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

合集下载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1、人工物理环境的组成:人工声环境、人工振动环境、人工放射性环境、人工电磁环境、人工热环境、人工光环境2、物理性污染:指由物理因素引起的环境污染,如放射性辐射、电磁辐射、噪声、光污染等。

3、环境污染从污染源的属性分为三大类: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4、物理性污染与化学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的不同之处:(1)物理性污染是局部性的,不会迁移、扩散,(2)物理性污染是即时性的,在环境中不会有残余物质存在,污染源停止运转后,污染就立即消失。

5、噪声定义(1)物理学角度:噪声是一类难听的、容易引起人们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

(2)环保角度: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生活和休息的或在某些场合不需要、不和谐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人耳能够感觉到的声音(可听声)频率范围是20〜20 000Hz。

7、噪声按人类活动方式分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

8、声波在气体和液体中只有纵波;在固体中除了纵波外,还有横波,有时还有纵横波。

横波:质点振动的方向与声波传播的方向垂直的波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平行的波9、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为在真空中不存在能够产生振动的弹性介质。

10、根据声波传播时波阵面的形状不同,可以将声波分成平面声波、球面声波和柱面声波等。

11、波阵面:指空间同一时刻相位相同的各点的轨迹曲线。

12、相干波:具有相同频率、相同振动方向和恒定相位差的声波。

13、声级:声级是与人们对声音强弱的主观感觉相联系的物理量,单位为分贝(dB)。

声级是衡量声音强弱的一个标度指标。

14、声压级、声功率级公式(P31)(1)声压级L P = 20lg(p / p 0)(2)声功率级L = 10lg(W / W0)对于球面声波(自由空间),距离声源半径为r,则L W = L P + 20lg r +11对于半球面声波(半自由空间),距离声源半径为r,则L W = L P + 20 1g r + 815、响度级:以1000Hz的纯音作标准,使其和某个声音听起来一样响,那么,此1000Hz纯音的声压级就定义为该声音的响度级。

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1. 关于室内声场混响半径r的说离法,正确的是:离声源距离为r处,直达声与混响声的影响相同。

2. 微穿孔板吸声结构的缺点是易堵塞。

3.声压级80dB的声压值0.2pa。

4. 关于声波频率f的表达式错误的是f=λ/c (λ为波长,c为声速)。

5. 按噪声产生的机理,可分为:机械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电磁噪声。

6. 关于房间内混响的说法,错误的是:混响一定会改善房间的音质,产生更好的听音效果。

7. 双层中空玻璃板不是常用的吸声材料或吸声结构。

8.当声压为1Pa时,对应的声压级为94 dB。

9. 不属于可见光污染的是红外光污染。

10. 某双层薄板隔声结构由0.75mm镀锌钢板、100mm空腔、2.0mm铝板及轻钢龙骨组成,拟采取一些措施提高该双层隔声结构的隔声性能,加强该双层薄板隔声结构的刚性连接是无效的。

11.有关声场及声压的描述错误的是:声场内的各点声压不随时间变化。

12.某发电机房工人一个工作日暴露于92dB(A)噪声中4h,暴露于98 dB(A)噪声中24min,其余时间均在噪声为75dB(A)的环境中,则该工人一个工作日所受噪声的等效连续A声级为90.5dB(A)。

13. 对阻性消声器的消声性能影响较小的是消声器外壳体刚度。

14.如果在房间的内壁饰以吸声材料或安装吸声结构,或在房间悬挂一些空间吸声体,吸收掉一部分混响声,则室内的噪声就会降低。

15.四个声音各自在空间某点的声压级为70dB、67dB、73dB和67dB,求该点的总声压76dB。

16. 城市环境噪声的评价指标有:A声级和等效连续A声级;交通噪声指数和噪声污染级。

17.某频率声音的响度级是指,该声音引起人耳的感觉相当于1000Hz纯音的分贝数。

18.人们简单地用“响”与“不响”来描述声波的强度,但这一描述与声波的强度又不完全等同,人耳对声波的响度感觉还与声波的频率有关。

19.电视发射台和雷电不全是人为电磁污染源。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大纲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大纲

