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吴国君主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
吴国历史

吴国历史吴国(太伯)的发源地是在南京镇江地区,南奔之处更在江宁当涂交界处。
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都曾是吴国都城(吴文化中心)所在地。
其中,时限最长的吴文化中心是在镇江朱方城,她历经了吴国581年的历史,占整个吴国时期的87%。
而无锡在吴国21代之前还是古越蛮夷之地,直到24世吴王迁都阖闾城,无锡才与吴文化沾上点边,但这个阖闾城70%的主体在常州,30%在无锡。
吴国25世吴王世系图:太伯-仲雍-季简-叔达-周章-熊遂-柯相-疆鸠夷-余桥疑吾-柯卢-周徭-屈羽-夷吾-禽处-专-颇高-句卑-去齐-寿梦-诸樊-余忌-余昧-僚-阂闾-夫差吴国都城(吴文化中心)变迁图:吴国起源不在无锡梅里而是在南京江宁小丹阳梅里(藩里)一带;代表吴文化中心的阖闾城不在在苏州,而是在常州雪堰镇。
1.小丹阳(藩里)梅里——南京江宁横山一带(衡山、横望山、隐居山)公元11世纪前——前11402.朱方——镇江丹徒东北一带前1140——前559计581年3.淹君地——常州淹城前559——前514计45年4.阖闾城——常州无锡交界处(常州占3/4,无锡占1/4)前514——前484计30年5.姑苏台——苏州木椟镇前484——前473计11年----------------------------------------------------------------------------------------------------------------------讹传千年的“吴都在苏州、起源在无锡”的传说,而常州的“延陵世泽、让国家风”大多数常州人只知其名却不知其事,常州是吴国历史上最强盛时期的中心和都城也不为人所知。
纵观常州自己流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遗产,着实让人痛心。
举些例子:起源于常州滩簧的锡剧,原称“常锡文戏”,现已该名为锡剧,彻底放弃了名称中的常州元素,使人误解为无锡地方戏;起源于常州的“苏常熟天下足”也被讹传为流传更广的“苏湖熟天下足”,甚至可笑的是有些外地人提到“苏常熟”他们还以为是常熟;位于武进雪堰的吴国都城阂闾城也被99%的中国人误解为吴都或者是阂闾城是在苏州,甚至一些知道真相的专家也将错就错地认为:“苏州是主城是大城,武进阂闾城的是小城是一个军寨而已”,春秋时期根本不存在的苏州居然成了吴国国都,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一个讹传案例;还有一些例子:常州申请了三次历史文化名城,次次铩羽而归;常州从70年代开始申请了三次大运河改道以保护常州城江南水乡的历史文物古迹同时拉开城市建设框架,也次次被驳回,直到现在因为有高速公路的土方需求才将常州半个世纪的运河改道梦想变为现实,但常州运河文化的精髓,江南水乡的古迹也因为老运河的就地改造而被破坏殆尽,看看兄弟城市苏州和无锡,国家无一不是拨巨款让他们将运河早常州几十年就绕道城外,从而避免了大运河文化的破坏,同时也拉开了城市的框架,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08五代十国帝王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

五代十国帝王五代十国(907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自唐朝灭亡开始,至宋朝统一全中国地区为止。
本时期分成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7年-979年)。
五代十国本质上是唐朝藩镇割据和晚唐政治的延续。
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为国,其中位在中原地区,军力强盛的藩镇即五代。
虽然势力强大且继承唐朝,但无力控制全中国地区,只是藩镇型的朝廷。
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宗主国,其中十个国龄较长、国力较强的被统称为十国。
本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使得战乱不堪,统治者多重武轻文。
由于中原的内乱,也带给北方各国入侵的机会,其中契丹国还建立辽朝。
五代共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等五个朝代。
907年汴州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开启五代十国。
