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推荐》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0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二单元《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课堂同步练习-学习文档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二单元《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课堂同步练习-学习文档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单项选择题1.马丁·路德指出:“俗世的权力既然是上帝派来惩罚恶人,保护善人的,所以它应在整个基督徒中自由地行使它的职务,无论对教皇、主教、神甫、修士、修女或对任何人,都不徇情面。

”在此他强调的是A.信仰即可得救B.建立民族教会C.简化宗教仪式D.王权高于教权【答案】D2.运用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如图可以用来说明A.教皇和教会失去了作用B.新教信仰不再需要宗教仪式C.新教信仰方式发生变化D.无论天主教、新教,信徒地位没有变化【答案】C3.路德教徒视加尔文教为邪教,加尔文教徒也不能与路德教徒合作。

因为他们所争的,并不是信教自由的原理,所以结果仍不过是以一个新威权来代替一个旧威权罢了。

这说明宗教改革A.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B.导致旧教与新教矛盾激化C.没有实现真正的信仰自由D.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答案】C4.16世纪欧洲产生了许多新教派,每个新教派都以古代《圣经》原文希腊文和希伯来文为信仰的最高权威,并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而且坚决脱离腐败的罗马教会。

该历史现象A.表明罗马教会进行了顺应时代的改革B.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直接推动而出现C.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D.顺应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时代潮流【答案】D5.文艺复兴运动前,欧洲绘画、雕塑作品中的圣母安详、神圣,少有人间之情。

而在米开朗琪罗的《哀悼基督》中,圣母是一个端庄、美丽的母亲,她的美是直观的,她的悲哀却是深沉的。

圣母形象的这种变化反映了A.神性在艺术造型中的体现B.人体缺陷在艺术创作中的美化C.人性在艺术造型中的觉醒D.艺术造型开始从世俗走向神圣【答案】C6.托马斯·莫尔(1478—1535)在其著作《乌托邦》中说:“乌托邦的人认为我们的一切行动,应以快乐和幸福为最终目的”,“乌托邦的人享受这种快乐,应该感谢大自然慈母的仁慈”。

这表明他A.漠视世俗生活B.笃信教会神学C.反对罗马教会D.宣扬人文主义【答案】D7.英国阿伦·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里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

【高考必备】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2单元第6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同步训.doc

【高考必备】人教新课标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2单元第6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同步训.doc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2单元第6课《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带解析)一、选择题(共10个小题)1.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反对神学迷信,主要是因为()A、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天圆地方”学说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突出了人的作用C、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天主教会的地位D、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创立2.“君权神:圣”和“君权神授”是欧洲封建社会出现的两种主张,它们的最大区别是()A、捉出的人不同B、代表不同的阶级C、对人民的态度不同D、权力的來源不同3.史学家甲:“文艺复兴不只是文学或艺术的再兴,也是人类智识和个人Z觉醍或再生,而为近代世界的开始”。

史学家乙:“文艺复兴是中古时代转移至近代的过渡时代,它同时具备了两个时代的特性”。

以下选项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恰当的是()A、史学家甲关注历史的延续和连结B、史学家乙侧重丿力史的新界和变迁C、两位史学家论述视角有较大不同D、两位史学家的解释并无明显区别4.诗人彼特拉克在《致教廷》一诗小这样写道:“悲哀的逆流/恶毒的寺院/异端的教堂和谬谋的学校/泪水的泉涌/从前的伟人的罗马/现在只冇各种罪恶的巴比伦/各种谎言的熔炉/阴暗的牢狱/在幸福消失的地方/恶魔将会大大成长/活着的人直到死亡以前都受着地狱和黑暗的威胁/主真的不会惩治你?”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①对欧洲古典文明的无比崇敬②对神学和封建社会的否定与批判③提倡进行宗教改革,解放思想④对个性自由的追求为渴望()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④D、①④5.英国史学家韦尔斯指出:“(文艺复兴)不是古典崇拜而是解放人的思想。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强调自由,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B、推动人们去追求口身的发展与现实幸福C、挑战王权,提髙了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D、促进人们运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6.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的墓志铭上写道:“我的话就是上帝的话。

