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动物营养免疫学
第十一章 水产免疫学基础

据此,有时可采用冲水、换水和充气等方法缓解病情
2) 水质:水体有毒物质可妨碍机体正常机能,免疫力下降 3) 水温:适宜的温度变化可抑制疾病的暴发
2. 营养因素
1) 营养不足,体质下降,机体抗菌力降低 2) 营养不足,机体细胞代谢下降,病毒感染率降低
3粘膜淋巴组织 MALT
b. 鱼类MALT相对于其系统免疫系统有一定自主 性,在其免疫接种方法选择和改进中有实际意 义:口服免疫后,头肾、血液和肠都出现 ASC, 但鳃中和皮肤粘液中无;肛门插管接种抗原后 可诱导肠、皮肤粘液和胆汁中产生特异性抗体, 但血清中无;腹腔免疫4周后,头肾、血液和 鳃中抗体分泌同时达到峰值,而肠只有到第7 周才有显著反应;颗粒抗原浸泡免疫时,皮肤 摄取能力远大于鳃,因此,口腔和腹腔免疫可 明显刺激系统免疫应答,浸泡和肛门免疫更适 宜于诱导粘膜免疫反应。
腹腔,血中少。
作用:与哺乳动物NK细胞类似,能够杀伤
病毒感染的靶细胞,从而具有抗感染作用
4. 非特异性体液因子
1) 补体: A. 来源与成分:存在于血清中, 由多种非特异性血清蛋白组成,它 对热敏感,45℃20min失活
1) 补体:
B. 作用:a. 在抗原抗体反应中通过补 体第二激活通路补 充抗体作用; b. 激活后的补体能溶解细胞 膜,杀灭病毒; c. 激活后的补体可促进吞噬 细胞的吞噬和释放组胺等多种功能, 协助杀灭病原.
1、中枢免疫器官
1) 骨髓(Bone marrow)样组织:真骨鱼的肾脏也属骨髓 样组织,是重要的淋巴器官,具造血功能。它分为头 肾(前肾)和中肾(后肾、体肾)二部分。其中头肾 失去排泄功能而成为免疫器官和造血组织,为鱼类中 第二个发育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的发源地(产生B细 胞和红细胞等,相当于哺乳类骨髓);此外,受抗原刺 激后,头肾增生并存在抗体产生细胞,说明其为鱼类 重要的抗体产生器官(相当于哺乳类的淋巴结)。
水产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免疫学基础

根据外来物质的性质和免疫系统的反应方式,可将免疫应答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 疫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防御机制,而特异性免 疫则是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应答。
02
水产微生物学基础
常见水产微生物种类
细菌
包括革兰氏阴性菌和革 兰氏阳性菌,如弧菌、
气单胞菌等。
水产动物主要依赖于先天免疫系统来抵御病原体的入侵,包括非特 异性防御机制和快速反应的免疫细胞。
适应性免疫
部分水产动物还具备适应性免疫系统,能够针对特定病原体产生持 久的免疫记忆。
水产动物免疫应答机制
抗原识别
水产动物免疫系统通过抗原识别机制,对外来病原体进行识别和分 类。
免疫细胞激活
抗原识别后,免疫细胞被激活并释放细胞因子等化学信号,触发免 疫应重要环节,通过炎症细胞的募集和炎 症介质的释放,消灭病原体并促进组织修复。
水产动物疫苗与免疫预防
传统疫苗
传统疫苗通常采用灭活或减毒的病原体作为免疫原,通过注射等 方式接种。
新型疫苗
新型疫苗包括基因工程疫苗、亚单位疫苗和核酸疫苗等,具有更 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免疫程序
病毒
如疱疹病毒、弹状病毒 等,可引起水生动物疾
病。
真菌
如水霉、毛霉等,可引 起水生动物感染。
原生动物
如鞭毛虫、纤毛虫等, 可引起水生动物寄生虫
病。
水产微生物对水产动物的影响
01
02
03
病原微生物
引起水生动物疾病,导致 死亡或生长缓慢。
污染源
水产微生物可导致水质恶 化,影响水生动物的生存 环境。
传播疾病
水产微生物学与免疫 学免疫学基础
目录
水产动物免疫学

免疫调节机制研究
要点一
总结词
全面、深入地研究水产动物的免疫调节机制,为免疫 增强和疾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深入研究水产动物免疫调节网络的复杂性和规律性, 挖掘关键的调节因子,通过调控这些因子,提高水产 动物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新型疫苗与免疫防治技术研发
总结词
创新疫苗和免疫防治技术的研发,为水产动物的健康养 殖提供技术支撑。
免疫细胞
包括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负责识别和攻击外来抗原。
免疫分子与抗原
免疫分子
包括抗体、细胞因子、补体等,参与识别和攻击外来抗原。
抗原
包括微生物、寄生虫、病毒等外来物质,可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免疫应答与调节
免疫应答