然而后梁被政敌太原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所灭,建国后唐。
而后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
后唐历经后唐明宗的扩张与整顿后国力强盛。
但在内乱后,被石敬瑭引契丹军攻灭,建国后晋。
不久在契晋关系恶化,契丹军南下灭后晋,建国辽朝。
此时刘知远在太原建国后汉,并且收复中原。
郭威篡位建后周后,在后周世宗的经营下,隐隐有一统天下的希望。
然而后周被赵匡胤所篡,五代结束。
十国方面,江南以吴国最强,而后被李昪篡位,建国南唐,其次有吴越与闽国等。
湖广是荆南、楚国与南汉等。
南唐国力最强,先后攻灭闽国、楚国,但多次用兵使得国力衰退,最后败于后周。
蜀地有前蜀、后蜀,国家富强,是仅次于南唐的强国。
然而过于安稳,最后亡于中原。
北汉是惟一在北方的十国,是后汉刘氏后裔所建。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与其弟宋太宗相继南征北讨,最后于979年统一全中国地区。
五代(907年-960年)帝王列表后梁(907年-923年)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朝代。
自梁太祖朱全忠在907年建国至梁末帝亡国(923年11月19日),历时17年。
因为皇帝姓朱,为与南北朝时的南梁相区别,故又称朱梁。
东吴政权

论孙吴统治中的权力中枢瞿蜕园先生为《历代职官表》撰写的《历代官制概述》中称:“魏、晋王朝都是由手握军事力量的权臣逐步建立的。
他们有一批手下人物,组成一套机构,完全在正规官制以外,自由行使职权。
”魏、蜀、吴继东汉之后崛起,其中,孙吴建国于江东一隅,以军事割据立国,又以军事败北失国,所处的政治军事形势复杂,地理环境特殊,并且立国时间短暂,在其发展史上,多有疑惑不清之处。
本文措意孙吴统治权力的中枢构成方式、整合和运行机制,力图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解释。
一、丞相是常设之职魏、蜀、吴三国职官中,惟吴国丞相是常设之职。
魏国建立前,曹操、曹丕父子相继为相,实则君主。
魏国建立后不再设置丞相。
魏正始十年(249年)的高平陵事件中,司马懿尽诛曹爽集团,被诏命为丞相,推辞不任,但实际上已控制了曹魏政权。
蜀国丞相设置也因人而异。
刘备临死时,知刘禅愚懦无能,使诸葛亮以丞相之任受命于危难之际,“政事无巨,咸决于亮。
”(《三国志·诸葛亮传》,下引《三国志》只注篇名。
)诸葛亮病故后,蜀国旋即废除丞相制。
吴国从黄武初年(222年)起,至天纪四年(280年)灭国,丞相制始终存在。
〔1〕孙吴从立国之时起,就特别强调丞相的设置。
曹丕于220 年称帝建魏,刘备于221年称帝建蜀,孙权却于221年接受魏帝丕赐的吴王封号。
“外托事魏,而诚心不款。
”(《孙权传》)从这个时候起,孙权积极着手政治制度建设,为来日称帝建国做准备。
按当时统治需要,“当立丞相”(《张昭传》),因为“方今多事”,长江以北,曹魏虎视耽耽。
曹丕策命孙权吴王尊号以后,“欲遣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往与盟誓,并征任子,权辞让不受。
”(《孙权传》)曹丕乃令曹休、曹仁、曹真等率大军挥师南下,欲大举攻吴。
长江中上游,刘备称帝不久,为夺回荆州失地,率大军顺江亲征。
国内形势也十分严峻,“时杨、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
”(同上)内外交困之际,需要一个职高权重的左右手协助孙权调理万机,或者作为督镇一方的代理人,或者担任留守后方的全权代表。
吴国皇帝列表及简介

吴国皇帝列表及简介吴国(229—280)亦称孙吴或东吴。
是中国三国时期由孙权建立的政权。
吴国皇帝有哪些人呢?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吴国皇帝列表及简介,希望对你有用!吴国皇帝列表及简介太祖大皇帝孙权(182年——252年)229年—252年在位24年,年号:黄武(222年—229年)黄龙(229年—231年)嘉禾(232年—238年)赤乌(238年—251年)太元(251年—252年)神凤(252年)(注:孙权受曹魏册封为吴王后,于222年自立年号黄武,至229年方称帝建国。
)东吴太祖大皇帝孙权,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
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幼年跟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孙策英年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他仁贤用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
