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诗词曲五首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诗五首》教案三篇

【导语】学习《短诗五⾸》,感受《⽉夜》中独⽴坚强的形象和《风⾬吟》中不畏风⾬勇敢年轻的舵⼿形象,体会《萧红墓畔⼝占》中诗⼈的寂寞孤独的情思,感悟《断章》中“事物的相对性”和《统⼀》中“保持思想、个性的独⽴性”的哲理。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感。

3.对⽐阅读这⼏⾸诗,理解早期⽩话新诗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夜》《萧红墓畔⼝占》 ⼀、导⼊新课 ⾃1917年2⽉《新青年》刊登胡适的⼋⾸⽩话诗之后,⽩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的沈尹默的这⾸《⽉夜》便是其中之⼀。

⼀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诗的存在,中国⾸次⾯世的这⼀⼩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出现代性。

那么,这⾸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起来读⼀读吧。

⼆、教学新课 ⽬标导学⼀:《⽉夜》 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书法家。

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

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最⿊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了。

新诗之“新”⾸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遂成为这⼀时代的普遍追求。

概⽽⾔之,国⼈有了主体意识。

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量地出现,例如这⾸《⽉夜》。

因此《⽉夜》不仅是新诗诞⽣的⼀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学诞⽣的标志。

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诗描绘了⼀幅⽉夜图景,请⽤你⾃⼰的语⾔将这幅⽉夜图描绘出来。

明确:霜风呼呼地吹着,⽉光明明地照着。

霜风寒⽉的冬夜中,顶天⽴地的⾼树与独⽴不倚的“我”并排站⽴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0篇)

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0篇)

九年级下《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模板(通用10篇)九年级下《诗词曲》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

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

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

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习。

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

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习诗歌(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诗词曲作品,分别是《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黄河大合唱》和《近体诗五首》。

这些作品都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诗词曲作品,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背景和意义,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基础,对诗词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同时,他们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可能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学习有所忽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作品,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词曲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深入阅读和分析,学会欣赏和评价诗词曲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家乡、生活的热爱和思考,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和人生感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词曲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2.难点: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学会欣赏和评价诗词曲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诗词曲作品相关资料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首歌曲《我爱这土地》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词曲作品。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这五首诗词曲作品,了解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3.课堂讲解:针对每首作品,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检验学生对作品的掌握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语文《23 诗词曲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语文《23 诗词曲五首》优质课教学设计

23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曲,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五首诗词曲优美的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十五从军征》【情境导入】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位置。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新课解读】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请用一句话概述本诗写了什么事情。

明确:一位久经征战的老兵回家后的凄凉处境和悲苦心情。

2.本诗刻画了哪些形象?明确:全诗突出地写了老士兵的形象,也着力刻画了“家”的形象,同时一并体现了“乡里人”的形象。

3.理清诗歌内容脉络。

明确: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望。

二、精读诗歌,深入探究1.教师提问:本诗选取了哪个角度来表现战争的残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明确:选取了老兵归家,目睹家园破败,人亡屋空。

从老兵的失望与孤苦这个角度来反映战争的漫长和残酷、社会的凋敝和劳动人民的苦难。

构思上独特巧妙。

从少年到老年,一生中最好的青年、中年时光在战争中消耗了,甚至老年也是无法归家,直至八十。

漫长的从军生涯反映了战争的绵延漫长,更让人体会到战争的残酷。

通过老兵家园的破败、亲人的离散亡故、老兵的孤苦悲泣,更好地突出了主题。

2.老兵感情变化的线索是怎样的?明确:满怀希望(喜)→希望落空(悲)→彻底绝望(泣)。

3.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对战争的痛恨、对封建兵役制度的控诉,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拓展延伸1.听到老兵的悲吟,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很多感触和想法。

此刻,望着默默流泪的老人,你想对他说什么?你对战争有什么看法?明确:老人家,战争太残酷,但您老能幸存下来,回到老家,真是万幸啊!今后的生活我们会帮助您的。

看法: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人类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要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与发展,创造人类共同进步的局面。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诗词曲五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诗词,了解诗词曲的发展脉络。

