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

合集下载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辨析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辨析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辨析
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区别有3点,分别是参数中的主体名称不同,论证方式不同和要求不同。

1.比喻论证是指用类比(比喻)论证类比(本体)的论证方法。

只要两个事物有相似之处,一个事物就可以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从而论证一个更抽象的事物。

2.类比法是一种将已知的事物(或例子)与和它有某些相同特征的事
物(或例子)相比较来证明一个论点的论证方法。

其中,“特征相同”是这
种论证方法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类比是不可能的。

在比喻和类比中,有一个将论证对象与其他主体进行“比较”的过程。

正因为如此,两者很难区分。

强论证是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在讨论观点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不同的论证方法是论证最直接的体现。

举例、推理、比喻、类比都是很有用的论证技巧。

例子和推理是常见的,而隐喻和类比是新鲜和生动的。

但是类比论证和类比论证差不多,容易混淆人。

把握不好,就会不伦不类,适得其反。

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的区别

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的区别

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的区别
在阅读和写作议论文时,很容易将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混淆。

为了提高鉴别能力,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试图区别这两种论证方法。

首先,从属性上来看,类比论证是通过比较具有相同属性的两个事物来论证一个主体的某种属性。

比如,在《人生识字胡涂始》中,孩子学话和大人学文具有共同的属性,即都在研究语言,通过类比可以说明学古文胡涂的原因在于它与实际生活中的语言相距甚远。

而比喻论证则是通过比较人们熟悉的、易懂的具体事物来证明人们较生疏的、难以理解的抽象道理。

两个事物的属性不同,只是有某一个相似点。

例如,《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的XXX先生混在乐队里冒充内行吹竽,这
个情况和某些不懂装懂的人有相似之处,即不学无术。

其次,从论证的基础不同来看,类比论证的基础是类比推理,需要从事实出发,又要回到事实,并受事实的检验。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XXX以自身经历为事实基础,通过
类比推理得出“王之蔽甚矣”的正确结论。

而比喻论证的基础是
比喻辞格,可以合理地想象、虚构出某种情况或形象,例如寓言、神话、小说等都可以作为比喻论证的材料。

最后,从论证效果上来看,类比论证着重点在说理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通过相同的属性两两相比,推论出“XXX甚矣”的结论,有力地说服了XXX纳谏。

而比喻论证的效果则在于通过具体形象地说明某种情况或现象,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某个道理。

因此,要区分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需要从属性、基础和效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有何区别

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有何区别

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有何区别说到论证方法,同学们一定不会陌生。

论证方法有很多,而在小学阶段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今天我就来为大家讲解其中两种最常见的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类比论证是指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未知的事物,或者把某个事物的某一特点与另一事物的另一特点进行比较,使人们通过联想把这两件事物联系起来,这种从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形式叫做类比论证。

例如:( 1)小树长得很慢,但是一年能长高十厘米。

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小树长得很慢,但一年却能长高十厘米。

这就是运用了类比论证。

( 2)爱迪生发明电灯是因为他能“换一种眼光看问题”。

这里把爱迪生发明电灯与其它人发明灯泡的原因相比较,从而推出爱迪生发明电灯是因为他能“换一种眼光看问题”。

这也是运用了类比论证。

因此,类比论证的核心是由特殊到特殊。

类比论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特殊到一般:科学家往往从观察自然现象开始,研究观察的结果,并且考虑新的事实作为推理的根据,使结论向着对观察现象的解释接近。

( 2)一般到特殊:对于许多人普遍关心的问题,经过科学家们的仔细调查和研究,总能找到一些比较确凿的证据,从而推论出科学结论。

这种“换一种眼光看问题”的论证方法,非常符合当代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深受他们的欢迎。

通过类比,他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也会明白类似的知识和道理。

这就是利用了类比的修辞效果,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论证过程,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此外,运用类比论证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

( 3)一般到一般:引用一些诗句,或讲述名人名言,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精妙,也能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

从以上介绍中,我们可以发现类比论证有如下特点:首先,运用类比论证时,一定要从已知的事物推导出未知的事物,或者把已知的事物与未知的事物进行比较。

其次,运用类比论证时要有明显的参照物,要选择具有共性的、有规律性的事物作为类比的根据。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区别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一、比喻论证1、比喻论证法。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2、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像、是、如等)。

3、比喻论证的几种方法:比喻描绘,比喻评价,比喻说理。

二、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属于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

类比论证属于或然性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其结论不一定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

在某些情况下,有时无法获得更确切的论据。

运用类比论证,有时是有效的。

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专家复兴: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方论证1、对比论证: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

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也称比较法。

事物的特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例如,《纪念白求恩》一文,先正面介绍了XXX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表现:“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

又指出“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通过对比,突出了XXX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伟大,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精神的高度赞扬。

