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组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实验报告怎么写

计算机组成实验报告怎么写计算机组成实验报告怎么写「篇一」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实验名称:Excel高级应用(二):教材订购情况分析实验目的:1、掌握Excel 20xx单元格数据的有效性设置2、进一步掌握数组公式的使用3、掌握条件格式设置4、掌握常用函数的使用5、掌握sumif 函数的使用6、掌握if 函数和逻辑函数的嵌套使用7、掌握and函数的使用8、进一步掌握countif函数的使用9、进一步掌握多个函数的组合使用实验内容:题:教材订购情况分析教材订购情况表“教材订购情况分析.xlsx”操作要求:1、在Sheet5中的A1单元格中设置为只能录入5位数字或文本。
当录入位数错误时,提示错误原因,样式为“警告”,错误信息为“只能录入5位数字或文本”。
2、在Sheet5的B1单元格中输入分数1/3。
3、使用数组公式,对Sheet1中“教材订购情况表”的订购金额进行计算。
*将结果保存在该表的.“金额”列当中。
*计算方法为:金额=订数*单价。
4、使用统计函数,对Sheet1中“教材订购情况表”的结果按以下条件进行统计,并将结果保存在Sheet1中的相应位置。
要求:*统计出版社名称为“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书的种类数,并将结果保存在Sheet1中的L2单元格中;*统计订购数量大于110且小于850的书的种类数,并将结果保存在Sheet1中的L3单元格中。
5、使用函数,计算每个用户所订购图书所需支付的金额,并将结果保存在Sheet1中的“用户支付情况表”的“支付总额”列中。
6、使用函数,判断Sheet2中的年份是否为闰年,如果是,结果保存“闰年”;如果不是,则结果保存“平年”,并将结果保存在“是否为闰年”列中。
*闰年定义:年数能被4整除而不能被100整除,或者能被400整除的年份。
=IF(OR(AND(MOD(A2,4)=0,MOD(A2,100)<>0),MOD(A2,400)=0),"闰年","平年")计算机组成实验报告怎么写「篇二」关于计算机组成实验报告怎么写1 .实验目的:1).学习和了解 TEC-20xx 十六位机监控命令的用法; 2).学习和了解TEC-20xx 十六位机的指令系统; 3).学习简单的 TEC-20xx 十六位机汇编程序设计;2.实验内容:1).使用监控程序的 R 命令显示/修改寄存器内容、D 命令显示存储器内容、E 命令修改存储器内容;2).使用 A 命令写一小段汇编程序,U 命令反汇编刚输入的程序,用 G 命令连续运行该程序。
计组实验报告6

2.微指令格式
表7-1-1
M25
M24
M23
M22
M21
中断
M19
M18
M17
M16
M15
M14
M13
M12
M11
M10
M9
M8
C
B
A
AR
保留位
PX3
A9
A8
CE
LOAD
CN
M
S0
S1
S2
S3
PX2
LDAR
M7
M6
M5
M4
M3
M2
8
7
6
5
4
3
M1
M0
LDPC
LDIR
LDDR2
LDDR1
LDR0
WE
UA0
【读】
C
N
0
3
0
0
X
X
按【读】命令键,进入微程序读状态,左边第3位
起显示03(区域号)、00(微地址)、XX(该微程序单元的内容),光标闪动移至第7位
55
C
N
0
3
0
0
5
5
按55H键,将内容写入03区域00H单元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3

《计算机组成》实验报告实验名称:数据通路组成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时序产生器的组成原理。
2、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组词原理。
3、掌握微指令格式的化简和归并。
二、实验内容(1)按实验要求,连接实验台的数码开关K0—K15 、控制开关、按钮开关、时钟信号源和微程序控制器。
注意:本次实验只做微程序控制器本身的实验,故微程序控制器输出的微命令信号与执行部件(数据通路)的连线暂不连接。
连线完成后应仔细检查一遍,然后才可加上电源。
(2)观察时序信号用双踪示波器观测时序产生器的输入输出信号:MF,W1—W4,T1—T4。
比较相位关系,画出其波形,并标注测量所得的脉冲宽度。
观察时须将TJ1 接低电平,DB,DZ,DP开关均置0状态,然后按QD按钮,则连续产生T1,T2,T3,T4,W1,W2,W3,W4。
了解启停控制信号的功能,并熟练地使用连接这些控制信号的按钮或开关。
(3)熟习微指令格式的定义,按此定义将控制台指令微程序地8条微指令按十六进制编码,SWA A三个二进制开关地状态来指列于下表。
