其变种的根茎和跟,其味苦微酸,性寒,色黄属土,张氏认为其为“胃家正药”,张氏对此解释,“其苦也,能降胃气、坚胃质;其酸也,能补益胃中酸汁、消化饮食”。
肝肾阴虚、风阳内动怎么办?中医泰斗张锡纯的这个妙方可巧妙化解

肝肾阴虚、风阳内动怎么办?中医泰斗张锡纯的这个妙方可巧妙化解现代男性面对生活的压力日渐增长,除了正常的生活和养家糊口之外,还需要面对各式各样的应酬,而且有些应酬通常少不了要喝酒。
都知道喝酒过度,会严重损害我们的健康,尤其是体内的肝脏,会加重肝脏的负担,诱发一系列的肝脏疾病。
如果长期过度劳累,情绪剧烈波动,长期过度熬夜,经常应酬灌酒,不仅仅是伤肝,而且是肝肾同损。
时间一长就会引发肝肾阴虚,还可导致虚风内动,从而引发中风疾病。
这种风从内生的中风,又称为类中风。
那么,如果真的引发了类中风,又该如何是好?中医泰斗张锡纯,便为此创立了一个经典名方,它就是镇肝息风汤。
镇肝息风汤出自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张锡纯的代表方剂之一,有着镇肝息风、滋阴潜阳的效果,主要用来治疗或缓解类中风病症。
一般类中风的患者,会出现头部晕眩,眼目昏花,双眼胀痛,面色就像是喝醉了一样,心中总是感觉烦热,又或者时常噫气。
偶尔会感觉肢体不利,甚至出现口眼歪斜,也有一些患者会晕眩昏倒,昏不知人,醒来后不能马上恢复。
张锡纯称这些症状为内中风,主要是因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阳亢化风、气血逆乱所导致的。
体内风阳上扰,影响头面,造成患者出现头晕目眩,目胀耳鸣,面色如醉。
肝肾阴亏,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因此会感觉到心中烦躁不安,久久不能平息。
体内的肝阳上亢,气血逆乱,最终导致卒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风病证,轻微者只是感觉肢体不利索,口眼渐渐歪斜。
但是严重的患者,风中脏腑,会出现眩晕颠仆。
也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体内的气血并走上行,逆乱无度,就会引起“大厥”,也就是中风卒倒,昏迷不醒。
这种疾病以肝肾阴虚为本,阳亢化风、气血逆乱为标,本虚标实,本缓标急,应当以治标为主,所以镇肝息风的同时,兼有滋养肝肾。
镇肝熄风汤的药物组成很多,总共有12味中药。
分别是怀牛膝、生赭石(轧细)各一两,生龙骨(捣碎)、生牡蛎(捣碎)、生龟甲(捣碎)、生杭芍、玄参、天冬各五钱,川楝子(捣碎)、生麦芽、茵陈各二钱,甘草一钱半。
国医大师张锡纯:加味黄精汤(养肝疏肝,滋补肾阴,运脾和胃)

国医大师张锡纯:加味黄精汤(养肝疏肝,滋补肾阴,运脾和
胃)
国医大师张锡纯:加味黄精汤
[组成] 黄精30克当归12克, 细生地30克, 夜交藤30克. 苍白术各10克, 青陈皮各10克, 甘草6克, 柴胡10克, 姜黄10克, 郁金10克, 薄菏3克
[功能] 养肝疏肝,滋补肾阴,运脾和胃。
[主治] 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证见胸胁满闷、胁下痞痛、舌红苔干,同时兼见胃脘不适、纳少便溏等,属肝肾脾胃同病、气阴两虚、气滞血瘀者。
肝硬化腹水患者,腹水消退之后体力未复者。
[用法] 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一小时,浸透后煎煮。
首煎沸后文火煎5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
两煎混匀,总量以250-300毫升为宜每日服一剂,每剂分两次服用,饭后2小时温服。
