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组行为修正学派
05个案工作的发展史

三、重视心理因素时期--Freud
1920-1930年代,研究者开始重视人的问题中的心理学因 素,并接受弗洛伊德的理论。 1、精神分析说 S.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Psychoanalysis theory)是一种 “人的决定论”,它主要包括:
人格理论——人格分为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本我(遵 循快乐原则)与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精神层次理论——人的精神活动会在三个层次进行:意识 (conscious,能被自己感觉到的心理活动)、前意识 (preconscious位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一般不能察觉,但 在醉酒、催眠或者梦里可能被释放出来。它可以被压抑进 无意识,也可能被提取出来成为意识。比如梦里暗示的东 西就是前意识层面)、潜意识(unconscious,主要是被压抑 的欲望和生命力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理智而潜伏起来,成 为无法察觉的心理活动)
(2)心理暨社会学派的理论基础 心理暨社会学派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心理学 的,这一学派提出「人在情境中」这一概 念,并将助人的过程分为调查(study)、诊 断(diagnosis) 和处理(treatment),使得诊断 派转为社会暨心理学派」。 “人在情境中”概念后来成为个案工作的 重要分析工具,我们后面会有详细介绍。
(2)功能派的兴起 在自我心理学基础上,美国宾州大学社会工作教授兰 克(Otto Rank)、塔虎(Jess Taft)和罗宾逊(Virginia Robison)等人提出了个案工作的功能派。他们从自我 心理学出发,认为人的行为受意志(will)所影响和约 束,主张在服务过程中,特别强调机构功能的 重要性 机构功能的 重要性, 重视专业关系的建立 以案主为改变中心 专业关系的建立,以案主为改变中心 专业关系的建立 以案主为改变中心,善于利用 利用 时间结构(time structure)来协助案主的成长。 时间结构 1930年以前,个案工作就是社会工作的全部。纽约哥 伦比亚大学的汉明顿(Gordon Hamilton):在1937年写成 「个案工作的基本概念」(Basic Concept of Social Casework)和1951年的「社会个案工作的理论与实务」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 Casework),使得功能派与诊 断派分庭抗礼。
七大心理学流派

七大心理学流派这七大心理学流派分别是——内容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格式塔学派精神分析学派皮亚杰学派神经生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以下排名不分先后)第一学派--内容心理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德国,代表人物是冯特。
内容心理学派主张对人的直接经验进行研究。
所谓直接经验就是人在具体的心理过程中可以直接体验动的,如感觉、知觉、情感等。
不过,冯特这里研究的并不是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本身,而是感觉或知觉到的心理内容,即感觉到了什么,知觉到了什么。
冯特认为,人的这种直接经验(心理或意识)是可以进行分析的。
他将心理被分析到最后不能再分析的成分称为心理元素。
他认为心理元素是心理构成的最小单位,而人的心理,是通过联想或统觉才把在些心理元素综合为人的直接经验的。
因此,冯特认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要分析心理的结构和内容,发现心理元素复合成复杂观念的内在原理与规律。
为此,冯特的心理学体系被称为内容心理学。
冯特一生治学严谨,论述丰硕。
1865年,他出版的《人体生理学教本)}一书,曾得到与他同时代的恩格斯的肯定,此后,他接连出版了《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关于人类灵魂和动物灵魂的讲演录》和《生理心理学原理》等著作。
这些成果,初步奠定了他他理论体系。
其中《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冯特的内容心理理论体系是庞大的,据他的女儿后来收集的书目看,冯特一生写了近500种著作,一个人每天若以60页的速度来阅读他的著作,要用整整两年半的时间。
在这一点上,他甚至超过了后来几乎所有学派。
冯特的内容心理理论观点,后来被他的学生铁钦纳带到美国,并于19世纪末在美国发展形成了一个在主要的心理思想上与冯特观点相似但又有区别的较大学派-一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由于"内容"与"构造"两个学派的主体思想一致、故后人一般都倾向将它们视为一个整体的学派。
该学派的理论兴盛了二三十年。
第二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它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
社会工作导论第三版课后题答案

社会工作导论第三版课后题答案社会工作导论期末考试参考重点一、名词解释1.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被看作是持守利他主义的助人理念、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用科学的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
2.助人自助:具体说就是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
助人的过程就是社工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工作过程中实现专业价值。