是指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的识别、攻击和清除过程。
免疫调节
是指免疫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调节和平衡,以维持免疫功能的稳定和正常发挥。
疫苗与免疫防治策略
传统疫苗
灭活苗、减毒苗、代谢产物苗等。
新型疫苗
基因工程苗、合成肽苗、抗独特型抗体苗等。
免疫防治策略
根据养殖品种、生长阶段、环境条件等因素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包 括选择合适的疫苗、制定合理的免疫时间、接种途径、剂量等。
水产动物寄生虫感染与免疫防 治
常见水产动物寄生虫感染
01 02
详细描述
针对水产动物特有的免疫特点和环境因素,研发高效、 环保、安全的新型疫苗和免疫防治技术,提升水产动物 的免疫力,降低养殖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THANKS
免疫逃避
寄生虫为了生存和繁殖,会采用各种策略来逃避或抑制宿主的免 疫应答。
免疫病理损伤
寄生虫感染引发的免疫应答可能导致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影响 水产动物的健康和生长。
水产动物免疫学

免疫:水产动物免疫的基本概念
3. NK细胞 它为发现较晚的一群淋巴细胞,最主要功能为非特异性杀伤 靶细胞,对多种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具较强杀伤作用。约 占5~10%。 4. 单核吞噬细胞 它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Monocyte, MC)和组织中的巨 噬细胞。它不仅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特异性免疫 中也是不可缺少的细胞,有吞噬杀伤、抗原递呈和合成分泌细胞 因子等作用。 5. 其他免疫细胞 除上述免疫细胞外,血液中许多细胞均直接或间接参与免疫 应答过程,如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血小板等。
免疫:水产动物免疫的基本概念
三、免疫的主要类型
1. 天然免疫 定义: 指机体先天具有的正常生理防御功能,对各种不同的病原微
生物与异物都有排斥和屏障作用,也称非特异性免疫。 如:皮肤和粘液、粘液中的溶菌酶、吞噬细胞等
2. 获得性免疫 定义:指机体对某一种或一类微生物或其产物所产生的特异性
抵抗力,它是后天的,是生物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自 然感染或预防接种后产生的。也称特异性免疫。 1) 自动免疫:因感染病原或注射抗原(疫苗)而获得的免疫 抗原:凡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结合引 起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2) 被动免疫:从母体获得抗体或因人工注射抗体而获得的免疫
免疫:水产动物免疫的基本概念
2) 脾的功能:
a. 在胚胎期为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场所,具有造血功能; b. 是血液的滤过器,可以清除血中的病原微生物和自身衰老损伤的血细胞。 c. 为T、B细胞移居和接受抗原刺激后发生免疫应答、产生免疫效应等重要场所。脾中的 淋巴细胞60%为B淋巴细胞。
B. 鱼类脾的结构与功能
免疫缺陷症:指机体免疫系统由于先天性发育不良或后天遭受损
《水产动物免疫学》课件

2
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3
环境管理
优化水质、饲料和养殖条件,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增强免疫力。
水产动物免疫学的研究进展
在水产动物免疫学领域,研究人员正在进行以下重要工作:
免疫应答机制
探索水产动物免疫应答的分子机 制和调控路径。
疫苗研发
贝类免疫
研究和开发用于水产动物的疫苗, 提高抗病能力。
《水产动物免疫学》PPT 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水产动物免疫学》PPT课件!在本课程中,我们将探讨水产动 物免疫学的研究内容和重要性,并介绍研究方法和技术。
研究内容和重要性
动物免疫学
深入了解水产动物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重要性。
免疫机制
探索水产动物的免疫机制,包括免疫应答、抗体产生和细胞免疫等关键过程。
水产动物免疫疾病的分类与预防
水产动物免疫疾病主要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
传染性疾病
由病原体直接或间接传播,如细菌、病毒、寄生虫 等。
