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甲级战犯通缉令之近卫文麿
二战日本所有甲级战犯名单(共27人)

二战日本所有甲级战犯名单(共27人)
二战日本所有甲级战犯名单
(共28人)
一、被判绞刑的,共7人:东条英机、板桓征死郎、广田宏毅、松井石根、木村兵太郎、土肥原贤二、武藤章。
二、被判无期的共16人:木户幸一、平沼骐一郎、贺屋兴宜、坞田繁太郎、白鸟敏夫、大岛浩、荒木贞夫、星野直树、小矶国昭、畑俊六、梅津美治郎、南次郎、铃木贞一、佐藤贤了、桥本欣五郎、冈敬纯。
三、被判有期徒刑的共2人:东乡茂德被处以20年徒刑;重光葵为7年。
四、因病亡等受到审判但未受制裁的共2人: 永野修身1947年1月5日,患肺炎在巢鸭拘留所死去,逃脱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他的最后审判; 松冈洋右1945年日本投降后作为甲级战犯接受审判。
1946年患肺病死去,逃脱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他的最后审判。
五、装疯逃脱的1人:大川周明。
二战日本甲级战犯名单[优质文档]
![二战日本甲级战犯名单[优质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b96e187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d6.png)
二战日本甲级战犯名单:1、东条英机(1884年12月--1948年12月),日本东京人,陆军大将。
东条英机是日本法西斯统治集团的魁首,是侵苏战争、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主要决策者之一。
1935年,东条英机任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在“强化治安”的名义下以“剃刀效率”大批逮捕和屠杀中国东北抗日军民;“七七事变”中,他又率东条兵团侵入承德、张家口、大同等地。
1940年至1941年,东条英机任陆军大臣,极力主张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和发动对苏战争。
1941年10月,东条英机任内阁首相兼陆军大臣,大搞“东条独裁”,对内强化法西斯统治,对外扩大侵略战争。
1941年12月8号,东条英机悍然发动太平洋战争。
1945年9月,东条英机作为日本头号战犯被捕,1948年12月22日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以绞刑。
2、土肥原贤二(1891年8月--1948年11月)日本冈山县人,陆军大将。
土肥原贤二从1913年开始,在中国长达30余年的间谍特务生涯中,竭力从事分裂中国、侵略中国的罪恶活动,曾任日本奉天特务机关长。
他参与策划了“九一八事变”,1931年底,劫持溥仪到东北拼凑伪满傀儡政权,致使东北沦陷长达14年。
1935年6月,他逼迫国民党政府签署“秦土协定”,攫取了察哈尔大部主权。
1935年10月,他策划了以分裂中国为主要目标的“华北自治运动”。
“七七事变”后,他率日军第十四师团入侵中国。
1948年11月,侵华阴谋家土肥原贤二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处以绞刑。
3、松井石根(1878年7月--1948年12月),日本名古屋市人,陆军大将。
松井石根作为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有意纵容部队实行种种暴行,对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负有不可推卸的罪责。
1937年8月,松井任侵华日军华中方面军司令官兼上海派遣军司令官,日军占领南京后,制造了惨绝人寰、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被屠杀的中国军民达30万以上。
日军还对南京进行了大抢劫、大纵火,历史名城被毁了三分之一,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日本313名甲乙丙级战犯录

日本313名甲乙丙级战犯录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查阅一些图书资料整理,很多日本战犯资料没有查到,5730名战犯中只查到这313名。
