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学史论述题

合集下载

明清文学史试卷(第一套)

明清文学史试卷(第一套)

明清文学史试卷(第一套)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金圣叹删改的《水浒传》是回。

南宋时讲述取经故事的说经话本是。

2.《水浒传》中扈三娘的配偶是。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塾师名叫。

3.现存《金瓶梅》的最早版本是年间的《金瓶梅词话》。

它称是其作者,但我们还不知道他是何人。

4.明代第一部以昆腔演唱的传奇作品是。

“劝农”是哪部戏剧作品中的情节。

5.匡超人是中的人物形象。

雷海青是中的人物形象。

6.“虽云长篇,形同短制”,这是鲁迅先生在中对这部小说结构的概括。

7.《桃花扇》中,描写了李香君痛斥阉党的是这一出。

《聊斋志异》中能嗅出文章好坏的瞎和尚出自。

8.明代以“独抒性灵”为主张的诗文流派是,清代诗歌性灵派的代表人物是。

9.继《聊斋志异》后,较有名的文言小说还有纪昀的。

自称“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戏曲作品是。

10.《红楼梦》的成书史上,曾出现的书名还有和等。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归有光是下列哪个流派的代表人物()。

A、唐宋派B、阳羡派C、竟陵派D、公安派2.下列哪位作家属于明代“前七子”诗文流派()。

A、李梦阳B、王世贞C、李攀龙D、翁方纲3.“青梅煮酒论英雄”故事中的主人公是()A、刘备与曹操B、刘备与袁绍C、曹操与孙权D、刘备与诸葛亮4.下面哪位人物是《聊斋志异》中的“恶妇”形象()。

A、薛素姐B、江城C、潘巧云D、青凤5.《儒林外史》中,有较多作者本人影子的人物形象是()。

A、匡超人B、杜慎卿C、杜少卿D、牛布衣6.被鲁迅先生称为“以小说见才学者”的是()。

A、《镜花缘》B、《醒世姻缘传》C、《儒林外史》D、《阅微草堂笔记》7.最早提出并运用故事演进及母题生长来研究古代章回小说的是()。

A、鲁迅B、王国维C、郑振铎D、胡适8.清代王士祯论诗以神韵为宗,他的诗论大抵出于()的理论主张。

A、袁宏道B、严羽C、袁枚D、刘勰9.诗句“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的作者是()。

A、袁宏道B、郑燮C、袁枚D、王士祯10.下列哪位是广东诗人()。

明代文学史习题2017-10-1

明代文学史习题2017-10-1

第七编明代文学一、名词解释1、台阁体从永乐到天顺大约半个多世纪,文坛上是以宰辅权臣杨士奇、杨溥和杨荣为代表的“台阁体”的天下。

台阁体的代表人物均为台阁重臣,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上雍容华贵、典雅工丽,所采用文体以诗歌为主,兼及散文。

其中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2、茶陵派李东阳,茶陵(今属湖南)人。

成化至弘治年间以内阁大臣的身份主持诗坛,追随者趋之若骛,形成一个以李东阳籍贯命名的“茶陵诗派”。

茶陵诗派的诗风仍然属于台阁体的余波,但李东阳主张以杜甫的诗风加以匡正。

3、前七子指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包括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等人的文学群体。

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目的在于扫荡台阁体的无聊文风,从而为由“文道合一”向“文”、“道”分离这样有利于文学自身发展的文学走向开启了门径。