非传染性疾病
与环境和饲养条件等因素相关,如水质变化、营养 不良、应激等。
水产动物免疫增强与免疫调节
提高水产动物免疫力和调节免疫应答的方法包括:
1
免疫增强剂
使用免疫佐剂和疫苗等方法提高水产动物的抗病能力。
3 流式细胞术
通过颜色标记和定量技术,分析和分离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以及它们的功能。
水产动物免疫系统概述
水产动物的免疫系统与哺乳动物有着相似之处,包括:
1 非特异免疫
水产动物通过皮肤、鳃、黏液等方式抵御病原体感染。
2 特异免疫
触发抗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并生成抗体来清除病原体。
3 免疫细胞
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负责免疫应答和清除病原体。
免疫学基础—变态反应(水产微生物课件)

功能:诱导淋巴干细胞成熟为T细胞。 3. 禽法氏囊
功能:诱导淋巴干细胞成熟为B细胞。
任务三 特异性免疫
髓
样
骨
干
髓
细
多
胞
能
干
细
胞
淋
巴
样
干
细
胞
红细胞系
单核细胞系
粒细胞系
T细胞的 进入胸腺 前体细胞
人体各大器官细胞的更新周期
肝细胞的寿命 味蕾的寿命 肺表面细胞的寿命 皮肤表层细胞的寿命 骨骼更新一次 肠绒毛的寿命 大脑的寿命
5个月 10天 2到3周 2到4周 10年 2到3天 人的寿命
任务一 免疫的概念、功能、类型
四、免疫的类型
(一)非特异性免疫防御与特异性免疫 1. 非特异性免疫防御(天然免疫)
指依靠已经免疫的其他机体输给的抗体而获得的免疫。 (1)天然被动免疫:母源抗体。 (2)人工被动免疫:用人工方法注射抗体(抗毒素、抗血清)而产生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任务二 非特异性免疫防御
一、机体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的构成 (一)生理屏障作用 (二)非特异性细胞的吞噬作用 (三)正常体液因子的非特异性免疫作用 (四)炎症反应 (五)机体组织的不感受性
任务三 特异性免疫
任务三 特异性免疫
2. 脾脏
白髓:发生免疫应答 ➢ 淋巴鞘——由密集的T细胞构成 ➢ 脾小结——为B细胞区. 红髓:贮存红细胞,捕获抗原和生成红细胞. 作用:A血液滤过作用;B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C T细胞和B细胞定居的场所
任务三 特异性免疫
3.禽哈德氏腺
是禽类眼窝内腺体之一; 分布T细胞、B细胞; 幼禽滴眼免疫时起重要作用;
第十一章 水产免疫学基础

四、鱼用疫苗
(一)鱼用疫苗的种类 A. 根据疫苗的获得方法来分: 1. 死疫苗(灭活疫苗):热灭活、化学灭活、紫 外线灭活、超声灭活等 优点:安全性好,制造简单; 缺点:免疫剂量大,免疫持久性差。
(一)鱼用疫苗的种类
A. 根据疫苗的获得方法来分:
2. 活疫苗:包括弱毒疫苗和异种疫苗 优点:弱毒疫苗 — 免疫原性好,免疫 剂量少,持续时间长 异种疫苗 — 安全性好,免疫时 间长。 缺点:弱毒疫苗 — 安全性差 异种疫苗 — 获得比较困难
(一)鱼用疫苗的种类
A. 根据疫苗的获得方法来分:
3. 化学疫苗:以化学方法提取病菌有 效成分(如LPS)制成 优点:免疫剂量小,免疫原性强, 作用稳定; 缺点:制造较复杂,成本稍高。
一)鱼用疫苗的种类
A. 根据疫苗的获得方法来分:
4. 亚单位疫苗:病原微生物中能使机体
产生免疫保护力的成分只占病原体小部 分,将这些成分分离出来制成的疫苗为 亚单位疫苗。
1、中枢免疫器官
2) 胸腺(Thymus):真骨鱼类的胸腺位于?,它无皮质 与髓质的分界线,胸腺由结缔组织被膜环绕,实质由 上皮细胞网组成,在上皮细胞网中分布由淋巴细胞、 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成熟的浆细胞等。鱼类的胸 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为具免疫活性的T细胞的场所,T 细胞移至外周免疫器官后,可接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 产生免疫效能。 鱼类胸腺的结构与功能随着季节和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4) C反应性蛋白
A. 来源与成分:为存在于鲽科鱼类中的一种蛋白质 B. 作用: a. 作为调理素可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量
b. 能使真菌、细菌乃至寄生虫中的糖类和磷酸酯 产生沉淀,从而杀灭病原体。
5) 备解素:为 - 球蛋白,可在补体协助下杀死许多细菌、原
水产动物免疫学基础知识

水产动物免疫学的基础知识一、鱼类免疫学简史:免疫学技术应用于预防人类和动物的疾病是免疫学的最大成就之一。
许多年来,牛痘接种是个体先前未受该病病原体感染,避免该病的唯一手段。