今年高考一则优秀作文题为《四幕剧》,其中的第二幕剧写了这样一个内容:背景:一个小餐馆中,一张桌子,面对面坐着两个人,他们面前的盘子里各有半个甜面圈。

A:唉!天哪!只剩下半个甜面圈。

(A一脸的无奈)B:!真是太好了,还有半个甜面圈。

从《蝜蝂传》看类比与对比、比喻论证的区别

从《蝜蝂传》看类比与对比、比喻论证的区别

类比与对比、比喻论证都是语文修辞中常见的论证方式,从表达手法上来看,既有相同点也有区别,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加以比较,认识到几个论证的相同点,也要认识它们的区别。

类比论证,是人类的第三种推理方式,是一种从个别推出个别的论证法。

类别论证有类别项,类别项越多,越说明两事物相似,推出的结论也就更准确。

类别论证与对比论证有不少相似之处,尤其是一连串的对比,与类别项非常相似。

区别在于类别论证从一个独有的类别项推出另一个事物也应该具有这一项,而对比则不存在一事物有独有的一项,也不推出另一事物也该有这一项。

类比论证与比喻论证也有相混的地方,尤其是一连串的比喻,与类别项十分相似,区别在于类别论证从一个独有的类别项推出另一个事物也应该具有这一项,而对比则不存在一事物有独有的一项,也不推出另一事物也该有这一项。

不少版本的教科书将类比论证与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混为一谈,致使教学出现了意欲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现象
类比与对比、比喻论证都是语文修辞中常见的论证方式,从表达手法上来看,既有相同点也有区别,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加以比较,认识到几个论证的相同点,也要认识它们的区别。

比喻与类比,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

比喻与类比,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

“比喻”和“类比”的区别点自20世纪初,学术界展开了对比较句和比喻句二者关系的研究。

在二者的区别上,多数研究者都承认了比较和比喻是两种不同的语言运用现象:在二者的联系上,有些研究者认为比较和比喻存在一个共同的部分,或说是存在相互重叠的区域,造成了二者区分上的困难。

比喻:用作本体和喻体的两事物,非同质非同类,是形成比喻的前提;有相似点,是形成比喻的关键。

类比(同类事物相比较):用作本体和类体的两事物,同质或同类,是形成类比的前提,有相同或相似点,是形成类比的关键,这是比喻和类比的分水岭。

1、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类比2、然而圆规(借喻)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鲁迅《故乡》) 类比(一)不同类与同类:他见了老师就像老鼠见了猫。

不同类——比喻他见了老师就像小偷见到了警察。

同类——类比(二)结果项的形象性。

结果项显然不具形象性或说形象性不强,是比较:结果项形象性较强或给人以模糊性意象感觉的,是比喻。

(1)冯子以为夫人之德,不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后汉书冯衍传》)(2)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庄子逍遥游》)(3)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诗经·卫风硕人》)(4)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三国演义》15回)(5)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以上为比喻(6)布价如往年的价钱一般。

(《老乞大》)(7)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8)得志犬猫强似虎,失时鸾凤不如鸡。

(《醒世姻缘传》)以上为类比(9)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此句两者兼有分析上述例句,例(1)用“碌碌如玉”和“落落如石”来形容“夫人之德”,两者不同类且形象性较强:例(2)用“冰雪来形容“肌肤”,两者不同类且刻画出了肌肤的白嫩,极具形象性:例(3)句意是,双手白嫩如春荑,肤如凝脂细又腻,脖颈粉白如蝤蛴,齿如瓠瓜子白又齐,形象地表现了女子的貌美:例(4)将兄弟和手足的珍贵相联系,将妻子和衣服的不足道并提,形象性较强:例(5)将飞花的轻和梦联系,将丝雨的细和愁并提,自然两两间不同类,且给人一种朦胧模糊的美。

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区别例子

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区别例子

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区别例子
类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区别:
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用已有的关系进行解释,在论证过程中,首先假设存在某种相类似的、具有共性的对象,建立一个比较,并从中抽出结论。

例子:就像把蜡烛放在风中,会被风吹灭一样,我们的努力最终仍会化为乌有,所以,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失败,并以失败为契机,去勇敢地面对新的挑战。

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用抽象概念的形象例子,或者抽象概念具体化,借助于想象来论证具体的问题。

例子:我们的人生,就像一艘船,驶向心中的理想目的地,偶尔会遇到风浪,有时会迷路,但我们最终会找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归宿,收获满满的喜悦和快乐。

举例、比喻、类比、对比论证的区别

举例、比喻、类比、对比论证的区别

举例、比喻、类比、对比论证的区别在学习议论文的过程中,清楚地辨识论证方法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但又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重点。