3.受助者:是指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活动直接的工作对象,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社会工作的直接受益者。
4.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是经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或训练的,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人员。
5.人在情境中:提出将服务对象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同其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提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的体系。
只有将遭遇问题的人放在其特定的环境中去考察,才能真正了解人的行为,并找到对症下药的地方。
6.慈善组织会社:于1869年诞生,19C末20C初盛行于英美的一个以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活动的组织。
7.汤恩比馆:英国牧师巴涅特为纪念汤因比的献身精神,并进一步号召更多的人到教区为贫民服务,于1884年在伦敦东区建立的一个大学社区睦邻服务中心。
8.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
9.同理心:同理心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简言之,一个人要想真正了解别人,就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也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做法,与现代所流行的“理解万岁”、“换位思考”等差不多是同一个意思。
10.济贫法: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颁布的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立法。
是英国最完备、执行时间最长,同时也是影响最大的一部济贫立法。
11.人本治疗模式:该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自我概念,认为人的行为、情绪和心理,与他人的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等都式受自我概念影响的,由自我概念决定的。
社会个案工作的派别

社会个案工作的派别社会个案工作在其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学派,提出了不同理论取向的社会个案工作实施模式。
1965年美国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把社会个案工作的派别大致分为四派,即功能学派、心理与社会学派、问题解决学派、行为修正学派。
如下简介:1 、功能派个案工作功能派个案工作在 20世纪 30年代起源于美国宾州大学社会工作学院。
1920年由弗洛伊德的门徒兰克( Otte Rsnk)倡导,后经塔夫脱( Jessie Taft)以及罗宾逊( Viginia Robinson)总其大成。
此派理论强调社会个案工作服务机构作为社会整合的必要部分的功能。
功能派个案工作以兰克的自我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兰克的自我心理学强调人是自己的创造者,个体行为虽然受潜意识、非理性、早期生活经验等因素的重大影响,但主要是由个人意志决定的。
个体是其行为的决定者与主宰者,所以个人能借助专业人员与机构的帮助以发挥潜能,解决面临的问题。
功能派的特点表现在它对社会工作目标以及社会工作机构功能的定位上。
功能派个案工作认为社会工作的目标在于发展、执行社会服务方案,以满足一些单位由个人努力无法达到的需求,增进个人的成长与福利。
社会工作机构是使个人与社会利益相互结合的地方,也是社会政策实施的处所。
功能派认为,不同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担着各异的社会功能,而这些功能正是整个社会正常运转与各个个体良好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比如,当社会因为产业结构调整而面临大量职工下岗与转岗时,社会有必要制订社会政策、设置各种专门的服务机构,以创造机会,提供信息,使下岗职工顺利地重新上岗。
在这一过程中,各种社会工作机构在沟通信息、提供服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最后,功能派个案工作本着个案社会工作的传统,强调社会工作的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在与案主进行专业交往过程中借助专业知识与技能,协助案主发现自己的需求,了解自己的本质,以发挥其潜能,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过程。
2 、心理与社会学派个案工作心理与社会学派个案工作肇始于里士满《社会诊断》一书。
美国心理学的三大势力

美国心理学的三大势力第一大势力:行为学派行为学派(Behaviorism)为当代科学心理学的主流之一,在心理学各派理论中,号称为第一势力.行为学派由美国心理学家华森(J. B. Watson)於1913年所创立.此派理论的特徵有以下四点:(1)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因此在方法上重实验,观察;在研究题材上只重视可观察记录的外显行为.(2)解释构成行为的基础是个体表现,而反应的形成与改变是经由制约作用的历程.(3)重视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不承认个体自由意志的重要性,故而被认为是决定论.(4)在教育上主张奖励与惩罚兼施,不重视内发性的动机,强调外在控制的训练价值.行为学派盛行在美国,影响扩及全世界,廿世纪二○至五○年代,其间四十多年,心理学界几乎全为行为学派的天下.行为学派亦称为行为心理学(Behavioristic Psychology).