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考察报告
故宫旅游调研报告

故宫旅游调研报告故宫旅游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故宫旅游。
为了了解旅游者对故宫的评价和需求,我们进行了调研,以便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求,提升故宫的旅游体验。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00份。
问卷包括对故宫的满意度、旅游体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评价,以及对故宫改进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1. 故宫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90%的受访者对故宫的整体满意度达到了较高水平,其中有35%的人表示非常满意。
游客认为故宫的建筑和文化价值是其最大的亮点,同时也赞扬了馆内的展览和布置。
2. 旅游体验调查显示,大部分游客对故宫的参观体验较为满意,认为故宫的参观路线设计合理,导览服务也较好。
但也有部分受访者表示参观时人流太多,导致游览体验不佳。
此外,有些受访者提到参观过程中缺乏互动体验,建议增加互动展示和体验项目,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故宫的历史文化。
3. 服务质量在服务方面,大部分游客对故宫的服务质量较为满意,认为工作人员的态度友好和专业。
然而,也有少数游客对服务质量提出了一些不满,主要集中在参观过程中的导览服务和服务设施的便利性方面。
他们建议增加导览人员的培训和提升服务设施的质量,如增加更多的座椅、卫生间等。
四、问题和建议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整理了一些问题和建议,以提升故宫的旅游体验。
1. 人流控制问题:由于故宫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每天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如实行预约制度、增加参观人数限制等,以减轻人流压力,提高参观体验。
2. 增加互动体验项目: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故宫可以增加一些互动体验项目,如历史角色扮演、传统手工艺制作等,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古代文化。
3. 提升导览服务质量:加强导览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历史文化知识的专业水平,增强讲解能力。
同时,可以增加多语种的导览服务,以迎合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需求。
北京故宫博物院考察报告

北京故宫博物院考报 告
故宫简介
中国故宫原名是叫紫禁城,占地72万多平方 米,有楼8000余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文物藏品180余万件。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 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了。 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永乐4年(1406年) 始建,永乐18年基本建成,在500年历史中有 24位皇帝曾居住于此。其中,明朝有14位皇 帝,而清朝有10位皇帝。经明、清两代多次 重修和扩建,故宫仍然保持了原来的布局。 。
10、上驷院建筑群(已不 存,原址有山石) 11、南北十三排建筑群 12、御茶膳房 13、内阁大堂建筑群 14、文华殿建筑群(包括 文华门、文华殿、后殿、 东西配殿、文渊阁、东 西碑亭) 15、传心殿建筑群 16、灯库、銮驾库等 17、箭亭 18、东华门、东北角楼、 东南角楼
藏品展览
寄语
故宫作为与法国罗浮宫、俄罗斯冬宫相媲美 的世界三大皇宫博物馆,其建筑规模之大, 其藏品之丰富,其价值之高,是无法用语言 描绘的,希望大家在为之骄傲的同时,要做 好对其保护工作。
6、宁寿宫建筑群 中路:九龙壁、皇极门、宁寿门、皇极殿、宁寿 宫、养性门、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景祺阁 西路:衍祺门、古华轩、矩亭、抑斋、遂初堂、 旭辉庭、碧螺亭、云光楼、三友轩、符望阁、倦 勤斋、珍妃井等 东路:畅音阁、扮戏楼、阅是楼、庆寿堂、寻沿 书屋、景福宫、佛日楼、梵华楼等 7、茶缎库建筑群 8、天穹宝殿建筑群 9、南三所建筑群(包括影壁、三座门、宫门四 座、正殿三座、后寝殿三座、后罩房三座、东西 配殿十余座等)
住、游玩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 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 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主要建筑和建筑群
中路建筑 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乾清门、乾清宫(两侧有弘德殿、昭仁殿)、 交泰殿、坤宁宫(两侧有东暖殿、西暖殿)、 坤宁门、、御花园建筑群(包括天一门、钦 安殿、千秋亭、万春亭、降雪轩、养性斋、 御景亭、延晖阁、四神祠、井亭、摛藻堂 等)、神武门
故宫实习报告(精选3篇)

故宫实习报告(精选3篇)故宫篇1故宫,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现辟为“故宫博物院”,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便来到了故宫的正门——午门,故宫里所有的门其实就是一个宫殿式的建筑,故宫总体布局为中轴对称,故宫的建筑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也是故宫里地位的宫殿——太和殿,故宫里的数字是九,这三大殿构成了故宫的前宫,故宫建筑取坐北朝南的方向,在故宫里面也有一块九龙壁,但是却发生了一段感人的故事:当年在游故宫实习报告20xx.3.3游故宫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与泰山、长城并列为中华民族的三大象征性景观。