连服二剂,停药一天,每月可服20剂。
[加减] 大便溏薄者,酌减生地用量;血瘀明显者,可加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名日丹鸡黄精汤;气虚明显者,可加党参15克、黄芪30克,名日参芪黄精汤。
别错过!只需5分钟,学会民国名医张锡纯治肝七法

别错过!只需5分钟,学会民国名医张锡纯治肝七法青竹中医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第561篇,医路漫漫青竹相伴。
来源|青竹医社导读张锡纯是清末民初著名医家,其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被医界奉为“医家必读”,现述其治疗肝病要义及常用方药与读者共鉴。
1. 平肝法肝为厥阴,中见少阳,寄相火,其性至刚,故肝为病恒侮其所胜,导致脾胃受病,治疗常需平肝以扶助脾胃;西医所谓脑气筋病见惊痫、癫狂、眩晕、脑充血者,也需要治以金石之剂,行金制木,平复肝气。
常用平肝药:肉桂、铁锈、金银箔、赭石、龙骨、牡蛎。
张锡纯善用肉桂平肝,认为其味辛属金,木得桂则枯,故善治肝木,制肝气横恣多怒。
代表方剂:镇摄汤、镇肝熄风汤。
切记:肝应春气,为气化之始,平肝不可太过,太过就会伤及一身之气化。
2. 疏肝法肝五行属木,性善条达,故治肝以散为补,以助其升散条达之用。
另外,行肝亦能疏土,并清利胆汁,饮食不能消化,投以升散疏肝之剂,对于改善脾胃运化常有良效。
疏肝又宜辅以活血、泻热之品,然不可投以大凉,气凉则凝,反不利疏散。
常用疏肝药:柴胡、生麦芽、茵陈、连翘、薄荷、续断、鸡内金、黄芪、桂枝尖。
代表方剂:舒和汤。
切记:升散剂服用时间过长,伤气耗血,暗伤肾水,损肝木之根。
3. 柔肝法肝恶燥喜润,燥则肝体板硬,肝火肝气妄动;润则肝体柔和,肝气宁静。
肝体木硬之症(笔者认为或可理解为西医“肝硬化”),当治以养血滋阴之剂,辅以活血之品柔肝。
常用柔肝药:当归,芍药,柏子仁,玄参,枸杞,阿胶,鳖甲。
张锡纯认为活血药中以三七为化瘀生新最紧要之品。
切记:大量使用润剂柔肝,又可能妨碍脾胃运化。
4.升脾降胃法脾胃五行属土,土气居中,气化敷布可以濡养激励金木水火诸脏腑。
脾气上行,肝气随之上升;胃气下降,胆火亦随之下降。
调养中气,升脾降胃,而肝气自然得以平和。
且《内经》治厥阴病的吴茱萸汤,治少阳病的小柴胡汤方剂中都有人参、半夏、大枣、生姜、甘草等调和脾胃的要药。
《本经》也谓柴胡主胃肠中结气,故张锡纯认为柴胡也是阳明胃腑之药,而兼治少阳。
高血压,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中医泰斗张锡纯,一张方化解

高血压,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中医泰斗张锡纯,一张方化解
对于我们中医来说很多疾病都是瘀堵造成的,今天我们来说下气血不通肝阳上亢导致的高血压。
肝在我们的身体里是主升的,如果肝里面的阳气越位上行太过,就会肝阳上亢就会导致人体的气血下不去。
举个例子,正常的血管就像一根水管,其上半部分连着水龙头,把水龙头打开,水顺着管道一气周流,这是健康的血脉。
如果水管中间部分堵住了,上半部分水下不去,全都堵在那里,水管内壁受到的压力增大,后面可能会有破裂危险。
这种上实下虚的状态可以理解为高压高。
水管就相当于血脉管道,而水管里的水就相当于气血。
水流不下去是因为水管被堵住了,人体的气血下不去则是因为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的原因则是因为肝肾阴虚。
当阳气要往上走的时候,身体里的阴液要充足才能把它涵养住,让它不肆意妄为;如果阴液不足,就没有多余能量去制约阳气,到后面就会完全不受控制了。
