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或不伴呕吐的急性腹泻患儿的循证治疗指南

合集下载

小儿腹泻疾病诊疗指南

小儿腹泻疾病诊疗指南

小儿腹泻疾病诊疗指南简介本文档是针对小儿腹泻疾病的诊疗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和处理小儿腹泻疾病。

定义小儿腹泻是指婴幼儿每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可带有水样,且伴有腹痛或呕吐的症状。

病因小儿腹泻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 感染性原因:如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

- 饮食原因:如进食不洁食物或不耐受某些食物。

- 药物原因:如使用某些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

- 其他原因:如消化系统疾病或免疫系统问题。

诊断小儿腹泻的诊断需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病史:了解患儿的相关病史,如症状出现的时长和频率等。

- 体格检查:观察患儿的体温、精神状态、腹部触诊等。

- 粪便检查:进行粪便常规和病原微生物检查,以确定病因。

治疗小儿腹泻的治疗应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感染性腹泻:根据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抗寄生虫药物治疗。

- 饮食性腹泻:建议停食1-2天,饮食过程逐渐恢复,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

- 药物性腹泻:停用导致腹泻的药物,并根据需要采用相应的对症治疗。

- 其他原因腹泻:根据病因进行相应的治疗,如对消化系统疾病进行调理或对免疫系统问题进行干预。

预防预防小儿腹泻的方法主要包括:-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生食熟食分开、避免接触传染源等。

- 合理饮食:饮食清洁卫生,避免过多进食刺激性食物。

- 防止交叉感染:避免接触患有传染性腹泻的人。

- 接种疫苗:按照医生建议进行相关疫苗接种。

注意事项在处理小儿腹泻疾病时,注意以下事项:- 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腹泻导致水分和电解质的流失,需及时通过口服或静脉途径补充。

- 注意营养均衡:饮食应包含适量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确保患儿的营养需求。

- 根据病情进行就医:如果腹泻持续时间长、严重程度加重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

以上为小儿腹泻疾病的诊疗指南,仅供参考。

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患儿的实际情况而定。

儿童急性腹泻治疗的循证评价

儿童急性腹泻治疗的循证评价

小儿急性腹泻多由胃肠道感染所致,通常是病毒和细菌感染,临床上常伴或不伴呕吐、恶心、发热、腹痛等症状。

在儿童中,这些症状往往是非特异性的。

在全世界范围内,5岁以下的儿童每年大约有30亿~50亿人次患急性腹泻。

根据我国21省市的调查结果,估计我国5岁以下小儿中约有2.98亿人次患腹泻,发病率为每年0.86~3.9次/人,平均每年2.5次/人[1]。

在发展中国家,急性腹泻中常见的病因是病毒,占全部病例的87%,其中以轮状病毒最为常见。

而细菌主要造成持续性腹泻,多由弯曲杆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以及大肠埃希菌属引起。

在发展中国家,尽管轮状病毒是最主要的病因,但是细菌性腹泻也很常见。

我国小儿腹泻病调查结果显示,每年有2个发病季节高峰,一个高峰为6、7、8月,称为夏季腹泻,主要病原是致泻性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另一高峰为10、11、12月,称为秋季腹泻,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1]。

不论急性腹泻的病因是什么,其处理措施最主要的是预防及治疗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急性腹泻通常是自限性的,但是如果未经治疗,则可能因为继发的水电解质紊乱而导致死亡。

WHO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2年资料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150万的5岁以下儿童死于急性腹泻,主要见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占2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的80%。

尽管在发达国家急性腹泻造成的死亡很少见,继发的脱水也是需要住院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关于急性腹泻的治疗方法很多,包括:・循证医学・儿童急性腹泻治疗的循证评价舒敏范娟陈桂华万朝敏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四川成都610041)通信作者:万朝敏电子信箱:wcm0220@sina.com摘要:对儿童急性腹泻的治疗方法进行疗效和安全性的循证评价。

使用相关的检索词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elaboratory数据库至2006年12月,获取发表的、关于儿童急性腹泻治疗方面的系统评价和随机对照试验,并且参考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儿童急性腹泻的临床治疗指南”和“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儿童急性腹泻的各种治疗方法进行评价。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儿科腹泻病是指儿童在消化道出现异常,导致大便次数增多、稀薄、呈现液体状态的一种常见疾病。

