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合集下载

葡萄糖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疾病详解

葡萄糖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疾病详解

疾病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英文名: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缩写:别名: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G-6-PD 缺乏症疾病代码:ICD:D55.0概述: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是红细胞糖代谢磷酸己糖旁路中的一个关键酶。

红细胞 G-6-PD 缺乏症(erythrocyte G-6-PD deficiency)是指红细胞G-6-PD 活性降低和(或)酶性质改变,导致以溶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新生儿黄疸、蚕豆病、药物性溶血、感染诱发溶血等。

如只有红细胞 G-6-PD 活性降低和(或)性质改变,而无溶血等临床表现,则称为红细胞G-6-PD 缺乏或缺陷。

在我国,红细胞 G-6-PD 缺乏症是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症中最常见的一种。

流行病学:本病呈世界性分布,目前全球有超过2 亿人罹患G-6-PD 缺乏症。

携带G-6-PD 缺乏基因者估计占世界人口的7%,每年约出生450 万G-6-PD 缺乏儿。

G-6-PD 缺乏症的发生率和基因频率有明显的种族和地理分布差异,我国处于高发区。

欧洲、亚洲和我国均有“南高北低”的分布特点。

根据遗传学原理,G-6-PD 缺乏症最好用基因频率。

国内于 1983 年组成的全国G-6-PD 普查协作组曾对 7 个省、市、自治区的 9 个民族 19025(男性)进行了基因频率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国此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即:①基因频率为 0.0000~0.4483,最高的基因频率发现于海南一个苗族半隔离群;②分布呈“南高北低”的趋势,北方各省出现一些散发病例,但相当一部分患者的祖籍在南方;③同一民族不同地区的基因频率有明显差别,而同一地区不同民族间反而差异不大,发病率分布的不均一据认为与恶性疟的自然选择有关。

血液内科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诊治规范

血液内科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诊治规范

血液内科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诊治规范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指因G-6-PD缺乏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临床上可分为无诱因的溶血性贫血、蚕豆病、药物诱发和感染诱发的溶血性贫血以及新生儿黄疸5种类型。

(一)诊断要点1.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由于G-6-PD缺乏,红细胞不能生成足够的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试管中加入亚甲蓝时,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少于正常值(75%以上)。

本法简便,适用于过筛试验或群体普查,缺点是有假阳性。

2.荧光斑点试验NADPH在长波紫外线照射下能显示荧光。

G-6-PD缺乏的红细胞内NADPH少,所以荧光出现延迟。

G-6-PD正常者10min 内出现荧光。

可依此推测G-6-PD活性,试验操作方便,采血少,特异性也高。

3.硝基四氮唑蓝纸片法红色滤纸片被G-6-PD正常红细胞还原成紫蓝色,严重G-6-PD缺乏者滤纸仍为红色。

4.红细胞海因小体计数在所采血中先加入乙酰苯肼,37℃温育后做甲基紫活体染色。

G-6-PD缺乏的红细胞内可见海因小体,计数>5%有诊断意义。

5.G-6-PD活性测定最为可靠,是主要诊断依据。

但在溶血高峰期及恢复期,酶活性可以正常或接近正常。

Zinkham法的正常值为(12.1±2.09)U/gHb(37℃)。

(二)临床类型及治疗1.无诱因的溶血性贫血属于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的一种,G-6-PD可低至0,温育后红细胞渗透性脆性正常,温育后自体溶血试验阳性,无血红蛋白病,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

输血及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改善病情,切脾效果不理想,需慎重。

2.蚕豆病由于食蚕豆后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是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地农村常见的血液病。

系蚕豆中何种物质引起尚无定论。

患者并非每年食蚕豆均发病,发病程度与食蚕豆量并不成比例。

患者绝大多数为儿童,3岁以上发病者占70%左右。

男性显著多于女性。

起病急骤,均在食新鲜蚕豆数小时突然发病。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遗传学研究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遗传学研究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遗传学研究概述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缺乏症)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红细胞酶缺陷性贫血。