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朝(公元1368~1912年)的皇宫,现辟为“故宫博物院”。
是世界现存的皇家园林和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屋宇9999间半,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
为一长方形城池,四角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
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进入*,经过端门,便来到了故宫的正门——午门。
午门的讲究很多,它是由三面墙围成一个正方形的广场,正面三洞门,两旁各设一洞门。
其中正中间的门只有皇上平日里可以走,皇后在新婚当日也可以走一次,再有就是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走一次。
左右两个门是文武大臣和宗室王公出入的门。
而其它文武百官只能走两个侧门。
从午门的正面看是三个门,从后面看是五个门,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说。
进了午门便真正进了紫禁城,首先要跨过内金水河,前面是一片开阔的广场,正中有个宫殿式的大门。
故宫里所有的门其实就是一个宫殿式的建筑,这个门叫太和门,门两旁蹲坐着一对大青铜狮,这一对狮子号称中华第一狮,威风八面。
故宫总体布局为中轴对称,布局严谨,秩序井然,寸砖片瓦皆遵循着封建等级礼制,映现出帝王至高无上的*。
故宫的建筑都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
故宫文化调研报告

故宫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意义故宫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对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皇宫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通过实地考察故宫,了解其历史背景、建筑风格、艺术品和文化价值,探索故宫作为博物馆的功能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二、故宫简介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最大、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
建于1406年,历经500多年的兴衰和修葺,至今为止仍然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建筑和文物。
1996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三、历史背景和建筑风格故宫的建筑风格主要受到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艺术的影响,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规模和气势。
故宫的建筑布局严密合理,分前、中、后三个区域,以三大殿为核心。
整个建筑群的规模宏大,建筑材料多采用木质,并应用了多种传统工艺,如雕刻、彩绘等,展现了古代中国建筑的精湛工艺。
四、故宫的艺术品和文化价值故宫收藏了大量宫廷艺术品和文化遗产,包括书画、瓷器、玉器、金器等,是中国最重要的艺术收藏之一。
在故宫的文物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等国宝级文物。
这些艺术品不仅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反映了中国古代帝王的审美品味和时代风貌,对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故宫作为博物馆的功能和社会影响力故宫在1953年改为博物院后,成为国内外游客的热门目的地。
在展示文物和艺术品的同时,故宫还承担着丰富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的职责。
通过举办各种主题展览和研讨会,故宫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
故宫的社会影响力不仅表现在国内外的游客数量上,还体现在对中国文化自信和国际交流的积极推动上。
六、结论与建议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故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故宫作为中国古代皇宫的代表,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和工艺的精华,也保留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作为博物馆,故宫不仅致力于文物的保护和展示,还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着中国文化的魅力。
设计专业故宫考察报告

设计专业故宫考察报告摘要本次考察报告旨在通过对北京故宫的考察,了解其建筑风格与设计理念,为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借鉴与启发。
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物展览,我们深入了解了故宫的建筑、园林以及装饰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为深入地认识。
一、简介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市中心,自龙潭湖至北海、自天安门至景山,面积达72万平方米。
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也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之一。
二、建筑风格故宫以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为基础,兼收并蓄了中外建筑风格的精华之处。
整个建筑群分为内朝和外朝部分,其中内朝是皇宫禁地,外朝是朝廷行政和外交办公区。
