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二、三倍体幼鱼生长性能的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瓦氏黄颡鱼仔稚鱼生长与发育的研究

瓦氏黄颡鱼仔稚鱼生长与发育的研究
师 ,教授o E—m i:w a g hu eu c al w n@sf. d. n
维普资讯
32 3
大 连 水 产 学 院 学 报
第 2 卷 1
12 2 生长 观察发育的同时测量生长情况。在显微镜下用 目测微尺和游标卡尺测量体长、头长和 ..
体高 ( 精确到 00 m ;用 T —38 .1m ) G 2 A型电光分析天平 ( 上海天平仪器厂生产)称量体重 ( 精确到 00 g 。体长、体重 日增长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 .1m )
体长 日 增长率 × 0 %, 10 体重 日 增长率 : × 0 %, 10
其中: 2 日 、 分别为 t 2 t、t 为 龄; : 时的体长 ( m ;W 、 分别为 t 2 、t m ) 1 时的体重 ( g 。 、t m ) 分别采用抛物线相关方程 ( = + L )和幂函数相关方 程 ( a a+ e W= )拟合瓦氏黄颡鱼仔
稚鱼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式中: 为鱼体长 ( m ,W为鱼体重 ( g , 为 日 ( ) m ) m) t 龄 d。
123 数据处理 用方差分析的 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检验。 ..
2 结 果
2 1 仔稚 鱼的发 育 .
2 11 前期仔鱼 ..
瓦氏黄颡鱼仔鱼破膜至卵黄囊约 34 / 被吸收并开始摄食为止 ,但器官分化不完善,
摘要 : 在流水水族箱中 (( 2. -85 T ̄ 25 2.℃)对瓦氏黄颡鱼Ploar cei j ee gu ahl仔稚鱼的生长进行了 tb s l
研究 , 并对其发育进行 了描述 。结果表明 :该鱼的发育分为前期仔鱼 、后期 仔鱼 和稚 鱼 3 时期 ,分 个
别历时4 6和2 ; 、 2d 仔鱼期其头部和体高的发育较体长快;各鳍的发育顺序为胸鳍、尾鳍、背鳍、 臀鳍和腹鳍,发育完全历时 1 d 仔稚鱼体长和体重的生长趋势基本相同,仔鱼期生长速度较快 , 0 ; 稚

浅谈黄颡鱼健康养殖关键技术

浅谈黄颡鱼健康养殖关键技术

浅谈黄颡鱼健康养殖关键技术作者:韩明利来源:《黑龙江水产》 2016年第3期韩明利(山西省水产育种养殖科学实验中心山西清徐 030400)黄颡鱼(Peletobagrus fulvidraco)俗称黄姑、黄腊丁、嘎鱼等,属鲇形目、鲿科,属小型底栖淡水温水性鱼类,杂食性,最佳生长温度25-28℃,常见于我国江河湖泊中。

它以其肉质细嫩、无鳞、少肌间刺、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深受广大养殖者和消费者的青睐。

也因此,黄颡鱼市场价格居高不下,成为具有发展潜力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

黄颡鱼在自然水域中生长慢,又因养殖成活率低,不但严重影响了养殖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市场发展。

因此,成功的人工大规模黄颡鱼健康养殖显得的尤为重要。

黄颡鱼健康养殖技术在以往报道中屡见不鲜,但笔者认为,以往报道没有结合现代化的养殖模式和技术。

本文从常规方法并结合目前水产养殖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方法介绍黄颡鱼健康养殖研究中的几个关键技术。

一、鱼种选择鱼种选择是人工健康养殖成功的首要条件。

首先,鱼种质量直接影响养殖成活率。

好鱼种体色鲜艳,体表光滑,无附着物或病变特征,体侧有3块斑纹明显可见、躯体匀称饱满、规格整齐,游动活泼,在池中集群游动,不但抵抗力强,发病少,长势旺盛,还能缩短养殖周期,提高养殖效益。