它有很多种病因,包括感染性、非感染性和药物等引起,严重的腹泻会给儿童的生活和成长带来很大的困扰。

因此,针对儿科腹泻病,制定诊疗指南十分有必要。

1.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儿科腹泻病的诊断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包括病程、腹泻性质、大便频率、是否有血便、发热情况等。

体格检查包括体温、呕吐、腹痛、腹胀、是否有腹部包块等。

这些信息对于判断病情和病因、制定治疗方案都非常重要。

2.辅助检查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辅助检查,如血常规、粪便常规、病原学检测、肠道吸收功能等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原体,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

3.营养支持治疗对于轻度腹泻患儿,可通过改善饮食、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来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建议喂养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增加饮水量,适当补充盐分和矿物质,保证儿童营养和水分的平衡。

4.抗菌治疗对于明确存在细菌感染的儿童,可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注意选择安全有效的抗生素,避免滥用和盲目使用,以免产生耐药菌株。

5.抑制腹泻药物治疗针对腹泻症状较为严重的儿童,可以使用抑制腹泻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吗丁啉、吡坦霉素、洛哌丁胺等。

但是应该慎用,根据具体病情和患儿年龄进行选择。

6.病因治疗对于明确的非感染性腹泻,要根据具体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如针对乳糖不耐受,要通过饮食调整使之远离乳糖;对于胆汁酸吸收不良,可采用药物疗法,如奥美拉唑等;对于过敏性腹泻,要避免接触过敏原等。

7.评估病情和预后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评估患儿病情和预后。

根据病情的好转程度和复发的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8.水电解质平衡的监测和调整儿童腹泻在造成水电解质紊乱的同时,也是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的关键。

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理状态,及时纠正钠、钾、钙和氯等电解质的紊乱。

在进行儿科腹泻病的诊疗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医务人员对儿科腹泻病的认识和了解,提高诊疗水平,避免对儿童腹泻的过度治疗或延误治疗。

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临床实践指南

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临床实践指南
精品课件
急性感染性腹泻病的家庭治疗原则
无脱水征和轻度脱水征的患儿可在家庭治疗,医务人员健 康宣教,使家长掌握以下几条原则:
(1)给予患儿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
(2)补锌治疗
5%GS100ml+5%NaHCO310ml(1/3张)
5%GS100ml+5%NaHCO35ml(1/6张) 5%GS100ml+5%NaHCO37ml
(2/9张)
精品课件
溶液 种类 (ml)
5%SB 10%KCl
NS (等张) 9
1.4%SB (等张) 28~30
2:1 等张含钠液.
30
47
1:1 液 (1/2张) 20
即使怀疑为细菌性腹泻时,不首先推荐使用抗生素, 因为大多数病原菌所致急性腹泻均是自限性的 对于病毒性腹泻,抗生素的应用延长病程 B
精品课件
痢疾样腹泻患儿 疑似霍乱合并严重脱水 免疫缺陷病 早产儿 慢性潜在疾病 病情重、病情迁延(高热、血性便、病程延长1周以上)
精品课件
抗病毒药物 D
推荐意见:尚无针对引起胃肠道感染的病 毒的药物,抗病毒应用于急性腹泻病的治 疗无证据,不推荐应用。
精品课件
益生菌制剂
推荐益生菌应用于急性水样腹泻。 对侵袭性的细菌导致的炎性腹泻不推荐应用。 推荐在疾病的早期给予乳杆菌 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
精品课件
消旋卡多曲能明显缩短急性水样腹泻患儿的病程 B 在最初24 h内能明显地控制腹泻症状 B
精品课件
抗生素治疗
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临床实践指南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
2016年度
精品课件
一个高峰为6至8月,主要病原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痢 疾杆菌
另一高峰为10至12月,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

伴或不伴呕吐的急性腹泻患儿的循证治疗指南

伴或不伴呕吐的急性腹泻患儿的循证治疗指南

伴或不伴呕吐的急性腹泻患儿的循证治疗指南杨玲蓉,江米足摘要:无论是社区诊所还是医院,小儿腹泻均很常见,但其诊治并不规范。

本指南基于循证原则,由澳大利亚儿童健康指南制定小组针对发病7d以内的急性腹泻患儿,制订了适合社区诊所和医院的诊治流程和规范化治疗方案,着重于脱水的评估和补液治疗。