208年(建安十三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
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孙权偷袭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222年(章武二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建兴七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252年,孙权病逝,终年71岁。
谥号大皇帝,史称东吴大帝。
庙号太祖,在位24年。
孙权自200年继位吴侯统领江东到逝世为止,前后共52年,长达半个世纪左右,是三国时代在位最久、最长寿的帝王。
会稽王孙亮(243年—260年)252年—258年在位7年,年号:五凤(252年—253年)太平(254年—256年)孙亮字子明,三国时期吴国的第二位皇帝,他是吴大帝孙权与潘皇后的第七个儿子,252年孙权去世后即位,258年被权臣孙綝废为会稽王。
吴景帝孙休(235年—264年)258年—264在位7年,年号:永安景帝孙休,字子烈,吴国皇帝,在位六年。
十八岁时,受封为琅琊王。
258年(太平三年)九月二十六日,孙綝发动政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为帝,孙休三次辞让而受,改元永安。
孙休登基,封孙綝为丞相,孙綝权倾朝野,于是除掉孙綝。
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促进了东吴的繁荣。
古吴国二十五位君主简介

古吴国二十五位君主简介自泰伯、仲雍至寿梦称王,吴国先后历经了19位君主,500多年。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周武王克商灭纣,继而确立宗法,制定典章,分封诸侯,天下太平,农业有所发展。
此时的吴国19位君主不遗余力地推动着江南文明的发展。
据考证,当时吴地已逐步使用青铜铸造的农具,出现了耕牛。
除此之外,还大力种植桑麻,逐渐兴起缫丝织帛。
经过18代人的努力,吴国国力越来越强,疆域不断扩大。
他们是:一世,泰伯,约公元前1165—前1074年。
约前1123年,和弟仲雍离开周地,奔吴,建勾吴国,开创吴文化。
寿99岁,葬无锡鸿山(古称皇山)。
仲雍字孰哉,号虞仲,比泰伯小四岁,寿92岁,葬常熟虞山。
吴国第二位君主,在位五年,有子二:长季简,次居简。
仲雍与兄泰伯志同道合。
“让国同心”而奔吴。
季历得以继位,传于姬昌(文王)。
姬昌卒,其子姬发(武王)继位,于牧野之战,大败纣王,夺取天下,建立周朝。
周之有天下,与泰伯让位南奔,仲雍同心,有着明显的因果关系。
二世,季简,为泰伯嗣子,寿76岁,为吴国第三位君主,葬常熟。
配高辛氏,生子:长叔达,次叔夏。
三世:叔达,寿54岁,为吴国第四位君主。
配伊氏,生子二:长周章,次虞仲。
四世,周章,寿51岁,配姒氏,生子二:长熊遂,次赟。
为吴国第五位君主,葬虞山。
周武王灭纣乃封功臣昆弟“以藩屏周”,求泰伯、仲雍之后,知周章已为吴君,正式册封,列为诸侯。
五世,熊遂,寿75岁,袭封吴伯,为吴国第六位君主。
配公冶氏,生子柯相。
六世,柯相,寿68岁,袭封吴伯,为吴国第七位君主。
配端木氏,生子疆鸠夷,葬无锡柯山。
七世,疆鸠夷,袭封吴伯,寿69岁,为吴国第八位君主。
配公羊氏,生子馀桥疑吾。
八世,馀桥疑吾,寿72岁,袭封吴伯。
为吴国第九位君主。
配公孙氏,生子二:长柏卢、次柯卢。
柏卢让位无考。
九世,柯卢,寿73岁,袭封吴伯,为吴国第十位君主。
配姚氏,生子周繇。
十世,周繇,寿61岁,袭封吴伯,为吴国第十一位君主。
06蔡国君主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

xx 君主世系图为“蔡”、“祭”古音同,通用。
蔡叔所封之蔡原在祭,建都于蔡,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河南驻马店市上蔡县一带。
周朝初年,两代蔡侯接力筑城,终于建起一道古城墙。
这道有千年历史的城墙至今还存在,位于今河南郑州管城区祭城村。
三监之乱后,周公“放蔡叔,迁之,与车十乘,徙七十人从。
,, 蔡叔度既迁而死。
其子曰胡,胡乃改行,率德驯善。
,, 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复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为蔡仲。
”(《史记管蔡世家》)此为蔡国二度受封,其都邑迁往今河南省上蔡县。
春秋初年,蔡国尚出兵与鲁、宋等伐郑。
前684 年楚国利用蔡国、息国二国的矛盾,出兵俘虏蔡哀侯,将蔡国纳入楚国控制范围。
从此,在楚的压迫下蔡国深受其害。
