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组歌 教学反思
《长征》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0篇)

《长征》语文教学反思(精选10篇)《长征》语文教学反思篇1《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
长征不要说对于现在小学生来讲,是一个遥远的故事,对于我们这一辈也是比较远的,所以要教好学生,首先自己要恶补。
课前我阅读了大量的关于长征的资料,了解了长征的历史背景,把一些经典的长征故事打印好发给学生研读,让他们对长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但是让学生通过短短的56个字体会出如此深厚的思想感情却是不容易的,特别是毛泽东的诗——对于学生来说思想感情上有些“深”,不易理解。
本堂课我综合运用课内外学习资源,以读为本,以理解促读,以感情升华读的味。
这篇课文我设计在一课时内上完,共分三个阶段:初读,扫除字词障碍。
再读:间隔准确把握,读准、读顺。
边读边悟:结合合种资源会意悟情,从而培养有感情地朗读。
让学生读出诗韵、品出诗情,从而实现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审美品位的提升,让学生喜爱语文。
课前,让他们欣赏歌曲《长征》,雄浑的歌声立刻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因为有了课前的铺垫,我让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长征,给学生降低了难度,也激发了学生说的愿望。
接着我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全诗,用激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读的兴趣。
在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了逶迤和磅礴的山的样子,学生很自然的理解了这两个词语,也读出了那个味。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寒”的意思是__的难点。
通过学生讲述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让学生理解了“暖”其实是一种欢快喜悦的心情。
观看《飞夺泸定桥》的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形象逼真的理解了“寒”。
课中抓住中心句反复吟诵。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
由于时间的关系,对于七律这种体裁,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只是通过读去感受韵律美,课后还要更深一层的学习这种写法。
八上语文《长征组歌》教案

八上语文《长征组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征组歌》。
(2)理解《长征组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3)分析《长征组歌》的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长征组歌》。
(2)学会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习红军长征的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点1. 《长征组歌》的背景知识。
2. 《长征组歌》的艺术特色。
3. 红军长征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难点1. 《长征组歌》中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歌中深层次意象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长征组歌》的背景、艺术特色和红军长征的精神。
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实践法:让学生朗读、背诵《长征组歌》,体会诗歌的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长征组歌》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1.2 简介《长征组歌》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阅读《长征组歌》,理解诗歌内容。
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课堂讲解3.1 讲解《长征组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等。
3.2 分析红军长征的精神内涵,如坚定信念、团结互助等。
4. 分组讨论4.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长征组歌》的理解和感悟。
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实践环节5.1 让学生朗读、背诵《长征组歌》,体会诗歌的美。
5.2 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诗歌表演,增强体验。
6. 课堂小结6.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长征组歌》的特点和价值。
6.2 强调红军长征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7. 作业布置7.2 选择其他有关长征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扩大知识面。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长征组歌》。
2. 学生能够理解《长征组歌》的背景、艺术特色和红军长征的精神。
《红军长征》教学反思三篇

《红军长征》教学反思三篇一、收获(一)首先,我发现了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之处: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不到位。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恰当的、饱含真情的语言,传授知识、教育学生,并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感染,引起心理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感知教学内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起到促进思维、巩固记忆的教学效果。
今后,我会在上课之前,加强对教材的理解,使自己更深地去感受教材,增强教学语言的情感性。
2、教学中,教学语言不够精练、准确。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简洁、精练、并具有科学性的,因为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用语言传授知识,同时也在用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在平时上课的时候,总是埋怨学生回答问题没有条理,罗嗦,其实这些缺点有可能就是我在教学中的语言潜移默化地传达给了学生的,或者是学生发言时,出现这些问题时,我没有及时指导学生。
对于一节课当中的教学语言,有些是课前备课时设计好的,有些是上课过程中临时出现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很短的时间里设计好语言,并准确、精练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熟悉教材,了解大量的相关资料,今后我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加强自身的语言的训练。
3、教学中,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状况,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中的情况,指导和帮助学生分析一些问题,我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注重倾听学生的发言,从学生的发言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恰当的评价,而是只顾着完成教学内容。
在这方面,我还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在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在备课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1、对教学目标的把握要准确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导向,要保证课堂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必须首先明确和掌握教学目标。
它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我在平时备课时每课书的教学目标都是照抄教参上的,总觉得教学环节的设计才是最重要的,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教学目标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方向定错了,或者有偏差,都对一节课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我在准备《红军长征》这课的确时候已有所感悟,教学设计中,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都与教学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课堂上的任何活动都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八上语文《长征组歌》教案