现介绍如下。

关键词:腹泻;治疗;循证指南;儿童无论在社区诊所还是医院急诊室,小儿急性腹泻均很常见。

预防和治疗脱水是年幼腹泻患儿的常规治疗措施。

但一些全科医师尚未意识到对急性腹泻患儿并不主张做一些常规的检查及予止泻药和止吐药,也不主张即时调整饮食。

本指南基于循证原则,为基层医护人员提供伴或不伴呕吐的急性腹泻患儿的治疗方案,并获得了澳大利亚皇家全科医学院的认可[1]。

胃肠炎或急性感染性腹泻(一般持续时间<7d)的治疗是全科医师通常要面对的,也是医院急诊部门常见的诊疗活动。

儿童患胃肠炎时,75%的患儿家长或看护人会咨询全科医师,50%会寻求医院急诊部门协助,5%会征求药剂师的意见。

1 该指南的适用范围该指南适用于到医院急诊室或全科医师处就诊的伴或不伴呕吐的急性腹泻(病程<7d)患儿。

不适用于以下患儿:单纯呕吐、除胃肠炎外还有其他引起急性腹泻的原因(如尿路感染、急性阑尾炎、腹膜炎、肠套叠及抗生素不良反应)、慢性腹泻(病程>7d)及年龄小于3个月的婴儿。

指南内容包括:(1)有助于临床医师对感染性胃肠炎进行鉴别诊断的症状和体征;(2)脱水程度的评估;(3)实验室检查的指征;(4)补液治疗及口服、鼻饲、静脉补液的指征;(5)高渗性脱水和乳糖不耐受症的治疗;(6)感染控制的问题;(7)是否留院的指征。

2 该指南的形成过程《澳大利亚家庭医生》导论中有该指南的形成过程。

作者在获得许可的前提下,基于相关的、最新的、高水平的临床循证实践指南原则,对英国医院急诊部门治疗伴或不伴呕吐的腹泻患儿的方案进行了策略性检索。

指南范围扩展到包括社区诊所和医院住院病区对腹泻的治疗,因此需增加一些额外内容。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

儿科腹泻病诊疗指南腹泻病是大便次数或大便性状的改变的统称。

感染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

常见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志贺痢疾杆菌、沙门菌等。

按病程分:急性腹泻,病程<2周;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至2个月;慢性腹泻:病程>2个月。

一、病史采集(一)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首次病程记录于入院8小时内完成。

(二)大便性状、次数及病程。

(三)有无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表现。

(四)有无中毒症状。

(五)有无明显病因及诱因。

二、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体征)(一)可有不洁饮食史。

(二)共同表现呕吐、腹痛、腹泻。

重症呕吐、腹泻频繁,可吐出黄绿色或咖啡色液体,大便每日可达十余次至数十次。

(三)伴有精神委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等感染中毒症状。

(四)腹部平软或腹胀,肠鸣音活跃。

(五)重者合并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脱水程度(1)轻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5%。

患儿精神稍委靡,略有烦躁,尿量减少,口唇稍干燥,眼窝和前囟稍凹陷。

(2)中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5%~10%。

患儿精神委靡或烦躁不安,尿量明显减少,口唇干燥,哭时泪少,皮肤苍白,弹性较差,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四肢稍凉。

(3)重度脱水:失水量约在体重10%以上。

患儿精神极度委靡,表情淡漠,昏睡甚至昏迷。

尿量极少或无尿,口唇极度干燥,哭时无泪,皮肤干燥、有花纹、弹性极差,眼窝前囟极度凹陷,甚至出现休克症状。

2、脱水性质(1)等渗性脱水:最常见,血清钠为130-150mmol/L。

(2)低渗性脱水:血清钠<130mmol/L,可出现头痛、嗜睡、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3)高渗性脱水:血清钠>150mmol/L。

