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湿邪

合集下载

九味羌活汤临床应用经验举隅

九味羌活汤临床应用经验举隅

九味羌活汤临床应用经验举隅【关键词】九味羌活汤;风寒感冒;类风湿关节炎;偏头痛;中医疗法九味羌活汤方由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组成,出自张元素《此事难知》,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证见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方中羌活辛苦温,入太阳经,散表寒、袪风寒、利关节、止痹痛,为本方之君药。

防风辛甘性温,长于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为风药中之润剂;苍术辛苦温燥,功可发汗祛湿;两药相合,协助羌活散寒除湿止痛,是为臣药。

细辛、白芷、川芎散寒袪风宣痹以止头身痛;生地黄、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均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诸药配伍,既能统治风寒湿邪,又能兼顾调表里,共奏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作用。

1 对九味羌活汤主治的认识笔者认为该方有2个显著特点:一是升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正如《顾松园医镜》所说:“此解表而兼清里之剂。

节庵治三时感冒风寒,每用此方,代麻黄、桂枝、青龙等汤。

气薄则发泄,故以羌、防、芎、芷、辛、苍之气薄者,散其寒邪。

胜热,故用地之甘寒养阴,芩之苦寒清热。

以升散诸药而臣以寒凉,则升者不竣;以寒凉之药而君以升散,则寒者不滞。

”二是体现了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

《医方考》言:“防、苍、辛、川、芷,皆辛物也,分经而主治。

邪在太阳者治以羌活;邪在阳明者治以白芷;邪在少阳者治以黄芩;邪在太阴者治以苍术;邪在少阴者治以细辛;邪在厥阴者治以川芎。

而防风,又诸药之卒徒也。

用生地所以去血中之热,而甘草,又所以和诸药而除气之中热也。

”笔者认为,本方药备六经,通治四时。

常用于治疗感冒、急性肌炎、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急性荨麻疹等病症,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候者,随证加减治疗,均有良效。

2 典型病例案例1:患者,女,48岁,1992年12月26日初诊。

患者自幼身体瘦弱,少于劳作或每遇天气突变,时感恶寒重,发热轻,肢体酸楚疼痛,项强不舒,尤以冬春两季发作频繁。

方剂主治功效

方剂主治功效
【通窍活血汤】活血通窍。瘀阻头面证。
【少腹逐瘀汤】活血祛瘀,温经止痛。寒凝血瘀证。
【膈下逐瘀汤】活血祛瘀,温经止痛。瘀血阻滞膈下。
【身痛逐瘀汤】活血行气,祛风除湿,通痹止痛。瘀血痹阻经络证。
【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复元活血汤】活血祛瘀,疏肝通络。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
【旋覆代赭汤】降逆化痰,益气和胃。胃虚痰阻气逆证。
【橘皮竹茹汤】降逆止呃,益气清热。胃虚有热之呃逆。
【枳实消痞丸】 行气消痞,健脾和胃。脾虚气滞,寒热互结之心下痞满证。
【桃核承气汤】逐瘀泻热。下焦蓄血证。
【大黄庶虫丸】祛瘀生新。五劳虚极,干血内停证。
【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胸中血瘀证。
【左金丸】清泻肝火,降逆止呕。肝火犯胃证。
【苇茎汤】清热化痰,逐瘀排脓。肺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
【泻白散】清泻肺热,止咳平喘。肺热喘咳证。
【清胃散】清胃凉血。胃火牙痛。
【玉女煎】清胃热,滋肾阴。胃热阴虚证(牙痛、齿衄)
【芍药汤】清热燥湿,调气和血。湿热痢疾。
【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热毒痢疾。
【十灰散】凉血止血。血热妄行之上部出血证。
【咳血方】清肝宁肺,凉血止血。肝火犯肺之咳血证。
【小蓟饮子】凉血止血,利水通淋。热结下焦之血淋,尿血。
【槐花散】 清肠止血,疏风行气。风热湿毒,壅肠道,损伤血络证。
【黄土汤】 温阳健脾,养血止血。脾阳不足,脾不统血证。
【胶艾汤】 养血止血,调经安胎。妇人冲任虚损,血虚有寒证。
【萆解分清饮】清热利湿,分清化浊。湿热白浊。
【羌活胜湿汤】祛风,胜湿,止痛。风湿在表之痹证。

