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狭窄的CT诊断进展_殷信道

合集下载

颅内血管狭窄的TCD诊断(转)

颅内血管狭窄的TCD诊断(转)

颅内血管狭窄的TCD诊断(转)颅内动脉狭窄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颅内动脉管径缩小,使通过该部位的阻力增加但未造成血流中断,血管造影时可看到动脉狭窄,但血流能通过狭窄部位,远端动脉不同程度显影。

颅内动脉狭窄在发生率上以大脑中动脉MCA最高,其次是颈内动脉末段TICA或颈内动脉虹吸段SCA。

然后为椎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PCA和大脑前动脉ACA。

造成颅内动脉狭窄的原因很多,最常见为动脉粥样硬化,少见的有烟雾病、放疗引起的动脉狭窄,免疫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颅内动脉炎等。

颅内血管狭窄诊断原则或标准:①血流速度增快,尤其是局限性血流速度增快;②血流频谱紊乱(频窗消失、涡流伴杂音)。

1.血流速度增快血流速度增快是动脉狭窄部位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改变,血流速度增快是诊断血管狭窄最重要的指标。

典型病例可出现狭窄段血流速度增快,狭窄近端和远端血流速度正常或相对减低。

2.血流频谱紊乱血管狭窄后的另一重要改变是血流频谱紊乱和出现粗糙或乐音样杂音。

三种常见的血流频谱紊乱如下:(1) 狭窄段红细胞血流速度增快以及狭窄后段血管内径的复原或代偿性扩张,使处于边缘的红细胞形成一种涡流的反流状态,或大量处于低流速的红细胞血流表现为多向性,TCD表现为血流速度增快,蓝色频窗不明显或消失,基线两侧出现低频对称的局限性高强度红色信号。

(2) 狭窄部位血流速度增快但处于高流速红细胞数量减少,血流混杂因而呈现频谱紊乱的湍流状态,TCD表现为狭窄处血流速度增快,蓝色频窗消失代之以高强度红色湍流频谱,湍流仅出现于与高速血流方向一致的收缩期,常与分布于基线两侧低频的涡流同时存在,但涡流频率更高,伴响亮粗糙杂音。

(3) 伴特殊乐样音或机械样杂音的血流紊乱频谱:上述涡流或湍流频谱常伴有低调粗糙杂音,当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因血管极度狭窄或血管痉挛造成的血流速度异常增高,血流撞击血管壁或血流内部异常信号导致高调杂音,如高调尖锐的鸥鸣或刺耳的机械性杂音。

tccd大脑中动脉狭窄诊断标准

tccd大脑中动脉狭窄诊断标准

TCCD即经导管颅内动脉溶栓术,是一种治疗大脑中动脉狭窄导致急性脑梗患者的技术。

关于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涉及到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患者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影像学证据,如头部CT或MRI等影像检查发现血管狭窄或闭塞的证据。

2. 患者存在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失语、构音障碍等神经系统定位的表现。

3. 结合患者具体的临床表现、必要的辅助检查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评分,判断是否存在急性脑梗的可能。

具体来说,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血管狭窄程度:一般来说,狭窄程度在50%以上的患者,有发生急性脑梗的风险。

因此,通过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CTA、MRA等,可以评估血管狭窄的程度。

2. 临床表现:除了血管狭窄程度外,患者的临床表现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患者通常会出现偏瘫、失语、构音障碍等神经系统定位的表现,这些表现可以作为诊断大脑中动脉狭窄的依据。

3.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根据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可以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评分越高,病情越严重。

此外,对于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脑出血、脑栓塞等。

同时,对于存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还需要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综上所述,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诊断标准包括血管狭窄程度、临床表现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多个方面。

对于这类患者,需要及时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以降低发生急性脑梗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断标准可能因医院、地区以及专家经验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因此,如果您或他人疑似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cta脑血管狭窄诊断标准

cta脑血管狭窄诊断标准

cta脑血管狭窄诊断标准
脑血管狭窄是指颅内或颈内动脉的管腔狭窄,可能导致脑血流
减少,从而引起脑缺血和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CTA(CT血管成像)
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诊断脑血管狭窄。

CTA脑血管
狭窄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血管影像,CTA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血管影像,通过观察血
管的形态和管腔狭窄程度来诊断脑血管狭窄。

医生会根据CTA影像
中的血管狭窄程度和位置来判断病情。

2. 症状和体征,医生还会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来进行诊断。

比如,患者可能出现头痛、眩晕、视物模糊、言语不清等症状,医生会根据这些症状来判断是否存在脑血管狭窄。

3. 病史,患者的病史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脑血管狭窄,医生会结合这些
病史来进行诊断。

