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实验报告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实验报告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实验报告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实验报告引言: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技术,通过电场作用将带电的分子在薄膜上进行分离和检测。

本实验旨在探究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的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验验证其在分子分离中的效果。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首先,我们需要准备醋酸纤维薄膜和电泳槽。

将醋酸纤维薄膜切割成适当的尺寸,并将其固定在电泳槽中。

2. 样品制备:选择合适的样品,例如DNA或蛋白质,将其溶解在适当的缓冲液中。

确保样品浓度适中,以避免过度扩散或聚集。

3. 实验操作:将样品注入电泳槽中,并连接电源。

根据样品的电荷性质和分子大小,选择适当的电场强度和时间进行电泳分离。

4.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观察醋酸纤维薄膜上的分离带,并测量它们的迁移距离和相对迁移速率。

根据这些数据,可以计算出样品中分子的分子量和电荷数。

实验原理: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的原理基于分子在电场下的迁移速率差异。

当电场施加在醋酸纤维薄膜上时,带电的分子将受到电场力的作用,向相应的电极方向迁移。

由于不同分子的大小和电荷性质不同,它们将以不同的速率迁移,从而实现分离。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样品在醋酸纤维薄膜上形成了明显的分离带。

根据迁移距离和相对迁移速率的测量,我们成功计算出样品中分子的分子量和电荷数。

这些结果验证了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在分子分离中的有效性。

应用领域: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在生物医学研究和生物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基因分析中,可以利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对DNA片段进行分离和检测,从而实现基因测序和基因突变的分析。

此外,醋酸纤维薄膜电泳还可以用于分离和检测蛋白质、药物和其他生物分子,对于药物研发和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是一种有效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和生物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实验验证,我们得出了样品中分子的分子量和电荷数,并了解了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的发展将为分子分离和分析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有望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实验报告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实验报告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实验报告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实验报告引言:血清蛋白是人体内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对血清蛋白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本实验旨在利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技术,对血清蛋白进行分离和鉴定,以期获得关于血清蛋白的更深入了解。

实验方法:1. 实验仪器和试剂准备本实验所需仪器包括电泳装置、电源、薄膜电泳槽等。

试剂包括醋酸纤维、缓冲液、血清样品等。

2. 实验步骤(1)制备醋酸纤维薄膜:将醋酸纤维溶液均匀涂布在玻璃板上,待干燥后剥离,得到醋酸纤维薄膜。

(2)制备电泳槽:将醋酸纤维薄膜固定在电泳槽中,保证其平整并与电极接触良好。

(3)样品准备:将待测血清样品离心,取上清液作为实验样品。

(4)电泳操作:将实验样品均匀涂布在醋酸纤维薄膜上,接通电源进行电泳,设定适当的电压和时间。

(5)染色和观察:将电泳结束后的薄膜进行染色处理,然后观察薄膜上蛋白带的分布情况。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观察到在醋酸纤维薄膜上形成了多个蛋白带,这些蛋白带代表了血清中不同种类的蛋白质。

通过比较不同样品的蛋白带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样品中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存在差异。

讨论:1.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技术的优势相比于传统的凝胶电泳技术,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具有以下优势:操作简单、分辨率高、分离效果好、重复性好等。

因此,该技术在血清蛋白分离和鉴定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2. 血清蛋白的研究意义血清蛋白是人体内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血清蛋白的研究,可以了解人体内不同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从而为临床医学、生物医学研究等领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结论:本实验利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技术成功分离和鉴定了血清蛋白,观察到了不同蛋白质在薄膜上的分布情况。

该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血清蛋白的功能和生理意义提供了基础数据。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有望在血清蛋白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实验结果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实验结果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实验结果一、前言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是一种常见的分离血清蛋白的方法,它能够将复杂的血清样品中的蛋白质分离出来,从而便于进行后续的研究。

本文将详细介绍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实验结果。

二、实验方法1. 样品制备将血清样品加入到离心管中,并进行离心处理,去除其中的颗粒物和红细胞等杂质。

然后取出上清液,进行下一步处理。

2. 薄膜电泳将制备好的样品加入到电泳槽中,并在两端接上电极。

然后通过调节电场强度和时间等参数,使得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在电场作用下向不同方向移动,并最终被分离开来。

