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优秀作文展评(广东卷)
2011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

不要轻易说“不”(广东)说“不”,在轻浮者那里,是一种无知浅薄的炫耀,而在智者那里,则是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拒绝;说“不”在意气用事者那里,是一种狂妄的表现和无谓的牺牲,而在真正的勇者那里,则是一种大义凛然的坚守和毫不怯懦的抗争。
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
它不是逞强的工具,也不是逃避的借口,然而生活中的我们,却从不吝啬说“不”。
推选班长,为逃避重担,以“不”敢为天下先,标榜自我而无人毛遂自荐。
而上学迟到,却以强悍的姿态拒绝让门卫登记姓名,来表现自己的勇敢,殊不知,老子当时说出:吾有三宝,一曰慈,一曰俭,一曰不敢为天下先,是劝诫人们不要为争名逐利而蜂拥而上,以致兵戈相见,生灵涂炭,这是智者渴望人们和睦的呼喊,而不是逃避职责的理由,而勇敢,不是蛮横不讲理,孔子说过“知耻近乎勇”,对自己的错误检点省察而幡然知耻,才是勇敢。
不要轻易说“不”,在世事尚未洞明,人情尚未练达的时候,在没有深刻理解什么是“不”之前,理智地运用“不”。
不要轻易说“不”,还因为它需要我们付出代价,有时候甚至是血的代价、生命的代价。
兵败垓下的项羽对乌江亭长说“不”,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自刎乌江,从此霸王别姬成为一曲绝唱;而韩信,不对漂母说“不”,不拒绝她的帮助,忍辱负重,终成一代名将。
究其原因项羽太在乎他的英雄气概,殊不知大丈夫能屈能伸,像韩信。
假如项羽不轻易说“不”,那历史恐怕就要改写,项羽或许就不仅仅是一个悲剧英雄了。
说“不”,有时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选择,请慎重考虑,请三思后行。
当然,在邪恶势力面前说“不”,如同文天祥在元朝招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在混浊世事面前说“不”,如屈原投江,如陶潜归隐;在挫折困难面前说“不”,如贝多芬,“厄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如千手观音创造的奇迹……这些,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对心灵里一方净土的坚守,对人间邪恶势力抗拒、不公命运的有力抗争,他们才是真正的勇者。
所以,请不要轻易说“不”。
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

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
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是“梦想”,这个话题无疑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深刻的话题。
对于每个人来说,梦想都是生活的动力和目标,它可以激励我们前进,让我们拥有奋斗的方向和信念。
梦想是一种力量,它可以让我们在迷茫时找到方向,在困难时找到勇气。
每个
人的梦想都是独一无二的,它可以是成为一名医生、教师,也可以是环游世界、成为一名作家。
无论梦想是什么,它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正如马云所说,“不要放弃你的梦想,坚持下去,梦想终将成真。
”。
然而,梦想不是轻易可以实现的。
实现梦想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不懈的奋斗。
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只有不断地努力和坚持,我们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实现梦想也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质。
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
自己,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
正如李嘉诚所说,“成功不是偶然的,它是需要有准备、有目标和有毅力的。
”。
总之,梦想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向往和追求,它可以激励我们前进,让我们拥