随同1934年磺胺药和二十世纪40年代抗生素的问世,治疗严重疾病就有了另外的方法。
但即使如今,免疫接种仍是预防疾病的主要方法。
随着人们更多学会控制关于动物的免疫应答和与其保护作用有关的疾病抗原,则可指望免疫接种在将来更为重要。
在了解了免疫学应用于人医和兽医的某些有意义的早期历史之后。
再来看鱼类的免疫。
鱼类的免疫学历史很短,其技术类似人医的经验,不同于抗原给予的方法、抗体试验和保护试验。
鱼类免疫学中使用的技术,随鱼的种类、病原体和环境而定。
医学和兽医学发达国家的大多数居民已普遍接种预防天花,脊髓灰质炎、白喉,有时也接种预防麻疹、斑疹伤寒、破伤风、伤寒和流行性感冒。
最早正式使用牛痘接种技术于人之一的Edward Jenner(1749~1823),首先注意到接触过牛痘的挤奶女工,对可怕的天花病的流行不敏感。
牛痘病毒[一种痘苗病毒(vaccine virus),vaccine一词即源于此]是一种类似于天花病毒的病毒,但牛痘不会造成人的严重疾病,却具有对天花的免疫性。
Jenner也熟悉当地的历史情况,在那,土耳其人划破感染个体的脓疱,涂抹于健康人身上使之产生天花,这样他们对以后该并的攻击就自动获得免疫力。
Jenner的牛痘接种程序证明是很成功的,因此在欧洲一些国家即开始大量种牛痘。
免疫学从此就发展成为一门为人们所确认的科学。
著名的法国微生物学家Louis Pasteur(1822~1895)采用类似Jenner所使用的技术,为一被疯狗咬伤的小孩免除狂犬病患。
Pasteur已知狂犬病病毒通过其非正常寄主的动物组织就变弱或减弱,随后其毒性即减弱。
当毒性减弱的病毒接种至病人时,很快产生能保护病人免遭有毒性病毒伤害的特异性抗体。
Pasteur也研究炭疽[炭疽杆菌(Bacillus anthracis)],这是那时威胁着牛、羊业的一种细菌性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产动物营养免疫学在过去的20 多年里,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水产养殖业有了较大发展,水产品的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水产养殖业在这些国家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然而,在最近的10 多年里,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和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害频繁发生,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为了减少经济损失,在养殖过程中人们经常投放各种化学药物治疗和控制病害。
•但是,经常使用药物防治疾病则会使病原体对某些药物产生抗药性,使得宿主动物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而且药物在水中的积累极易污染水体,造成水体生态平衡的破坏,更为严重的是药物在水产动物体内的残留直接威胁到人类的食品安全与健康。
面对这种情况,较多学者将目光投向营养物质的免疫学作用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研究表明,饵料和水体中的营养素种类与数量不仅影响水产动物的生长发育与繁殖,而且还影响其免疫功能、抗逆能力与健康状况。
不含抗生素和激素的全价优质配合饲料既可以全面保证水产动物的营养需求,满足水产动物对生长、发育、繁殖和代谢的需要,又不会形成任何药物残留;同时,还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抗逆抗病力,促进健康生长。
可见,营养与免疫的关系显著影响水产动物的产量与品质。
上述研究成果为水产动物营养免疫学这一交叉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其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水产动物营养免疫学是研究营养物质对水产动物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和抗逆抗病力影响的一门科学。
一方面,它对深刻揭示营养物质对水产动物的免疫学作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另一方面,对水产饲料业和水产养殖业的技术升级与跨越式发展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对“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和绿色水产品的生产及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维生素A 的免疫作用•维生素A(VA )是水产动物细胞代谢和亚细胞结构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
