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沈一石看大明王朝的官商关系
沈一石的双重人格

【莫談國事重讀】品味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沈壹石的雙重人格民國遺少 2012-11-05 00:02:54前言:要說《大明》這劇裏,胡宗憲謀的是國,海瑞謀的是正,嚴嵩謀的是晚節,楊金水和呂芳謀的是忠,嚴世藩謀的是利,趙貞吉謀的是官(權),沈一石謀的就只是他自個兒,他用了一輩子,才把他自個兒給整明白。
說沈一石用“個性復雜”這詞兒就輕了,他是典型的雙重人格:從商時滿腹心機和謀略,夠奸夠狠也夠冷,具有商人突出的“凡事利為先”的特質。
決策、設局時又無比鎮定、從容,“權謀”之妙,令人贊嘆。
在奸商這個圈裏,也屬於最牛的。
另一方面,我們又看到了深具文人逸士清雅之風的沈壹石,無論是評茗撫琴,還是屈原之歌,無論是舉手投足間素衣也藏不住的高雅之氣,還是擊鼓自焚的壯烈歸去。
骨子裏,他是個雅士文人。
沈一石對蕓娘的愛,其實是對自己身上藝術性的那個沈壹石的愛,蕓娘是沈壹石的投射。
榮格認為,人在本質上是雙性的。
男性潛意識之中具有的女性特質叫阿尼瑪,女性潛意識之中具有的男性特質叫阿尼姆斯。
愛情,其實就是遇見了壹個恰好符合妳的阿尼瑪原型或者阿尼姆斯原型的壹個人。
安妮寶貝在《蓮花》也說,到最後,她會愛上任何人,那其實就是愛上她自己。
蕓娘就是沈壹石的阿尼瑪。
對高瀚文的照顧和成全,也是同樣的道理。
為什麽把蕓娘托付給高瀚文?因為高瀚文是沈一石的單行體,把沈一石身上的物質欲望、追命逐利的欲望剝離掉,沈一石就是高瀚文。
所以,他不僅托付蕓娘,還贈以無價之寶——張三豐血經以助高瀚文、保高瀚文。
沈一石之所以暴戾,屢屢呵斥嚇人,之所以壓抑憤怒,比如摔琴焚琴,羞辱蕓娘,是他雙重人格在內心激烈沖突所致。
外在越憤怒,越說明他內心的自卑和失意。
作為壹個清雅之士,他肯定內心深為不恥自己的商人行徑,於是,琴被毀。
琴是雅士節操的象征,他覺得自己已經不配撫琴了。
那麽沈一石是怎麽變成雙重人格的呢?就像練祁河所說,沈一石幹嗎要做商人?幹嗎要追名逐利?這裏必須要解決壹個問題。
《大明王朝1566》阅读感想

《大明王朝1566》阅读感想《大明王朝 1566》是一部历史剧,主要讲述了嘉靖朝最后五年间的事情。
嘉靖皇帝修道炼丹,二十年不上朝,却牢牢掌握着帝国的权力。
他与官僚们在制定国策、改变现状的过程中,揭示了整个社会的矛盾和弊病。
相关背景: 1. 国与家,父与子等关系:国家是一个大家庭,天子是大家长,官僚是臣子。
帝国的秩序是基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建立的。
海瑞的出现挑战了这种体制。
2. 皇帝、文官与太监的三角关系:官僚组织结构包括外臣和内廷。
内阁拥有票拟权,司礼监拥有批红权,二者相互制衡。
司礼监是皇权的代表,负责监督和控制政府机构的施政活动。
改稻为桑: 1. 嘉靖其人:嘉靖皇帝聪明、有智慧,但他也有自己的私心和欲望。
他痴迷炼丹修道,二十多年不上朝,却通过权谋掌握着权力。
2. 改稻为桑的国策:为了弥补国库亏空,嘉靖皇帝制定了改稻为桑的国策。
具体实施者是浙江的地方官。
小阁老严世蕃控制的内阁时间紧迫,决定联合富商,毁堤淹田,低价兼并灾民田地,以获取利益。
3. 江浙的变局:新任杭州知府高翰文只是个读书人,上面的矛盾和下面的民情都集中在海瑞和王用汲身上。
海瑞被派往淳安县任县令,他反对贪污、反对浪费,主张用重刑严惩贪腐。
在他的努力下,淳安县的灾民得救,改稻为桑流产了,国库依旧空虚。
4. 大清官海瑞:海瑞反对贪污、反对浪费,主张用重刑严惩贪腐,是一个大清官。
他被太子党摆进了浙江的死局,但他为了全县百姓的安危,舍命赴命。
在查抄富商沈一石的家时,他发现了浙江官场的腐败,于是决定追查到底。
结尾: 1. 清官贪官:清和贪是分不清楚的,大多数官员是中间派。
严嵩外忠内奸,大奸大恶之人,却那么慈眉善目,总在言替皇帝遮风避雨。
徐阶兢兢业业于国家事务,但他也坐拥二十多万亩的大地主。
另一方面严嵩所用胡宗宪为帝国之砥柱,徐阶所用之弟子赵贞吉则是真权臣假道学官僚。
2. 海瑞:海瑞是儒家官僚政治制度下的一个异类,是这黑暗中的一丝光明。
《大明王朝1566》:官场上的人性和阴谋

