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汇通观和用药心得
张锡纯:山茱萸通利九窍、流通血脉的一味良药

张锡纯:山茱萸通利九窍、流通血脉的一味良药张锡纯:通利九窍、流通血脉的一味良药山茱萸大补肝肾之精,收敛正气,为救脱第一要药。
本文介绍名医张锡纯用山萸肉的经验医案,其“来复汤”对后世李可老中医救治急危重症裨益甚深,可借鉴学习。
张锡纯是民国时期的一位著名的中医,他特别擅长使用单味药来治疗病人。
例如山萸肉。
山萸肉是什么?在六味地黄丸里面就有这味中药山萸肉,山萸肉是一种叫做山茱萸的果树,它长的果子,这果子把核去掉,把它肉晒干了,就叫山萸肉。
山萸肉这东西非常酸,有点微微的涩味,它做什么用?它滋补肝肾的作用非常强。
中医认为:山萸肉酸、涩,药性微温,入肝肾经。
在中医里边有这么几味药很独特,我们经常说它是滋阴的,滋阴的药一般说应该是凉的,但是比如说熟地、枸杞子、山萸肉,它药性都是温的。
其实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像熟地、枸杞子、山萸肉这种药,都是补精的,就是阴阳之间还有精,这精是什么?比如说肾精,肾精是什么?肾精是介于阴阳之间的物质,精会化生阴阳,所以它补的是根本的物质。
说滋阴,但是实际上它又有补阳的作用。
在中医书里边,一般说是山萸肉滋补肝肾,实际是补肝肾之精。
中医里认为,山萸肉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收涩。
山萸肉药味是涩的,所以它有收敛的作用,对于那种遗精、尿频等等有治疗作用。
对于经常的那种出汗,它可以敛汗、固脱,尤其是对于那种病危的状态,这人突然大汗淋漓,正气欲脱的时候,山萸肉可以收敛它,把正气给敛回来,这是山萸肉特殊的地方。
张锡纯《山萸肉解》张锡纯专门写了一篇《山萸肉解》,他说山萸肉味酸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
所以张锡纯特别擅长在病危的时候,这个人大汗淋漓,正气不能支撑的时候,用山萸肉,大剂量的山萸肉把正气给敛住,不使病情继续危重下去。
张锡纯认为这个药还可以固涩滑脱,比如说你有滑精、遗精等等这些病的时候,用它可以收缩住,有些出汗、大汗可以收住。
张锡纯认为它收涩之中,兼具条畅之性,它一边帮你收涩,一边又能帮你通,“故又通利九窍,流通血脉”,能够把这血脉通开。
名医张锡纯的治病经验集

名医张锡纯的治病经验集名医张锡纯的治病经验集(一)胃痛:对于胃脘痛发作及一些上腹部疼痛,我喜欢指压肩井穴以缓解之.曾会诊一张姓军队高级干部,其胃溃疡10余年,1972年初入某院治疗,经X线钡透拍片检查,发现胃小弯距贲门约2cm处有一1.1×1.6cm椭圆形龛影,深约0.9cm,似穿透至浆膜下层,与前片相比,溃疡病有所发展,医院主张及时手术治疗。
但病人不愿作手术,要求中医会诊,会诊时病人胃痛较剧,卧床呻吟,情绪低落,对治疗失去信心。
余见此病状,首先为病人施行按摩手法,一手点按肩井穴,一手在胃脘部轻按推揉,约半小时后病人胃痛减缓,随后按中医辨证处方遣药。
共住院46天,龛影消失出院。
出院后续服中药数月,以后数年断断续续服中药,追踪5年,每年定期作X线拍片检查,溃疡未见复发。
此例溃疡的治愈虽离不开药物治疗,但指压按摩肩井穴一法功不可抹,胃痛的缓解,使病人坚定中医治疗的信心,坚持配合治疗,故能取效。
我的硕士研究生杜少辉医师在深圳市中医院主持急诊室工作,亦用此法缓解过多例胃痉挛胃腹痛的急症病人,并喜云此法成了他常规疗法之一。
(二)腹痛小儿因消化不良食滞腹痛很常见,我的长孙曾因食滞腹痛,呻吟难忍,我令其叔(二儿)给他捏脊,捏脊完,放了几个响屁,便要排便,排便完后,腹痛治愈,并未用过任何药物。
捏脊疗法治疗腹痛,最早见于《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第九》,其云,“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项乃止。
”捏脊疗法对小儿多种疾病有效,尤其是对消化系统有良效,儿科医生不可不知。
此法于50年代发掘于北京之捏积世家———捏积冯。
此法专治疳积故名捏积,冯姓合家世代都以此为业,故称捏积冯。
他们除了捏脊之外,还给患者药散1包。
后经中医研究院派人从旁研究,始知其作用全靠捏脊,故更其名为捏脊法。
捏脊冯的方法是:使患儿俯卧于其母腿膝之上,露儿脊背,医者两手食指相对,曲按于尾骶部,以脊突为中线,一边往上推,一边用两拇指向后捏起其脊上之皮,两拇指轮番按向脊椎棘突并捏起皮肤一步一步向颈椎方向捏行,至大椎穴止,如是反复共捏3次;从第4次起,拇指每捏前2步,拇食4指捏紧脊皮用力上提(上提时或有响声,是好现象不是坏事),如是2步一提直至大椎穴止,反复捏提共3次;最后以2拇指按于左右肾俞穴处向外分抹3次,全部捏脊过程便已完毕。
中医泰斗张锡纯106则用药经验总结!

