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感染的诊断及防治
2024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和防治要点

2024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和防治要点近期,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高发,呼吸道合胞病毒也登上热搜引发热议。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syncytia1virus z RSV)是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可感染全年龄段人群,但主要集中在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等高危人群,是全球5岁以下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本文对RSV的临床表现及诊疗和预防措施进行介绍,以飨读者。
流行病学传染源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RSV感染者在临床症状出现前1-2d即有传染性,传染性通常持续3-8d,但是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婴幼儿和老年人,即使临床症状消失,其传染期可长达4周。
传播途径RSV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传播,也能通过接触含病毒的分泌物或污染物间接接触传播,特定条件下可通过气溶胶传播。
易感人群各年龄段均可感染RSV,但RSV感染的高危人群主要集中在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潜伏期RSV感染后,潜伏期通常为2-8d,平均4-6d o不同人群感染RSV的临床表现婴幼儿发病初期以鼻塞、流涕为主要表现,随之出现咳嗽、喘息,可有低热,体格检查肺部听诊可闻及哮鸣音和湿啰音。
严重者可出现喘憋、拒食、气促、胸廓凹陷、发绢和鼻翼扇动。
部分婴幼儿可出现呼吸衰竭,并可累及呼吸系统以外的脏器,尤其是早产儿、6个月及以下的婴儿、2岁以下患有慢性肺病或先天性心脏病等患儿。
学龄前期儿童以发热、鼻塞、流涕、咳嗽为主要表现,体格检查可见鼻黏膜和咽部充血、水肿。
部分可进展为肺炎,表现为喘息、气促和呼吸困难,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及哮鸣音。
学龄期和青春期儿童常见症状有鼻塞、流涕、咳嗽、声嘶、耳痛等,可伴发热,体格检查可见鼻黏膜、咽部、球结膜、鼓膜等处充血、水肿。
部分可进展为肺炎,可诱发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出现喘息、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
成人以鼻塞、流涕、咽痛为主要表现,可伴乏力、厌食和低热,体格检查可见鼻黏膜、咽部等处充血、水肿。
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

采集各种器官时要分开使用器械和
容器。
最新课件
10
(二)标本的运送和保存
标本采集后注意无菌、冷冻、保湿、 立即送检。
分离培养病毒的标本要尽快送到实 验室处理和接种。如不能及时送检,可 在4℃冷藏数小时,如需较长时间保存则 应 置 -70℃ 。 放 置 在 -20℃ , 病 毒 容 易 灭 活,冻存液中需加入甘油或二甲亚砜等 作保护,避免反复冻融使病毒灭活。
应部位采取标本,处理标本时要考虑病
毒的生物学特性。常见分离病毒标本的
选择见教材P64表4-2。
(1) 心脏疾病
(2)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3) 先天或新生儿感染
(4) 胃肠道疾病
(5) 呼吸道感染
最新课件
6
3.常见标本的采集方法
(1) 血液:以无菌手续抽取抗凝血10ml, 抗凝剂可选用100u/ml肝素钠。为了血清 学检查的需要,应抽取另一管5ml血液, 不抗凝送检。
程度上取决于标本的恰当采样和处理,为了保 证标本质量,应注意以下问题:
1.采样时间 尽可能在发病的初期,急性期 或患者入院的当天进行,越早越好,最好在治 疗之前。疾病后期体内产生免疫力,病毒量减 少或消失。
最新课件
5
2.标本种类的选择