3. 银染将分离好的样品进行银染处理,使得其中存在的蛋白质能够被显色。

然后观察显色效果,并对其进行记录和分析。

三、实验结果经过以上实验步骤,我们成功地得到了血清样品中的蛋白质分离结果。

具体结果如下:1. 蛋白质谱图通过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出来的血清蛋白质谱图如下图所示:(图片略)从图中可以看出,我们成功地将血清样品中的蛋白质分离成了不同的条带,并且这些条带在电泳过程中向不同方向移动,最终被分离开来。

2. 蛋白质种类通过对分离出来的蛋白质进行银染处理后,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存在多种不同种类的蛋白质。

具体包括:(1)白蛋白(2)球蛋白(3)免疫球蛋白(4)转铁蛋白等。

3. 调整实验参数对结果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尝试了调整一些实验参数,以观察其对结果的影响。

具体包括:(1)电场强度:当电场强度较大时,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能够更快地向两端移动,并且更容易被分离开来。

但是,如果电场强度过大,也会导致蛋白质的断裂和聚集,从而影响分离效果。

(2)电泳时间:当电泳时间较长时,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能够更充分地被分离开来,并且条带也更加清晰。

但是,如果电泳时间过长,也会导致蛋白质的断裂和聚集,从而影响分离效果。

四、结论通过以上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是一种有效的血清蛋白质分离方法。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及定量实验报告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及定量实验报告

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及定量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的原理和方法;2.学习如何使用电泳进行蛋白质的定量分析;3.掌握实验中常见的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1.醋酸纤维薄膜电泳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方法,其原理是利用电场的作用使蛋白质在醋酸纤维薄膜上移动,分离出不同的蛋白质成分。

2.定量实验方法通过电泳分离后的蛋白质带,可以使用染色剂染色,然后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再根据标准曲线,可以定量测定蛋白质的含量。

三、实验步骤1.制备醋酸纤维薄膜准备醋酸纤维薄膜并浸泡在0.1%凯伦派氏液中,取出后放置干燥。

2.样品制备将血清样品进行蛋白质沉淀,并将蛋白质沉淀溶解在适量的缓冲液中。

3.电泳将蛋白质样品加在醋酸纤维薄膜上,连接电泳装置,设置适当的电压和电流,进行电泳分离。

4.染色电泳结束后,取出醋酸纤维薄膜,用染色剂染色,保留足够时间以确保染色充分。

5.图像捕获与分析将染色后的薄膜放在透射式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捕获图像,并使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蛋白质带的分析。

6.分析数据处理根据染色后的蛋白质带的相对定量测定,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样品中蛋白质的浓度。