”此言最大的意义是()A、完全否定了上帝的存在B、彻底摧毁了天主教会的思想控制C、挑战了罗马教廷的精神权威D、根本上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7.下图是《柏林日报》刊登的一则广告。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11: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3课时作业11: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练习题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选择题1.文艺复兴以复兴古典文化为旗帜,实际上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思想是( ) A.神秘主义 B.现代主义C.浪漫主义D.人文主义2.薄伽丘《十日谈》中有篇《裁判官的故事》,故事描述了一个财主在酒后说:“我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

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被释放回家。

该故事主要意在( )A.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B.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C.倡导人生及时行乐并提出信仰得救D.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3.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称赞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之一的拉斐尔时说:“拉斐尔的圣母像是世俗的理想战胜基督教的修道院的最突出的艺术表现之一。

”普列汉诺夫此语主要是肯定了( )A.拉斐尔无愧于艺坛三杰的称号B.拉斐尔的画突出了圣母的慈爱C.拉斐尔的画主要以宗教为题材D.拉斐尔的画突出人文主义精神4.在16世纪的英国,那些随着罗马帝国衰亡而湮灭的悲剧和喜剧作品被重新挖掘出来,戏剧再次成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出现了剧院、剧作家和从事商业演出的专业剧团,并产生了莎士比亚这样著名的戏剧大师。

据此可知当时( )A.文艺复兴运动扩展到英国B.启蒙运动对英国戏剧发展有较大的影响C.议会民主政治鼓励人们多观看戏剧表演D.莎士比亚的作品都取材于罗马帝国的兴衰5.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造成了人们道德水准下降和社会秩序混乱”,因而主张“社会也应该有自己的规范与秩序,个人也应该服从社会规范”。

这批评了文艺复兴( )A.无节制地揭露教会丑恶B.片面追求个人的自由C.猛烈地抨击中世纪神学D.过分简化了宗教仪式6.下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时(1334~1342年)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

对此,后来马丁·路德的回答是( )A.因信称义B.先定论 C.信仰得救D.教随国定7.“因为罗马教会闯入了人和上帝之间,成为人与上帝沟通的障碍,所以让我们去掉一切可能再成为这种障碍的东西;让每个人都做自己的教士。

高三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同步练习

高三人教版必修三第6课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同步练习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能够使文艺复兴开世界之先河是因为:()①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催生资本主义的必要因素②在政治上,工商业主、银行家等资产阶级控制着城市的政权③在经济上,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业非常发达④意大利地处地中海贸易的枢纽地位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于意大利,后影响到欧洲广大地区。

以下对文艺复兴运动实质的说法,不恰当的是()A.是对古代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B.是早期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C.是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运动 D.预示着新的社会到来的曙光3.在中世纪的欧洲,“人类把自己用才华和智慧创造的一切几乎都视为上帝的恩典”。

下列各项中,最早对这种认识带来冲击的是()A、新航路的开辟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4.文艺复兴“文学三杰”是指()①薄伽丘②但丁③米开朗琪罗④彼特拉克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5.在文艺复兴代表人物的美术作品中,有许多以《圣经》故事为题材。

他们“以神学反对神学”。

这些杰作与神学宗教画的最大区别在于()A、揭露教会腐败与虚伪B、宣传民主共和与主权在民C、倡导理性与反对专制D、表现人性的伟大与真实的人物形象6.将薄伽丘的《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并称为“人曲”是因为两本书都()A.用文学打动了人心B.描写了现实生活C.歌颂了人性,反对神性 D.批判宗教信仰7.拉斐尔擅长画圣母像,他笔下的众多圣母充满了人情和母爱,这主要体现了当时的()A.蒙昧主义思想 B.人文主义思想 C.禁欲主义思想 D.浪漫主义思想8.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从古典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铸成了反对神学桎梏的武器。

