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

合集下载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例子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例子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例子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是两种常见的逻辑论证方法,通过比较相似之处或类似情境来进行推理和说明。

下面将列举十个例子,分别以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为题材。

一、比喻论证:1. 比喻论证是通过建立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推导结论。

例如,可以比喻人生为一场马拉松比赛,强调人生的艰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2. 类似地,我们可以将学习比喻成爬山攀岩,强调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克服困难和挑战自我。

3. 比喻论证还可以通过类似的例子来说明观点。

比如,我们可以说“时间就像沙漏,一旦流失,就无法追回”,来强调时间的宝贵和珍惜每一刻的重要性。

4. 另一个例子是将团队合作比喻成一支乐团,强调每个成员的协调配合和各司其职的重要性。

5. 类似地,可以将家庭比喻成一个港湾,强调家庭的温暖和归属感。

二、类比论证:1. 类比论证是通过将不同领域或不同情境中的相似之处进行类比来推导结论。

例如,我们可以将人脑和计算机进行类比,强调人脑的运转和信息处理的能力。

2. 类似地,我们可以将养花比作养育孩子,强调需要耐心、关爱和呵护。

3. 另一个例子是将公司组织和机器的运作进行类比,强调公司的各个部门需要协同工作才能实现整体目标。

4. 我们还可以将飞机的起飞过程类比为人生的起步,强调人生的起步阶段需要勇气和决心。

5. 类比论证还可以将社交网络和现实生活进行类比,强调社交网络在连接人们之间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我们能够更加形象地说明观点和论证结论,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这两种论证方法在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都有广泛应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和解释复杂的概念和观点。

通过运用适当的比喻和类比,我们可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增强说服力,使得论证更加有力和令人信服。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课件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课件

逻辑结构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的逻辑结构通常包括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部分。本体是需要解释的事物或概念,喻体是用来比喻的 事物或概念,比喻词则是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比喻论证的逻辑结构基于类比原则,即通过比较本体和喻体之 间的相似性来证明论点。
类比论证
类比论证的逻辑结构通常包括比较对象、相似点和结论三个部分。比较对象是用于比较的两个或多个事物或概念 ,相似点是这些对象之间的共同特征或属性,结论则是根据这些相似点得出的论点或观点。类比论证的逻辑结构 基于类推原则,即通过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建立论点或支持观点。
,易于理解。
比喻论证的特点在于其生动性和 形象性,能够有效地吸引听众的
注意力,并使论证更加有力。
常见形式
01
02
03
明喻
明确地指出一个事物与另 一个事物的相似之处。
隐喻
暗示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 物的相似之处,不直接点 明。
借喻
借用另一个事物的特征来 形容一个事物,不涉及两 个事物的直接比较。
实例分析
2023 WORK SUMMARY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 的区别课件
REPORTING
目录
• 引言 • 比喻论证 • 类比论证 • 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 • 总结与启示
PART 01
引言
主题介绍
01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是两种常见 的论证方法,它们在形式和逻辑 上存在显著差异。
02
理解这两种论证方法的区别对于 提高论证的准确性和说服力至关 重要。
类比论证是通过比较两个或多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建立论点的逻辑方法。它 基于类推原则,即如果A和B在某些方面相似,那么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 。
应用场景

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

浅辨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在区分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之前,我们必须知道一个前提。

众所周知,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所以从形式上看,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示判断的陈述句。

这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前提。

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

例如“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在建房的同时,要考虑到不能过多地占用耕地”等。

一是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分别和比喻、类比有着很大的不同,换句话说,并不是只要有比喻就会有比喻论证,也并不是只要有类比就会有类比论证。

我们知道,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鲜明生动,而比喻论证是将比喻用来阐述、证明议论文的论点。

比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作者把“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喻为“闭塞眼睛捉麻雀”和“瞎子摸鱼”。

这里的喻体是用来形容一种事物的,只着眼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类似关系,同作者想要阐述的观点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只能称之为比喻,而不可理解为比喻论证。

类比属于比较思维方法中的一种,和对比相对,其关注点是两种事物(事例)本质、现象中的相同(严格说来是相似)之处,比如鲁迅先生在《文学和出汗》中提到的“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历史论和梁实秋所宣扬的“流传的便是好文学,不流传的便是坏文学”的文学论,这种比较可称之为类比。

而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从而推出它们在别一些属性上也相同的方法,从属于推理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类比推理既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论点,又可以帮助我们论证论点,而类比作为比较的一种,则往往只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论点、表达论点,却不能帮助我们论证论点。

