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揭竿而起

合集下载

揭竿而起的典故

揭竿而起的典故

揭竿而起的典故
揭竿而起典故:
这个成语来源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兼并战争。

有一年,楚国的大夫伍子胥为了楚国的安危,向楚平王建议,把太子建送到宋国去当人质。

等宋国同意后,再请齐国出兵讨伐楚国。

楚平王听后,非常高兴,决定派太子建和公子申去宋国。

太子建和公子申到了宋国后,通过宋国的大夫向成公请求,与齐国签订了盟约。

但楚平王听后,心生猜忌,又派人去宋国把太子建抓了回来,并让太子的儿子公子胜当太子建的替身。

后来,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所杀,伍子胥为了复仇,就找到了公子胜,向他讲述了楚平王的暴行和自己的一番苦心。

公子胜听后非常感激,决定要报答伍子胥。

于是,伍子胥就把所有的仇恨都寄托在了公子胜身上,决心要辅佐他当上楚国的国君。

在这个时期,人民对楚平王的不满情绪已经非常高涨,于是,伍子胥便借机组织起了一支起义军,准备为推翻楚平王的统治而奋斗。

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让人做了两面大旗,上面写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并把起义军武装起来,准备投入战斗。

不久后,公子胜在伍子胥的辅佐下,终于当上了楚国的国君,即楚昭王。

伍子胥为了复仇而揭竿而起的行动,给了人民一个启示:只有揭竿而起,才能争取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总之,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意在鼓舞人们勇敢地站起来反抗压迫和剥削,为自己的权利和自由而斗争。

战争故事梗概1: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战争故事梗概1: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战争故事梗概1: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战争故事梗概1:陈胜吴广揭竿而起赵高、二世准备安葬秦始皇,从各地征调几十万囚犯、奴隶和民夫修理秦始皇在世时已在骊(lí)山下开辟的坟地,把铜化了灌下去铸成地基,上面修盖石室、墓道和墓穴,挖出江河大海的样子,灌上水银,还有别的花样说也说不完。

大坟里埋着无数的珍珠、玉石、黄金和不少宫女。

为防盗坟,墓穴里安了好些杀人机关,完工后把所有做坟的工匠全都封死在墓道里。

二世胡亥葬了他父亲以后,怕篡夺皇位的事泄露,屠杀了全部十多个哥哥、十来个公主,杀光难对付的大臣,下令建造秦始皇在世时就开始造的阿房(ēpáng)宫。

那时,中原的人口不过两千万,被征发去造大坟、修阿房宫、筑长城、守岭南的差不多就有二百万人。

北方的地区很大,除了驻扎军队还得押送大批贫苦农民去防守。

公元前209年七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了两名军官,押着强征来的九百名贫民壮丁,动身到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去。

有一个叫陈胜、一个叫吴广的贫苦农民也在里头。

陈胜年轻时,跟别的雇农一块儿给地主耕地。

一天,大伙儿在地头上休息,陈胜对大家说:“咱们将来富贵了,大伙儿可别忘了老朋友!”大伙儿笑着说:“你给人家扛活耕地,哪儿来的富贵?”陈胜说:“唉!你们怎么知道有志向的人呢!”现在军官督促这一批壮丁往北赶路。

他们到了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正赶上下大雨,没法走,但误了日期,就得杀头。

陈胜偷偷地跟吴广说:“这儿离渔阳还有几千里地。

就算雨马上就停,怎么也赶不上日期,这不是白白地去送死吗?咱去也是死,起来造反失败了也是死,一样的死,还不如借着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起来造反。

”吴广也情愿跟着陈胜一块儿干。

第二天,陈胜替伙夫去买鱼,伙夫剖鱼从鱼的肚子里剖出了一块绸子,上面有“陈胜王”三个字。

大伙儿仨(sā)一群儿,俩一伙儿地咬着耳朵聊着。

半夜里,大伙儿听到野外有狐狸叫:“大楚兴,陈胜王!”那是吴广在荒郊破祠堂里,学着狐狸叫的。

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8篇

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8篇

战争的成语故事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8篇【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

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

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

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

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

荀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

如今将军不顾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州。

最后,一定是弄得州尽失,徐州未取。

”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

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

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

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

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

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

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

“揭竿而起”这一成语源于哪个历史事件

“揭竿而起”这一成语源于哪个历史事件

“揭竿而起”这一成语源于哪个历史事件“揭竿而起”这一成语源于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当时,秦朝实行严苛的法令和繁重的赋税徭役,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公元前 209 年,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了两个军官,押着九百名民夫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去防守。

这批民夫在两名军官的押送下,日夜兼程赶往渔阳。

当他们走到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寺坡乡)时,遇到了连天大雨,道路被洪水阻断,无法按期到达目的地。

按照秦朝的律法,误了期限,所有人都要被处死。

在这种绝境下,陈胜和吴广商议,既然横竖都是死,不如起来反抗,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陈胜说:“天下人受秦朝的苦已经很久了。