有奋斗的方向和信念。
实现梦想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和坚持,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质。
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最终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因为梦想,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让我们拥有更加美好的人生。
2011年高考(广东卷)优秀及满分作文评析

2011年高考(广东卷)优秀及满分作文评析2011年高考(广东卷)优秀及满分作文评析一、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含标点符号)。
二、【作文解析】提示语里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大千世界告诉考生思维要放得开,写作范围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指考生要选准一个切入点;道路的起点长河的源头坐标的中心事物的根本提示考生什么叫原点,弱化了考生审题的难度;生活体验与认识,指明了考生可以选择的文体,或是记叙文,或是议论文。
原点究竟是什么?它的的本意是指出发的地方,提示语里的原点,都是其比喻义。
那么,文题回到原点这个动宾结构的词组,亦即回到初始的状态。
也就是说,这个原点代表或者象征着一种美好的东西,例如人之初,性本善即是典型一例,这也回答了为什么要回到原点的原因。
当然,原点也代表了一种蒙昧、启蒙和混沌。
禅界有言: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最高的境界就是回到原点,经历沧桑岁月,历览世事变幻,回归本真,再次回到原点。
新加坡有部电视剧就叫《原点》,故事叙述3名好友自小就许下同一个愿望,但因长大后的3人有了不同的际遇,从此分道扬镳,好友变成了仇敌、情侣也两地分离。
这是不能回到原点的悲剧。
因此,这个原点考生很容易联想到一切的真善美、纯自然的环境、淳朴的民风等等,那么,与此相关的主题就范围更广了。
三、【满分作文】回到原点头顶灰白的天空,翻过尘土飞扬的马路,我终于可以停下脚步,驻立在那熟悉又陌生的巷口。
我知道,只要再迈一步,我便回到我人生的原点———那条打从我一出生便孕育我的老巷。
那条充满西关风情,予我人生第一课的老巷。
踏着青石板路,我缓缓步入巷的深处。
映入眼帘的是久违的西关老屋。
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

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引言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为一个代表着时代背景的话题,引发了广大考生的思考和讨论。
作为广东高考的一部分,作文题目意在考察考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关注着广东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教育情况。
本文将对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题目进行解读和分析,并探讨其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系。
作文题目解析题目是:“面对困境,你是蜷缩地坐下,还是挺直脊梁?”这道题目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理解和回答。
一方面,它考察了人们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行为,另一方面,它也关注了个体在困境中的反应和选择。
无论是蜷缩地坐下还是挺直脊梁,都展现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不同心态和行为方式。
蜷缩地坐下:逃避与低谷蜷缩地坐下意味着在困境面前选择退缩、逃避或消极应对。
这种反应可能源于个体对困境的无力感和不自信。
当面对困难时,一些人可能会选择逃避,认为自己无法应对,从而选择躲避或放弃。
高考作文中选择蜷缩地坐下的考生可能会写出自己一度感到无望或被逼到绝境的经历,从而表达出在困境中的无助和挫败。
这种表达方式能够体现考生对现实问题的敏感和对逃避现实的思考。
另外,蜷缩地坐下还可以引发对教育体制和学校教育的思考。