《大明王朝1566》:官场上的人性和阴谋《大明王朝1566》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历史小说。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深入挖掘和描写,作者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到这个时期的历史,更能够理解这个时期政治斗争的严重性和残酷性。
小说以“扳倒严嵩”为主要线索,全面展现了这一时期空前尖锐的矛盾斗争。
从朝廷到各级官府,从官场到商场,从国家到家庭,各种权力的交错和利益的博弈使得整个社会都充满了危机和动荡。
在这样的环境下,各种政治阴谋和暗杀事件也层出不穷。
小说中,严嵩是主要反派,他是一个极具权力欲望的政治家,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他诬陷他人、构陷无辜,甚至不惜杀人灭口。
他的权力观念极端,对于实现自己的目的可以违反人伦、道德和法律。
这使得他备受诟病,也让读者深深地厌恶他的行为。
在小说中,对于严嵩的描写非常细致入微,将他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通过对严嵩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这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也更能够理解这个时期政治斗争的严重性和残酷性。
除了严嵩之外,小说中还有徐阶、高拱、胡宗宪、戚继光、李时珍等历史人物的形象也被刻画得非常深入。
这些历史人物各自有着不同的品德和特点,他们的行为和言论也展现出了不同的价值观。
例如,戚继光是一个忠诚的将领,他在抗击倭寇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而李时珍则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他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中国医学史上的巨著。
这些历史人物在小说中的描写,不仅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这个时期的历史,也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这些历史人物的伟大和价值。
小说中的情节非常丰富,通过多个角度来叙述同一事件,让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看待同一事件,更好地理解历史。
另外,小说的叙事方式也非常独特,采用了双线叙事和多视角叙事等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背景和内心。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小说中所呈现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所吸引。
小说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深入人心。
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感受着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更加珍惜当今的和平和稳定。
《大明王朝1566》的权谋更深刻

《大明王朝1566》的权谋更深刻看不懂《大明王朝》的人,不要说自己懂人际,知权谋。
《大明王朝》的政治智慧比高超无比。
我已经看过四五次《大明王朝》,每一次看,都会有全新的收获,如果真的要研究这部剧,无论是外在的其艺术价值,还是内在的权谋智慧,都是难以用一篇两篇文章来总结的。
这是一部前无古人的杰作。
再来看《大明王朝》,每一集,每一幕,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和微表情,每一句话,甚至是走路的姿态,都可谓是处处玄妙,字字珠玑,然而最终的逻辑,却不是你拿个法典或者算盘就可以推演出来的。