前531 年,楚一度灭蔡,三年后蔡平侯复国,并迁都吕亭(今河南新蔡)。
前506 年蔡国曾随吴国伐楚,并攻入郢都。
前493年在楚国的逼迫下,蔡昭侯迁都州来(安徽凤台县),经五世,于前447 年再次为楚所并。
xx 君主1. x x蔡叔度,姬姓,名度,周文王第五子,周武王之弟。
西周诸侯国蔡国第一任国君,在位年大约是从武王灭商后至三监之乱期间。
周武王灭亡商朝之后,把自己的八个弟弟分封在各个地方。
叔度受封于蔡(今河南省上蔡县),建立蔡国,以监护商纣王太子武庚所统领的顽军遗民。
在周成王时,蔡叔度因不满周公旦专擅朝政,与管叔鲜、霍叔处、武庚发动了著名的三监之乱,声讨周公。
周公起兵东征,蔡叔度兵败后被流放于郭邻,卒于迁所。
周公命蔡叔度子仲继位于蔡。
2. x x蔡仲,姬姓,名胡,蔡叔度之子,蔡国第二任国君胡的父亲蔡叔度在三监之乱后被周公旦流放。
蔡叔度死后,胡改进了品行,“率德驯善”,周公旦知道后,举荐他出任鲁国的卿士。
胡使鲁国治理得很好,在周公旦的建议下,周成王把蔡地封给胡为国,是为蔡仲。
3. x x 荒蔡伯荒,姬姓,名荒,蔡仲之子,蔡国第三任国君,在位年不详。
4. x x蔡宫侯,名字失传,蔡伯荒之子,蔡国第四任国君,在位年不详。
03三国帝王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

三国帝王三国(狭义220年-280年,广义184年、190年或208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有曹魏、蜀汉、孙吴等三个政权。
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人口下降,经济受损,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
由于战争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较大发展。
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黄巾之乱爆发,混乱之中,朝廷被军阀董卓控制,全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局面。
190年,董卓迁都,朝廷崩溃。
192年,董卓被吕布、王允设计刺杀,后董卓余部李傕听从谋士贾诩之策攻入长安,控制了朝政。
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改元建安,挟天子以令诸侯,击败多股势力。
他于200年的官渡之战击败袁绍,至208年时大致掌控了中国北方。
然而于该年冬天的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击败,这形成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汉献帝禅让,立国号为“魏”,史称曹魏,至此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
隔年以益州为主的刘备亦称帝,国号续为“汉”,史称蜀汉。
刘备与孙权在赤壁之战后拓展势力,为了荆州问题双方发生多次纠纷与战争,最后在222年的夷陵之战后刘备战败,孙权获得荆州绝大部分。
刘备于隔年病死,辅佐其子刘禅的诸葛亮于同年再与孙权恢复同盟。
而据有扬州、荆州及交州等地的孙权迟至229年正式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或东吴。
三国局势主要为蜀吴同盟对抗曹魏,各国疆域变化不大。
而曹魏朝廷渐渐被司马氏一手掌控。
263年司马昭为建立军功准备篡位,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亡。
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曹魏亡。
西晋于280年发动晋灭吴之战,灭亡孙吴,统一中国。
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时期。
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学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
狭义是220年曹丕逼东汉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使东汉灭亡开始。
广义一般认为有184年东汉黄巾之乱开始。
这源自汉灵帝为解决黄巾之乱而成立州牧制度,该制度导致地方割据,天下分裂曹魏曹魏(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中国汉朝末期三国之中最强大的一个政权。
19中山国君主世系(资料丰富,内容详尽;已仔细校对,无错误)