三种控制台指令地功能由SWC,SWB,SW定(KRD=001B,KWE=010B,PR=010B)。
此表必须在预习时完成。
微指令地址微指令编码微指令地址微指令编码00H 3CH 07H 17H 27H 3FH 3DH 3EH 单拍(DP)方式执行控制台微程序,读出上述八条微指令,用P字段和微地址指示灯跟踪微指令执行情况,并与上表数据对照。
用连续方式执行KWE和KRD(将TJ1接地),画出uA0(28C64的地址A0)信号波形,作出解释。
SWA A的状态组合,观察验证三种控制台指令KWE和KRD,PD (4)用P3 和SWC,SWB,SW微地址转移逻辑功能地实现。
(5)熟习05H,10H两条微指令的功能和P2测试的状态(IR4—IR7),用二进制开关设置IR7—IR4的不同状态,观察ADD至STP九条机器指令微地址转移逻辑功能的实现。
计组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一寄存器组成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D触发器的功能及使用方法。
(2)掌握寄存器文件的逻辑组成及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1)掌握Quartus II的使用方法,能够进行数字电路的设计及仿真。
(2)验证Quartus II所提供D触发器的功能及使用方法。
(3)设计具有1个读端口、1个写端口的寄存器文件,并进行存取操作仿真/验证。
三、实验原理及方案Quartus II提供了多种类型的触发器模块,如D触发器、T触发器等。
固定特性的触发器模块有不同的型号,参数化的触发器模块有lpm_ff、lpm_dff、lpm_tff等。
D触发器常来构建寄存器。
本次实验我们用Quartus II中提供的8为D触发器模块,实现了一个8×8bits 的寄存器组,因此,操作地址均为3位,数据均为8位。
由于要求读写端口分离,因此,读操作的相关引脚有地址raddr[2..0]、数据输出q[7..0],写操作的相关引脚有地址waddr[2..0]、数据输入data[7..0]、写使能wen。
其中,省略读使能信号可以简化控制,即数据输出不受限制。
寄存器文件通过写地址waddr[2..0]、写使能wen信号来实现触发器的写入控制,通过读地址raddr[2..0]信号来控制触发器的数据输出选择。
其连接电路原理如图所示。
寄存器文件的组成则由此,可在Quartus II中连接原理图:四、实验结果仿真波形如下:五、小结通过此次实验,我们学会了Quartus II的原理图的构造方法,以及仿真方法,并且使用lpm_dff作为三态门,控制数据的输入,并且在输出时,用lpm_mux选择每个寄存器的数据输出。
最后,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重新巩固了课堂学习的内容,也对寄存器加深了了解,相信我们会通过实验在计组的学习道路上越走越远。
实验二运算器组成实验一、实验目的(1)熟悉加/减法器的功能及使用方法。
(2)掌握算术逻辑部件(ALU)的功能及其逻辑组成。
计组实验报告(共10篇)

计组实验报告(共10篇)计组实验报告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一一、算术逻辑运算器1. 实验目的与要求:目的:①掌握算术逻辑运算器单元ALU(74LS181)的工作原理。
②掌握简单运算器的数据传输通道。
③验算由74LS181等组合逻辑电路组成的运输功能发生器运输功能。
④能够按给定数据,完成实验指定的算术/逻辑运算。
要求:完成实验接线和所有练习题操作。
实验前,要求做好实验预习,掌握运算器的数据传送通道和ALU 的特性,并熟悉本实验中所用的模拟开关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进行实验操作,仔细思考实验有关的内容,把自己想得不太明白的问题通过实验去理解清楚,争取得到最好的实验结果,达到预期的实验教学目的。
实验完成后,要求每个学生写出实验报告。
2. 实验方案:1.两片74LS181(每片4位)以并/串联形式构成字长为8为的运算器。
2.8为运算器的输出经过一个输入双向三态门(74LS245)与数据总线相连,运算器的两个数据输入端分别与两个8位寄存器(74LS273)DR1和DR2的输出端相连,DR1和DR2寄存器是用于保存参加运算的数据和运算的结果。
寄存器的输入端于数据总线相连。
3.8位数据D7~D0(在“INPUT DEVICE”中)用来产生参与运算的数据,并经过一个输出三态门(74LS245)与数据总线相连。
数据显示灯(BUS UNIT)已与数据总线相连,用来显示数据总线上所内容。
4.S3、S2、S1、S0是运算选择控制端,由它们决定运算器执行哪一种运算(16种算术运算或16种逻辑运算)。
5.M是算术/逻辑运算选择,M=0时,执行算术运算,M=1时,执行逻辑运算。