《污染物控制工程I---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13207课程名称:污染物控制工程I---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总学分:2 总学负荷:56自主学习:28课内总学时数:28课内实验/实践/上机学时:0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大学英语I、II》、《大学物理》、《环境化学基础I、II、III、IV》、《工程基础I、II、III、IV、V、VI》、《环境生物基础I、II、III》、《环境分析与评价I》、后续课:《污染物控制工程II》、《环境分析与评价II》、《污染物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等一、说明部分1.课程性质污染物控制工程I是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而物理性污染与控制工程是污染物控制工程I中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该专业学生掌握物理性控制工程专业知识,具备环境工程中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工作能力。

2.教学目标及意义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物理性污染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控制原理与技术,掌握噪声、振动、电磁辐射、放射性、热、光等物理因素的基础知识、污染特性、评价方法及标准;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城市噪声与振动、城市噪声评价的方法及其他物理污染的问题能力。

以适应今后从事噪声、振动及其他物理性污染的控制工作,或为物理性污染控制的研究打下基础,并达到专业培养规定的业务要求。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1)了解物理环境与环境物理学,掌握物理性污染及其研究内容,并了解环境物理学的学科体系。

(2)噪声污染及其控制:掌握噪声污染的社会性、特殊性和危害性;掌握声波的产生,传播,声波的量度,噪声的评价基本知识;掌握吸声、隔声、消声、隔振等控制噪声的基本原理,典型设计计算方法,降噪、隔振方案的特点,适用范围和技术条件;通过现场实验使学生基本了解声学现象、噪声测量仪器、测量和数据处理方法。

(3)振动污染及其控制:了解振动与振动污染概念,理解振动的基本物理量、振动的性质、简谐振动系统、波动的产生与传播,掌握环境振动标准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掌握振动控制技术、减振材料与装置及其应用。

《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性污染控制》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性污染控制》教学大纲习题要点:声压级、声功率级的计算;声压级的叠加;声压级的衰减计算。

第三节噪声的评价与标准1. 噪声的评价量2. 环境噪声评价标准和法规习题要点:响度级、等效连续A声级、噪声暴露率和噪声评价数的计算第四节噪声控制技术概述1. 噪声控制基本原理和原则2. 噪声源分析3. 城市环境噪声控制第五节吸声与室内声场1. 材料的声学分类和吸收特性2. 多孔性吸声材料3. 共振吸声结构4. 室内声场和吸声降噪5. 吸声降噪设计实例习题要点:吸声系数、混响时间和吸声量计算;吸声降噪设计计算第六节隔声技术(4学时)1. 隔声的评价2. 单层均质密实墙的隔声3. 双层隔声结构4. 隔声间5. 隔声罩6. 隔声屏7. 隔声设计实例习题要点:平均隔声量、临界吻合频率和插入损失的计算;隔声间、隔声罩和隔声屏的设计计算。

第七节消声器1. 消声器的分类、评价和设计程序2. 阻性消声器4. 阻抗复合式消声器5. 微穿孔板消声器6. 扩散消声器7. 消声器设计实例习题要点:消声量的计算;阻性消声器、抗性消声器的设计计算。

本章重点、难点:噪声的评价量;噪声的衰减;吸声、隔声和消声器的降噪原理及降噪量的计算本章教学要求:了解噪声的来源与危害;理解噪声的传播规律;掌握声压级、A 声级、等效连续A声级、噪声评价数等噪声评价量的含义;掌握噪声级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规律;理解噪声的控制方法和策略;掌握噪声在室内传播规律以及吸声降噪的降噪原理及其适用范围;掌握隔声间、隔声屏、隔声罩的隔声原理及隔声计算;掌握阻性消声器、抗性消声器、阻抗复合型消声器的消声原理及消声计算;了解吸声材料的种类和特性。

第三章振动污染及其控制第一节振动及其危害1. 振动的基本概念2. 振动的危害第二节振动的评价与标准1. 振动的评价量2. 振动标准习题要点:加速度级和振动级的计算第三节振动控制的基本方法1. 振动的传播规律2. 振动控制的基本方法第四节隔振原理1. 振动的传递与隔离2. 隔振的力传递率第五节隔振元件1. 金属弹簧减振器3. 橡胶隔振垫4. 其他隔振元件5. 隔振设计实例习题要点:金属弹簧减振器和橡胶隔振垫的设计计算第六节阻尼减振1. 阻尼减振原理2. 阻尼材料3. 阻尼减振措施本章重点、难点:振动的评价;振动的传递;隔振原理及计算本章教学要求:了解振动的危害;熟悉振动的传播规律和控制方法;掌握隔振的基本原理,会进行常见金属弹簧减振器、橡胶隔振垫等隔振元件的设计;熟悉阻尼减振的措施。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期末考试试题库(带答案)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期末考试试题库(带答案)