故宫的建筑形式严格参照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模式,注重对称与平衡,以及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这些建筑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有严格规定的尺寸,构成了整个建筑群的和谐与美感。
另外,故宫的建筑装饰也十分精美,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技法和材料。
琉璃瓦、飞檐斗拱、镏金花纹等都展示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三、园林设计除了建筑本身,故宫还有着独特的园林设计。
故宫内有许多花园、庭院和假山,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景观点的选择,形成了自然与人工的有机结合。
这种设计手法在传统中国园林中被称为“山水诗意”。
在故宫的园林中,我们可以看到流水、亭台、假山等元素的精心搭配。
这些元素以及树木、花卉的种植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得整个园林如诗如画。
四、装饰艺术故宫内的装饰艺术也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
故宫中保存着丰富的文物和艺术品,其中包括了瓷器、绘画、玉器、珠宝等多种艺术品。
这些艺术品的设计和制作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审美和工艺水平。
通过对故宫文物展览的参观,我们能够学习到中国古代设计的精髓和创新思维。
例如,在瓷器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精致的纹饰和形制设计,以及细腻的手工制作。
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鉴和运用到现代设计中的。
五、总结与启示通过这次对故宫的考察,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入地认识。
北京故宫考察报告[最新版]
![北京故宫考察报告[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66b4a17c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f5.png)
北京故宫考察报告北京故宫考察报告篇一:北京故宫考察报告北京故宫考察报告报告人:考察目的:了解过去,热爱祖国。
考察方法:到北京故宫实地考察,查阅资料,查阅有关书籍。
考察内容:遗迹简介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
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
故宫全部建筑由“前朝”与“内廷”两部分组成,四周有城墙围绕。
四面由筒子河环抱。
城四角有角楼。
四面各有一门,正南是午门,为故宫的正门。
宫殿风景名称午门金水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神武门(中轴线)<p class="img"> 养心殿钟粹宫珍妃井故宫九龙壁太极殿钟表馆储秀宫如意馆上书房乾隆花园长春宫慈宁宫漱芳斋景阳宫重华宫宝月楼建福宫雍和宫宁寿宫坤宁宫延禧宫翊坤宫寿康宫永和宫皇极殿体和殿绘画馆青铜馆皇史宬隆宗门故宫角楼三希堂(两翼)宫殿介绍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
“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 1 外朝,以北为内廷。
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位于整座皇宫的中轴线,其中三大殿中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
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
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六宫、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
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游玩之所。
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
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
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北京故宫历史故宫的建造历时14年,是明永乐年间在元大都宫殿的基础上兴建。
明初主持设计者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
人称“蒯鲁班”。
故宫调查报告

故宫调查报告目的: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故宫博物院的参观者对该博物院的服务和展览的满意度以及改进建议。
方法:我们在故宫博物院进行了现场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参观目的、购票方式、参观时长、参观区域、服务态度、展厅布局、文物展示、参观体验、改进建议等多个方面。
我们在展厅入口处设置了专门的调查问卷填写处,并招募了多名调查员前往展厅进行现场调查。
结果:本次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200份。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参观者中男性占比51%,女性占比49%,年龄主要分布在26-45岁之间。
在参观目的方面,72%的参观者是为了了解故宫的历史文化,其它的参观目的包括观赏建筑和参观文物。
在购票方式方面,59%的参观者是在官方网站购票,33%的参观者通过微信预约,8%的参观者现场购票。
在参观时长方面,37%的参观者选择了2-3个小时的时间进行参观,29%的参观者选择了4-5小时的时间进行参观。
在参观区域方面,42%的参观者专注于参观文物展厅,33%的参观者走访了整个故宫区域,还有一部分参观者选择重点参观了皇帝的居住区。