6.Cn是算术运算的进位控制端,Cn=0(低电平),表示有进位,运算时相当于在最低位上加进位1,Cn=1(高电平),表示无进位。
逻辑运算与进位无关。
7.ALU-B是输出三态门的控制端,控制运算器的运算结果是否送到数据总线BUS上。
低电平有效。
华工计组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实验目的:1. 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计算机各个组成部件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3. 通过实验加深对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计算机实验室实验器材:1.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箱2.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书3. 计算器4.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数据记录表实验内容:一、实验一:计算机硬件系统结构1. 实验目的: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结构,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
2. 实验步骤:(1)观察实验箱的硬件组成,识别各个硬件部件。
(2)了解各个硬件部件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3)记录实验数据。
3.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显示,计算机硬件系统主要由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
CPU负责处理数据,存储器负责存储数据,输入输出设备负责与用户进行交互。
二、实验二:CPU工作原理1. 实验目的:了解CPU的工作原理,包括指令周期、时钟周期、数据通路等。
2. 实验步骤:(1)观察实验箱的CPU模块,识别各个部件。
(2)了解CPU各个部件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3)进行指令周期和时钟周期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3.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显示,CPU的工作原理包括指令周期和时钟周期。
指令周期是指执行一条指令所需的时间,时钟周期是指CPU中时钟信号的周期。
实验数据表明,CPU通过数据通路进行指令的执行,完成数据处理。
三、实验三:存储器工作原理1. 实验目的:了解存储器的工作原理,包括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等。
2. 实验步骤:(1)观察实验箱的存储器模块,识别各个存储器。
(2)了解存储器的功能和特点。
(3)进行存储器读写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3.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存储器包括RAM和ROM。
RAM具有读写功能,而ROM只能读。
实验数据表明,存储器通过地址译码器进行寻址,实现数据的读写。
计算机组成原理综合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综合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计算机组成原理综合实验旨在深入理解计算机组成的基本原理,通过实际操作和设计,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实验设备本次实验所使用的设备包括计算机硬件实验平台、数字逻辑实验箱、示波器、万用表等。
三、实验内容1、运算器实验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运算器,能够完成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
通过实验,深入理解运算器的工作原理,包括数据的输入、运算过程和结果的输出。
2、控制器实验构建一个基本的控制器,实现指令的读取、译码和执行过程。
了解控制器如何控制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协同工作,以完成特定的任务。