这可能是目前非官方最全的日本战犯名单了。
列举的是其战犯的当时职务和军衔或最终军衔。
由于资料相互矛盾,加之版面字数限制,只得删减,介绍大概情况。
不少战犯的相关履历、罪行和结局没有查到。
为方便阅读查找,战犯名字在每段落中按拼音字母排序。
东京法庭处以绞刑的甲级战犯(7人)板垣征四郎---原关东军参谋、陆军大将。
甲级战犯。
九一八事变的主谋之一。
判处绞刑。
东条英机---原首相兼陆相兼参谋总长、陆军大将。
甲级战犯。
反对从中国撤军,倡导主战论,对美开战的主要决策责任者。
发表“勿受生擒为俘虏之辱”的《战阵训》,号召官兵“玉碎”,不准当俘虏。
利用宪兵和特高(特别高等警察)压制镇压异己。
判处绞刑。
广田弘毅---原首相、外相。
甲级战犯。
日中战争升级推动者。
判处绞刑。
木村兵太郎---原陆军省次官、缅甸日军司令、陆军大将。
甲级战犯。
违背《日内瓦战俘公约》,违反战争法规之罪责。
判处绞刑。
松井石根---原华北派遣军司令、陆军大将。
甲级战犯。
力主进攻南京,南京大屠杀主犯。
判处绞刑。
土肥原贤二---原奉天特务机关长,陆军大将。
有“东方劳伦斯”之称。
甲级战犯。
九一八事变的主谋之一,伪满洲国建立的策划者。
判处绞刑。
武藤章---原陆军省军务局局长、陆军中将。
甲级战犯。
日中战争升级扩大化的鼓吹者和推动者。
判处绞刑。
东京法庭撤销审判的甲级战犯(3人)大川周明---民族(国家)主义活动家、思想家。
甲级战犯。
多起恐怖事件和未遂政变的背后主谋,鼓吹法西斯学说,推动日本军国主义化。
参与策划“九一八事变”,鼓吹侵略战争。
因精神病而中止审判。
松冈洋右---原外相。
甲级战犯,日本退出国联的始作俑者,日德意三国同盟的缔结积极推进者。
公审中病死(1946年6月)。
永野修身---原海军军令部总长、海军大将、元帅。
甲级战犯。
力主南进,日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推动者,倡导主战论,与美国开战。
日本甲级战犯通缉令之多田骏

战犯姓名:多田骏战犯简介:多田骏(ただはやお、1882.2.24—1948.12.16),宫城县人,仙台藩士多田继长子。
日本陆军大学25期生。
旧日本帝国的陆军大将。
中日战争开始不久后任参谋部次长,后历任陆大校长、第3集团军司令官、华北方面军司令官。
1945年日本战败后作为甲级战犯[1]被捕,在判定其“无罪”释放前夕病死监狱中。
战争罪行:1935年9月接替梅津美治郎成为支那驻屯军司令官,立即暗示了可以动用武力来镇压妨碍华北独立工作的行动之可能性。
月底和正在中国视察的参谋本部第二部部长冈村宁次、关东军副参谋长板垣征四郎在大连举行的会议上,一致认为“不可使支那统一”。
同年9 月24 日发表题为《日本对华之基础观念》的小册子!”(我军对华北态度有三点:一、把反满抗日分子彻底驱逐出华北;二、华北经济圈独立;三、通过华北五省的军事合作,防止赤化)即所谓“多田声明”。
旨在分离中国华北,遭世界舆论的强烈谴责。
1936年,接替田代皖一郎成为第十一师团长,七七事变爆发后的8月14日他接替重病的今井清担任参谋次长兼陆大校长,辅佐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亲王,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不支持战争扩大化,希望用谈判的方式使蒋介石国民政府屈服。
1938年底任第3军司令官,1939年初,北支那方面军司令官,接替杉山元。
1940年4月18日授予勋一等旭日大绶章,1941年7月7日晋升陆军大将。
军事参议官。
1941年9月2日转入预备役(以后务农生活)。
1945年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定为甲级战犯(未予立案,后被释)。
1948年12月16日去世。
曾获二级金鵄勋章。
多田骏是个中国通出身的军人。
曾经三次到北京的陆军大学任教官。
第一次是在1917年还是个大尉的他第一次到北京陆大任教,那时候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争闹得正厉害。
1926年已晋升为中佐的他再次来到北京陆大,此时北京政府的权利掌握在张作霖的手里。
第三次是在九一八事变前夕,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已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北京也已改名为北平。
偷袭珍珠港前夕:东条英机为什么取代近卫文磨登上首相宝座?

