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议论散文两篇·门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9课议论散文两篇讲解与例题 粤教版必修2

1.了解作者钱钟书和莫利,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揣摩重点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学习议论性散文或以智性见长,或以幽默娱人,或以深刻示人的风格特点;学习议论性散文以自我的情感体验、观察理解为基础,抒写个人的见解和感受的写法。
3.感悟从日常生活事物中挖掘出的深刻的人生意义。
1.连线作者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
现代作家、学者。
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的研究。
主张用比较文学、心理学、单位观念史学、风格学、哲理意义学等多学科的方法,从多种角度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
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选本《宋诗选注》,文论集《七缀集》《谈艺录》及《管锥编》等。
其中《管锥编》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
莫利(1890—1957),美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品文集《桑迪加夫酒》,小说《特洛伊木马》《基蒂·福伊尔》等。
2.探寻背景《窗》选自钱钟书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写在人生边上》收入了《读〈伊索寓言〉》《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论快乐》《说笑》《吃饭》《谈教训》《一个偏见》《论文人》等十篇文章。
作者带着“一种业余消遣者的随便和从容”,以旁观者的姿态对世道人心发表看法,博闻善说,睿智幽默,其散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算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品种。
《门》美国作家莫利所写的一篇哲理散文。
这类散文的特点是以文学性语言抒发比较含蓄的哲理,大多采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法。
这是一篇轻松有趣、形象感和哲理度均把握得十分到位的“美文”,在西方社会中,很适合做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人士的“高级精神消遣”。
1.识字注音(1)重点字搅.动()琐.碎()镶嵌.()飒.至()斟酌.()鸟窠.()凭眺.()奢侈.()窥.见()双瞳.()静谧.()肘.()壁垒.()接踵.而来()(2)多音字2.辨字组词3.词语释义(1)彬彬有礼: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2)音容宛在:声音和容貌仿佛还在耳边和眼前,多用于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议论散文两篇《窗》《门》

这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窗的作用, 自然地引出下文。
思考3:“同时,我们悟到,门和 窗有不同的意义。”从第二自然 段看,“不同的意义”指什么? (探究练习四. 2)
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 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思考4:“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 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句中的
散文的知识
一般来说,广义的散文包括叙事散 文、议论(哲理)散文和抒情散文等 ,狭义的散文只指抒情散文。议论性 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 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 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 联想的空间。它往往蕴含深邃的哲理 ,熔情感、哲理、形象于一炉。
钱钟书
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作品,筛选理解文中重 要句子的含义。
莫利(1890——1957):美 国作家。主要作品有小品文集 《桑迪加夫酒》,小说《特洛 伊木马》、 《基蒂·福伊尔》 等。
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 文,找出文中能 反映作者行文 线索,集中体 现作者感悟的 语句。
全文脉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1):由春天引出窗的形象和作用。
窗 二(2—3):门与窗的比较。
三(4):窗是房屋的眼睛。
思考1:“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里坐 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 太贱了!” “太贱了”具体指什么?为什 么要这样说?(探究练习四. 1)
“太贱了”是指阳光太多;风懒洋 洋的,没有生气;鸟语琐碎而单薄。
②作者针砭时弊,因为外在的环境让人极不满意,唯关窗 闭眼才能逃避到梦中去。
③作者只是通过“窗”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精深的认识:应 以审美的眼光享受生活,注重个人主体性的存在,重视精 神层面的追求。
《窗》充满着人生的哲理,屋子是人 类进化的产物,但人不能因保护自己而隔 断与外界的联系,窗子就代表着“占领” 与“享受”,是人的精神世界对大自然的 一个胜利。
语文课件:第9课 议论散文两篇

选文11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 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 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
【译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 从窗户外面握着他的手说:“丧失 了这个人,这是命里注定的吧!这 样的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这样的 人竟会得这样的病啊!”
【评析】
孔子对弟子们充满了关爱, 冉耕身患恶疾,孔子担着被传 染的危险去看望他。
答案
重点突破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颜色词语的含义。 (1)“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从第二自然段看, “不同的意义”指什么? 答案 “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答案
(2)“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句中的“追求”和“占领”有什么不同的深层含义? 答案 “追求”是相对“门”来说的,“门”可以走出去,人们可以根 据自己的欲望,主动地去追寻春光;“占领”是相对“窗”来说的, “窗”可以打通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阳光引进来,人们只要在屋 子里就可以享受。
【评析】
这一段非常有趣,让我们看到了孔子普通 人的一面。我觉得这是儒家思想比基督教可爱 的地方之一。儒教不千方百计把孔子打扮成神, 基督教则不但把普通人耶酥打扮成神,还要再 虚构一个上帝之神来做耶酥的父亲。基督教的 做法在人类的愚昧阶段是有一定的实际效果, 但是也有一个很大的危险,就是其基础极其脆 弱,因为它将一切关键的东西都建立在谎言的 基础上,一旦谎言被识破,还有谁去信它呢?