方剂类方比较

方剂类方比较

1.败毒散:兼益气扶正,宣肺止咳,是益气解表法的代表方。

用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正气不足而见憎寒壮热,无汗,头身重痛,咳痰声重,脉浮重按无力等证者。

2.九味羌活汤:兼能清里热,用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而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等证者。

3.同:均能疏风散寒,祛湿解表。

用治外感风寒湿邪之证,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等证候为特征者。

4.大承气汤:硝、黄相须为用,且大黄后下,泻热攻积力强,功善峻下热结;主治实热、积滞壅结肠胃所致之阳明腑实证及热结旁流、痉病、热厥、发狂,以痞、满、燥、实证俱在为特征者。

5.调胃承气汤:无枳、朴,大黄同煎,芒硝后下并加重用量,再加炙甘草和中调胃,使下不伤正,故泻热攻下之力较为缓和,功能缓下热结;主治阳明燥热实结,而痞满不甚者。

6.同:均能清泻热结,用治阳明实热,积滞内结之便秘证;临证以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苔黄厚,脉实有力等证候为特征。

7.小柴胡汤:功善和解少阳,透表力强,并能益气和胃,扶正祛邪;用治少阳病半表之邪偏重,兼胃虚气逆者,证每多伴有咽干目眩,不欲饮食等证候。

8.蒿芩清胆汤:清胆热之力较强,并能利湿化痰,理气宽胸,多用治少阳病胆热偏盛,兼有湿热痰浊阻滞之证,临证并见寒轻热重,吐酸苦水,甚或黄涎,舌红苔腻,脉弦滑数等证。

9.同:两方均能和解少阳;用治邪犯少阳,机枢不利而见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口苦脉弦等少阳证者。

10.四逆散:治邪热内传,阳气内郁不达四末所致之“四逆”证。

其冷在肢端,不过肘膝,故以透解郁热,调和肝脾治疗以输布阳气透达四肢。

11.四逆汤:治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四肢失以温养之“四肢厥逆”证。

其肢冷严重,冷过肘膝,并见一身虚寒征象。

故急用大辛大热以回阳救逆,以速达回阳之效,使阳复厥除。

12.当归四逆汤:治血虚阳弱,寒凝经脉之“手足厥寒”证。

其寒不在脏,肢厥程度较四逆汤轻,并见面白舌淡,脉细等。

故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法,使阴血充,阳气振,经脉通,手足温,脉亦复。

最新中医常用汤头歌诀(精品收藏)

最新中医常用汤头歌诀(精品收藏)

中医常用汤头歌诀解表剂1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2ﻫ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3ﻫ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ﻫ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4香薷散: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主治:yīn暑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5ﻫ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内饮证ﻫ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6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主治:风邪犯肺证ﻫ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7ﻫ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ﻫ8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温病初起,但咳ﻫ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ﻫ9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平喘主治: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ﻫ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ﻫ10败毒散: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证ﻫ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11参苏饮: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主治: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ﻫ泻下剂12ﻫ大承气汤:峻下热结ﻫ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宜此方;ﻫ去硝方曰小承气,便鞭痞满泻热良,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13大黄牡丹汤:泻热破瘀,散结消肿主治:肠痈初起ﻫ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湿邪PPT课件

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湿邪PPT课件

使用注意

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须发汗解表, 不宜本方。
温病初起,但发热不恶寒,咽红口渴、舌 红苔黄、脉数者,不宜本方。