评分标准(公式1分, 带入数据1分, 单位1分, 结果1分)3. 某一工作人员环境暴露噪声93dB 计2h, 90dB 计2h, 96分贝计1h, 试求其噪声暴露率, 是否符合现有工厂企业噪声卫生标准车间内部允许噪声级(允许噪声级/dB 和每个工作日噪声暴露时间/h )为90dB 允许时间为8h, 93dB 允许时间为4h, 96dB 允许时间为2小时。

(5分)评分标准(公式1分, 带入数据1分, 结果1分, 比较1分, 答1分)4.某车间地面中心处有一声源, 已知500Hz 的声功率级为90dB, 该频率的房间常数为50m2, 求距声源10m 处值声压级。

(5分)评分标准(公式1分, 带入数据1分, 单位1分, 结果1分)5.有一房间大小为4×5×3 m3(长×宽×高), 500Hz 地面吸声系数为, 墙面吸声系数为, 平顶吸声系数为, 求总吸声量和平均吸声系数。

(5分)评分标准(公式1分, 带入数据1分, 单位1分, 结果1分)6.在车间内设置一声屏障, 设声源在屏障中心后1m, 接受点在屏障中心前, 已知屏障的高度和长度分别为2m 和3m, 假设声源可以看作点声源, 位于室内中央, 距地面1m, 1KHz 旒的壠劃率个004d@, 求声屏障的插入损失。

(10分)12000.1120.199.023020lg 820lg 88520lg 2899.02()(2)10lg 10()1010107.9810()(3)20lg 899.0220lg10871.02()W W W W L W L L r L L r dB W L W W W W W W L L r dB --⨯-=--⇒=++=++====⨯=⨯=⨯=--=--=p p p 解:(1)在半自由声场空间中11121231324932890129622110 1.2548281i p i p p C D C h T h L dBT C h T h L dB C h T h L dB D D ===========++==>∴∑i 此题两个问,逗号前一个,逗号后一个不符合噪声卫生标准20.02450.052(4353)0.25458.18.10.0862(435345)i i i i i i i i A S m S A S S ααα==⨯⨯+⨯⨯+⨯+⨯⨯=====⨯+⨯+⨯∑∑∑——————60.740.5121.48==i iS A αα==∑6. 地铁路旁某处测得: 当货车经过时, 在内的平均声压级为72dB ;客车通过时在内的平均声压级为68dB ;无车通过时的环境噪声约为60dB ;该处白天12小时内共有65列火车通过, 其中货车45列, 客车20列。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复题课程代码)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5小题,1-30题为单选,31-45题为多选)1.传声介质的质点振动方向和声波传播方向相同的波称为()A.纵波B.横波C.相干波D.不相干波参考答案:A2.传声介质的质点振动方向和声波传播方向相互垂直的波称为()A.纵波B.横波C.相干波D.不相干波参考答案:B3.波阵面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称为()A.纵波B.横波C.球面声波D.平面声波参考答案:D4.在声波传播方向上单位时间内垂直通过单位面积的平均声能量,称为()A.声压B.声强C.声波D.声功率参考答案:B5.下列哪项不属于声波的类型()A.平面波B.球面波C.柱面波D.相干波参考答案:D6.如果室内各处的声压级几乎相等,声能密度也处处相等,那么这样的声场叫做()A.自由声场B.半自由声场C.扩散声场D.其它参考答案:C7.两列波频率、振动方向相同且具有恒定相位差的声波,合成声仍是同一频率的振动,在空间某一些位置的振动始终加强,在另外一些位置的振动始终减弱,这类现象称为声波的()A.衍射现象B.干涉现象C.散射现象D.其它参考答案:B8.空气分子转动或振动时存在固有频率,当声波的频率接近这些频率时要发生能量交换。