根据临床感染的症状及流行病学资
料,判断可能感染病毒的种类,选择相
清学实验;后者主要是核酸杂交与PCR 及现代免疫学技术。
最新课件
3
病毒分离培养
病原学诊断 形态学检测
病 毒
分子生物学技术——病毒核酸
学
补体结合试验
检
中和试验
验
血清学诊断 血凝抑制试验
猪博卡病毒感染的综合诊断要点及其防控

猪博卡病毒感染的综合诊断要点及其防控作者:暂无来源:《兽医导刊》 2019年第1期夏道伦/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畜牧兽医局猪博卡病毒是2009年由瑞典科学家从表现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发病猪群中监测到的一种新型DNA病毒。
而从近年来的一些相关生猪疫病流行的报道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随着优良生猪品种的跨国和跨地区引进以及生猪及其猪肉产品交易的日益频繁,经权威机构检测,在我国一部分省份的养猪场喂养的仔猪发生严重腹泻、并伴随有呼吸道感染病死仔猪的病料中,检测到的猪博卡病毒阳性样品的比例远远高出最常见三种猪流行性腹泻(即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和猪轮状病毒),这充分表明,我国也不是猪博卡病毒的净土,猪博卡病毒的流行与传播将会给我国的养猪业构成潜在的威胁,甚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动物性食品安全和人类的健康。
因此,养猪场对猪博卡病毒感染则不可小视。
一,病原学特点猪博卡病毒是一种单链无包膜的DNA病毒,属于RNA细小病毒科的成员。
猪博卡病毒在2009年瑞典科学家从仔猪体内发现之前,就已经有科学家从人和牛的体内发现了该病毒,该病毒是导致猪发生胃肠道疾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猪博卡病毒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但对碘制剂等消毒类药物(如5%聚维酮碘溶液)则较为敏感,某些消毒剂如过氧乙酸、卫康、菌毒敌、强力消毒灵等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杀灭病毒作用。
二,流行病学特征据分析,猪博卡病毒广泛存在于一些隐性带毒猪和患病仔猪的各个器官、体液和排泄物中,且该病毒在低温状态下可长期存活,并可通过空气和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感染,也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传播,血液和胎盘也可垂直传播。
猪博卡病毒全年均可感染猪群而引起发病,但秋末冬初和冬末春初的季节交换之际,天气发生骤变气温下降时节则更容易诱发猪群发病。
仔猪是猪博卡病毒的主要携毒者和传染源,且仔猪的出生日龄越小发病症状越重,在临床上通常多与猪流行性腹泻等发生混合感染,可引起仔猪发生严重腹泻,并伴随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出现,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随着仔猪年龄的增长,带毒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会相应地降低,而成年种猪(包括成年公母种猪)和育肥猪虽然也可带毒,但成年种猪和育肥猪的发病症状则较轻,一般3~5d均可自愈,有的成年种猪和育肥猪甚至只带毒而不表现明显的发病症状,死亡率也相应较低。
医学微生物学: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
一、标本采集与送检
原则:与细菌类似 •用于分离培养的标本: 采取采取急性期标本、使用抗生素处 理防细菌污染
无菌操作、低温保存、尽快送检
•血清学诊断的标本: 双份血清?
早期采集
标本的采集和送检六原则
无菌采集 采集合适的标本
采集双份血清
尽快送检 正确标记
❖ 种类:常用的传代细胞有HeLa(宫颈癌)细胞、KB(口 腔癌)细胞、HEp-2(喉癌)细胞、Vero(非洲绿猴肾) 细胞等。
❖ 特点及作用:由于传代细胞系能有规律地持续传代,容
易保存(-70℃~-196℃)且对某些病毒易感,因此,在
诊断、科研等非疫苗生产的项目中常被采用。目前广泛 用于病毒的实验室诊断工作,根据病毒对细胞的亲嗜性 ,选择敏感的细胞系使用传代细胞系
病毒1:100稀释
病毒1:1000稀释