答案
3.文章的结尾这样写道:“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镇天镇夜不关 的。”这一段话包含了作者自己的看法和情感,富有哲理性,但表现 得非常含蓄,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析 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体验感受,言之成理即可。大致可从以 下三方面理解:①既想开窗让心灵自由又怕外界纷扰的矛盾;②针 砭时弊,不满现实中的逃避;③表达对人生精深的认识。 答案 略。
高一语文粤教议论散文两篇《窗》《门》(精)

精华鉴赏一、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门是通向外面世界和未来生活的通道。
开启一扇门意味着你与他人的沟通、理解、友谊、温暖、爱与亲情,也意味着新的生活在展开、延伸和继续。
只有门洞开着,你才能投入生存和开拓新的人生境界。
即使是厄运和失败,你也能与它们搏击得到生命力飞扬的欢喜。
开门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
关门意思味着结束。
二、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人在关闭的门后‚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后,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
这一切说明人与动物是有区别的,人有思想感情,有隐秘需求,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
三、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人生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但就每一个阶段的结束——一扇门的关闭而言,要想让它在时间的长河中重现是不可能的,当一个过程终结后,就不可能再现。
写作手法——象征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抒写自己对人生的探讨,而要选择门这一种具体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思想?直接抒写深刻的思想或抽象的道理往往会让人
难以理解,借助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近的思想感情,可以使形象可感,思想浅显,内容生动。
高中语文必修2第9课《议论散文两篇》(学生版)导学稿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稿(学生版)班级:姓名:小组:座号:《议论散文两篇》【课题】《议论散文两篇》(粤教版语文必修2第9课)【课型】本文属于议论散文基本阅读课【学习目标】1.能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了解议论散文的有关常识。
(理解)2. 能抓住文中集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分析、探索“窗”、“门”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理解、分析)3.能以这两课为例学习并掌握于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
(理解、运用)4.能欣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从而掌握文章的语言特色。
(理解、分析)【学习重点】1. 能抓住文中集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分析、探索“窗”、“门”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理解,分析)2.能欣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从而掌握文章的语言特色。
(理解、分析)【学习难点】能以这两课为例学习并掌握于平凡中见深意的观察方法和思想方法,培养自己独特的创新意识。
【课前预习积累】1、字音识记(1)单音字凭眺.()琐.碎()斟酌..()()窥.见()眸.子()奢侈..()()希冀.()鸟窠.()镶嵌..()()静谧.()谦逊.()隔膜..()()(2)多音字单薄()囚笼()薄薄荷()笼薄片()笼络()2、字形识别zhòu ()纹xiǎng( )嵌chú()形熙熙rǎng rǎliáo ( ) 绕寒xuān( )liáo ( ) 草xuān( )哗liáo ( )原之火xuàn( )染cáo ( )杂bīn bīn ( )( )有礼zāo ( )蹋zāo ( )遇chēn( )州3、词语积累眼花缭乱:休戚相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彬彬有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接踵而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音容宛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第一课时《窗》一、内容导读本文由现实中实际存在的“窗”,联想到寓有深意的、精神境界的“窗”,由实到虚,认为“窗”代表“占领”与“享受”,是人的精神世界对大自然的一个胜利,表明“窗”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强调人应当以审美的眼光享受生活,注重个人主体性的存在,重视精神层面的追求,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坦诚、信任、自由交流思想的向往。
2018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散文(2)第9课议论散文两篇课件粤教版必修2

辨词填空
(1)享受· 享用· 享有 享受:物质上或精神上得到满足。 享用:使用某种东西而得到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 享有:在社会上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 享有 盛名。 ①泰山在古今中外_____ 享受 了贵宾的待遇。 ②这次出差我_____ 享用 。 ③朋友来了,他拿出好酒供客人_____
(2)直捷· 直接
内容索引
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