四、结果分析将标准品浓度和吸光度值录入Excel表格中,通过线性回归得到标准曲线方程。

根据电泳结果图像中的各蛋白质带的吸光度值,代入标准曲线可以得到各蛋白质的浓度。

进一步可以分析各样品中不同蛋白质的浓度和百分比。

五、实验结论本实验成功地进行了血清蛋白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及定量实验。

通过电泳分离和染色后的薄膜图像,我们得到了各蛋白质的相对定量测定结果,并利用标准曲线计算了蛋白质的浓度。

实验结果可以用于血清蛋白质的定量分析。

实验六血清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实验六血清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实验目的
1.了解电泳分离蛋白质的一般原理。 2.掌握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蛋白质技术。
实验原理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是用醋酸纤维薄膜作为支持物的电泳方法。 醋酸纤维薄膜由二乙酸纤维素制成,它具有均一的泡沫样的结构,厚度仅120微米,有强渗透性,对分子移动无阻力,作为区带电泳的支持物进行蛋白电泳有简便、快速、样品用量少,应用范围广,分离清晰,没有吸附现象等优点。目前巳广泛用于血清蛋白、脂蛋白、血红蛋白,糖蛋白和同功酶的分离及用在免疫电泳中。
点样
3.电泳:在电泳槽内加入缓冲液,使两个电极槽内的液面等高,将膜条平悬于电泳槽支架的滤纸桥上。(先剪裁尺寸合适的滤纸条,取双层滤纸条附着在电泳槽的支架上,使它的一端与支架的前沿对齐,而另一端浸入电极槽的缓冲液内。用缓冲液将滤纸全部润湿并驱除气泡,使滤纸紧贴在支架上,即为滤纸桥。它是联系醋酸纤维薄膜和两极缓冲液之间的“桥梁”)。膜条上点样的一端靠近负极。盖严电泳宝。通电。调节电压至160v,电流强度~毫安/厘米膜宽,电泳时间约为50分钟。
4.染色:电泳完毕后将膜条取下并放在染色液中浸泡10分钟。 5.漂洗:将膜条从染色液中取出后移置到漂洗液中漂洗数次至无蛋白区底色脱净为止,可得色带清晰的电泳图谱。
定量测定时可将膜条用滤纸压平吸干,按区带分段剪开,分别没在体积当量/升的氧化钠溶液中,并剪取相同大小的无色带膜条作空白对照,进行比色。或者将干燥的电泳图谱膜条放入透明液中浸泡2—3分钟后取出贴于洁净玻璃板上,干后即为透明的薄膜图谱,可用光密度计直接测定。
实验流程
1.浸泡:用镊子取醋酸纤维薄膜1张(识别出光泽面与无2.点样:把膜条从缓冲液中取出,央在两层组滤纸内吸干多余的液体,然后平铺在玻璃板上(无光泽面朝止),将点祥器先在放置在白磁反应板上的血清中沾一下,再在膜条一端2—3厘米处轻轻地水平地落下并随即提起,这样即在膜条上点上了细条状的血清样品。

实验三_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

实验三_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

实验三_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分离⾎清蛋⽩⼭东⼤学实验报告2011年3⽉27⽇姓名张⾏润系年级2009级⽣科4班学号200900140177 同组者于潜科⽬⽣物化学实验题⽬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分离⾎清蛋⽩仪器编号105⼀、实验⽬的掌握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法分离⾎清蛋⽩的原理和⽅法。

⼆、实验原理蛋⽩质是两性电解质。

在pH值⼩于其等电点的溶液中,蛋⽩质为正离⼦,在电场中向阴极移动;在pH值⼤于其等电点的溶液中,蛋⽩质为负离⼦,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

⾎清中含有数种蛋⽩质,它们所具有的可解离基团不同,在同⼀pH的溶液中,所带净电荷不同,故可利⽤电泳法将它们分离。

⾎清中含有清蛋⽩、α-球蛋⽩、β-球蛋⽩、γ-球蛋⽩等,各种蛋⽩质由于氨基酸祖坟、⽴体构象、相对分⼦质量、等电点及形状不同,在电场中迁移速度不同。

由表可知,⾎清中5种蛋⽩质的等电点⼤部分低于pH值7.0,所以在pH8.6的缓冲液中,它们都电离成负离⼦,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

在⼀定范围内,蛋⽩质的含量与结合的燃染料量成正⽐,故可将蛋⽩质区带剪下,分别⽤0.4mol/L NaOH溶液浸洗下来,进⾏⽐⾊,测定其相对含量。

也可以将染⾊后的薄膜直接⽤光密度计扫描,测定其相对含量。

肾病、弥漫性肝损害、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多发性⾻髓瘤、慢性炎症、妊娠等都可以使⽩蛋⽩下降。

肾病时α1、α2、β球蛋⽩升⾼,γ-球蛋⽩降低。

肝硬化时α2、β-球蛋⽩降低,⽽α1、γ-球蛋⽩升⾼。

三、实验器材1、醋酸纤维薄膜(2cm*8cm,厚度120µm)2、⼈⾎清;3、烧杯及培养⽫数只;4、点样器;5、⽵镊⼦;6、玻璃棒;7、电吹风;8、试管六只;9、恒温⽔浴锅;10、电泳槽;11、直流稳压电泳仪;12、剪⼑实验试剂1.电极缓冲液2.染⾊液(可重复使⽤,使⽤后回收)3.漂洗液(100ml每组):95%⼄醇45ml,冰醋酸5ml,⽔50ml。

4.透明液(20ml每组):⽆⽔⼄醇:冰醋酸=7:3。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实验报告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实验报告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实验报告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实验报告引言:血清蛋白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它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血清蛋白的研究一直备受科学家的关注。

本实验旨在利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技术,对血清蛋白进行分离,以期进一步了解血清蛋白的组成和功能。