在服务态度方面,96%的参观者对故宫博物院的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和满意。
在文物展示方面,82%的参观者认为该博物馆对文物有很好的保护和呈现方式。
在参观体验方面,超过80%的参观者认为故宫博物院的展示有趣、精致和有价值。
在改进建议方面,一些参观者建议增加相关的文物背景介绍,另一些参观者建议增加更多的现代科技体验元素。
结论:本次故宫博物馆调查收到了满意的结果,参观者对故宫博物馆的服务态度和文物展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参观者提出了建议和意见,故宫博物院可以将这些建议纳入到今后的改进计划中,以更好地吸引参观者并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参观故宫研学报告

参观故宫研学报告一、导言故宫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为了更好地了解故宫的历史与文化,我们进行了一次研学活动,亲身参观了故宫,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的参观经历以及所得到的学习成果。
二、参观经历1. 到达故宫我们早早地来到了故宫门口,远远地就能看到那庄严而壮观的建筑群。
由于是早晨,人流并不是很多,我们顺利地通过了安检并拿到了参观票。
2. 故宫的建筑踏入故宫,我们被宏伟的建筑所震撼。
故宫的建筑以黄色的琉璃瓦和红色的墙体为主,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太和殿、午门、乾清宫等重要建筑,了解了它们的历史和功能。
3. 文物陈列故宫内收藏了丰富的文物,其中最著名的是紫禁城中的乾清宫和乾隆皇帝的御座,以及太和殿中的龙椅。
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仔细观察了这些文物,并听取了导游的解说。
通过观赏这些文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4. 研习活动除了参观建筑和文物,我们还参加了一些研习活动。
比如,在故宫的一间展厅里,我们进行了一次传统书法体验,亲自用毛笔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我们还参加了一次宫廷礼仪体验,了解了古代宫廷的礼仪规范。
这些活动使我们更加亲近古代文化,增加了参观的乐趣。
三、学习成果1. 历史知识通过参观故宫,我们对明清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了解到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居住和办公场所。
我们还了解到故宫在明清两朝进行了多次扩建和修缮,形成了今天宏伟壮丽的建筑群。
2. 文化传承故宫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参观故宫,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比如,在宫廷礼仪体验中,我们了解到古代宫廷的礼仪规范是非常繁琐的,这也反映了古代中国注重礼仪的传统价值观。
3. 文物保护参观故宫还让我们了解到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故宫内收藏了大量的文物,这些文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需要得到妥善的保护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宫考察报告
——明清建筑风格对其家具设计的影响
摘要:仔细揣摩中国古代建筑、家具构件名称如建筑的柱、梁、枋、檐及家具的榫、枨、框档等就能知道无论从技术材料还是结构形式来讲它们都有着同根同源的关系。
陈从周先生在其著作《说园》中将家具喻为“屋肚肠”,也形象地说明了建筑与家具的关系。
本文即是通过对故宫太庙(现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社稷坛(现中山公园)、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等建筑空间的考察来讨论建筑予家具而言,在设计布局、结构方式、造型特征、建筑类别等方面的影响。
引言:身居京城多年,对故宫的拜访也不下十次,但都是陪着亲朋好友以一个业余观光者的心态匆匆地来而后又匆匆地走。
最近一次踏入其中的初衷也不外乎陪游,因为深居在此,尤其往返数次后,难免会对其萌生些许视觉疲劳。
当然,这次陪游成为次要目标,主要是带着考察的任务认真打量了她的建筑布局,造型结构、细部装饰、室内陈设等。
凭心而论,之前虽数次身临其境,却唯有最近才真正的领略和感受到了古人那超群的聪明才智。
需要说明的是,因本人非建筑和考古专业出身,对此次兼带陪游的考察之行难以做到面面俱到抑或深邃精湛的水准,故,此次行文仅从视觉的感受来探讨故宫建筑风格对其室内家具设计的影响。
考察方法:拍照、询问(具体工作人员、导游)、随身携带文献翻阅
1.明清社会及建筑概况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由恢复、停滞以至崩溃的时期。
明初兴修水利,鼓励垦荒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自宋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得到发展。
清朝建立后,为稳定封建经济积极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但对手工业和商业采取压抑政策,直到清中叶这种压制状况才逐渐好转。
明、清时期的建筑,沿着古代建筑的传统道路继续向前发展,除了建设首都南京和北京及扩建若干宋、元以来的旧城外,为了防止倭寇,在沿海地带建造了大小城堡和海防基地;同时在城镇和乡村中增加了很多书院、会馆、宗祠、戏院、旅店等公共性建筑,尤其是作为私有财产出现的江南园林,这一系列的建筑成果使得明清建筑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
2. 故宫建筑概况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殿。
从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起从全国征调近三十万工匠经过14年的时间建成的规模宏大的宫殿组群。
清朝沿用后只经过部分重建和改建总体布局基本没有变动[1]。
明清故宫全部建筑分外朝内廷两大部分,外用宫城(紫禁城)围绕。
