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区别

合集下载

语文教案:古代诗词与现代诗歌的比较

语文教案:古代诗词与现代诗歌的比较

语文教案:古代诗词与现代诗歌的比较一、古代诗词与现代诗歌的背景与发展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一直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念。

而现代诗歌则是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并在20世纪开始迅速发展起来。

比较古代诗词与现代诗歌,不仅可以揭示二者之间的异同,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两种文学形式。

二、形式结构方面的差异古代诗词通常有严格的形式结构要求,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

这些形式要求使得古代诗词在字数、押韵、节奏等方面都更加规范和受限。

而现代诗歌则更加自由,没有严格的形式要求。

现代诗歌的结构更加多样化,可以是自由诗、韵律诗、散文诗等形式。

这种自由度使得现代诗歌更加能够充分表达诗人的个人感受和思想。

三、语言风格与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古代诗词注重意境的营造与审美的表达,借助诗歌的语言来描绘景物、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

其语言风格常常凝练优美,富有比喻和修辞手法。

现代诗歌则注重个人感受和内心体验的表达,更加直接、自由,常常使用现代的语言和写作手法。

现代诗歌更加关注诗人自身,追求与读者直接的情感共鸣。

四、主题内容的差异古代诗词的主题内容以山水、爱情、友谊、思乡、政治抒发等为主,其中很多古代诗歌通过描绘自然和宣扬儒家思想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现代诗歌的主题内容更加广泛,涉及社会现象、人际关系、个人抒发等更多领域。

现代诗歌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直面当下的社会问题,更加关注责任和参与。

五、审美追求的差异古代诗词的审美追求主要体现在对自然、儒家伦理、高尚情操的追求上。

古代诗人通过对诗歌的修辞、对天地人伦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情怀和情感。

而现代诗歌的审美追求更加多样化,不同诗人有不同的审美理念和表达方式,常常追求个性化、独立性和现实意义。

六、课堂教学中的比较与应用在语文教学中,比较古代诗词与现代诗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

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古代诗词和现代诗歌的形式、语言、主题和审美追求等方面的差异,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脉络和内涵。

中国古代诗词与现代诗歌的对比

中国古代诗词与现代诗歌的对比

中国古代诗词与现代诗歌的对比中国诗歌源远流长,包括古代诗词和现代诗歌。

这两者在形式、内容和意义上存在着许多共性和差异。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诗词和现代诗歌进行对比,以便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特点和发展。

一、形式对比古代诗词以五言、七言为主,句子结构简洁明了,押韵规律明确,意境深远。

古人追求言简意赅,用尽最少的词汇表达最丰富的意义。

例如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登高》中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样的句子不仅抓住了景象,还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现代诗歌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不拘泥于特定的格律和押韵规则。

现代诗人着重表达内心情感和思想感悟,借助自由的形式和鲜明的形象塑造,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束缚。

例如现代著名诗人北岛的《波光摇曳处》中写到:“午后的阳光透过水面的丝网,投向我的脸上。

我躺在沙滩上,无所事事,连前方飘荡而过的白帆,我也不去看一眼。

”这样的自由表达展示了现代诗歌的个性与独特之处。

二、内容对比古代诗词注重自然描写和人文情感,常以山水和花鸟为题材,表达了中国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同时,古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也有深切的思考。

例如其一、《静夜思》中写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简短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现代诗歌的题材更加广泛多样,涵盖了社会、人际关系、爱情、哲学思考等各个方面。

现代诗歌具有更多的现实意义和关注当下社会现象的特点。

例如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中写到:“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这样的诗句很好地表达了现代人对乡愁的深刻理解。

三、意义对比古代诗词强调超越个人情感的大智慧和哲学思考,饱含着儒家的价值观和道家的哲学思想。

古人在追求个人情感的同时,也注重探索宇宙、人生和道义的意义。

古代诗词有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对古代社会、人类情感和时代精神的记录。

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异同

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异同

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异同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作为两个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在体裁、题材、语言风格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异同。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逐一比较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异同点。