其次,研究证实雄性黄颡鱼比雌性黄颡鱼更能提高产量,雌雄生长差异达2-3倍。

雄性黄颡鱼长势快,规格整齐,饵料利用率高,养殖周期短,出池规格也大,所以单位产量高。

黄颡鱼“全雄1号”是近年来培育出的优良品种,具有雄性率高、性状稳定、生长速度快、规格大而整齐、抗病力强等特点,在江苏省养殖较为集中,其他地方很少见,尤其是北方。

近年来,黄颡鱼“全雄1号”被江苏省列为重点开发推广养殖的新品种,逐渐成为养殖者鱼种选择的目标。

二、放养密度黄颡鱼养殖需合理密养。

密度过低,规格偏小的鱼不上台摄食,影响投喂效率。

密度过大,虽然养殖产量、利润高,但出塘规格和产出投入比减小,而且养殖过程中易造成水体恶化以及病害的产生。

黄颡鱼不同家系生长性能的比较

黄颡鱼不同家系生长性能的比较

黄颡鱼不同家系生长性能的比较刘朋朋;陈校辉;钟立强;陈友明;王明华;潘建林【摘要】以巢湖、滆湖、洪泽湖和太湖的黄颡鱼为亲本,构建了63个家系.6月龄时,每组随机挑选50尾黄颡鱼进行体重、全长的测量.测量结果显示:全长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5倍,体重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5.5倍.全长、体重在家系内和家系间都存在着显著差异.通过对亲本来源与子代生长性能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巢湖群体适合用作母本而涌湖群体适合用作父本.对全长与体重进行相互关系拟合,得到曲线为W=0.012L2.878 g/cm2.87(R2=0.970),说明子代中含有一批生长性能较高的子代处于快速生长期.%Yellow Catfish populations collected fromChaohu,Gehu,Hongzehu and Taihu were used to be hybrid parents and 63 hybrid combinations were constructed. When the fish grew to 6 month old,50 individual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each group to measure in body weight and body lengt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length was 2. 5 times as that of the minimum. As well as 15.5 times in body weigh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body weight and body length between intra-family and inter-family groups.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the source of parents and offspring growth performance indicated that Chaohu Yellow Catfish population were suitable to be female parent and Gehu populations were suitable to be male par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eight and length was found to follow a power function,W=0. 012L,2 878g/cm2 87(R2 =0. 970) .which indicated that F1 generation that contained a number of growth performance high progeny were in rapid growth.【期刊名称】《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36)001【总页数】4页(P90-93)【关键词】黄颡鱼;家系;生长性能;相关性【作者】刘朋朋;陈校辉;钟立强;陈友明;王明华;潘建林【作者单位】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74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俗称昂子鱼、戈雅鱼、黄姑子等,属鲇形目(Siluriformes)、鲿科(Bagridae)、黄颡鱼属(Pelteobagrus).黄颡鱼营底栖生活,杂食性,是一种重要的淡水名优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长江、黄河、珠江及黑龙江各水域[1].近年来随着黄颡鱼养殖技术和繁育技术的推广,黄颡鱼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因此开展黄颡鱼优良品系的选育将是解决黄颡鱼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环节.种群间杂交来选育生长性能较好、抗逆性较高的优良品种已有很多报道,如青岛黄海水产研究所培育的大菱鲆“丹法鲆”[2]和牙鲆“鲆优1号”2个杂交品种,中国水产科学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培育的青虾优良新品种“太湖1号”[3],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运用这一技术,选育出罗氏沼虾新品种“南太湖2号”[4].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开展了斑点叉尾鮰选育研究,选育获得了生长速度比对照组快20%以上的家系组合[5].