某些考生可能会挖掘自己的高中生活,描述自己在学校压力和竞争中感到迷茫和焦虑的场景。
这种写法对当时广东地区高中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触碰,借助考题之机可以表达出对教育体制和学校教育的质疑。
这种观点的表达,能够体现考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个体成长的关注。
挺直脊梁:担当与奋进相对于蜷缩地坐下,挺直脊梁更多地体现了坚定、勇敢和积极面对困境的态度。
选择挺直脊梁的考生可能会描述自己在困难面前的坚持和奋斗,表达出对困境的主动应对和积极解决问题的决心。
这种写法能够展现出考生的自信和勇气,突显了个体在困境中的坚持和努力。
同时,挺直脊梁也可以引发对社会问题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考生可以通过描述自己关心和参与社会问题的经历,来表达对社会进步和公益事业的追求。
例如,考生可以写自己参与志愿者活动、关注环保事业等,从而表达对社会困境的主动奋进和积极贡献。
回归原点,抒写真我——2011年广东卷高考作文分级点评

大千世界 ,原点” “ 无所不在 ,原点” “ 可以是道
路 的起 点 ,可 以是长 河 的源 头 ,可 以是 坐 标 的 中 心 , 以是 事 物 的根本 … … 可
请 以“ 回到 原 点 ” 标 题 , 系 生 活 体 验 与认 为 联
识 , 一篇 文章 , 定 文 体 , 少 于 80个 字( 标 写 自 不 中心” 回归, 向都是众 多 方
的 。三 维 的“ 坐标 ” 成 的是立 体 的世 界 , 构 向其 “ 中
第二部 事 路” 赣 独立成段 , 构极 为类似 :00年 “ 邻” l 心 ” 和 “坐标就更一 个 抽 象“ 名词相对 于括道一 一一 . 作 文题 的短句结 0 2 譬 与你为 , 是 “ 的回 归 当然 ” 显 复杂 。的 物”, …“万事 一 。 - ◇ 誊 要求。再次 两年 长 河” 辨 分为标题 和写作 一 ■— 1 _ 一 誓 一 一 是 它包
试题 解析 2 1 年广东 卷 的作 文命 题保 持 了和 2 1 相 01 0 0年
维 的 。 两维 的“ 标 ” 成 了平 面 , 坐 构 无论 是 从 其
同的方式。 首先 , 两年都考查 了 题作文 。 命 其次 , 两年 的题 目 由两部分 组成 : 都 第一部分 为引导语 , 并且都
行 明确 、 落实 。 具体 来 讲 ,道 路” 以是 直 线 的, “ 可 也可 以是 弧
展开。“ 大千世界 ,原 点’ ‘ 无所不在” 是一句总括 ,
它 与 引导语 最后 的省 略号 相 呼应 ,提 示 考 生对 于
“ 原点” 的思考不应该局 限于题 目中列举的几种情
况, 而应 当是 无 穷无尽 的。 引导语 中列举 了四个 类
线 的。 当我们 沿着 一 条笔 直 的道 路前 进 , 走过 一 段 路 程之 后 可 能会 发现 自己的方 向会 有 所偏 差。 比如 改革 开放 三 十年 , 检验 三 十年 的成 果 , 们 我 会 发现 有 一 些东 西 背 离 了我们 改革 的初 衷 , 么 那 就 需 要 回到原 点。在 我们 的生命 中有 许许 多多的 轮 回, 比如从 “ 到 “ , 从“ 到“ 。每 一 无” 有”再 有” 无”
2011年高考广东优秀作文

高分作文揭开面纱,南方日报摘录2篇范文及名师点评以飨读者满分作文数超过去年南方日报讯(记者/雷雨通讯员/粤考宣)今天,广东高考正式放榜,而在昨日,今年语文高分作文就已经揭开面纱。
昨日下午,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今年高考作文的一类高分作文,提供7篇范本,并请评卷组老师作详细点评。
南方日报从中摘录2篇,以飨读者。
据悉,今年广东优秀作文明显多过往年,而且满分作文超过去年的15篇。
不过今年也出现多篇零分作文,多数是考生仓促答卷赶不及写作文所致。
议论文仍“一统天下”高考语文评卷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陈少华教授介绍,今年高考语文作文题《回到原点》沿袭了近几年用导语加标题的惯用模式,已经比较成熟。
此外,《回到原点》审题不难,优秀答卷明显比去年增多。
和往年一样,今年仍是议论文“一统天下”,达86.7%,散文占8.6%,记叙文仅占4.7%。
不过考生在写作时语言运用基本规范,滥用网络语言的现象没有出现。
据了解,优秀作文的构思大多比较好。
“《回到原点》有两个关键词:…回到‟和…原点‟,两者缺一不可,很多考生理解都十分准确。
”对于议论文占绝对主导文体的现象,一位评卷组成员表示,这与高考命题有关,今年的题目确实适合写议论文,记叙文要出彩不容易。
90后不是“缺少思想的一代”令人可喜的是,陈少华透露,今年我省考生写作运用的素材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写作材料陈旧的情况大有改观。