本文将探讨G6PD缺乏症的遗传学特征、致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该遗传性疾病。

一、遗传学特征G6PD缺乏症是X连锁隐性遗传方式的一种遗传性疾病。

这意味着男性只需要一个受影响的基因就可以表现出该缺陷,而女性则需要两个受影响的基因才会表现出该缺陷。

因此,男性的患者比例较高。

二、致病机制G6PD是体内重要的代谢酶之一,在细胞内起着氧化还原反应催化剂的作用。

当体内存在G6PD活性降低或完全丧失时,红细胞无法抵御氧化应激,导致氧化应激损伤和溶血。

此外,某些药物、感染和食物摄入等因素也可触发病发。

三、临床表现G6PD缺乏症的临床表现通常与红细胞溶血有关。

在孟加拉国、地中海地区和非洲等高发地区,尤其是登革热高发地区,G6PD缺乏症更容易引起急性溶血危机。

急性溶血反应可以导致黄疸、贫血以及肝脾肿大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危及生命。

四、遗传咨询和筛查由于G6PD缺乏症的遗传方式与表型变异性复杂,遗传咨询和筛查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

对那些家族中有G6PD缺乏症患者或携带者的人进行基因检测可帮助确定个人是否具有遗传风险,并进行相应的建议和干预。

五、治疗与管理目前对于G6PD缺乏症还没有特定的治疗方法。

在急性溶血危机发作时,积极处理黄疸、维持液体平衡和红细胞输注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此外,避免接触过敏源和提供足够的营养也对预防和管理G6PD缺乏症患者至关重要。

结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红细胞酶缺陷性贫血。

通过了解其遗传学特征、致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可以更好地辨识该疾病并进行有效的管理。

遗传咨询与筛查对于预防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而在治疗与管理方面目前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改进。

未来,我们希望能通过深入的遗传学研究为G6PD缺乏症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更为准确和有效的方案。

g6pd缺乏症(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g6pd缺乏症(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G6PD缺乏症(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G6PD缺乏症,是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最常见的一种遗传性酶缺乏病,俗称蚕豆病。

G6PD缺乏症发病原因是由于G6PD基因突变,导致该酶活性降低,红细胞不能抵抗氧化损伤而遭受破坏,引起溶血性贫血。

疾病简介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世界上最多见的红细胞酶病,据统计全球约有近4亿人G-6-PD缺陷。

本病常在疟疾高发区、地中海贫血和异常血蛋白病等流行地区出现,地中海沿岸、东南亚、印度、非洲和美洲黑人的发病率较高。

我国是本病的高发区之一,分布规律呈“南高北低”的态势,长江流域以南,尤以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为高发区,发生率为4%-15%,个别地区高达40%。

中医学名G6PD缺乏症其他名称蚕豆病英文名称glucose-6-phos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G-6-PD所属科室内科- 血液内科主要症状慢性溶血性贫血、急性起病、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主要病因进食新鲜蚕豆禁用磺胺嘧啶、SMZ、SMZ—TMP等传染性无传染性疾病分类本病有多种G-6-PD基因变异型,伯氨喹啉型药物性溶血性贫血或蚕豆病,感染诱发的溶血,新生儿黄疸等。

发病原因诱因有:①蚕豆;②氧化药物:解热镇痛药、磺胺药、硝基呋喃类、伯氨喹、维生素K、对氨基水杨酸等;③感染:病原体有细菌或病毒。

发病机制本病是由于调控G-6-PD的基因突变所致。

呈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

由于G-6-PD基因的突变,导致红细胞葡萄糖磷酸戊糖旁路代谢异常,当机体受到伯氨喹啉型药物等氧化物侵害时,氧化作用产生的H2O2不能被及时还原成水,过多的H2O2可致血红蛋白和膜蛋白均发生氧化损伤。

