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七讲(09-10)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09-10)

“似动效应” 单个个体,多个,加入协助者
“心境联结”(mood linkage):彼 得·托特德尔等(Peter Totterdell & others,1998) 变色龙效应:塔尼亚·沙特朗和约 翰·巴奇(Tanya Chartrand & John Bargh,1999)
为什么:
受害者的情感距离 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 权威的机构性 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三)服从行为研究的伦理道德
心理健康状况
低球手法(the low-ball technique)
开始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向某 人提出一些要求,之后将整个的 情况都告诉对方。
“并不只是这些”(the that’snot-all technique) 引起注意技术(the pique technique)
(三)抵抗外部压力
Brehm1966 阻抗理论(reactance theory):
(二)特殊的பைடு நூலகம்从技巧 二 特殊的遵从技巧
得寸进尺手法(the foot-in-thedoor technique)
自我知觉理论解释:开始的遵从 行为通过某种方式改变了个体的 自我心理表征。
以退为进(the door-in-the-face technique) 亲社会行为中:与得寸进尺一 样有效
Solomon Asch 清晰条件下的从众
个体主义、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与从众
Berry跨文化研究 苏格兰、塞拉利昂的滕内、爱斯基摩
(二)人们为什么从众? 人们为什么从众?
信息影响:渴望正确 规范性影响:渴望被接受和喜 欢
(三)人们什么时候从众? 人们什么时候从众?
第七讲、我和你:人际关系解析

1)先看脸色辨认表情的诀窍,则在于分析脸部的几个重要线条:嘴角,嘴型(张
开或紧闭),眉毛(上扬或下垂),眼角(上扬或下垮),眼睛(睁大或微眯),以及额
头(眉毛上扬到额间有横纹,眉头紧簇则眉间有直纹)。
2)肢体语言
判断原则(1)肢体语言反映的,通常是一种生理状态)或一时的心智状况(例如
沮丧),而不是更常态性的人格特征。因此用肢体语言来判断一个刚见面的人的性格,其
(2)——三维人际关系理论
1958年,心理学家舒茨(W.C.Schutz)发现在人际关系中存在三种基本的需要。 他认为:人际关系的形成都是由一定的需要引起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别人,这种 需要可能是心理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权力因素或其他因素造成的。
基本人际需 要
主动
满足方式 被动
包容的需要 控制的需要
(三) 人际沟通的类型
非言语沟通 主要指说和写(语言)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
音调(副语言)、身体空间和表情等。非言语沟通与言话沟通 往往在效果上是互相补充的。有人认为,在人所获得的信息总 量中,语词的只占了7%,声音的占了38%,而来自于身体语言, 主要是面部语言的信息大约占了55%左右。
某个问题而激动抬头,那这个改变就值得大大解读。
(4)先清楚要找到的特质,就能确定解读讯息的方向。
3)声调表情
三、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
(1)单方相识阶段。单方相识阶段的人际关系, 实际上只包含交往双方一些简单的接触,只是交往 的一方单方面了解另一方,尚未形成有效的沟通和 交往。 (2)表面性接触阶段。这一水平的人际关系,双 方涉入与投入的程度都很低,实际上都是以相应的 角色在进行交往。 (3)亲密性接触阶段。这一阶段上人际关系的发 展,主要是由于交往双方的自我表露,其基本态度、 情感和行为的一致性,以及其个性品质、相互接受 程度等因素所促成的,因此会产生强烈的感情联系。
社会心理学_第七章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㈠情境因素 2.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 噪音:在噪音条件下, ⑶噪音:在噪音条件下,人们帮助困境中陌生人的 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巨大的噪音使人们忽略了环境 中的其它事物,并驱使人们尽快逃离该情境。 中的其它事物,并驱使人们尽快逃离该情境。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㈠情境因素 3.时间压力 时间压力 时间压力也影响人们的助人行为。 时间压力也影响人们的助人行为。假如你正在校园 里散步,这时候有人忽然拦住你, 里散步,这时候有人忽然拦住你,让你提供一些帮 你会不会帮他呢? 助,你会不会帮他呢?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你急 着去上课,你又会如何对待呢? 着去上课,你又会如何对待呢?常识及一些研究均 显示,在前一种情境下,我们更可能去帮助他人, 显示,在前一种情境下,我们更可能去帮助他人, 人们经常是因为太忙而无法帮助他人。 人们经常是因为太忙而无法帮助他人。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二、影响助人行为的因素 ㈡助人者的特点 3.助人者的内疚感 3.助人者的内疚感 内疚感是指当人们做了一件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事时 所唤起的一种不愉快情绪。为了降低这种情绪, 所唤起的一种不愉快情绪。为了降低这种情绪,人 们常常会选择去帮助他人。 们常常会选择去帮助他人。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第一节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知识讲解