例如,《水滴石穿的启示》中,作者将自然界的水滴石穿的现象和社会生活中“成就事业”的状况进行类比:首先,滴水要穿石,在于目标专一;我们在事业上要做出一番成绩,也必须有专一的目标。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辨析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辨析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辨析
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区别有3点,分别是参数中的主体名称不同,论证方式不同和要求不同。

1.比喻论证是指用类比(比喻)论证类比(本体)的论证方法。

只要两个事物有相似之处,一个事物就可以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从而论证一个更抽象的事物。

2.类比法是一种将已知的事物(或例子)与和它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事
物(或例子)相比较来证明一个论点的论证方法。

其中,“特征相同”是这
种论证方法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类比是不可能的。

在比喻和类比中,有一个将论证对象与其他主体进行“比较”的过程。

正因为如此,两者很难区分。

强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在讨论观点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不同的论证方法是论证最直接的体现。

举例、推理、比喻、类比都是很有用的论证技巧。

例子和推理是常见的,而隐喻和类比是新鲜和生动的。

但是类比论证和类比论证差不多,容易混淆人。

把握不好,就会不伦不类,适得其反。

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

浅辨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在区分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之前,我们必须知道一个前提.众所周知,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所以从形式上看,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示判断的陈述句。

这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前提.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

例如“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在建房的同时,要考虑到不能过多地占用耕地"等.一是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分别和比喻、类比有着很大的不同,换句话说,并不是只要有比喻就会有比喻论证,也并不是只要有类比就会有类比论证。

我们知道,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鲜明生动,而比喻论证是将比喻用来阐述、证明议论文的论点.比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作者把“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喻为“闭塞眼睛捉麻雀”和“瞎子摸鱼"。

这里的喻体是用来形容一种事物的,只着眼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类似关系,同作者想要阐述的观点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只能称之为比喻,而不可理解为比喻论证.类比属于比较思维方法中的一种,和对比相对,其关注点是两种事物(事例)本质、现象中的相同(严格说来是相似)之处,比如鲁迅先生在《文学和出汗》中提到的“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历史论和梁实秋所宣扬的“流传的便是好文学,不流传的便是坏文学”的文学论,这种比较可称之为类比.而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从而推出它们在别一些属性上也相同的方法,从属于推理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类比推理既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论点,又可以帮助我们论证论点,而类比作为比较的一种,则往往只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论点、表达论点,却不能帮助我们论证论点。

例如,《水滴石穿的启示》中,作者将自然界的水滴石穿的现象和社会生活中“成就事业”的状况进行类比:首先,滴水要穿石,在于目标专一;我们在事业上要做出一番成绩,也必须有专一的目标.其次,滴水要穿石,就必须坚持不懈;我们要想取得事业的进步,也必须贵在坚持.再次,滴水要穿石,还须有一股子冲劲;我们在事业上要取得成就,没有一种拼搏精神,也只能半途而废.本文只是列举了自然界水滴石穿现象和所要论述的“成就事业”问题之间的相同点,构成类比,但是并没有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从而得出这两者之间还有其他相同点的结论,所以它并不存在类比论证。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
如《拿来主义》中的尼采; 《六国论》中的六国。
17
b
比喻论证重在说理的形象和具体化。如人们常用“龟 兔赛跑”的故事来说明长期坚持的重要性。运用故事可把 抽象的道理说得有趣,形象。但是现实生活中,乌龟肯定 是跑不过兔子的,所以相比于说理的逻辑性严密性,比喻 论证更注重说理的形象性。
类比论证重在说理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如《邹忌讽齐王纳 谏》里是通过相同的属性“妻私”、“妾畏”、“客求”和 “宫妇私”、“朝臣畏”、“庶民求”的两两相比,令人信服 地推论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从而有力地说服了齐王纳谏。 因此,类比论证是在严密地说理中使人信服、承认某个道理。
比喻论证中的比描述
13
b
比喻论证中的比喻评价
14
b
类比论证
15
b
比喻论证是建立在“比喻”修辞格基础上的,所以要求本体与喻 体本质不同,只在某一点上相似。喻体多是具体事物,而本体多是抽 象道理。
如《谏太宗十思疏》中治理国家需要积累德义与“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本身属于不同属性的事物, 只是存在相似点:抓根本。
b 1
b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法又叫喻证法,是通过打比方来形 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法,能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 来说明不易理解和深奥的事理。其作用是语言 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平易生动,将深奥的道 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具有形象性, 让人易于理解与接受。
2
b
举例:
如《说嫉妒》: 嫉妒不但害人,而且害己。从心理上分析,
16
b
比喻的喻体不一定是实有其事的,可以合理地想象、虚构出某种情 况或形象,如寓言、神话、小说等都可以作为比喻论证的材料。 如《拿来主义》中的大宅子;《寡人之于国也》中五十步笑百步的故 事。