由于他们的创作落后于理论,所以没有为其理论提供成功的实践例证。

4、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子。

其文学主张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反对宋代从理学到文学的所有文化。

大力推崇具有新鲜活力的民间歌谣,认为“真诗在民间”。

李梦阳的理论为公安派文学“性灵说”的先声。

他的复古理论虽然有荡涤台阁体的震撼作用,但他本人的创作未能准确传达和体现出他的文学主张,反而过多地留下模拟古人的痕迹,因而受到何景明的指责。

5、吴中四才子即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和徐祯卿。

其中,徐祯卿仅以诗赋见长,其他三人既能诗文,又善书画。

后徐祯卿加入“前七子”,体现南北文学思潮汇流的趋势。

他们的观念意识更多带有市民色彩,表现为对国家政治问题的淡漠和对物质享乐的大胆追求。

6、后七子指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

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同时也沿着前七子的复古道路走得更远。

但后七子成员之间主张和创作风格差异较大,并不是一个主张和创作实践完全统一的文学流派。

明代文学史论述题

明代文学史论述题

●论述题:简述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发展与演变,并举例。

一、概况:复古是明代文学的主流和总体特色,从明朝初年的宋濂到中期的前后七子,再到明末的张溥、陈子龙等人,均是鼓吹复古的。

文学复古经历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的第一个复古浪潮,然后是以谢榛、李潘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的第二个复古浪潮,以及明末“言志”“崇道”思潮复兴的第三个复古浪潮。

自前七子明确提出复古此命题后,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即形成了明代文学发展的一条明显的主线。

复古文学的兴起既是对明初“台阁体”歌吟升平、文风萎靡的反拨,又是明初王学盛行、思想异动的情势之下,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对宋元以来文学审美理性化而出现的“道学体”的逆转。

同时宋朝严羽的复古思想对明朝诗学家影响很大,不仅明初的高棅、李东阳深受影响,而且对明中期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有很大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对严羽复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复古实质与目的:复古运动实质上就是一场力图恢复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的文学运动,目的是荡涤宋元诗歌之流弊,矫正台阁体之陋态,振兴儒家文化之正统,复兴汉魏高古之人品。

三、复古的动因:1.诗歌式微:从明朝开始,以诗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学形式被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学形式所取代,明代的诗学家们希望探寻诗歌复兴之途。

2.社会氛围:前七子之前的弘治时期,作为正统文学的诗歌、散文有复兴的倾向,社会上学古之风日盛,为复古运动的蓬勃开展营造了氛围。

3.发展趋势:明初文坛在“台阁体”的笼罩下,创作大多以程朱理学为基础,道学气浓厚,追求雅正平和的风格,内容贫乏,文风萎靡,而代之而起的“茶陵派”并未彻底纠正台阁体的偏颇。

四、复古运动的发展过程:◆明初自洪武至宣德、正统的近百年间,文学思想上以明道宗经为主导倾向,诗歌创作上推崇汉魏盛唐。

其代表人物有宋濂、高启、高棅、李东阳等人。

模拟,借拟古而振起元末纤秾柔丽之风。

创作主张继承韩愈、欧阳修等唐宋古文学家“文以明道”的观点,注重“以道为文”的文道一。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明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明代文学)

明清文学史习题及答案目录第七编明代文学………………………………………………………………()基本知识…………………………………………………………………………()简单解释题………………………………………………………………………()思考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七编明代文学一、基本知识1、明初诗歌的代表人物是刘基和高启。

刘基诗风近于杜甫,高启则近于李白。

2、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是杨士奇、杨荣、杨溥。

3、茶陵诗派的代表人物是李东阳,他著有《怀麓堂集》。

4、“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李梦阳和何景明,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5、“吴中四才子”是指: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

6、“后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李攀龙、王世贞。

初期则以谢榛为代表。

7、晚明李贽著有《焚书》等,他在文学创作上提出了“童心说”。

8、公安派以袁宏道为代表,“公安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

9、公安派的理论主张主要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10、竟陵派的代表人物是钟惺与谭元春,他们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追求“幽深孤峭”的风格。