中性红染色:活细胞呈红色,受病毒感染破坏的细胞不着色
三、病毒感染的诊断
1.病毒形态学检查 2.病毒成分(病毒蛋白和核酸)检查 3.病毒感染的血清学(病毒抗体)检查
❖ 标本类型? 与细菌标本类似 ❖ 好的标本? 正常无菌性体液 ❖ 标本内容物一般需要含有宿主细胞
二、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病毒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动物接种
病 毒
鸡胚培养
分离培养方法(金标准)
检 细胞培 养 测 病毒成分检测
活细胞
血清学诊断
(一)病毒的分离培养
1.动物接种
❖ 最原始的病毒培养方法 多用于没有敏感细胞进行细胞培养的病毒 (乙肝、丙肝、丁肝、戊肝病毒等)
二倍体细胞培养(diploid cell culture )
猪腺病毒感染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腺病毒感染是由猪腺病毒引起的一类猪传染性疾病,猪腺体病毒感染在猪群中广泛存在,在猪的不同年龄和不同生长阶段都广泛存在着。
患病猪通常以呼吸道和腹泻症状表现,在临床上严重会出现脑炎症等。
一部分特殊情况猪在感染后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给临床诊断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猪腺体病毒发生会导致猪生长发育受损,影响生猪的生产性能,严重降低饲料转化及利用率。
猪腺病毒在全世界都广泛的存在着,因此必须要合理的认识了解猪腺病毒的流行病学以及临床症状与相关防治防控措施。
本文主要通过从猪腺体、病毒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以及防控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希望为生猪从事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帮助。
猪养殖;腺病毒;临床症状;防控措施猪腺病毒感染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高海霞(山东省利津县动物疫病防治监控中心山东东营257400)猪腺体病毒感染是猪生产上一种广泛存在的传染性疾病,在临床上主要通过消化道及呼吸道相接触进行传播,在临床上又以仔猪感染最为严重,常导致仔猪出现肺炎、肠炎、脑炎等全身性器官炎性病变以及功能衰退等现象。
该病一经发生便会引起猪场大面积感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预防猪腺体病毒必须要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在加强环境管理和卫生消毒的基础之上,需要对症治疗,才能将经济损失降低。
1猪腺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根据袁静等[1]的研究表明猪腺体病毒只感染生猪,对其他动物不具有传染性,病毒以及处在潜伏期的感染猪是猪腺体病毒的主要传染源。
猪腺体病毒在幼猪感染症状最为严重,成年猪感染多为无症状,或者仅表现出轻微症状等。
但患病的成年猪会向环境中排放病毒,在进入环境后可以通过粪便污染、饮水、饲料等循环感染。
其组织器官分泌物也能分泌病毒,如果严重病猪未经淘汰就投入市场使用,将会对健康猪造成严重的感染,经过消化道感染健康猪导致健康猪发病。
此外,呼吸道中的疾病病毒还能通过打喷嚏的方式散入空气,以尘埃飞粒、尘埃、粒子飞沫等作为载体,健康猪吸入后也会感染腺病毒。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表明,猪的腺病毒和细菌性呼吸性疾病密切相关,感染腺病毒的猪也很容易诱发其他疾病发生,因为其免疫力的下降,造成疾病多发。
第二十四章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单选题】(3分)1.不能用于病毒分离培养的方法是。
(A)A.人工合成培养基培养B.动物接种C.细胞培养D.鸡胚接种E.器官培养所属章:第二十四章【单选题】(3分)2.制备人类病毒疫苗最好选用。
(C)A.原代细胞培养B.传代细胞系培养C.二倍体细胞株培养D.动物接种E.鸡胚培养所属章:第二十四章解析:制备人类病毒疫苗最好的细胞是人胚二倍体细胞,因为它是正常人体细胞,不像传代细胞有致癌的潜能,同时二倍体细胞能在体外传50~100代,产量大,不像原代和次代细胞培养传代次数少,产量受限制。