在省教育考试院公布的范文中,笔者就看到,《让子弹飞》、暴力拆迁、广州地铁“举牌哥”等与现实联系紧密的热辣词眼扑面而来。
省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对此指出,今年广东优秀作文明显多过往年,作文的内容也相当丰富多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90后”孩子并不像社会渲染的那样“是缺少思想的一代”,相反,在他们的作文中,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展现,他们对社会有着深刻的见解和感悟。
“这说明高中新课改后,中学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纯粹的应试教育,这正是高校选拔人才最渴望见到的”。
2011年广东卷高考作文

2011年广东卷高考作文作文辅导0127 17542011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
“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含标点符号)。
回到原点河南省偃师高中教师黄科锋道路的起点,长河的源头,坐标的中心,事物的根本——不同的原点。
当宋江回到原点,多少人为之扼腕!宋江本是郓城县押司,好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人称“及时雨”。
《水浒全传》中这样描写宋江:眼如丹凤,眉似卧蚕。
滴溜溜两耳悬珠,明皎皎双睛点漆。
唇方口正,髭须地阁轻盈;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
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如狼形。
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
志气轩昂,胸襟秀丽。
刀笔敢欺萧相国,声名不让孟尝君。
但忙碌一场,宋江的感情生活却回到了原点。
宋江仗义疏财,本是个单身贵族。
阎婆受他救助,便把女儿阎婆惜许配给宋江。
宋江带同事张三到阎婆惜处喝酒,没想到从此后阎婆惜便与张三勾搭上了。
因为不是正式结婚,宋江只是不再上门。
宋江私放晁盖,晁盖派刘唐送来一封感谢信和一百两黄金。
宋江收下了信,却只是象征性地留下了一条黄金。
路上,宋江被阎婆强拉到阎婆惜处。
但宋江与阎婆惜,已如湿柴与冰雪,一晚上没戏。
宋江早早起身离去,却把信和黄金忘了。
回头来寻时,两样东西已经被阎婆惜拿住了。
阎婆惜让宋江给她信上提到的一百两黄金,并以告发宋江私通贼寇相要挟。
宋江急了,怒杀阎婆惜,又打了光棍。
造反半辈子,宋江又回到了维护最高统治者的原点。
怒杀阎婆惜后,宋江成了通缉犯,落草为寇。
王英劫了官员之妻,宋江便将她救下,可见宋江不想与朝廷决裂。
后来他被发配江州,因写下“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而被判死刑。
死里逃生、坐稳梁山头把交椅后,他写的《满江红》是他思想的典型反映:“统豺虎,御边幅,号令明,军威肃。
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命题简评

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命题简评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
“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含标点符号)。
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命题简评广州市铁一中学陈暾2011年广东高考作文“回到原点”总的来说,没有难度,但有梯度;审题难度不大,写好也不容易。
具有一定思辨性,是一道高考作文好题。
1.有广东特色,符合广东考生的实际。
从命题方式的角度看,仍然是材料加标题。
材料用三句话对“原点”进行了阐释:“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审题难度不大,且“回到原点”属于动宾式比喻性标题,这类标题广大考生很熟悉,这种材料加标题命题,题目有限制,不易套作,但不为难考生,符合广东考生的实际,具有广东特色。
2.体现新课标精神,引导考生关注现实,思考人生“原点”是事物的根本,“根本”是什么,根本是事物的根源、基础或主要的部分;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