病汗与药汗之区别
“病汗常带凉意,药汗则带热意,病汗
虽久,不足以去病,药汗瞬时,而功乃大
著,此其分也。” 《经方实验录》
桂枝汤
关于桂枝汤的服法
1.服热稀粥以助药力 2.温覆,避风以助汗 3.密切观察,适度而止,不效再服。 4.忌生冷粘滑,酒肉臭恶
无汗 —腠理闭塞,营阴郁滞 喘咳 苔薄白 脉浮紧 风寒表实证之体征 肺气失宣
发 汗 解 表 , 宣 肺 平 喘
君 臣 佐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以发卫气之郁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散寒,以畅营卫 杏仁— 降肺气平喘,与麻黄伍用一宣一降,
以复肺气 之宣降
使
炙甘草—缓麻桂峻烈之性;调和诸药
扶正以驱邪外出
配伍特点: 麻黄配伍桂枝透营达卫,解表发汗之力峻 麻黄伍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之效增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
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

证要点。
麻黄汤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 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 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 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 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 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 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 实证者。
—风邪外袭,肺气不宣 干呕 —肺气不宣,胃气不和
君 桂枝—透营达卫,解肌发表, 解 肌 发 表 , 调 和 营 卫 散在表之风寒(调卫) 散中有收,汗中 寓补,使表邪得 解,营卫调和

方剂学16(医科教学专辑) (九味羌活汤方解)邓中甲

方剂学16(医科教学专辑) (九味羌活汤方解)邓中甲

方剂学16 (九味羌活汤方解)邓中甲好,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课谈到九味羌活汤的证候分析,证候的特点和方义分析。

这个我们谈到九味羌活汤的一个意义呢,它是一个羌防剂,用来治疗风寒夹湿型的外感的一个代表方剂。

又有分经论治这个思想。

这张方呢,我们先说它配伍特点,它既用升散药为主,又结合部分清热药。

这顾松园说它升散药得到清热药,升而不峻,不会很升之太过。

清热药得到升散药呢,当然也能清内热了。

同时它这种苦寒,因为过多用内在的苦寒药,容易引邪入里。

这两个有个相制的问题,相制,一个散表,一个清内,是分工。

所以这里头有一个两样药相配呢,既有分工合作,又有相互制约。

配伍第二个特点,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

这分经论治在九味羌活汤的服法中间,是明确提出来了,也是最早的直接提出来了。

要用这个方,“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

这不头身酸楚疼痛嘛,表现在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经,那我们用这药要,“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

那后面我们还分析一下,这种分经论治,这张方里的具体结构体现。

但从这两个配伍特点,可以反映出来一个中医学发展到这个时期的一个进步。

应该承认是个进步,你过去包括头项强痛,头身疼痛,那这类呢还是一种,相比这个分经来说呢,这个还是泛指的,这个就具体化。

用药当中,在止痛方面,根据部位不同讲究用药的技巧,应该说是中药方剂方面的一个进步。

九味羌活汤的服法和剂型选择,前面我们提到过,也是这个方书反映出来,在这个时期,也是从某些方面的一个进步。

所以它要求“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

就是说外感风寒湿邪较重,那就要用急汗。

急汗就用汤药趁热服,吃了以后还要喝点稀饭、热开水,以羹粥投之。

如果缓汗,病情不是很重,同样开这个方呢,你可以用调节它的服法,来控制功效的发挥。

那就用温一点,不要热服而是温服。

吃了以后也不用,“不用汤投之也”,不用喝稀饭、喝开水帮助出汗了。

这根据证情的不同,剂型来讲呢,我前面谈过了,治外感风寒湿邪表证为主宜用汤剂。

方剂学之九味羌活汤(图文)

方剂学之九味羌活汤(图文)
羌活——太阳经 君 羌活 防风 防风——太阳经 臣 苍术 苍术——太阴经 细辛 细辛——少阴经 佐 川芎 川芎——少阳、厥阴经 白芷 白芷——阳明经
兼清里热
黄芩