能量交换的进程都有滞后现象,这类现象称为()A.空气接收B.经典接收C.弛豫接收D.别的参考答案:C9.声波入射会引起墙板弯曲振动,若入射声波的波长在墙板上的投影恰好等于墙板的固有弯曲波长,墙板弯曲波振动的振幅达到最大,会导致向墙板另外一侧辐射声波,此时墙板的隔声量明显下降,这种现象为()A.空气吸收B.吻合效应C.弛豫接收D.经典接收参考答案:B10.对各个频率的声音作试听比较,以频率为横坐标,声压级为纵坐标,得到的响度相同的等值线,通常称为()A.等响曲线B.噪声标准(NC)曲线C.线状谱D.更佳噪声标准曲线(PNC)参考谜底:A11.任一个物理量在某一定值附近作周期性的变化均称为()A.振动B.动摇C.跳动D.振荡参考答案:A12.物体运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或角位移)按余弦(或正弦)规律随时间变化称作()A.振动B.阻尼振动C.简谐振动D.受迫振动参考答案:C13.当振动物体不受任何阻力的影响,只在回复力作用下作振动时,称为()BA.阻尼振动B.无阻尼自由振动C.简谐振动D.受迫振动参考答案:B14.在回复力和阻力作用下的振动称为()A.阻尼振动B.无阻尼自在振动C.简谐振动D.受迫振动参考谜底:A15.物体在周期性外力持续作用下发生的振动称为()A.阻尼振动B.无阻尼自由振动C.简谐振动D.受迫振动参考答案:D16.针对职业照射,在8h工作期间内,任意连续6min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A.0.01W/kgB。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

1.声特性阻抗,也称为声阻抗率,在声场中某位置的声压与该位置质点振动的速率之比。

关系:声阻抗率与声波频率、幅值等无关,仅与介质密度和声速有关,是介质固有的一个常数。

当声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媒质的有效界面时,两种介质的声阻抗率将决定声波反射和透射的强度。

2.声压级为该声音的声压与基准声压之比。

0lg 20p p L e p =,p e ---有效声压,Pa ;p 0---基准声压,2×105-Pa 在几个噪声源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声压级相加:L p =∑=n i L pi 11.010lg 10L p =L p ʹ+10lg n 声压级相减:L PS =10lg []pB p L L 1.01.010-103.若1122c c ρρ》,在介质I 中声波发生全反射,并且反射声波与入射声波相位相同、频率相同,形成驻波,界面处形成声压波腹,质点速度为0。

图在书本的24页 反射定律:反射线与入射线在同一垂直平面内,且分别位于界面法线的两侧,入射角与反射角相等。

折射定理:折射线与入射线在同一垂直平面内,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等于两种介质中的声速之比。

4.响度是用来描述声音大小的主观感觉量。

定义1000Hz 纯音声压级为40dB 时的响度为1sone 。

响度级表示响度值随声压级和频率的变化关系。

5.等响曲线是鲁滨逊和达逊通过对大量人群的反复测试,统计所得的响度级与声压级和频率之间的关系曲线。

通过人耳反映的特性,人耳对低频声不敏感,对高频声敏感。

6.A 声级又叫A 计权声级,能较好地反映人耳对噪声强度与频率的主观感觉。

7.等效连续A 声级:某时段内的非稳态噪声的A 声级,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一个连续不变的A 声级来表示该时段内噪声的声级。

计算公式在书上35页8.统计声权:也为累积百分声级,为了描述噪声随时间的变化特性,在噪声评价中采用累积概率来表示。

9.NR 曲线考虑了高频噪声比低频噪声对人的干扰更大,可弥补A 声级反映频率特性的不足。

物理性污染课程设计

物理性污染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报告( 2018 -- 2019 年度第 1 学期)名称: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题目:风机降噪装置的设计院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班级:环工1601学号:201605010109学生姓名:胡言午指导教师:郝润龙设计周数:二周成绩:日期:2019 年 1 月12日目录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 (3)1.目的 (3)2.要求 (3)3.任务 (3)二、设计正文 (4)1.设计题目分析 (4)2.消声器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3.隔声罩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4.隔振设计......................................................................... 1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课程设计总结或结论 (12)四、参考文献 (13)一、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的目的与要求1、目的1.1. 《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课程设计是它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完成一个简单的工程设计方案,使学生不但能够补充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能够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思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通过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本门课程所学内容,并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噪声控制工程设计的初步能力。