面对人生、面对企业的发展、面对民族的进步、面对国家的伟大复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应该持何种态度?应该如何去做?等等。
从导向性来看,命题者显然要引导考生关注现实,思考人生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3.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作文可写空间大,角度多。
试题没有文体偏向,可以记叙,可以议论,可以抒情;可侧重写为什么要回到原点,也可侧重写怎么样回到原点;可以从材料的提示的三句话对“回到原点”的思考,但材料的省略号为考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4.贴近生活,学生有话可说。
可以从个人入手,谈人的发展,要回到原点,即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应该保持正直、善良、宁静的本真之心;成功之后,,回到原点,永远保持一颗奋斗进取之心。
可以从一个企业入手,谈企业的发展,要回到原点。
一个企业“回到原点”的追求就是生产高质量的产品,给社会带来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高考优秀作文展评(广东卷)回到原点一考生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想要建立一个函数或方程的图像,第一步工作就是确立原点。
然后,才能建立坐标并作图。
图像上每一个点的坐标,都是相对于原点来确定位置的,原点就是整个图像的根本。
同样,对于国家这个宏大的函数图景,尽管它有着各种复杂的自变量、因变量和对应关系,但它只有一个原点、一个根本,那就是人民。
从先哲们“民贵君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的观点,到唐太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舟之辩,再到中山先生“耕者有其田”的三民主义大同理想,以及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无不点明了原点所指、根本所在――以民为本。
但是,当今之社会,当今之国家,本末倒置、不识原点者,可谓不少。
例如部分官员心中已无公仆之心,反以封建时期“牧人者”自居。
思想的偏差,根本的缺失,原点的无视,造就了一件件啼笑皆非的事件。
怒喝上访者“我服务的是人民,不是你一个人”的有之,勒令开发商把建设好的商品房拆除,置公众利益不顾,只为政府“风水”者有之,为GDP增长而暴力强拆者有之……我们的公民,也有许多人身为主人而不自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的原点。
很多人只关注自己房价涨没涨,股票升未升,但对自己要承担的公民责任躲之避之,不愿投身基层民主,不愿行使自己应有之责,对社会不公平现象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这些忽视根本、无视原点的现象是有根源的。
三十年改革开放,我国取得的成绩是毋庸置疑的,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却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公平、公民权利以及人民幸福感,于是有了GDP世界排名第二、幸福指数排名却在100多名的现象。
所幸,近年来,国家终于认识到原点的重要性。
从温总理两会上“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光辉”与“执政为民”论断的提出,到今年来关于“幸福”的全民大讨论,无不体现出政府向“民本”这一原点的回归。
我们的社会,公民意识也在逐渐觉醒。
君不见广州地铁的“举牌哥”,君不见各地纷纷出现的“维权斗士”,他们都是回到原点的先行者。
想起孟德斯鸠的名言:“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
”是的,难道不是每个人的尊严构成了国之尊严,每个人的权利构成了国之权利,每个人的幸福组成了国之幸福吗?你我即原点,让我们关注社会,承担责任,回到原点。
每个人的觉醒是国家回到民众发展这一原点的前提,从而,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函数图景。
[点评]本篇考场佳作具有如下特点:(1)审题准确,直奔主题。
考生从数学中的小图像谈到治国之“宏图”,指出其关键都是“确立原点”,入题快捷,干净利落;篇末处强调“你我即原点,让我们关注社会,承担责任,回到原点”,前呼后应,结构完整。