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区别和联系

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区别和联系
如高考一则优秀作文题为《四幕剧》, 其中的第二幕剧写了这样一个内容:
背景:一个小餐馆中,一张桌子,面对 面坐着两个人,他们面前的盘子里各有半 个甜面圈。
A:唉! 天哪!只剩下半个甜面圈。(A 一脸的无奈)
B:上帝!真是太好了,还有半个甜面圈。 (B一脸快乐状 )
文章中写的这段话对比鲜明,对待生 活的悲观和乐观跃然纸上,正如该文作者 说:乐观的人在被玫瑰刺 伤后仍会说多美 的花,悲观的人在看到刺时就会说多糟啊。 我选择玫瑰的美,因此我选择前者。
分析,嫉妒犹如毒虫,常常会把妒者自己 的心灵啃啮得满目疮痍,使人整天处于一 种既不舒畅、极不安宁的境况中难以解脱。
这里把嫉妒比喻成毒虫,有力地论证 了嫉妒害己的观点,生动而形象,富有感 染力,增强了说服力。
比如:《拿来主义》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 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 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 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 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 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 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 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 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 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 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对比论证
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 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 ,推导出它们 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也称比较法。事物的特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 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 的 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 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举例:
小孩甲观点:早晨太阳离我们近一点。理由: 如果物体离我们近一点,那么看起来就大一点。 太阳是物体,在早晨看起来大一点。结论:早晨 太阳离我们近一点。

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

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

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一、比喻论证1 、比喻论证法。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2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像、是、如等)。

3 、比喻论证的几种方法:比喻描绘,比喻评价,比喻说理。

二、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 的属性,属于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

类比论证属于或然性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其结论不一定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

在某些情况下,有时无法获得更确切的论据。

运用类比论证,有时是有效的。

1、类比论证: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

例如,火星与地球均有水,空气,及泥土等有利生物生存的因素。

在某程度上支持火星上也有生物这结论。

然而,如果我们其后发现火星与地球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差异,例如,火星上氧气稀薄,气压低,及气候不稳定等,在某程度上不支持火星上有生物这个结论。

不管哪种结论,都是根据和地球相类似的情况来推断的。

在论证方法上,就是类比。

又例如:《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辩论太阳什麽时候离人近,什麽时候离人远:小孩甲观点:早晨太阳离我们远一点。

理由:如果物体离我们近一点,那麽看起来就大一点。

太阳是物体,在早晨看起来大一点。

结论:早晨太阳离我们近一点。

小孩乙观点:早晨太阳离我们远一点。

理由:发热的物体离我们远一点,我们就会感到凉快一点。

太阳是发热的物体,在早晨时,我们会感到凉快一点。

结论:早晨的物体离我们远一点。

两个孩子在申述理由时都用了类比法,都把自己的观点讲得很清楚,都具有说服力,因此谁也没有被对方说服,连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

当然太阳离我们远近这个物理问题在孔子的时代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我们这里只讨论类比的论证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辨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内容摘要】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仍然存在含混不清之处。

本文将论点的形式以及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和比喻、类比的关系的厘清作为前提,指出二者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区别,即着眼点不同、论证模式不同、论点的形成机制不同。

【关键词】比喻论证类比论证比喻推理模式机制议论文写作与阅读中,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都是帮助作者发表观点或读者理解观点的重要工具,然而,由于这两种论证方法有诸多相同之处,其作用都是能够使论证生动化、具体化,所以很多人在对它们的区分上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将二者混淆的情况比比皆是。

这种不定的境地成为很多读者乃至研究者的困惑,以至于赵泽福曾撰写《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的困惑》一文,认为“类比论证说和比喻论证说在困扰着我们”,建议“凡属运用比喻进行议论说理的,作为论证方法一律并入类比论证,取消比喻论证的提法”,[①]以此作为走出困境的突破口,而与此相反,此文一出,乐鸣发表《走出“困惑”的出路何在》与之商榷,坚决反对前者提出的做法。