行为学派演变到后来,因对行为解释的观点不同,又有激进行为主义(Radical Behaviorism)与新行为主义(Neo-behaviorism)之分.第二大势力: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tic School)系指采取奥地利精神医学家佛洛伊德(S. Freud)精神分析论的观点解释人性的心理学家们的通称.Psychoanalysis一词译为精神分析(或心理分析)时,系指采取奥地利精神医学家S. Freud本人所首创,再加上其继承人的修正,对精神疾患治疗时所采用的一套方法.精神分析治疗法的目的是,希望经由精神分析的历程以彻底改变患者人格;而在分析时最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三种:(1)自由联想(f r e e a s s o c i a t i o n):鼓励患者将其心中的意念及临时联想或曾有的作梦经验,毫无保留地倾诉出来,以之作为进一步分析的资料与根据.(2)解析(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对患者解析其联想及梦之内容,以澄清其观念.(3)移情(t r a n s f e r e n c e s):根据精神分析师与患者之间的关系,藉以观察患者以往与别人的情感关系.Psychoanalysis一词译为精神分析论(或心理分析论)时,系指S. Freud的人格理论,或更广义指其对人性的理论解释.精神分析论内容复杂,简言之其要义有三:(1)人格动力(personality dynamics)观:S. Freud用潜意识,欲力,生之本能,死之本能等观念,解释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此等动力是人类一切行为变化的基本原因,亦即人性之基本.(2)人格发展(personality development):S. Freud以俄狄浦斯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性徵期以及恋母情结,认同等泛性论的观点,解释人格发展的历程.(3)人格结构(personality structure):S. Freud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来解释人格结构,并以冲突,焦虑以及各种防卫作用来解释人格结构中三个我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精神医学,心理治疗以至辅导,谘商等各方面,受S. Freud影响者,主要是他的精神分析法;在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以至於文学,宗教,艺术等各方面,受S. Freud影响者,主要是他的精神分析论.第三大势力:人本学派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学派(Humanism)或人本论(Humanistic Theory),广义言之,本词泛指一切强调人性尊严与重视个人自由及个人价值的理论.狭义言之,本词义同人本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人本心理学是心理学理论中,除精神分析论与行为论之外的一派新兴理论.因此,人本心理学号称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本心理学兴起於廿世纪五○年代,在理论取向上,一方面反对以病患研究为基础的精神分析论,另方面反对以动物及幼儿简单行为研究为基础的行为论.人本心理学家主张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的经验,价值,欲念,情感,生命意义等重要问题.人本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助长个人健康发展,自我实现以至造福社会.肛门期2~3岁这一阶段,排泄机能成为婴儿性快感的主要目标,婴儿从排泄活动中得到极大的快乐。
社会工作概论_自考复习重点

社会工作概论第一章绪论1、社会工作的定义: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自助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
2、社会工作的职能(简答)首先,恢复的职能。
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可以简单的归结为解决问题。
包括治疗和康复两个层面。
其次,预防的职能。
社会工作者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对待社会问题,及早地预测、控制和消除那些可能妨碍社会功能有效发挥的因素和条件。
再次,发展的职能。
社会工作是当代社会的重要制度,它应当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发挥个人和制度的潜能,以确保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
3、社会工作的特征(1)崇尚专业的伦理精神(2)职业的非盈利性(3)社会工作督导(4)个人与环境(5)运用社会环境资源(6)团队协同工作(7)自助与民主参与4、如何理解自助与民主参与的特征(简答)社会工作确实可能为案主提供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以帮助案主克服当下面临的各种困难。
但不是单方面的给予或施惠。
工作者相信个人团体社区乃至社会都有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潜能,如果得以发挥,问题就可解决。
社工的精髓就在于,给案主以希望、信心决心,充分调动案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达到助人自助的境界。
在助人自助的过程中,案主的民主参与十分重要。
社工在助人的过程中切忌为案主下判断,应该协助案主自己去做决定。
鼓励案主民主参与,认清问题,找到原因,最后与案主合力解决问题,共同促进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1、伊丽莎白济贫法被称为西方社会救济立法和贫民救济事业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各国社会事业的制度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德国的汉堡制(1788)爱尔伯福制(1852)3、睦邻组织运动(1884)社工与问题人生活在一起4、1917年里士满出版了著名的《社会诊断》一书。