11、明末爱国诗人有陈子龙、夏完淳、瞿式耜、张煌言等。

12、陈子龙的《小车行》、《卖儿行》等诗歌,表现了他对人民深重苦难的同情。

13、陈子龙抗清失败后的诗歌代表作是《秋日杂感》十首。

14、朱笠亭《明诗钞》把陈子龙列为明代最后一位大诗人。

15、夏完淳被俘后在押解途中作有《别云间》诗。

16、在市民通俗文学样式中,除了小说和戏曲外,散曲和民歌也是非常重要的样式。

17、代表明代散曲最高成就的是北散曲。

18、梁辰鱼开创了以昆曲写散曲的先例,他的散曲集《江东白苧》全部用昆曲写成,被称为“白苧派”。

19、代表明代散曲最高成就的作家有王磐、陈铎、冯惟敏、杨慎等。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试题

中国古代文学明代试题

1、《三国演义》的思想主旨(《三国演义》主题纷争):1、“正统”说;2、“忠义”说;3、“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4、“反映三国兴亡”说;5、“歌颂理想英雄”说;6、“赞美智慧”说;7、“天下归一”说;8、“讴歌封建贤才”说;9、“悲剧”说;10、“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11、“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12、“宣扬用兵之道”说;13、“人才学教科书”说;14、“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15、“总结历史经验”说;16、“无固定主题”说等。

《三国演义》主题概括:《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

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

(一)明君贤臣理想1、政治上行“仁政”刘备——“仁君”典范:“仁”为赢得民心手段:理政新野:“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当阳撤退:携民渡江:“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兵进西川:“秋毫无犯”,百姓“焚香礼拜”。

“仁”为安身立命准则:宁失军师不强徐庶所难;不顾幼子唯恐赵云有失;三让徐州而不受,出入荆州而不夺,兵临西川不忍取。

《三国演义》第60回刘备说:今与吾水火相攻者,曹操也。

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

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

2、人格上重“忠义”诸葛亮——“忠”的楷模对蜀汉“竭尽忠诚,至死方休”(卷23)。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辅佐刘备:忠心耿耿,克尽臣职守。

辅佐刘禅:力撑危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二)“拥刘反曹”倾向1、“拥刘反曹”的具体表现: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将曹操写成“奸雄”。

结构上,把刘蜀放在首位,而曹魏显居其次。

语言上,多称刘备为玄德、皇叔、豫州、先主;而对曹操直称其名算客气,多称小名阿瞒,甚至称“贼”、“汉贼”、“国贼”。

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明代部分)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明代部分)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明代部分)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3. 填空题 4. 简答题 5. 论述题 6. 阅读理解填空题1.刘基,字________。

他与_______、________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其散文较有现实批判性,尤其是讽刺小品文笔犀利,锋芒毕露,有较高成就。

有《_________》。

正确答案:伯温;宋濂;高启;诚意伯文集涉及知识点:明代部分2.方孝孺《吴士》以________________的手法抒发愤世嫉俗之情。

正确答案:寓热于冷,以形传神涉及知识点:明代部分3.王磐《古调蟾宫》(元宵)记叙元宵情景,反映了当时每况愈下的社会现实。

处处_____,反衬出今不如昔的社会现状。

正确答案:对比涉及知识点:明代部分4.陈铎《水仙子》(瓦匠)是一首_________。

此小令咏叹泥瓦匠的勤劳,指出只有靠勤劳,生活才有保障。

正确答案:小令涉及知识点:明代部分5.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________,又号________。

归有光与_______、_______均崇尚内容翔实、文字朴实的唐宋古文,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其散文把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引进严肃的“载道”之古文,给人以清新之感。

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正确答案:震川;项脊生;唐顺之;王慎中;震川集;三吴水利录涉及知识点:明代部分6.冯惟敏《玉芙蓉》(喜雨)是一首________,整首小令以“_____”为曲眼,借景抒情。