最终造成红细胞膜的氧化损伤和溶血。

溶血过程呈自限性,因新生的红细胞G-6-PD活性较高,对氧化剂药物有较强的“抵抗性”,当衰老红细胞酶活性过低而被破坏后,新生红细胞即代偿性增加,故不再发生溶血。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磷酸戊糖途径
二、发病机制
1.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男多于女。 2.G-6-PD缺乏导致红细胞不能产生足够的还原型烟 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还原型谷胱 甘肽(GSH)显著减少,使红细胞对氧化的攻击敏 感性增高,Hb的巯基遭受氧化损伤,形成高铁血红 蛋 白 和 变 性 Hb , 沉 积 在 红 细 胞 膜 形 成 海 因 小 体 (Heinz body),红细胞变形性下降,被单核-巨 噬细胞吞噬破坏发生血管外溶血;而细胞膜脂质的 过氧化作用则是血管内溶血急性发作的主要因素。
五、诊断
1.G-6-PD缺乏症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证据。 2.对于有阳性家族史,病史中有急性溶血特征,有食蚕豆或服药等诱因者,应考虑本病并进行相 关检查。 3.如筛选试验中有两项中度异常或一项严重异常,或定量测定异常即可确立诊断。
六、治疗
1.没有外源性氧化剂作用的情况下,绝大多数G-6-PD缺陷者的红细胞表现正常,不需要治疗。 2.防治原则 ①避免氧化剂的摄入;②积极控制感染;③对症治疗。 3.急性溶血者,去除诱因,注意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和肾功能不全等;输注红细胞(避免亲属 血)可改善病情。 4.患本病的新生儿发生溶血伴核黄疸 换血、光疗或苯巴比妥注射。
1.G-6-PD缺乏症指参与红细胞磷酸戊糖旁路代谢的G-6-PD活 性降低和/或酶性质改变导致的以溶血为主要表现的一种遗传性 疾病。 2.根据溶血发生时的诱因不同分为以下五种临床类型:药物或 氧化剂诱发的溶血性贫血 、 感染期间发生的溶血性 贫 血 、 蚕豆 病、新生儿黄疸、慢性非球形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 3.G-6-PD缺陷本身不需要治疗,防治原则为避免氧化剂的摄入、 积极控制感染和对症治疗。
二、发病机制
三、临床表现
根据溶血发生时的诱因不同分为以下五种临床类型: 1.药物性溶血性贫血。 2.蚕豆病。 3.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4.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 5.其他诱因(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筛查

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筛查

正常值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值75%以上,荧光斑点试验10分钟内出现荧光,硝基四氮唑蓝纸片法呈紫蓝色。葡萄糖 6-磷酸脱氢酶正常值为12.1土 2.09IU/gHb(37 ℃)。
临床意义
异常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新生儿黄疸、蚕豆病、药物性溶血、感染诱发 溶血等。如只有红细胞G-6-PD活性降低和(或)性质改变,而无溶血等临床表现,则称为红细胞G-6-PD缺乏或缺陷。 在我国,红细胞G-6-PD缺乏症是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症中最常见的一种。 需要检查的人群:父母有该疾病且婴 儿也表现出以上症状的。息不良,饮食不当,过度疲劳。 检查时要求:积极配合医生的工作。
检查过程
(1)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由于G6PD缺乏,红细胞不能生成足够的 NADPH,试管中加入美蓝 (作用如氢离子 传递物,在还原型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及 NADPH的作用下可使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正铁血红蛋白 )时,高铁血红 蛋白还原低于正常值 (75%以上 ),严重者低于 30%.本法简便,适用于过筛试验或群体普查。缺点是有假阳性。 (2)荧光斑点试验NADPH在长波紫外线照射下能显示荧光。G6PD缺乏的红细胞内NADPH少,所以荧光出现延迟。 G6PD正常者10分钟内出现荧光,严重缺乏者30分钟仍不出现荧光。可依此推测 G6PD的活性,试验操作方便,采 血少,特异性也高。 (3)硝基四氮唑蓝纸片法红色滤纸片被 G6PD正常红细胞还原成紫蓝色,严重缺乏者仍为红 色。
相关疾病
小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溶血性贫血,新生儿黄疸,贫血
相关症状
生理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新生儿贫血,溶血性贫血,贫血,黄疸
谢谢观看
葡萄糖 6 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筛查
介绍
01 正常值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是怎么回事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是怎么回事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病理病因,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病因1.G-6-PD及其生化变异型“正常”酶称之为G-6-PD B,G-6-PD缺乏症是由于编码G-6-PD氨基酸序列的G-6-PD结构基因异常所致。

