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

合集下载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质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质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质一、实验目的:掌握电泳的一般原理和醋酸纤维薄膜电泳的操作技术;二、实验原理:1、电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向着与其电荷相反的方向泳动。

2、分类:按支持介质、电场强度、技术特点等分类。

支持介质:自由界面电泳;区带电泳:滤纸、醋纤薄膜、凝胶等。

3、基本原理---电荷效应:F=Eq,f=6лrηv。

匀强电场中,F=f,v=Eq/6лrη。

在同一电泳条件下,混合物中不同组分将因其r和q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移动速度。

因此,电泳一定的时间(t),就可以互相分离。

通常使用“迁移率”(m)表示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移动速度的特性。

m=V/E指在单位电场强度下带电颗粒的移动速度。

4、影响电泳的因素:内在因素:样品本身所带净电荷、分子大小和形状。

外界因素:电场强度、缓冲液、支持介质。

5、血清蛋白的分离:血清蛋白各组分pI≤7.5,缓冲液pH=8.6,净电荷为负电荷,向正极泳动。

由于各蛋白质成分的pI不同,所带电荷量q不同,加上分子半径大小r和形状的差别,依V=Eq/6πrη 可知,不同蛋白质成分向正极泳动的速度不同,电泳一定时间就可相互分离(Δd=Δv·t)。

分离后的蛋白质须经显色才能检测鉴定,通常用氨基黑10B 将血清蛋白质显色。

三、实验步骤:1.泡膜洗净手,戴乳胶手套,取薄膜,于毛面距一端1.5 cm 处用铅笔轻画一直线。

小心将膜浮于巴比妥缓冲液上,待下面湿润后再将膜完全浸入,浸泡1小时。

2.仪器准备检查电源,接好电线(不通电),注意正负极。

加巴比妥缓冲液于电泳槽内,调整水平。

3.点样取出泡好的薄膜,用滤纸吸去多余的缓冲液。

毛面向上,于毛面膜的一端画线处点样,注意点样量适当。

待样品渗入膜内后,将点样面翻转朝向下方(以防电泳时薄膜表面蒸发干燥),置于电泳槽的支架上,点样端放在负极。

4.电泳盖上电泳槽盖平衡 5 分钟。

然后检查电源正负极无误后通电,E= 15V/cm,电泳 60分钟后断电。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实验目的】掌握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

在pH值小于其等电点的溶液中,蛋白质为正离子,在电场中向阴极移动;在pH值大于其等电点的溶液中,蛋白质为负离子,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

血清中含有数种蛋白质,它们所具有的可解离基团不同,在同一pH的溶液中,所带净电荷不同,故可利用电泳法将它们分离。

血清中含有清蛋白、α-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等,各种蛋白质由于氨基酸祖坟、立体构象、相对分子质量、等电点及形状不同,在电场中迁移速度不同。

由表可知,血清中5种蛋白质的等电点大部分低于pH值7.0,所以在pH8.6的缓冲液中,它们都电离成负离子,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

表1 人血清中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及相对分子质量蛋白质名称等电点相对分子质量白蛋白 4.88 69000α1-球蛋白 5.06 200000α2-球蛋白 5.06 300000β-球蛋白 5.12 90000~150000γ-球蛋白 6.85~7.50 156000~300000 在一定范围内,蛋白质的含量与结合的染料量成正比,故可将蛋白质区带剪下,分别用0.4mol/L NaOH 溶液浸洗下来,进行比色,测定其相对含量。

也可以将染色后的薄膜直接用光密度计扫描,测定其相对含量。

肾病、弥漫性肝损害、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多发性骨髓瘤、慢性炎症、妊娠等都可以使白蛋白下降。

肾病时α1、α2、β球蛋白升高,γ-球蛋白降低。

肝硬化时α2、β-球蛋白降低,而α1、γ-球蛋白升高。

【实验器材及试剂】器材:醋酸纤维薄膜,人血清或牛血清,烧杯,培养皿,镊子,载玻片,盖玻片,电吹风,电泳槽,直流稳压电泳仪,剪刀,手套,滤纸;试剂:巴比妥-巴比妥钠缓冲液(pH8.6,离子强度0.06mol/L)染色液(可重复使用,使用后回收)漂洗液(100ml每组):95%乙醇45ml,冰乙酸5ml,水50ml透明液(20ml每组):无水乙醇14ml+冰乙酸4ml,混匀【操作方法】1. 薄膜浸泡:将醋酸纤维薄膜在缓冲液中浸透(30min),取出后用滤纸吸去多余缓冲液。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实验报告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实验报告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实验报告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实验报告引言:血清蛋白是人体内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对血清蛋白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本实验旨在利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技术,对血清蛋白进行分离和鉴定,以期获得关于血清蛋白的更深入了解。