一、体裁古代诗歌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为主要形式,通过平仄押韵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

而现代诗歌则更加开放,不受定型的限制,常见的体裁包括自由诗、散文诗、长诗等,形式多样化,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二、题材古代诗歌的题材主要集中在表达个人感情和描绘自然景物上,如爱情、离别、山水等。

这些题材往往通过抒发诗人自身的情感来表达,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而现代诗歌的题材更加广泛,除了个人情感之外,还包括社会现象、人生哲理、历史事件等。

现代诗人更加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和抒发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三、语言风格古代诗歌注重于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加注重于表达情感和意境的营造。

在诗歌中常常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而现代诗歌的语言更加简洁明了,更注重于言简意赅、意境表达的直接而深刻。

现代诗歌语言的简练性与紧凑性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信息化的特点。

四、写作方式古代诗歌往往采用意象委婉、留白的手法,给人一种余韵悠长的感觉。

诗中的意象经常通过对自然界的描述和对物象的比喻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而现代诗歌则更注重于思维的跳跃和文字的符号性。

现代诗歌通常通过对现实细节的深入观察,以及对不同事物之间的联想和思考,来达到表达主题的目的。

综上所述,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在体裁、题材、语言风格和写作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异同。

古代诗歌以固定的体裁和题材为基础,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意境的营造。

而现代诗歌更加自由灵活,体裁多样化,题材广泛,语言风格简练。

然而,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都能够通过诗歌这一载体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产生共鸣和思考。

现代诗和古代诗比较

现代诗和古代诗比较

现代诗和古代诗比较现代诗歌和古代诗歌都是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学艺术的一部分,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一)从音韵上看古诗词可入曲,现代诗可入剧。

古诗词言简意赅,讲究韵律,读来朗朗上口,就如一段流畅的音乐,可以翩翩起舞。

如果给其谱上古乐,用琴、筝等古乐器演奏,点上一盘檀香,泡上一杯清茶,手中置一闲书,悠悠地读,悠悠地听,真可谓意境高远、古朴风雅。

且古诗词虽有艰涩之字,但通篇却能一看就懂,多读几次,似有所悟。

现代诗语言浅白,是我们所熟悉的白话文,也不怎么讲究韵律和结构。

正因为限制少了,一些诗人惟恐别人说其浅薄,就在文字、结构上大辟蹊径,故意折腾得弯曲冗长,朦胧婉转,晦涩难懂。

少有现代诗可以入曲的,但可以将一大堆文字编成剧本。

现代诗的朗诵也很有意思,朗诵者需要不断地摇头晃脑,在个别字句上加重、拖长或飘忽,来体现诗歌的意境。

这种依赖朗诵者的技巧来营造的诗味,犹如一部有趣的话剧,早已将诗歌娱乐化。

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二)从意象上看古诗词是“画”,现代诗是“话”。

古诗词文字简洁、饱满,重在以意象来表现诗歌的内涵,通篇写景,情在景内。

优美的古诗词是一幅画,文字犹如画笔,为我们徐徐呈现浓墨重彩的山水画、风情画。

而现代诗却是“话”,由于少了结构和音韵上的限制,自由诗体现了真正的自由,无论怎么写都行,你的废话情话官话自言自语喋喋不休的话皆可入诗。

你还可以把好好的一句话拆成几行来写,断断续续,或前后倒置,状如结巴,但在诗歌里或许看上去很优美。

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三)从技巧上看古诗词讲究“推敲”,现代诗只需要“敲”。

“推敲”一词的来源,我们很熟悉。

唐代苦吟派诗人贾岛骑驴时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是“推”好还是“敲”好,他一路做着手势,正难以定夺。