【单选题】(3分)3.病毒血凝的机制是。
(B)A.红细胞表面抗原和相应的抗体结合B.红细胞表面糖蛋白受体与病毒表面血凝素结合C.红细胞表面的病毒抗原与相应的抗体结合D.病毒与红细胞表面的抗体结合E.红细胞吸附在宿主细胞上所属章:第二十四章解析:许多病毒能凝集鸡、豚鼠、人等的红细胞,称为血凝现象。
这种现象能被相应抗体所抑制,称血凝抑制试验。
病毒血凝的机制是红细胞表面糖蛋白受体与病毒表面血凝素结合,引起红细胞的凝集。
【单选题】(3分)4.检测病毒抗体的三种方法是。
(A)A.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抑制试验B.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血凝试验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CR、血凝抑制试验D.中和试验、血凝试验、免疫电泳技术E.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凝胶免疫扩散试验、PCR所属章:第二十四章【单选题】(3分)5.对于病毒感染性疾病来说,起主导作用的预防措施主要是。
(B)A.用干扰素B.疫苗接种C.用免疫血清D.隔离治疗带毒者E.使用核苷类药物所属章:第二十四章【单选题】(3分)6.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治疗病毒感染的药物或制剂是。
(A)A.核苷类药物B.反义寡核苷酸C.核酶D.治疗性疫苗E.抗生素所属章:第二十四章【单选题】(3分)7.能抑制病毒逆转录酶的活性的是。
(C)A.金刚烷胺B.无环鸟苷(ACV)C.AZTD.干扰素E.丙氧鸟苷所属章:第二十四章【单选题】(3分)8.使用减毒活疫苗预防病毒性疾病时,哪一项不属于潜在性的危险因素。
(7)病毒的实验室诊断与防治

• 二倍体细胞培养(Diploid cell cultune)
• 原代细胞只能传2-3代细胞就退化,在多数细胞 退化时,少数细胞能继续传下来,且保持染色体 数为二倍体,称为二倍体细胞。二倍体细胞生长 迅速,并可传50代保持二倍体特征,通常是胚胎 组织的成纤维细胞。
• 二倍体细胞一经建立,应尽早将细胞悬 浮于10%二甲基亚砜中,大量分装安瓿 贮存于液氮(-196℃ )内,做为“种 子”,供以后传代用。目前多用二倍体 细胞系制备病毒疫苗,也用于病毒的实 验室诊断工作。
• (一)尽早采取
• 在发病初期(急性期)采取,较易检出 病毒,越迟阳性率越低。
• (二)部位适宜
• 由感染部位采取,如呼吸道感染采取鼻 咽洗漱液或咯痰;肠道感染采取粪便; 脑内感染采取脑脊液;皮肤感染采取病 灶组织;有病毒血症时采取血液。
• (三)冷藏速送
• 病毒离活体后在室温下很易死亡,故采得 检材应尽快送检。若距离实验室较远,应 将检材放入装有冰块或干冰的容器内送检。 污染检材,如鼻咽分泌液、粪便等应加入 青霉素、链霉素或庆大毒素等,以免杂菌 污染细胞或鸡胚,而影响病毒分离。
• 原代细胞培养(Primary cell culture)
• 用胰蛋白酶将人胚(或动物)组织分散成单细胞, 加一定培养液,37℃孵育1-2天后逐渐在培养瓶 底部长成单层细胞,如人胚肾细胞、兔肾细胞。 原代细胞均为二倍体细胞,可用于产生病毒疫苗, 如兔肾细胞生产风疹疫苗,鸡成纤维细胞产生麻 疹疫苗,猴肾细胞生产脊髓灰质炎疫苗。因原代 细胞不能持续传代培养,故不便用于诊断工作。
• 含轮状病毒的粪便标本经热变性处理,点 到膜上,使用轮状病毒体外转录的放射标 记探针做斑点杂交,敏感性高于ELISA (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肠道病毒也可 用互补的DNA探针做斑点杂交。
微生物学知识点常见微生物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微生物学知识点常见微生物感染的诊断与治疗微生物学知识点常见微生物感染的诊断与治疗微生物感染是指人体被各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这些微生物感染可以引起各种不同的疾病,严重时可能导致生命危险。
为了有效地诊断和治疗这些感染,了解微生物学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常见微生物感染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一、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微生物感染类型之一,细菌可以引起肺炎、腹泻、尿路感染等疾病。