精读研析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多读厚积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
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
语言知识积累
一、音正形准
pì
xuān
u) ⑥眸子( mó ⑦嘈杂( cáo ) ⑧揪心( jiū ) sà ⑨静谧( mì) ⑩接踵( zhǒnɡ )
和眼睛一样,从外面可以看到里面。
答案
答案
门与窗关系密切,作者既看到了二者之同,又看到了二者之异,而
二者之异则是作者论述的重点。首先,虽然门和窗都可作进出口用,但是 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使人可安坐在屋子里享受自然之美,这是 二者的根本区别。窗唤起了人性和人的“主人”意识,所以,门许我们追 求,表示欲望,是物质性的,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是精神性的。 因而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者的需求,在需求中人是 不自由的,而窗是奢侈,在享受中人是自由的。这样,通过门与窗的层层 对比,窗子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就充分显现出来。门是窗的有力衬托。
不绝。 ______
死者的声音和容貌仿佛还在耳边和眼前,多形容对死者的 (5)音容宛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怀念。 ______
9议论散文两篇—门PPT课件

• 关门:可怕得多,它是最终的判决的表白,意味 着结束,是无可挽回的,一扇轻轻关上的门往往 是人生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结束)
2020年9月28日
5
四.那些曾经触动我们的 “门”……
2020年9月28日
6
2020年9月28日
《肖申克的救赎》
7
2020年9月28日
《阿甘正传》8
祝愿在座的每一位同学: • “开门”:信心十足,豪情满怀; • “关门”:从容洒脱,无怨无悔。
2020年9月28日
9
演讲完毕,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reading! In order to facilitate learning and use, the content of this document can be modified, adjusted and printed at will after downloading. Welcome to download!
2020年9月28日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观点。 2.欣赏文中精彩的语段,鉴赏文章的写作技巧。
(二)过程和方法:
1.理解文章观点、品味精彩文句、鉴赏写作技巧。 2.采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寻找适合自己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汇报人:XXX 汇报日期:20XX年10月10日
2020年9月28日
10
2020年9月28日
Hale Waihona Puke 2一.问世
【学案导学】语文粤教版必修2素材:文本助读第9课议论散文两篇含答案.doc

第三单元散文⑵J第9课议论散文两篇X•们後:“£帝右矣£一适门的同时,舍诒你打秆一扁窃。
”那一扁扁门乡窃里,承我墻乡少厉支,"打科3 $少未乘。
另找一扁门,夕卜而县你未曽歸E的耦彩的世界;加任©遠的备一个机遙,总敢込跨出门去!窗▽它已不玉理单僱的窃户3 ,更县嬪们汲取知识、与9卜立烷的窃(70门与窃急迫个和会中昱干凡的,便"不可或経。
有乡少X-句曾器佬到迫看似年兀的纟帝中短含的z•生兹理。
孜窍窃逸播C或徭名门逸择窃,不过昱($• —含之向的逸播,使它却昱仮一隹童髯重理的逸择!■精美晨读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1)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是深受爱戴的文化名人。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文艺论集《谈艺录》等。
⑵莫利(1890—1957),羡国作家。
著有《桑迪加夫酒》、《特洛伊木马》等。
2.背景探寻(1)钱钟书在小说上卓有成果,在散文上也著作颇丰。
他的议论性散文善于从小角度阐释大道理。
《窗》选自《写在人生边上》,就是以小见大的散文。
(2)巴黎凯旋门坐落在巴黎市屮心夏尔•戴高乐广场(又称星形广场)屮央,是拿破仑为纪念他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大败奥俄联军的功绩,于1806年2月下令兴建的。
它是欧洲1()0多座凯旋门中最大的一座。
巴黎凯旋门高约50米,宽约45米,厚约22米。
四面各有一门,中心拱门宽14.6米。
门上有许多精美的雕刻。
内壁刻的是曾经跟随拿破仑东征西讨的数百名将军的名字和宣扬拿破仑赫赫战功的上百个胜利战役的浮雕。
外墙上刻有取材于1792—1815年间法国战史的巨幅雕像。
所有雕像各具特色,同门楣上花饰浮雕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俨然是一件精美动人的艺术品。
这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刻在右侧(面向田园大街)石柱上的“1792年志愿军出发远征”,即著名的《马赛曲》的浮雕,是世界美术史上占有重耍一席之地的不朽艺术杰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议论散文两篇·门【美国】莫利一、作者简介克里斯托弗·莫利(1890—1957),美国作家。
主要作品有小品文集《桑迪加夫酒》,小说《特洛伊木马》、《基蒂·福伊尔》等。
二、词语:镶(xiāng)板休戚(qī)相关彬彬有礼小心翼翼静谧(mì)接踵(zhǒng)而来揪(jiū)心之痛词解:接踵而来:形容接连不断地来;比喻事情接连不断地发生。
又作接踵而至。
揪心:放不下心;担心;挂心。
休戚相关:(彼此之间)忧喜、祸福互相关联。
三、基本解读:(一)结构:文章所有表现的思想非常丰富和深刻,从开门和关门两个日常生活的动作出发去体察社会、感悟人生,文章所涉及的人生命题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生活、职业命运、社会众生、生命况味、人生的终极思考等等。
每一个命题都从门开始,而最后又会归结到门上来。
因此,文章尽管内容丰富,结构却很紧凑。
《门》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论点(文眼)。