人家直接就告诉你,有些体制,有些文化,有些历史,有些传统,有些政治,都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就叫周而复始,兴衰不灭的BUG,你百姓没办法,百官没办法,清流没办法,奸佞没办法,皇帝也没办法。
《大明王朝》讲的是千年封建政治文化背景下,一群古人,在一个畸形变态的体制下,靠着最高的集体智慧以及明暗契约,试图在千疮百孔的体制面前力挽狂澜,最终都成为牺牲品的闹剧,极品悲剧。
《大明王朝》展示的是天界的神到人,再到人精的结果,讲的是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中国,有《三国》、《水浒》、《红楼》、《雍正王朝》、《天下粮仓》、《走向共和》、《忠诚》、《尘埃落定》、《甄嬛传》、《威胁》、《鹿鼎记》等一系列非常优秀或者被脑残粉们定义为优秀的,反映政治权谋的艺术作品,而《大明王朝》堪称前无古人之极品,可以说从艺术上技术上,艺术外表和思想内在各方面吸收了前面所有优秀作品的一切精华。
在这里,不多分析《纸牌屋》,只是圈点一下《大明王朝》的精妙之处。
1. 剧情结构一开始就丢出来一个大麻烦——国库没钱了。
关于这大麻烦,还是有一系列铺垫的,先是太监打死忠良,然后是太监内部撕逼,然后是内阁大臣们撕逼,一撕就向观众展现了不同的人物技能属性。
然后从紫禁城里面的阁老宰相,到千里之外的封疆大吏,从市舶司太监,到江浙商人,大家都故作淡定,一本正经地来合理化这个问题,解决办法就是——宁愿自己牺牲,也要精心保护着幕后的罪魁祸首。
大明王朝:压死沈一石的最后一根稻草,以江南织造局名义买粮

大明王朝:压死沈一石的最后一根稻草,以江南织造局名义买粮《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中,作为国产历史剧的扛鼎之作,有很多经典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都值得细细让人推敲,而最为让人心疼的角色,愚以为莫过于沈一石。
沈一石的悲剧结局其实在他出现的时候似乎就已经成为了定局。
浙江省的首富,他可以花二十万两白银买下芸娘,他可以承包大整个浙江的丝绸生意,他是为宫里为制造局办事的官商,其实在普通老百姓看来,他是个纵享荣华富贵的人,是个幸福的人,但是他却是在整个剧中地位最为低贱的人。
他生活的社会,他所从事的职业,注定了他是一个地位低贱的人。
我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的就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士农工商”也将商人排在最末尾的地位。
而沾惹到了朝廷,接盘了改稻为桑的国策,他的结局也就昭然若揭了。
他作为制造局的官商,他的任务就是为制造局服务为皇帝服务,他所织的丝绸一部分是要给皇帝,给皇宫,皇宫的穿着,皇帝要犒赏官员,要赏给那些个外国来的使臣等等,都需要沈一石的丝绸,而另一方面就是靠着这些丝绸卖出去,来补充国库,就像这个改稻为桑的国策,就是制造局的杨金水来和西洋的商人谈妥了生意,五十万匹的丝绸,这些丝绸由沈一石来织,从百姓那里或是卖田或是买丝来充当原材料,织出五十万匹丝绸来,然后卖的钱来弥补国库的空虚。
另一部分就是沈一石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再是为了那些官员贪墨方便,他所织的丝绸,都被官员给贪了,正如他的账单上所写的「”嘉靖二十一年至今,二十年间,四任织造,五任巡抚,唯胡部堂胡宗宪与沈某无账目往来,其余衮衮诸公,皆不足道也。
二十年间织丝绸四百余万匹,上缴制造局二百一十万匹,官员分利一百余万匹,剩下的再当做本钱购买生丝”沈一石虽然名义上是浙江首富其实他的钱,除了上缴国库,大部分都被官员给贪掉,自己一无所有。
所以他是剧中最为无奈的一个人,他甚至是出生在商人世家,满腹才情,社会地位,国家政策的原因,自己却不能参与科举考试,不能走仕途的道路,可惜了满腹才华,但是他不放弃,靠着制造局上位,当上了官商,虽说和官府扯上了一点关系,但是商人终究是商人,他终究是社会地位最为低贱的人,商人的地位使他只能穿布衣,官商的身份,他自己只喝白开水,而将上好的龙井行贿给那些官员。
《大明王朝1566》阅读感想

《大明王朝1566》阅读感想《<大明王朝1566>阅读感想》《大明王朝1566》,一部豆瓣评分高达9.7分的国产历史剧。