以下最契合人文主义核心内涵的古希腊名言是()A求和是人类的本性 B心灵美比形体美更珍贵C人的出类拔萃为城邦增加的荣耀可以超过神 D健康和聪明是人生的两大幸福9.下列关于文艺复兴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①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桎梏②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④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0.马丁.路德进行宗教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免除封建地租 B.取消什一税C.反对出售免罪符 D.建立适应本阶级需要的新教会11.下列对宗教改革历史作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打击西欧封建势力 B.摧毁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C.为资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D.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重大影响12.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同步精品】高中历史第0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新人教必修3)提升检测含解析1

【同步精品】高中历史第0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新人教必修3)提升检测含解析1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

)1.下列言论不符合人文主义精神基本内涵的是:A.“人就是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B.“哲学是神学的婢女”C.“谁不尊重生命,谁就不配有生命”D.“幸福在人间”【答案】B2.下面两幅作品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作品,主要是因为它们都A.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腐化B.赞美了人体的美丽和人性的伟大C.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追求D.反对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写实的手法来揭示人性的善恶,表现了人的形象和现实世界,主要说的是画家通过艺术手法将神人性化,赋予人的情感,对后世的现实主义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故B项正确;绘画无法体现出AC项,排除;D项是启蒙运动的内容,排除。

点睛:关键信息“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作品”;从中分析出答案。

3.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

……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A.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B.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人文思想C.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D.科学革命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答案】B4.针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推崇教会文本的权威,崇拜圣徒,有学者批判道:他们“轻视人的本质,不知道我们生下来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

这反映了该学者主张A.人性解放B.政治启蒙C.禁欲主义D.与上帝对话【答案】A【解析】“轻视人的本质,不知道我们生下来是为了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往哪里去”这一说法说明该作者具有人文精神,肯定人的个性解放,故选A;题干信息与政治无关,也不是禁欲主义,也没有与上帝对话的含义,故排除BCD。

5.薄伽丘的《十日谈》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被称为“人曲”。

下列内容出自“人曲”的有①人是万物的尺度②幸福在人间③人生而平等④人是宇宙的精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②③【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文艺复兴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运动主张人文主义,因此《十日谈》强调人的现世幸福,宣扬自己的独立意识,追求平等的生活,故②③正确;①是智者学派普罗泰格拉的思想,排除;④是莎士比亚的主张,排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课后强化作业: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课后强化作业: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1.16世纪的法国作家拉伯雷曾说过:“我不相信屋顶以上的事。

”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主张( )A.追求人的自由B.追求现世幸福C.反对禁欲主义D.反对等级观念2.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

……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

总的说来,这些理想和看法中特别突出的是乐观主义、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

这里面“独特社会”的含义是 ( )A.工商业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B.罗马天主教会势力日渐衰落C.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纷纷兴起D.人们热衷于追求理性、民主、自由3.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一个马夫冒充国王,国王察觉此事后,不动声色地把马夫侦查出来,趁他在睡梦中剪去他一把头发。

不料马夫在发觉后急中生智把别人的头发也同样都剪了,因此逃过了惩罚。

除此以外还有不少类似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出( )A.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努力B.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C.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D.人文主义者主张推翻君主制4.文艺复兴时期,宗教题材圣像画中的人物已不再是一个虚无的存在,也不再是心中的幻想,绘画中的他们变得充满生气,充满人性,变得与大众不再有隔阂。

此现象说明( )A.宗教信仰失去了神圣地位B.圣像画深受人文思想影响C.艺术家多出身于平民阶层D.画家们缺乏艺术的想象力5.通过十个青年男女由死亡之城来到乡间别墅,象征从中世纪的禁欲主义的森严统治下解放出来,并用一百个故事来寓意作者思想的文学家是 ( )A.但丁B.薄伽丘C.彼特拉克D.达·芬奇6.薄伽丘《十日谈》中有篇《裁判官的故事》,故事描述了一个财主在酒后说:“我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