笔者认为这一场争论姑且不论谁对谁错,其终究有提醒人们注意这一问题甚至更加深入地研究这一问题的作用。

现在我们主要认为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确为两种不同的论证方法,撰文论述二者区别的文章也有很多,然而,笔者发现即使是在这些文章里面,作者所援引的例子也有不少属于张冠李戴,所以对二者更加精确的比较仍然是必要的。

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此类问题,故而不揣愚鲁,将经过思考得出的一些认识,与各位同仁探讨,亦希冀方家指正。

在区分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之前,我们必须知道一个前提。

众所周知,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明确地表示着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所以从形式上看,它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示判断的陈述句。

这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前提。

在逻辑学上,论点就是真实性需要加以证实的判断。

例如“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在建房的同时,要考虑到不能过多地占用耕地”等。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前提,是基于两点考虑。

一是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分别和比喻、类比有着很大的不同,换句话说,并不是只要有比喻就会有比喻论证,也并不是只要有类比就会有类比论证。

我们知道,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鲜明生动,而比喻论证是将比喻用来阐述、证明议论文的论点。

比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作者把“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喻为“闭塞眼睛捉麻雀”和“瞎子摸鱼”。

这里的喻体是用来形容一种事物的,只着眼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类似关系,同作者想要阐述的观点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只能称之为比喻,而不可理解为比喻论证。

类比属于比较思维方法中的一种,和对比相对,其关注点是两种事物(事例)本质、现象中的相同(严格说来是相似)之处,比如鲁迅先生在《文学和出汗》中提到的“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历史论和梁实秋所宣扬的“流传的便是好文学,不流传的便是坏文学”的文学论,这种比较可称之为类比。

而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从而推出它们在别一些属性上也相同的方法,从属于推理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类比推理既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论点,又可以帮助我们论证论点,而类比作为比较的一种,则往往只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论点、表达论点,却不能帮助我们论证论点。

例如,《水滴石穿的启示》中,作者将自然界的水滴石穿的现象和社会生活中“成就事业”的状况进行类比:首先,滴水要穿石,在于目标专一;我们在事业上要做出一番成绩,也必须有专一的目标。

其次,滴水要穿石,就必须坚持不懈;我们要想取得事业的进步,也必须贵在坚持。

再次,滴水要穿石,还须有一股子冲劲;我们在事业上要取得成就,没有一种拼搏精神,也只能半途而废。

本文只是列举了自然界水滴石穿现象和所要论述的“成就事业”问题之间的相同点,构成类比,但是并没有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从而得出这两者之间还有其他相同点的结论,所以它并不存在类比论证。

文中类比的作用只是帮助我们从“滴水石穿”这一自然现象引申出了有关“成就事业”的几个分论点,或者说是使这几个分论点的表达更为形象化而已。

而且,严格说来,“自然现象”和“成就事业”两者之间并不属于同类事物,所以文中所用的比较,与其说是类比,不如说是比喻。

二是就论点的形式来讲,一个明确的完整的表示判断的陈述句是组成论点的必要因素,如果不完整,那它就不能成为论点。

例如,培根在《论求知》中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这句话分别用野生的花草和修剪移栽来比喻人的天性和求知,两组短语之间虽然存在比喻关系,但是不构成足以形成论点的判断关系,因此不能说这里存在比喻论证。

而我们只要将这句话变换一下,即“求知可以完善人的天性,犹如修剪移栽可以修整野生的花草”,这样前一分句就成为完整的表示判断的陈述句了,而后一分句的作用则是利用比喻论证这一论点。

论述完比较的前提以及上述两点以后,我们再来分析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

首先,二者的着眼点不同。

比喻论证是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来阐释作者的主张和见解的一种方法。

有时论证的问题较为抽象,如果仅仅停留在空洞的道理的阐述上,读者往往不易理解。

而运用恰当的比喻论证,则可以使要论述的问题变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

换句话说,比喻论证在论证论点的过程中起到了辅助的作用。

例如,毛泽东同志为了论证实行精兵简政的重要性,阐明缩小自己的机构以应付敌人的庞大机构的道理,就运用了比喻论证:“若说,何以对付敌人的庞大机构呢?那就只有以孙行者对付铁扇公主为例。

铁扇公主虽然是一个厉害的妖精,孙行者却化为一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心脏里去把她战败了。

柳宗元曾经描写过的‘黔驴之技’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

一个庞然大物的驴子跑到贵州去了,贵州的小老虎见了很有些害怕,但到后来,大驴子还是被小老虎吃掉了。

我们八路军新四军是孙行者和小老虎,是很有办法对付这个日本妖精或日本驴子的。

目前我们须得变一变,把我们的身体变得小些,变得更加扎实些,我们就会变成无敌的了。

”在这个例子中,作者可以单纯地提出缩小自己的机构可以应付敌人的庞大机构的观点,但是为了将这个观点表达得更加清楚,他用孙行者和小老虎比喻缩小的机构,而用铁扇公主和庞大的驴子来比喻日本侵略军。