其建筑基本上是遵照《礼记》、《考工记》及封建传统礼制来布置的,如前朝后寝(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左祖右社(左太庙右社稷坛)。
和中国历代皇宫一样,故宫的设计思想也是体现帝王权利的,它的总体规划和建筑形制用于体现封建宗法礼制和象征帝王权威的作用要比实际使用功能更为重要。
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的等级制度,在明清故宫中得到典型的表现。
前三殿是宫城主体,所以在这组宫殿的四角建有崇楼(图一),太和殿是最高等级建筑,采用重檐庑殿顶、三层白石台基、11间面阔、屋顶走兽和斗拱出挑数目也最多。
(图二)
3.明清家具概况
经历了宋朝理学和元朝民族融合的双重影响,明清的家具设计呈现两种分化,即皇室家具崇尚雄伟奢华(图三),而民间家具则沿袭了宋代文人发展的简洁流畅、舒展优美,因而形成了享誉国内外的“明式家具”(图四)。
清朝中后期,由于受西方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影响,使得该时期家具类的小木作构件走向堆砌雕饰的“清式风格”(图五)。
4.故宫建筑风格对家具设计的影响
4.1 从故宫单体建筑布局来看家具结构
据资料表明,故宫所有建筑开间都采用奇数制,除太和殿为十一开间外,其余所有门楼或殿堂都根据其地位采用不同规模的九五开间,这种布局构思一说源于《易经》寓意九五帝王至尊的卦象,另一说是为保证建筑物正中开门,其开间必须奇数。
我们暂且不考证哪种说法更为真实,至少眼前的建筑无论从美学的角度还是技术的层面都给世人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
从每幢门楼和殿堂对称的形制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家具设计中,对称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制作手法。
无论是床榻类、椅凳类,还是案几类、橱柜类,都采用严格的几何对称方式。
(图三~五)这样不仅可以满足视觉的审美要求,还能更方便地进行家具组合布局。
4.2从建筑结构来看家具结构
在建筑和家具中一脉相承的构造方法当属榫卯结构。
故宫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无疑属于榫卯技术的巅峰之作。
可以说,精湛的榫卯技术是中国古建取得辉煌成就的核心力量。
明清家具向建筑学习,在结构上最具本质意义,其最重要的表现是对建筑梁、柱、枋和替木的借
鉴和吸收,如家具腿足的侧脚收分、枋串和牙子等做法(图六)。
4.3从建筑造型看家具造型
建筑造型予家具造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近代研究古建筑的方法通常是“一屋三分”,即屋顶、柱子、台基三部分。
事实上这种方法也一直潜移默化地应用在古典家具的研究上。
对应的是将建筑屋顶的研究方法移植为对家具顶部的研究,如桌、案的顶面、椅、塌的搭脑等(图七);对建筑梁、柱、枋则可以看成是家具的各类枨和腿柱(图八);建筑的须弥对应家具的束腰(图九);建筑的栏杆对比床榻的围子(图十);建筑的台基则相当于家具的托尼(图十一);建筑的照壁可以引申为室内屏风(图十二);更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出现的一种名为拔步床的家具纯粹是对整个建筑造型的模仿(十三)。
5.影响建筑与家具风格的外在因素
众所周知,影响事物变化发展有内外两个因素,其中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
对于建筑与家具而言,这个外因便是包括生产力水平、生产工具等在内的经济基础。
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是经济基础在主观世界的反应。
中国古代家具的演化,从根本上说是由跟其息息相关的人类生活方式来决定的,建筑在其中则起到引导和促进的作用。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及生产力发展到明清二代可以说是积淀了前朝所有精髓于一身,所以,仔细研究故宫的一草一木,我们不仅能从中看到浓厚的明清社会烙印,同时还能领略到历代劳动人民所建立起来的灿烂成就。
6.结语(几点看法)
经考察,个人认为:
1)要研究明清建筑艺术风格对家具设计的影响,从考察范围来说,北京故宫建筑代在建筑技术、材料、造型、色彩等方面的确能起到很大的代表作用,但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华民族来讲却显得有些苍白。
因此,要想获得更准确和更完善的考察数据,还需将考察范围扩大到故宫以外更多的对象。
如不同阶层、不同民族和不同区域,因为无论是历史还是现代的问题从来就不是以独角戏的身份出现和告终的。
2)对于考察的广度和深度来讲,我们不应只把目光局限在本专业的认识上,因为知识层面越高,它跟其他学科的交叉性越大,因此,在考察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借力于其他专业的知识和方法。
只有这样,理论的研究才会在前人的基础上收获更多的成果而不至于踏步不前。
3)一如文章开始和结论所谈到的,明清建筑和家具设计制作的成果是建立在前朝历代智慧之上的。
中国2300多年封建社会历程,以唐朝为转折,生活方式由席地到垂足发生了巨大
改变,这是影响建筑和家具变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其次需要提出的就是宋朝,由于军事上的软弱,宋氏王朝的发展大都体现在文学艺术和工艺制作上,所表现出来的是简洁而舒展,清逸而严谨的理学品格,这对于明式家具重内涵而轻装饰的工艺特征有着深刻的影响。
因此,研究明清建筑与家具不能不考虑在她之前的宋朝工艺成果。
7.参考文献
[1]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年第二版.
[2] 北京建筑文化考察组, 殷力欣, 温玉清,刘锦标,金磊.河北正定、保定等地古理筑考察纪略:写在刘教祯先生诞辰110周年华诞之际[J].建筑创作,2006,(12).
[3] 刘树老,王黎.论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与木制家具的关系[J].装饰,2007,(02).
[4] 张十庆. 建筑与家具——古代家具结构与风格的建筑化发展[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5,(04).
注:本文图片除图一部分引自刘敦桢先生专著及图六引自张十庆老师论文外,其余为笔者自拍、处理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