肝阳上亢再往下发展就会引起肝风内动。
此风不是一般的风,而是能把气血给煽到头上去的风。
对于此证型的高血压,张锡纯有一付镇肝熄风汤。
怀牛膝、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白芍、玄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镇肝熄风汤适合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引起的高血压,这样的人往
往会出现腰膝酸软,面色潮红,失眠盗汗,头昏头胀,心烦易怒等一系列症状。
如果是其他原因而引起的高血压,比如痰湿,瘀血等证型,此方法就不能用了。
@中医屈冰教授好了今天就先说这些吧,有不明白的可以留言说说情况,看到给你分析一下。
张锡纯如何用黄芪治疗肝虚证

张锡纯如何用黄芪治疗肝虚证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前边聊过很多期的大气下陷了,是不我们快忘了,其实我们在讲黄芪,我们不是讲方剂的,今天接着来讲黄芪,看黄芪还有什么其他功能。
这病例是张锡纯老家的一个病例,他们老家有一个地方叫六间房庄,以前可能有六间瓦房,这庄叫六间房庄。
有一位姓王的妇女,20多岁,这妇女总是感觉“心中寒凉”,张锡纯经常用“心中寒凉”来描述一件事。
这人总觉得怕冷、发冷,饮食减少,胃口不好,就请医生来服药。
结果这病,吃了一年多的药,不但没好,而且这人越来越瘦,日渐羸瘦,越来越瘦,最后就请张锡纯来看病。
张锡纯一诊脉,这个地方很细,“左脉微弱不起”。
“左脉微弱不起”,在张锡纯的很多病例里出现过,左手的脉,左手对的是心、肝、肾,左手脉一摸,搏动感不强,按下去感觉不像右手脉那么能起来,左手脉不起。
这是什么问题?张锡纯断定为肝虚症,这是张锡纯的一个特殊讲法,叫肝虚病。
张锡纯一说完肝虚症,这患者的父亲有点晕了,为什么?患者父亲懂点中医,他就问以前请大夫来看病,都说是脾胃弱,因为怕冷,说她是阳气不足,相火弱,一般都补脾胃,给他温阳补火,您这说肝虚症,没有一个人说过肝虚症,您凭什么判断她肝虚症呢?您说“先生独言肝虚”,是不是因为他左手脉微弱?除了左手脉微弱之外,您还能发现他其他别的症状吗?有别的证据吗?张锡纯说,有,我们来判断一下,中医讲肝脏,虽然它位置居在右边,但是它气化功能行于左边,从左边往上升,肝气左升,这是中医的一个讲法,中医肝气从左边往上升,肝脏是体阴用阳的,它有阴有阳。
张锡纯说,如果她是肝虚症的话,她应该有这样的症状,你去问问你姑娘,她左边身一定会觉得有不及右半身之处,也就是她左半身的功能一定有跟右半身功能有差的地方。
这非常重要,很多人身体左右不一样,有的人恰恰左半部分身体有问题,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要怀疑是不是肝虚症,因为张锡纯论述,一个是左手脉不起来,另外一个左边身体有特殊的地方,这种情况往往和肝虚症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为厥阴,中见少阳,且有相火寄其中,故《内经》名为将军之官,其性至刚也。
为其性刚,当有病时恒侮其所胜,以致脾胃受病,至有胀满、疼痛、泄泻种种诸证。
因此方书有平肝之说,谓平肝即所以扶脾。
若遇肝气横恣者,或可暂用而不可长用。
因肝应春令,为气化发生之始,过平则人身之气化必有所伤损也。
有谓肝于五行属木,木性原善条达,所以治肝之法当以散为补(方书谓肝以敛为泻以散为补)。
散者即升发条达之也,然升散常用,实能伤气耗血,且又暗伤肾水以损肝木之根也。
有谓∶肝恶燥喜润。
燥则肝体板硬,而肝火肝气即妄动;润则肝体柔和,而肝火肝气长宁静。
是以方书有以润药柔肝之法。
然润药屡用,实与脾胃有碍,其法亦可暂用而不可长用。
然则治肝之法将恶乎宜哉?