问题1:观点是哪一句话?——第1段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也是全篇的文眼,即“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这一句话,可以说起了统领全篇的作用。
问题2:第二部分写什么的含意?分几层?第二部分:写开门的含意。
分三层。
第1层(第2自然段)以日常生活为例,说明开门的奥秘。
“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
门里的奥秘,可能是好事,例如,修管子的工人修好了水管;也可能是让人烦恼的事情,例如厨娘的忧郁症发作了,等等。
所以“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
第2层(第3自然段)接着第2段的内容,说明在诸如接待室那样的场合,门与人们命运的关系,开门所带给人的各种复杂的感受。
第3层(第4自然段)说明不同的门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及总的意义。
问题三:门的总意义是什么?用书上的话回答。
——“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问题四:第4层(第5自然段)通过描述各种情况下的开门方式,描绘了怎样一幅图画?——一幅社会众生相。
第三部分:写关门的含意。
第1层(第6自然段)集中阐释门的象征意义。
问题四:门的象征意义是什么?——“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
第2层(第7、8自然段)比较开门和关门的含意,指出关门的悲剧性。
这段是全文的议论重点。
这一段分别阐释开门和关门的含意,将门与人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开门和关门中去体味生活和生命。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以及开门、关门给人们带来的感受,“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
第8自然段将开门和关门的象征意义联系在一起写,“开门和关门是严峻的生命流动的一部分”,接着进一步阐释人生就像开门和关门,“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第3层(第9自然段)是全文的结尾,作者重点提出关门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引发读者思考与珍爱生活和生命。
门是人们生活当中最常见的事物之一,开门和关门是人们几乎每天都会做的最平常的动作之一。
作者从开门和关门这些司空见惯的事物动作之中,挖掘出了深刻的人生意义,引发读者思考与珍爱生活和生命(主题)。
在文章中,门不再只是房屋等的出入口,而是具有了深层的象征和隐喻意义:门是隐秘的象征,每一扇门内都隐藏着奥秘;门的开启,意味着一个奥秘的揭开,一种未知的新情况的出现,这种新情况可能是令人欣喜的,也可能是灾难性的,但无论怎样,开门总是包含着某种未知的情趣,表示进入一个新时刻;门的关闭则可怕得多,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所以作者认为关门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
四、问题探究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抒写自己对人生的探讨,而要选择“门”这样一种具体的事物来寄托自己的思想?——直接抒写深刻的思想或者抽象的道理往往会令人难以理解,而如果能借助某种具体的事物表现来抒写这些思想道理,或通过某种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这样就可以使深刻的思想变得浅显易懂,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可感,同时也能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这种象征手法(写作特点)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
《门》就是运用了象征手法,写的是具体的“门”,表达的却是作者对社会以及人生终极的思考和感悟。
只有理解了门的象征意义,才能理解整篇文章的寓意所在。
五、习题解说。
▲第一题参考答案:——《窗》中的句子有:第1段:“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
”“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第2段:“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
”“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第3段:“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
”“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
”‘第4段:“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
”《门》中的句子有:第1段:“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第2段:“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
”第3段:“当我再一次打开这扇门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第4段:“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第5段:“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第6段:“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
”第7段:“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
”“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
”“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
”第8段:“开门和关门是严峻的生命流动的一部分。
”第9段:“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