部分纯化残存酶的详细的生化研究提示它们之间存在异质性,这些异常的酶即为G-6-PD生化变异型。

196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对G-6-PD变异型的命名、分型标准及方法作了统一规定。

G-6-PD的定型主要根据电泳速率及酶动力学特征参数,诸如酶活性、电泳速率、6-磷酸葡萄糖(G6P)和辅酶Ⅱ(NADP)的米氏常数(KM),底物同类物(去氧G6P、磷酸半乳糖、脱氨NADP、辅酶Ⅰ)利用率、热稳定性、最适pH,但最低限度需要下列5项:①酶活性;②电泳速度;③G-6-PD米氏常数;④去氧G6P的相对利甩率;⑤热稳定性。

目前,国际上现已报道的G-6-PD变异型有400余种,其中约300种是按WHO推荐的标准方法进行鉴定的,还有大约100种变异型是采用其他方法鉴定的。

根据这些变异型的酶活性和临床意义分为5大类:第1类变异型活性非常低(低于正常的10%)伴有终身溶血性贫血;第2类变异型,尽管体外活性非常低,但不伴有慢性溶血,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会发生溶血,这1类型是常见的类型如G-6-PD地中海(Mediterranean)型;第3类变异型其酶活性为正常的10%~60%,只有在服用某些药物或感染时才会发生溶血;第4类变异型是由于不改变酶的功能活性的突变所致;第5类变异型其酶的活性是增高的。

第4和第5类没有临床意义。

在中国人中已在香港、台湾和海外华侨中发现12种,杜传书等在广东、海南、贵州、四川、贵阳、云南等省发现35种,其中12种为世界上的新类型。

国人变异型主要属于第2和第3类变异型。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概述]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主要特点是氧化性损伤、自限性溶血、诱因和临床表现不均一。

G6PD可催化生成辅酶II(NADPH),用以维持GSH还原状态,避免红细胞受氧化物的损害。

含氧化性基团的药物(如多种解热镇痛剂)和食物(如蚕豆中的蚕豆嘧啶)、细菌和病毒性感染、机体应激状态突然变化等因素,均可导致G6PD缺乏的红细胞溶血。

该病地理分布广泛,种族间发病率差异很大,我国的发病率在4%-15%,华南、西南地区为高发区。

G6PD缺乏作为遗传背景,根据不同的诱因,在临床上主要有5种表现类型,即新生儿黄疸、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GNSHA)、蚕豆病、药物性溶血和感染性溶血。

[临床表现]1.急性溶血和慢性溶血均可见,以溶血急性发作多见。

2.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婴幼儿多见,男性显著多为女性。

3.年轻型患者无溶血发作时可无明显贫血、黄疸,脾脏轻度肿大或无肿大。

4.急性溶血主要表现为血管内溶血,贫血、黄疸伴有酱油色血红蛋白尿。

重者可出现溶血危象。

极重型患者可出现休克、肾衰竭。

5.G6PD缺乏症所致急性溶血的特点是具有自限性,即当溶血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溶血的诱因虽未解除,溶血过程不再发展,恢复过程长短与患者酶缺乏程度有关。