出现皮肤黏膜干燥、烦渴、高热、昏睡、惊厥等。

三、实验室检查(一)大便常规病毒或非侵袭性细菌感染者,大便外观常为水样或蛋花汤样便,显微镜检查无或仅有少数白细胞;侵袭性细菌所致者外观多为脓性便或黏液脓血便,镜检有较多白细胞,或同时有红细胞。

儿童急性腹泻治疗的循证评价

儿童急性腹泻治疗的循证评价

文章编号 :
Ev d n e b s d ma a e n fc id o d a u e d a r e i e e a e n g me to h l h o c t i r h a
S HU n. Mi
Z a— n ( hns ohae C ne,D pr e to e ir s homi C iee C crn etr e at n fP da i ,Wet hn eod U i rt opt ,S h a m tc s C iaScn nv s yH sil i un ei a e
维普资讯
临床 儿科杂 志 第 2 6卷 第 7期 2 0 0 8年 7月 J Ci e i rV 1 6 No7J 12 0 l P da o. . . 0 8 n t 2 u

67・ 2

循 证 医学 ・
儿童 急性 腹泻治 疗 的循证 评价
a uedare c t irh a,a r ve frl td l e a u e e e p r r d b e r h n h a e i e iw o eae i r tr s w r ef me y s a c ig te p p  ̄ n MEDL NE, EMB E, a d t o I AS n
C c rn irr (l u oD cmb r2 0 ) ya pyn ee a tk y od ,tersac e r e t ce oRC so o ha el ay al p t e e e 0 6 .B p ligrlv n e w r s h ee rh sweers td t T r b i r
舒 敏 范 娟 陈 桂 华 万 朝 敏
中 国循证 医学 中心 四川大学华 西第二 医院儿科 ( 四川 成都

全球现有儿童腹泻临床实践指南的循证评价

全球现有儿童腹泻临床实践指南的循证评价

全球现有儿童腹泻临床实践指南的循证评价作者:张扬全淑燕曾力楠黄亮汪志凌蒋璐灿黄宗瑶张伶俐来源:《中国药房》2018年第08期中圖分类号 R452;R72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18)08-1109-08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18.08.24摘要目的:评价全球现有儿童腹泻临床实践指南,为临床实践和我国儿童腹泻循证指南的制定提供证据和方法学参考。

方法: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及指南相关网站,并补充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17 年12月,采用指南研究与评价系统Ⅱ(AGREEⅡ)评价指南的方法学质量,由2名研究员独立完成,以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计算不同研究者评价结果的组间差异,并分析比较各指南的异同。

结果:初检获得1 168篇相关文献,最终纳入指南15个,其中美国3个,英国2个,世界卫生组织(WHO) 2个,意大利、欧洲、印度、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南威尔士、南非和中国各1个。

15个指南中,10个为循证指南,5个为非循证指南,指南证据级别与推荐强度方法不一。

两名研究员评价得分ICC >0.75,P关键词儿童腹泻;儿童急性胃肠炎;临床实践指南;指南研究与评价系统Ⅱ;循证评价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global existed diarrhea guidelines of children,and provide evidence and methodology reference for clinical practice and the formulation of diarrhea evidence-based guideline of children in China. METHODS: Retrieved from PubMed, Embase,CBM, CNKI, VIP, Wanfang databases and related websites, references included in studies were retrieved additionally from database building to Dec. 2017. The methodological quality of the guideline was evaluated by 2 researchers independently with guideline evaluation toolⅡ(AGREEⅡ). ICC analysis was used to calcul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2 researchers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 of the guidelines. RESULTS: A total of 1 168 literatures were collected primarily, and 15 guidelines were involved finally, among which 3 guidelines were from USA, 2 from British, 2 from WHO, each one from Italy, Europe, India, Australia,Malaysia, New South Wales, South Africa and China, respectively. Of 15 guidelines, there were 10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and 5 non-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evidence levels of guidelines and the method of recommendation intensity were different. ICC of 2 researchers were higher than 0.75(PKEYWORDS Pediatric diarrhea; Pediatric acute gastroenteritis; Clinical guideline; AGREE Ⅱ; Evidence-based evaluation腹泻是由多病因、多因素引起的儿科常见疾病[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论在社区诊所还是医院急诊室,小儿急性腹泻均很常见。