”“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
”▲第二题参考答案。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解读一篇课文,能够针对不同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本题涉及的论述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文章看似矛盾的观点可能也正是事物复杂性的一个表现,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关门”意义的体悟。
学生无论支持哪一种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第三题参考答案。
(本题旨在使学生体会对于同一个事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和感受,从而得出不同的认识。
)——两篇文章的相同点是:都是议论散文,写的都是窗,都从窗出发进行联想,联系生活,抒发富有哲理性的认识。
两篇文章的不同点是:第一,视角不同。
钱钟书的《窗》主要是从屋内往窗外看而生发的感受,波德莱尔的《窗》主要是从外面往窗内看所生发的感受。
第二,思路不同。
钱钟书的《窗》主要谈哲理,谈认识;波德莱尔的《窗》主要谈感受,谈体验。
第三,表达方式不同。
钱钟书的《窗》明白地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然后旁征博引来证明或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文章充满知识和智慧的光芒;波德莱尔的《窗》直接描写自己的想像,抒发自己的感情,文章饱含情感和人文关怀。
▲第四题参考答案。
第1小题:“太贱了”具体指的是阳光太多;风懒洋洋的,没有生气;鸟语琐碎而单薄。
这样写的好处是表意准确,用语新颖传神,而且为下文揭示“窗”的作用和意义作好了铺垫。
第2小题:“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
”第3小题:“追求”是相对于“门”来说的,“门”是可以走出去的,因此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欲望,主动地去追寻春光;“占领”是相对于“窗”来说的,“窗”可以打通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人们只要呆在屋里就可以享受,不用出去。
第4小题:句中的“一半”具体指窗和眼睛一样,都可以看到外面,另“一半”指的是窗也和眼睛一样,从外面可以看到里面的东西。
第5小题:“开门”是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关门”则意味着一个结束。
第6小题:“牧放的马群”是指受人管束,没有自由,只有群体,没有私隐。
第7小题:“最终判决的”是指最后的结果;“表白”是指表现。
六.相关资料。
1、《窗》相关资料。
窗子:通往灵魂的幽径——钱钟书《窗》解读人之为人,在其心灵,用心灵去感知、怜惜、享受自然世界和社会人生,达到精神的自由境界。
是为人性的进化,文明的标志。
“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
”文章以“春天”这个自然现象引出“窗子”的话题。
通过对比屋子外的春天,阳光到处都是,风懒洋洋的,鸟语琐碎而单薄;与屋子里的春天,阳光明亮,风有生气,鸟语清脆悦耳。
从中得出结论,屋子外的春天杂多混乱则显得太贱了,唯有透过窗子在屋里感知到的春天才富有生机,弥足珍贵。
这贱与贵的分别,就在于窗子的有无。
“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画(尤其是风景画)之所以为画,正是因为有了“框子”对自然作了取舍。
“框子”是将自然转化为画的关键,其美学上的意义就在于“框子”隔开了人与自然的心理距离,将人与自然之间的一般利害、生存、生死关系,转化为审美欣赏关系。
借此,人由自然的奴隶变成了自然的主人。
窗子,是一种人为实在的假设。
因为有了这层假设,才造成了人与自然世界(和社会人生)的距离化、对象化,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人生姿态。
只有获得了这种审美的人生姿态,人才能在广大的自然世界和社会人生面前,执行主人的意志,实现人的主体性,抵御人性的异化,完成生命的全面发展。
斯亦大矣!融此大义于简约文辞,文章才显得新颖精粹。
这是一种没有丝毫夸张、伪饰的风,平实简约的字里行间,跃动着作者坦诚纯真的心灵。
用心来读,就会得到心的回应。
承接着窗子的话题,延续着人性的线索,文章展开了横向的铺陈。
其一,是将“春天”的概念推衍成“大自然”;其二,是将上文赏春侧重写春天,转而侧重写人。
窗子和门的根本区别,不在这两个器物的实用性上,即让人进出,而是“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让人“安坐了享受,大自然的美。
人通过门从屋里出去,匍匐于自然的怀抱,劳动生息,生死歌哭,实现人的动物性本能,仅仅是自然的奴隶臣民,有了窗子这层人为实在的假设,人对自然作出合目的性的切割,超越动物性生存的利害关系,拉开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使自然由衣食父母、生杀君王变成审美对象,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心灵交媾,应答对流。
这是窗子对于人生的超于实用性之上的另一层关系意义之所在,也是人生从动物性存在升华为人性存在的关键意义之所在。
因为只有实现了这种升华,人才能“享受”到春天、自然、生活、人生,以及整个大千世界。
而此“享受”的真宰,端在人生有其灵魂,亦即人在自然世界和社会人生面前,完成距离化、对象化之后,更要完成其主体性,主体性的通俗表达,就是“主人”意识。
陶渊明“倚南窗以寄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
羲皇上人,便是自己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之谓,唯其是具有了这种充分的“主人”意识,他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进退自如,雍容自若,住柴桑之间,倚南窗亦或北窗之下,寄傲凭眺,心游云山天地之外。
援引这个例证,文章进一步说明,“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洞开的是人的世俗社会,通向人的动物性存在:“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洞开的是人的精神世界,通向人的人性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