实验方法:1. 实验仪器和试剂准备本实验所需仪器包括电泳装置、电源、薄膜电泳槽等。

试剂包括醋酸纤维、缓冲液、血清样品等。

2. 实验步骤(1)制备醋酸纤维薄膜:将醋酸纤维溶液均匀涂布在玻璃板上,待干燥后剥离,得到醋酸纤维薄膜。

(2)制备电泳槽:将醋酸纤维薄膜固定在电泳槽中,保证其平整并与电极接触良好。

(3)样品准备:将待测血清样品离心,取上清液作为实验样品。

(4)电泳操作:将实验样品均匀涂布在醋酸纤维薄膜上,接通电源进行电泳,设定适当的电压和时间。

(5)染色和观察:将电泳结束后的薄膜进行染色处理,然后观察薄膜上蛋白带的分布情况。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我们观察到在醋酸纤维薄膜上形成了多个蛋白带,这些蛋白带代表了血清中不同种类的蛋白质。

通过比较不同样品的蛋白带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发现不同样品中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存在差异。

讨论:1.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技术的优势相比于传统的凝胶电泳技术,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具有以下优势:操作简单、分辨率高、分离效果好、重复性好等。

因此,该技术在血清蛋白分离和鉴定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2. 血清蛋白的研究意义血清蛋白是人体内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血清蛋白的研究,可以了解人体内不同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从而为临床医学、生物医学研究等领域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结论:本实验利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技术成功分离和鉴定了血清蛋白,观察到了不同蛋白质在薄膜上的分布情况。

该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血清蛋白的功能和生理意义提供了基础数据。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有望在血清蛋白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实验结果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实验结果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实验结果一、前言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是一种常见的分离血清蛋白的方法,它能够将复杂的血清样品中的蛋白质分离出来,从而便于进行后续的研究。

本文将详细介绍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实验结果。

二、实验方法1. 样品制备将血清样品加入到离心管中,并进行离心处理,去除其中的颗粒物和红细胞等杂质。

然后取出上清液,进行下一步处理。

2. 薄膜电泳将制备好的样品加入到电泳槽中,并在两端接上电极。

然后通过调节电场强度和时间等参数,使得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在电场作用下向不同方向移动,并最终被分离开来。

3. 银染将分离好的样品进行银染处理,使得其中存在的蛋白质能够被显色。

然后观察显色效果,并对其进行记录和分析。

三、实验结果经过以上实验步骤,我们成功地得到了血清样品中的蛋白质分离结果。

具体结果如下:1. 蛋白质谱图通过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出来的血清蛋白质谱图如下图所示:(图片略)从图中可以看出,我们成功地将血清样品中的蛋白质分离成了不同的条带,并且这些条带在电泳过程中向不同方向移动,最终被分离开来。

2. 蛋白质种类通过对分离出来的蛋白质进行银染处理后,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存在多种不同种类的蛋白质。

具体包括:(1)白蛋白(2)球蛋白(3)免疫球蛋白(4)转铁蛋白等。

3. 调整实验参数对结果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尝试了调整一些实验参数,以观察其对结果的影响。

具体包括:(1)电场强度:当电场强度较大时,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能够更快地向两端移动,并且更容易被分离开来。

但是,如果电场强度过大,也会导致蛋白质的断裂和聚集,从而影响分离效果。

(2)电泳时间:当电泳时间较长时,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能够更充分地被分离开来,并且条带也更加清晰。

但是,如果电泳时间过长,也会导致蛋白质的断裂和聚集,从而影响分离效果。

四、结论通过以上实验结果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是一种有效的血清蛋白质分离方法。