4. 并发症,脑血管狭窄可能引起脑梗死、脑出血等并发症,医
生会观察CTA影像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来判断是否存在并发症,从
而进一步确认诊断。

总的来说,CTA脑血管狭窄的诊断是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判断的,不仅仅依靠影像学检查,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病史等信息来进行综合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有助于医生进行科学准确的诊断,并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价值

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价值

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价值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也日新月异,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成像作为目前常用的影像诊断手段,在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从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两个方面谈谈它们在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中的价值。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相关疾病。

颈内动脉是供应大脑的主要血管之一,它在颈部通过软骨环进入颅内,分布于脑干及其上方,被称为颈内动脉颅内段。

当颈内动脉颅内段发生狭窄时,会影响大脑的血液供应,导致病人出现头痛、头晕、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引起中风等严重并发症。

及早发现和准确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对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严重后果至关重要。

CT血管造影是一种以静脉注射造影剂,通过CT扫描获取血管成像的一种影像检查技术。

相比传统的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无需通过血管插管,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和感染的风险。

对于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诊断,CT血管造影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CT血管造影对血管结构和血液流动情况的显示十分清晰。

它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颈内动脉颅内段的血管结构和血流动态,能够清晰地显示血管狭窄的位置、程度和范围,为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CT血管造影可以帮助医生区分血管狭窄的原因。

狭窄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血管壁的粥样硬化斑块,也可能是动脉瘤、动脉炎等疾病导致的。

CT血管造影可以通过观察血管壁的形态和信号强度,配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帮助医生准确定位血管狭窄的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精准的指导。

CT血管造影还可以辅助医生评估血管介入治疗的可行性。

对于一些需要进行血管介入手术的患者,CT血管造影不仅能够准确地定位血管狭窄的位置和程度,还能够评估术中的风险和手术可行性,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磁共振成像在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中的价值。

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用医学杂 志 20 年第 2 09 鲞
18 11

临 床 新 进 展 ・
颅 内动脉 狭 窄 的诊 断 与 治疗 进 展
孙碹 陶庆玲
脑 动 脉 粥样 硬化 性狭 窄是 缺 血性 脑卒 中的重 要 发病 机
出准确判 断 。 迄今 为止仍是诊 断颅 内血 管狭 窄的最可靠手段 。
1 . 磁 共 振 血 管 成 像 ( a nt eo ac n i rp , R 2 m g e crsnn ea g gah M A) i o 它 的 成 像 是 基 于对 流 动 血 液 与 静 止 脑 组 织信 号 差 异 而 得 到 的 。 三 维 时 间 跃 迁 技 术 是 以相 关血 流 的 增 强 为 基 础 , 以 得 到 可 多个 角度 的 平 面 . 此是 一 项 适 合 检 查 Wii 环 血 管狭 窄 和 闭 因 ls l
2 颅 内动脉 狭窄的分型 颅 内脑 动 脉 狭 窄 的合 理 分 型 是 治 疗 决 策 的 基 础 . 目前 主 要 的分型 方法有 M0i r分型 和 L A分型 。M 等于 19 M 9 8年提 出了颅 内动脉狭 窄分 型 . 它有助 于预 测球囊成形术的成功和 并 发症 的发 生。 他根 据狭 窄血 管的结构和颅 内血管成型 的经验将 狭 窄血管长度 和几何形 态分为三型 : A型 , 窄长度 ≤ 5m 狭 m, 同心 和 中等程 度 的偏 心 ; B型 ,~1 m 长 , 度偏 心 , 0m 极 中等成
制 ,因为人种 的不 同,动脉 粥样硬化的分布也有很 大的区别 。 白种人多表 现为颅外段眙动脉病 变. 而颅 内动脉粥样硬 化性狭 窄则是 亚洲患者脑卒 中的重要原 因, 占患者病 因构成 的 3 % ~ 3
5 %。在 我 国, 1 缺血 性脑血管病 的颈动脉 系统颅 内段血 管狭 窄