后来他疏通关系,还“献上一大块‘肥膏’,让神父涂在眼上,也好医治修士见钱眼红的毛病”,最后被释放回家。

该故事主要意在( )A.提出以“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B.反对教会的禁欲苦行并讽刺教会的腐败C.倡导人生及时行乐并提出信仰得救D.抨击教会的贪婪和“灵魂获救”的骗局7.14世纪时,英国的神学教授威克里夫不承认神甫是教徒与上帝之间的中介,也拒绝接受酒、饼是基督血肉之躯的化体说。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课后作业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提能力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征服西方世界的不单纯是古典文化的复兴,而是这种复兴与意大利人民的天才的结合。

”这种“结合”实为() A.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B.资本主义市场的拓展C.资产阶级文化的宣传D.意大利经济地位提升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所说的“结合”是指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表面上是复兴古希腊罗马的传统文化,实质上是宣扬资产阶级新思想。

2.“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既伟大又阴暗的时期……许多有进取心的个人主义者对犯罪事件的频发、重现等社会问题熟视无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风靡一时。

”这一评价() A.注重了对史料的考据B.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运用发展眼光看问题D.否定了人文主义思潮答案:B解析:题干中没有体现对史料的考据,故A项错误;辩证就是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题干中的“既伟大又阴暗”体现了文艺复兴的两面性,故B项正确,D项错误;C项就是指要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但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3.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了()A.社会性质发生改变B.人文主义深入人心C.自然人性的复苏D.宗教改革的开展答案:C解析:拉斐尔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虽然其作品仍属于宗教题材,但是具有人文主义特征,宣扬人性而非神性,故C项正确,D项错误;此时欧洲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时期,资本主义制度还没有确立,故A项错误;仅凭该作品不足以得知人文主义已经深入人心,故B项错误。

4.造物者创造了人并对他说:“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

你也许会蜕化,变成无理性的牲畜;但是,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升华,变得神圣。

”下列对材料判断正确的是()A.荒诞不经,反映中世纪欧洲人愚昧无知B.反映人文主义,是研究文艺复兴的资料C.是新教教义,有助于理解欧洲宗教改革D.阐述了“天赋人权”的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我将你置于世界的中心……以便你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将你塑造成你喜欢的形体”可知,这体现的是近代西方的人文主义思想,故B项正确;A项是对中世纪神学的表述,与题意不符,错误;新教主要否定罗马教会的权威,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天赋人权”主要宣扬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与题干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同步特训】第0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Word版含解析)

【同步特训】第0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Word版含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1.某学者在撰写“文艺复兴和现代文明的兴起”一章时,介绍了一系列推进文艺复兴运动的事件,下列事件不可能列入的是A.新航路的开辟B.印刷术的革新C.近代科学的兴起D.君主专制的衰落【答案】D2.严格地说,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而不是达·芬奇的绘画作坊养育了文艺复兴。

这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在意大利兴起的根源是A.意大利保留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B.意大利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C.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D.意大利人的神学思想意识淡薄【答案】C【解析】“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实质上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与发展,这是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在意大利兴起的经济根源。

故答案为C。

3.莎士比亚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通过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的热情讴歌,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其作品在17世纪陆续传入德、法、意、俄和北欧诸国……形成全球范围的西方戏剧文化圈。

这说明莎士比亚戏剧A.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需求B.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发展C.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D.折射出英国富强稳定的社会现实【答案】A【解析】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通过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的热情讴歌,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显然是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需求,A正确;B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没有说明文艺复兴对于东西方交流的贡献,C错误;D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4.彼特拉克说:“没有城市,就没有文艺复兴”。