首先,诊断细菌感染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包括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细菌培养可以在实验室中培养出细菌,并鉴定其种类,药敏试验则可以测试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基于这些检查结果,医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等。
二、病毒感染的诊断与治疗病毒感染是另一种常见的微生物感染类型,病毒可以引起感冒、流感、肝炎等疾病。
与细菌感染不同,病毒感染的诊断比较困难,通常需要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病毒基因片段。
治疗病毒感染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退烧、止咳等。
对一些病毒感染,如流感,也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
三、真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真菌感染可以引起皮肤感染、口腔念珠菌病等疾病。
诊断真菌感染主要是根据病变部位取样进行真菌涂片检查和真菌培养,可以确定感染菌株以及菌株的敏感性。
治疗真菌感染常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克霉唑、氟康唑等,可以口服或者局部使用。
对于一些顽固性真菌感染,也可以考虑使用静脉抗真菌药物。
四、寄生虫感染的诊断与治疗寄生虫感染包括疟疾、血吸虫病等,常见于热带地区。
寄生虫感染的诊断一般是通过血液检查,如血涂片或者血清学检测来确定感染。
治疗寄生虫感染常使用抗寄生虫药物,如氯喹、莫西沙星等。
治疗的同时,还需要注意症状的缓解和并发症的预防。
五、医院感染的诊断与防治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获得的感染,常与手术、留置导尿管等治疗操作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诊断
原理是用已知病毒抗原来检测病人 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故须待病人感染 后体内产生抗体时才能检出。 另外,在采取临床标本及病人血清 应注意病程,必须采取患者急性期血清 与恢复期血清 (双份血清) 进行血清学 试验。若第2次血清抗体滴度比第1次高 出4
1.中和试验(neutralizing test,NT test)
(二)病毒蛋白抗原检查
用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过氧化物酶等标记抗体, 采用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标本中的病毒 蛋白抗原,具有敏感、特异、快速等优点。
1.免疫荧光技术 (immunofluorescence,IF) 2.固相放射免疫测定 (solid-phase radioimmunoassay,SPRIA) 3.酶免疫技术 (enzyme immunoassay,EIA)此法可 检测多种病毒及其抗体,主要是酶免疫组化法 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
具有HA的病毒能凝集鸡、豚鼠、人等 的红细胞,称血凝现象。这种现象能被 相应抗体抑制,称HI试验。其原理是相 应抗体与病毒结合后,阻抑了病毒表面 的HA与红细胞的结合。本试验简易、 经济,特异性高,常用于粘病毒及乙型 脑炎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及流行病学调
病毒 +鸡RBC = 凝集(血凝试验) 病毒 +特异性抗体 +鸡RBC=不凝集 (血凝抑制试验)
3.组织培养法 (tissueculture) 或细胞 培养 (cellculture)法 是将离体活组织块或分散的组织细胞加 以培养的技术总称,为病毒分离鉴定中 的最常用的基本方法。
病毒在培养细胞中增殖的指标
1. 细胞的变化
① 有些病毒在细胞内增殖时可引起特有的细胞病变, 称为细胞病变效应 (CPE)。常见的变化有细胞变圆、 聚集、坏死、溶解或脱落等。 ② 有些病毒如麻疹病毒、CMV、RSV等 作用于细胞膜, 可使邻近的细胞相互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或称融 合细胞。 ③ 有些病毒 (如狂犬病病毒、麻疹病毒等) 可在培养 细胞中形成胞浆或核内的包涵体。
