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羌活汤课件
各经主治药及九味羌活汤。手太阴:...

各经主治药及九味羌活汤。
手太阴:...
各经主治药及九味羌活汤。
手太阴:防风。
足太阴:升麻。
手少阴:细辛。
足少阴:独活
手足厥阴:川芎
手太阳:藁本。
足太阳:羌活。
手阳明:白芷。
足阳明:葛根。
手少阳:黄芪。
足少阳:柴胡。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
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配伍特点:温清并用,重在温散,药备六经,“分经论治”。
方解:
君药:羌活
臣药:防风、苍术
佐药:细辛、川芎、白芷、黄芩、地黄
使药:甘草
太阳经:羌活
阳明经:白芷
少阳厥阴:川芎太阴:防风,苍术少阴:细辛
厥阴:川芎。
名方集:九味羌活汤,治疗感冒、风湿性关节炎有奇效

名方集:九味羌活汤,治疗感冒、风湿性关节炎有奇效
摘录:《此事难知》卷上
别名:大羌活汤
处方:羌活9克防风9克苍术9克细辛3克川芎香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6克。
功能主治: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适用于感风寒湿邪,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而渴者。
用法用量:上药九味,水煎服。
若急于取汗,宜热服,并以羹粥助之;若需缓汗,宜温服。
现代应用: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疼、腰肌劳损属于风寒湿证,兼有里热者。
备注:本方主用羌活上行发散,除肌表之风寒湿邪,并善治肢体疼痛;防风、苍术发汗祛湿,助羌活解表散邪;细辛、白注、川芎散风寒,宣湿痹,行气血,除头身疼痛;更用黄芩、生地,既清在里之热,又制诸药之温燥;甘草调和诸药。
九药合用,共奏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功。
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之征。
感冒病案
学生,20岁,受凉后发病,出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关节
痛,无汗,咽痛。
舌质淡红,舌苔白润,脉浮数。
辨证为外感风寒,夹湿郁热。
治疗以祛风散寒,化湿清热为法,方以九味羌活汤加减。
处方:羌活9克,防风9克,苍术6克,白芷6克,川芎6克,黄芩6克,连翘12克,甘草3克。
1剂,水煎热服,服后捂被休息。
一剂服后,汗出而愈。
九味羌活汤外感风寒湿邪PPT课件

使用注意
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须发汗解表, 不宜本方。
温病初起,但发热不恶寒,咽红口渴、舌 红苔黄、脉数者,不宜本方。
病汗与药汗之区别
“病汗常带凉意,药汗则带热意,病汗
虽久,不足以去病,药汗瞬时,而功乃大
著,此其分也。” 《经方实验录》
桂枝汤
关于桂枝汤的服法
1.服热稀粥以助药力 2.温覆,避风以助汗 3.密切观察,适度而止,不效再服。 4.忌生冷粘滑,酒肉臭恶
无汗 —腠理闭塞,营阴郁滞 喘咳 苔薄白 脉浮紧 风寒表实证之体征 肺气失宣
发 汗 解 表 , 宣 肺 平 喘
君 臣 佐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以发卫气之郁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散寒,以畅营卫 杏仁— 降肺气平喘,与麻黄伍用一宣一降,
以复肺气 之宣降
使
炙甘草—缓麻桂峻烈之性;调和诸药
扶正以驱邪外出
配伍特点: 麻黄配伍桂枝透营达卫,解表发汗之力峻 麻黄伍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之效增
运用
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
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辨
证要点。
麻黄汤
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 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 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 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 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 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 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 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 实证者。
—风邪外袭,肺气不宣 干呕 —肺气不宣,胃气不和
君 桂枝—透营达卫,解肌发表, 解 肌 发 表 , 调 和 营 卫 散在表之风寒(调卫) 散中有收,汗中 寓补,使表邪得 解,营卫调和
方剂学之九味羌活汤(图文)