中医泰斗张锡纯106则用药经验总结!郭霭春教授认为,张氏在药物的配伍、应用方面确实具有独到的经验,其对前贤既定者,多能探奥索隐,而对古人所未发者,又多有增补创新。
故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从《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总结、归纳出张氏的用药配伍方法百余则,并且能够灵活地运用于临床治疗,每每收到良好效果。
今节录于下,以资同道临证参考。
张锡纯106则用药经验郭霭春1生石膏佐芍药,可解阳明之热。
石膏性寒而能散,芍药味苦寒,且能通利小便,治腹疼,故石膏佐芍药更宜于治疗热痢。
2生石膏佐薄荷,治牙痛有内热者。
3 石膏配蝉蜕,用于温病气分有热。
4 石膏、半夏、麦冬并用,能滋阴而不恋邪。
麦冬能滋阴,但又能导致留邪不散。
若与生石膏、半夏合并使用,则无此忌,诚以生石膏能散邪,半夏能化滞也。
5 生石膏、三七、蒲黄并用,治阑尾炎。
6 生石膏、龙骨、山萸肉配伍,可用于伤寒、温病之热实而脉虚、心中怔忡、精神躁扰者。
7 赭石与石膏并用,最善通热结之大便。
且又用治肝气、肝火相并上冲引起胃气上逆之呕吐。
盖用石膏能清阳明大热,用赭石善平上逆之冲气故也。
8 赭石能降胃以止吐衄。
然胃之所以不降,有因热者,宜佐以瓜蒌仁、白芍;其热而兼虚者,可佐以人参;有因凉者,一可佐以干姜、白芍(因凉犹用白芍者,防干姜之热侵肝胆);其凉而兼虚者,可佐以白术;有因下焦虚损,冲气不摄而上冲,胃气不降者,宜以山药、芡实佐之;有因胃气不降,致胃中血管破裂,其证久不愈者,宜以龙骨、牡蛎、三七诸药佐之。
9 人参配赭石,人参可以救气分之脱,但有助气上升之弊,与赭石并用,方能引气归原,更能引人参补益之力下行。
且参、赭并用,不但能纳气归原,设于逆气上干,填塞胸臆,或兼呕吐,其证上盛下虚者,皆可以参、赭并用而治之。
又参、赭并用,其补益之力直达涌泉,能导引肺气归肾。
且能助心气下降。
又人参配赭石,可使人参之补力专于下达,故治吐衄方中凡用参者,必重用赭石以辅之。
二药配伍,又用于火不归原等证。
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想研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促进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张锡纯中西医 汇通思想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理论和实 践的指导,有助于推动中西医结合的进
一步发展。
培养跨学科人才: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 想提倡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培养
具有跨学科视野和思维的人才。
YOUR LOGO
THANK YOU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特别是在 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中西医结合将 更加注重基础理论的融合与创新,在预防、保健、康复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面临的挑战:中西医结合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如何实现中西医优 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等,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开拓了医学研究的新思路
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有益的启 示
对中医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 极影响
对现代医学的启示
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实践与探索 促进现代医学对传统医学的认知与借鉴 激发医学界对创新思维的追求与实践