原版同名小说在豆瓣也有着9.1的高分。
这本书中可以看到权谋,也能见到吏治,还能洞察人性。
本文将从财政视角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
财政是一个经济体的重要骨架,该部分出问题,一切都将崩塌。
财政的关键在于理清资金来源和用途。
国家、企业、家庭和个人均是如此。
《大明王朝1566》讲述的便是一个帝国的财政收入来源问题,御前财政会议开场,“改稻为桑”、“南下巡盐”两个高潮更是这一问题的具体呈现。
古今中外,政权维持的首要目标就是保证自身的延续性。
这也是既得利益集团的核心诉求。
在古代,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政权更是将维护其延续性置于首位,不惜一切代价。
而要维持政权的延续,需要足够的资金。
通过分析历史,我们可得知,当财政出现问题,国家便陷入困境,面临改朝换代的危机。
为了理解这些支出的具体构成,我们可以通过小说中的情节来一窥究竟。
嘉靖四十年正月十五的御前财政会议上,总结了嘉靖三十九年的财政状况。
这一年,两京一十三省的全年税收为4536.7万两,而全年的财政支出却高达5380万两,亏空竟达到843.3万两。
这已经是寅吃卯粮的状态,对于一个专制集权的帝国来说,处境十分危险。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这些数字的含义,我们可以引用时任新安知县海瑞训斥县丞的话:“一家农户全年穿衣吃饭也不过五两银子。
”也就是说,一年的财政收入可以满足907万户家庭的日常开销。
而嘉靖四十一年全国在籍户数仅为964万户。
结合小说内容,可以看到以下主要支出: 1. 民生工程:确保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安全,这是政权税收的基础,也是政权稳定的前提。
小说中,嘉靖三十九年用于修建应天的白茆河、吴淞江和浙江的新安江的费用达到550万两,占当年财政支出的10.2%。
2. 攘外安内:确保国家安全,包括抵御外敌入侵和平定内乱。
小说中,嘉靖四十四年为抗倭和北方防务新增的军费就占到当年财政支出的6.7%,而这还未包括常规军费及平乱经费。
从沈一石看大明王朝的官商关系-演讲致辞模板

从沈一石看大明王朝的官商关系:公众演讲中国几千年来“官本位”的思想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官员”手中的权力是一种垄断性资源,这种资源可以用来与商人进行交易给我们讲了一个天才商人辉煌时的故事一代丝绸巨商沈一石,在生意场上和政治斗争的旋涡里,练就了一身本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来往于官场、商场、情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尽显一时之风光古语说得好,得胜于斯,必败于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沈一石身上,我们看到了商人的智慧、商人的狂妄、商人的霸道、商人的无奈,以及商人在官场斗争中的最后下场沈一石的命运无不与那个时代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息息相关“当官”不成直接“发财”皇粮从法理上是皇帝的私有财产,要侵犯私有产权从来就不大容易由于皇粮有限,造成官场资源稀缺,官位的稀缺凸显了封建社会官职的高贵这种高贵对于多数谋求当官的人来说,除了光宗耀祖之外,还与发财在一起于是,当官成为一举两得、名利双收的事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当官”与“发财”紧密相关这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皇帝们既没有能力靠一己之力或一家之力打理江山,又必须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统治江山,所以,不得不报出一个有诱惑力的市场价格,以便吸引普天下的“职业经理人”对于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抱负却又由于各种原因当不到官的人来说,既然“当官”是和“发财”联在一起的,那么,在当不到官的情况下,直接去“发财”也是一条捷径有一首打油诗说得好:“老天下雪不下雨,下雪之后变成雨,下雪变雨多费事,不如现在就下雨”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爱财之心,人皆有之,只是“道”不同而已皇帝能够“忽悠”天下人才为己所用的一个绝招,就是为广大读书人提供取财之“正道”??