偷袭珍珠港前夕:东条英机为什么取代近卫文磨登上首相宝座?本文导读:而以东条英机为代表的军界则主张“南进”,在太平洋上与美国决战。
双方都以和谈为筹码,展开博弈。
东条英机的目的很明确,阻止和谈进展,逼迫近卫文磨下探,自己上台组阁。
1941年9月3日,日本召开内阁与军方的联席会议。
会上,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参谋总长杉山在会上说:“事情不能再拖了。
”海军高级将领南云忠一也附和说:“尽管我们相信我们现在可能打胜仗,但我担心这种可能性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而近卫首相则认为,和谈还是有希望的,他认为美国即将作出让步。
当时的陆相东条英机则非常嚣张,他厉声责问道:“首相阁下,你们内阁从年初开始谈判,至今已有八个月了,有什么结果?既然你主张和谈,那我们再给几天时间,10月的头十天是最后期限。
到期你若再不能达到帝国在大东亚的利益,那就请你辞职。
我们帝国决心要同美、英、荷兰开战。
”在场的人谁也没说话,大家都沉默着,等待近卫首相的表态。
最终,近卫文磨同意了东条英机的提议。
如果到10月初不能与美国人达成有利于日本的协议,近卫文磨就主动辞职。
会后,近卫文磨授意谈判代表野村加紧谈判的步伐。
但是野村并没有把心思用在和谈上,美国人也坚持不让步。
双方谈判已经陷入了僵局。
时间很快到了10月。
在天皇主持的御前会议上,东条英机咄咄逼人,对内阁的提议丝毫不让步。
会议最高潮,东条英机当场对近卫首相说:“近卫君,最后期限已经到了,难道让帝国撤军就是你谈判的结果吗?我看你该辞职了。
”在这场对峙中,近卫文磨败下阵来。
会后,他主动向天皇提交了辞职书。
在东条英机和军方的一步步紧逼之下,天皇于10月16日同意了近卫文磨的辞职。
近卫内阁总辞职的第二天,经重臣会议提名东条英机组阁获得通过。
东条英机成为日本新的首相。
东条英机上台组阁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他上台之后,他并没有立即终止和谈,反而授意谈判代表继续加紧谈判,给美国人制造和平假象。
到十月底,日美双方一共开展了56此谈判。
最卑劣的靖国神社内14名二战甲级战犯组图

最卑劣的靖国神社内14名二战甲级战犯组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28名日本甲级战犯进行了审判。
目前,有14名甲级战犯的灵位供奉在靖国神社中。
自杀未遂的东条英机:头号战犯东条英机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战犯档案:战犯姓名:东条英机生辰年月:1884年12月30日死亡日期:1948年12月23日零时10分30秒教育背景:幼年一直接受军国主义教育,在东京陆军地方幼年学校和陆军中央幼年学校上学,毕业后上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大学。
主要受父亲的“言传身教”,军国主义思想深深在心中扎根任职经历:仅用10个月完成了别人需要两年才能走完的军官之路,22岁穿上陆军少尉军服。
但之后仕途并不一帆风顺。
从使馆武官、大学教官、陆军省军务局参谋等职,到后来的一些职位都是些闲职,东条英机毫无兴趣。
后因巧合机会调日本关东军任职,“七七”事变扬名,称为“剃刀将军”,此后便从关东军参谋长一直升职,直到进入日本内阁,成为日本首相。
主要罪行:“七七”事变主要策划,大举发动侵华战争主谋,太平洋战争策划者之一,妄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远东国际法庭判决:破坏和平罪、违反战争法规和惯例、违反人道罪战犯结局:这样的战争狂人,甲级战犯,绞刑架是他应得下场土肥原贤二:侵华阴谋家土肥原贤二土肥原贤二土肥原贤二,日本陆军大将。
他从1913年开始在中国从事长达30余年的间谍特务生涯。
他参与策划了“九·一八”事变。
1948年11月12日,土肥原贤二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
生于军人世家,能说流利的北京话和几种中国方言土肥原贤二,1891年8月8日出生于日本冈山县的一个军人世家,从14岁入仙台地方陆军幼年学校开始,先后就读过东京陆军幼年学校、日本士官学校和日本陆军大学。