[诊断要点]1.病史、溶血诱因及籍贯(1)有新生儿黄疸史、CNSHA和(或)急性溶血史。

(2)近期(1~7天内)食用蚕豆或蚕豆制品;母亲食用蚕豆后,患儿吸吮其母乳而发病。

(3)近期患病毒或细菌性感染。

(4)近期食用药物后出现溶血症状。

(5)患者籍贯多见于华南、西南地区,其他地区散在发生。

2.临床症状(1)慢性期:具有轻度慢性溶血性贫血指征,脾无明显肿大。

(2)发作期:具有急性血管内溶血指征,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急剧下降,皮肤巩膜黄染,尿液呈酱油色或浓茶色,可伴有畏寒、发热、呕吐、腰腹疼痛等。

(3)家系中男性患者症状明显严重。

3.实验室数据(1)非特异性溶血指标:1)符合溶血指征,尤其是血管内溶血指征如血红蛋白尿检阳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碳氢钠碱化尿液:防止血红蛋白在肾小管内沉积 ,破坏肾组织而损害肾功能
5.补液:多饮水或适当输入液体,以改善微循环,维持有效
血循环,促进肾脏排酸及排血红蛋白尿功能。但应防止急性肾 功能衰竭
6.纠正酸中毒:溶血期常出现不同程度的酸中毒, 应及时纠正
7.抗生素的使用:合并感染者使用抗生素
病史汇报:
护理措施:
1 体温过高:?
进行物理降温,如温水拭浴、冰敷等,避免药物降温,尤 其是解热镇痛药物:乙酰水杨酸,非那西丁,扑热息痛 、 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物有强氧化性,可再次引起溶血 而使病情加重。
2 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黄疸对皮肤的刺激,患儿常出现皮肤瘙痒,应加强皮肤护 理:每天予温水擦浴l次,偶尔应用止痒剂,并剪短患儿 指甲,避免抓破皮肤。衣服宜宽松、柔软。保持床单位整 洁。
7 焦虑:
做好心理护理,加强沟通,取得患儿及其家属信任。利用 所学的医学知识耐心详细地讲明该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 让患儿及家属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消除思想顾虑和恐慌 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积极配合治疗。
8.知识缺乏:
蚕豆病起病急,病情凶险,但目前此病症暂无法根治,重 在预防。因此加强对患儿及家人的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谢!
辅助检查
血清铁蛋白测定:铁蛋白〉1650.0↑ng/mL 促红细胞生成素测定:促红细胞生成素〉 750.0↑mlu/mL 尿常规:潜血+↑,尿酮体+++↑,尿红细胞镜检 6↑/HP(高倍),尿白细胞镜检170↑/HP(高倍),提示 溶血、尿路感染 粪常规+隐血:白/脓细胞-/HP,红细胞-/HP,潜血(OB) 阴性 门诊G-6-PD活性检测示:2.50↓u/gHb,提示g6pd缺乏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 腹部B超:肝、胆、脾、胰、双肾未见明显异常
5 营养失调:
入院后应立即终止进食蚕豆或蚕豆制品,给予与溶血无关的 饮食。可以多摄入一些含抗氧化剂丰富的新鲜蔬菜和瓜果, 如西红柿、胡萝卜、油菜、芹菜、菠菜、黄瓜、桔、桃等。 也可多吃富含蛋白质食物,如猪肝、瘦肉、青鱼等。
6.1 急性肾功能衰竭
由于红细胞本身酶的缺陷,使红细胞过度破坏,大量血红 蛋白沉积在肾小管,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因此护士应密切观察患儿的尿量,颜色的变化,并准确记 录24h尿量。如尿的颜色持续或进行性加深,尿量每天少于 90~350 mL,提示溶血在持续进行,或已并发休克致尿闭 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应及时报告医生。
病史汇报:
入院查体:T37.9℃,HR172次/分,R48次/分, Bp104/57mmHg,神清,精神软,颈软,全身皮肤及巩 膜苍黄,口唇黏膜苍白,呼吸略促,咽充血,双肺听 诊呼吸音粗,未及明显哕音,心音中,律齐,未及杂音, 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明显肿大,四 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指端温,毛细血管充盈时间2s, 神经系统检查阴性。