使社会工作更加理论化,成为社会个案工作发展的里程碑。
5、在我国古代社会组织中还存在一种乡约制度。
所谓乡约,即同住在邻近地区的人共同遵守的规约。
社工工作个案工作的派别

社工工作个案工作的派别社会个案工作在其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学派,提出了不同理论取向的社会个案工作实施模式。
1965年美国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把社会个案工作的派别大致分为四派,即功能学派、心理与社会学派、问题解决学派、行为修正学派。
如下简介:1、功能派个案工作功能派个案工作在20世纪30年代起源于美国宾州大学社会工作学院。
1920年由弗洛伊德的门徒兰克(OtteRsnk)倡导,后经塔夫脱(Jessie Taft)以及罗宾逊(Viginia Robinson)总其大成。
此派理论强调社会个案工作服务机构作为社会整合的必要部分的功能。
功能派个案工作以兰克的自我心理学为理论基础。
兰克的自我心理学强调人是自己的创造者,个体行为虽然受潜意识、非理性、早期生活经验等因素的重大影响,但主要是由个人意志决定的。
个体是其行为的决定者与主宰者,所以个人能借助专业人员与机构的帮助以发挥潜能,解决面临的问题。
功能派的特点表现在它对社会工作目标以及社会工作机构功能的定位上。
功能派个案工作认为社会工作的目标在于发展、执行社会服务方案,以满足一些单位由个人努力无法达到的需求,增进个人的成长与福利。
社会工作机构是使个人与社会利益相互结合的地方,也是社会政策实施的处所。
功能派认为,不同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担着各异的社会功能,而这些功能正是整个社会正常运转与各个个体良好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比如,当社会因为产业结构调整而面临大量职工下岗与转岗时,社会有必要制订社会政策、设置各种专门的服务机构,以创造机会,提供信息,使下岗职工顺利地重新上岗。
在这一过程中,各种社会工作机构在沟通信息、提供服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最后,功能派个案工作本着个案社会工作的传统,强调社会工作的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在与案主进行专业交往过程中借助专业知识与技能,协助案主发现自己的需求,了解自己的本质,以发挥其潜能,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过程。
2、心理与社会学派个案工作心理与社会学派个案工作肇始于里士满《社会诊断》一书。
论述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

论述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问题,自心理学独立以来,一直在探索,一直在争论,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以下介绍主要的几个学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1867—1927),是自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
该学派于1899年产生于德国,后在美国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
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即心理经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并主张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及它们如何结合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他们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其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但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
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
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
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二)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又称早期行为主义学派)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华生(1878—1958)。
这一学派不同意心理学探讨意识,认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心理学的目的应是寻求预测与控制行为的途径。
他们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客观观察所能获得的并对所有的人都清楚的东西”,也就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
行为主义主张客观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摆脱主观思辨的性质,更多从实验研究中得出结论。
但他们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
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新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反应,它的行为总是趋向或避开一个目标。
在动物和人的目的行为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因素,这就是个体的认知。