生地
甘草 使
用方 要点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痛,口苦微渴
为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的常用方;亦是体 现“分经论治”思想的代表方。
现代 运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腰肌劳损等 属于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者。
使用 注意
风儿表证,禁用。 阴虚内热,禁用。
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里热证。
无汗
病 风寒湿袭表 因 里有蕴热
恶寒
口渴
口苦Βιβλιοθήκη 风寒湿袭表,里有蕴热外感风寒湿邪兼里热证发病机理 风寒湿

郁遏卫阳
恶寒发热,无汗
闭塞腠理
苔白或微黄,脉浮
阻滞经络
头痛项强,肢体酸痛
气血运行不畅
里热
口苦微渴
【治法】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功效:发汗祛湿
(分经论治)
九味羌活汤
《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
药 物 组 成
羌活一两半(9g) 防风一两半(9g) 苍术一两半(9g) 细辛五分(3g) 川芎一两(6g)
香白芷一两(6g)生地黄一两(6g)黄芩一两(6g)甘草一两(6g)
羌活
防风
苍术
细辛
川芎
白芷
生地黄
黄芩
甘草
用 法 用 量
上九味,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粥羮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

中医主治系列-中医妇科学【代码:331】-基础知识-方剂学一

中医主治系列-中医妇科学【代码:331】-基础知识-方剂学一

中医主治系列-中医妇科学【代码:331】-基础知识-方剂学一[单选题]1.下列属分经论治的方剂是()。

A.九味羌活汤B.四物汤C.桂枝汤D.柴胡疏肝散E.半夏泻心汤(江南博哥)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九味羌活汤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以羌活为君,臣以防风、苍术,佐以细辛、白芷、川芎祛风散寒,宣痹止痛。

其中羌活善治太阳头痛,苍术善解太阴头痛,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善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

诸药配伍,既兼治内外,又分属六经。

细辛、白芷、川芎与羌活、苍术,为本方“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

[单选题]2.参苏饮与败毒散的组成中均含有的药物是()。

A.羌活、独活B.木香、枳壳C.柴胡、川芎D.前胡、茯苓E.半夏、苏叶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参苏饮的组成人参、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枳壳、干葛、紫苏、前胡、木香、桔梗、生姜、大枣。

败毒散的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生姜、薄荷。

两方均含有前胡、枳壳、茯苓、桔梗、人参、生姜。

[单选题]3.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身热不解,汗出而喘,舌苔薄白,脉滑数者,治疗应选用()。

A.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B.桂枝加厚朴杏子汤C.葛根黄芩黄连汤D.泻白散E.小青龙加石膏汤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伤寒论》:“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身热不解,汗出而喘,舌苔薄白,脉滑数者,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单选题]4.具有降逆化痰、益气和胃功用的方剂是()。

A.丁香柿蒂汤B.旋覆代赭汤C.半夏厚朴汤D.半夏泻心汤E.橘皮竹茹汤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A项,丁香柿蒂汤降逆止呃,温中益气。

B项,旋覆代赭汤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C项,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D项,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散结除痞。

E项,橘皮竹茹汤降逆止呃,益气清热。

[单选题]5.大黄牡丹汤中大黄的配伍意义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 个体差异。
2021/3/14
17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恶寒发热头身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趣记:干妈贵姓? 对照:甘麻桂杏?
2021/3/14
18
学习要求
掌握麻黄汤的组成、功效、主治、方解、 运用
掌握麻黄、桂枝,麻黄、杏仁常用药对在方 中的作用
第一章 解表剂
2021/3/14
1
1、定义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 解肌、透疹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统 称解表剂。
2021/3/14
解表剂
2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因其轻而扬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021/3/14
解表剂
3
适用范围:六淫病邪侵袭肌表、肺 卫所致的表证