兼清里热
黄芩
佐
生地
甘草 使
用方 要点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痛,口苦微渴
为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的常用方;亦是体 现“分经论治”思想的代表方。
现代 运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腰肌劳损等 属于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者。
使用 注意
风儿表证,禁用。 阴虚内热,禁用。
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兼里热证。
无汗
病 风寒湿袭表 因 里有蕴热
恶寒
口渴
口苦Βιβλιοθήκη 风寒湿袭表,里有蕴热外感风寒湿邪兼里热证发病机理 风寒湿
表
郁遏卫阳
恶寒发热,无汗
闭塞腠理
苔白或微黄,脉浮
阻滞经络
头痛项强,肢体酸痛
气血运行不畅
里热
口苦微渴
【治法】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功效:发汗祛湿
(分经论治)
九味羌活汤
《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
药 物 组 成
羌活一两半(9g) 防风一两半(9g) 苍术一两半(9g) 细辛五分(3g) 川芎一两(6g)
香白芷一两(6g)生地黄一两(6g)黄芩一两(6g)甘草一两(6g)
羌活
防风
苍术
细辛
川芎
白芷
生地黄
黄芩
甘草
用 法 用 量
上九味,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粥羮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汤趣记】(九位)辛勤干活,只住穷地方。
(九位—方名“九味羌活汤”,辛—细辛,勤—黄芩,干—甘草,活—羌活,只—白芷,住—苍术,穷—川芎,地—生地,方—防风)皇帝藏心肝,防止川芎抢。
羌活胜湿汤:二货高兄进草房。
从九味羌活汤开始,对于外感风寒湿邪的治法开始出现了两个流派:一是经方派,以麻黄汤、桂枝汤为代表方;二是时方派,以九味羌活汤为代表方。
九味羌活汤的方名载于金・张元素《洁古家珍》一书,但有名无方,其方则见于元・王好古(海藏)所撰之《此事难知》一书。
该书是由王好古编辑的李东垣的论文集,载述医论百余篇。
王好古先与李东垣从学于张元素,后又从李东垣学医,故能反映李东垣之学术思想。
九味羌活汤是“分经论治”的代表方,川芎茶调散也强调分经论治也就是说中医里面的经络,在外面的,这个方子都含有相关的治疗的药物,具体的说就是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善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羌活主入太阳经,治太阳头痛;苍术入太阴经。
九味羌活汤我有时候把它看作一张有代表性的划时代的方剂,是很重要的。
这个方学习的典型性意义。
首先第一个,以羌防剂治疗外感风寒湿邪的代表方。
这个时代开始,张元素为代表这个时代,但这个时代,包括宋,元、金这个是南北对峙的,到元,大概这个时代逐渐形成固定下来,形成了治疗外感风寒里面的羌防剂为主流的一个治法,于是历史上就经方派的麻桂剂为主代表治疗,以及时方派羌防剂为主的一种治疗,组成了两个大流派。
这是它的第一个意义,以羌防剂治疗外感风寒湿邪,这个方是个代表方。
第二个,它体现了分经论治理论,从方的角度体现分经论治理论,它是个代表方,最典型的代表方,而分经论治的理论就张元素提出来,它最早用的,分经论治,引经报使,张元素提出来的,而这个方又是他制定的。
到现在来说呢,我们找到这个方子(的)出处是从王好古的《此事难知》里面找到的,所以到现在这个方究竟最早用在哪个书里,这件事还是个“此事难知”。
九味羌活汤 ppt课件

方解
羌活 防风 白芷 细辛 川芎 苍术 生地 黄芩 甘草
祛风寒湿,止痛 太阳头痛
发散风寒湿邪
散寒止痛 活血,祛风止痛 燥湿发汗 清泄里热 调和药
阳明头痛 少阴头痛 厥阴头痛
配伍特点
解表为主,兼清里热。
临床运用
1.本方为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 运用。
2.本方常用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腰肌劳损 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者。
九味羌活汤
<此事难知>
组成与用法
羌活一两半〔9g〕 两半〔9g〕
防风一
苍术一两半〔9g〕 分〔3g〕
细辛五
川芎一两〔6g〕 〔6g〕
生地黄一两6g〕
白芷一两
水煎服。
黄芩一两
功用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恶寒
发热
无汗
头痛项强
症
肢体酸楚疼痛
状
口苦微渴
舌苔白或微黄
脉浮
外感风寒 内有蕴热
《方剂学》讲课稿:九味羌活汤

《方剂学》讲课稿:九味羌活汤上一节课谈到九味羌活汤的证候分析,证候的特点和方义分析。
我们谈到九味羌活汤的一个意义,它是一个羌防剂,用来治疗风寒夹湿型的外感的一个代表方剂。
又有分经论治这个思想,这张方我们先说它配伍特点,它既用升散药为主,又结合部份清热药,这顾松园说它升散药得到清热药,升而不峻,不会很升之太过,清热药得到升散药,当然也能清内热,它这种苦寒,因为过多用内在的苦寒药,容易引邪入里,所以两个有一个相制的问题,相制,一个散表,一个清里,是分工,所以这里头有一个两样要相配,既有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约。
配伍第二个特点,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这个分经论治在九味羌活汤的服法中间明确提出来了,也最早的,直接提出来,要用这个方,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这不是头身酸楚疼痛吗,表现在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经,那我们用这药要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
那后面我们还分析一下,这种分经论治,这张方里的具体结构体现。
但是从这两个配伍特点,可以反应出来一个中医学发展到这个时期的一个进步,应该承认是个进步。
你过去包括头项强痛,头身疼痛,这一类还是一种相比这个分经来说,这个还是泛指的,这个就具体化,用药当中在止痛方面,根据部位不同,讲究用药的技巧,应该说是中药方剂方面的一个进步。
剂型选择九味羌活汤的服法,和剂型选择,前面我们提到过,也是这个方书反映出来,在这个时期,也是从某些方面的进步。
所以他要求,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
就是说,外感风寒湿邪较重,那就要用急汗,急汗就用汤药趁热服,吃了以后还要喝点稀饭,热开水,所以羹粥投之。
如果缓汗,病情不是很重,同样开这个方,你可以用调解它的服法来控制功效的发挥。
那就用温一点。
不要热服,而是温服。
吃了以后呢,不用汤投之也,不用吃稀饭喝开水帮助出汗。
这根据病情的不同。
剂型来讲,我前面谈过了,治外感风寒湿邪表证为主宜用汤剂,治内伤杂病,像痹证一类,宜用丸剂。
这就是剂型不同,功效主治可以不同。
【许文忠】讲九味羌活汤