评估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三种影像学方法的对比分析

评估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三种影像学方法的对比分析

评估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三种影像学方法的对比分析李星亮;杨笑一;张玉强;郭宇;王昕光;李二生【摘要】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ree imaging methods (CTA, MRA and DSA) in evaluating in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clinical diagnosis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or ischemic cerebral stroke, who were encountered at authors’ hospital during the period from Jan. 2011 to Feb. 2013,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All the patients underwent 64-slice CTA, MRA and DSA. The clinical dat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in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C1 - C5 segment) was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C1 - C3 segment, C4 segment and C5 segment.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DSA, which was regarded as the “gold standard”,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CTA and MRA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of CTA and MR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Results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CTA for C1-C3, C4 and C5 segment of in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were 94.03%, 79.25% and 87.50%; 94.64%, 85.94%and 90.00%; 96.23%, 89.55% and 92.50%, respectively. Whereas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accuracy of MRA for C1 - C3, C4 and C5 segment of in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were 89.55%, 75.47%and 83.33%;91.07%, 82.81%and86.67%;94.34%, 85.08%and 89.17%, respectively.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etecting in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existed between CTA and MRA. Conclusion In diagnosing intracranial internalcarotid artery stenosis, CTA and MRA have higher accuracy and are well compatible with that of DSA. Compared with MRA, 64-slice CTA has more high diagnostic value and accuracy in evaluating intracranial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 located at C4-C5 segment.(J Intervent Radiol, 2014, 23:333-336).%目的:探讨64排CTA、MRA和DSA 3种方法评估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

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价值

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价值

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价值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诊断是目前医学领域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在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诊断中,这两种方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角度分析CT 血管造影与磁共振在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中的价值。

从临床诊断角度来看,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都是对大血管进行高分辨率三维成像的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血管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

对于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的诊断,CT血管造影可以直接显示血管内腔的狭窄程度和形态特征,对血栓形成、动脉瘤等并发症也能够做出准确的诊断。

而磁共振则可以通过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MRA)实现对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的非侵入性成像,同样能够全面、准确地显示血管的形态和狭窄情况。

两者在临床诊断的价值上并无明显差异,均能够为医生提供丰富、直观的诊断信息,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评估血管狭窄的情况。

从诊断准确性来看,CT血管造影与磁共振在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方面也有各自的优势。

CT血管造影可以提供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对血管粥样硬化等钙化斑块的显示更为清晰,能够更准确地定位和评估病变,对于急性脑血管事件的早期诊断和分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而磁共振则通过多种序列的成像可以更全面地评估病变的特性,如T1WI、T2WI、DWI等序列对于脑组织的显示和评估有独特的优势,对早期缺血性病变的检出以及脑梗死的鉴别有重要意义。

结合两种检查方法的优势,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有利于医生更好地进行临床治疗。

从临床应用价值方面来看,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在诊断颈内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中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它们均为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对患者没有创伤性,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痛苦和不良反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诊疗体验。

它们是快速、便捷的检查方法,能够为医生提供及时、清晰的影像信息,有利于加快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进程。