正确答案:小令;喜涉及知识点:明代部分7.梁辰鱼,字伯龙,号少自,别号仇池外史。

_________改革昆山腔,梁辰鱼从其学,首创用昆腔演唱的传奇__________,对昆腔发展传播产生重大影响。

有《______》、《______》等。

其《浣纱记》(泛湖)这出戏在唱腔、唱段上采用了_________的体式。

正确答案:魏良辅;《浣纱记》;浣纱记;红线女;南北合套涉及知识点:明代部分8.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州山人。

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明代文学)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明代文学)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全国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明代文学)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3. 名词解释 4. 简答题 5. 论述题 6. 填空题名词解释1.神魔小说正确答案:是在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之下,将神佛与妖魔作为是非正邪对立的双方.表现其斗争的小说。

涉及知识点:明代文学2.吴江派正确答案:是晚明时期以沈?为中心形成的一个重要的戏曲流派,因沈?是吴江(今属江苏)人而得名。

该派成员吕天成、叶宪祖、冯梦龙、袁于令、范文若、卜世臣、沈自晋等,大都是沈?的子侄、门生或朋友,他们的剧作对昆曲格律十分讲究。

涉及知识点:明代文学简答题3.《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正确答案:《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是“尊刘贬曹”,其次是强调“义”的道德价值。

(1)《三国演义》继承宋代以来以蜀汉为正统的看法,表现出强烈的“尊刘贬曹”的倾向。

小说通过描写曹操的残暴奸诈、刘备的宽厚仁爱,不但表现出皇权神圣的意识,更重要的是表现出对“仁政”和“明君贤相”的社会图景的向往。

(2)《三国演义》始终以“义”作为描写和衡量人物的重要标准。

刘、关、张三人名为君臣,实为兄弟,关羽更是“义气”的化身。

这种“义”在本质上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以德报德、互相帮助,与民间流行的道德观念息息相通。

涉及知识点:明代文学4.《西游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正确答案:(1)小说笔触所至,多处影射明代中后期的礼会现实。

(2)小说所写的神佛与妖魔的微妙关系,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统治者与社会黑暗势力之间微妙关系的缩影。

(3)小说所写的各色神佛,都“极似世上人情”,展现了尘世间人的种种情态。

涉及知识点:明代文学5.《金瓶梅》的主要版本。

正确答案:《金瓶梅》现存最早的版本是万历丁巳(1617)年刊行的《新刻金瓶梅词话》(也称作《金瓶梅词话》),此本称词话本、万历本或十卷本;之后的重要刊本,有崇祯年间刊行的《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称崇祯本、说散本,可能是词话本的评改本。

还有清康熙年间的《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它以崇祯本为底本,文字上有所改动,并加上了评点,称第一奇书本、张评本。

明代文学复习题

明代文学复习题

明代文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昆腔:戏曲声腔。

昆腔是元末明初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地方声腔,嘉靖初年,经魏良辅改造后,声调纡徐宛转、悠扬细腻,兼用笛、箫、笙、琵琶等乐器伴奏,加之舞蹈性强,表现风格优美,成为我国戏曲史上一种最为完整的表演艺术体系,因而在城市舞台上长期居于霸主的地位。

2、唐宋派出现于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主张作文应学习唐宋古文的法度,因而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要借唐宋名家比较通顺的文风,写出自己的个性,因此,他们的创作中也较多表现作者真实的生活感受,富于感情色彩。

其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

3、公安派:晚明文坛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

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

“性灵说”便是他们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口号。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感情的重要性。

4、临川派:明后期以江西临川人汤显祖为代表的戏曲流派。

汤显祖书斋名“玉茗堂”,临川派也称“玉茗堂派”。

临川派剧作家主才情,注重剧作的“曲意”,不拘音律,以男女至情反封建礼教、以奇幻之事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现无边文采。

临川派还有孟称舜、吴炳等人。

5、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6、章回小说:在宋元讲史等话本的基础上发展,到明代定型。

它的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又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

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

7、前七子:活跃在明中叶弘治、正德年间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流派以李梦阳为核心,成员还有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