V A 有促进生长发育和维护骨骼健康的作用,可促进新生细胞的生长,对维持眼和鳃的正常结构及功能非常重要,并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抗感染力。
•在饲料中添加高剂量的V A可使大西洋鲑(Salmo salar )的免疫能力提高,对气单胞菌(A. salmonicida )的抵抗力增强(Thompson等,1994)。
V A还可降低鱼体对一些传染性疾病的易感性,强化巨噬细胞的功能(Blazer,1992)。
投喂含V A(150和300 mg/kg )的饵料后,金鲷(Sparus auratu )的呼吸爆发活性提高;而饲喂含高剂量V A(300 mg/kg)的饵料后,其白细胞髓过氧化酶(MPO)含量提高(Cuesta等,2002)。
•Thompson等(1995)试验不同配方的V A和虾青素对虹鳟(Salmo gairdneri )免疫活性影响时,发现饲喂同时缺乏VA和虾青素的饵料(A-Ax-)后,该组虹鳟血清的抗蛋白酶总活力明显比其他三组要低,同时其血清补体活力有受抑制的倾向;另外饲喂了不含V A(A-Ax-和A-Ax+)饲料的实验组其白细胞迁移减少。
•β-胡萝卜素作为V A的前体物质也可影响水生经济动物的免疫功能。
研究表明,饵料中的β-胡萝卜素可明显提高虹鳟的血清补体活性和血浆免疫球蛋白的总量(Amar等,2000)。
此外,β-胡萝卜素和虾青素能提高虹鳟的体液免疫因子如血清补体和溶菌酶的活性以及细胞免疫因子如吞噬细胞活性和非特异性细胞毒性(Amar等,2001)。
二、维生素C 的免疫作用•维生素C(Vc)是水产动物维持正常生长和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把它作为免疫刺激物也有较多的研究。
Vc在生物体内参与氧化还原反应,在胶原蛋白的合成过程中作为脯氨酸羟化酶的辅酶,直接影响胶原蛋白的合成;Vc还具有防止低价铁的氧化,促进肠道对铁的吸收,增强水生动物的抗病力等生理功能(赵文,1995)。
•饵料中添加Vc能明显降低受副溶血弧菌感染的中国对虾的死亡率(王伟庆和李爱杰,1996)。
配合饵料中添加Vc还能增强中国对虾的抗低氧能力并降低发病率与死亡率2(王安利等,1996a )。
实验表明,摄取含高剂量Vc(3000 mg/kg)饵料的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 )在感染爱德华氏菌后其死亡率为零(Li 和Lovell,1985)。
另据报道,饵料中添加的Vc达50 mg/kg 即可使斑点叉尾鮰正常生长和抗病(Li等,1998)。
•Vc 可以通过影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来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功能。
给虹鳟体内注射Vc 后,淋巴细胞增生明显高于未注射的各组,并且巨噬细胞活化因子(MAF )的分泌量也比饵料中Vc 少的一组高得多(Hardie 等,1993 )。
•Waagbo 等(1993 )给大西洋鲑注射细菌(Aermonas salmoniciola )后,饵料中VC 含量高的组存活率提高,同时鱼体内的溶菌酶活性也增强。
在饵料中添加维生素C 多聚磷酸酯(LAPP )能增强对虾血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能力及对虾的免疫抵抗力,且随着饵料中LAPP 浓度的升高,其吞噬百分率升高,吞噬作用增强(王伟庆和李爱杰,1996 )。
•饵料中缺乏Vc 时,斑点叉尾鮰巨噬细胞迁移的平均数量下降;而添加高剂量Vc (3000 mg/kg )后,其巨噬细胞的迁移数量显著提高(Lim 等,2000 )。
投喂高Vc 含量的饵料时虹鳟的补体活化旁路和巨噬细胞活性均明显增强,若饵料中还含有葡聚糖则虹鳟在接种疫苗后的特异性免疫抗体反应就会增强(Verlhac 等,1996 )。
•实验表明,青石斑鱼(Epinephelus awoara )血清溶解羊红细胞(SRBC)的能力随饲料中Vc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与只投喂冰冻小杂鱼的对照组相比,添加量为2000 mg/kg 组的溶血活性提高1倍多(秦启伟等,2000)。
另外补充Vc可提高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血细胞的吞噬能力以及血清溶菌酶的水平(Roberts等,1995)。
•Navarre 等(1989 )报道,当饵料中Vc 含量为100 mg/kg (最适生长需求量)时,不影响幼虹鳟抗体的产生;当Vc 加入量为其最适生长需求量的 5 倍和10 倍时,均能明显促进抗体的产生,并在10 倍时产生最多。
另外,VC 对水产动物免疫机能的作用效果还与Vc 源有关。