我国有关黄颡鱼育种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如王卫民[6]对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杂交育种初步研究,发现黄颡鱼♀×瓦氏黄颡鱼♂的F1代当年鱼种体长增长比母本快22.0%,成鱼阶段比母本快29.4%,说明F1代在生长方面能表现出良好的经济性状.刘汉勤等[7]利用鱼类性逆转技术获得XY生理雌性黄颡鱼,然后通过XY生理雌鱼雌核发育产生了YY超雄黄颡鱼,并且通过与XX雌鱼测交得到了全雄子代.黄颡鱼育种工作发展快速,但是关于黄颡鱼群体间杂交后代生长性能的研究未见报道.本研究采集来自4个湖泊的黄颡鱼自然群体,进行群体内和群体间杂交,构建了63个家系,进而分析比较不同家系间生长性能的差异及相关性,为黄颡鱼新品系的选育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1 材料与方法1.1 亲本材料黄颡鱼亲本于2011年5月分别采自巢湖、滆湖、洪泽湖和太湖,通过充氧设备运回,确保黄颡鱼亲本不会因缺氧受损.运回后让鱼恢复2 d之后再进行人工繁殖.1.2 建立杂交组合本次研究共构建了63个杂交组合(表2).采用湿法受精的方式进行人工受精,并马上将受精卵置于塑料网片鱼巢上,24 h后抖动附着鱼卵的网片,使未受精的死卵脱离塑料网片[8].然后每个家系进行单独孵化,水温在24℃时受精3 d后开始孵化[9].1.3 标准化苗种培育为了减小环境对黄颡鱼生长的影响,黄颡鱼的苗种培育标准化,具体为均一的换水速率、投喂量、养殖密度、充氧量以及水温.水温保持在24℃ ~26℃,氧气含量为5.0 mg/L,pH为7.0~7.8,换水量保持一致并随着鱼体的生长增加.在黄颡鱼2星期内投喂开口饵料,等到2个星期之后把黄颡鱼移至水泥池,开始投食人工饵料进行人工驯化,待黄颡鱼达到2个月时移200条到网箱养殖,整个过程中不同家系之间不存在混杂.1.4 测量与数据分析待黄颡鱼生长6个月时,对每个组合各测定50个子代的体重和全长.体重采用精度为0.1 g的电子天平称量,全长用精度为0.1 cm的尺子进行测量,得到的数据输入SPSS1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并进行差异显著性和相关性分析.2 结果与分析2.1 黄颡鱼全长和体重统计分析对2764尾(有些家系的子代数量不够50尾)黄颡鱼的全长与体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无论体重还是全长的范围都比较大,全长最大值是最小值的2.5倍,体重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5.5倍.根据黄颡鱼全长和体重数据绘制直方图(见图1).图1 黄颡鱼体重、全长的频数直方图Fig.1 Histplot of length and weight of Pelterobagrus fulvidraco表1 黄颡鱼全长和体重统计结果Table 1 Statistical results of body length and body weight of Pelteobagrus fulvidraco项目 N 范围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误全长 2 764 10.7 7.3 18.0 11.444 0.036 9体重 2 764 48.4 3.3 51.7 15.057 0.146 02.2 各组合体重分析与比较每个杂交组合有3~5个家系,家系的个数以及各个家系的平均体重见表2.各家系的平均体重在组合内和组合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组合内部的体重平均值差异在1.1 g~11.3 g,而组合间体重平均值相差最大值为13.6 g(太湖♀×滆湖♂与洪泽湖♀×巢湖♂).表2 63个黄颡鱼家系的体重平均值Table.2 The average body weight of 63 families of Pelterobagrus fulvidraco巢湖♂/g 滆湖♂/g 洪泽湖♂/g 太湖♂/g巢湖♀①17.8±5.9 ①21.4±9.1 ①17.6±9.0①21.4±9.7②17.0±4.5 ②20.3±8.2 ②10.8±3.2②17.4±7.1③16.8±6.5 ③15.5±5.6 ③9.9±4.6③17.0±7.5④15.1±8.9 ④13.8±6.2 ④15.2±6.4⑤13.8±9.1滆湖♀①17.0±7.7 ①19.5±7.1 ①14.2±5.3①20.3±9.2②17.0±2.0 ②18.7±6.4 ②13.9±4.5②18.2±6.1③15.6±7.6 ③16.8±7.4 ③10.8±3.9③15.4±4.2④14.6±6.4 ④11.5±9.0 ④9.6±4.4④11.9±4.7⑤9.8±5.2 ⑤9.4±3.3 ⑤9.0±3.9洪泽湖♀①13.5±6.8 ①18.6±7.0 ①16.3±6.6 ①21.4±9.7②13.2±4.5②13.4±5.7 ②11.0±4.5 ②17.4±7.1③8.7±2.0 ③9.5±4.2③9.9±3.9 ③17.0±7.5④7.8±3.0 ④15.2±6.4太湖♀①17.7±9.0 ①22.3±7.1 ①14.3±6.8 ①14.6±7.5②16.0±6.8②20.3±7.4 ②14.1±6.7 ②14.5±5.8③15.6±6.8 ③20.3±9.5③13.2±6.8 ③12.2±6.8④11.1±5.0 ④9.0±2.42.3 亲本来源与子代生长性能的相关性分析为了研究亲本来源与子代生长性能的相关性,把63个家系的体重平均值由高到低排列,分为生长性能高、中、低3 个群体,各 21 个家系.其中>16.8 的为高,<13.4 为低,13.4 ~16.8 为中.根据在高、中、低3个群体中父本和母本中各个湖泊的个数,分析亲本来源与子代生长性能的相关性(表3、4).