中山国君主世系简介中山国君主世系图中山国,春秋战国时白狄的一支——鲜虞仿照东周各诸侯国于前507年建立的国家,位于今河北省中部太行山东麓一带。
中山国当时位于赵国和燕国之间,都于顾,后迁都于灵寿(今河北省灵寿县),因城中有山得国名。
前406年(周威烈王二十年)为魏将乐羊第一次攻灭。
至迟到前380年左右,中山桓公复国。
中山王其间,北攻燕国,南侵赵国,国势大为强盛。
至中山王,屡屡遭赵国攻伐,领土大为缩小。
前296年最终为赵国所灭。
中山国君主1.中山文公中山文公,中山国第一任君主。
在位大约10至11年。
2.中山武公中山武公,中山国第二任君主,他为中山文公儿子,承袭中山文公的政权,在位8年。
3.中山桓公中山桓公,中山国第三任君主,他为中山武公儿子,承袭中山武公的政权。
前406年,为魏将乐羊所灭。
约前380年左右复国,初定都于顾,后迁于灵寿,分别于前377年、前376年在房子、中人两地与赵国军队交战,于南方修筑长城以抵御赵国。
在位约30余年。
中山王即位后,追谥为桓王。
4.中山成公中山成公,中山国第四任君主,他为中山桓公儿子,承袭中山桓公的政权,在位20余年。
中山王即位后,追谥为成王。
5.中山王中山王(音cuò),中山国第五任君主,在位约18年。
他为中山成公儿子,承袭中山成公的政权,在位期间为中山国最强盛的时期,利用周边各国的矛盾以寻求生存。
并北攻燕国,南侵赵国,中山的领土大为扩张。
1978年,于河北省平山县三汲公社之中山王墓中,出土三件青铜器。
依据中山王方壶铭文记载,中山王十四年,相邦司马赒统率三军参与攻杀子之之役。
前328年,中山成公去世,其子继承君位,年龄大约16岁。
明年(前327年)为王元年,为中山国历代君主中少数可确定其纪年的君主。
称王中山国在此之前大致上是依靠着齐国,以对抗赵国的侵略。
在王五年(前323年),魏国公孙衍为了对抗齐、秦、楚三大强国,发起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互相称王,并互相承认双方王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国君主世系简介吴国君主世系图吴国,也叫勾吴、工吴、攻吾等,是前12世纪-前473年位于长江下游的一个古国。
吴,周朝的姬姓封国。
吴国的起源,按《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泰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泰伯。
”吴国国君的祖先泰伯是商朝时期的诸侯周太王的长子,因为周太王有意传位给周文王的父亲季历,于是与其弟仲雍借替太王采药之名,毅然出走,来到长江南岸的衡山(《史记索引》认为“地在楚越之界”,今当涂县附近),后继续东迁到今江苏太湖附近,如《论语·泰伯篇第八》:“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当时江南一代还很落后,由于泰伯、仲雍带来了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是为江南开化之始。
周武王灭商后,寻求泰伯、仲雍的后代,当时仲雍的曾孙周章已是吴君,因而封周章为吴子,追封泰伯为吴伯,另将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在周王朝北面夏朝旧址处,并把他们正式列为诸侯。
吴于前585年称王。
也有其他说法,因为泰伯让国事迹没有记载于《尚书》,而《诗经·大雅·皇矣》篇也只说“帝作邦作对,自太伯王季”,并未显言让国;《左传·僖公五年》“太伯不从,是以不嗣”,也没有提及让国。
以后《论语》记载孔子言行提及,到西汉,司马迁《史记》以吴泰伯为世家之首,在《吴太伯世家》与《周本纪》中才正式记载其让国事迹。
近来有学者考证吴的历史与有虞氏南迁有关,即史书上记载的虞舜“南巡狩”,并根据“舜服厥弟,终然有害;何肆犬体,而厥身不为败?吴获迄古,南岳是指,孰斯去斯,得两男子?”的记载,认为舜的两子封在吴。
这里的南岳,是指古代的南岳,不是衡山而是江淮之间的霍山。
春秋时期,吴国与中原的诸侯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并开始与其他诸侯国争雄,亦有说法吴王阖闾为春秋五霸之一。
吴王阖闾在今天的苏州建立都城,任用伍子胥和孙武攻破楚国都城。
阖闾的儿子夫差不顾国家连年征战空虚,与齐国和晋国争霸成功后,但却忽视了边界上的越国,被越王勾践趁虚而入。
前473年,与越交战失败,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吴国的历史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有详细记载,但早期历史不可考。
吴国君主1.泰伯泰伯,生卒年不详,一作太伯,姬姓,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长子。