1912年从陆军大学毕业后,任职于日本陆军参谋本部,随即由参谋本部派往中国,在北京特务机关任坂西利八郎中将的辅佐官,开始了他在中国的特务生涯松井石根:南京大屠杀元凶松井石根松井石根松井石根,日本陆军大将。
甲级战犯

甲级战犯:东条英机忽悠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东条英机受审1937年6月1日,日本近卫文麿上台组阁。
近卫文麿实际上是受到在政界握有实际领导权的军部的支持。
近卫文麿的上台,对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而言,无疑是一件盼望已久的大好事。
近卫文麿任首相后,首先对内阁进行了改组。
他认为,要想借助处理事变的机会永远树立重视东亚地区的国策,就必须加强内阁力量,具体实现举国一致和真正的军、政一元化。
这就必须加强陆军在军部的地位。
这与日本军部的想法是完全相符合的。
昭和13年(1938年)5月26日,军部电令东条英机中将自中国东北飞回东京羽田机场。
5月30日,正式任命东条英机担任陆军次官,成为6月2日被任命为新任陆相的板垣中将的助手。
坂垣征四郎与东条英机同是岩手县人,他陆军士官学校第十六期步兵科毕业生,比东条英机高一届。
他也读过陆军大学,毕业后即被派往中国东北。
后来任参谋本部部员,“九?一八”事变时任关东军高级参谋。
再往后他还担任过奉天特务机关长,满洲国军政部顾问、关东军参谋长等职。
“七?七”事变时,任师团长,所率部队是关东军的精锐,也是屠杀中国人民的恶魔。
坂垣征四郎和东条英机两人是莫逆之交,而且都是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
他们一同执掌当时日本的陆军军政,只会给日本政府带来更加鲜明的军国主义色彩,而军部的对外扩张,则更可肆无忌惮了。
6月18日,东条英机受命兼任陆军航空本部部长。
无论是陆军次官还是陆军航空部长,都是特别重要而繁忙的工作。
东条英机当时可谓非常卖力,拼命地工作。
1937年6月9日。
夏季的日子,即使在塞外也让人感受到天气的燥热,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的窗子全都敞开着,以便透入几丝凉风。
参谋长东条英机背着手在习惯地踱步,司令官植田谦吉坐在靠背椅上猛吸着香烟。
当东条又一次走到军用地图前时,停了下来,慢慢拿起军用红蓝铅笔,把中国东北地区用一个红圈圈了起来,接着又向华北方向画了三个粗粗的红箭头,随后又向前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画了三个蓝箭头。
日本侵华祸首近卫文麿简介

日本侵华祸首近卫文麿简介近卫文麿(このえふみまろ),日本第34、38、39任首相,五摄家之一近卫氏的第30代当主,日本侵华祸首之一,法西斯主义的首要推行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日本侵华祸首近卫文麿简介,希望大家喜欢!、近卫文麿简介近卫文麿,是日本第34、38、39任的首相,是日本侵华战争的罪魁祸首之一,法西斯主义的主要推行者。
他是幕末公卿近卫忠熙的孙子,明治时期日本贵族院议长近卫笃麿的大儿子。
近卫文麿1891年出生,他所出生的门庭是仅此于天皇家族的日本豪族家庭,所以近卫文麿也是出生富贵。
他毕业于京都大学。
1945年,日本投降后,近卫文麿在麦克阿瑟传讯的逼迫下,服毒自杀,享年54岁。
近卫文麿作为近卫家250年以来,第一个由正室所生的长子所以从出生就将他视为掌上明珠,他的曾祖父为他题诗,他的父亲更是经常在他身上拴着绳子,生怕他摔着。
近卫文麿是近卫笃麿和前田庆宁的女儿所生,但在他出生的第八天,他的亲生母亲就去世了,于是近卫笃麿又娶了近卫文麿的姨母,近卫文麿一直将他的姨母当成亲生母亲。
在他长大后知道真相,感叹说:“知道这件事之后让我觉得世间充满了谎言。
”或许这件就是他对任何一件事都持怀疑的根源。
在1937年到1939年,1940年到1941年,1941年7月到1941年10月近卫文麿三次出任日本首相。
担任期间发起了建立直接辅助天皇的政治组织大政翼赞会,实行了严密的法西斯主义统治。
对外还打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并在这四年中积极的扩大侵华战争,曾经还向蒋介石提出了日本投降的苛刻条件,发表了臭名昭著的“近卫声明”,与此同时他还和德、意签署了《三国轴心协定》,扩大了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亚洲各国的侵略。
