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修三专题一)1百家争鸣
人民历史必修3专题一 第一讲 百家争鸣(共19张PPT)

主张礼法并举,王霸合一,礼高于法,礼是法之本。
四、殊途而同归
法家
战国
道家
西汉 初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形成儒、道、法合一 的治国思想体系
汉武帝
五、精神之传承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 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 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 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 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英雄之争锋
材料一:“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
足”(《论语》)
先富民,后富国
材料二:“官府实而财不散”,“官府实而万民富”。
(《墨经·尚贤》)
先富国,后富民
材料三:“足民何可以为治”,“民富则不如贫”
(《韩非子》),“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商
君书》)。
国富民贫
指出儒家、墨家、法家在国富与民富关系上的差异?
——《孟子·梁惠王上》 评为主价中张:心,问古的并题代,作:儒并简分家不要别思是评归想以价纳中维。材的护料“人一民民、本利材”益料思为二想出中是发儒以点家维的的护,民“是本君一” 种维护统治的策略。
三、英雄之争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
无欲,而民自朴。——《老子》
无为而治
政治:
周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崩溃,诸侯崛起, 各种力量争衡较量;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基础)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阶级关系: (统治者为加强实力重视招贤纳士,为文化的繁荣
提供了相对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1-1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2019-2020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1-1百家争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民版高中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是古代中国许多思想流派开始形成时期,其中以儒家学派的思想影响最大。
本课分四个子目,分别是“孔子和早期儒家”,“老庄之学”,“法家思想”,“墨家的主张”,主要介绍了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的思想。
其中,儒家思想不仅介绍了孔子,还介绍了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所作的贡献。
本专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经孔子、孟子、荀子的创造与发展,较早的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本课作为本专题的第一课,它的学习为后面例外阶段的思想演变奠定了基础和确定了基本方向。
【重点难点】重点是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难点是百家争鸣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目标】1、通过文献、图像,例外类型的史料,理清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使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学习从史料中提取有用信息,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2、通过对比各学派的例外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百家争鸣的原因、影响,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
培养学生对历史解释的能力。
3、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局面的介绍,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史上的光辉时段,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
关于百家争鸣的有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了百家争鸣,有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在高中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两个模块的学习中,对春秋战国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结壮,遗忘较多,而且知识零散,缺乏系统性。
因此,在原来知识架构一知半解的基础上,教师要提供材料,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地学习。
【历年高考真题精品解析】01专题一1百家争鸣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高考真题分解》栏目必修3分课汇总(人民版)专题一1 百家争鸣一、选择题2015年题组1.(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民本思想)【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故C项正确;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5·安徽文综·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士阶层的崛起【解析】据“《史记》、魏”可以判定是战国时期,“太子”首先向“新贵”“文士”致意这一与常规不同的行为反映了魏国对田子方的敬重,而田子方在解释自己失礼行为时所提供的论据——“随时……在别国……被派上用场”,则从侧面反映了重视士人不是个别国家对待个别人物的单独行为,而是普遍现象,故A项正确;“新贵”的身份、对自己可能的未来工作的预想——“别国宫廷”,都不能表明对功名利禄的轻视,故B项错误;太子率先致意、“贫贱者”未回礼并自信地给予解释,这些关键信息不能证明等级森严,故C项错误;忠君思想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D项错误。
【答案】A3.(2015·四川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百家争鸣

孙武与《孙子兵法》
其最高境界为:“不 战而屈人之兵” 日本人将《孙子兵 法· 三十六计》列为 商界领袖必读之书。
美国人称《孙子兵 法· 三十六计》是历 史上最杰出的智慧 《孙子兵法》成为美 国军校学员必修课
孙膑,齐国人,战国时期兵 家代表,受 《孙子兵法》影响,吸收法家 和其他各家思想。 其军事思想被编为《孙膑兵 法》,强调要懂得 战争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 利于自己的形式, 重视人的作用。
他从教40余年,三千弟子, 72贤人,一生坎坷,无权无势, 仅凭才学、道德、精神赢得弟子 深情爱戴。
思想观:“仁”和“礼”的学说
“仁”的主要意思是 什么?下面让我们从 《论语》中去找答案 吧!
材料一:
樊迟问仁。
《论语十则》
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廉政、廉洁、自律 依法治国 以不变应万变
(儒家孟子,富贵不淫,贫贱不移)
(法家韩非子,法治) (道家老子,无为而治)
了解市场行情,确定投资方向 (兵家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四书五经
•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 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书》《 礼》《易》《春秋》。 •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传为 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年—前434年)作 • 《中庸》传为子思作,子思名孔伋,孔 子嫡孙。
——天下大乱,15年便 灭亡。历史启示? ——法家理论可得天下 而不能治天下。
知识点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守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株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待 民,皆守株之类也。” 兔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 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 不得履。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高考历史知识点:百家争鸣