第七讲 社会态度一、态度概述1.定义与特点⑴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习得的、影响个体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
⑵态度的特点:● 态度是习得的,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形成后,不易改变(态度的抗变性)。
● 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可不等于行为本身。
● 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并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
● 态度具有感情色彩。
2.态度的心理成份:⑴认知成份: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括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
它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
⑵情感成份: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感情绪。
它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
⑶行为倾向成份: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具有准备性质。
它会影响到人们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不等于外显行为。
↘ ↙3.态度的功能与作用:⑴态度的功能:认知功能、动机功能、价值观表达功能、自我防御功能(时蓉华,《社会心理学》,297-298,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⑵态度的作用:● 态度影响社会认知:研究者将普林斯顿大学和达得毛斯大学两校队足球赛录像分别放给两校学生看,结果普林斯顿大学生发现达得毛斯球队犯规次数比裁判实际上指出的多两倍,而达得毛斯大学生则相反,则更多地指出普林斯顿球队犯规而未受罚的次数。
显然,这是两校学生维护各自学校荣誉的立场和期望本校球队获胜的积极态度造成认知判断上的偏差的例证(Hastorf & Cantril,1954)。
● 态度影响耐力:mbert 等(1960)曾作过一个"会员群体对耐痛力增长特色的效应"实验。
他们以基督徒与犹太教徒大学生为被试,使用一种类似血压计的改装耐压器(在充气皮绑带上置一尖突起,绑在被试手臂上,充气后会使人产痛感。
当被试无法忍受时会说"受不了",这时松开绑带并测定充气量,作为耐痛力的指标)来测定耐痛力的水平。
实验前告诉被试,测试目的是为了确定正常人耐痛的程度。
社会心理学第七讲 社会影响与影响策略

从众(conformity)
• 影响从众的因素——情境因素
– 群队的规模 – 群队的凝聚力,或者群体的一致性 – 群队的社会支持
从众(conformity)
• 影响从众的因素——个人因素
– 自我:内在自我与公众自我 – 个体保持自身独特性的需求:自我同一性 – 自我卷入(self involvement)水平 – 个人的控制愿望:心理抗拒理论(theory of psychological reactance)
Stanley Milgram的服从实验
• 从一开始,学生(主试同伙)就出错,学生被试 会逐渐增加电击量。 • 教师(被试)看不到学生(主试同伙),但可以 听到他的声音。 • 学生的反应被录在磁带上,保持标准化。
– – – – 75伏——嘟囔和呻吟 150伏——要求退出实验 180伏——叫喊痛不可忍 300伏——拒绝再做任何回答(不回答也视为错答,继 续实施电击)
• 服从的原因
– 合法权力 – 责任转移
• 影响服从的因素
– 他人的支持 – 行为后果的反馈 – 个性因素
2 社会影响
• 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
– 指由于社会压力而发生的个人行为与态度朝社 会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过程。包括:
• 人际影响 • 群体影响 • 大社会的文化影响
– 从众、顺从、服从、独立
– 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 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 时偏少的现象。
问题:
• 在场他人如何影响个体在某一任务上的成 绩?
– 其他人在场会以多种方式影响我们的行为; – 社会促进; – 我们可以预测,当人们和他人一起完成某一任 务时,比自己单独一个人工作,确实可以做得 更好。
金盛华 社会心理学 第7章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三)刻板印象的准确性
分类学说认为,由于类属性思维是社会分类的结果,所 以存在于人脑中的分类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决定了类属性思 维的准确性程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受知觉者过去经验的影响 。
或然性模型认为,类属性思维是建立在可能性的基础上,而 非“全”或“无”的判断,所以只能说它在某些条件下是准确的,在另 外一些情况下是不准确的,而不能绝对地判定某个类属性思维是“ 对的”或“错的”。
第三页,共31页。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 一、刻板印象的概念
(一)定义 刻板印象/类属性思维(Stereotype):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
息和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的认知模式。
(二)图式与刻板印象
图式(schema):过去经验中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等的 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它可以是语言材料的图式,也可 以是视觉材料的图式,还可以是其它材料的图式。
第十一页,共31页。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二)刻板印象的作用
刻板印象具有相当大的合理性,它的出现是人类认知进化的必然产 物(王沛,2000)。
积极作用:通过刻板印象简化认知过程,迅速获得关于特定对 象的概念、形成印象,便于适应环境。
消极作用:经常是对信息的扭曲,过度简化或过度夸大群体特性, 忽略各成员的异质性,产生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偏差;夸大群体间的 差异性,产生偏见和歧视。
图式加工(schematic processing):人在接触外界事物时,在记忆 中检索那些与输入信息最符合的图式与之对照,加以理解和解释。
第四页,共31页。
第一节 刻板印象及其形成
在信息不够充分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利用已经形成的 图式对个人进行类推;而且人们可以利用图式来加快信息 加工速度。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一、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
(三)从个体自身条件和情况看
1、态度与个人的关联程度:程度高则一致, 反之则不一致 2、人格因素
一、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
(四)环境压力:压力大不一致,反之 则一致
二、预测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态度的可获得性:
二、预测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2、态度和行为的测量都处于同样 的 特异性水平时,态度就是行为的良好预 测指标。
一、影响因素
(二)家庭
(三)团体 (四)社会环境 (五)个体的学习:联想、强化、观察
二、具体研究
(一)1924年Allport 在《社会心理学》
中描述的关于暗示与模仿在态度形成中 的研究
形成方式: 经验的积累 分化 特殊反应倾向凝固
模仿或学习
二、具体研究
(二)凯尔曼(Kelman):服从、同化、
O +
O
O +
+
+
P
O +
+
P O
X
O
P
-
X
X
P
P
+ X O P
+ +
+ X P O
+
+ X
X P
-
X
三、态度转变的理论
(三)认知平衡理论 2、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Festinger
(1959)认为人的认知因素有些是独立的,有 些是相互关联的,当两个相互关联的认知不一 致时,就会感到冲突,促使其改变或放弃认知 之一,迁就另一认知(此认知泛指所有包含认 知成分的一切思想、观念、态度、行为等等)
三、偏见
对某一个人或其他团体持有的缺乏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