他们一方面反对台阁体空洞冗沓的文风,提出“真诗乃在民间”,强调诗歌的情感特征,反映重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对古法的学习,来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题:简述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发展与演变,并举例。

一、概况:复古是明代文学的主流和总体特色,从明朝初年的宋濂到中期的前后七子,再到明末的张溥、陈子龙等人,均是鼓吹复古的。

文学复古经历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的第一个复古浪潮,然后是以谢榛、李潘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的第二个复古浪潮,以及明末“言志”“崇道”思潮复兴的第三个复古浪潮。

自前七子明确提出复古此命题后,复古与反复古的斗争,即形成了明代文学发展的一条明显的主线。

复古文学的兴起既是对明初“台阁体”歌吟升平、文风萎靡的反拨,又是明初王学盛行、思想异动的情势之下,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对宋元以来文学审美理性化而出现的“道学体”的逆转。

同时宋朝严羽的复古思想对明朝诗学家影响很大,不仅明初的高棅、李东阳深受影响,而且对明中期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有很大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对严羽复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二、复古实质与目的:复古运动实质上就是一场力图恢复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的文学运动,目的是荡涤宋元诗歌之流弊,矫正台阁体之陋态,振兴儒家文化之正统,复兴汉魏高古之人品。

三、复古的动因:1.诗歌式微:从明朝开始,以诗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学形式被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学形式所取代,明代的诗学家们希望探寻诗歌复兴之途。

2.社会氛围:前七子之前的弘治时期,作为正统文学的诗歌、散文有复兴的倾向,社会上学古之风日盛,为复古运动的蓬勃开展营造了氛围。

3.发展趋势:明初文坛在“台阁体”的笼罩下,创作大多以程朱理学为基础,道学气浓厚,追求雅正平和的风格,内容贫乏,文风萎靡,而代之而起的“茶陵派”并未彻底纠正台阁体的偏颇。

四、复古运动的发展过程:◆明初自洪武至宣德、正统的近百年间,文学思想上以明道宗经为主导倾向,诗歌创作上推崇汉魏盛唐。

其代表人物有宋濂、高启、高棅、李东阳等人。

模拟,借拟古而振起元末纤秾柔丽之风。

创作主张继承韩愈、欧阳修等唐宋古文学家“文以明道”的观点,注重“以道为文”的文道一。

以盛唐为法。

高棅专门编撰《唐诗品汇》,提出“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中唐明永乐至成化年间,当时的台阁重臣以“三杨”为代表的“台阁体”占据文坛主导地位,三杨是指杨士奇、诗文以欧、曾为师。

他们所写的诗文内容大都比较平乏,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大多为应制、颂圣或应酬、南朝宫体诗一脉相承却又有所区别。

)李诗学汉唐的。

他的这些复古论点成为前、后七子拟古派的先◆明中期自宪宗成化到穆宗隆庆年间(1465—1572),文坛上流派众多,互相间有融合,也有冲突,文学复古思潮日趋活跃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特征,掀起了第一和第二次文学复古革新思潮。

这期间的主要流派有前后七子和唐宋派。

1.郎署文学:在成化、弘治时期,郎署文学逐渐兴起,代表人物是邵宝、储巏。

二人被视为复古运动“开启门户”的人物。

在诗文复古方面,储巏重视“法律”、“典则”,他还非常反感当时靡弱的文风,竭力倡导刚健向上的诗风。

他的许多文学主张与活动,为后来的李梦阳发动诗文复古运动奠定了基础。

邵宝是茶陵诗派李东阳的门生,他有着较为明确的崇古观念,认为汉时古作在千年后仍被人们摹拟,并不是人们盲目的贵古贱今,而是因为它承载了一种不受时间限制的、为古今所共有的审美心理和精神。