预防和治疗脱水是年幼腹泻患儿的常规治疗措施。

但一些全科医师尚未意识到对急性腹泻患儿并不主张做一些常规的检查及予止泻药和止吐药,也不主张即时调整饮食。

本指南基于循证原则,为基层医护人员提供伴或不伴呕吐的急性腹泻患儿的治疗方案,并获得了澳大利亚皇家全科医学院的认可[1]。

胃肠炎或急性感染性腹泻(一般持续时间<7d)的治疗是全科医师通常要面对的,也是医院急诊部门常见的诊疗活动。

儿童患胃肠炎时,75%的患儿家长或看护人会咨询全科医师,50%会寻求医院急诊部门协助,5%会征求药剂师的意见。

1 该指南的适用范围该指南适用于到医院急诊室或全科医师处就诊的伴或不伴呕吐的急性腹泻(病程<7d)患儿。

不适用于以下患儿:单纯呕吐、除胃肠炎外还有其他引起急性腹泻的原因(如尿路感染、急性阑尾炎、腹膜炎、肠套叠及抗生素不良反应)、慢性腹泻(病程>7d)及年龄小于3个月的婴儿。

指南内容包括:(1)有助于临床医师对感染性胃肠炎进行鉴别诊断的症状和体征;(2)脱水程度的评估;(3)实验室检查的指征;(4)补液治疗及口服、鼻饲、静脉补液的指征;(5)高渗性脱水和乳糖不耐受症的治疗;(6)感染控制的问题;(7)是否留院的指征。

2 该指南的形成过程《澳大利亚家庭医生》导论中有该指南的形成过程。

作者在获得许可的前提下,基于相关的、最新的、高水平的临床循证实践指南原则,对英国医院急诊部门治疗伴或不伴呕吐的腹泻患儿的方案进行了策略性检索。

指南范围扩展到包括社区诊所和医院住院病区对腹泻的治疗,因此需增加一些额外内容。

为了与当地医疗实践相一致并适于在当地使用,作者对指南进行了修改,部分内容有一些变化[2]。

根据资料来源不同将循证依据从高到低依次分为A、B、C、D4个等级。

A:随机对照研究(RCT)的荟萃分析(Meta分析)或系统综述、RCT研究;B:高质量的病例对照或队列研究的系统综述、高质量低风险偏倚的病例对照或队列研究;C:高风险偏倚的病例对照或队列研究;D:病例报道、系列病例、专家意见。

3 建议3.1 诊断虽然健康婴幼儿大便性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腹泻定义为患儿大便习惯的改变导致大便次数的显著增加和(或)大便变得更加松软。

3.2 鉴别诊断诊断小儿腹泻时需进行的鉴别诊断,见表1。

表1 儿童腹泻的鉴别诊断临床表现可能的诊断胃肠炎松散大便、很少带有血或白细胞,有呼吸系统症状病毒性胃肠炎松散/水样便、可带有血或常见分叶核白细胞,痉挛性腹痛,起病急骤(志贺菌) 细菌性胃肠炎/食物中毒多系统受累,体质量减轻寄生虫性胃肠炎其他急性腹泻排尿困难,尿频,排尿时烧灼感尿路感染松散大便,转移性右腹股沟区痛,如穿孔则伴高热急性阑尾炎或腹膜炎腹部膨隆,黏液血便肠套叠畏食,松散大便,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其他慢性腹泻贫血,带血水样便牛奶过敏/不耐受生长缓慢,贫血,解大量浅色泡沫状大便谷蛋白过敏(乳糜泻)排便急,里急后重,体质量减轻溃疡性结肠炎体质量减轻,肛门周围疾病局限性肠炎(克罗恩病)呼吸道感染,生长缓慢,肥胖,超重体型,大便恶臭囊性纤维化腹部膨隆,倦怠,生长缓慢,面色发绀,水肿,大便恶臭先天性巨结肠4 实验室检查4.1 大便培养明确腹泻病因对每个患儿都很重要,但并非一定要在明确病原微生物后才可以开始治疗。

因此,不主张仅仅为了抗微生物治疗的目的而行大便培养。

有医师认为明确病因可能对疾病预后有更加清楚的评估,但与脱水引起的急性风险相比,明确病因似乎并不显得非常迫切。

从公共卫生的角度出发,明确引起社区感染的病原微生物显然非常重要,尤其是当疾病暴发流行或发生食物中毒时,明确其原因(志贺菌、沙门菌或弯曲菌感染)及其任何相关因素均非常重要。

