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的典故

退避三舍的典故
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略加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主持朝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
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语文知识点】退避三舍的故事及成语意思

【语文知识点】退避三舍的故事及成语意思
退避三舍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接下来分享退避三舍
的故事及成语意思。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笑笑回答道:
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
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
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
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退避三舍: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
用法: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委曲求全、避君三舍、远而避之、望而生畏、退徙三舍、
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长驱直入、争权夺利、挺身而出。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成语故事退避三舍

成语故事退避三舍范文一: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个关于成语“退避三舍”的故事。
据说在很久以前,有两个国家之间一直存在着很长时间的战争和纷争。
有一天,双方都派出了他们最强的武将来进行一场决斗,以决定两国之间的胜负。
一开始,两个武将都采取了以攻为守的策略,并没有出手。
但很快,其中一方开始主动进攻。
他的出手非常狠,几乎让对方直接失败。
而第二位武将也迅速做出了反应,很快远离了对手,后退了三步。
第一位武将并没有停下来,他之前的攻击让他陷入了疯狂的状态,继续发动攻击。
但第二位武将依旧保持冷静,持续向后退避三舍。
很快,第一位武将失误,直接跌倒在地上,因此战斗也就结束了。
从此以后,这场战斗被称为“退避三舍”,而这也成为了一种智慧和策略的示范。
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通过这个成语来教导我们不要一味的进攻,保持冷静,时时刻刻准备好回避,才能真正取得胜利。
以上就是我的关于成语故事“退避三舍”的分享,希望大家可以受到启示。
关键要点:1. 成语故事本身的情节和发生的背景需要描述清楚。
2. 利用故事来阐述成语的含义,比较通俗易懂的方式是分享故事中的角色所表现的智慧和策略的案例。
用词分析:1. 应当使用比较通俗易懂的生活用语,尽量避免使用过于正式或偏书面的语句。
2. 可以适当使用形象且生动的形容词来形容故事中发生的情节和角色表现出的情感。
范文二:同学们好,我们今天来讲一下关于成语“退避三舍”的故事。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彭泽的人,他是一位非常有才华和决心的人。
有一天,他在某些领域走到了尽头,决定要去另一个地方开辟新的天地。
但是,在他到达目的地时很快遭受了失败和打击。
这时,他想起了自己曾经的小学老师教他的一句话:“三思而后行”。
他决定先退避一段时间,想清楚自己是否还要继续前进。
经过深思熟虑后,彭泽决定再次开始自己的旅程。
此时,他已经想清楚了要去哪里,该怎么做,胜利也就在不远的将来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所面对的困难不是因为我们的方向错了,而是我们没有考虑清楚这条路到底是否适合自己。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素材:退避三舍_500字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素材:退避三舍_500字三国时期,曹操和刘备争夺天下,曹操兵强马壮,刘备势单力薄。
为了避免正面交锋,刘备决定暂时退避三舍,躲避曹操的进攻。
刘备派出军师诸葛亮去找周瑜商量对策。
周瑜深知刘备不是曹操的对手,劝诸葛亮说:“曹操兵强马壮,如今战局不利于我方,还是先退避三舍,暂避锋芒,等待时机再做打算。
”诸葛亮思虑良久后觉得周瑜的计策很有道理,便回去向刘备禀报这一计策。
刘备初时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决定听从军师们的建议,先行退避三舍。
刘备精心布置了一个智谋,他故意逃往当地一座偏僻的山中,装作丢失了自己的论语,并打探到曹操派遣的大将于禁前往追击。
于禁得到埋伏的消息后,急忙带兵去追击,一路疾驰。
当于禁率兵赶到山中时,发现刘备已经抢先拿到了地利,布下埋伏,于禁大惊,立即返回报告曹操。
曹操得知消息后,笑骂于禁不长眼,没料到一个小小的刘备竟然连于禁都能打得落荒而逃。
曹操一方面是对于禁不满,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刘备的智谋,尽管刘备实力不如自己,但他的智慧和谋略却非同一般。
曹操对刘备的这次退避三舍之举也非常佩服。
刘备的这一计策不但避开了曹操的锋芒,还给曹操造成了一次失误和困扰。
曹操因此对刘备更加警惕和尊敬。
后来,刘备又借助孙权的力量,联合东吴,共同抵抗曹操的进攻,最终在赤壁之战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刘备也因此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源自于刘备的这次退避之举,意指遇到强敌时,暂时避开对方的锋芒,寻求有利的时机和条件,以待战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强敌时,我们不妨暂时避让一下,等待时机再行动,这样或许能够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退避三舍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成语故事
成语退避三舍是什么意思呢?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源于重耳在当上晋文公之前遭追杀,逃到楚国受到楚王礼遇,于是答应楚晋交战必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
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退避三舍意思和典故