3、存储系统实验研究计算机的存储系统,包括主存和缓存的工作原理。
通过实验,掌握存储单元的读写操作,以及如何提高存储系统的性能。
4、输入输出系统实验了解计算机输入输出系统的工作方式,实现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传输。
四、实验步骤1、运算器实验步骤(1)确定运算器的功能和架构,选择合适的逻辑器件。
(2)连接电路,实现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的逻辑。
(3)编写测试程序,输入不同的数据进行运算,并观察结果。
2、控制器实验步骤(1)分析控制器的工作流程和指令格式。
(2)设计控制器的逻辑电路,实现指令的译码和控制信号的生成。
(3)编写测试程序,验证控制器的功能。
3、存储系统实验步骤(1)连接存储单元,设置地址线、数据线和控制线。
(2)编写读写程序,对存储单元进行读写操作,观察数据的存储和读取情况。
(3)通过改变缓存策略,观察对存储系统性能的影响。
4、输入输出系统实验步骤(1)连接输入输出设备,如键盘、显示器等。
(2)编写程序,实现数据的输入和输出。
(3)测试输入输出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五、实验结果1、运算器实验结果通过测试程序的运行,运算器能够准确地完成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运算,结果符合预期。
2、控制器实验结果控制器能够正确地译码指令,并生成相应的控制信号,使计算机各个部件按照指令的要求协同工作。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精品9篇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学院计算机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年月日实验一:基础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1实验目的●学习和了解TEC-XP+教学实验监控命令的用法;●学习和了解TEC-XP+教学实验系统的指令系统;●学习简单的TEC-XP+教学实验系统汇编程序设计。
2实验设备及器材●工作良好的PC机;●TEC-XP+教学实验系统和仿真终端软件PCEC。
3实验说明和原理实验原理在于汇编语言能够直接控制底层硬件的状态,通过简单的汇编指令查看、显示、修改寄存器、存储器等硬件内容。
实验箱正如一集成的开发板,而我们正是通过基础的汇编语言对开发板进行使用和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运用汇编语言的知识,还需要结合数字逻辑中所学的关于存储器、触发器等基本器件的原理,通过串口通讯,实现程序的烧录,实验箱与PC端的通讯。
4实验内容1)学习联机使用TEC-XP+教学实验系统和仿真终端软件PCEC;2)学习使用WINDOWS界面的串口通讯软件;3)使用监控程序的R命令显示/修改寄存器内容、D命令显示存储内容、E命令修改存储内容;4)使用A命令写一小段汇编程序,U命令反汇编输入的程序,用G命令连续运行该程序,用T、P命令单步运行并观察程序单步执行情况。
5实验步骤1)准备一台串口工作良好的PC机器;2)将TEC-XP+放在实验台上,打开实验箱的盖子,确定电源处于断开状态;3)将黑色的电源线一段接220V交流电源,另一端插在TEC-XP+实验箱的电源插座里;4)取出通讯线,将通讯线的9芯插头接在TEC-XP+实验箱上的串口"COM1"或"COM2"上,另一端接到PC机的串口上;5)将TEC-XP+实验系统左下方的六个黑色的控制机器运行状态的开关置于正确的位置,再找个实验中开关应置为001100(连续、内存读指令、组合逻辑、联机、16位、MACH),6)控制开关的功能在开关上、下方有标识;开关拨向上方表示"1",拨向下方表示"0","X"表示任意,其他实验相同;7)打开电源,船型开关盒5V电源指示灯亮;8)在PC机上运行PCEC16.EXE文件,根据连接的PC机的串口设置所用PC机的串口为"1"或"2",其他的设置一般不用改动,直接回车即可; (8)按一下"RESET"按键,再按一下"START"按键,主机上显示:6实验截图及思考题【例3】计算1到10的累加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CPU设计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开放式实验CPU设计课题名称: 计算机组成原理班级:指导教师:徐爱萍组长:组员:二零一五年三月目录目录 (1)1 实验环境 (2)1.1 Quartus Ⅱ介绍 (2)1.2 硬件描述语言(VHDL) (3)1.3实验的主要成果 (3)2 实验要求 (5)2. 