也就是说在“刺激—反应”过程中,加进一个中介变量(O),使行为主义的模式成为“S—O—R”。
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抽抽樂時間!!!!
案例
●人物介紹: 案主:女,16歲,國三,獨子,會幻想、學習障礙、 暴力傾向、自卑、羞愧、自責、無法與同儕相處、 焦慮、有偷竊之行為 案母:中年、躁鬱症、有暴力行為、失業、福利依賴 案父:案母同居人未婚、加害者、暴力行為 ●家庭背景: 案主從小生長在一個沒有愛的家庭,遭到母親家暴 、又遭父親性侵而產下兩個小孩,因為二度懷孕使 得她被學校開除 。 ●故事介紹
自我調整方案與自我指導行為
此論點的心理學家們最原始的想法,僅是想 嘗試教導當事人學習有效管理自我生活所需 的技巧。 自我監控(或自我管理)技術的好處是
1.能夠讓社會大眾認識這些心理治療技巧 2.心理治療的成本可降至最低 3.當事人擁有治療自己的主導角色 4.注重提高參與度,以及對治療成果的自我承諾
鬆弛訓練
是一種應付日常生活壓力的方法 以肌肉、心理放鬆為目的 放鬆技術通常被用來和其他行為治療合併使 用 先從手臂肌肉開始放鬆,然後頭、頸、肩膀 、背、腹部、胸腔、下肢。 對於其他疾病也有幫助,例如:氣喘、偏頭 痛、高血壓、失眠、恐慌症。
系統減敏感法 又稱暴露法 當事人想像會激起焦慮的情境, 從輕微的逐漸遞增至最劇烈的,逐 漸地,當事人對機起焦慮的情境會 變的較不敏感 相當耗費時間
(1)可用內省來找到當事人內在對話的內容 (2)當事人的信念具有高度的個人意義 (3)這些意義是由當事人探索,而不是由治療者教導 或詮釋(Weishaar, 1993)。
Beck的認知治療
Beck認為有情緒困難的人,往往會有邏輯錯誤( logical errors),Beck稱之為認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s)。
治療歷程
一、治療目標
一個基本的目標是教導當事人,如何將他們失功 能的情緒以及行為,改成健康的情緒和行為。 幫助當事人達成無條件的自我接納(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 USA)以及無條件的接納別人( unconditional other acceptance, UOA),並了解這 兩者的關係,他們越能接納自己,就更有可能無 條件地接納別人。
(classical conditioning)
Paviov(1849~1936)實驗 1.條件作用前: UCS(非制約刺激)→UCR(非制約反應) CS(制約刺激) →無反應 2.條件作用中: CS (制約刺激) UCS (非制約刺激) → UCR (非制約反應) 3.條件作用後:CS (制約刺激)→ CR(制約反應)
預估
●微視系統:案主本身認知發展無法達到該年齡之判 斷程度,對於性教育的觀念沒有符合正常之價值觀 念及個人無對於此之辦別能力。 ●中視系統:親職教育及家庭內部關係無法助其健全 成長,父母對於父母次系統、親子次系統之認知發 展不正確,家庭功能不健全。 學校對於其給予忽視及貼標籤的態度致其無法與同 儕相處,人際網絡無法發展。 ●鉅視系統:因案主本身種族是黑人,社會對於其有 種族歧視之狀況及外型之批判。
干預
●進行個案會談諮商治療 ●將其安置至寄養家庭 ●讓其參與性教育課程 ●申請經濟補助及職業訓練 ●使其參與課後加強班
瘋狂大加分!!!
處遇
●給予正向關懷 ●使用行為治療法中 (1)社會技術訓練-自我肯定訓練 (2)鬆弛訓練 (3)多元模式治療 (4)眼動心身重建法
瘋狂大加分!!!
抽抽樂時間!!!!
自我指導
Watson和Tharp(2007)提出五個步驟 1.選擇目標 2.將目標轉換為標的行為 3.自我監控 4.實行改變計畫 5.評估改變計畫
錯誤的希望症候群 (false hope syndrome)
Polivy和Herman(2002)稱發展出自我調整計 畫會持續面臨到挫敗的處境的人。
這種情況的產生是因為當事人對自我改變的 進展速度、數量、努力程度與結果,保持不 切實際的期待所導致。
系統減敏感法
三大步驟 1.鬆弛訓練 2.擬定焦慮情境階層表 3.適當的系統檢敏感程序 可治療 - 恐懼症、恐慌症〈特別有效 率〉憤怒、氣喘發作、失眠、惡夢 、夢遊
現場暴露法與洪水法
行為治療法的基石 短時間、漸進式 學習肌肉鬆弛對抗焦慮 特別對焦慮症 現場洪水法:長時間 想像洪水法 恐懼症、強迫症、創傷後壓力急患
SKINNER史金納 (1904~1990)
行為主義代言者 在溫暖、穩定的家庭中成長 1931取得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 育有兩女,一為教育心理學家、一為藝術家 是行為取向的心理學之父 激進行為主義→環境對人的影響,人也是決定者 增強
操作制約作用 (operant conditioning)
操作制約(當個案行為出現)
抽抽樂時間!!!!
Albert Ellis(1913~2007)出生於匹茲 堡,4歲時搬到紐約郊外,從此在紐約定居 。 在1955年初,他發展出理情行為治療(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REBT)。Ellis被公認為認知-行為治療之 父,幽默是Ellis哲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並且真實地應用在面對人生的挑戰。
認知行為治療
(1)對話行為治療 目標:協助當事人管理與憂鬱有關的情緒和行為。 (2)正念減壓法 目標:用建設性的態度,來連結外在與內在的壓力源;也 教導人活在當下,不要耽溺於過去或過度擔心未來。 技巧:靜坐、冥想、瑜珈 (3)接納與承諾治療 接納─不只是忍受而已,而是主動積極、不帶評斷地擁抱 此時此刻的經驗。 承諾─以正念的態度去決定生命中對重要的事物,及願意 做些什麼來過有價值的生活。 目標:提高心理彈性,治療歷程的基礎在於「價值」。
多元模式治療:臨床行為治療
Arnold Lazarus
‧綜合性、系統性、整合性
以社會學習、認知理論為基礎, 和多種行為治療技術來解決多樣化的問題。
Hale Waihona Puke 多元治療模式技術折衷主義
(technical eclecticism)
‧彈性、多樣性;深度、廣度
判斷何種治療關係和策略是最有效的。
‧「有效的理論就是好理論」
Aaron Temkin Beck(b. 1921)生 於美國羅德島首府普洛維敦士( Providence) 。 他可以說是認知治療的先驅,而認 知治療可以說是心理治療領域中最 有影響力與最具實徵效度的理論之 一。Beck的理論和實務貢獻,在精 神治療和心理治療中最顯著。
Beck的認知治療
認知治療的理論假設是:
抽抽樂時間!!!!