对中西医结合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张锡纯 首次提出中西 医汇通思想, 为中西医结合 奠定了基础。
中西医治疗方法的汇通
张锡纯提出中西医治疗方法的汇通思想,强调中医和西医在治疗方法上的相互借鉴和融合。 张锡纯认为,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应该取长补短,互相补充。 张锡纯提倡将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西医的对症治疗相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 张锡纯提倡将中医的整体观念与西医的局部治疗相结合,以实现全面治疗和调理。
中西医汇通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当时社会文化、经济和医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中西医结合第一人张锡纯教你服硫磺治大病

中国中西医结合第一人张锡纯教你服硫磺治大病硫磺服用方法:一、硫磺酸奶,将适量硫磺放到比较黏稠的酸奶中,搅拌均匀,和平时喝酸奶一样服用即可。
二、水冲服法,用勺子,挖一勺,放到嘴中,然后喝点水,在嘴里用舌头搅拌均匀,然后迅速咽下。
用量每次10-20g。
一天一次。
服用硫磺可能会有腹痛的反应,持续时间因人而异,这是硫磺破寒的过程,并且伴随有大便增多,大便臭,排气增多变臭。
张锡纯着《医学衷中参西录》,影响深远。
其中十分推崇硫磺,且突破历代本草硫磺有毒说的限制,“自家徐徐尝验,确知其功效甚奇,又甚稳妥,然后敢以治病。
”并治自家“饮食不忌寒凉,恒畏坐凉处……数年来常于食前服生硫磺如黑豆大一块,约有四厘,甚见效验。
”理论发微先生“初学医时,曾遍尝诸药以求实际。
”对硫磺更是用心品验,多有发挥。
概括其要,大致有四:1.硫磺无毒论历代医家皆畏硫磺有毒而鲜用之。
先生亲身尝验,力主硫磺无毒之论:“盖硫磺原无毒,其毒即其热也。
使少服不觉热,即于人分毫无损……更可常服之。
”“择其纯系硫质者用之,原分毫无毒,亦无须多方制之也。
”2.硫磺大热,功胜桂、附先生认为“硫磺之性,温暖下达,诚为温补下焦第一良药”。
故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如黎明泄泻、小儿久泻、胃寒呕吐、寒饮咳喘、水肿、痛痹、肠风下血、水臌等,“常自觉寒凉”,脉“甚沉细”、“甚沉濡”、“脉沉迟无力”或“微弱欲无者”。
先生认为“此乃真火衰微太甚,恐非草木之品所能成功”,“俾服生硫磺而愈”。
3.提倡生用,小量渐加,以服后移时觉微温为度先生通过自身体验,“觉服制好之熟硫磺,犹不若径服生者其效更捷。
盖硫磺制熟则力减,少用无效,多服又有温燥之弊,服生硫磺少许,即有效又无他弊也。
”又谓:“欲其热力充足,服之可以补助元阳,温暖下焦,究不若择纯质生硫磺服之之愈也。
”根据患者年龄大小、体质胜衰、病情轻重,或服绿豆粒大,或如黄豆粒大,或如玉秫粒大,“徐徐加多,以服后移时觉微温为度。
”验之临床,“其用量,初次可服细末一钱,不觉热则渐渐加多,一日之极量,可至半两,然须分四五次服下。
从张锡纯用黄芪得到的启示

从张锡纯用黄芪得到的启示从张锡纯用黄芪得到的启示作者:樵翁张锡纯喜用黄芪配知母治疗虚热。
曾论:“凡遇阴虚有热之证,其稍有根柢可挽回者,于方中重用黄芪、知母,莫不随手奏效。
黄芪温升补气,乃将雨时上升之阳气也;知母寒润滋阴,乃将雨时四合之阴气也,二药并用,大具阳升阴应,云行雨施之妙,膏泽优渥烦热自退,此不治之治也。
”从这段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黄芪配伍知母似乎是简化的大青龙汤法,黄芪类似于麻桂杏甘姜枣,知母类似于石膏,因无发表作用,可以说适合治疗“内伤的大青龙汤证”。
对于大小青龙汤方名有很多不同的解释,由张锡纯的启示我们又可以得出一个新的解释:大青龙汤证因内有郁热,患者烦躁不安。
古人心中解决天气闷热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下一场雨。
可是要想有雨首先应该有云。
大青龙汤中麻黄汤加姜枣起到一个升腾云气的作用,麻黄汤无疑有升的作用,加姜枣补益中焦是为了有水源。