当官倘若没有机会走上当官的“正道”,尽管是一大不幸,但如果能退而求其次,通过经商来实现发财的愿望,也是挺好的在从商的路上,中国并不缺乏人才背靠官府好做生意沈一石是中国皇权专制制度下的典型商人他很有商业嗅觉,也很有管理能力;他很会算账,也很懂官场潜规则别看他挥金如土、花天酒地,但不忘在官员面前穿上粗布衣服,以示贫贱;他自己喝凉白开,把最好的茶递给官人喝在以挣钱为唯一目标的前提下,他什么事都想得出来,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他敢在官人身上花钱,敢在女人身上花钱在他看来,凭他的智慧和经济实力,在浙江省就没有什么搞不定的事这一点他的确做到了丝绸的出口是宫里直接掌控的国有垄断项目沈一石虽然没有学过经济学,但他知道“一切利润都在垄断之中”的经济学道理所以,他花重金从苏州买下芸娘,专门侍候江南织造局的监正杨公公,当了杨金水的“对食”有了这个靠山,他才能成为江南织造局最大的织造商并且在嘉靖三十七年,江南织造局报司礼监呈奏皇上特赏沈一石六品功名顶戴清朝的官帽是红顶,所以有“红顶商人”一说;在明朝,官帽是黑色的,叫乌纱帽,大概沈一石之流可以被称为“乌纱商人”红也好,黑也好,亦官亦商,总是好做生意中国古代的商人,尽管不在官场混,但他们都知道“天子”与“天下”的悖论所以,他们往往会把商业智慧用到最不应该也是最应该的地方去,这就是勾结官府,权钱交易不论是生存也好,还是发展也好,舍此别无做大做强的机会商人们都深知两条规则:在商言商,千万不要与皇权作对,此其一;皇恩浩荡,粘上了就是巨额利润,此其二事实上,对于多数商人来说,皇恩往往是通过各级官员的“跑冒滴漏”,间接地流入民间的所以,为商之人都知道,没有官府的帮衬,生意根本就无法做强做大中国几千年来“官本位”的思想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皇权统治最终离不开官员,官员是统治的手段而被作为手段的“官员”,也知道手中的权力是一种垄断性资源,这种资源是可以用来与商人进行交易的,它不是经商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要条件,并能得到丰厚的收益商人,官场之争的受害者帝王们都知道,官商勾结的后果是把“皇家私有”变成“官家私有”,从本质上讲,是把社会财富从一家之“国有”变成千百家之“官有”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封建社会的宫廷之争也好,官场之争也好,都可以说是国家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斗争中国的帝王为了稳固自己的“天下”,一面坚决让有钱的商人没有社会地位,一面想法子抄官员的家这也是“天子”们的政治智慧然而,最后他剩下了什么呢?在承受官府的盘剥加上自己的无度挥霍之后,净资产已经所剩不多于是,他把最后的流动资金都用于买粮,作最后一次豪赌,打算发一笔天灾人祸之财??借助官府的力量,低价收购灾民的土地但因海瑞生扛硬顶,情况发生突变他只好把用于买地的100多船粮食“奉旨赈灾”,最后血本无归沈一石被迫走上了绝路,于是点上一把冬天里的火,把自己送上了西天当然,他没有忘记把所有的经营账册拷贝了一份,分两个渠道送给了官府和朝廷,最终以自己的死点燃了烧向浙江官场更大的一把火把官员烧得鸡飞狗跳,诚如他给高官的信中所言“沈某先行一步,俟诸公锒铛于九泉,此日不远”沈一石在他留给杨公公、郑泌昌、何茂才的信中写道:“我大明拥有四海,倘使朝廷节用以爱人,使民以时,各级官员清廉自守,开丝绸、瓷器、茶叶通商之路,仅此三项即可富甲天下,何至于今日之国库亏空!上下挥霍无度,便掠之于民,民变在即,便掠之于商沈某今日之结局皆意料中事然以沈某数十年备受盘剥所剩之家财,果能填国库之亏空否?”。
大明王朝“改稻为桑”摊牌时刻:胡宗宪的避让,沈一石的寻死!