实验4 醋酸纤维薄膜法分离血清蛋白质

实验4 醋酸纤维薄膜法分离血清蛋白质

表 血清中各Biblioteka 白组分的等电点和相对分子量清
三、实验试剂和材料
血清:抗A血清(医用) 巴比妥-巴比妥钠缓冲溶液(pH8.6) 染色液:1%氨基黑10B染料 漂洗液 浸出液 透明液 醋酸纤维薄膜:2×8 cm,厚度120μm 用普通的薄载玻片自制点样器 直流稳压电泳仪,水平电泳槽
事先可在滤纸上练习点样,掌握点样技术,这是获得具有清晰区带 的电泳图谱的重要环节之一。
将点好样的薄膜 (无光泽面朝下)两端紧贴在支架的滤纸桥上(加血清 端靠负极),中部悬空平直。加上槽盖平衡10min,仔细检查电泳装 臵的线路是否正确,然后通电。
Ⅱ.电泳条件
电压90-110V,电流0.4-0.6mA/cm2,通电时间45-60min。泳动距离 约达3.5-4.0cm时即可断电。
将血清样品点样于醋酸纤维膜上,在pH 8.6的缓冲液中 电泳,血清蛋白质均带负电荷移向正极。由于血清中各 蛋白组分等电点不同而致表面净电荷量不等,分子大小 和形状各异,氨基酸组分、立体构象和相对分子量不同, 因而电泳迁移率不同,彼此得以分离。电泳后,CAM 经染色和漂洗,可清晰呈现清蛋白、α1、α2、β、γ—球 蛋白5条区带。 在一定的范围内,蛋白质的含量与结合的染料量呈正比, 故可将各蛋白质区带剪下,分别用0.4 mol/LNaOH溶液浸 洗下来,进行比色,测定其相对含量。
四、实验操作流程
薄膜的准备 电泳槽的准备 点样 电泳 染色与漂洗脱色
Ⅰ.准备和点样:
在浸泡薄膜前应辩清薄膜的正反面,因为浸泡打湿后不易辩别正 反面。 在距膜一端1.5cm用铅笔作好标记,将薄膜漂在缓冲液液面上,迅 速湿润,整条薄膜一致而无白点。然后用竹镊子将薄膜轻轻完全 浸入缓冲液中,待膜完全浸透后使用(约0.5h)。 然后将薄膜制作电桥:将电泳缓冲液倒入电泳槽两边,平衡两边 液面。根据电泳槽的纵向尺寸,剪裁尺寸合适的滤纸条,附着在电 泳槽的支架上,使它的一端与支架的前沿对齐,而另一端浸入电 泳槽的缓冲液内。然后,用缓冲液将滤纸全部润湿并驱除气泡, 使滤纸紧贴在支架上,即为“滤纸桥”。按照同样的方法,在另 一个电极槽的支架上制作相同的“滤纸桥”。它们的作用是联系 醋酸纤维薄膜和两极缓冲液之间的中间“桥梁”。

实验五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牛血清蛋白

实验五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牛血清蛋白

姓名:郭沈杰年级专业:2012级生物科学同组者:蔡萍萍学号:12050011012实验五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牛血清蛋白一、实验目的掌握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

当PH>PI时,蛋白质为负离子,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当PH<PI 时,蛋白质为正离子,在电场中向阴极移动。

血清中含有数种蛋白质,它们所具有的可解离集团不同,在同一PH值时,因所带电荷不同,而在电场中的移动速度也不相同,故可用电泳法将其分离。

本试验以牛血清为材料,醋酸纤维薄膜为支持物,通过点样、电泳、染色、脱色从而得到血清中蛋白质的分离图谱,再进行观察和定量分析。

血清中含白蛋白、α-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等。

其等电点低于pH7.0,在缓冲液中(pH8.6)中,电离成负离子,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

三、实验仪器1、牛血清2、醋酸纤维薄膜3、镊子4、电泳仪5、电泳槽6、盖玻片四、实验试剂1、巴比妥—巴比妥钠缓冲液(离子强度,PH8.6):称取巴比妥1.66g和巴比妥钠12.76g,溶于蒸馏水并稀释至1000ml。

用pH计较正后使用。

2、染色液:氨基黑10B0.5g,甲醇50ml,冰乙酸10ml,蒸馏水40ml混匀即可。

3、漂洗液:95%乙醇45ml,冰乙酸5ml和蒸馏水50ml混匀即可。

五、实验步骤1、准备:用镊子取薄膜一条,浸入缓冲液中,完全浸透后(大约3-5分钟),用镊子取出,将无光泽的一面向上,平放在干净滤纸上,将滤纸对折,吸取多余的缓冲液(注意不要吸的太干)。

2、点样:取盖玻片一块,用玻璃棒将血清均匀的涂在盖玻片的一端面上,直直的在薄膜一端1/3处点样。

3、电泳:将薄膜平贴于放在电泳槽上并已浸透缓冲液的滤纸上,无光泽面要向下放置,点样端放在阴极,进行电泳。

电泳条件:电压90-110V,电流0.4-0.6A,通电60分钟。

4、染色:电泳完毕,将薄膜浸入染色液(回收)中10分钟,进行染色。

实验三,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质

实验三,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质

实验3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质一、实验目的学习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的原理及操作。

测定人血清中各种蛋白质相对百分含量。

二、基本原理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

在pH小于其等电点的溶液中,蛋白质为正离子,在电场中向阴极移动;在pH大于其等电点的溶液中,蛋白质为负离子,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