恰好遇到的官员是韩愈,他建议用“敲”更为形象。

“推敲”一词就此而来。

可见古人创作诗歌时在一字一句上斟酌得认真,惟有不断推敲,才有一流的诗作。

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包括律诗与绝句)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包括律诗与绝句)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包括律诗与绝句)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先把概念捋清楚⼀下。

中国诗歌分为现代诗和古代诗。

现代诗就是题主指的“现代新诗”,⽽古代诗却不⽌题主括号⾥的律诗和绝句。

律诗和绝句属于古诗中的近体诗,都是严格遵守平仄格律的诗歌形式,但是还有⼤量不遵守平仄格式的诗,或者创造早于平仄概念产⽣时期的诗,我们统称为古体诗。

现代诗和格律诗的区别所以,如果题主问的是现代诗和近体诗(律诗、绝句、排律)的最根本区别,那毫⽆疑问是是否遵守平仄格律。

平仄格律是在汉字平仄的基础上,固化了诗句的平仄组成,精确到每⼀个字的平仄,都可以在平仄格式中推导。

虽然会有“⼀三五不论”的讲法,但是在格律诗的诗句关键位置,平仄⼀定是固定的,是以两个⾳节交替变化出现。

如果不遵守这个原则,就不是近体诗,⽽是古风了。

平仄我们今天笼统来讲,除了⼊声字之外,⼤致⼀⼆声⼊平,三四声⼊仄。

虽然⽤今天发⾳来区分平仄并不精确,但是在开始学诗的时候是没有问题的。

近体诗的四种基本格式是“仄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平起平收”,不论是五⾔,还是七⾔,不论是绝句,还是律诗,或者排律,都是⾸句从这⼏种格式起笔,然后再根据平仄推导原则推导出整⾸诗的平仄关系,并在创作诗作的时候严格遵守。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仄”,这就是“仄起仄收”格式,根据“对”的原则推出第⼆句,“平平仄仄仄平平”,我们看第⼆句“⼀⾏⽩鹭上晴天”,除了⾸字“⼀”之外,其他字都是合平仄的。

第三句要和第⼆句相黏,却要以仄⾳断句,所以会对平仄做出⼩改动,“平平仄仄平平仄”,“窗含西岭千秋雪”,字字合律,再根据对句原则,推出第四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门泊东吴万⾥船”除了⾸字“门”之外,其余皆合律。

所以这是⼀⾸严格合平仄格律的七绝。

现代诗句式都不整饬,⾃然不会把⾃⾝的汉字发⾳来套⽤这⼀套近体诗的平仄规则。

但是,现代诗是不是就不讲⾳韵呢?答案是否定的。

诗是韵⽂。

不管现代诗还是古代诗,都是必须押韵,并且在创作过程中必须契合语⾔发⾳习惯的,也就是必须通顺、上⼝、抑扬顿挫、⾼低有致,让读者吟诵起来能够找准发⾳的合理性以及⾳律的美感。

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对比与鉴赏

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对比与鉴赏

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对比与鉴赏诗歌是人类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之一,承载着诗人的思想情感,展现着时代的风貌与精神追求。

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作为两个重要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风格。

本文将从题材、形式和语言等方面进行对比与鉴赏,以便更好地了解诗歌艺术的发展与演变。

一、题材的对比与鉴赏古代诗歌的题材以抒发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为主,几乎囊括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古人鉴赏古代诗歌时,往往能够感受到诗人们对山川河流、花鸟虫鱼的赞颂与描绘,以及对爱情、友情、忧患和离别等人类情感的歌颂与抒发。

例如,杜甫的《登高》一诗中描绘了壮丽的自然风光,同时抒发了对故土乡情的眷恋与思念。

现代诗歌的题材则更具多样性和开放性。

现代人鉴赏现代诗歌时,会发现诗人们纷纷以社会现象、时事热点、科技进步等为题材,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与意象。