2.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3.学习《十五从军征》《过零丁洋》,结合资料,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1.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2.学习《十五从军征》《过零丁洋》,结合资料,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十五从军征》《过零丁洋》,结合资料,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诗、词、曲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三大体裁。

古人根据不同内容表达需要,先后创造这三类诗歌体式以满足不同时代生活和审美的实际需要。

出示“古代诗歌”思维导图,了解诗词曲的发展脉络,了解三者源同流分的关系。

过渡:《诗词曲五首》一课我们将学习这三种不同体裁的诗歌,感受不同体裁的特点。

设计意图:在初中学段古诗词曲的学习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明确诗词曲一脉相承的关系。

二、夯实基础1.诗文朗读(1)情境诵读播放《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入情入境,带领学生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①注意字词读音。

②注意断句和节奏。

(2)字词正音冢(zhǒng)累累(lěi)雉(zhì)舂(chōng)谷冷难着(zhuó)瀚(hàn)海饮(yìn)归客掣(chè)兜鍪(móu)(3)自由朗读引导:请你朗读这五篇作品,感受其内涵和情感,说说这五篇作品分别是什么诗歌类型,这五篇作品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这五篇作品分别是汉乐府、歌行、词、律诗和曲。

相同点:内容上有共同主题——战争。

《十五从军征》表现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表现苦寒之境的戍边生活。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现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精品教案

23诗词曲五首【知识目标】1.了解诗词曲的有关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能力目标】1.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理解诗句含义,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德育目标】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2.理解作品的内容与思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1.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第1课时《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以乐府诗导入。

(乐府是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来就把采集的诗歌也叫做乐府。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2.是谁“十五从军征”呢?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己结合注释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3.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课件出示诗歌)4.指明学生再读,评价。

(课件出示有节奏的诗)(强调:“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5.齐读。

6.交流。

(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大意。

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三、品读鉴赏1.诗歌的主人翁是谁?从哪一句话可以知道?(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

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2.他在回家过程中,心情有哪些变化?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2.学生自主品读,再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

(课件出示诗句)预设:(1)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喜)(2)想象他曾经的家是怎样的?(3)他见到的景又是怎样的?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由远及近)“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教案设计

教案江南”“江南好”。

“词牌”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有些词牌,正名之外另标异名,也有同名异调、一名数体的。

(2)学生朗读《望江南》,根据注释理解其大意。

2深层赏析(1)“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2)“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的生活状态?(3)从“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出她的心理有什么变化?(4)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她等了多长时间?(5)你认为“白洲”会是一个什么地方?(6)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板书设计(二)赏析《武陵春》1整体感知(1)解题:《武陵春》:武陵春,词牌名。

又名“武林春”“花想容”。

双调平韵。

(2)朗读《武陵春》,根据注释说说词的大意。

2深层探究(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本文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2)“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4)由“也拟泛轻舟”一句你可以联想到词人《如梦令》中写泛舟的哪句词句?《武陵春》中作者泛舟的目的是什么?(5)本文是如何抒发作者感情的?(6)以上这两首词有什么相同之处?3板书设计第二课时感知词意悟感情《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新课导入二、互动探究(一)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1整体感知(1)走近作者(2)题解(3)朗读诗文,说说此词的大意。

2深层探究(1)上阕记叙了什么内容?(2)“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3)下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勾画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5)这首词用了哪三个典故?用典有什么好处?请做简要赏析3板书设计(二)赏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1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2)朗读诗文,感知词意2深层探究(1)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主要写了什么生活?(3)说说下阕写了什么内容?(4)“可怜白发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三、板书设计第三课时体会词意析词风一、赏析《渔家傲·秋思》(一)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2朗读《渔家傲·秋思》,根据注释,说说其大意。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4 诗词曲五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4 诗词曲五首》教案

24 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2.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3.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从整体上把握这五首诗词曲的内容,理解诗词曲中蕴含的情感。

2.教学难点:提高诗词曲的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五首诗词曲作者及其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十五从军征》的体裁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