但无证据支持要常规进行大便培养。

因此,当急性腹泻患儿就诊时,全科医师何时进行大便培养?以下因素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且可作为大便培养的指征,循证依据:(1)C级循证依据:①有大便带血病史,含或不含黏液;②突发腹泻,大便每日4次以上,且腹泻前无呕吐;③体温>40℃;④最初24h内大便≥5次。

(2)D级循证依据:①全身不适,严重或持续腹泻;②病史提示食物中毒的可能;③近期有海外旅行史。

4.2 血生化检查多项医院队列研究发现,近来在发达国家急性胃肠炎很少发生电解质紊乱,因此同样不推荐对急性腹泻患儿常规行血生化检查。

无证据支持要常规行血电解质、BUN/Cr或碳酸氢盐检查。

但当腹泻患儿(伴或不伴呕吐)出现以下情况时需采血行BUN/Cr、电解质和碳酸氢盐检查(D级循证依据):(1)有循环系统损害的重度脱水;(2)可能存在高渗状态的中度脱水;(3)诊断不明确的中度脱水或存在其他病理因素;(4)需静脉补液时;(5)出现12h或更长时间无尿时。

5 评估腹泻的评估重点在于对脱水严重程度的评估:轻、中、重度。

儿童腹泻时,无论伴或不伴呕吐,如未摄入足够水分,则可迅速出现脱水,若脱水未被及时纠正,则会产生严重后果。

对脱水严重程度最准确的评估是根据体质量丢失量占脱水前总体质量的百分比,但临床很难获得患儿患病前的准确体质量。

儿童脱水的临床表现和检测常不太准确,因此综合评估较单一评估更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脱水严重程度评估的循证依据:(1)A级循证依据:腹泻患儿脱水体征常不太准确,因此难以准确评估脱水的严重程度。

(2)A级循证依据: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皮肤弹性和呼吸节律是评估脱水最有用的指征。

应在这些指征和其他关键指征的基础上综合进行脱水严重程度的评估。

(3)A级循证依据:父母报告尿量正常提示脱水的可能性降低,但尿量减少也并不表明脱水的可能性增加。

腹泻患儿病史中有以下因素时,提醒临床医师存在脱水的高风险(D级循证依据):(1)年龄<6个月的婴儿;(2)在过去24h腹泻8次以上者;(3)在过去24h腹泻伴4次以上且伴明显呕吐者(不包括不费力的、少量呕吐);(4)有短肠综合征、代谢性疾病及生长发育迟滞等并存疾病者;(5)拒绝口服补液者。