这样的比喻浅显易懂,更好地辅助作者表达自己的观点。

而类比论证是将两个事物的某些相同方面进行比较,以一事物的其他方面的属性的正确或谬误来推理另一事物是否也具有相同的属性。

这是运用类比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

类比论证的关键是用来类比的和所要论证的事物,必须是同类的,必须有逻辑上内在联系。

类比论证的经典例子可谓《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为了使齐王心甘情愿地接受自己关于纳谏的建议,并没有直接指出,而是首先向齐王分析他作为国君所处的境地,即“受蔽甚矣”。

而且这一处境的分析最有艺术性,因为如果直接告诉齐王这点,对方不一定相信,于是他用自己的情况作类比,即由“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的心理原因,推出他们“皆以美于徐公”的结果,而这个结果与实际情况相悖,所以再由此分析出“我受蒙蔽”的处境。

然后将齐王和自己作类比,也就顺理成章地从“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演化到别人都认为齐国很强大、很完美,再到与现实情况的不同,最后“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本段论述的中心是“王受蔽甚矣”。

为了论证这个观点,虽然费尽周折,但是经过相同方面推理而得到的结论却比直接提出观点更有说服力。

其次,论证模式不同,更准确地来讲,是论据在发表论点的过程中的参与度有很大区别。

让我们以上面所提的根据《论求知》中的比喻论证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类比论证为例。

比喻论证:A求知可以完善B人的天性,犹如A1修剪移栽可以修整B1 野生的花草。

我们将此比喻论证中的两组本体和喻体分别标号,这样其模式可成图一:这样我们可以发现,作为本体的论点的提出并不需要论据的参与,而论据只是作为喻体来使论点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浅显易懂而已。

而在类比论证中情况就不同了。

请看下例。

类比论证:臣之A妻私臣,臣之B妾畏臣,臣之C客欲有求于臣,D皆以美于徐公。

E(与现实情况不符),F(所以我受蒙蔽)。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A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B1朝廷之臣莫不畏王,C1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D1(都说齐国很强大、很完美),E1(与现实情况不符),由此观之,F1王之蔽甚矣。

在这个模式图中,A、B、C、D、E、F、分别和A1、B1、C1、D1、E1、F1一一对应,表示“臣”和“齐王”这两个方面的相同属性。

最后得到的论点是F1,这时我们发现,如果没有F,就不可能会有F1。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类比论证中,论据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如果没有论据,论点的提出就无法实现,虽然在类比论证中论证具有或然性。

再次,从上面的两种模式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在这两种论证方式中,论点的形成机制也有差别。

比喻论证中,四项都不是句子,而是句子成分,而结合本文前面我们提到的前提来看,论点必须是一个意思明确的表示判断的陈述句,这样,在比喻论证中,最起码有两项一起组成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

如“求知”和“人的天性”一起组成“求知可以完善人的天性”,是为论点。

又如,加里宁是俄国布尔什维克一位杰出的宣传鼓动家。

一次,他向某地农民代表讲解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尽管他作了详尽严谨的论证,听众始终茫然。

有人问:“什么对苏维埃政权来说更加珍贵,是工人还是农民?”加里宁乘机反问:“那么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更珍贵,是右脚还是左脚?”在这个例子中,加里宁用人的“左脚”、“右脚”来比喻苏维埃政权下的“工人”和“农民”,依靠“左脚”和“右脚”对于一个人的相同的重要性,阐明“工人”和“农民”在苏维埃政权中的相同地位,因此,此论点可以概括为“工人和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重要性是相同的”,在这个论点中,本体、喻体的四项中占据两项,因此,此例中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而在类比论证中,所列举出的十二项都可以成为句子,而不是句子成分。

更为关键的是,只有且只要其中一项作为论点,如“王之蔽甚矣”,是邹忌所要发表的看法、观点。

再如,鲁迅的《拿来主义》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然而尼采终究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这个过程可以简化为下图:尼采:自诩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获得发了疯尼采不是太阳中国:自诩丰富,资源丰富只是送出,不想拿来要为子孙留资源中国资源有限在这里,鲁迅将中国当时现状和尼采的相关情况进行类比,进而得出中国资源有限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