因为太王第三子季历的儿子昌有“圣瑞”,所以太王希望以季历为继承人,然后传位给昌。
于是作为季历的兄弟泰伯与仲雍不忍发生王位争夺而同避江南,纹身断发,以示不可用,土著崇尚泰伯的道义,归附者千余家,奉立泰伯为当地的君主,自号句吴。
吴国亡国后,仲雍的一些子孙入海,有一些观点认为是邪马台国倭人的始祖,但并没有被历史学界广泛接受。
中岩圆月与林罗山也认为神武天皇是他后人。
2.仲雍仲雍,生卒年不详,姓姬,名雍,字孰哉。
在《史记·周本纪》中,称之为虞仲。
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之次子。
太王欲立三子季历然后传位给季历之子昌,于是仲雍与大哥泰伯同避江南,纹身断发。
泰伯成为当地的君主,自号句吴。
泰伯死后,仲雍成为句吴的第二任君主。
仲雍死后,葬于虞山,其子季简即位。
3.季简季简,生卒年不详,句吴第三任君主,承袭父亲仲雍担任句吴君主。
季简死后儿子叔达继位。
4.叔达叔达,生卒年不详,句吴第四任君主,承袭父亲季简担任句吴国君主。
叔达死后儿子周章继位。
5.周章周章,生卒年不详,句吴第五任君主,承袭父亲叔达担任句吴国君主。
武王克殷后,周武王寻找伯祖父太伯、仲雍的后代,打算敕以封赐,知道周章已经在吴为君,就封他做吴国的国君,而封周章的弟弟虞仲为虞国的国君,建邑夏墟。
周章死后儿子熊遂继位。
6.熊遂熊遂,生卒年不详,吴国第六任君主,承袭父亲周章担任吴国君主。
熊遂死后儿子柯相继位。
7.柯相柯相,生卒年不详,吴国第七任君主,承袭父亲熊遂担任吴国君主。
柯相死后儿子强鸠夷继位。
8.强鸠夷强鸠夷,生卒年不详,吴国第八任君主,承袭父亲柯相担任吴国君主。
强鸠夷死后儿子余桥疑吾继位。
9.余桥疑吾余桥疑吾,生卒年不详,吴国第九任君主,承袭父亲强鸠夷担任吴国君主。
余桥疑吾死后,儿子柯卢继位。
10.柯卢柯卢,生卒年不详,吴国第十任君主,承袭父亲余桥疑吾担任吴国君主。
柯卢死后,儿子周繇继位。
11.周繇周繇,生卒年不详,吴国第十一任君主,承袭父亲柯卢担任吴国君主。
周繇死后,儿子屈羽继位。
12.屈羽屈羽,生卒年不详,吴国第十二任君主,承袭父亲周繇担任吴国君主。
屈羽死后儿子夷吾继位。
13.夷吾夷吾,生卒年不详,吴国第十三任君主,承袭父亲屈羽担任吴国君主。
夷吾死后儿子禽处继位。
14.禽处禽处,生卒年不详,吴国第十四任君主,承袭父亲夷吾担任吴国君主。
禽处死后,儿子转继位。
15.转转,生卒年不详,吴国第十五任君主,承袭父亲禽处担任吴国君主。
转死后,儿子颇高继位。
16.颇高颇高,生卒年不详,吴国第十六任君主,承袭父亲转担任吴国君主。
颇高死后,儿子句卑继位。
17.句卑句卑,生卒年不详,吴国第十七任君主,承袭父亲颇高担任吴国君主。
当时,晋献公通过假途灭虢之计,灭掉了和吴国同宗的虞国。
句卑死后,儿子去齐继位。
18.去齐去齐,生卒年不详,吴国第十八任君主,承袭父亲句卑担任吴国君主。
去齐死后,儿子寿梦继位,寿梦开始称王。
19.寿梦寿梦(?-前561年),姬姓,《世本》作孰姑,《春秋·襄公十二年》载其名为乘,去齐之子。
前586年,去齐去世,他继承了君位,吴国在此年有了纪年,而开始称起王了。
吴国第十九任君主,在位25年(前585年-前561年)。
吴国传到寿梦之世,国力始强,不但与中原各国时有交往,而且与楚国频频交战。
寿梦有四个儿子:诸樊、余祭、余眛、季札。
寿梦在死时想传位给贤德的季札,季札推让不接受。
于是寿梦让儿子们以兄传弟的方式,由长子诸樊开始,依次传给余祭、余眛,再传到季札。
20.诸樊诸樊(?-前548年),《春秋左氏传》附带的《春秋》经文记载其名为遏,《春秋公羊传》和《春秋穀梁传》附带的《春秋》经文作谒,为寿梦之子。
前561年九月,寿梦去世,他继承了王位。
吴国第二十任君主,在位13年(前560年-前548年)。
《春秋左氏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前548年,秋,楚国令尹屈建率师讨伐舒鸠,吴国救舒鸠,楚师在会战中大败吴师。
并灭亡舒鸠。
十二月,吴王诸樊讨伐楚国,进攻巢国国都的城门,中箭而死。
21.余祭余祭(?-前544年),姬姓,《春秋左氏传·襄公三十一年》称之为戴吴,寿梦之子,诸樊之弟。
前548年十二月,诸樊去世,他继承了王位。
吴国第二十一任君主,在位4年(前547年-前544年,《史记》作前547年-前531年,此处从《左传》)。
在位期间碰上齐相庆封前来投靠,就给他朱方县当奉邑,且把女儿嫁给他,让他变得比在齐国时更富有。
后来楚灵王召集诸侯攻打朱方,吴国反击时占领了棘、栎、麻三城,之后楚国又攻打吴国两次,第一次打到雩娄,第二次在干谿被击败。
最后在看船时,余祭为守门人所杀,弟余眛嗣位。
22.余眛余眛(?-前527年),《春秋左氏传》附带的《春秋》经文记载其名为夷末,《春秋公羊传》附带的《春秋》经文作夷昧,寿梦之子、余祭之弟。
前544年五月,余祭去世,他继承了王位。
吴国第二十二任君主,在位17年(前543年-前527年,《史记》作前530年-前527年,此处从《左传》)。