疾 病 查 房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缺乏症
查房目标:
1.了解 G-6-PD 缺乏的病因
2.熟悉蚕豆病的治疗原则 3.掌握蚕豆病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4.掌握有关蚕豆病的健康宣教
病史汇报:
患儿,杨秀国,男,1Y5M,因发现血尿3天,发热半天入 院。3天前食用蚕豆后出现肉眼血尿,脸色苍白,精神软, 就诊于安吉县人民医院,査泌尿系统超声提示:双肾,输 尿管,膀胱未见明显异常,予口服药物治疗(具体治疗不 详),患儿仍解红色尿液,半天前患儿出现发热,体温最 高38.1℃,无畏寒寒战,无抽搐,就诊于我院急诊,査血 常规:白细胞计数19.23↑×109/L,淋巴细胞28.3%,中 性粒细胞66.4%,血红蛋白37↓g/L,网织红细胞4.0↑%, 超敏C反应蛋白71↑mg/L,予输血及碱化尿液治疗,急诊 拟“溶血性贫血”收入院。
患儿,杨秀国,男,1Y5M,因发现血尿3天,发热半天入 院。3天前食用蚕豆后出现肉眼血尿,脸色苍白,精神软, 就诊于安吉县人民医院,査泌尿系统超声提示:双肾,输 尿管,膀胱未见明显异常,予口服药物治疗(具体治疗不 详),患儿仍解红色尿液,半天前患儿出现发热,体温最 高38.1℃,无畏寒寒战,无抽搐,就诊于我院急诊,査血 常规:白细胞计数19.23↑×109/L,淋巴细胞28.3%,中 性粒细胞66.4%,血红蛋白37↓g/L,网织红细胞4.0↑%, 超敏C反应蛋白71↑mg/L,予输血及碱化尿液治疗,急诊 拟同时,丙种球蛋白还有营养、提高免 疫力、预防感染的功效,且副作用少,不传播肝 炎病毒等疾病。现有文献报道,加用丙种球蛋白 的治疗组可使贫血较早纠正,缩短疗程。综上所 述,丙种球蛋白在小儿蚕豆病治疗中有确切疗效, 特别是紧急情况下不能及时输血的基层医院,在 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加用丙种球蛋白值得推广。
病史汇报:
入院查体:T37.9℃,HR172次/分,R48次/分, Bp104/57mmHg,神清,精神软,颈软,全身皮肤及巩 膜苍黄,口唇黏膜苍白,呼吸略促,咽充血,双肺听 诊呼吸音粗,未及明显哕音,心音中,律齐,未及杂音, 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明显肿大,四 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指端温,毛细血管充盈时间2s, 神经系统检查阴性。
单核-吞噬细 胞系统作用
具有强氧化 性的特定物 质或服用了 这类药物
Hb大量氧化成 MetHb(高铁 血红蛋白), Hb含量减少
血红蛋白 大量溢出
单核-吞噬细 胞系统作用
胆红素大 量产生
临床表现:
①大多在食蚕豆后1至2天发病 ②中毒表现: 1.早期有恶寒、微热、头昏、倦怠无力、食欲缺乏、 腹痛 2.继而出现黄疸、贫血、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 3.此后体温升高,倦怠乏力加重,可持续3日左右 4.溶血性贫血出现的同时,出现呕吐、腹泻和腹痛加 剧,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约50%患者脾大。 5.严重时有尿团、休克、心功能和肾功能衰竭,若急 救不及时常于1~2日内死亡。
实验室检查:
1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MHb)正常人还原率>75%(比 色法),蚕豆病患者MHb还原率31%~74%(女性遗传者), 还原率<30%(男性) 2 血象;红细胞与血红蛋白迅速下降,白细胞可增高, 血小板正常或偏高 3.骨髓象;粒系、红细胞系均明显增生 4 尿常规;尿隐血实验60%-70%呈阳性。严重时可导 致肾功能损害,出现蛋白尿、红细胞尿及管型尿,尿 胆原和尿胆红素增加 5 血清游离血红蛋白增加,结合珠蛋白降低 6 G-6-PD活性测定减低
5-磷酸 核酸