1 指令格式要求 (5)2. 2 指令流程及微信号序列分析 (6)2.2.1 ADD指令分析 (6)2.2.2 ADC指令分析 (7)2.2.3 SUB指令分析 (7)2.2.4 SBC指令分析 (7)2.2.5 INC指令分析 (7)2.2.6 DEC指令分析 (8)2.2.7 SHL指令分析 (8)2.2.8 SHR指令分析 (8)2.2.9 MOVR指令分析 (8)2.2.10 MOVD指令分析 (9)2.2.11 LDRR指令分析 (9)2.2.12 STRR指令分析 (10)2.2.13 JMP指令分析 (10)2.2.14 JRC指令分析 (11)2.2.15 JRZ指令分析 (11)2.2.16 JRS指令分析 (11)2.2.17 CLC指令分析 (11)2.2.18 STC指令分析 (11)3.部件仿真实验 (11)3.1 八个通用寄存器设计与仿真 (11)3.1.1 设计代码 (11)3.1.2 RTL连接图 (17)3.1.3 仿真过程 (17)3.2算术逻辑单元设计与仿真 (18)3.2.1 设计代码 (18)3.2.2 RTL连接图 (21)3.2.3 仿真过程 (22)4. CPU设计 (23)4.1取指设计 (23)4.2指令译码的设计 (25)4.3执行部分设计 (28)4.4存储器部分设计 (31)4.5通用寄存器组设计 (32)4.6寄存器输出设计 (36)4.7 程序包设计 (37)4.8顶层实体设计 (41)5. 测试报告 (45)5.1规则文件 (45)5.2测试文件 (45)5.3指令测试 (46)6 实验总结 (53)1 实验环境1.1 Quartus Ⅱ介绍QuartusⅡ是Altera公司的综合性PLD/FPGA开发软件,原理图、VHDL、VerilogHDL以及AHDL等多种设计输入形式,内嵌自有的综合器以及仿真器,可以完成从设计输入到硬件配置的完整PLD设计流程。
QuartusⅡ提供了方便的设计输入方式、快速的编译和直接易懂的器件编程。
能够支持逻辑门数在百万门以上的逻辑器件的开发,并且为第三方工具提供了无缝接口。
QuartusⅡ支持多种器件系列。
QuartusⅡ软件包的编程器是系统的核心,提供功能强大的设计处理,设计者可以添加特定的约束条件来提高芯片的利用率。
1.2 硬件描述语言(VHDL)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中,硬件描述语言如VHDL可以在高于逻辑级的抽象层次上用简练的方式提供精确的描述。
把设计任务分解到可控制的规模的方法形成了层次结构。
层次结构的优点如下:(1)在希望抽象的层次上,可以对设计进行精确而简练的描述。
(2)在同一时刻,只需设计系统某一部分的细节,这有利于组织并行的设计工作,开展大规模工程设计,而不是个人单兵作战。
(3)把注意力集中在系统可以控制的一部分,有助于减少设计错误和排错时间。
(4)对各个模块分别进行仿真、测试、功能校验。
(5)分阶段地进行设计,逐步加入各个构造模块。
VHDL的功能非常强大,不仅适合仿真,构建一个大的系统,对系统的行为进行描述,也适合设计具体的硬件电路。
VHDL的全称是Very High Speed Integrated Circuit 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即超高速集成电路描述语言。
硬件描述语言有许多种,如ABEL、Verilog等,VHDL是其中著名的一种硬件描述语言。
VHDL要适用于许多复杂的情况,还要适应各种硬件设计人员原先的习惯方式和设计风格,因此设计得比较全面。
1.3实验的主要成果整个实验的过程可以被分为三个部分:通用寄存器组仿真、算术逻辑单元仿真、实验CPU设计及调试。
(1)通用寄存器组仿真。
了解通用寄存器组的用途及对CPU的重要性;掌握通用寄存器组的设计方法;其中共有4个16位的寄存器,具有复位功能和写入读出功能。
4个16位寄存器的通用寄存器组的框图如下图:(2)算术逻辑单元仿真。
掌握运算器的工作原理;验证运算器的功能;实现了对二进制数据进行定点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传送数据操作。
算术运算包括定点加减运算;逻辑运算主要有逻辑与、逻辑或、逻辑非操作。
具体操作码及其实现的操作见下表:(3)实验CPU设计及调试。
成功编写了CPU的设计代码;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建立清晰的计算机整体概念;掌握调试软件的使用方法,成功对CPU进行调试。
CPU的指令集如下表:2 实验要求2. 1 指令格式要求基本CPU指令格式:实验要求中,共有18条指令,所以用5位操作码。
DR 和SR 通用寄存器要求8个或者16个均可,为了方便起见,实验过程中选择8个寄存器,则DR 和SR 各占3位。
因为是16位系统,所以位10-6表示操作码,位5-3和位2-0分别为SR 和DR ,位15-11闲置为0。