实验方法:1. 准备样品:从健康人体中提取血清样品,将其离心,得到血清上清液。

2. 制备醋酸纤维薄膜:将醋酸溶液倒入玻璃容器中,将玻璃容器放置在恒温槽中,使醋酸溶液温度保持在60℃左右。

然后,将玻璃容器从恒温槽中取出,迅速浸入冷水中,使醋酸溶液迅速凝固形成醋酸纤维薄膜。

3. 实验操作:将醋酸纤维薄膜放置在电泳槽中,加入足够的电泳缓冲液,使醋酸纤维薄膜完全浸泡其中。

然后,将血清样品均匀涂抹在醋酸纤维薄膜上,并连接电源进行电泳分离。

4. 电泳条件:设置电泳电压和时间,一般情况下,电泳电压为100V,电泳时间为30分钟。

5. 实验结果:观察电泳结束后的醋酸纤维薄膜,记录血清蛋白的分离情况。

实验结果与讨论:经过电泳分离后,观察到醋酸纤维薄膜上出现了多个带状条纹,这些条纹代表了不同的血清蛋白组分。

根据条纹的迁移距离和形状,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血清蛋白的分子量和电荷特性。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血清蛋白主要可以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半胱氨酸蛋白和β-球蛋白等几个主要组分。

白蛋白是血清蛋白中含量最高的成分,迁移速度最快;球蛋白次之,迁移速度较慢;半胱氨酸蛋白和β-球蛋白迁移速度最慢。

这些血清蛋白的分离结果与其分子量和电荷特性有关。

白蛋白分子量较小,电荷较弱,因此迁移速度最快;球蛋白分子量较大,电荷较强,迁移速度较慢;半胱氨酸蛋白和β-球蛋白分子量更大,电荷更强,迁移速度最慢。

结论:本实验利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技术成功地对血清蛋白进行了分离,并初步了解了血清蛋白的组成和特性。

通过观察醋酸纤维薄膜上的带状条纹,我们可以对血清蛋白的分子量和电荷特性进行初步判断。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实验报告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实验报告

血清蛋白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实验报告实验原理1. 电泳的基本原理带电颗粒在电场中向着与其电性相反方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电泳时不同的带电粒子在同一电场中泳动速度不同。

带电颗粒 ( 球形分子 ) 在电场中的电泳速度 (V )从上式看出,带电颗粒在电场中的移动速度 (V ) 与颗粒带电荷量 (Q ) 以及电场强度 (E ) 成正比,与球形分子的大小 ( 半径为 r ) 及所在介质的粘度(η) 成反比。

因此 , 在同一电场、同一介质中进行电泳时,带不同电荷,不同大小的颗粒就可以通过电泳而被分离。

在实际操作中,为了不考虑不同电压对电泳速度的影响,我们常用迁移率( move rate,M )来表示带电颗粒的电泳特性,迁移率指带电颗粒在单位电场强度下的电泳速度,即可见,带电颗粒的净电荷越多,分子颗粒越小,在电场中的迁移率就越快;反之越慢。

但电泳速度和电泳迁移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有利于不同电场强度下电泳结果的比较,各种带电颗粒在一定条件下测得的迁移率是一个常数。

2. 影响电泳的主要因素(1) 电泳介质pH 值的影响: 对于蛋白质和氨基酸等两性分子,电泳介质的pH 值影响蛋白质的电离情况,即可决定蛋白质的带电量 (Q ) 。

pH 值小于等电点,分子带正电荷,向负极泳动,如果 pH 大于等电点,分子带负电荷,向正极泳动。

pH 值偏离等电点越远,分子所带净电荷越多,其泳动速度越快。

当缓冲液 pH 等于其等电点时,分子处于等电状态,不移动。

由于血清蛋白质的等电点多在 pH4 ~ 6 之间,因此,分离血清蛋白常用 pH 8.6 的巴比妥缓冲液或三羟甲基氨基甲烷 (Tris) 缓冲液。

(2) 缓冲液的离子强度 : 离子强度低,电泳速度快,分离区带不易清晰;离子强度高,电泳速度慢,但区带分离清晰。

如离子强度过低,缓冲液的缓冲量小,不易维持 pH 的恒定;离子强度过高,则降低蛋白质的带电量 ( 压缩双电层 ) 使电泳速度减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九醋酸纤维薄膜电泳
一、实验目的
学习掌握电泳原理
学习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的操作方法及染色鉴定
二. 实验原理
带电质点在电场中向带有异相电荷的电极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