当代诗人如海子、余光中等,通过他们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都市生活的繁华与孤寂,世界的多元与变迁,以及人性的善恶和纠结等复杂层面。

二、形式的对比与鉴赏古代诗歌的形式多以律诗为主,包括五言、七言、古体诗等。

律诗要求每句的字数和音节都有固定的规律,给人一种饱满、紧凑的感觉。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用五言律诗的形式,使整首诗意融洽、结构完整。

现代诗歌在形式上更加自由,诗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各种形式进行创作。

近年来,自由诗成为了现代诗歌流行的一种形式,无论是诗句的长度、音节的数量还是韵脚的运用,都没有规定的限制。

例如北岛的《波兰来客》没有明确的韵律模式和句子长度的要求,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和灵活性。

三、语言的对比与鉴赏古代诗歌在语言上注重音韵的美感与意象的运用,往往通过典故和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诗人们在作品中使用工整、华丽的辞藻,使得整体的艺术效果更加醇厚。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与感受。

现代诗歌的语言更加白描与简洁,注重对生活的真实记录和反映。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是指诗歌的形式和韵律较为
古老的一种诗歌,而近体诗则是指近现代形式的诗歌,对于两种诗歌的韵律、格律、格式
等都有一定的差异。

以下是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方法:
一、韵律
古体诗的韵律比较古老,一般采用古韵,如平水韵、上声韵等。

同时古体诗的韵律较
为简单,多采用七言、五言等韵脚。

与之相比,近体诗的韵律更加灵活多样,可以随意组
合不同的韵脚,常见的有押韵、缀韵、凌虚韵等。

二、格律
古体诗的格律也比较古老,常见的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长短句等。

此外,古体诗
的格律还强调对仗、平仄等。

而近体诗的格律则更加灵活,不拘泥于传统格式,可以选择
不同的结构和长度,如自由诗、散文诗等。

三、格式
古体诗的格式也比较固定,通常采用四行或八行的形式,并且每行的字数也有固定之处。

例如五言绝句每行五个字,七言绝句每行七个字。

与之相比,近体诗的格式更加自由,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格式,例如自由诗格式、对话格式、环形格式等。

四、诗歌主题
古体诗多以情感、哲理、景物为主要主题,如李白的《静夜思》、白居易的《赋得古
原草送别》等。

近体诗则更加多样化,主题也更加广泛,涵盖生活、社会、人性、自然等
多个方面,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北国之春》等。

总之,古体诗和近体诗都是中国诗歌的重要形式,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韵律、格律、
格式和主题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两种不同形式的
诗歌。

探究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异同点

探究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异同点

探究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异同点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异同点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是两种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它们在表达方式、内容题材以及诗歌形式上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异同点。

本文将探究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的异同点。

一、表达方式的异同古代诗歌以形象化、象征化的表达方式为主,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使诗歌更富有艺术感和文学品味。

而现代诗歌注重直接、简洁的表达,追求真实和个人感受的表达方式。

现代诗歌更加关注语言的自由性,讲究用词简练、意境深远。

二、内容题材的异同古代诗歌所表达的内容多与自然景物、人物、历史事件等密切相关。

古代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对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感悟。

而现代诗歌更多关注个人的内心世界、社会现象和思考。

现代诗歌常常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痛苦、困惑和追求,传达诗人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三、诗歌形式的异同古代诗歌形式主要有诗、赋、曲等,其中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最为常见。

这些古代诗歌形式有着严格的字数和音律要求,语言形式较为古典规范。

而现代诗歌形式则更加自由,没有固定的字数和音律要求,可以选择使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创作。

四、语言风格的异同古代诗歌语言风格浓重,追求形式上的美感以及表达方式上的华丽和博大精深。

古代诗歌的语言使用较为繁复,诗句间常常使用对仗和对偶的手法,使整首诗显得优美动听。

相比之下,现代诗歌更加简洁明了,语言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强调情感的真实性和直接性。