高考历史知识点:百家争鸣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
小编为大家推荐了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百家包括儒、道、法、墨、兵、杂、名、纵横、阴阳、小说等。
东周的百家争鸣和社会大变革是分不开的。
首先是体制上转变为中央集权大一统。
经济方面的,铁器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使得国内生产力大幅提高。
农业的发达代表生产力的发达。
也就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思想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的基础。
同时,动荡的社会环境和剧烈社会变革使思想界变革,儒家是当时的主流思想之一。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四)道家1、庄子与道家2、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1、韩非与《韩非子》2、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1、1百家争鸣(共45张PPT)

材料四: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法义家而丧其国,
是仁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请回答:上述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和主
张?
2009 3
zxb
35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
无欲,而民自朴。——《老子》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政治基础)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阶级关系: (统治者为加强实力重视招贤纳士,为文化的繁荣
提供了相对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
思想文化: 从“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
(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提供人才基础)
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
孔子生平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私人讲学; 51岁从政; 55岁起周游列国14年; 68岁返鲁从教、整理文献; 73岁去世
观) 维护社会 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 稳定: 税)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009 3
zxb
21
孔子问道于老子 相传一代宗师孔子曾长途跋涉、虚心求教于博学多才的 老子,这所表现出来的诚恳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后世学者 感叹羡慕不已,这成了我国文化史上一个动人的故事。
他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 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
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 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15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2.孟子
相传孟子问齐宣王说:“如果一个人把妻儿托给朋友后远 行,回来后发现妻儿在挨冻受饿,他该怎么办?”宣王回答: “应当同他绝交。”孟子又问:“如果管刑罚的官员不能管 好自己的下级,又该怎么办?”宣王回答:“撤他的职!” 孟子又问:“如果一个国家治理得很不好,那又该怎么办?” 王顾左右而言他,不敢正面回答。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课百家争鸣

请回答:上述材料各表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和主张?
2、主张
理论来源
①法、术、势三派 ②道家思想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韩 非 子
观点主张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发展趋势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儒家吸收
作 用 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 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
(四)墨家学派
1、代表
墨翟(创始人)
2、主张
(一)儒家学派 (二)道家学派 (三)法家学派 (四)墨家学派
(一)儒家学派 1、代表
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 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2、主张
领域
政治 思想 教育 思想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主要内容 “仁”(核心)和“礼” “为政以德”(德治) “敬鬼神而远之”(民本)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全面 发展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专题概析
[ 总体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和儒家思想形成。
汉代经董仲舒改造后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时期融合儒释道而形成理学(新儒学)。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地继承,儒学新发展。
百家争鸣
概念解析: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
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民贵君轻; 施仁政,政在得民,给农民一定 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孟子
材料一 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用。 材料二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 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材料三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 人之恶辽远地,辍广。……天行有常,不为 尧存,不为桀亡。
自然界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主张人 在自然界面前不能完全逆来顺受。制 天命而用之。 荀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1《百家争鸣》课件(共36张PPT)