诗文复古不单是对古作在“体”即外在形式等方面的模仿和沿袭,而更是应该是一种主体积极审美取向的内在诉求。

2.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是明代著名的学者、文学家。

杨慎不仅拜于李东阳门下,还结识了同门下的前七子代表李梦阳和何景明,他经常和何景明切磋试论,并为李梦阳编了《空同诗选》。

面对前七子偏狭的复古文学思潮,杨慎“于李、何诸子之外,拔戟自成一队”。

杨慎的诗歌主张显得更加通达和客观。

他认为唐诗继承了《诗经》的主情传统,所以他非常推崇唐诗,认为唐绝句达到了“后人力追莫嗣”的高度,但杨慎不专主盛唐,不偏废中晚唐,还提出了“人人有诗,代代有诗”的诗歌主张,不可云“宋无诗”。

3.金陵四大家:“金陵四大家”是顾璘、陈祈、王韦、朱应登四人的合称,是因地域因素结合而成、在理论和创作倾向上体现出某种群体特征,而组织松散的文人集团。

顾璘和陈祈二人在南京倡导复古思想,与京师前七子的主张遥相呼应,顾璘批点《唐音》,大力推崇盛唐格调;陈祈编选《古律手抄》,力图以盛唐之音规范当时学诗之风。

4.前七子: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发生,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原因,一在权力地位上,不满于李东阳等馆阁文臣的压制;二在文风上,不满于三杨以来流行的台阁风格;三在思想上,不满于越来越占统治地位的宋明理学及其对文学的侵蚀。

同时还要注意的一点是,七子复古与王守仁心学的同时出现。

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发轫于前七子的文学活动。

前七子主要是在弘治、正德年间,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群体,还包括何景明、王久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

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张,提倡学习古人的格调、法式。

核心人物李梦阳的复古主张尤为明显。

他提出“宋儒兴而古文废”,“诗至唐,古凋亡矣”,还提出重视真情表现真情的主情论调,“以我之情,尺寸古法”,并且认为“真诗在民间”,对传统的文学观念提出质疑,李梦阳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诗歌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了客观现实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源泉。

也反映了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文学观念由雅变俗的特征,散发出浓烈的庶民化气息。

评价:他既反对台阁体的虚饰,又不满于李东阳的萎弱。

李梦阳所倡导的文学复古,正是在当时历史环境下产生的一个旗帜鲜明的文学运动。

这一运动,对于台阁体反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诗风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对于宣扬道学的“理气”诗风也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5.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又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

虽说在主体上主要是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但各人趣味有所不同。

一方面,他们提倡唐宋古文的载道传统,有比较浓厚的宗经明道色彩,但陷入重理轻辞的局限。

另一方面,他们也主张直抒胸臆,借古人之法来表现个人之真精神与真面目,反对七子复古之举中“琢句为工”的模拟风气。

唐宋派作家变效仿秦汉为学习欧曾,变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对七子的复古之风起了一定的遏制和纠偏作用,给后来的公安派以启迪,对清代桐城派亦有很大影响。

王慎中起初提倡取法秦、汉古文,后来复古志趣发生变化,把宋人欧阳修、曾巩作文之法当作重点学习对象。

唐顺之与王慎中尊宋的态度相似,原不信服,后来对曾巩推崇备至,提倡“本色说”。

茅坤曾采录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八家之文,编成《唐宋八大家文钞》,将上述唐宋古文名家标榜为效法的“正统”。

归有光是唐宋派文人文学中成就最高的,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其散文也被誉为“明文第一”。

在散文方面,既推崇司马迁的《史记》,又尊尚唐宋诸家,对学古对象的择取更为宽泛。

他对后七子对“琢句为工”的模拟风气难以容忍。

6.后七子:至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了复古的大旗,为众人所瞩目。

其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1)作为后七子复古理论集大成者的王世贞,他的《艺苑卮言》中提出复古的同时反对剽窃和模拟,主张学古和师心的结合。