综上所述,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在表达方式、内容题材、诗歌形式以及语言风格上存在着一定的异同。

尽管古代诗歌强调华丽和艺术性,而现代诗歌注重真实和简洁,但它们都是通过语言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传达对生活和世界的感悟。

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是美的体现,都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诗歌背后的深意和情感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区别我国的汉语诗歌从历史、时间上,可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

什么是古典诗歌?所谓古典诗歌一般是指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产生的各种诗歌体裁形式,它是以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艺术。

古典诗歌,包括清代及清代以前的诗词,它从形式上包括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

四言诗是四个字一句,五言诗是五个字一句,七言诗是七个字一句。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通常只有五言诗、七言诗两类。

五言诗和七言诗又可分为古诗和律诗两大类。

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

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

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

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

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

绝句又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

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

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古典诗歌又可分为古典风体诗歌和古典格律诗歌两类。

什么是古典格律诗歌?古典格律诗歌是以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最高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

古典格律诗歌包括律绝、律诗和排律、词、曲。

古典格律诗歌格律严谨,在字数、句数、平仄、对仗、用韵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

什么是古典风体诗歌?古典风体诗歌是以文言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一般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

古典风体诗歌包括诗经体诗歌、楚辞体诗歌、乐府体诗歌和古体诗。

古典风体诗歌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言。

什么是现代诗歌?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

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文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

现代诗歌的特点是:1.形式比较自由。

2.内容比较开放。

3.意象重于修辞。

4.形象性更为鲜明。

5.必须分行排列。

现代诗歌又可分为现代格律诗歌和现代风体诗歌。

什么是现代凤体诗歌?现代风体诗歌是以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一般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

例如,我国当代诗人于进水的《姐姐》。

于进水,字潇涵,号潇涵轩主。

1970年生,山东荣成人。

1987年开始诗歌创作与研究。

他是当代的诗人、诗歌理论家、诗歌旗手。

出版了主题诗集《姐姐》、诗歌专著《论律体新诗》、《诗帜》等。

《姐姐》是一部主题诗集。

整部诗集,有两大创新:一是体裁的创新,根据诗歌的发展规律,打造全新的现代诗歌体裁——“律体新诗”。

二是修辞格式的创新,首次运用了大对仗、大排比的修辞手法,强化语势,升华诗歌的情感之美。

“律体新诗”又有二大特点:一是以意传神,主题鲜明,昂扬向上,并采用跌宕起伏、一唱三叹的节奏,反复烘托意境,深化意象。

二是以律立体,韵贯首尾,以韵律的回环往复,塑造诗歌的声韵之美。

什么是现代格律诗歌?现代格律诗歌是以白话文为载体,以语言节奏的最高和谐性再现生活,抒情言志的语言艺术。

现代格律诗歌的格律要求与古典格律诗歌的要求一样,定字、定句、定节、定平仄、定韵等。

例如,于进水的《诗帜》。

《诗帜》是中华诗歌复兴的旗帜和纲领。

《诗帜》分为:《诗帜》的核心思想和伟大意义;诗歌的本质;诗歌的概念和分类;诗歌的风格、特点和作用;诗歌的格式;诗歌的结构章法;诗歌的鉴赏方法;诗歌韵表;诗歌分类表和诗歌各种体裁范例十个部分。

《诗帜》规范了诗歌的含义、概括了诗歌的特征、明确了诗歌的分类,指明了现代汉语诗歌的发展方向。

《诗帜》的诞生,是人民不满当今中国诗歌现状,要求恢复传统重建诗格的必然体现,是诗歌自身内在发展规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是中国诗歌走向复兴的一面旗帜。

雨巷诗人——戴望舒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①着,•冷漠,凄清,又惆怅②。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③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④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④。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①彳亍(chìchù):小步慢走的样子。