表3 不同子代生长性能的群体中母本来源各湖泊个数Table 3 Distribution of femaleparent from 4 lakes in different growth performance groups生长性能巢湖滆湖洪泽湖太湖高9 6 2 4中5 6 4 6低2 7 8 4表4 不同子代生长性能的群体中父本来源各湖泊个数Table 4 Distribution ofmaleparent from 4 lakes in different growth performance groups生长性能巢湖滆湖洪泽湖太湖高6 8 1 6中5 4 5 7低5 2 10 4图2 黄颡鱼全长与体重的相互关系曲线Fig.2 The relation curve of body length and body weight of Pelterobagrus fulvidraco由表3可以看出,生长性能越高,母本来源于巢湖的个数越多,来源于洪泽湖的个数越少,滆湖和太湖无明显变化.利用SPSS Crosstabs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生长性能与母本中来源于巢湖与洪泽湖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17(P<0.01),与滆湖和太湖相关性不大.由表4得出,生长性能越高,父本来源于滆湖越多,来源于洪泽湖越少,相关系数为0.595(P<0.01),与巢湖和太湖相关性不大.2.4 黄颡鱼全长与体重的相互关系利用SPSS Curve Estimation,根据测量得到的2 764个数据拟合6月龄黄颡鱼全长与体重的相互关系曲线,最后得出幂函数关系式为W=0.012L2.878g/cm2.87,曲线相关系数R2=0.970(图2).3 讨论3.1 个体以及组合间、组合内差异黄颡鱼杂交后代的个体差异较大,体重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5.5倍,各个家系的平均体重在组合内和组合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组合间的体重平均值相差最大为13.6 g(太湖♀×滆湖♂与洪泽湖♀×巢湖♂),组合内的差异在1.1 g~11.3 g.说明各个湖泊的黄颡鱼亲本的遗传多样性较高,杂种优势和劣势都能显示出来,具备进一步开展黄颡鱼新品系选育工作的遗传多样性基础.全长与体重的幂函数关系为W=0.012L2.878g/cm2.878.函数中指数主要是反应鱼类生长速度,>3 或者<3 为异速生长,=3 为等速生长[10].2.878<3,说明鱼类存在着异速生长,其主要原因是黄颡鱼杂交子代的杂交优势和劣势.从W和L的数学函数关系来看,相同体重的个体,体长要比理论值大,这是由于子代中含有一批生长性能较高的子代处于快速生长期,这为黄颡鱼优良家系的选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群体.3.2 亲本来源与子代生长性能的相关性家系选择是指以家系为单位,以各家系受选择性状的平均值为标准所进行的选择育种[11].在家系生长性能对亲本群体的选择中,通过某一个地理群体的父本或母本与另外4个地理群体的母本或父本杂交构建家系,分析子代家系生长性状的平均杂交优势,即这一群体的父本或母本的一般配合力,其遗传基础是基因的加性效应,反映亲本群体平均育种值的高低[12].在鱼类家系育种中研究不同家系的生长性能的比较已有一些报道.秦钦等[5]在斑点叉尾鮰育种中得出,04和97父本群体产生家系的生长优势明显,03母本群体产生家系的生长速度较快.于飞等[2]在大菱鲆不同进口群体杂交后代的早期生长差异的研究中得出,丹麦♀×法国♂子一代生长优于其他杂交组合.本研究对63个黄颡鱼家系亲本来源与子代生长性能的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生长性能越高的黄颡鱼家系的母本来自于巢湖的越多,父本来自于滆湖的越多,而来自于洪泽湖的越少,相关系数R均在0.5以上,相关性为中等,且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据此得出,巢湖、滆湖、洪泽湖和太湖的黄颡鱼为亲本进行黄颡鱼优良品系选育时可以适量地减少洪泽湖的黄颡鱼,母本多使用巢湖黄颡鱼,父本多用滆湖黄颡鱼.此外,为了减少亲本单个个体对最后结果的影响,黄颡鱼优良品系选育工作还需要增加对每个家系的重复个数以及实验年份次数,这样可以得到更完善的结果,为黄颡鱼新品系的选育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参考文献][1]褚新洛,莫天培.中国动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52-156.[2]于飞,张庆文,孔杰,等.大菱鲆不同进口群体杂交后代的早期生长差异[J].水产学报,2008,32(1):58-64.[3]中国水产科学院.青虾品种改良研究及新良种:中国,GS-02-002-2008[P].2009-02-18.[4]杨国梁,张宇飞,王军毅.罗氏沼虾杂交育种方法:中国,1762310[P].2006-04-26.[5]秦钦,边文冀,蔡永祥,等.斑点叉尾鮰家系育种核心群生长性能研究及优良亲本选择[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1,20(1):63-70.[6]王卫民,严安生,张志国,等.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研究[J].淡水渔业,2002,32(3):3-5.[7]刘汉勤,崔书勤,侯昌春,等.从XY雌鱼雌核发育产生YY超雄黄颡鱼[J].水生生物学报,2007,31(5):718-725.[8]边文冀,蔡永祥,陈校辉.黄颡鱼人工繁殖技术[J].水产养殖,2003,24(6):3-4.[9]陆阳.黄颡鱼规模化养殖高产试验[J].水产科学,2005,9:37-38.[10]林斌,徐青.大亚湾鱼类体重和体长的相互关系[J].热带海洋,1989,8(4):93-99.[11]张辉,王亚斌,王维娜,等.牙鲆营养研究进展[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8(S1):88-90.[12]王金玉,陈国宏.数量遗传与动物育种[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不同品种黄颡鱼池塘养殖对比试验