这样天空中有了云以后就可以“人工降雨”了。
现代人是在云里洒碘化银,使水蒸气凝结成水,古人治病就在药方里加寒性的石膏,我们常说云翻雨覆,云首先要翻,雨才能覆,“翻”是指有一个转折,石膏这里让上升的药势转折向下,起到了翻云的作用。
这样云升雨降的过程就算完成了。
因此大青龙汤重视的是一起一落,但不是简单的一起一落,更确切的说法是一起一翻。
仅说“起落”是注重了两个独立的过程,用“翻”字可以突出起落的转折过程。
所以说只知道起落还不够细化,能够降下的药物很多,为什么单选石膏呢,牛膝行吗,有人说牛膝虽然下行,清热力量不够,所以不行。
那栀子呢?栀子既能下行,又能清热,引热从小便而出,而且对烦躁也很对症,既然这么合适,我们师仲景意,创一个新大青龙汤,把石膏换成栀子行吗?效果当然不会太好。
为什么呢?因为栀子是往下拉,而不是往下翻。
降雨是一个自然天成的过程,硬往下拉能降雨吗。
石膏色白质重性寒凉味辛,种种都是金象。
象锅盖一样,凝结在上面的水滴,靠自身的重力自然的落下来。
栀子显然不具备这种性质,因为栀子的降是“水性”的降,不是“金性”的降。
【名医经验】张锡纯大师一味药治愈水肿经验

【名医经验】张锡纯大师一味药治愈水肿经验从文中看,白茅根治疗水肿取效的关键似乎在于煎服法:除了茅根要鲜之外,煎煮一定不能太过,茅根沉入水底即可,这应该是张锡纯的独家心法。
另外还须大量频饮,一日夜须饮近十次,待小便利则愈。
一妇人,年四十余,得水肿证。
其翁固诸生,而精于医者,自治不效,延他医诊治亦不效,偶与愚遇,问有何奇方,可救此危证。
因细问病情,知系阴虚有热,小便不利,遂俾鲜茅根煎浓汁,饮旬日痊愈。
一媪,年六十余,得水肿证。
医者用药,治愈三次皆反复,再服前药不效。
其子商于梓匠,欲买棺木,梓匠固其亲属,转为求治于愚。
因思此证反复数次,后服药不效者,必是病久阴虚生热,致小便不利。
细问病情,果觉肌肤发热,心内作渴,小便甚少。
俾单用鲜白茅根煎汤,频频饮之,五日而愈。
一妇人,年四十许,得水肿证。
其脉象大致平和,而微有滑数之象。
俾浓煎鲜茅根汤饮之,数日病愈强半。
其子来送信,愚因嘱之曰:有要紧一言,前竟忘却。
患此证者,终身须忌食牛肉。
病愈数十年,食之可以复发。
孰意其子未返,已食牛肉,且自觉病愈,出坐庭中,又兼受风,其证陡然反复,一身尽肿,两目因肿甚不能开视。
愚用越婢汤发之,以滑石易石膏(用越婢汤原方,常有不汗者,若以滑石易石膏则易得汗),一剂汗出,小便顿利,肿亦见消。
再饮白茅根汤,数日病遂痊愈。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按:白茅根味甘寒,祛邪不伤正,能清热、利尿、逐瘀、止血。
现代药理学证明其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因而有人将其用于急性肾炎的治疗,但张锡纯此三例皆为慢性疑难病之水肿,亦有现代医学肾病之嫌。
第一例屡治无效;第二例反复发作,病情缠绵,几近危殆;第三例因食牛肉复发,则更似肾病,民间素有肾病忌食牛羊肉忌盐之说。
张锡纯这样解释:“白茅根,味甘,性凉,中空有节,根类萑苇而象震(《易·系辞》震为萑苇),最善透发脏腑郁热,托痘疹之毒外出。
其根不但中空,周遭爿上且有十二小孔,统体玲珑,故善利小便淋涩作疼,因热小便短少,腹胀身肿。
张锡纯治疗脑病学术思想体会

张锡纯治疗脑病学术思想体会作者:李金海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年第29期[摘要]探讨近代名医张锡纯治疗脑病学术思想特点,辩证上分脑贫血、脑充血两类,创新急惊风、癫狂防治理论;治疗上突出平肝潜阳、引药下行,滋肾补脑,创镇肝熄风汤、建瓴汤等名方;重视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并提出具体方法。
[关键词]张锡纯;脑病;学术思想;脑贫血;脑充血[中图分类号]R277.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5.29.195.02近代著名医家张锡纯(1860~1933年)字寿甫,河北省盐山县人。
张氏一生精研岐黄,治学严谨,力主中西医结合,被誉为近代中西医结合第一人。
所撰《医学衷中参西录》新颖丰富、蕴理渊深,尤为医界所推崇。
张氏治疗脑病观点鲜明,用药巧妙,组方合理,疗效卓著。
现总结如下。