从佛罗伦萨到威尼斯、米兰、那不勒斯、波尼亚、罗马等城市都有一些数量有限的人通过不同的形式(绘画、雕塑、建筑、教育等)传播着人文主义。

这体现了A.人文主义传播方式的多样性B.文艺复兴突破了地域的界限C.意大利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D.城市是传播人文主义重要媒介【答案】D5.文艺复兴运动前,欧洲绘画、雕塑作品中的圣母安详、神圣,少有人间之情。

而在米开朗琪罗的《哀悼基督》中,圣母是一个端庄、美丽的母亲,她的美是直观的,她的悲哀却是深沉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推荐》0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单选题(共90 分)1.1753年,法国第戎学院举行题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起源为何?其是否为自然律所认可?”的征文比赛。

受到该题目的刺激和启发,有思想家说:“学院竟然有此胆量提出”,“我即刻着手探讨了”。

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及其撰写的作品是A.伏尔泰《哲学通信》B.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C.康德《实践理性批判》D.赫胥黎《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起源为何?其是否为自然律所认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位思想家是撰写《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作者卢梭,故B正确;伏尔泰《哲学通信》、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未涉及人与人不平等的起源,故AC错误;赫胥黎是生物学家,《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出版于1863年,故D错误。

2.下为欧洲文艺复兴地图。

图中某地被誉为“鲜花之城”,布鲁内列斯奇在此创造了大圆顶设计建设的奇迹。

这里也哺育了认为“只有品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的文学大家和创作出“神秘的微笑”等传世名作的艺术巨匠。

该地位于A.①B.②C.③D.④【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鲜花之城”指的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布鲁内列斯奇在此创造了大圆顶设计建设的奇迹。

薄伽丘、达芬奇都是此地人。

由地图信息可知,该地位于①,故A正确;②是罗马,③是德国的科隆,④是法国的巴黎,故BCD错误。

3.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A.文化趋于活跃B.政治变革加速C.市民阶级出现D.新教传播广泛【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图片显示的城市数量可知,15世纪欧洲不少地区出现了印书坊的城市,这说明当时欧洲文化趋向活跃,A选项符合题意。

15世纪的欧洲进行政治变革加速,不符合史实,B选项排除。

印刷业的发展主要和文化繁荣有关,与市民阶级出现无必然关系,C选项排除。

16世纪初欧洲才进行宗教改革,D选项排除。

4.有学者感叹,“他们把古典而非中世纪的文学视作典范,试图改变中世纪的道德思想,使之适应喧嚣的城市社会的需要。

”“他们”中的一个代表是A.薄伽丘B.苏格拉底C.莎士比亚D.卢梭【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他们把古典而非中世纪的文学视作典范”,结合所学,文艺复兴以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旗号,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思想,“他们”应该是文艺复兴的代表,薄伽丘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故A正确;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思想家,卢梭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不符合题意,排除BD;莎士比亚是英国的剧作家,是文艺复兴扩展到英国,出现的著名代表,他没有借助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排除C。

5.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一个人哭时看起来是什么样;笑的时候,身体内在的情形--肌肉、骨头和筋--又是什么样子。

于是,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

这表明,达•芬奇A.旨在进行实验科学研究B.刻意表现奔放情感C.探求对人体的理性认识D.否定天主教神学理论【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判断出此时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在绘画时常思考”、“他对人的遗体进行解剖和研究”说明达芬奇绘画的理性精神,故C正确;近代实验科学的基础是实验验证,材料不能体现出实验科学的研究,“近代实验科学之父”是文艺复兴之后的伽利略,故A错误;“奔放情感”是浪漫主义绘画的特点,时间是在19世纪上半叶,故B错误;启蒙运动否定了天主教的神学理论,故D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艺复兴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历史题目中的时间信息有时是人物或事件,比如本题中的时间信息是“达芬奇”,由此判定本题考查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然后逐项排除即可。