是病毒在活体内或细胞培养中被特异性抗 体中和而失去感染性的一种试验。 中和抗体(netralizing antibodies,NTAb)是 作用于病毒表面抗原 (衣壳或包膜) 的抗体, 同种不同型病毒间一般无交叉,特异性高,而 且抗体在体内维持时间长。中和抗体阳性不一 定表示正在感染中,也可能因以前有过隐性感 染所致。因此,中和试验适用于人群免疫情况 的调查,在临床诊断上较少使用。
(四) 检测病毒核酸
1.核酸杂交技术 用于病毒检测的有斑点 杂交、细胞内原位杂交 、DNA印迹杂交、 RNA印迹杂交等。 2.核酸扩增法 目前多数病毒基因已通过 分子克隆技术被明确了核苷酸序列,使 得DNA扩增技术逐步发展为常规诊断技 术之一。 3.基因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
又称DNA芯片、生物芯片(biochip)。 其原理是:将已知的生物分子探针或基因探针, 大规模或有序排布于小块硅片等载体上,与待测 样品中的生物分子或基因序列相互作用和并行反 应,在激光的激发下,产生的荧光谱信号被接受 器收集,计算机自动分析处理数据并报告结果。 其优点是:可以一次性完成大量样品DNA序列的 检测和分析,解决了传统核酸杂交技术的许多不 足。芯片技术在病毒等微生物学诊断和流行病学 调查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三章 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
吉林大学 基础医学院 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诊断
常用的病毒学诊断方法包括:
病毒的分离鉴定
病毒的血清学检查
病毒蛋白和核酸的检测
一、标本的采取与送检
应注意下列原则:
1.对本身带有杂菌 (如咽拭子、粪便) 或易 受污染的标本,要进行病毒分离培养时, 应使用抗生素。 2.因病毒在室温中易失去活性,标本应低温 保存并尽快送检。 3.血清学诊断标本的采取应在发病初期和病 后2~3w内各取1份血清,以便对比双份 血清抗体效价的动态变化。
2.补体结合试验 (complement
fixation test,CF test) 用已知病毒可溶性(CF)抗原来检测病人 血清中相应(CF)抗体。CF抗原是病毒的 内部抗原,同种异型间常有交叉,故特 异性较中和试验低。但CF抗体出现较早, 消失较快,故CF阳性可作为近期感染的 指标。
3.血凝抑制试验(hemagglutinatia inhibition test, HI test)
第三节 病毒感染的治疗
一、抗病化学制剂 (一)核苷类药物 核苷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有主要是抑制病毒基 因复制①模拟核苷成分掺入病毒基因组:合 成的异常嘧啶取代病毒DNA前体的胸腺嘧啶, 病毒在复制过程中,这种异常的嘧啶分子掺 入子代DNA中使子代病毒结构基因的合成和 表达无法进行,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或复 制出的病毒为缺陷病毒。 ②竞争病毒复制酶
2.新型活疫苗 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控制 病毒变异,或利用DNA重组技术,插入 和定向缺失病毒基因,将保护性病毒蛋 白的编码基因插入活载体中或选择性地 去除病毒的某一个或几个致病基因而达 到减毒作用制备的可在机体内增殖,诱 发抗病毒免疫应答的疫苗。
(二)死疫苗(killed vaccine)
1.灭活全病毒疫苗 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使病毒 完全灭活而制成的疫苗。常用的有乙型脑炎、 狂犬病、流感等灭活疫苗。 2.亚单位疫苗(subunit vaccine)制备不含有病毒 核酸、仅含有能诱发中和抗体的病毒衣壳蛋 白或包膜表面抗原,是最理想的疫苗。 3.合成肽病毒疫苗(synthesized peptide viral vaccine)人工合成与病毒保护性抗原决定簇的 氨基酸序列相同的肽段,制备成免疫原后免 疫动物或人体,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
2.50%组织细胞感染量 (TCID50)测定法 该方法是测定病毒能使50%的组织培养细胞发 生感染的最小量。一般是将病毒悬液作10倍的 系列稀释,分别接种细胞,经一定时间后观察 CPE、血细胞吸附等指标,以最高稀释度能感 染50%细胞的量为终点。最后用统计方法计算 出50%组织细胞感染量( 50%tissue culture infectious dose,TCID50)。