(2)思路周全,论述深刻。
文章引用古今资料,着力论证治国之道在于“以民为本”。
值得注意的是,列举现象时,作者不仅从“官员”角度进行分析,还论及问题的另一面,即“我们的公民,也有许多人身为主人而不自知,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是国家的原点”。
在此基础上,作者深入一层,将剖析的层面拓展到“这些忽视根本、无视原点的现象是有根源的”,如此阐述,文章的纵深感就出来了。
此外,作者抨击时弊而不悲观消极,他还辩证地看到“所幸,近年来,国家终于认识到原点的重要性”、“我们的社会,公民意识也在逐渐觉醒”。
总览全文,渐次推进而浑然一体。
(2)材料丰富,有理有据。
例证中多用排比句展示,同时多次引用名言警句(如孟德斯鸠的“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与感染力。
回到原点一考生无论你来自何方、情归何处,总有一个原点让你驻足回望。
回到原点,就是回到漫漫征途的起点,回到安身立命的根本,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在那里,拾起从前散落的花朵,获取返璞归真的启迪,你的人生或许从此不同。
“我以后的日子,哪怕失去一切,留一部《红楼梦》足矣。
”这句话适用于王国维,适用于张爱玲,适用于无数的文人墨客。
《红楼梦》之于他们,不是半路消遣的杂书,而是激发他们文学灵感的光芒,是他们文学之路的原点。
翻译家杨必对文字艺术的热爱,全是源自她上学时读的《红楼梦》,因此每当她情绪低落、才思不畅,便捧出她翻烂了的书,在那些熟悉的字里行间汲取养分。
回到原点是为了寻找思想的源泉,即使你已经走了很远,那个起点依然供给你取之不尽的宝藏――林肯床头的一本《爱默生》,温家宝床头的一本《沉思录》,正是他们时常温习的原点。
回到原点,更是为了精神的蜕变。
认识总是在反复中上升,每一次接近其本原,就是它提升的机会。
“拥有20世纪中国最智慧头脑”的钱钟书,生平学贯中西,对千万本学术典籍通晓如流。
在最昏暗、最难挨的十年浩劫中,他却搜索出多年累积的残破的笔记,钻研起了他幼时便能倒背的百家经典!春秋的风激扬起他古韵深沉的文笔,劳作的间歇、辛苦的间隙里,他编织出了一曲黄钟大吕般的古乐名篇――《管锥篇》。
而那些心血,是他对原点的回归,回到了四书五经的怀抱,回到了“横扫清华图书馆”的日日夜夜。
他贡献的不仅是一部研究古籍的绝唱,更是一座精神的里程碑:学术精神战胜了现实的磨难,实现了蜕变!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回到原点可能不是为了获得,而是为了放下负担,给心灵以安宁。
“田园将芜胡不归”传递出的远离世俗尘杂的志趣,无疑是回到原点的最佳写照。
摇滚时代最伟大的女歌手艾瑞莎?富兰克林,纵横半世纪,驾驭了各种音乐风格。
当她功成名就,可以于神坛上供后人景仰时,却以低调的姿态回到音乐的原点,推出了一张旋律朴实、制作简单、风格原始的唱片,它的名字叫做《无不快乐》。
洗尽铅华,返璞归真,回到最初的美好,享受原点的宁静,然后再轻装上路,这样的人生难道不令人羡慕吗?无论我们前进了多久,行走了多远,原点依然等候着我们。
不妨在心灵疲惫、前途迷茫的时刻回到原点,寻找思想的源泉,实现精神的蜕变,享受你自己的安宁快乐。
[点评]这是一篇满分作文。
开篇从哲学命题入手,指出“原点”即“安身立命的根本”,见解超出一般考生。
紧接着援引王国维、张爱玲、杨必之于《红楼梦》,提出“回到原点是为了寻找思想的源泉”;类比分析林肯与《爱默生》、温家宝与《沉思录》之间的“原点”关系,让人获益匪浅。
再下一层,作者振聋发聩地指出“回到原点,更是为了精神的蜕变”,以钱钟书为例,说理通透;倒数第二段,又扩展到“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回到原点可能不是为了获得,而是为了放下负担,给心灵以安宁”,这一层的例证,同样绵密谨严,典型而深刻。
收篇处,作者用语简洁,以“寻找思想的源泉,实现精神的蜕变,享受你自己的安宁快乐”总结、升华文意。
行文颇有个性色彩,比如“春秋的风激扬起他古韵深沉的文笔,劳作的间歇、辛苦的间隙里,他编织出了一曲黄钟大吕般的古乐名篇――《管锥篇》”等,雅致优美,动人心弦。
回到原点一考生文学创作是雨水缓缓渗入大地,再化作泉水潺潺流出的过程,而不是冷水直接装入冷饮车间,从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过程。
当我们看到评判一本书的好坏,仅仅由其印数和销量来决定时,我们应该反思,我们必须回到原点――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
回到原点,要回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而不是闭门造车。