退避三舍意思和典故退避三舍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意思是在遇到困难或危险时,暂时退却,回避一段距离,以求保全自身或寻找解决问题的更好方式。
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战国时期。
这个典故的起源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著名将领项羽。
当时,项羽率领楚军与秦军进行激烈的战斗。
在鸿门宴之后,楚军陷入了秦军的围困之中,形势十分危急。
项羽经过仔细观察,发现秦军的阵型非常严密,很难攻破。
他决定采取退避三舍的策略,暂时撤退并选择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进行休整。
在退避的过程中,项羽尝试了多种策略,包括火攻、埋伏等。
最终,他在巨鹿之战中成功地击败了秦军,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这个典故因此成为了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的来源。
退避三舍的意义在于,它提醒人们在面对困难或危险时要保持冷静,不要盲目冲动或贸然行动。
有时候,暂时的退避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问题,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退避三舍也是智慧和谋略的体现,它强调了在战略上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退避三舍的应用不仅局限于军事领域,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
比如,在面对工作上的挑战或困境时,我们可以选择放慢脚步,暂时回避一下,调整自己的思路和策略。
这样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问题,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
退避三舍还可以用来形容一种处事的态度。
在与他人相处时,我们也应该学会退避三舍,尊重对方的意见和空间,避免冲突和纷争。
退避三舍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相互理解和合作。
在实际操作中,退避三舍也需要注意度的把握。
过度的退避可能导致机会的失去,错失良机。
因此,在退避的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警惕,时刻准备着重新进攻,以便抓住适合的时机。
总的来说,退避三舍是一种智慧和策略,是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的一种应对方式。
它强调了冷静和灵活的思维,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各个领域,退避三舍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智慧。
退避三舍四字成语故事

退避三舍四字成语故事简介退避三舍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使用。
它的意思是遇到困难或冲突时,及时采取退让的态度,以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利益。
这个成语来自于古代战争时期的兵法,有着深刻的哲理和教育意义。
下面将通过故事来解释这个成语的含义。
故事:春秋时期的田文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是晋襄公,而晋国的一位官员叫田文,他聪明而富有才华,深受晋襄公的赏识。
一天,晋国和齐国因为领土问题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双方都派遣大军进行备战。
晋襄公需要一位傲视群雄、有力的将领来指挥晋军。
于是,他决定选择田文作为指挥官。
田文当时非常年轻,而且没有实战经验。
他被晋襄公的任命吓了一大跳,毕竟这次战争关系到晋国的安危。
看着晋军士兵们准备出征,田文感到压力很大。
田文并不是一个傲慢自大的人,他知道自己的不足,于是他找到了晋襄公,诚恳地说道:“国君,我虽然荣幸得到您的委任,但我并没有实战经验。
我担心指挥不当,给晋国带来损失。
”晋襄公听了田文的话,没有生气或责备他的意思,而是微笑着说道:“田文,你年轻有为,才华出众,这次战争需要人才来指挥,我深信你能胜任。
但是,你的担心也是正常的。
在战争之前,你可以退避三舍,多向老将军请教,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战略。
只要你紧密团结士兵们,充分利用你的才华,我相信你会带领晋军取得胜利。
”田文听完晋襄公的话,感到既欣慰又鼓舞。
他决定按照晋襄公的建议去做。
为了更好地学习,田文找到了晋国的老将军石碏。
石碏经历过无数次的战争,对兵法和战略有着深刻的理解。
田文虚心地向石碏请教,并且学习他的经验和智慧。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田文们不断地研究兵法书籍,模拟战争情境,并和士兵们进行密切的沟通。
田文从老将军那里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战略,也深入了解了晋军的情况。
他重新设定了战略和计划。
最终,晋国的军队凭借田文的睿智和谋略,顺利地击败了齐国的军队,取得了胜利。
晋国在这次战争中损失较小,获得了更多的领土。
总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退避三舍是一种明智的行为。
2016成语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精选

成语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
2016成语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精选
退避三舍指的是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
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
重耳略加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
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
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主持朝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退避三舍
【成语】:退避三舍
愤世嫉俗愤:憎恶,痛恨;嫉:仇恨,痛恨;世、俗:当时的社会状况。
有正义感的人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俗表示愤恨、憎恶。
【拼音】:tuìbìsān shè
【解释】: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
主动退让九十里。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
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
辟君三舍。
”
伐纣的时机已经成熟,周武王率大军渡过黄河后,直逼商都朝歌。
这时,为鼓舞士气,姜尚设下祭坛,举行阅兵式,召开誓师大会,作战
前的最后动员,武王对全军将士发表誓言,名曰《泰誓》,他说,商纣
王作恶多端,就像串钱的绳子一样,其罪恶已串到头了,老天爷已命令
我杀死他。
接着又列举了商纣的种种罪行,号召大家同仇敌忾,齐心协力,为民除害。
瓜田李下经过瓜田,不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
树下面,不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
比喻容易引起嫌
疑的地方。
【举例造句】:我说姊姊不过,只得退避三舍了。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二回
【举例造句】:王氏今降心纳贡,愿修旧好,明公乃欲穷兵黩武,残灭同盟,天下其谓公何?★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
【拼音代码】:tbss
古代季札第一次出使北方,见到徐君结为好友。
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口头虽没言明。
季札心里明白这事,为了便于执行公务,就没有送给徐君。
季札公务完毕路过徐地,见徐君已经去世,就到他的坟墓旁把宝剑挂在树上而离开。
【近义词】:委曲求全
【反义词】:针锋相对、锋芒毕露
【灯谜】:一再让住房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退让
【英文】:retreat to avoid a conflict
【成语故事】: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
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
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
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
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
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
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
或主动让步。
学识指的是人的知识和学问,每个人的学识都不同,这是一篇关于
学识的成语大全,供您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个穿着整齐和一个衣着破烂的人相向走去,地上一锭金子,两同
时看到了金子,随即争抢了起来,互不相让,衣着整齐的人说:“这金
子是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