血清中含有数种蛋白质,分别为白蛋白,α1球蛋白,α2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它们所具有的可解离基不同,在同一pH的溶液中,所带净电荷不同,因此在电场中移动速度不同,故可利用电泳法将它们分离。

醋酸纤维(二乙酸纤维素)薄膜具有匀一的泡沫状结构 (厚约120 µm),渗透性强,对分子移动无阻力,用它作区带电泳的支持物,具有用样量少,分离清晰,无吸附作用,应用范围广和快速简便等优点。

目前已广泛用于血清蛋白、脂蛋白、血红蛋白、糖蛋白、酶的分离和免疫电泳等方面。

三、试剂与器材1.巴比妥—巴比妥钠缓冲液(pH 8.6,0.075 mol/L):称取巴比妥钠(A.R)15.4g和巴比妥(A.R.)2.76g,溶于蒸馏水,稀释至1000mL。

用酸度计校测后使用。

2.染色液:氨基黑10B 0.2g、甲醇(A.R)20mL、冰乙酸(A.R.)4mL,加蒸馏水16mL,混匀即可。

3. 漂洗液:乙醇(A.R)90mL、冰乙酸(A.R)10 mL,加蒸馏水100mL,混匀即可。

(现配现用)4.透明液:冰乙酸(A.R)10mL、无水乙醇30mL(1:3),混匀即得。

(现配现用)5.人血清(新鲜、无溶血现象)。

6.器材:醋酸纤维薄膜(12×8cm,2×8cm);厚度120μm;培养皿直径Ф10cm(×8);点样器(或载玻片);直尺;铅笔;竹镊子;玻璃棒;烧杯50ml(×2),200ml (×1);试管1.5×15cm(×8);吸管5mL(×1);水浴锅;电泳槽;直流稳压电泳仪;分光光度计;剪刀。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实验报告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实验报告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实验报告实验室报告
题目: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分离血清蛋白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使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技术分离血清蛋白,并分析其分离效果。

二、实验原理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技术是一种利用薄膜作为电泳载体,在交流电场中将带电微粒体分离的方法。

其分离原理在于不同电动力学直径的带电微粒体在局部电场中受到的电离流和离子机动力学的影响不同,导致粒径较小的微粒体在电场中移动的速度较快,粒径较大的微粒体则移动较慢,从而实现了分离。

三、实验步骤
1.将5μL血清样品加入凝胶载体中。

2.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仪中进行样品电泳分离,设置电场参数:电压300 V,电泳时间30分钟。

3.将分离后的血清蛋白样品涂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上进行电泳定
量和分析。

四、实验结果
通过电泳定量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血清蛋白的分离效果。


们发现,血清蛋白样品在30分钟内可以被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技术
有效地分离,分离效果良好,明显区分了不同种类的蛋白。

五、结论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血清蛋白分离方法。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到了良好的分离效果和明确的蛋白种类区分。

这种技术具有高分离效率、高通量、简单易行等特点,可以
在临床医学、药物研发、生命科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此外,在使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技术分离血清蛋白时,需要注意控制一定的电场参数,以确保实验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
【实验目的】
掌握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原理】
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

在pH值小于其等电点的溶液中,蛋白质为正离子,在电场中向阴极移动;在pH值大于其等电点的溶液中,蛋白质为负离子,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

血清中含有数种蛋白质,它们所具有的可解离基团不同,在同一pH的溶液中,所带净电荷不同,故可利用电泳法将它们分离。

血清中含有清蛋白、α-球蛋白、β-球蛋白、γ-球蛋白等,各种蛋白质由于氨基酸祖坟、立体构象、相对分子质量、等电点及形状不同,在电场中迁移速度不同。

由表可知,血清中5种蛋白质的等电点大部分低于pH值7.0,所以在pH8.6的缓冲液中,它们都电离成负离子,在电场中向阳极移动。

表1 人血清中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及相对分子质量
蛋白质名称等电点相对分子质量
白蛋白 4.88 69000
α1-球蛋白 5.06 200000
α2-球蛋白 5.06 300000
β-球蛋白 5.12 90000~150000
γ-球蛋白 6.85~7.50 156000~300000 在一定范围内,蛋白质的含量与结合的染料量成正比,故可将蛋白质区带剪下,分别用0.4mol/L NaOH 溶液浸洗下来,进行比色,测定其相对含量。

也可以将染色后的薄膜直接用光密度计扫描,测定其相对含量。

肾病、弥漫性肝损害、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多发性骨髓瘤、慢性炎症、妊娠等都可以使白蛋白下降。