文学创作本就来源于生活,然后才是高于生活,然而,现在很多作家却离这个原点越来越远。
有些作家以“作家团队”的形式,打着“名牌作家”的旗号,开个会讨论一下就可以出书。
这样的闭门造车,只能产生无病呻吟之作。
回望历史,那些有成就的作家,在创作时却是紧紧把握住“生活”这个原点。
列夫?托尔斯泰在他几部著作漫长的创作时间里,总是深入到庄园里,与那里的农民们一起劳作、收获、编草鞋、编识字课本……他之所以被称为“耕作的诗人”,正是因为他没有远离文学创作要来源于生活这个原点,也才有了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文字。
如今,我们需要更多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回到原点,以一种谦敬、悲悯的姿态去体察民众的生活,这样的文字,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回到原点,要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使命上来,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印数与销量。
文学创作肩负着触及灵魂、涤荡思想、感召人性的根本使命,然而我们却看到,它已经渐渐变为一种只需要类型标准、只需要印数与销量的纯技术活动。
从一年出一本书,到一年出几本书,再到杂志书的出现,有些作家为了保持读者的关注度,持续吸引读者眼球,已经将出书速度化,将文学创作的使命这个原点全然忘却。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他带着使命周游列国的见证。
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先人的理念,总是绕着这个原点,带着使命来创作的。
如今,我们已偏离了这个原点,如果我们再不回到原点,那这种姿态必然阻止文学创作走向深刻,走向宽广辉煌的文学圣殿。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我们要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
”确实,现在我们的文学创作已偏离了原点,远离了创作的根本。
我们需要放慢脚步,少一些急功近利,不要再闭门造车,去看看先人们是怎样做的,从而回归文学创作的根本。
回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与深刻……[点评]本文主题明确,批判性很强。
作者取“原点”之“源头”、“根本”的意义,联想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指出“回到原点,要回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回到原点,要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使命上来”,这样的论述,角度具体,认识合理而中肯。
文章破立结合,并不回避当今社会存在的种种怪现象,显示出可贵的批判意识;同时给出正面的榜样,并引作协主席铁凝的话,呼吁“我们需要放慢脚步……从而回归文学创作的根本”。
结尾的“回归原点,还文学一份厚重与深刻……”,再次强化主旨,给人留下思索的空间。
回到原点一考生盛夏的夜晚蝉声聒噪,仿佛永无休止地宣泄着对热气的不满。
风拢起了清凉的裙摆,明晃晃的白炽灯照着蒸笼般的教室。
我随手翻开一本杂志,上面矫情的文字朝着我挤眉弄眼,空洞泛滥的描写令我的胃一阵翻江倒海。
忽然,教室后方骚动起来,同学们不怕炎热,挤作一团,各不相让。
我好奇地挤过去一看,啊,竟然是两只萤火虫!有多久没见过萤火虫了呢?在童年记忆中,每逢夏夜,我都会在老家的田边抓萤火虫。
在潮湿的泥土中,在浓密的苇草中,在清澈的小溪旁,小半夜就能抓到大半袋。
有时恶作剧地拨拉一下草丛,那瞬间飞舞起来的流萤就像繁星,带着萤绿色的柔光一直向上飞、向上飞,直至投入漆黑的苍穹,成为浩瀚星河的一份子……我从回忆中回过神来,大家都散了,只剩下我还盯着萤火虫。
然而它们的情况不甚乐观:一只卧在盒底纹丝不动,溅出的萤火已很暗了;另一只虽说拼命地想逃出这个囚笼,但始终是有心无力。
我的心一阵抽搐:怎么办?难道它们会死吗?我真不希望予我美好回忆的流萤化作尘埃。
我鼓起勇气对抓萤火虫的同学说:“你能把它们送给我吗?”“怎么?你喜欢?你这种埋头用功的人也喜欢玩虫子?随便你拿去,又不是什么贵重东西。
”我如获至宝地抱着盒子往楼下冲。
告别了刺眼的灯光,当我踏入花圃时,植物独有的生命气息刹那间把我包围,我的心开始平静下来。
我小心翼翼地把萤火虫放在一片宽阔的绿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