不同品种黄颡鱼池塘养殖对比试验

不同品种黄颡鱼池塘养殖对比试验周志金;胡大雁;王曙;采克俊;李景芬;曹访【期刊名称】《科学养鱼》【年(卷),期】2017(000)011【总页数】2页(P44-45)【作者】周志金;胡大雁;王曙;采克俊;李景芬;曹访【作者单位】湖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浙江湖州 313000;湖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浙江湖州 313000;湖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浙江湖州 313000;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湖州313000;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湖州 313000【正文语种】中文黄颡鱼养殖发展迅速,成为近年来重要的名特优养殖品种。

特别是浙江省湖州市,自从2001年苗种人工繁殖突破后逐步发展,到2015年全市养殖面积达到7.5万亩,养殖产量51148吨,占浙江省总产量的91.1%,全国的14.4%,成为我国黄颡鱼养殖的主要产区。

近年来,全雄和杂交黄颡鱼的成功开发,使得黄颡鱼养殖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为了对比分析不同品种的池塘养殖效益,我们在2016年对3个品种的黄颡鱼成鱼养殖进行池塘养殖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养殖环境基本相同的条件下,3个品种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1.试验池塘试验池塘5只,位于湖州市吴兴区东林镇某水产园区,池深在2.5米左右,配备增氧机。

黄颡鱼鱼种放养前,将试验池塘水排干后,用100千克/亩的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清塘。

晒塘5天后,用60目尼龙绢网过滤进水1.0米左右。

2.试验时间 2016年5月17日―11月12日。

3.试验鱼种试验用苗种均为规格相近、随机称取的过冬鱼种。

杂交黄颡鱼种为本课题组通过黄颡鱼♀×江黄颡♂杂交培育而成。

全雄黄颡鱼种购于海大公司。

普通黄颡鱼种购于周边鱼种场。

4.鱼种放养试验鱼种放养在2016年4月20日至22日3天时间完成。

具体放养情况详细见表1。

5.试验用饲料同批生产的浮性黄颡鱼颗粒饲料,前期粗蛋白质为40%、后期粗蛋白质为38%。

2种黄颡鱼相同养殖模式的对比试验研究

2种黄颡鱼相同养殖模式的对比试验研究

2种黄颡鱼相同养殖模式的对比试验研究作者:冯鹏霏吕敏马华威等来源:《乡村科技》 2018年第8期黄颡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肌间刺少,因而深受消费者青睐[1]。

近年来,黄颡鱼价格不断攀升,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市场发展潜力大。

发展黄颡鱼养殖,对于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水产品结构,提高渔业效益,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具有深远意义。

为了摸清黄颡鱼养殖的生产经济效益,2017 年在广西宏大恒洋水产有限公司的水产养殖基地对2 种黄颡鱼采用相同放养模式进行对比养殖。

一个品种是全雄黄颡鱼[2],是由武汉百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YY超雄鱼和正常XX雌鱼产生的子代全雄鱼,该技术生产出的子代全雄率在98%以上[3];另一个品种是杂交黄颡鱼,是瓦氏黄颡鱼雄鱼和正常XX雌鱼产生的子代,称为杂交黄颡鱼[4]。

这两种黄颡鱼均为广西宏大恒洋水产有限公司水产养殖基地在2016年8 月开始自繁自育的苗种。

1 材料与方法1.1 池塘条件池塘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横县石塘镇,为长方形,呈偏南北走向,长130.0 m,宽46.0 m,面积为0.6 hm2,池深2.8 m,抽排水方便。

池底较平坦,底质为沙土,底部淤泥在25 cm左右。

每0.15 hm2池塘配备功率1.5 kW的增氧机1台。

在池塘的长边中间点用网目1 cm的无结节网分隔开,网的上端用钢绞线穿过且固定在两边的塘埂上,中间用几根水管柱子撑起固定,网的底边用水泥柱条压紧,防止鱼种穿过。

分隔后两边的面积基本相等,水质良好。

1.2 鱼种放养前的准备1.2.1 清塘。

在鱼种放养前10 d,将池塘的水抽干,清除池塘边的杂草、杂物,用生石灰进行清塘消毒,使用量为75 kg/667 m2。

具体方法为在池塘底均匀挖一些小水坑,将生石灰分别倒入小坑内,待生石灰融化后,立即用铁锹向池塘四周泼洒。

1.2.2 注水。

清塘结束后暴晒几天,然后开始抽水进塘,用60 目的滤网进行过滤,防止野杂鱼虾随水进入。

鱼类三倍体育种与二倍体育种的优劣分析报告

鱼类三倍体育种与二倍体育种的优劣分析报告

鱼类三倍体育种与二倍体育种的区别金玥(上海海洋大学生物技术专业0812104)摘要:本文就现在推广的三倍体育种和传统的二倍体育种在鱼体的身体结构与外形特征,血液理化指标及三种育种方法上做一比较,得出即使三倍体育种现在广泛推行但是它带来的各种后续问题并没有很好的研究解决,所以在我们大力支持三倍体育苗的同时是否也应该考虑传统的二倍体育苗,毕竟回归自然改善自然才是科技发展的真正体现.本文结论仅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三倍体二倍体育种一.三倍体与二倍体的定义:三倍体是:♦定义1:含有三组染色体的细胞或生物。

三倍体生物因难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故常不育。

所属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技术(二级学科);海洋生物技术(三级学科)♦定义2:具有3套染色体组的生物体。

所属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生物育种学(二级学科)♦定义3:具有三套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遗传(二级学科)♦定义4:有三套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

所属学科:遗传学(一级学科);细胞遗传学(二级学科)二倍体是:♦定义1:含有两组染色体的细胞或生物。

雌、雄配子结合后发育而来的生物为二倍体。

所属学科:海洋科技(一级学科);海洋技术(二级学科);海洋生物技术(三级学科)♦定义2:具有2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

所属学科:水产学(一级学科);水产生物育种学(二级学科)♦定义3:含有两套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或个体。