举例、比喻、类比、对比是较容易混淆的四种方法,有必要区分一下。

举例论证举例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

所举事例可以是概括性也可以是具体的,但陈述事实是必须的。

而陈述事实是很多论证方法的基础,所以事例论证容易与其他论证方法相混。

关键看是只陈述事实、仅以事实来辩驳立论还是重心在其他方法的运用上,如果仅以事实就胜于雄辩了,这就是举例论证,如果重心不在此,则应该别的方法才是重点。

同时,事例论证的事实必须是真实的,典型的,不能是虚构的、假设的,这是其他论证方法不会拘泥的。

比喻论证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它是建立比喻这种修辞手法之上的论证方法。

即用相似的乙事物来比甲事物,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像、是、如等)。

本体与喻体必须具有某种相似点,与比喻的修辞手法不同,这里应该是道理上的相似的,而非外形上的相像。

甲事物(本体)是主体,乙事物(喻体)是起辅助作用的。

就像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使用一样,比喻词也是可以被省略的,但肯定能补充出来。

如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用了“譬如说”,接下来就陈述人们对待旧宅子的种种态度,但它不是举例论证。

首先它不是事实,而且重心也不在陈述事实,而在形象地陈述人们对待它的态度上:用旧宅子来比喻传统文化或外来文化,用“孱头”“混蛋”“废物”形象地比喻对待它们的三种错误态度,用“鱼翅”“鸦片”“烟灯、烟枪”“姨太太”分别比喻有用的、有益也有害、无用的、完全有害等四种文化。

所以它是比喻论证。

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则用“筋骨和脊梁”来比喻了社会的中尖力量,用“脂粉”比喻那些中看不中用让人大失信心的社会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一、比喻论证1 、比喻论证法。

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2 、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修辞方法。

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像、是、如等)。

3 、比喻论证的几种方法:比喻描绘,比喻评价,比喻说理。

二、类比论证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其逻辑形式为: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属于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

类比论证属于或然性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其结论不一定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

在某些情况下,有时无法获得更确切的论据。

运用类比论证,有时是有效的。

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专家回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1、对比论证: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

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也称比较法。

事物的特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例如,《纪念白求恩》一文,先正面介绍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表现:“对工作的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热忱”。

又指出“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通过对比,突出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伟大,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精神的高度赞扬。

今年高考一则优秀作文题为《四幕剧》,其中的第二幕剧写了这样一个内容:背景:一个小餐馆中,一张桌子,面对面坐着两个人,他们面前的盘子里各有半个甜面圈。

A:唉!天哪!只剩下半个甜面圈。

(A一脸的无奈)B:上帝!真是太好了,还有半个甜面圈。

(B一脸快乐状)文章中写的这段话对比鲜明,对待生活的悲观和乐观跃然纸上,正如该文作者说:乐观的人在被玫瑰刺伤后仍会说多美的花,悲观的人在看到刺时就会说多糟啊。

我选择玫瑰的美,因此我选择前者。

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2、类比论证:对比重在对事物间的差异性的揭示,而类比则着重于对事物间共性的展现。

类比法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

例如,火星与地球均有水,空气,及泥土等有利生物生存的因素。

在某程度上支持火星上也有生物这结论。

然而,如果我们其后发现火星与地球在某些方面存在着差异,例如,火星上氧气稀薄,气压低,及气候不稳定等,在某程度上不支持火星上有生物这个结论。

不管哪种结论,都是根据和地球相类似的情况来推断的。

在论证方法上,就是类比。

又例如:《两小儿辩日》中,两个小孩辩论太阳什麽时候离人近,什麽时候离人远:小孩甲观点:早晨太阳离我们远一点。

理由:如果物体离我们近一点,那麽看起来就大一点。

太阳是物体,在早晨看起来大一点。

结论:早晨太阳离我们近一点。

小孩乙观点:早晨太阳离我们远一点。

理由:发热的物体离我们远一点,我们就会感到凉快一点。

太阳是发热的物体,在早晨时,我们会感到凉快一点。

结论:早晨的物体离我们远一点。

两个孩子在申述理由时都用了类比法,都把自己的观点讲得很清楚,都具有说服力,因此谁也没有被对方说服,连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

当然太阳离我们远近这个物理问题在孔子的时代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我们这里只讨论类比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是根据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证明另一种事物也有类似特征的论证方法。

它抓住两种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以启发人思考。

这种论证,一定要找准类比点。

不管是自然现象的类比,还是古今中外事实的类比等。

都要找出类比事物和所要证明道理之间的共性。

3、比喻论证: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

从这个角度讲,议论文中运用比喻,是以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地表达出来,借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因而又常借用比喻的方法来进行论证例如中考题《说嫉妒》中有这样一段话“:嫉妒不但害人,而且害己。