尽管Vc 及其四种衍生物均能提高斑节对虾幼虾的免疫活性,但与摄食其他Vc 源饵料的对虾相比,摄食含足量Vc 单磷酸酯镁和多聚磷酸酯化Vc 饵料的对虾其超氧阴离子(O2- )产生率和酚氧化酶(PO )活性都要高(Lee 等,2002 a )。
•但在饵料中添加Vc对大西洋鲑头肾巨噬细胞吞噬SRBC或产生O2-的能力无明显作用(Hardie等,1991)。
美洲河鲶对爱德华氏菌的吞噬和杀灭作用不受VC的影响(Li,1985)。
饵料Vc对青石斑鱼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头肾细胞吞噬乳胶颗粒的活动也无影响(秦启伟等,2000)。
导致上述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究竟是VC添加剂量不足,还是动物种间差异所致,目前尚不清楚,由此可见Vc对水产动物免疫功能的作用机制还须进一步研究。
三、维生素E 的免疫作用•维生素E(VE)主要分布在生物膜上,在膜上发挥其抗氧化作用,阻止不饱和脂肪酸氧化成水合过氧化物,从而保护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
VE可以防止红细胞破裂溶血,延长红细胞的寿命;还可以使巯基不被氧化,以保护某些酶的活性。
VE作为免疫增强物质在饵料中适量添加后,可以促进水生动物巨噬细胞增殖,加强吞噬作用,增强体液免疫活性。
•Blazer 和Wolke (1984 )指出摄食缺乏VE 饵料的虹鳟,在感染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 )后其T 淋巴细胞和B 淋巴细胞的功能下降。
缺乏VE 还能降低美洲河鲶腹膜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Wise 等,1993 a,b )。
另外,缺乏VE 还可降低大西洋鲑的血清补体活力(Hardie 等,1990 )以及金鲷替代性补体途径的活性(Montero 等,1998 )。
•Hardie 等(1990 )指出摄食高VE 含量饲料的大西洋鲑在感染气单胞菌( A. Salmonicida )后的死亡率显著低于VE 含量低的饲料组。
补充VE 似乎能提高虹鳟抵抗鲁氏耶尔森氏菌(Y. ruckeri )的抗体产生(Ndoye 等,1990 )以及提高比目鱼吞噬细胞的活力(Pulsford 等,1995 )。
饵料中添加适量的VE (1200mg/kg )能刺激金鲷的非特异免疫系统,提高血清溶血活性和前肾血细胞的吞噬能力(Ortuno 等,2000 )。
•VE 提高水产动物免疫抗病的效果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饲料中其他营养物质的影响等。
例如,用含不同剂量VE 和硒的饵料投喂自然感染分枝乳酸杆菌的大鳞大麻哈鱼(Oncrhynchus tschawytscha ),结果发现高VE 和高硒饲料组没有死亡,低VE 高硒或高VE 低硒饲料组鱼的死亡率分别为31% 和3% (Thorainsson 等,1994 )。
•但另一些研究发现,大西洋鲑对疥疮病的非特异性抵抗力、抗体水平及血清补体反应的杀菌能力与饲料中维生素E含量(0~25mg/kg )无关,注射灭活菌(A. Salmonicida )的试验鱼一个月后的体液免疫反应在饲料处理间也未见差异(Lall等,1988)。
Hardie等(1990)也支持上述结果,认为VE对大西洋鲑的体液免疫无影响。
四、多糖的免疫作用•多糖又称多聚糖,是生物有机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类生物大分子。
它不仅参与组织细胞的构成,而且是多种内源性活性分子的重要组成成分。
人们研究发现,多糖及糖缀合物(如糖蛋白和糖脂等)参与了细胞各种生命活动的调节,如免疫细胞间信息的传递和接收,这与细胞表面的多糖体的介导有密切关系。
多糖又是细胞表面各种抗原与药物的受体,同时还参与细胞的转化和分裂再生等各种生理过程的调节(田庚元,1994)。
•多糖被认为是一种广谱的非特异性免疫促进剂,能够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可激活巨噬细胞,促进抗体的形成,激活补体及诱导产生干扰素等(李光友,1995 )。
利用免疫多糖可提高养殖动物的免疫功能和机体防御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抗病的目的,已经为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者所重视。
王雷等(1994 )利用富含多糖、生物碱和氨基酸等成分的数种免疫物质制成的饵料对中国对虾进行投喂,发现中国对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体内的抗菌溶菌活力及PO 等免疫指标均有所提高。
•王安利等(1996b ,1998)用富含多糖和有机酸的免疫增强剂作为添加剂制成配合饵料,可使中国对虾的PO活力、吞噬细胞活力和抗菌溶菌活力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