以2n表示。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遗传(二级学科)定义4:具有两套染色体组的细胞或个体。

所属学科:遗传学(一级学科);细胞遗传学(二级学科)二.成年二倍体鱼与三倍体鱼身体结构区别1.外形成年三倍体鲫鱼(图一)成年二倍体鲫鱼(图二)从图一和图二可见成年三倍体鲫鱼在体积上比成年二倍体鲫鱼要大,其鱼尾、腹鳍、背鳍和头部的大部分器官都比二倍体的鱼大。

此外,三倍体鱼的腹部比二倍体体积要大,其背部肌肉比二倍体鱼要紧实。

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

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

产卵季节
黄颡鱼的产卵季节通常在春季到夏季之间, 具体时间可能因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而异。
在一些地区,黄颡鱼的繁殖高峰期在3月到 6月之间,而在其他地方则可能稍早或稍晚

繁殖环境
黄颡鱼偏好在安静、清澈的缓流或静水水域中繁殖。
产卵场所通常在石质或沙质底质的河床或湖底,这些地方提供了良好的掩护和适宜的繁殖环境。
值会影响其生长和生存。
养殖饲料需求
饲料种类
黄颡鱼是肉食性鱼类,以小型鱼类、虾类、水生昆虫 等为主要食物。人工养殖时可采用配合饲料,如鱼粉 、豆粕、玉米粉等。
饲料投喂
每天定时投喂2-3次,保证黄颡鱼有充足的营养来源。 投喂量应根据鱼体重量和生长阶段合理调整,以避免 浪费和污染水体。
养殖周期
生长速度
黄颡鱼的生物学特性
汇报人: 日期:
• 形态特征 • 生态习性 • 繁殖特性 • 遗形态
身体延长,稍粗壮,吻端向背鳍上斜,后鼻孔至吻端的距离大于至鳃孔的距离, 头背具细鳞,体表粘液丰富。
背鳍较小,骨质硬刺前缘具粒状突起,鳍条部外缘较平直;胸鳍硬刺短,末端尖 锐,内缘锯齿发达;腹鳍短小,末端硬刺内缘锯齿发达,尾鳍平截或稍内凹。
背鳍、胸鳍黄褐色、腹鳍黑色、尾鳍上下叶末端尖黑色。
02
生态习性
水温适应性
低温型
黄颡鱼属于低温型鱼类,适宜生长水温为15-30℃,在25-28℃时生长最快。 当水温低于15℃时,摄食量逐渐减少,低于10℃时基本不摄食。
耐受性
黄颡鱼对水温的耐受范围较广,能够适应一定程度的温度变化。但是,在生产 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水温大幅度波动,以保持黄颡鱼生长和繁殖的稳定性。
内部结构
咽齿顶端呈钩状,第一、三齿细小,第二齿宽大,齿间隙较 宽。

黄颡鱼幼鱼三大营养素需要量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黄颡鱼幼鱼三大营养素需要量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黄颡鱼幼鱼三大营养素需要量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题目黄颡鱼幼鱼三大营养素需要量的研究二、研究背景黄颡鱼是我国常见的高蛋白鱼类之一,其营养丰富,口感鲜美,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逐年扩大,出现了一些养殖问题。

其中,营养不均衡是影响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通过深入研究黄颡鱼幼鱼对三大营养素的吸收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养方案,既可以保证黄颡鱼的生长健康,又可以提高养殖效益。

三、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黄颡鱼幼鱼对三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需求,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四、研究内容1.调查不同品种的黄颡鱼幼鱼生长特点和营养需求差异。

2.借助现代生物学和营养学的相关理论,建立黄颡鱼幼鱼对三大营养素的营养需求模型。

3.通过对比幼鱼在不同饲料和不同营养素含量下的生长情况,分析、比较幼鱼对不同营养素的吸收需求。

4.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确定黄颡鱼幼鱼对三大营养素的最佳摄取量。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在探究黄颡鱼幼鱼对三大营养素的吸受需求的基础上,可以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养方案提供参考,并且可以提高黄颡鱼养殖效益,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本研究还可以为水产营养学和水产养殖领域提供相关数据和参考书目。

六、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验室试验的方法,通过对黄颡鱼幼鱼的不同饲食组合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幼鱼的生长情况,分析不同营养素含量对幼鱼生长的影响,进而确定幼鱼对三大营养素的最佳摄取量。