外感风寒或感受风 热病邪
扶正以驱邪外出
配伍特点: 麻黄配伍桂枝透营达卫,解表发汗之力峻 麻黄伍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之效增
2021/3/14
14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 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证 要点。
2021/3/14
麻黄汤
15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 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 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 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 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 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
里热
兼夹 痰饮
气滞
活血通脉药:桂枝、川芎 宣肺止咳平喘药;杏仁、桔梗 清热药:石膏、黄芩 祛痰化饮药:干姜、细辛、半夏 行气药:香附、陈皮
2021/3/14
辛温解表11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
《伤寒论》
2021/3/14
12
外 感 风 寒 表 实 证
2021/3/14
恶寒 —卫阳被郁,肌表失其温煦
发热 —卫阳被郁,正邪交争
2021/3/14
31
九味羌活汤
元·王好古《此事难知》
2021/3/14
辛温解表
32
九味羌活汤

感 风
恶寒发热
寒 无汗
风寒湿邪束于肌表 腠理密闭
风 寒 湿 邪
湿 头痛项强
寒湿袭于经络

兼 肢体酸楚疼痛 气血运行不畅
束 于 肌 表
有 口苦微渴
— 里有蕴热



热 苔白或微黄、—病邪在表之体征

证 脉浮

恶寒发热、头 痛、身痛、苔
等表证
表 剂
麻疹、疮疡、水肿、 白或黄,脉浮 疟疾、
痢疾初起
2021/3/14
4
分 类
辛温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表证 常用药物:麻黄、桂枝、荆芥、防风等 代表方: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小青龙汤
辛凉解表: 主治: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的表证 常用药物:银花、桑叶、菊花、薄荷等 代表方: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甘石汤

温 佐 五味子 — 酸收敛气,以防肺气之耗散,生


化 饮
芍药 — 和营养血,防诸药温燥而伤津 半夏 — 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佐使 炙甘草 — 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2021/3/14
42
配伍特点
散中有收——麻黄、桂枝配芍药 开中有和——干姜、细辛、半夏配五
味子
2021/3/14
43
临床运用
1.本方为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的方剂。用于治疗 外感风寒,内有停饮之证。以恶寒发热,无汗,咳 喘,痰多而稀为辨证要点。
头痛
太阳经气不利,
身痛 营卫运行不畅
无汗 —腠理闭塞,营阴郁滞 喘咳
苔薄白 风寒表实证之体征
脉浮紧
风寒束表 肺气失宣
13
,
发 君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以发卫气之郁


臣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散寒,以畅营卫

宣 肺
佐 杏仁— 降肺气平喘,与麻黄伍用一宣一降,

以复肺气 之宣降

使 炙甘草—缓麻桂峻烈之性;调和诸药
⑶禁食生冷、油腻之品
2021/3/14
解表剂
7
⑷表邪未尽,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原则应 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当表里 双解。
⑸外邪已入于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 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2021/3/14
8
6.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南方人腠理比较疏松,夏季天气炎热, 人体本身容易出汗,因此,使用解表剂 时,药物用量应该轻。
北方人腠理相对较密,或者人在冬季 时,因为天气的缘故,人体出汗较少,针 对这种情况,在使用解表剂时,药物的 用量可稍大些。
2021/3/14
9
第一节 辛温解表
2021/3/14
解表剂
10
辛温解表剂的组方规律
风寒束表 恶寒发热、无汗 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羌活
风 营阴郁滞 头身疼痛 寒
表 证
肺失宣降 咳 喘
掌握麻黄汤的证治要点及使用禁忌。
2021/3/14
19
桂枝汤
2021/3/14
《伤寒论》
辛温解表
20
(风
发热 —卫阳浮盛,正邪交争于外(卫强) 卫 邪