肾病时α1、α2、β球蛋白升高,γ-球蛋白降低。

肝硬化时α2、β-球蛋白降低,而α1、γ-球蛋白升高。

【实验器材及试剂】
器材:醋酸纤维薄膜,人血清或牛血清,烧杯,培养皿,镊子,载玻片,盖玻片,电吹风,电泳槽,直流稳压电泳仪,剪刀,手套,滤纸;
试剂:巴比妥-巴比妥钠缓冲液(pH8.6,离子强度0.06mol/L)
染色液(可重复使用,使用后回收)
漂洗液(100ml每组):95%乙醇45ml,冰乙酸5ml,水50ml
透明液(20ml每组):无水乙醇14ml+冰乙酸4ml,混匀
【操作方法】
1. 薄膜浸泡:将醋酸纤维薄膜在缓冲液中浸透(30min),取出后用滤纸吸去多余缓冲液。

2. 调整电泳槽水平,加电极液,搭建滤纸桥。

3. 点样:用盖玻片蘸取少许血清,然后将其与距离薄膜一端1.5~2㎝处接触。

血清投入后移去载玻片,将薄膜平贴于已放在电泳槽上并已浸透缓冲液的电桥上,点样端为阴极。

4. 电泳:先平衡10min,后90V预电泳10min,再调电压110V,电泳50min~1h左右,结束。

(点样带不要接触滤纸条)
5. 染色:电泳完毕,将薄膜浸于染色液中5~10min。

6. 漂洗:取出薄膜,用漂洗液漂至背景无色(约4~5次)。

7. 透明:将薄膜平贴于干净的玻璃器皿壁上,用配制好的透明液滴在薄膜上,薄膜逐渐透明,待其完全透明后,用吹风机将薄膜吹干,然后小心将透明条带揭下。

【实验结果】
电泳结果:
【注意事项】
1. 取出薄膜吸取上面多余的缓冲液溶液时,注意不要长时间放置于滤纸上,防止渗于薄膜内的缓冲液被洗出来,而导致电泳时蛋白质不能完全分开,影响最后结果。

2. 在往电解槽中加入电极液时要注意电极液高度不能超过红色划线,且电极槽液面要保持一致,同时要漫过电桥,否则无法形成回路,不能进行电泳。

3. 连接电泳仪线路时要注意正负极,用前检查电泳仪是否可用,在打开电源之前一定要把电压旋钮调至零,否则一打开电源,瞬间电压过高会烧坏仪器。

4. 在把薄膜放到电桥上时,要注意点样区不能接触到电桥上的滤纸,且点样区放在阴极端,还有,薄膜必须要拉直,中间部分不能与电泳槽接触。

5. 撕条带必须在完全干燥后,判断是否干燥的方法为用手触摸一下薄膜,要是感觉不粘手,则说明可以揭下,否则不能揭;在干燥时要注意也不能过度,过度则不易揭下。

【思考与讨论】
本次实验得到的电泳带从效果来看不是太好,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1.有些电泳带参差不齐;
2.个别电泳带的两条带之间界限不明显;
分析可能导致实验失败或误差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将薄膜表面吸干时吸的太干或吸的不完全。

因为点样时应将膜片表面多余的缓冲液用滤纸吸去,以免
缓冲液太多引起样品扩散。

但也不能吸得太干,太干则样品不易进入薄膜的网孔内,而造成电泳起始点参差不齐,影响分离效果。

吸水量以不干不湿为宜;
2.用镊子取薄膜并吸干、点样的过程中,薄膜可能受到了异物污染;
3.缓冲液选择浓度不合适。

因为缓冲液浓度过低,则区带泳动速度快,并由于扩散变宽;缓冲液浓度过
高,则区带泳动速度慢,区带分布过于集中不易分辨;
4.电流强度控制的不好,因为电流强度高,尤其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可引起蛋白质变性或由于热效应
引起缓冲液中水分蒸发,使缓冲液浓度增加,造成膜片干涸。

电流过低,则样品泳动速度慢且易扩散;
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法分离血清蛋白的试验中,如果区带的分离效果不好,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
1.电泳时间不足
2.薄膜在染色或漂洗时重叠紧密且时间很长
3.薄膜在缓冲液中浸泡的时间不足
4.点样时薄膜上是否存在多余的水分
实验过程中哪些操作会影响到实验条带的完整性,应该如何改正?
1.点样没有点好,盖玻片要直直的压在薄膜上,否则血清不均匀,影响电泳条带形状;
2.血清不宜过多,若过多则条带过宽,分离不完全;
3.也不易过少,过少则条带分离不完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