《内经》谓∶“厥阴不治,求之阳明”。
《金匮》谓∶“知肝之病,当先实脾。
”先圣后圣,其揆如一,此诚为治肝者之不二法门也。
惜自汉、唐以还,未有发明其理者。
独至黄坤载,深明其理谓∶“肝气宜升,胆火宜降。
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
”旨哉此言,诚窥《内经》、《金匮》之精奥矣。
由斯观之,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浓,以听肝木之自理。
即有时少用理肝之药,亦不过为调理脾胃剂中辅佐之品。
所以然者,五行之土原能包括金木水火四行,人之脾胃属土,其气化之敷布,亦能包括金木水火诸脏腑。
所以脾气上行则肝气自随之上升,胃气下行则胆火自随之下降也。
又《内经》论厥阴治法,有“调其中气,使之和平”之语。
所谓调其中气者,即升脾降胃之谓也。
所谓使之和平者,即升脾降胃而肝气自和平也。
至仲景着《伤寒论》,深悟《内经》之旨,其厥阴治法有吴茱萸汤;厥阴与少阳脏腑相根据,乃由厥阴而推之少阳治法,有小柴胡汤。
二方中之人参、半夏、大枣、生姜、甘草,皆调和脾胃之要药也。
且小柴胡汤以柴胡为主药,而《神农本草经》谓其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三复《神农本草经》之文,则柴胡实亦为阳明胃府之药,而兼治少阳耳。
欲治肝胆之病者,易弗祖《内经》而师仲景哉!
独是,肝之为病不但不利于脾,举凡惊痫、癫狂、眩晕、脑充血诸证西人所谓脑气筋病者,皆与肝经有涉。
盖人之脑气筋发源于肾,而分派于督脉,系淡灰色之细筋。
肝原主筋,肝又为肾行气,故脑气筋之病实与肝脏有密切之关系也。
治此等证者,当取五行金能制木之理,而多用五金之品以镇之,如铁锈、铅灰、金银箔、赭石(赭石铁养化合亦含有金属)之类,而佐以清肝润肝之品,若羚羊角、青黛、芍药、龙胆草、牛膝(牛膝味酸入肝,善引血火下行,为治脑充血之要药,然须重用方见奇效)诸药,俾肝经风定火熄,而脑气筋亦自循其常度,不至有种种诸病也。
若目前不能速愈者,亦宜调补脾胃之药佐之,而后金属及寒凉之品可久服无弊。
且诸证多系挟有痰涎,脾胃之升降自若而痰涎自消也。
有至要之证,其病因不尽在肝,而急则治标,宜先注意于肝者,元气之虚而欲上脱者是也。
其病状多大汗不止,或少止复汗,而有寒热往来之象。
或危极至于戴眼,不露黑睛;或无汗而心中摇摇,需人按住;或兼喘促。
此时宜重用敛肝之品,使肝不疏泄,即能杜塞元气将脱之路。
至汗止、怔忡、喘促诸疾暂愈,而后徐图他治法。
宜重用山茱萸净肉至二两(《神农本草经》山萸肉主治寒热即指此证),敛肝即以补肝,而以人参、赭石、龙骨、牡蛎诸药辅之。
拙着来复汤后载有本此法挽回垂绝之证数则,可参阅也。
究之肝胆之为用,实能与脾胃相助为理。
因五行之理,木能侮土,木亦能疏土也。
曾治有饮
食不能消化,服健脾暖胃之药百剂不效。
诊其左关太弱,知系肝阳不振,投以黄(其性温升肝木之性亦温升有同气相求之义,故为补肝之主药)一两,桂枝尖三钱,数剂而愈。
又治黄胆,诊其左关特弱,重用黄煎汤,送服《金匮》黄胆门硝石矾石散而愈。