1.中西结合,阐发内风机制张氏有云:“中风多因五内虚,秉赋素虚,过度劳力劳神,风由经络入侵,进而至脏腑,使脏腑各功能丧失。
出现猝然昏倒,言语蹇涩,溲便不利不觉,肢体痿废偏枯等至险之证。
中之轻者,犹可迟延岁月,中之重者,治不如法,危在翘足间也。
”张锡纯指出中风可分为真中和类中。
“而真中风者较少,类中风者较多,中风百人中真中风仅一、二人。
”外中风是由于正虚,邪达脏腑而致,存在表证,为真中;内中风为风由内生,内风煽动,不存在表证,为类中。
张氏认为内中风属《内经》煎厥、大厥、薄厥的范畴;与西学相结合,将经文阐发。
煎厥是因易怒而使肝中相火受到激发,暴动挟气血冲至脑部,而不是肝风内动;大厥为气血并走于上,造成脑中充血,损坏血管;薄厥为脑中宛血,对脑部进行激薄;经分析,不但了解到内中风即为西医中的脑充血,而且悟出其治疗之法则,对症之方药。
2.辨证论治,分为充血和贫血张氏认为:人的全体运动皆由脑髓神经主之,脑髓之质本为神经之本源也。
强调了脑髓与人体神志、知觉和运动的关系。
而脑髓神经都依赖“血之濡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 (2)大气下陷证与喘证 ❖ 两者皆见喘息,但一实一虚,喘证多气逆作
喘,用降气药有效;中气下陷证,似喘非喘, 用降气药立危。喘证,必然肩息,脉象多数 或有浮滑之象;大气下陷,必不肩息,脉象 微弱而迟。
归身、桂枝尖、柴胡、乳香、没药)。 ❖ 配滋阴清胃法:可于升陷汤内加石膏、玄参、花粉、
麦冬、太子参。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 升陷汤的临床应用研究
❖ 只要符合劳倦内伤,大气下陷之病机, 具有呼吸因难,上下之气若不相接,胸膺堵 闷,少腹坠胀,脉沉迟微弱等病症,即可考 虑使用。升陷汤加减可治疗胃下垂,脱肛, 阴挺,劳淋,喘息,自汗,胸痹,脏躁,久 泄,产后虚赢等病证,而且用于抢救因大气 下陷所致的休克,晕厥,甚则昏迷,高原性 低血压,一氧化碳中毒等危重病例,并取得 成功。从而,为抢救一些危重病症和治疗某 些心,肺,脑,血液,内分泌等系统多种疑 难病症开拓了新领域,取得了新进展。
❖ 8.大气下陷证的治疗 ❖ 创制升陷汤(黄芪18g、知母9g、柴胡4.5g、桔
梗4.5g、升麻3g) ❖ 配培元固脱法:可在升陷汤中加入人参或西洋参,
山药,山萸肉,五味子,龙骨等,以培气敛气固脱。 ❖ 配温阳法:回阳升陷汤,可在升陷汤中加入人参、
附子、肉桂等。 ❖ 配解郁活血法:创制理郁升陷汤(黄芪、知母、 当
❖ 注重以下方法: 1.直接观察法
❖ 2.实践验证 ❖ 3.类比法 ❖ 4.批判继承、总结提高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二、用药心得
❖ 1、药性的研究 ❖ 石膏、山萸肉、赭石、山药 ❖ 2、善用食疗 ❖ 3、注重配伍 ❖ 4、创制方剂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 石膏虽为石药,但性平和,性微寒而 非大寒,其煎汤若清水,服后寒凉之性随 汗外达,毫无浆汁留中,故决不伤胃, 气轻而能外达皮毛,质重可深入脏腑而 逐热下行,故称为“清阳明实热之圣药, 无论外感内伤用之皆效”,但必用生石膏。 服用方法:1.多煎徐服;2.细末嚼咽法; 3.凉水冲服法。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 一方面他接受中医学传统理论,又有长期的 医疗实践,从而使他坚定了中医学的信心。 这是他衷中的主要基础,
❖ 另一方面西医传入中国,对于思维敏捷的张 氏来说,无疑产生了融合新知的想法,这就 是他参西思想产生的条件。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 他在比较中西医两个体系存在差别时指出: “西医所长在实验,中医所长在气化”。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 王x x,七天前因流产行刮宫术,术中出血甚多,用 西药止血无效,势如崩而进入高热神昏,经西药抢 救,亦无起色,乃请中医会诊。诊见:张口喘息、 呼吸浅促,不能接续,伴见烦躁不安,面色晄白,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 (3)大气下陷与中气下陷证 ❖ 大气与中气是不同的概念。大气为诸气纲领,