6 非药物治疗治疗胃肠炎最重要的原则是补液和防止脱水。

有确切证据支持采用口服补液治疗轻、中度脱水。

澳大利亚市面上有售的口服补液盐(ORS)包括Hydralyte、Gastrolyte、Pedialyte和Repalyte等。

水、果汁、提神饮料和软饮料一般含钠、钾低而含糖量高,因此在补充脱水患儿丢失的水、电解质方面效果均不及ORS。

与ORS相比,运动饮料含糖量高达5倍,而含钠量仅为前者的1/10,因此也不适合用于脱水患儿的治疗。

如患儿拒绝口服ORS,可将不加甜味料的果汁稀释4倍或将提神饮料稀释10倍饮用(非进餐时)。

口服补液的循证依据:(1)A级循证依据:口服补液是继发于胃肠炎的轻、中度脱水患儿的标准化治疗方案。

(2)D级循证依据:ORS较水、稀释的果汁、稀释的软饮料或稀释的提神饮料更能有效纠正腹泻患儿脱水。

(3)D级循证依据:对轻度脱水或有脱水风险的腹泻患儿应频繁予常饮用液体,避免予碳酸饮料或未稀释的果汁。

无证据具体说明中度脱水患儿一旦采用ORS补液,应以怎样的速度迅速补充已丢失的液体量。

对综述类论文和其他指南的分析表明,ORS可用于纠正脱水,并应每3~4h给予1次。

对于缺乏证据的部分,指南制定小组(GDG)提出了共识性建议。

无证据表明是间断鼻饲还是连续鼻饲对纠正脱水更有效。

RCT表明中度脱水患儿使用ORS经鼻饲补液和经静脉补液一样有效。

在院外接受ORS的患儿再次发生呕吐和腹泻的次数明显少于在院内接受静脉补液者,且具有更好的体质量增长。

一项试验的有限证据表明重度脱水患儿可能也是如此。

中度脱水患儿只有不耐受鼻饲补液或鼻饲补液无效的情况下(如持续呕吐或脱水加重)才采用静脉补液。

无证据表明在静脉补液之前应对鼻饲补液疗效观察多长时间。

有关补液的循证依据:(1)D级循证依据:继发于急性胃肠炎的中度脱水患儿可少量多次(10~20mL·kg-1·h-1)口服ORS,持续4h。

(2)D级循证依据:对中度脱水患儿只要具备现实可能性就应每15min予1次ORS口服,约5mL·kg-1。

现实可能性指患儿看护人愿意且能够在监督下执行此方案。

如条件不具备,则可经鼻饲管(首选)纠正脱水或采用静脉补液。

(3) D级循证依据:如果患儿不能或拒绝接受口服补液达1h以上,或者在此期间脱水加重,则采用鼻饲补液。

(4)D级循证依据:如患儿有持续呕吐或脱水加重,不能或不愿接受鼻饲补液时则采用静脉补液。

7 药物治疗7.1 止泻药许多家长和医疗专业人员仍然认为腹泻好转才表明治疗成功。

另一方面,由于患儿的护理问题和家长工作受影响等因素,持续腹泻可能会引起家庭成员关系紧张。

其他因素也导致人们习惯于在急性感染性腹泻时使用止泻药物。

与此相反,多项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止泻药的益处很少,甚至其临床症状的改善可能也不明显;还有一项研究表明其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概率很高。

止泻药物在儿童的使用经验源于洛哌丁胺。

此外,GDG一致认为胃肠炎患儿不应使用止泻药,因为无证据表明其能有效减轻腹泻,并且其具有潜在的严重不良反应。

止泻药使用的循证依据:(1)A级循证依据:不推荐使用洛哌丁胺治疗儿童急性胃肠炎。

(2)D级循证依据:急性胃肠炎患儿不使用止泻药物。

7.2 止吐药对呕吐的大多数研究均以奥坦西隆作为试验药物。

一项对奥坦西隆、甲氧氯普胺和安慰剂疗效进行比较的研究发现甲氧氯普胺不能明显减轻呕吐。

应注意到除了治疗化疗和放疗引起的呕吐或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外,澳大利亚尚未批准奥坦西隆用于儿童患者。

目前尚缺乏证据评估其他止吐药对腹泻和呕吐患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报道。

GDG同意止吐药不应常规用于此类患儿。

止吐药使用的循证依据:(1)A级循证依据:腹泻和呕吐患儿不应使用胃复安,因其不仅不会减少呕吐,还会增加患儿腹泻的持续时间和(或)严重程度。

(2)A级循证依据:止吐药不应常规用于腹泻和呕吐患儿。

7.3 益生菌益生菌是一类由活的微生物组成的可能有益于健康的食品添加剂。

在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使用益生菌已有若干年的历史。

4项使用“乳酸菌caseii GG”或“Biolactis”所做的研究表明益生菌对轮状病毒性胃肠炎患儿有益,但这两种产品目前在澳大利亚市面上均无销售。

益生菌使用的循证依据(A级):益生菌是治疗腹泻患儿脱水的一种有效的辅助方法。

然而在此类患儿身上证实了其有效性的产品(“乳酸菌caseii GG”或“Biolactis”)目前在澳大利亚尚不能获得。

其他益生菌也可能有效,但在无进一步研究的情况下不能推荐使用。

7.4 饮食过去在纠正脱水期间患儿是禁食的(常持续24h以上),目前则用逐渐增加浓度的牛奶喂养胃肠炎患儿。

这并不以任何证据为基础,但这样做可降低乳糖不耐受症的发生率。

有证据支持对已断奶的患儿要早期给予与年龄相适应的饮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