勿施于人
13
以柔克刚 以德报怨 大智若愚 深藏若虚
……
你知道这些成语源自于哪部著作吗?
《道德经》
(二)道家学派
春秋老子,道家创始人 战国庄子
15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道德经》
。
。
(二)道家学派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伦理观:主张“性本恶”
10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足食…民信之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11
儒家思想
仁 礼 德
儒学思想中哪些具有现实意义?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等(社会主义荣辱
观)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
(一)儒家学派 (二)道家学派 (三)法家学派 (四)墨家学派
5
(一)儒家学派
春秋孔子-儒家创始人 战国孟子-继承和发展 战国荀子-先秦儒家集大成者
6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主要内容
思想 学说
政治思 想
教育思 想
“仁”(核心)和“礼” “为政以德”(德治) “对鬼神之事敬而远之”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 “以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
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 反对战争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
32
四、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⑴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 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成为 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 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三专题一:1、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2011年12月安徽名校模拟4题)思想家在世时往往是孤独和寂寞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受到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累累若丧家之狗”等。
导致扎子如此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是A.他的宣传方式不得法B.他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C.他的思想不利于统治阶级稳固统治D.他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保守2.(2011年12月京华市竞赛12题)孔子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周游列国,克复周礼。
下列言论中,体现了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是①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②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韩非)③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④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3.(2012年1月蛙埠市一模6题)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
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
”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A.人性本善B.舍生取义C.民贵君轻D.得道者多助4.(2011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20题)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
孟子一书中哪一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B.“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C.“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D.“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5.(2012年1月宝鸡市一模24题)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思想主张的我国古代思想家是A.孔子B.荀子C.韩非子D.老子6.(2012年1月蛙埠市一模8题)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
甲说:“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
”乙说:“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丙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着简单朴素为好。
”丁说:“何必麻烦,按学校规定,大家都穿校服不就好了吗?”他们四人的说法恰好与春秋战国的四种思想相吻合,下列对应正确的是A.甲-儒乙-法丙-墨丁-道B.甲-道乙-墨丙-法丁-儒C.甲-道乙-儒丙-墨丁-法D.甲-儒乙-墨丙-法丁-道7.(2011年11月辽南协作体期中30题)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 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8.(2012年1月青岛市期末6题)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A.孟子B.韩非子C.墨子D.荀子9.(2012年1月黄山市一模1题)“国弱民强,民强国弱。
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上述言论体现的是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10.(2011年9月昆明市摸底25题)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法者,治之端也”。
其侧重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A.“仁”B.“礼”C.“教化”D.以德治国11.(2011年12月北京东城区示范校2题)冯天瑜主编的《中华文化史》中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春秋战国学派中,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分别有A.墨家、儒家B.法家、道家C.儒家、法家D.道家、儒家12.(2011年10月四川南充市调研13题)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学者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A.儒、墨、道、法B.儒、道、墨、法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13.(2012年1月郑州市一模13题)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为“韩子”或“韩非子”。
秦王嬴政读了他的文章后,极为赞赏。
在其思想理论中,法、术、势是其主要核心,在下图中寓意“法”的应该是A.车轮B.车架C.马鞭D.马匹14.(2011年11月潍坊市三县期中23题)“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
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教育主张是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不耻下问 D.当仁不让15.(2011年10月望江县月考2题)先秦儒家学派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A.从个人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人不分贫富贵贱,所有的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人皆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是非之心”D.无论性善性恶都主张应该礼法兼治,王霸并用16.(2011年11月辽南协作体期中28题)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尚书》中最早提到“民主”一词,认为:“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
”含义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文中的“民主”,实即作民之主,与君主同义B.肯定了成汤革命是推翻暴虐之政的正义举动C.说明早期儒家已经有“天人感应”思想D.强调“主权在民”,人民有权推翻统治者17.(2011年9月江西六校联考20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从政治角度来讲,大多为百姓而“鸣”,只有一家为统治者而“鸣”,它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18.(2011年11月北京海淀区期中3题)孔子认为周礼是理想之制度,“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一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A.诸侯不满封号,纷纷改称“王”B.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C.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D.王室衰微的迹象开始出现19.(2012年1月扬州市期末1题)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思想家是:A.孟子 B.韩非子 C.墨子 D.荀子20.(2011年11月广东六校联合体12题)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
”黄仁宇评价的是A.孔子“仁”的思想B.孟子的“性善说”C.墨子的“兼爱”思想D.陆九渊的“心学”21.(2011年10月陕师大附中月考4题)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他们批判的是()A.儒家的“仁政”思想B.墨家的“兼爱”思想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22.(2011年12月洛阳市一模2题)“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以上言论出自:A.孔子B.墨子C.孟子D.老子23.(2012年1月南阳市期末17题)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
这些主张产生共同的社会背景是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24.(2011年12月潍坊三县联考21题)教育部长周济在解读十七大报告时强调“儒学等一些传统的好的方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教育,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风尚,也是德育教育中的很重要的部分。
”儒家思想中在当今仍有继承和发扬价值有①“仁”的学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④“父为子纲”“夫为妻纲”: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5.(2011年11月潍坊市三县期中22题)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吾将以教主尊孔子。
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信徒。
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
”这主要反映A.儒家学说博大精深,内涵丰富B.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C.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D.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26.(2011年11月辽南协作体期中29题)“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A.“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C.“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27.(2012年1月杭州市一模1题)有人说“儒家及老庄皆有政治思想……虽不相同,然皆从人民之观点,以论政治。
……唯法家从‘一夫’出发,基本上冲着平民而来”。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法家A.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实行严刑峻法B.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C.要求以“礼”约束百姓D.实行控制思想的“焚书坑儒”28.(2011年12月北京昌平区月考12题)推动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时代大背景是A.频繁的兼并战争B.社会大变革C.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D.井田制的瓦解29.(2012年1月长沙一模9题)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30.(2011年12月长春市调研1题)《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
由此判断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是A.人本主义B.积极入世C.重道轻器D.经世致用31.(2012年1月苏州调研2题)“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B.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C.注重研究社会现实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32.(2012年2月信阳市二模3题)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A.人与自然的和谐B.关注社会现实C.人与社会的和谐D.关注人的价值33.(2012年1月潍坊市期末23题)“法是事物的性质中产生出来的必然联系。
所有存在之物都有自己的法。
”下列表述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天能谴告人君,则亦能故命圣君D.天人之际,合而为一34.(2011年10月吉安市三校联考3题)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