七、预期成果1.确认黄颡鱼幼鱼对三大营养素的最佳营养需求量。

2.制定科学合理的黄颡鱼幼鱼饲养方案。

3.提高水产养殖领域的技术水平,促进产业发展。

4.提供相关数据和参考文献。

八、研究周期和预算本研究的周期为2年,预算为100万元。

其中,包括实验设备、试剂、动物购买、实验饲料等费用。

九、研究团队本研究由具有丰富水产养殖经验的教授领衔,团队成员包括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共同完成研究任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颡鱼二、三倍体幼鱼生长性能的比较研究杨广;田梦园;董少杰;刘金兰;李永仁;陶秉春【摘要】为了探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二、三倍体幼鱼的生长差异,定期测定了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两者体长、体重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经过2个月的养殖,黄顙鱼二倍体幼鱼从初始值(体重(3.89±1.01)g,体长(7.35±0.50)cm)增长至体重(9.89±3.94)g、体长(9.71±1.42) cm,消耗饲料132.7g,饵料系数1.11;黄顙鱼三倍体幼鱼从初始值(体重(3.63±0.83)g,体长(7.21±0.38)cm)增长至体重(9.61±3.20)g、体长(9.80±1.23)cm,消耗饲料135.79g,饵料系数1.18.三倍体黄顙鱼比二倍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稍高,体长增长率及体长特定生长率偏高,饵料系数略高,但各生长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年(卷),期】2012(009)002【总页数】4页(P14-17)【关键词】黄顙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二倍体;三倍体;生长【作者】杨广;田梦园;董少杰;刘金兰;李永仁;陶秉春【作者单位】天津农学院水产科学系,天津市水产生态及养殖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4;天津农学院水产科学系,天津市水产生态及养殖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4;天津农学院水产科学系,天津市水产生态及养殖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4;天津农学院水产科学系,天津市水产生态及养殖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4;天津农学院水产科学系,天津市水产生态及养殖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4;天津农学院水产科学系,天津市水产生态及养殖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965.1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隶属于鲇形目鲿科,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川、湖泊、沟渠等水域中。

由于其肉质细嫩、肉味鲜美,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近几年来已经成为国内新兴淡水养殖品种之一。

但黄颡鱼较慢的生长速度是制约其养殖效益的主要因素,通过遗传改良方式提高其生长速度应是可以借鉴的手段之一。

采用染色体操作技术对鱼类进行多倍体诱导是改良品种的有效途径[1]。

20世纪50年代以来,多倍体诱导技术已在鱼类遗传育种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国内外已先后在真鲷(Pagrus major)、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鲤(Cyprinus carpio)、鲢(Hypophthalmichthy molitrix)等30多种鱼类育种中成功获得了三倍体鱼[2]。

三倍体鱼因其染色体组成不平衡,性腺不能发育成熟,用于性腺发育的能量可全部用于生长,因此人工诱导的三倍体鱼具有生长快的特性,对提高养殖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已有研究者对黄颡鱼的三倍体育种方法进行了探索[3-5],笔者参照传统育种技术,采用温度休克法成功培育出三倍体黄颡鱼,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二、三倍体黄颡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差异。

1.1 试验材料试验用黄颡鱼幼鱼由天津市水产生态及养殖重点试验室自繁自养,其中二倍体鱼为正常人工繁殖所得,三倍体鱼由正常受精卵经冷休克法和热休克法处理后培育而成,并经过血细胞大小检验验证。

二倍体鱼初始体重(3.89±1.01)g,初始体长(7.35±0.50)cm,三倍体初始体重(3.56±0.85)g,初始体长(7.19±0.38)cm。

1.2 试验方法试验在室内进行(水温(26±1)℃),试验鱼分别养殖于相互串联的2个规格相同(60cm×40cm×40cm,水深35cm)带盖循环水族箱中,每箱放试验鱼20尾。

水体循环动力由20W潜水泵提供,循环中设沉淀排污箱。

试验中使用蛋白含量为40%的黄颡鱼幼鱼专用人工饲料,每天8:00、16:00各投喂1次,以1h内没有残饵为标准确定投喂量。

1.3 试验鱼生长指标测定测定试验开始时和养殖1月、2月时鱼体重、体长,计量各试验组分别使用的饲料量。

试验结束后,分别计算增重率、体重特定生长率、体长增长率、体长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体长与体重的相关关系,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增重率=[(鱼体末重-鱼体初重)/鱼体初重]×100%;体重特定生长率=[(ln(鱼体末重)-ln(鱼体初重)]/时间(d)×100%;体长增长率=[(终体长-始体长)/始体长]×100%;体长特定生长率= [(ln(鱼体终体长)-ln(鱼体始体长)]/时间(d)×100%;饲料系数=总摄食量/鱼体增重量;体长、体重的相关关系:W=aLb(式中,W为鱼体体重(g);L为鱼体体长(cm);a,b为参数)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以Duncan法进行多重比较,显著水平为Plt;0.05,极显著水平为Plt;0.01,采用Excel 生成回归方程。

2.1 二、三倍体黄颡鱼的体重增长及对饲料的利用比较在相同养殖条件下饲养2个月后,二、三倍体黄颡鱼幼鱼的体重增长情况见表1。

由于试验初期二、三倍体黄颡鱼体重存在一定差异(分别为(3.89±1.01)g、(3.56±0.85)g),导致试验结束时,二倍体黄颡鱼平均体重比三倍体要大(依次为(9.89±3.94)g、(9.31±3.40)g),但比较增重率和体重特定生长率可以发现,三倍体黄颡鱼较二倍体稍高(增重率分别为(153.47±39.62)%、(145.52±43.81)%和体重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53±0.29)%、(1.47±0.31)%),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差异均不显著(Pgt;0.05)。