2.掌握从意象、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那么,继《诗经》之后,我国的诗词文化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无不成为一代文学的主要标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古典诗歌,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吧。

板书课题: 24 诗词曲五首(出示课件2)二、学习诗词曲《十五从军征》(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文体知识教师:同学们,本课所选的诗歌类型多样,《十五从军征》是一首乐府诗,你们知道吗?下面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预设:(出示课件5)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最大的特点: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2.写作背景教师:同学们,我们要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

预设:(出示课件6)汉朝时,北部边界时常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

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些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中,这首诗就写了一个老兵回家后见不到亲人的痛苦经历。

(二)新课学习,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出示课件6)2.反复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曲五首
【教课目的】
1.知识与技术目标:
掌握诗词朗读技巧并背诵诗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赏析名句,培育必定的想象力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词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悟古典诗词的境界和神韵。

【教课重难点】
理解诗词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感悟名句,领悟古典诗词的境界和神韵。

【教课方法】
朗诵法、发问法、议论法。

【教课目的】
一、情形导入生成问题
在从前的学习中,我们对诗、词这两种文学体裁已经很熟习了,今日要学习的课文里面,我们将接触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曲,一同来看看吧!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知识
(1)作者简介
岑参(约 715—770),唐朝边塞诗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

岑参工诗,擅长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辛弃疾( 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历城人。

南宋豪迈派词人、将领,
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文天祥( 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与陆秀
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张养浩( 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朝有名文学家。

流传下来的有散
曲小令 160 多首,诗近 400 首,各种文近百篇。

1 / 3
(2)背景链接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他写信招降在海上抵挡的南宋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作此诗以明志节。

2.生难字词
(1)字音
零落( liáo).
雉( zhì).惊恐( huáng)

舂(ch ōng)

兜鍪(d ōu móu)
..
瀚海( hàn)

冢( zhǒng )

迟疑(chóu ch ú)
..
(2)词义
【兵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

【零落】冷清。

诗中指宋代抗元战事渐渐消歇。

【零丁】孤傲无依的样子。

【经行处】经过的地方。

【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悠悠】形容漫长、长远。

【年少】年青。

词中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

【兜鍪】原指古代作战时战士所戴的头盔,词中指代士兵。

【坐断】占有,占据。

【敌手】能力相当的敌手。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朗诵指导。

读准字音,掌握朗诵古诗的节奏,领会诗歌的音乐美;联合说明理解词义,试试口头翻译。

三、合作研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十五参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应了什么要旨?
【沟通点拨】反应了战争带给劳感人民的难过和灾害。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分为几部分?起过渡作用的是哪句诗?
【沟通点拨】两部分:咏雪→送别。

起过渡作用的诗句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暗淡万里凝。

2 / 3
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表达了什么要旨?
【沟通点拨】作者经过赞誉孙权为天下英豪,表达了他对苟且偷生的南宋代廷的激烈不满,也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词的首句“哪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中神州指什么?这句话有何话中有话?在构造上起什么作用?
【沟通点拨】中原;神州已非我全部;引出下文。

5.《过零丁洋》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沟通点拨】表示他丹心报国、宁当玉碎的崇敬时令。

6.《山坡羊·潼关心古》诗中最出色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句,请你说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和认识。

【沟通点拨】写出诗人对过去历史的归纳与评论,顿生感触之情:一个朝代盛行了,必定大兴土木,修筑豪华的宫殿,进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害;一个朝代消亡了,在战争中遭
殃的也是人民。

7.《山坡羊·潼关心古》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沟通点拨】表现了作者伤时感事的思想感情。

步骤四深层研究局部打破
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沟通点拨】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示诗人以死明志的信心。

四、当堂操练完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长
1.讲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同学习了这五首诗词曲的要旨并理解赏析了名句,提升了我们的鉴赏能力,也激发了我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2.拓展延长
请列举一其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豪人物,并概括其事迹。

【沟通点拨】明将史可法誓死固守扬州城,以悬殊的兵力苦苦抵抗清兵的攻击,拒不投降,最后以身殉国。

【作业部署】
背诵本课五首诗词曲。

3 /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