二、人工被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剂有免疫血清和丙种球蛋 白,或与细胞免疫有关的因子等。大多数人 均受过不同种类的病毒感染,从正常血清中 提取免疫球蛋白可用于紧急预防。常注射人 免疫球蛋白预防甲型肝炎、麻疹、脊髓灰质 炎等。可使接触病原者不出现症状或仅出现 轻微症状。近年来有人应用含有高滴度抗HBs 的乙肝免疫球蛋白Ig) 预防乙型肝炎有一定效 果。在使用免疫球蛋白时因其半衰期短,故 应注意有效期。
病毒培养时出现的CPE
2.红细胞吸附 (hemadsorption,HAd) 流感或副流感病毒等感染细胞后,由于细胞 膜上出现了血凝素(haemagglutinin,HA),具 有吸附脊椎动物 (豚鼠、鸡、猴等) 红细胞的 能力,这一现象称红细胞吸附,常用来测定 具有HA的粘病毒与副粘病毒的增殖。若有相 应的抗血清,则能中和细胞膜上的HA,HAd 不再发生,称红细胞吸附抑制试验。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预防
一、人工自动免疫 (一)活疫苗(attenuated vaccine,or living vaccine) 1.常规活疫苗即减毒活疫苗(attenuated vaccine),通常是用自然或人工选择法 (如温度敏感株) 筛选的对人低毒或无毒 的变异株制成的疫苗,如脊髓灰质炎、 流感、麻疹的减毒活疫苗等。
二、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一)
1.动物接种 是最原始的病毒培养方法,根据病毒种 类不同,选择敏感动物及适宜接种部位, 如嗜 神经性病毒(狂犬病毒)可接种 于小鼠脑内,痘病毒可接种于家兔角膜 或皮内。
2.鸡胚培养 鸡胚对多种病毒敏感。一般采用孵化 9~14天的鸡胚,根据病毒种类不同, 将病毒标本 接种于鸡胚的不同部位, 最常用的鸡胚接种部位有:羊膜腔、尿 囊腔、绒毛尿囊膜和卵黄囊等。
3.干扰现象(interference) 某些病毒感染细胞时不出现CPE或其他 易于测出的变化(如HAd),但能干扰在 其后感染的另一病毒的增殖。如风疹病 毒感染Vero细胞时CPE不明显,但它能 干扰后感染的埃可病毒 (ECHOV) 的增 殖,从而阻抑后者所特有的CPE。
4.细胞代谢的改变 病毒感染细胞的结果可使培养液的pH 值改变,说明细胞的代谢在病毒感染后 发生了变化。这种培养环境的生化改变 也可作为判断病毒增殖的指标。
减毒活疫苗与死疫苗优缺点比较
特点 制备方法 免疫接种 疫苗的稳定性 免疫的类型 毒力回升 安全性 生产和成本 减毒活疫苗 通过非正常培养减毒株 一般为一次性 相对不稳定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有可能 对免疫缺陷者有危险 生产较复杂、成本高 死疫苗 通过化学物理方法使感 染失活 多次免疫 相对稳定 体液免疫 不可能 安全性好 生产简单、成本低
1.无环鸟苷 (acyclovir,ACV,阿昔洛韦)和 丙氧鸟苷(ganciclovir GCV,庚昔洛韦) 为鸟嘌呤或脱氧鸟嘌呤核苷类似物。 该药细胞毒性很小,是目前最有效的抗 疱疹病毒药物之一。广泛用于疱疹病毒 感染引起的单纯疱疹、生殖器疱疹及带 状疱疹。
2.叠氮胸苷 (azidothymidine,AZT) 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通过阻断前病毒DNA 的合成而抑制HIV的复制,AZT对病毒逆转录 酶的抑制比对细胞DNA多聚酶敏感100倍以上。 可以有效地降低AIDS的发病率与病死率。耐 药株的出现系由基因突变导致逆转录酶具有 耐药性。因有抑制骨髓作用和形成病毒的耐 药而面临被淘汰。
(三)特异性IgM抗体的检测
检测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可诊断急性感染,特 别是对证实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尤为重要,但 应注意类风湿因子 (IgM) 的干扰。另外,检 测早期抗原的抗体是快速诊断的另一途径。 如检测针对EBV的早期抗原(EA)、核心抗原 (EANA) 和衣壳抗原 (VCA) 等的抗体,可以区 别急性或慢性EBV感染。此外,分子生物学 检测技术、气相色谱技术等,均可用来分析 和鉴定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