NADPH(还原型辅酶Ⅱ)产生的唯一途径,能维持 GSH(谷胱甘肽)的正常含量和还原状态。GSH不仅是 体内重要氧化剂,还保护红细胞膜蛋白的完整性
NADPH + H+
G6PD缺乏
发病机制:
NADPH严重 缺乏
GSH难以保 持还原状态 红细胞膜 完整性破 坏
NADPH—高铁 血红蛋白还原 酶活性低
6.2急性心功能衰竭
溶血患儿血液粘稠度下降,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为了保证 脏器的血液供应,临床上患儿往往出现心动过速,表现为 烦躁不安,呼吸急促等症状。故护理人员必须严密观察心 脏搏动的频率、节律,配合医生使用强心剂,以减慢心率, 增加心肌收缩力。必要时给低流量吸氧,输液时应控制好 输液滴速,输液速度<5ml/(kg*h),防止发生肺水肿加重病 情
分布特点:
我国是本病的高发区之一,呈南高北低的分 布特点,患病率为0.2-44.8%。主要分布在长 江以南各省,以海南、广东、广西、云南、 贵州、四川等省为高。
简单认识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葡萄糖磷酸戊糖途径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起关键 作用
葡萄 糖
磷酸化
6-磷酸 葡萄糖
磷酸戊糖途径
出院诊断
1.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缺乏
定义: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是最常见的一种 遗传性酶缺乏病,俗称蚕豆病。属X连锁不完 全显性遗传,由于G6PD基因突变,导致该酶活 性降低,红细胞不能抵抗氧化损伤,因此当食 用新鲜蚕豆等强氧化食物后可引起急性血管内 溶血。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初夏蚕豆成熟季 节。
护理问题:
1 体温过高:与感染、溶血有关 2 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黄疸有关 3 活动无耐力:与血红蛋白降低致组织缺氧有关 4 组织灌注量不足:与溶血引起的急性贫血有关 5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的需要量 与丢失过多或 消耗增加有关 6 潜在并发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心功能衰 竭 7 焦虑:与病情急、重有关 8 知识缺乏:家长及患儿缺乏该疾病相关知识
辅助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9.23↑×109/L,淋巴细胞28.3%, 中性粒细胞66.4%,血红蛋白37↓g/L,网织红细胞 4.0↑%,超敏C反应蛋白71↑mg,提示重度贫血,感染 存在 生化:总胆红素86.7↑μmol ⁄ L,间接胆红素 64.3↑μmol ⁄ L,直接胆红素22.4↑μmol ⁄ L 血气分析:PH7.45,PCO2 21.6↓ mmHg, PO2110.0mmHg,Hb32g/L,K+3.9mmol/L,Na+ 134 mmol/L, MetHb6.8↑% ,乳酸Lac7.5↑mmol/L,HCO314.8↓mmol/L,实际碱剩余ABE-8.8↓ mmol/L,乳酸 偏高,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
治疗原则:
对血液来源进行g6pd快速筛 1.去除致病原:人工催吐; 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 选检查,避免输亲属血,防 止g6pd缺乏者供血使患儿发 胃;25%硫酸镁口服导泻 生第二次溶血。
2.输血:本病为急性溶血,贫血较轻者不需要,贫 血严重,输血或输浓集红细胞是最有效的治疗措施
3.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主要是免疫抑制作用, 稳定细胞膜,应早期、大量、短程用药,
国内外新进展:
近年来有文献报道丙种球蛋白用于治疗新生儿红细胞G-6-PD 酶缺陷取得明显效果,同样原理也可辅助治疗小儿蚕豆病。
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