近卫文麿投降条件近卫文麿是前日本首相。
1891年10月12日,他出生在东京一个贵族家庭里,他既是近卫家正妻所生的嫡子,同时又是家中的长子,因此他一出生就是整个家族的掌上明珠。
由于父亲早逝,他12岁就继承父亲的爵位。
他三次担任日本首相,在位期间对中国屡次进行侵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犯姓名:近卫文麿
战犯简介:近卫文麿(近卫文麿/このえふみまろKonoe Fumimaro,1891年10月12日-1945年12月16日),日本第34、38、39任首相,日本侵华祸首之一,法西斯主义的首要推行者。
幕末公卿近卫忠熙曾孙,明治时期贵族院议长近卫笃麿长子。
近卫文麿出生在门庭仅次于天皇家的日本豪族家庭。
1917年毕业于京都大学。
1937年至1939年,1940年至1941年,1941年三次出任日本首相。
任内发起建立直接辅助天皇的政治组织大政翼赞会,实行严密的法西斯主义统治。
对外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在4年里积极扩大侵华战争,曾向蒋介石提出向日本投降的苛刻条件,发表臭名昭著的“近卫声明”,同时与德、意签订《三国轴心协定》,并扩大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亚洲各国的侵略。
近卫辞职后,仍作为政府重臣参与制定重大国策。
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麦克阿瑟传讯逼迫下,畏罪服毒自杀。
时年五十四岁。
战争罪行:
1、卢沟桥事变
仅仅一个多月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就发生了。
近卫在手记中觉得“我方有点可疑”。
由于陆军参谋本部第一部长石原莞尔和陆军省柴山兼四郎为代表的慎重派的活动,近卫内阁也在9日内阁会议上确定了不扩大事态的处理方针。
但是在陆相杉山元已经参谋本部军事课长田中新一和第三课长武藤章的要求下,内阁于11日再次召开会议,决定向华北增派关东军两个师团,驻朝鲜陆军一个师团,从日本再派两个师团。
当时对此执慎重论的只有米内光政海相一个人。
当天晚上近卫在首相官邸召集政界、财界、评论界人士吹风,将这次事件定名这“北支事件”,表明了处理此事件的强硬姿态,要求在座各位予以合作。
第二天大藏相贺屋兴宣和内相马场瑛一纷纷在报纸上发表谈话,鼓吹对华强硬。
有讽刺意义的是,当时在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正与第二十九军副军长秦德纯签订停战协定。
这种增兵的强硬态度必然引
起中国政府的强硬政策。
国民政府的中央军迅速北上,大战一触即发。
这时他也曾经划策过同蒋介石的高峰会谈,也试图向国民政府派遣密使摸索和平的道路。
但担心可能损害日本的国际形象而作罢。
2、侵略中国
实际上,日本帝国主义对侵华战争蓄谋已久,近卫就曾多次提出“华北经济开发”对日本的意义。
在日本政府的推动下,侵华战争不断扩大。
7月底,北平,天津沦陷,29军副军长佟麟阁战死。
8月7日、近卫内阁召开四相会议,决定“大陆主要使用武力的地区应为河北-察哈尔区和上海”。
8月13日,中国军队开始围攻上海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应海军要求,陆军向上海增派两个师团。
8月15日近卫在发表事实上抛弃了当初的“不扩大方针”的“膺惩暴(戾的)支(那)”声明。
飞机开始展开越洋轰炸。
为确保侵略战争的进行,近卫内阁加强了国内的法西斯统治。
9月3日,近卫将北支事变改称支那事变。
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向国民灌输“尽忠报国”,“征服世界”等法西斯思想。
10月,设立旨在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的企划院,制定《重要工业统制法》、《军需工业动员法》等法令,促使整个国民经济为战争服务。
10月15日,近卫从工商巨头、军人和议会政党中选出10名最有势力的人物作为临时阁员--参议。
11月22日,组成包括首相在内的指导战争的大本营。
尽管近卫标榜举国一致,但实际上他连内阁都难以做到一致,随着日军在战场上的赫赫战功,军部势力越发猖獗,时常使近卫感到有被架空的感觉,他曾对秘书原田熊雄抱怨“陆军大臣杉山元靠不住,有时向天皇自嘲说:‘我这样的人完全像时装模特儿,什么都不让我知道,却被牵着鼻子走,这实在叫人为难,真对不起。