他主张诗与文的创作都要重视“法”的准则。

特别是到了晚年,他在反省格调说的流变时,明确地将主格调者分成两种,一种是“先有它人而后有我”的“用于格者”,另一种是在“先有己”的基础上学习古人的“用格者”,从而提出了“有真我而后有真诗”的主张。

2)李攀龙在《古今删诗》选先秦汉魏、唐及明诗,表现“宋无诗”的主张,明朝诗歌以情为主,与宋朝诗歌以理为主大相径庭,因此反对宋朝诗歌。

3)谢榛认为汉、魏诗歌可以并提,但是“魏不逮汉也”。

也认同诗歌高古应该师承汉魏、盛唐。

评价:从总体上看,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李梦阳等前七子的文学思想,强调取法须高,入门须正,强调格调说,虽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主张灵活多变,神化无迹。

同时,后七子曾对当时在文坛上具有相当影响的唐宋派文人的某些观点提出了批评,击中了唐宋派一些作品理气过重的弱点。

后七子创作的弊病在于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以至于难脱蹈袭的窠臼。

◆随后复古思潮出现短暂的中断,这一时期反复古思潮出现,由激进的李贽,接受了王阳明心学的影响,抨击伪道学与重视个性精神的离经叛道的启蒙色彩;到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提出“性灵说”的文学主张,并力矫前后七子文学复古所难以和服的拟古蹈袭的走向俚俗肤浅的弊端;继公安派之后,以钟惺、谭元春为首的竟陵派崛起文坛,力图将文学引入“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的境界。

这时期晚明小品文趋于兴盛,体制短小,风格隽永,反映了晚明时期文人文学趣尚的某种变化。

◆明末文坛,时局动荡不安,明朝政府面临覆灭的危机。

特殊的时代环境给文坛带来新的影响。

文社的兴起是明代末年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文社的兴起带来了明代第三次文学复古革新思潮。

复社:崇祯元年,张溥、张采等发起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复社,与此同时,陈子龙、徐孚远、周立勋等创建几社,与复社遥相呼应。

这两个文人团体以“复古学”为宗旨,提倡“兴复古学,务为有用”的复古实用思潮。

陈子龙是复社和几社文人中的重要代表,在文学主张上,他注重复古,完成的《几社文选》提倡“文当规模两汉,诗必宗趣开元”的文学思想,同时他并不泥古不化,提倡在古法中贯穿作家真情即“情以独至为真,文以范古为美”,由此出发,他可定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但也指出“模拟之功多而天然之资少”,实即要求学古与求真相统一。

多感时伤事之作,具有浓烈的感情与爱国色彩。

评价:明末文社虽然倡导继承“前后七子”的文学复古思想,但并未陷入无病呻吟的模拟误区。

在复古内容上强调“兴复古学”重视文章的“经世”功能,为朝廷的革新政治服务。

明末社团所倡导的这种复古思想得到社团广大成员的广泛宣传和支持,掀起了明代末年第三次文学复古思潮。

五、看法:1)优点:①七子派文学复古运动不仅是一次文学运动,而且是一次思想运动。

与唐代古文运动一样,具有恢复古代文学传统和复兴儒学的双重目的,都给当时的文学界和思想界带来了冲击和活力。

②复古运动也为历史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那就是建立了以格调说为核心的古典诗学理论,并在品评古代诗文体貌方面取得了相当成就。

③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在有反理学、反人性压抑的倾向,对晚明重情文学思潮有先导之功。

他们的诗文创作中,注重修辞、声律等文学作品外在的表现形式,崇尚捍卫古诗的自然真率,崇尚秦汉顾问的情质宛恰,一定程度上是反抗理学对文学的渗透。

④求真、求情,重自然、重民间文学,逐渐把“真”、“情”引入到他们的诗文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中,用来和内容枯燥、形式僵化的台阁体、八股文相对抗。

如前七子核心人物李梦阳就提出“真诗乃在民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