中气必在大气统摄之下,大气下陷,中气失 去统摄,亦可下陷,中气一陷,大气失其养 料,亦可虚而下陷,故两者常互为因果。大 气下陷比中气下陷更为严重,两者可互见, 也可各自独立存在。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 萸肉味酸性温,得木气最厚,收敛之 中兼具条畅之性,且敛正气而不敛邪气, 既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又可 通利九窍,流通血脉.凡肝气不能条达之 胁痛、腰痛、肝风内萌,服之皆可奏效, 故称为“补肝之妙药”。引用地磁场的概念, 是保护元气的收敛药,适用于元气不足 与元气将脱。
学术特点
❖ 倡导中西汇通衷中参西思想 ❖ 实验派医学大师 ❖ 济世活人 不计私利
❖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学术理论
❖ 衷中参西 ❖ 用药心得 ❖ 论大气 ❖ 论中风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一、衷中参西
❖ 1.历史渊源 ❖ 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易经》、《老
子》等亦颇有研究。对中医理论思想,无不 本之于《内经》、《本草经》及张仲景之学。 ❖ 对于疾病的治疗主张以中医为主体,取西医 之长补中医之短,因而在对疾病的认识上接 受不少西医思想 。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 6.大气下陷的证候 ❖ 大气病变主要是虚而陷,病情可分为二类: ❖ (1)急者可引起猝死; ❖ (2)缓者可见呼吸不利,换气不足,而致
全身出现一系列衰弱的表现。 ❖ (1)大气下陷证与寒饮结胸证 ❖ 两证具有胸中气短之证,脉象亦多沉迟微弱。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 用药心得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生平与著作
❖ 1860—1933,字寿甫。河北盐山人。 ❖ 与张山雷、张生甫并称为“三张”,为医界公认
的名医。 ❖ 创办立达中医院 ❖ 设立中西医汇通医社 ❖ 创办国医函授学校 ❖ 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 3.大气的功能: ❖ 主司呼吸张缩,以行呼吸。 ❖ 维持心脉搏动,推动气血运行。 ❖ 撑持全身,主持机体功能活动,供应能量,
调节寒温。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 4.大气下陷的病因 ❖ 胸中大气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大气自上
焦下陷于中、下二焦。 ❖ 外感、内伤、饮食不节等皆可导致大气下陷。 ❖ 5.大气下陷的病理 ❖ 气虚而下陷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三、论大气
❖ 1.大气学说的来源: ❖ 《灵枢·五色》篇所说:“大气入于脏腑者,不
病而卒死。” ❖ 2.胸中大气的实质和内涵: ❖ 大气是搏聚于胸中、包举于肺外的大量阳气,
它源于元气,受水谷精微的滋养,其主要功 能是充满胸中,以司肺之呼吸之气.并对全 身产生重要影响。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 赭石色红性微凉,能生血兼能凉血,其 质重坠,又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 燥结,对冲气、胃气上逆的各种呕呃、喘咳、 吐衄均有良效,药性平和,虽降逆气而不伤 正气,通燥结而毫不开破,临床皆生用,不 必煅。
张锡纯的汇通观与用药心得
❖ 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液浓益肾, 能滋润血脉,固摄气化,宁嗽定喘,强志育 神,是滋补药中的无上之品,性平和,宜生 用煮汁饮之,不可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