【许文忠】讲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汤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老方歌(许老师推荐):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草与芎。
汗本于阴芩地妙,三阳解表一方通。
【方源】我们今天来继续讨论解表剂。
看九味羌活汤,首先看九味羌活汤的方源。
九味羌活汤不是《伤寒论》的方子,不是张仲景先生的经方,那它是谁的方子?他被称为“易老解利法”,“易老”是谁呢?“易老”是张元素。
张元素是金王朝时易州县人。
大家曾经读过一个“风萧萧兮易水寒”吧?可惜那没水了。
一般我讲过方子的地方我都去看过,没有水。
但是站在易水河边,河床上,看见狼牙山,那也算是我的收获。
张元素先生是一位相当了不起的人物,李东垣是他的学生。
这个张元素呢,他怎么出的名呢?他是因为治好了刘河间的病。
刘河间当年在金王朝蜚声黄河南北,相当地有名气。
金朝的皇帝,特许他见了皇上不必参拜,大伙都跪着,你可以穿着靴子直接走入殿堂,直接坐在皇上旁边,相当了不起的。
但是刘河间一生长于用寒凉药,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
历史记载,刘河间,有一次病了,病了以后呢,可能自己这么治、那么治,治来治去没治好。
也就是说,任何人都有他的局限性。
他的夫人非常着急,就请来了这位张元素先生。
张元素先生进去以后呢,要给刘河间看病。
一看见张元素,刘河间一翻身,给他个背影。
张元素说:你何必这么轻视我呢?等看完病以后,他就开了这张方子,九味羌活汤。
刘河间吃下去以后就好了。
——这是刘河间有病,自己治不了,必须得张元素治。
留给中国医学史一句名言:医不治己。
就是大夫有病自己不能治,我觉得这一点特别正确。
有一次我记得我发烧,烧得我晕晕乎乎、老想昏睡不想拿笔开方,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所以说各位,你要想当一个医生,最好在周边再交一个好朋友,和你的水平差不多。
好,当你一有病,困难的时候,你可以去问他。
我说的是真话。
可惜,非常可惜,真的,这么多年我都没交着。
各位你们看,张元素先生说了句什么话呢?你看:“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止痹痛
防风: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苍术:发汗除湿,防湿内侵
助君药祛邪止痛(臣)
入足太阴经
细辛 白芷 川芎
散寒祛风,宣痹止痛
入足少阴经 入足阳明经 入足厥阴经
(佐)
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又防辛温燥烈伤阴
甘草:调和诸药(使)
九 味 羌 活 汤
一、
升散药与清热 药结合运用 体治四时感冒风寒湿邪,表实无汗又兼里热者;以恶寒 发热、无汗头痛、肢体 楚疼痛、口苦微渴为证治要点。 2、若湿轻而 痛不甚者,可去苍术、细辛以减温燥之性; 痛 重者倍羌活以助宣痹止痛之力;湿重胸满者去地黄之滋腻,加枳壳、 厚朴行气化湿宽胸;如无口苦微渴则减生地、黄芩用量。
3、现代研究表明:本方具有解热、镇痛及抗炎等作用。
4、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肌炎、偏头痛、风湿性关 节炎等属风寒湿邪在表而有里热者。
5、与附方羌活胜湿汤比较:
羌活胜湿汤 九味羌活汤 羌活 防风 川芎 甘草 祛风除湿 止头身痛
配独活 蔓荆子 蒿本 重在祛周身风湿,解表力弱 配苍术 白芷 细辛 生地 黄芩 解表力强,兼清里热
《伤寒论》
九 味 羌 活 汤
甘草
黄芩
苍术
白芷 细辛 川芎
生地
防风
羌活
[功效]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
外 感 风 寒 湿 邪 内 有 蕴 热 里有蕴热 口苦微渴 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 头痛无汗 肢体痠 楚 困重疼痛 苔白 脉浮
风湿在表
九味羌活汤
[方解]
辛温 羌活: 芳香
散表寒
利关节
除风湿
(君)入足太阳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