大明王朝“改稻为桑”摊牌时刻:胡宗宪的避让,沈一石的寻死!《大明王朝1566解密》第43期:上一期讲到了李时珍跟胡宗宪的对话,李时珍建议胡宗宪参与倒严,毕竟严党也蹦跶不了几天了。
而胡宗宪却摇摇头,不肯当小人,由此也可以看出,胡宗宪既想当名臣,又不想当小人,哪怕是小人眼中所谓的小人……随后,胡宗宪马不停蹄地赶往戚继光部,与此同时谭纶也急忙赶往淳安,那么淳安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大明王朝1566解密》第43期:大明王朝胡宗宪跟谭纶的这段对话,也宣告了“改稻为桑”的破产!一、《大明王朝1566》讲到这里,基本上开局就定下的“改稻为桑”国策,即将破产。
而此时异常清醒的胡宗宪,显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同时也清楚,“改稻为桑”如果破产,那么下一个破产的就是严嵩、严世藩。
虽然他明知这个道理,但是面对谭纶和李时珍的苦苦相劝,他仍然不愿意参与到倒严的阵营,不是他不想,而是不能!作为被严阁老一手提拔的胡宗宪,名义上就是严党的人,实际上这些年,他总是在做一些以功补过的事。
这个所谓的“过”,就是指他的身份是严党。
假如他听从了其他人的意见,大义灭了严嵩的“亲”,那么下一步他还能怎么走?是不是说,他参与了倒严,就像谭纶说的那样,就加入了裕王阵营,还能继续当他的封疆大吏?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是否定的,胡宗宪其实是王阳明心学的追随者,这个问题在他面对赵贞吉不借粮的时候就说过:可见,胡宗宪也是王阳明心学的践行者,王阳明心学有三大核心命题:而对于胡宗宪来讲,如果背叛了严嵩,就等于背叛了他苦苦坚守的这三个命题,当然,虽然只有区区十个字,要解释起来,很难很难,关键看个人的理解。
二、关于王阳明心学,杨角风就不班门弄斧了,本身自己也只是一知半解,等自己吃透了,再补上这个解释。
因为胡宗宪要的是名声,是他的牌坊,一旦举报严嵩,他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
即使别人不讲,他自己的内心也过不去。
这就是“心即理”,自己都过不了自己这关,只会让他下半生处于懊恼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沈一石看大明王朝的官商关系
中国几千年来“官本位”的思想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官员”手中的权力是一种垄断性资源,这种资源可以用来与商人进行交易
给我们讲了一个天才商人辉煌时的故事。
一代丝绸巨商沈一石,在生意场上和政治斗争的旋涡里,练就了一身本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来往于官场、商场、情场,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尽显一时之风光。
古语说得好,得胜于斯,必败于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在沈一石身上,我们看到了商人的智慧、商人的狂妄、商人的霸道、商人的无奈,以及商人在官场斗争中的最后下场。
沈一石的命运无不与那个时代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息息相关。
“当官”不成直接“发财”
皇粮从法理上是皇帝的私有财产,要侵犯私有产权从来就不大容易。
由于皇粮有限,造成官场资源稀缺,官位的稀缺凸显了封建社会官职的高贵。
这种高贵对于多数谋求当官的人来说,除了光宗耀祖之外,还与发财联系在一起。
于是,当官成为一举两得、名利双收的事。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当官”与“发财”紧密相关。
这可以用经济学来解释:皇帝们既没有能力靠一己之力或一家之力打理江山,又必须找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统治江山,所以,不得
不报出一个有诱惑力的市场价格,以便吸引普天下的“职业经理人”。