•②惆怅(chóuchànɡ):伤感,失意。

•③太息:出声叹息。

•④颓圮(tuípǐ):倒塌。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作者通过对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描写,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也有人把这些意象解读为反映当时黑暗的社会的缩影,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血腥的“四·一二”大屠杀之后。

诗人时年22岁。

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的诗人,面对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

他隐居在江苏松江朋友家,孤独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夜坐听风,昼眠听雨”,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可生活贫乏,整天“窗头明月枕边书”,诗人只能在“旧时的脚印”、“青春的彩衣”和星光下的盘桓中寻求慰藉。

个性的轻柔、忧郁和时代的重压,使《雨巷》成为现实黑暗和理想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内容鉴赏:戴望舒的诗深蕴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清丽诗风的韵致,但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歌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

“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

“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

“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

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

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诗的开头一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着愁怨的姑娘”。

诗开头点明了诗的主旨是抒写诗人追寻的“希望”。

被蒙蒙细雨笼罩的“雨巷”“悠长、悠长”,没有尽头,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

“独自”、“寂寥”暗示了诗人知音难觅,孤独彷徨。

希望是什么?希望是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那么,这“姑娘”是谁?诗人心目中的“姑娘”结着什么样的愁怨?这是写诗人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吗?这是写诗人对爱情的渴盼吗?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那么,就让我们循着诗人在雨巷行进的足迹,躲在一旁,悄悄地窥视吧。

•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诗人反复地拿丁香来比喻姑娘。

丁香,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我国古诗里有好些吟咏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体柔弱,乱结枝欲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

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样姣好美丽,品格像丁香一样高雅圣洁,心绪也像丁香一样忧愁惆怅。

她愁什么?莫非是忧愁那负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许是,也许都不是,她的愁就象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灵,高雅而圣洁,美丽而动人。

•第三节“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这丁香一样的姑娘,在“我”的长久的期待中,终于姗姗走来了。

她“像我一样,像我一样”,读到这里,我们恍然有所领悟:原来这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这丁香姑娘,我也有姑娘一样的美丽,也有姑娘一样的高洁,也有姑娘一样的忧愁。

彼心即我心,姑娘就是“我”的心。

姑娘是我的心上人?姑娘是我的追求和理想的化身?也许是,也许都不是。

我们不必追问得那么具体,也不必回答得那么确切。

因为诗毕竟是诗,正如前人所说:“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

”尤其是戴望舒早期的诗,大都不是直接对现实的摹写,而往往是一种隐蔽灵魂的宣泄。

正如一位诗家所说:“一个人在梦里泄露自己的潜意识,在诗作里泄露隐蔽的灵魂,然而也只是像梦一般朦胧的。

从这种情境,我们体味到诗……是在于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

”•第四节“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她默默地走近”,——看来“心有灵犀一点通”,两颗心灵已经接近、贴近,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从身边飘然而过,令“我”失望,她也“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两人的距离又重新拉开。

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不忍相离,又不得不相离,因而同病相怜;然而又正因为病症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

他们就是这样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着,追求着……“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我”与姑娘的相遇,是一段真实的人生际遇,是“我”思之深切而出现的一种幻境,还是这简直就是写的一场梦?•第五节“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我”目送着丁香姑娘飘然远去,她走到了雨巷的尽头,“到了颓圮的篱墙”。

“颓圮的篱墙”给人的心灵以巨大的震撼,丁香姑娘那么美,美好的事物理所当然应该生长在美好的环境、圣洁的土壤,但丁香姑娘却“到了颓圮的篱墙”,这巨大的反差,激起人们多少联想!那破落衰败的篱墙莫非竟是姑娘的归宿?莫非丁香姑娘处境艰险?莫非丁香姑娘命途多舛,遭受了沉重打击?这是感伤姑娘的不幸遭际,还是哀叹自己的生不逢时?•第六节“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这一节从字面看写姑娘的消失,实际是写美的毁灭,希望的毁灭。

在“颓圮的篱墙”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