电泳的基本原理
带电的胶粒或大分子在外加电场中,向带相反电荷的电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

生物分子都带电荷,其电荷的多少取决于分子性质及其所在介质的pH及其组成。

由于混合物中各组分所带电荷性质、电荷数量以及分子量的不同,在同一电场的作用下,各组分泳动的方向和速度也各异。

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各组分移动的距离不同,从而达到分离鉴定各组分的目的。

在电场中,推动带电质点运动的力(F)等于质点所带净电荷量(Q)与电场强度(X)的乘积。

F=QX
质点的前移同样要受到阻力( f )的影响,对于一个球形质点,服从Stoke定律,即:f =6πr ην(r为质点半径,η为介质粘滞系数,ν为质点移动速度)
当质点在电场中作稳定运动时:F=f 即:QX=6πrην
在具体实验中,移动速度V为单位时间t(单位为s)内移动的距离d(单位为cm),即V=d/t。

电场强度X为单位距离L(单位为cm)内电势差E (单位为伏特),即
X=E/L。

将这两个公式代入上述公式,得到
U=v/X=dL/Et d=u*Et/L
由此可以得到两种物质移动距离的差为
△d=(d A-d B)=(u A-u B)Et/L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物质能否进行分离决定于二者的迁移率。

影响因素
1. 待分离大分子的性质:所带的电荷、分子大小和形状,分子带的电荷量越大、直径越小、形状越接近球形,则其电泳迁移速度越快
2. 缓冲液pH和离子强度:pH值距离其等电点愈远,其所带净电荷量就越大,电泳的速度也就越大;但是pH过高或过低引起蛋白变性,缓冲液通常要保持一定的离子强度;强度过低,则缓冲能力差,不易维持PH恒定,离子强度过高,在待分离分子周围形成较强的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扩散层(即离子氛),降低了蛋白质的带电量,使电泳速度减
慢。

一般所用离子强度为0.02-0.2之间。

3. 电场强度:过高,产热,样品和Buffer扩散增加,条带增宽;蛋白变性。

过低,电泳时间增加,扩散。

当需要增大电场强度以缩短电泳时间时,需附有冷却装置
4. 电渗:在电场中液体对固体支持物的相对移动;当电渗方向与电泳方向一致时,会加快颗粒泳动速度,反之,当两者方向相反时,会减慢颗粒泳动速度。

5. 支持介质的筛孔:筛孔越小,则颗粒在移动的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也就越大
三、实验试剂
1、巴比妥缓冲液(PH8.6、0.07mol/ml、离子强度0.06)
2、染色液
3、漂洗液
四、实验操作
1、准备:(1)剪裁尺寸合适的滤纸条,叠成两层贴在电泳槽的两侧支架上,一端与支架前沿对齐,另一端浸入电泳槽的缓冲液中,使滤纸全部浸湿驱除其中气泡,即制成滤纸桥。

(2)量取缓冲液700-800ml倒入电泳槽
(3)在醋酸纤维素薄膜无光泽面约1.5cm处,用铅笔画直线作为点样位置,并做好编号,将纤维素薄膜的无光泽慢朝下,浸入盛有缓冲液的培养皿内,待完全浸透(约20分钟)级纤维素薄膜已无白斑后取出来夹在滤纸中间,轻轻吸着多余的缓冲液
2、点样:取少量血清置于玻璃板上,用加样器取血清2-3ml均匀的加于点样线,待血清渗入膜内后,移开样器应使血清形成具一定宽度的直线
3、电泳将薄膜点样的一端靠紧阴极侧,无光泽面朝下,平整地贴于电泳电泳膜横支架的滤纸桥上,使其平衡约5min打开电源开关,调节电压为100-160v电流为0.4-0.6mA/cm膜宽,通电60min,使电泳区带展开约3.5cm关闭电源。

4、染色用镊子小心取出薄膜,浸入让色液中染色2min。

然后取出,浸入盛入漂洗液的培养皿中反复漂洗几次即可。

此时得到5 条蛋白带从阳极端起,依次为清蛋白α1、α2、β和γ-球蛋白。

五、试验结果
由于仪器原因,未得到分离的5条蛋白色带。

六、结果分析
1、电泳仪起损坏,无法进行正常实验。

2、点样过粗略,不能正常电泳
3、正负极位置接的有问题,将点样端放与正极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