我听说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的小儿子,本不该他继位,应当继位的是公子扶苏。

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秦始皇,被派到外地去带兵。

现在有人听说扶苏没有罪,二世皇帝却杀了他。

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

项燕是楚国的大将,多次立功,爱护士兵,楚国人都很爱戴他。

有人认为他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走了。

现在如果我们冒用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百姓起来反抗秦朝,应该会有很多人响应。

”吴广认为陈胜说得有道理。

为了让大家信服,他们先在一块绸布上用朱砂写了“陈胜王”三个字,然后把绸布塞进别人用网捕来的鱼肚子里。

戍卒买鱼回来煮着吃,发现了鱼肚子里的帛书,感到十分惊奇。

吴广又趁夜在附近的神庙里,点起篝火,学着狐狸的声音喊道:“大楚兴,陈胜王。

”戍卒们更加惊恐不安。

陈胜、吴广见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杀死了两个押送的军官,召集众人说:“我们在这里遇上了大雨,误了期限,按律法都要被处死。

即使不被杀头,去戍守边疆,十个人中也有六七个会死。

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众人纷纷响应,他们打出了“大楚”的旗号,以木棍、竹竿为武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为后来项羽、刘邦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础。

初一历史成语故事

初一历史成语故事

初一历史成语故事初一历史成语故事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初一历史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揭竿而起【释义】揭:举;竿:竹竿,指旗帜。

揭竿为旗,奋起反抗。

泛指人民起义。

【语出】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人物】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今河南省方城县东孟洼村人)、吴广(今河南太康人)一块儿干。

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嬴姓,名胡亥,也称二世皇帝,秦始皇第十八子),替楚将项燕(项羽的祖父)报仇。

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蕲县镇小刘村)占领了。

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2、一字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

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

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

他们把见解和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

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黄金一斤)”。

3、一字之师【释义】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语出】《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

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

’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

齐己不觉下拜。

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揭竿而起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揭竿而起

关于战争的成语故事: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

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

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

他俩原来并不理解,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

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

不过,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

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

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

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

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

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

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

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

多泛指人民起义。

揭竿而起成语故事

揭竿而起成语故事

揭竿而起成语故事
摘要:
1.揭竿而起的来源
2.揭竿而起的含义
3.揭竿而起的历史背景
4.揭竿而起的故事情节
5.揭竿而起的现实意义
正文: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战国时期的陈胜吴广起义。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人民起义,反抗压迫。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揭竿而起的故事。

公元前209 年,陈胜、吴广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

途中,他们遇到了大雨,道路被冲坏,无法按时到达目的地。

按照秦朝的法律,误期者要被处斩。

陈胜、吴广于是揭竿而起,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的背景是秦朝的暴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严酷的法律,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陈胜、吴广的起义,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很快队伍就壮大起来。

揭竿而起的故事情节简单,但意义深远。

它告诉我们,在压迫面前,人民会团结起来反抗。

这也是揭竿而起这个成语的现实意义所在。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公平的事情,我们要有勇气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总的来说,揭竿而起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

有关陈胜吴广起义的成语

有关陈胜吴广起义的成语

有关陈胜吴广起义的成语
陈胜吴广起义成语如下:
1、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源于陈胜、吴广起义时,他们在大泽乡手持木棍、农具起义,寓意起义的突然爆发和民众的反抗情绪。

现用来形容人民反抗压迫,奋起反抗的行动。

2、狐鸣篝火:这是陈胜、吴广为了迷惑众人,利用狐狸的叫声假扮神灵,并在夜里用篝火引起大家的注意,以此来发动起义。

这个成语现用来形容借助某种假象或谎言欺骗他人。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是陈胜在动员起义时说的一句话,意思是王侯将相并不是天生的,我们也可以起义争夺天下。

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对自己或他人能力或地位的自信或不满。

4、置之死地而后生:陈胜、吴广在起义前将队伍置于必死之地,让大家感到生存无望,从而激发出更大的反抗力量。

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在绝境中求生存,以激发自己的潜能。

5、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这个成语形容起义军在短时间内聚集起来,手持木棍、农具等简单的武器,揭竿而起。

现用来形容临时拼凑队伍,缺乏组织和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揭竿而起
【成语】:揭竿而起
【拼音】:jiē gān ér qǐ
【解释】:揭:高举;竿:竹竿,代旗帜。

砍了树干当武器,举
起竹竿当旗帜,实行反抗。

指人民起义。

【出处】: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举例造句】:一时各路人马,揭竿而起,不分昼夜,兼水路纷
纷入鄂。

★白先勇《梁父吟》
【近义词】:逼上梁山
【反义词】:忍辱偷生
【歇后语】:陈胜扯旗
【灯谜】:跳高;等到鱼儿上钩时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造反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
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
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

这两
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
其余的壮丁。

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

他俩原来并不理解,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
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

因为按照秦王
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

不过,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
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

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
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

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

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
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
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
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

这几
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

大伙砍伐
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
替楚将项燕报仇。

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
占领了。

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
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
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

多泛指人民起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