对于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抱负却又由于各种原因当不到官的人来说,既然“当官”是和“发财”联在一起的,那么,在当不到官的情况下,直接去“发财”也是一条捷径。
有一首打油诗说得好:“老天下雪不下雨,下雪之后变成雨,下雪变雨多费事,不如现在就下雨。
”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爱财之心,人皆有之,只是“道”不同而已。
皇帝能够“忽悠”天下人才为己所用的一个绝招,就是为广大读书人提供取财之“正道”??当官。
倘若没有机会走上当官的“正道”,尽管是一大不幸,但如果能退而求其次,通过经商来实现发财的愿望,也是挺好的。
在从商的路上,中国并不缺乏人才。
背靠官府好做生意
沈一石是中国皇权专制制度下的典型商人。
他很有商业嗅觉,也很有管理能力;他很会算账,也很懂官场潜规则。
别看他挥金如土、花天酒地,但不忘在官员面前穿上粗布衣服,以示贫贱;他自己喝凉白开,把最好的茶递给官人喝。
在以挣钱为唯一目标的前提下,他什么事都想得出来,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他敢在官人身上花钱,敢在女人身上花钱。
在他看来,凭他的智慧和经济实力,在浙江省就没有什么搞不定的事。
这一点他的确做到了。
丝绸的出口是宫里直接掌控的国有垄断项目。
沈一石虽然没有学过经济学,但他知道“一切利润都在垄断之中”的经济学道理。
所以,他花重金从苏州买下芸娘,专门侍候江南织造局的监正杨公公,当了杨金水的“对食”。
有了这个靠山,他才能成为江南织造局最大的织造商。
并且在嘉靖三十七年,江南织造局报司礼监呈奏皇上特赏沈一石六品功名顶戴。
清朝的官帽是红顶,所以有“红顶商人”一说;在明朝,官帽是黑色的,叫乌纱帽,大概沈一石之流可以被称为“乌纱商人”。
红也好,黑也好,亦官亦商,总是好做生意。
中国古代的商人,尽管不在官场混,但他们都知道“天子”与“天下”的悖论。
所以,他们往往会把商业智慧用到最不应该也是最应该的地方去,这就是勾结官府,权钱交易。
不论是生存也好,还是发展也好,舍此别无做大做强的机会。
商人们都深知两条规则:在商言商,千万不要与皇权作对,此其一;皇恩浩荡,粘上了就是巨额利润,此其二。
事实上,对于多数商人来说,皇恩往往是通过各级官员的“跑冒滴漏”,间接地流入民间的。
所以,为商之人都知道,没有官府的帮衬,生意根本就无法做强做大。
中国几千年来“官本位”的思想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皇权统治最终离不开官员,官员是统治的手段。
而被作为手段的“官员”,也知道手中的权力是一种垄断性资源,这种资源是可
以用来与商人进行交易的,它不是经商的充分条件,但却是必要条件,并能得到丰厚的收益。
商人,
官场之争的受害者
帝王们都知道,官商勾结的后果是把“皇家私有”变成“官家私有”,从本质上讲,是把社会财富从一家之“国有”变成千百家之“官有”。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封建社会的宫廷之争也好,官场之争也好,都可以说是国家所有权与经营权的斗争。
中国的帝王为了稳固自己的“天下”,一面坚决让有钱的商人没有社会地位,一面想法子抄官员的家。
这也是“天子”们的政治智慧。
然而,最后他剩下了什么呢?在承受官府的盘剥加上自己的无度挥霍之后,净资产已经所剩不多。
于是,他把最后的流动资金都用于买粮,作最后一次豪赌,打算发一笔天灾人祸之财??借助官府的力量,低价收购灾民的土地。
但因海瑞生扛硬顶,情况发生突变。
他只好把用于买地的100多船粮食“奉旨赈灾”,最后血本无归。
沈一石被迫走上了绝路,于是点上一把冬天里的火,把自己送上了西天。
当然,他没有忘记把所有的经营账册拷贝了一份,分两个渠道送给了官府和朝廷,最终以自己的死点燃了烧向浙江官场更大的一把火。
把官员烧得鸡飞狗跳,诚如他给高官的信中所言“沈某先行一步,俟诸公锒铛于九泉,此日不远”。
沈一石在他留给杨公公、郑泌昌、何茂才的信中写道:“我大明拥有四海,倘使朝廷节用以爱人,使民以时,各级官员清廉自守,开丝绸、瓷器、茶叶通商之路,仅此三项即可富甲天下,何至于今日之国库亏空!上下挥霍无度,便掠之于民,民变在即,便掠之于商。
沈某今日之结局皆意料中事。
然以沈某数十年备受盘剥所剩之家财,果能填国库之亏空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