’”近卫打算笼络军部、财政界的头面人物,以突出内阁的领导作用,但收效不大。
在攻占南京之前,近卫试图凭武力压蒋介石投降,通过德国驻华大使展开陶德曼调停,因为条件并不苛刻,只是扩大了在华北和上海的非武装区,蒋介石听取了军事将领的报告后转告德国大使,宣布接受日本条件议和。
3、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克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次日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统制派巨头寺内寿一自主决定在北平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即“华北临时政府”。
由于取得了攻克南京的战果,日本国内主战派势力抬头,12月20日,日本政府与大本营召开联络会议,修改了原来的条件,陆相杉山元提出了四项更苛刻的和平条件,蒋介石国民政府无法接受。
日本政府在1938年1月11日大本营和政府首脑御前会议上制定了处理支那事件根本方针,决定“如果国民政府不来求和便不再以其为对手,转而帮助建立新政权”。
近卫在16日发表了“帝国政府今后不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强硬声明。
并在此后进一步声明,“不论在任何情况下,日本均不与国民政府交涉”,日本“绝对不容许第三者出面调停”。
声明发出后,立即遭到一批尚能进行正常思维的国会议员的质疑,认为这是一个愚蠢的声明他们说,在头脑冷静这一点上,国民对近卫曾寄予信赖和期望,但这个声明则将其打破了,
等等。
近卫在听到上述言论后,气急败坏的回答道:”我的力量太弱。
“近卫在第二年就此说明辩解称:“声明是外务省制定的草案,由广田弘毅在内阁会议上提出的。
”并承认该声明是失败的。
没有任何退路的国民政府在1月19日国民党《中央日报》上迅速刊出蒋介石对日本近卫文麿声明的反应,措辞强烈地表明了中国将继续抗日的立场:“中国政府于任何情形之下,必用全力以维护中国主权与行政之完整。
任何恢复和平办法,如不以此原则为基础,绝非中国所能接受,同时,在日本占领区域内,如有任何非法组织篡窃政权者,不论对内对外,当然绝对无效。
”
4、政治方案
单单指责近卫大概有些过于残酷。
在容忍军部独断专行的背后存在着统帅权问题。
据曾担任近卫内阁书记官长的风见章所写《近卫内阁》披露,内阁为了干预统帅权曾想过各种各样的方案。
如果能够实现的话,通过修改宪法规定“建立掌管统帅权与国务的内阁制度”是最佳选择,但“永不磨灭的大典”--明治宪法是不可能有何改动的。
第二种方案是将除陆、海相以外的阁僚降格为各省长官,由首相指定几名在海内外有一定声望的人来担任。
但由于近卫对是否能找到有能力的人材没有信心,这个方案也被束之高阁了。
第三种方法是设置有首相参加的大本营。
由于陆军的反对做了一些妥协,最后以设立大本营与内阁间的联络会议为名得到陆军认可。
1937年11月20日,在宫中设置了大本营。
在这个过程中近卫和其周围的人有意放风说近卫要辞职,陆军反而提出“现在近卫辞职不好办”。
这也是他为获得对统帅权的干预权面使出的一个手段。
但是近卫认为“政战一致”的想法有些不合实际。
1938年5月占领徐州后,近卫对陆军的压力作出反弹,将强硬派领导人陆相杉山元和外相广田赶出内阁,起用对军部有影响力的板垣征四郎任陆相,宇垣一成任外相,荒木贞夫任文相。
企图恢复对内阁的领导能力,但这三个也不是什么和平分子。
对于日军而言,战争的接连胜利进一步激发了军队对中国的蔑视和对武力的狂热。
早在日军占领南京后,日本大本营就开始研究所谓“攻占汉口作战”。
日军参谋本部情报部对于攻占武汉的建议是:从历史看,只要攻占武汉,就能支配中国,通过武汉会战,可以做到以武力解决中国事变大半的目的,只要控制了武汉,即可以把蒋政权逐出中原,“使蒋政权降为地方政权”。
1938年3月31日,近卫内阁公布战时法律“国家总动员法”,动员全国人力物力为法西斯的总体战效劳。
1938年5月徐州会战一结束,日本方面即决定于当年秋季进行“汉口作战”:所有在中国大陆作战的部队停止回国调动,国内继续动员增兵40万人,并拿出32.5亿日元的作战费用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