若是皆其明征也。
且胆汁入于小肠,能助小肠消化食物,此亦木能疏土之理。
盖小肠虽属火,而实与胃腑一体相连,故亦可作土论。
胆汁者,原由肝中回血管之血化出,而注之于胆,实得甲乙木气之全,是以在小肠中能化胃中不能化之食,其疏土之效愈捷也。
又西人谓肝中为回血管会合之处,或肝体发大,或肝内有热,各管即多凝滞壅胀。
由斯知疏达肝郁之药,若柴胡、川芎、香附、生麦芽、乳香、没药皆可选用;而又宜佐以活血之品,若桃仁、红花、樗鸡、虫之类,且又宜佐以泻热之品,然不可骤用大凉之药,恐其所瘀之血得凉而凝,转不易消散,宜选用连翘、茵陈、川楝子、栀子(栀子为末,烧酒调敷,善治跌打处青红肿疼,能消瘀血可知)诸药,凉而能散,方为对证。
肝体木硬,宜用柔肝之法。
至柔肝之药,若当归、芍药、柏子仁、玄参、枸杞、阿胶、鳖甲皆可选用,而亦宜用活血之品佐之。
而活血药中尤以三七之化瘀生新者为最紧要之品,宜煎服汤药之外,另服此药细末日三次,每次钱半或至二钱。
则肝体之木硬者,指日可柔也。
《内经》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所谓苦急者,乃气血忽然相并于肝中,致肝脏有急迫难缓之势,因之失其常司。
当其急迫之时,肝体亦或木硬,而过其时又能复常。
故其治法,宜重用甘缓之药以缓其急,其病自愈,与治肝体长此木硬者有异。
曾阅《山西医志》二十四期,有人过服燥热峻烈之药,骤发痉厥,角弓反张,口吐血沫。
乔××遵《内经》之旨,但重用甘草一味,连煎服,数日全愈,可谓善读《内经》者矣。
然此证若如此治法仍不愈者,或加以凉润之品,若羚羊角、白芍,或再加镇重之品,若朱砂(研细送服)、铁锈,皆可也。
【新拟和肝丸】治肝体木硬,肝气郁结,肝中血管闭塞,及肝木横恣侮克脾土。
其现病或胁下胀疼,或肢体串疼,或饮食减少,呕哕,吞酸,或噫气不除,或呃逆连连,或头疼目胀、眩晕、痉痫,种种诸证。
粉甘草(五两细末)生杭芍(三两细末)青连翘(三两细末)广肉桂(两半去粗皮细末)
冰片(三钱细末)薄荷冰(四钱细末)片朱砂(三两细末)
上药七味,将前六味和匀,水泛为丸,梧桐子大,晾干(不宜晒),用朱砂为衣,勿余剩。
务令坚实光滑始不走味。
每于饭后一点钟服二十粒至三十粒,日再服。
病急剧者,宜空心服;或于服两次之后,临睡时又服一次更佳。
若无病者,但以为健胃消食药,则每饭后一点钟服十粒即可。
数年来肝之为病颇多,而在女子为尤甚。
医者习用香附、青皮、枳壳、延胡开气之品,及柴胡、川芎升气之品。
连连服之,恒有肝病未除,元气已弱,不能支持,后遇良医,亦殊难为之挽救,若斯者良可慨也。
此方用甘草之甘以缓肝;芍药之润以柔肝;连翘以散其气分之结(尝单用以治肝气郁结有殊效);冰片、薄荷冰以通其血管之闭;肉桂以抑肝木之横恣;朱砂以制肝中之相火妄行。
且合之为丸,其味辛香甘美,能醒脾健胃,使饮食加增。
又其药性平和,在上能清,在下能温(此药初服下觉凉及行至下焦则又变为温性)。
故凡一切肝之为病,服他药不愈者,徐服此药,自能奏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