第七章人际关系第一节人际关系的概念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一)人际关系的含义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形成起来的相互之间的情感联系。
这种联系是交往所产生的情感的积淀,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关系一经形成,就会作为进一步相互作用的背景和导向系统,对后续的交往形成定向性影响。
(二)人际关系与社会角色关系从联系的角度说,一方面,人生来就被被置于一个特定位置并承担一定角色,并开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生活。
另一方面,任何人在与别人发生交往时,由于先定性的社会位置的限制和社会角色的束缚,都不可能还原成为没有社会角色概念的一个抽象的人,其与别人的交往和由此形成的情感关系,都必定受到其所处的社会位置和所担负的社会角色影响。
从区别的角度说,社会角色关系的基本指向,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合作而履行社会角色,执行个人的社会职能。
社会角色关系首先遵循社会现实原则,受社会习俗、伦理、政治与法律等原则支配。
二、人际关系的意义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和人们亲身的生活实践都已经证明,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正常的人际交往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其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生活具有幸福感的必要前提。
(一)人际关系与心理发展(二)人际关系与身心健康(三)人际关系与生活幸福(四)人际关系与事业成功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一、人际关系的状态和深度二、人际关系发展阶段(一)交往定向阶段:交往定向阶段涉及交往对象的选择,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
(二)情感探索阶段:情感探索是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信任和真实的情感联系。
(三)感情交流阶段:感情交流阶段,双方在通常生活领域中涉及到的人际关系安全感和信任感已经得到确立,因而沟通和交往的内容也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四)稳定交往阶段:此阶段,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自我表露也更为广泛和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服从权威
(一)由服从而产生的罪恶
为了服从于权威的命令而采取的不道 德的、违法的行为
(二)Migram的实验
斯坦利· 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 电击实验:当处于合法权威强大的情境压力 之下,正常人会被驱使而采取破坏性的行为。 如果一个情境越能够使个体感觉他需要对自 己的行为负责,或者越能强调受害者所遭受 的痛苦,服从行为就会越少。 物理空间距离
(二)特殊的遵从技巧
得寸进尺手法(the foot-in-thedoor technique)
自我知觉理论解释:开始的遵从 行为通过某种方式改变了个体的 自我心理表征。
以退为进(the door-in-the-face technique) 亲社会行为中:与得寸进尺一 样有效
低球手法(the low-ball technique)
Solomon Asch 清晰条件下的从众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与从众
Berry跨文化研究 苏格兰、塞拉利昂的滕内、爱斯基摩
(二)人们为什么从众?
信息影响:渴望正确 规范性影响:渴望被接受和喜 欢
(三)人们什么时候从众?
群体大小(>3) 群体的一致性 对群体的承诺 对个性化的渴望 少数派的影响:群体中的改革
二、遵从
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做事情,尽管有时候 可能不情愿。 遵从与从众的区别
遵从是针对于其他个体或者群体的要求所 作出反应。
(一)社会影响力的六 个基础
回报 强迫 专家意见 信息 参照影响力 合法权威
无助的影响力:power of the helpless Raven提出:由无助而形成的 合法权威 为什么? 社会责任规范
一、从众:群体对行为的影响
从众(conformity):改变个体的观念 或行为,使之与群体的标准相一致 的一种倾向性。
人们为什么从众?
(一)经典实验
谢里夫(Muzafei Sherif 1936), 黑暗中的猜测
“似动效应” 单个个体,多个,加入协助者
“心境联结”(mood linkage):彼 得· 托特德尔等(Peter Totterdell & others,1998) 变色龙效应:塔尼亚· 沙特朗和约 翰· 巴奇(Tanya Chartrand & John Bargh,1999)
为什么:
受害者的情感距离 权威的接近性与合法性 权威的机构性 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三)服从行为研究的伦理道德
心理健康状况
开始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向某 人提出一些要求,之后将整个的 情况都告诉对方。
“并不只是这些”(the that’snot-all technique) 引起注意技术(the pique technique)
(三)抵抗外部压力
Brehm19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阻抗理论(reactance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