它们具有较高的复现性和准确性,可以为医生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有助于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治现状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治现状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治现状卫飞;卢丽;李光勤【摘要】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我国缺血性卒中最常见原因之一,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架治疗.在WASID、SPARCL、CHANCE、SAMMPRIS等研究的推动下,常规药物治疗过渡到强化药物治疗,包括双抗血小板药物、强化他汀治疗等.同时,SAMMPRIS、VISSIT研究证实颅内支架置入并不获益,而国内的颅内支架研究认为可以接受,东西方观点差异明显.传统影像学检查用以发现血管狭窄,而高分辨率MRI可用来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性质和稳定性,可用于卒中风险分层.本文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诊疗研究的重要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了解其最新临床诊疗现状.【期刊名称】《中国医药导报》【年(卷),期】2016(013)012【总页数】5页(P40-44)【关键词】颅内粥样硬化;动脉狭窄;诊断;治疗【作者】卫飞;卢丽;李光勤【作者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重庆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重庆40001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重庆40001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1[Abstract]The intracrania1 atherosc1erotic stenosis is one of the commonest causes of ischemic stroke.The treatments inc1ude medicine therapy and the stenting therapy.Evidences from WASID,SPARCL,CHANCE,SAMMPRIS tria1s,etc,support aggressive medicine administration,especia11y dua1-antip1ate1et and intensive statin therapy.Meanwhi1e SAMMPRIS and VISSIT tria1s doesn't show benefit of intracrania1 stenting whi1e Chinese tria1s do.Intracrania1 stenting is in great debate for its safety and efficiency with a big gap between East and West.Traditiona1 image1ogica1 examinations are used for identifying the vesse1 stenosis,whi1e high-reso1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ay identify the intracrania1 atherosc1erotic p1aque by patho1ogica1 features and vu1nerabi1ity,which is usefu1 for stroke risk stratification. Thisartic1e reviews the recent vita1 progress in the diagnosis and therapy for intracrania1 atherosc1erotic stenosis,aiming to update the know1edge of c1inicians.[Key words]Intracrania1 atherosc1erosis;Artery stenosis;Diagnosis;Therapy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1 atherosc1erotic stenosis,ICAS)是全世界范围内缺血性卒中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其在中国人群中,引起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达35%,远高于白种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动脉狭窄的CT诊断进展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 放射影像科 殷信道
一、颅内动脉狭窄的概述
• 定义:各种原因导致脑动脉的血管变窄、变细, 甚至闭塞。
• 病因: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外压性改变等等 。 • 颅内动脉狭窄分型 • 部位分型、病变本身的形态学分型和径 路分型,
简称LMA分型。 • 部位分型关注的重点是否分叉处病变: • N型病变部位为非分叉处病变; • A型、B型部位分别代表分叉前、后病变; • C型部位为跨分叉病变,但边支动脉无狭窄;
• 特点:与DSA、CTA、MRA不同,TCD主要是通 过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来对血管狭窄程度进行评价。 而且多个文献研究证实TCD与造影有良好的可比 性。有报道称,TCD结合CTA可以达到DSA的诊 断标准。
• 优点:便宜,可以床边操作,无放射线 • 缺点:声窗窄,不能显示较小血管,操作人员技
术水平对结果影响大 • 参数:取样容积深度(检测深度),血流方向,
周围有许多细小新生血管,或时间超过3个月的闭塞。 • 径路分型: 对导引导管到靶病变之间的径路进行分型,Ⅰ型径路:
适度迂曲;Ⅱ型径路 :较严重的迂曲;Ⅲ型径路:严 重迂曲。
二、颅内动脉狭窄的判断
1、颅内动脉狭窄的NASCET 标准
• [(Dn– Ds)/Dn] x 100。 • Dn 正常血管直径 • Ds 是狭窄血管直径. • NASCET 的动脉狭窄分级: • 正常:0–9%, 轻度狭窄:10–29%, 中度狭窄:
• 另外,对于海绵窦前段、海绵窦段、海绵窦后段 的颈动脉狭窄,Dnormal定义为颈动脉岩段最宽的 无弯曲的正常管径直径。如果整个岩段都有病变, 定义为颅外颈内动脉最远端的直径。
• 如果有串联的颅内病变(如同时有椎动脉远端和 基底动脉中段),则要分别计算各处狭窄的狭窄 率,取其最狭窄的数值为结果。
• 如果狭窄近闭塞,无法看到狭窄处管径,那么就 定义狭窄程度为99%。
• D型部位为跨分叉病变,边支动脉有狭窄; • E型部位为边支动脉开口部狭窄; • F型部位是分叉前狭窄合并边支狭窄。 • 颅内动脉病变形态学分型: A型:长度<5mm,同心性或适度偏心性的光滑性狭窄; B型:长度5mm-10mm,偏心性或成角性(>45o)狭窄,
或不规则性狭窄,或时间短于3个月的闭塞; C型:长度>10mm,或严重成角性(>90o)狭窄,或狭窄