二、三倍体黄颡鱼的体重和体长特定生长率差异均不明显(二倍体分别为(1.50±0.29)%、(1.45±0.39)%,三倍体分别为(1.53±0.25)%、(1.52±0.44)%),试验期间,黄颡鱼生长呈现匀速生长的趋势。

整个试验期间二、三倍体黄颡鱼对饲料的利用率差异不明显(分别为1.11和1.18),但三倍体的饵料系数较二倍体稍大,在试验前30d这种差异更明显。

2.2 黄颡鱼二倍体与三倍体的体长增长比较黄颡鱼二、三倍体的体长变化比较明显,三倍体从试验初的体长偏短至试验结束时与二倍体体长接近。

试验第一个月的黄颡鱼二、三倍体的体长特定增加值与第二个月存在明显差异,二倍体从0.34增加到0.56,而三倍体则从0.35增加至0.63。

可见,随着个体增大单位时间内黄颡鱼的体长增长逐渐加快,但三倍体的增加速度更快。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者的差异仍为不显著(Pgt;0.05)。

2.3 黄颡鱼二、三倍体体长与体重相关性的变化对试验鱼体重W (g) 和体长L (cm) 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二倍体黄颡鱼体长与体重的相关关系曲线如图1所示,其中试验开始时的相关方程为W =0.0023L3.725(R2 = 0.9693),30d后的相关方程为W = 0.0172L2.7858(R2 = 0.991),60d后相关方程为W=0.0152L2.8256(R2=0.9931);三倍体黄颡鱼体长与体重的相关关系曲线如图2,其中试验开始时的相关方程为W=0.0007L4.3281(R2 = 0.923),30d后的相关方程为W = 0.0088L3.0999(R2 = 0.9859),60d后相关方程为W= 0.0106L2.963(R2 = 0.9907)。

2.4 黄颡鱼二、三倍体体重特定增长率的差异将本试验的二、三倍体鱼按个体大小依次排序后,分别求出增重率后以初始体重为横轴,以试验结束时的终末特定增重率为纵轴作体重特定增长率变化图(图3)。

由图3可见,二倍体鱼中的体重特定增长率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特定增长率1.47±0.31):个体越大其生长速度越快,表明在黄颡鱼生长中雌、雄生长速度的差异在鱼苗培育阶段即已有所表现;尽管三倍体鱼不同个体之间的体重特定增长率也存在一定偏差,但差异相对较小(特定增重率1.57±0.21)。

(1)由于鱼类三倍体性腺发育不完善,用于性腺发育的能量被转移至供应体细胞发育,因而使三倍体的生长速度快于二倍体,被认为是多倍体育种的主要实际应用价值的理论依据。

有研究表明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三倍体在鱼种阶段比二倍体增长快[6],本试验结果也表明黄颡鱼三倍体较二倍体的生长速度有增加的趋势。

鱼类苗种阶段性腺尚未发育,其生长速度的差异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但也有报道显示三倍体幼鱼并不比二倍体生长快,例如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鲤 [2 ]。

(2)黄颡鱼雌、雄个体生长速度差异明显,其差异的产生从何时开始?根据黄颡鱼雌、雄个体生长的差异性特点,结合图3可以明显发现:本试验中的黄颡鱼幼鱼,具备较高体重特定增长率的雄性鱼,其二、三倍体差异不明显;而雌性鱼中,三倍体的特定增长率明显高于二倍体。

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黄颡鱼卵巢明显较精巢大,而用于黄颡鱼卵巢积累的能量明显高于精巢,亦或因为其消化吸收能力方面的差异,这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3)本试验结果表明,三倍体黄颡鱼幼鱼在增重率和体重特定生长率方面与二倍体相比差异并不显著(Pgt;0.05),但二、三倍体黄颡鱼生长速度仍然存在一定差异,两者对饲料的利用率也不尽相同,排除二者幼鱼阶段在雄性生长速度方面的相似性,因此,在实际生产中,以三倍体黄颡鱼作为养殖对象,应比黄颡鱼常规育种后雌、雄混养的效果更好,当然,该结论还应以两者具有对环境相似的适应能力为前提。

【相关文献】[1]朱传忠,邹桂伟. 鱼类多倍体育种技术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 淡水渔业,2004,34(3):53-56.[2]楼允东.鱼类育种学[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117-146.[3]杨彩卿,韩烁. 黄颡鱼三倍体的诱导[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9):8118-8119.[4]宋立民,王卫民,周小云,等. 冷、热休克法诱导黄颡鱼三倍体的比较研究[J].水产学报,2010,34(5):768-775.[5]宋立民,杨毅,王卫民. 热休克诱导黄颡鱼三倍体的研究[J]. 水产科学,2010,29(6):352-255.[6]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草鱼、团草人工诱导多倍体的研究[J].遗传学报,1979,6(1):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