1.3. 通过设计,了解噪声控制工程设计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确定噪声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设计计算、工程制图、使用技术资料、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环境放射性污染概述

3.1.1 放射性及危害
1.放射性的概念 放射性是一种不稳定的原子核自发地发生衰变的现象,在 放射的过程中同时释放出来射线,即原子在裂变的过程中释放出 射线的物质属性。具有这种性质的物质叫做放射性物质。放射性 物质种类很多,铀、钍和镭就是常见的放射性物质。 放射性物质 衰变时可从原子核中释放出对人体有危害的α射线、β射线、γ射 线、X射线等。 2.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1)辐射损伤 核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主要效应是使其原子发生电离和激发。 细胞主要由水组成,辐射作用于人体细胞将使水分子发生电离,形成 一种对染色体有害的物质,产生染色体畸变。这种损伤使细胞的结构 和功能发生变化,是人体呈现放射病、眼晶体白内障或晚发性癌症等 临床症状。
3.6 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实例
工业废渣生产建筑材料放射性污染的控制




1.加强放射性只是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放射性防护 意识:同时,居室住房应常开窗通风,以减少226Ra 的衰变产物氡及其子体在建筑物内的聚积。 2.建材企业在利用工业废渣前,预先将工业废渣按 规定抽样送权威机构监测,做到心中有数,取得主 动权。 3.对煤渣砖建筑物的放射性水平需权威监测部门加 强监测,以便为生态环境的管理和生活环境的保护 提供更科学、更全面的技术资料。 4.建筑物内壁涂防氡涂料。 5.使用防氡净化仪。
3.5.2 放射性废物的治理




1.放射性废物的特征: (1)放射性废物中含有的放射性物质,一般采用物理、 化学和生物方法不能使其含量减少,只能利用自然衰变 的方法,使它们消失掉。 (2)处理放射性废物必须采用复杂的屏蔽和封闭措施, 并应采取远距离操作及通风冷却措施。 (3)放射性废物处理比非放射性废物处理要严格、困难 的多。 (4)废物中放射性核素含量非常小,一般都处在高度稀 释状态,因此要采取及其复杂的处理手段进行多次处理 才能达到要求。 (5)放射性和非放射性有害废物同时兼容,所以在处理 放射性废物的同时必须兼顾非放射性废物的处理。
3.放射性气的治理






1.放射性粉尘的处理 对于产生放射性粉尘工作场所排出的气体,可 用干式或湿式除尘器捕集粉尘。 2.放射性气溶胶的处理 放射性气溶胶的处理是采用各种高效过滤器捕 集气溶胶粒子。为了提高捕集效率,过滤器的 填充材料多采用各种高效滤材。 3.放射性气体的处理 常用的方法是吸附,即采用对某种放射性气体 有吸附能力的材料做成吸附塔。经过吸附的气 体再排入烟囱。吸附材料吸附饱和后需再生才 可以继续用于放射性气体的处理。
3.1.3 放射性污染在自然环境中的动态

1.放射性污染在大气中的动态 核试验和核设施的生产过程中向大气释放了大量的放射 性气溶胶,造成了地球大气圈的局部或全球性污染。 2.放射性污染在水中的动态 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污染江、河、湖、海等地 满水。其在水中存在有两种形式:溶解状态和悬浮状态。 3.放射性污染在土壤中的动态 大气总放射性尘埃的沉降、放射性废水的排放和放射性 固体废物的地下埋藏,都会使土壤遭到污染。放射性物 质在土壤中有三种状态存在:固定型、离子代换型和溶 解型。
2.放射性废水的治理

1.高放废水的处理 (1)把现存废水和将来产生的高放废水全都利用玻璃、水泥、 陶瓷或沥青固化起来,进行最终处理而不考虑综合利用。 (2)从高放废水中分离出锕系元素,然后将高放废水固化起来 进行处置。 (3)从高放废水中提取有用的核素,如90Sr、137Cs等,其他废 水进行固化处理。 (4)把所有的放射性核素全部提取出来。 2.中放和低放废水的处理 (1)化学沉淀法:向废水中投放一定量的化学凝聚体系。 (2)离子交换法:当废水通过离子交换树脂时,放射性离子交 换到树脂上,使废水得到净化。 (3)吸附法:用多孔的固体吸附剂处理放射性废水,使其中所 含有的一种或数种核素吸附在它的表面,从而达到去除有害元素 的方法。
3.1.4 我国核辐射环境现状
各地陆地的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仍为当地天然辐 射本底水平,环境介质中的放射性核素含量保持在 天然本底涨落范围。
3.2 放射性污染的基本量