社會技巧訓練
(social skills training)
定義:用來處理個體在各種社會情境中與 他人有效互動的能力,用來強化個體面 對人際互動上的不足之處。 優點:廣泛應用於不同層面,並且容易依 照當事人特定需求,量身打造適當的療 程。
社會技巧訓練 憤怒管理訓練(anger management
第三組
行為修正學派
指導老師:王慧琦﹝阿慧﹞ 組員:薛呈祥﹝阿祥﹞ 游安琪﹝阿琪﹞ 鄭亦菱﹝阿菱﹞ 楊馥萁﹝阿呼﹞ 劉佩靈﹝阿佩﹞黃妍榕 ﹝阿榕﹞ 高以人﹝阿人﹞ 林沛儀﹝阿儀﹞
核心理論
古典制約 - 巴夫洛夫 操作制約 - 史金納 社會學習理論 - 班度拉 認知行為 - 華生、貝克、艾里斯
古典制約作用
1. 獨斷的推論 2. 選擇性的抽象化 3. 過度類化 4. 誇大與貶低 5. 個人化 6. 標籤化和錯誤標籤 7. 二分法思考
抽抽樂時間!!!!
治療歷程
應用行為分析操作制約技術
可分為
正增強 削弱 負增強 處罰
操作制約
一種學習型態-案主藉由行為的 後果來影響行為表現。 改變環境中的某種刺激來增加或減 少行為。
促使個案學習新技巧、以其立場為起點。
多元治療模式
治療者積極主動
1.提供訊息、指導、 回饋,示範如何自我肯定 2.提供建設性的批評、 建議、正增強;自我揭露
多元治療模式
BASIC I.D
治療開始前,先進行一次完整的衡鑑。 廣度 > 深度
B = 行為(behavior) A = 情感(affect) S = 感覺(sensation) I = 想像(imagery) C = 認知(cognition) I = 人際關係(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 = 藥物或生物學(drugs/biology)
治療技術與程序
(一)認知方法 1. 駁斥非理性信念 2. 執行認知家庭作業 3. 改變個人的語言 4. 心理教育方法 (二)情緒技術 1. 理情想像 2. 幽默的運用 3. 角色扮演 4. 害羞攻擊練習 5. 力量與活力的使用
(三)行為技術
採用大部分行為治療的方法,最常使用操作制約、自我管理 原則、系統減敏感法、鬆弛技術,以及行為示範。
給
正增強(獎勵) 例:好寶寶 貼紙 施予式懲罰 例:壞寶寶貼 紙
不給
剝奪式懲罰 例:剝奪好寶寶貼 紙 負增強 例:不給壞寶寶 貼紙
個案喜歡
個案不喜 歡
操作制約
Q:〝正增強〞與〝負增強〞如何分辨? 增強:在制約作用中,凡能使個體操作性反應的頻率 增加的一切安排。 正增強:當個體反應後在情境中出現的任何刺激,其 出現有助於該反應頻率增加者。 負增強:刺激的消失有助於該反應頻率增加。 Q:〝負增強〞和〝懲罰〞如何分辨? 負增強:加強某種適當行為。 懲罰:制止某種不當行為。
主要概念
對情緒困擾的看法
主要是我們自己在腦海中自動地重複早年被教導 的非理性思想(而非父母後來不停地重複), 使得不良的態度繼續存在,並在我們內在持續 運作。 A-B-C理論架構
Watson華生(1878~1958) 1900年獲得福爾滿大學碩士學位 1903年獲得該校第一個心理學博士學位 心理學家華生曾經說過:「如果給我一打孩 子,我可以把他們變成律師、醫師、科學家 ,或是強盜、土匪。」華生認為,教育就如 同馬戲團的訓獸師訓練野獸一樣,是「刺激 」與「反映」的聯結,不需要任何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