这就要求考生对历史的时间信息要高度关注。

6.图中①②③④代表四个国家,对其历史上发生的改革描述正确的是A.16世纪前期在①进行的改革,削弱了教会权力,实现了国家统一B.19世纪初在②进行的改革,推翻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C.19世纪后期在③进行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20世纪前期在④进行的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图①是德国宗教改革,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统一,直到1871年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才实现统一,A错误;图②是埃及的阿里改革,推翻的是奥斯曼帝国扶持的政权,B错误;通过地图可知③是俄国,结合所学1861年俄国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劳动力,故本题答案选C项;图④是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建立的是共和制国家,D错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俄国农奴制改革·意义【名师点睛】历史地图型材料选择题使设问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增强,有利于学生养成以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实现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

解答这类试题的正确方法策略:抓住历史地图中关键性地名、国家和区域分界线等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与试题的相关信息建立正确的联系,并作出综合性判断,从而选出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例如本题首先就要正确地判断出四次改革的所在地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7.清末的文章《狮子吼》中说:法国革了几次命,终成一个民主国,都是受这《民约论》的赐。

明末清初我中国亦有一个卢骚(卢梭)——黄宗羲,他写的书已包含民约之理,比《民约论》出书还要早几十年哩。

以上情形体现了A.卢梭的思想受到黄宗羲的深刻影响B.《民约论》是法国革命的思想源头C.以中学比附西学是清末西学东渐的常见现象D.卢梭与黄宗羲的思想有类似之处【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现象是清末有人认为黄宗羲的民约思想比卢梭的民约思想早几十年,这实质上反映了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经常以中学比附西学,借此为当时的政治运动寻找依据。

“卢梭的思想受到黄宗羲的深刻影响”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B项“《民约论》是法国革命的思想源头”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D项“卢梭与黄宗羲的思想有类似之处”只反映了两者的类似之处,不能体现出其实质。

所以本题的最佳答案为C项。

【考点定位】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晚清思想8.宗教改革家路德提出“因信称义”,主张只要直接阅读《圣经》,有虔诚信仰,灵魂便可得救。

“因信称义”的提出A.加强了教皇的宗教权威B.巩固了民众的宗教信仰C.摧毁了教会的思想专制D.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马丁路德强调因信称义,即人只要虔诚的信仰上帝,灵魂即可得救,从而否定了教会的权威,和传教士的作用,所以A、B、D说法错误,所以选C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神权下的自我·宗教改革9.在古代,通才式的大师频出,而进入近代后此类大师越来越少。

一般认为,达•芬奇是“最后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其重要原因是A.在人类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偶然性B.古人的成就达到相当高度后,后人很难超越C.古代学者少,评价目标集中;近代以来学者多,大师难以被公认D.近代以来的科学把研究对象分为不同领域分门别类加以研究【答案】D【解析】近代以来,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自然科学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学科越来越多,研究越来越深入,分工越来越细,出现了专门化和专业化的趋势;同时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间渗透的程度越来越深,科学研究也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但综合研究也是多人合作、各从一个专业领域进行研究。

二、材料分析题(共10 分)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

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情节: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

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是全国卷的亮点,也是广大师生最头疼的一道试题。

今年的试题一如既往的出乎所有师生的意料,本题以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相关情节为素材,通过开放式设问,引导考生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小说中蕴含的历史现象,为考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创造空间,贯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从能力上说,在考查基本思维能力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增强情境的探究性和设问的启示性、开放性,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解题思维过程是,首先阅读材料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如“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反映了黑奴贸易;“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座荒岛上……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反映了早期殖民扩张;“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反映了宗教改革等。

其次,结合世界近代史对该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即可。

点睛:本题以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相关情节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唯物主义、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一改观点论述类题目的限定,让人耳目一新,体现出高考求新求变的思想。

本题整体难度不太大,让学生感觉比较平和。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语句,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找出反映的历史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