附:季札季札,姬姓,名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季子,吴王寿梦最小的儿子。
吴王寿梦想传位于有贤名的幼子季札,季札推荐长兄诸樊继承王位,自己避居于乡野。
寿梦死后,寿梦长子诸樊再让季札,季札推拒,诸樊于是即王位,声明自己死后,季札继位。
诸樊死后,寿梦次子余祭再让季札,季札还是不当。
余祭让他治理国内一城,季札被封到延陵。
季札有治绩,后来季札被称为延陵季子。
寿梦三男余眛死后,派使者迎季札继承王位,季札不去,反而逃走。
王位最后由吴王寿梦庶长子吴王僚继承。
余眛之子公子光不服吴王僚,杀之,即位为吴王阖闾,吴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墓上挂剑季札出使晋国的时候经过徐国,他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
徐国国君看着季札的宝剑,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显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
季札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
季札出使在晋国后回到徐国时,徐君已经在楚国去世了。
季札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季札的随从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能用来赠送别人。
”季札说:“我不是赠给他的。
不久前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看着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神色显露出想要这把宝剑;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
虽然如此,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
如今他死了却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
因为爱惜宝剑就使自己的良心虚伪,正直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
”于是季札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后离去。
徐国人赞美季札,歌唱道:“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叹为观止《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舞,“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
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成语“叹为观止”即出于此,后来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叹,感叹;为,是;观,观看;止,停止)23.僚吴王僚(?-前515年),姬姓,名僚,又名州于。
《春秋公羊传》说他是吴王寿梦的庶长子,但《史记》、《吴越春秋》则说他是余眛的儿子。
吴国第二十三任君主,前526年-前515年在位。
后被其侄公子光的刺客专诸刺杀。
前527年,余眛去世,想传位于公子季札。
季札避让,逃去,僚继位为王。
前525年,公子光率兵伐楚国,大败,并丢失了吴先王之舟。
公子光害怕获罪,就偷袭楚军,夺回了王舟“余皇”才回军。
前522年,楚国流亡之臣伍子胥逃到吴国,公子光待以客礼。
公子光是诸樊之子。
他认为:“吾父兄弟四人,当传至季子,季子即不受国,光父先立。
即不传季子,光当立。
”所以暗中结纳贤士,以袭击僚。
前519年,公子光征伐楚国,大败楚军,把楚太子建之母接回吴国。
借势北伐,打败陈、蔡的军队。
前518年,楚国边城卑梁氏少女与吴国边城女子抢摘桑叶,两家人一怒之下互相攻杀,两国边邑官长听说后,气愤之下互相进攻,吴国边邑被灭。
吴国大怒,派公子光又征伐楚国,攻克居巢、钟离二城而还。
伍子胥逃至吴国时,向吴王僚陈述伐楚的益处。
公子光说:“胥之父兄为僇于楚,欲自报其仇耳。
未见其利。
”伍子胥才明白公子光别有目的,伍子胥介绍给公子光一位名叫专诸的勇士。
公子光十分高兴,把伍子胥做宾客对待。
伍子胥退居郊野耕作,等待专诸成功。
前516年,冬,楚平王去世。
前515年,春,僚借楚国有国丧伐楚,派公子掩余、烛庸包围楚国的六、灊二邑,派季札出使晋国,观察诸侯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