从心理上分析,嫉妒犹如毒虫,常常会把妒者自己的心灵啃啮得满目疮痍”,“整天处于一种既不舒畅、极不安宁的境况中难以解脱”。

这里把嫉妒比喻成毒虫,有力的论证了嫉妒害己的观点。

生动而形象富有感染力,增强了说服力。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及区别统编高中语文课本选入了《吕氏春秋》中《察今》一文,此文在议论中插入了“循表夜涉”“刻舟求剑”“引婴投江”三个小故事来阐明和证实“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深刻道理。

这在写法上的显著特点就是比喻论证。

何谓比喻论证? 就是通过打比方,深入浅出地阐明事理、证明思想的论证方法。

又如统编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全唐文》中的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文,开篇设喻,表明主旨。

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铺垫“陋室”;用“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比附“德馨”。

我们知道,比喻是常用的一种修辞格,它是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通俗易懂的事理来说明抽象的事物和事理的。

然而我们还知道,议论主要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来阐述事理、证明观点立场,从而反驳谬误或者伸张正义,而不是借助形象思维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正是因为为了把抽象的事理变得容易让人接受,故完全有必要把比喻这种修辞格引入一个议论过程中,使抽象的议论因之生色,把事理难知的变为易知的,深奥的变为浅显的,隐晦的变为鲜明的,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何谓类比论证呢?就是从已知的一种事物(或事理)推论相类似的另一种事物(或事理)的论证方法。

它是根据两个(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进而推出它们在其属性上也可能相同的逻辑思维形式。

例如:刘禹锡的《陋室铭》的结尾写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此处用诸葛亮的茅庐和杨子云的小亭与其陋室相类比,唤起读者对德才出众的历史名人的联想,以便有力地证实“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观点。

再如鲁迅先生的《对左冀作家联盟的意见》一文,在论述“要在文化上有成绩,则非韧不可"的观点时,曾用“敲门砖”这个传统比喻,把前清文人做八股类比推出新文化运动中的某些文人作诗歌和小说,一旦功成名遂,便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借文学以营私的行径,进行揭露和批判,从而指出了当时文坛建树不丰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里类比的双方是人所共知的客观实在,作者只将他们的近似点稍加类比,那些在文化运动中的退伍者的庐山面目就暴露无遗了。

由是看来,类比论证的妙处就在于善于启迪人们的思路充分利用逻辑思维的力量,使人举一反三,广求甚解,触类旁通。

如果把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稍加比较的话,其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采用的方式极不相同。

比喻论证即是运用打比方的方式进行论证,而类比论证则是运用参同类比较的类比推演进行论证的。

其次是要求不同。

类比论证的要求是用来进行类比的两个事物或两种事理在其本质上相同或者相同属性较多。

比喻论证则是与它们所要论述的事理的性质往往很不一致,其属性与本体有的甚至截然不同,只是在某一点上是相似的(大多是含义上的相似),比喻论证的材料还可以是虚假的,象“揠苗助长”等。

再其次是效果不同。

类比论证是通过已知推出未知,逻辑力量强。

因为相类比的对象所具有的共同属性越多,则结论的可靠程度愈大;相同属性与类推属性的关系愈密切,则结论可靠程度愈大;相同属性类推属性的关系愈密切,则结论可靠程度愈大。

比喻论证以“喻体”去证明“本体”,主要是起着说明的作用,目的是让人们容易理解和接受其理,它在论证过程中往往只是辅助性的,究竟不是事实上的证明,不能代替对论点本身的辩证的分析研究。

【附分类解说】议论文论证手法--类比论证1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其中,"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比较类推"是这种论证方法的根本标志,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已知事物"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个条件,不能使类推的道理明显化,不易为读者接受,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作者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

辩士通过比较两种相似的事物,主张因为两事物相似,因此在其中之一成立的现象,在另一事物身上也应该成立的推理过程。

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其中,"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比较类推"是这种论证方法的根本标志,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已知事物"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个条件,不能使类推的道理明显化,不易为读者接受,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作者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

又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中,以尼采不是太阳,也没有无尽的光和热,类推到中国也不是太阳,也没有无尽的光和热,不可能一味的给予,除非中国像尼采那样疯掉。

由此可见,客体事物在论证中起着印证主体事物所具有的某些性质,进而证明论点的作用。

所以,实质上是一些特殊的论据。

类比论证法在表现形式上,有各种不同的情况。

从主、客体事例的数量看,在同一论证过程中,主体事例只能是一个,而客体事例则不受限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

如《察今》里就有"荆人涉雍"、"刻舟求剑"、"投婴于江"这三个客体事例,每一个客体事例后面都有一段比较类推的文字,起着反复论证反复强调的作用,从而形象地揭露了"今世之主"一成不变地"法先王之法"的荒谬。

客体事例的来源,可以是生活中的真实事例,也可以是假设的事例;可以是一个包含科学原理的事例,如《晏子使楚》中的因水土不同而橘变为枳,也可以是寓言故事,如《察今》中的三个事例;还可以是成语典故,如《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的滥竽充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