2. 2 指令流程及微信号序列分析一条指令执行需要3拍时间。
(1)T1:取指。
在t2的上升沿,将从存储器取出的指令写入指令寄存器IR 中。
T1执行的操作如下:T1:Mem_Addr<-pc we<-1 data_read<-ob IR<-data_read pc_inc<-pc+1 18条指令T1完成的操作都是一样的,后面就不再赘述。
(2)T2:根据指令寄存器IR 的内容进行指令译码;根据指令译码得到的控制信号进行运算和其他操作。
(3)T3:存储器读、写操作;在T3的下降沿将运算结果写入目的寄存器,改变C 标志和Z 标志;在T3的下降沿,改变PC 的值,为取下一条指令做好准备。
2.2.1 ADD 指令分析算数逻辑运算指令流程图:(ADD,ADC,SUB,SBC,INC,DEC,SHL,SHR 均是算数逻辑运算指令,后面不再赘述)T2:result<-DR+SR generate z_tmp generate c_tmp T3:pc<-pc_inc DR<-result z_out<-z_tmp c_out<-c_tmpT2进行运算DR+SR ,改变z_tmp 和c_tmp 。
T3将运算结果写入目的寄存器;改变C 标志和Z 标志;改变PC 的值,为取下一条指令做好准备。
2.2.2 ADC 指令分析T2:result<-DR+SR+c_in generate z_tmp generate c_tmp T3:pc<-pc_inc DR<-result z_out<-z_tmp c_out<-c_tmpT2进行运算DR+SR+C ,改变z_tmp 和c_tmp 。
T3将运算结果写入目的寄存器;改变C 标志和Z 标志;改变PC 的值,为取下一条指令做好准备。
2.2.3 SUB 指令分析T2:result<-DR-SR generate z_tmp generate c_tmp T3:pc<-pc_inc DR<-result z_out<-z_tmp c_out<-c_tmpT2进行运算DR-SR ,改变z_tmp 和c_tmp 。
T3将运算结果写入目的寄存器;改变C 标志和Z 标志;改变PC 的值,为取下一条指令做好准备。
2.2.4 SBC 指令分析T2:result<-DR-SR-c_in generate z_tmp generate c_tmp T3:pc<-pc_inc DR<-result z_out<-z_tmp c_out<-c_tmpT2进行运算DR-SR-C ,改变z_tmp 和c_tmp 。
T3将运算结果写入目的寄存器;改变C 标志和Z 标志;改变PC 的值,为取下一条指令做好准备。
2.2.5 INC 指令分析T2:result<-DR+1 generate z_tmp generate c_tmp T3:pc<-pc_inc DR<-result z_out<-z_tmpc_out<-c_tmpT2进行运算DR+1,改变z_tmp和c_tmp。
T3将运算结果写入目的寄存器;改变C标志和Z标志;改变PC的值,为取下一条指令做好准备。
2.2.6 DEC指令分析T2:result<-DR-1 generate z_tmp generate c_tmpT3:pc<-pc_inc DR<-result z_out<-z_tmp c_out<-c_tmpT2进行运算DR-1,改变z_tmp和c_tmp。
T3将运算结果写入目的寄存器;改变C标志和Z标志;改变PC的值,为取下一条指令做好准备。
2.2.7 SHL指令分析T2:result<-DR*imm generate z_tmp generate c_tmpT3:pc<-pc_inc DR<-result z_out<-z_tmp c_out<-c_tmpT2进行运算DR*imm,改变z_tmp和c_tmp。
T3将运算结果写入目的寄存器;改变C标志和Z标志;改变PC的值,为取下一条指令做好准备。
2.2.8 SHR指令分析T2:result<-DR/imm generate z_tmp generate c_tmpT3:pc<-pc_inc DR<-result z_out<-z_tmp c_out<-c_tmpT2进行运算DR/imm,改变z_tmp和c_tmp。
T3将运算结果写入目的寄存器;改变C标志和Z标志;改变PC的值,为取下一条指令做好准备。
2.2.9 MOVR指令分析访寄存器指令流程图:(MOVR,MOVD均是访寄存器指令,2条指令的执行过程如上图)T2:result<-SRT3:pc<-pc_inc DR<-resultT2将SR的数值作为结果。
T3将结果写入目的寄存器;改变PC的值,为取下一条指令做好准备。
2.2.10 MOVD指令分析T2:Mem_Addr<-pc_incT3:we<-1 data_read<-ob DR<-data_read pc<-pc+2T2将DATA地址送入存储器地址总线。
T3时we为1时读存储器;将DATA 值写入DR;因为本条指令长度为32位,所以pc要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