3.2.1 描述放射性辐射的基本量 1.放射强度又称放射源活度,指单位时间发生核衰变的数目A=-dN/dt=λN 2.半衰期是指当放射性的核因素衰变而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 T1/2=0.693/λ 3.照射量是对射线在空气中电离量的一种量度,是X、γ辐射场的定量描述,而不是 剂量的量度。X=dQ/dm 4.吸收剂量D是表示在电离辐射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单位质量的物质吸收电离辐 射能量大小的物理量。D=dε/dm 5.剂量当量H是该点的吸收剂量D乘以品质系数Q和其他修正系数N。H=DQN 6.有效剂量当量He是指用相对危险度系数加权的平均器官剂量当量之和。 7.待积剂量当量H50,T是指单次摄入某种放射性核素后,在50年期间该组织或器官 所接受的总剂量当量。H50,T=Us*SSE(T←S) 8.年摄入量限值(ALI)表示在一年时间内,来自单次或多次摄入的某一放射性核 素的累积摄入量。 9.导出空气浓度(DAC)为(ALI)除以参考人在一年工作时间中吸入的空气体积所 得的商。 DAC=ALI/(2.4*103)
3.4 放射性检测与评价

放射性监测的分类: 1.现场监测 2.个人剂量监测 3.环境监测 放射性监测的内容:放射性核素 放射性监测的检测器: 1.电离型检测器 2.闪烁检测器 3.半导体检测器
辐射环境质量评价的整体模式
确定整体 模式的目 的
绘制方 框图
鉴别和确 定位移参 数Fra bibliotek模式和参 数的检验
预示体系 的响应
3.5 放射性污染的防治



3.5.1 放射性防护技术 1.外照射防护 (1)时间防护:由于人体所受的辐射剂量与受照射的时间成正 比,所以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缩短受照时间是实现防护的有效办法。 (2)距离防护:点状放射源周围的辐射剂量与距离的平方成反 比。因此,尽可能远离放射源是减少吸收量的有效办法。 (3)屏蔽防护:在放射性物质和人体之间放置能够吸收或减弱 射线强度的材料,以达到防护目的。 2.内照射防护 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措施是切断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的各 种途径,具体方法有:制定各种必要的规章制度;工作场所通风 换气;在放射性工作场所严禁吸烟、吃东西和饮水;在操作放射 性物质时要戴上个人防护用具;加强放射性物质的管理等。
产生辐射损伤的过程
物理阶段
物理—化学阶段
化学阶段
生物阶段





2)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 躯体效应:如果人在短时间内收到大剂量的X射线、γ 射线和中子的全身照射,就会产生畸形损伤。在人体 的器官或组织内,由于辐射致细胞死亡或阻碍细胞分 裂等原因,使细胞严重减少,就会产生这种效应。 遗传效应:核辐射可以引起细胞基因突变,如果基因 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必将在生物体上产生某种特殊的 变化,如果突变发生在生殖细胞上,就会在后代产生 某种特殊的变化,通常称为核辐射的遗传效应。 3)放射性核素内照射对人体的影响 会发生急性或慢性的放射病,引起恶性肿瘤、白血 病,或损害其他器官,如骨髓、生殖腺等。
3.2.2 放射性环境保护有关的量和概念

1.集体剂量当量 2.剂量当量负荷和集体剂量当量负荷 3.关键居民组 4.关键照射途径 5.关键核素
3.2.4 剂量限制体系

1.辐射时间正当性 2.辐射防护最优化 3.个人剂量的限制
3.3 辐射对人体的总剂量及环境放射性标 准
3.1.2 放射性污染源 放射性污染源可分为天然辐射源和人工辐射源
1.天然辐射源

2.人工辐射源 核试验的沉降物 核工业的“三废”排放 其他放射性污染(医疗照 射引起的放射性污染、一 般居民消费用品)

宇宙射线 地球表面的放射性物质 空气中存在的放射性物质 地表水系含有的放射性物 质 人体内的放射性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