• 在后循环低血流状态时,CTA检测血管通畅性较 DSA优越。
• 不同操作者间CTA显示颅内动脉血管情况可靠性 高
• (AJNR2002,2009)
• 钙化
• 支架随访
三、CT灌注(CT perfusion,CTP)
当快速团注对比剂通过脑血管时感兴趣区脑组织
强化短暂改变,与对比剂浓度呈线性正比,在动 态CT(dynamic CT)技术条件下,这些变化可 绘成由体素组成的局部感兴趣区的时间-密度曲线 (time-attenuation curve,TAC);从TAC中, 可计算出TTP或MTT,CBF和CBV。
• VR和MIP是观察颅内动脉狭窄较好的重建方法。
(AJNR,2010)
• Nguyen-Huynh 等研究41例患者,总共475对主要 的颅内动脉段的DSA和CTA进行对照。
1、各段基于CTA和DSA测得血管狭窄程度 ,组间相 关性为0.98。
2、CTA检测大血管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
• 颅内动脉血管钙化与血管动脉硬化及缺血性脑中 风有关。( Cerebrovasc Dis. 2004;J Neuro imaging. 2007)
A:1级Dot B:2级<90° of
carotid wall circumference C:3级90–270° of circumference3 D:4级270–360° of circumference
扫描方法: • KV:80;MAs:180 • 对比剂团注,剂量40ml • 速率:4-5ml/s • 延时时间5-10s • 动态扫描时间40s • 扫描范围:20-30mm • 层厚:5-12mm • 层数:2-4
• 峰值时间(TTP):注射开始到最大对比增强的时间 • 脑血流量(CBF):曲线最大斜率 • 脑血容量(CBV):曲线下的面积
• CT对早期脑梗死征象检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 为20%–87% ,56%–100% 。
• 早期脑梗死征象与临床结果呈负相关。
2、颅内动脉血管钙化
• 颅内动脉血管钙化发生率,最高为颈内动脉(60%), 其次分别为椎动脉(20%),大脑中动脉(5%),基底 动脉(5%)。( Cerebrovasc Dis. 2006 )
二、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像学检查
• DSA • TCD • CT • MRI • SPECT
DSA
• 由于对血管狭窄测量的精确性,DSA仍是目前血 管狭窄测量的金标准。
• 缺点:设备要求高,有一定的风险存在(<1%的 卒中发生率),局麻药和造影剂过敏,放射线照 射等。
TCD
• 颅内动脉狭窄>50%的TCD诊断标准: • MCA > 100 cm/sec • ICA > 90 cm/sec • VA > 80 cm/sec • BA > 80 cm/sec
3、在检测≥ 50%的狭窄,CT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 为97.1%,99.5%。
因此CTA对颅内较大血管的狭窄程度≥ 50%具有较好 的检出敏感性和特异性。
(stroke, 2008)
• CTA在显示颅内动脉狭窄、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 性以及≥50%狭窄程度的识别准确性均较MRA高。
• CTA不能很好显示周围有钙化的血管腔以及颈内 动脉海绵窦段。
30–69%, 重度狭窄:70–99%, 血管闭塞:100% (AJNR,2005)
2、 NASET法的衍生——WASID法
Owen B. Samuels, Gregg J. Joseph, Michael J. Lynn. 等人在“A Standardized Method for Measuring Intracranial Arterial Stenosis” (AJNR Am J Neuroradiol 21:643–646, April 2000)文中提出了一个测量颅内大血管(颈动 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椎动脉颅内段、基底 动脉)狭窄的方法
血流速度,血流频谱,血管搏动指数,CCA压迫 试验
MRA
• 自从1985年Wedeen等人首先证明MRA在临床上 的可行性之后,该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 从时间飞越法(TOF-MRA)、对比增强法(CEMRA )发展到磁化传递抑制(Megnetization Transfer Suppression, MTS)、可变翻转角采集 法(Tilted Optimized Nonsaturating Excitation, TONE)、多层重叠薄块采集法(Multiple Overlapped Thin Slab Acquisition, MOTSA)等 新技术。
速率4-5ml/s。 • 采用人工延时20s或自动示踪技术(主动脉CT值
120Hu)进行图像采集
2、图像重建
• 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VR)
• 最大密度投影成像(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
• 多平面重建成像(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
• 由Schwartz等人对颈内动脉狭窄及颈动脉分叉病 变的研究中出现了最早的关于临床应用的记载。
• ——Schwartz RB et al。Radiology, 1992; 185(2):513-519
三、颅内动脉狭窄的CT进展
一、MSCT平扫
1、早期脑梗死 征象(Radiology
, 2005,2001)
狭窄率=[1-(Dstenosis/Dnormal)] ×100%
• Dstenosis狭窄最重处的血管直径,Dnormal为近端的 正常血管直径,分别有以下几种情况:
• 1.对于大脑中动脉、椎动脉颅内段以及基底动脉, Dnormal定义为狭窄近端最宽的,无弯曲的正常动 脉管径直径。
• 2.如果近端血管有病变(如大脑中动脉起始段狭 窄),那么就定义为狭窄远端最宽的无弯曲的正 常动脉直径
• 扫描序列:TR、TE、TOF(time of flight)、CE (contrast enhance)等
• 后处理技术:MIP,FOV(field of view)等
CTA
• CTA是在螺旋CT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早在1977年Coin CG等人就关于CT动脉造影技术 进行了系统的描述——Computy. J Comput Assist Tomogr. 1977 Apr;1(2):165-8. )
• PHILIPS
TOSHIBA
小结
谢谢!
半定量后处理参数图:
• 平均通过时间图( Mean transit time, MTT)或峰 值时间图( Time to peak TTP),
• 脑血容量图 ( Cerebral blood volume CBV) • 脑血流图( Cerebral blood flow CBF) ;CBF ×
MTT = CBV
AJNR:2005
二、MSCTA
• 快速注入造影剂的同时,采用连续薄层螺旋扫描 获得原始图像后,进行三维重建显示血管
1、技术参数 • 120Kv,280-300mA,FOV 18cm • 矩阵512X512,螺距1.0-1.5,准直器宽度1mm;
重建层厚0.5-1.0mm。 • 扫描范围:主动脉弓到颅顶 • 造影剂:用量60-100ml,高压注射器肘静脉团注,
• 5h
• CTP的参数图可用来判断脑缺血半影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