汗出
强袭

恶风
卫阳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营弱)
营 弱

,

头痛 —风寒外袭,太阳经气血不畅
)营



苔薄白 —病邪在表


脉浮缓或浮弱 —风邪袭表,营阴暗耗

使 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合桔梗清利咽喉
2021/3/14
48
配伍特点
1、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药物。
2021/3/14
2、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 芳香辟秽之品相配。
49
运用
1.辨证要点 《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 凉平剂”,是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临床 应用以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辨证要 点。
2021/3/14
45
第二节辛凉解表
2021/3/14
解表剂
46



2021/3/14
清 吴鞠通《温病条辨》
47
( 风温 热病 表初 证起 )
发热,微恶风寒—温病初起,邪在肺卫,卫气被郁
无汗或有汗不畅—卫气被郁,邪客则实,热迫津泄

痛—风热上犯
咽 痛 、咳 嗽—温邪犯肺,喉为肺之门户

渴—温邪热毒伤津
身体疼痛
卫阳被遏

咳喘,痰多而稀 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 寒
或痰饮咳喘
肺,肺失宣降

胸痞—水停心下,阻滞气机


干呕—水留胃中,胃气上逆

或身体疼重
水饮溢于肌肤

头面四肢浮肿

舌苔白滑,脉浮—外寒内饮之征
41
,
君 麻黄 — 解表散寒,宣肺平咳

桂枝 —解表散寒,温阳以利内饮之化
表 散
臣 干姜、细辛 — 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
2021/3/14
九味羌活汤
38
学习要求
掌握其组成、功效、主治、方解、运用。 方中生地、黄芩的配伍意义。 本方的配伍特点,分经论治。
2021/3/14
39
辛温解表
小青龙汤
《伤寒论》
2021/3/14
40
外 寒 内 饮 证
2021/3/14
小 青 龙 汤《伤寒论》
恶寒发热,无汗 风寒束表,皮毛闭塞
关于桂枝汤的服法
1.服热稀粥以助药力 2.温覆,避风以助汗 3.密切观察,适度而止,不效再服。 4.忌生冷粘滑,酒肉臭恶
2021/3/14
桂枝汤
29
麻黄汤与桂枝汤的鉴别
2021/3/14
30
学习要求
1、桂枝汤的组成、功效、主治、方解、运用 2、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在方中的配伍意
义。 3、与麻黄汤鉴别
2021/3/14
50
3.现代运用 本方广泛用于急性发热 性疾病的初起阶段,如感冒、流行性感冒、 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麻 疹、流行性脑膜炎、乙型脑炎、腮腺炎等 辨证属温病初起,邪郁肺卫者。皮肤病如风 疹、荨麻疹、疮痈疖肿,亦多用之。
4.使用注意 凡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 起者禁用。因方中药物多为芳香轻宣之品, 不宜久煎。
2021/3/14
桂枝汤
25
本方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以恶风、发热、 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但在临床运用 本方时,不必桂枝汤证悉具,凡头痛、发热、 恶寒恶风、鼻鸣干呕等症,单见一症便可应 用本方,不必拘泥。
此《伤寒论》首方,后世衍化,效方甚多,影响 极大,凡营卫失和者,均可加减应用。
2021/3/14
2.临床上但凡有咳喘,痰多清稀,舌苔白滑,有无 表征皆可使用。
3.现代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慢性气管炎、支气管 哮喘、老年性肺气肿,以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 作,证属于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者。
因本方多温燥之品,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
不宜使用。 2021/3/14
44
学习要求
掌握其组成、功效、主治、方解、运用。 方中五味子、白芍的配伍意义。 本方的配伍特点。
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
风热在表之体征
脉浮数Leabharlann 辛风 热 袭 于 肺 卫
凉 透 表 清 热 解 毒
解 表 君 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芳香辟秽 剂 方 臣 薄荷、牛蒡子—味辛而性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解毒利咽
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助君药发散表邪,透邪外出 佐 芦根、竹叶—清热生津止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