八上语文《长征组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长征组歌》,使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掌握诗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诗文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感受诗歌美、欣赏诗歌美、创造诗歌美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坚定的信念,学会用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长征组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领会长征精神。
2. 教学难点: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诗文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视频等手段,营造长征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长征的艰辛。
2. 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感受长征精神的伟大。
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熟悉诗文内容。
2. 学生准备:预习《长征组歌》,了解长征的历史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播放《长征组歌》音乐,让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氛围。
1.2 展示长征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顾长征的历史。
1.3 教师简介《长征组歌》的背景和创作意义。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朗读《长征组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3. 课堂讲解3.1 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3.2 教师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4. 分组讨论4.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象征意义。
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长征精神的重要性。
5.2 学生谈收获,表达自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
6. 课后作业6.1 学生抄写《长征组歌》,加强记忆。
六、教学拓展6.1 组织学生观看《长征组歌》朗诵音乐会,感受诗歌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长征组歌》教学设计

编号:WGY-YW-08-02 课型:新授复备栏编写时间:2014-08-29 上课时间:2014-09-02主备人:李韦景执教人:《长征组歌》教案(一课时)【教学目标】1.准确朗读课文,把握两首诗的主旨2.学习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豪情3.牢记红军战士的丰功伟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学重点】学习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豪情【教学难点】学习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豪情【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进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找学生背诵《七律长征》导入到新课二、预习成果展示。
(独学——群学)检查自主预习情况学生分组展示,一组展示,其他组补充或纠正:1.我积累的词语。
小组课前将认为重要或易出错的字写在黑板上,课上小组展示2.我来读(唱)歌。
形式自选,可以单人读(唱)、男女生合作读(唱)、齐读(唱)。
要求:读出节奏,读准重音,读出情感。
3.我来给两首歌划分段落《四渡赤水出奇兵》第一部分(第1—5行),表现红军在横断山脉行军的艰难和亲人送水解渴的军民鱼水深情。
第二部分(第6—17行),表现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一场出色的运动战,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这一部分分两层。
第一层(6——9行),描写红军在几十万国民党军围、追、堵、截下面临的艰难处境。
第二层(10—17行),展现红军在赤水河流域巧妙调动敌军最终摆脱其围追堵截而进行的几次重大战斗画面,赞扬毛主席用兵如神。
歌词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句水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过雪山草地》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
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表现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
三、合作探究,感悟精神(小组合作讨论)1.你认为两首歌的中心句是哪一句?能谈谈你的理由吗?明确:《四渡赤水出奇兵》中心句是歌词的最后一句“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理由: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话剧。
《长征》教学反思(通用21篇)

《长征》教学反思《长征》教学反思(通用21篇)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征》教学反思(通用21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长征》教学反思篇1这篇课文是向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教材。
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时代比较远,对小学生来说体会长征精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学习理解课文最后一节时,我先让学生回顾文中描写红军遇到困难的语句,通过朗读再次感受当时的恶劣环境。
随后播放一段红军长征的录像,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了解红军在过草地时历尽艰难的情况。
当同学们的情绪进一步受到感染时,我有意识地进行点拨,请大家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长征精神的。
在彼此的交流讨论中,学生们又一次感受到了红军的大无畏精神。
我想,民族精神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引读课文第3节)师: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
天上有——生:敌机侦察轰炸师:地上有——生:敌军围追堵截,师:然而阻碍红军的不只是敌人,还有更恶劣的自然环境。
当时正值——生:寒冬季节,风雪交加。
师:红军面对的困难无法想象。
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师解说:红军开始爬雪山似乎很顺利,可是没多久,进入了一个冰雪世界。
眼睛突然看不见了。
山上没有路,踩在冰上滑倒了,挣扎着往前爬,却没有气力。
有的人挣扎着要站起来,结果却永远倒了下去。
红军过草地之艰难,更是后人难以感受到的。
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
草地上有不少河,有的河宽流急很难过。
战士身体虚弱,挨冻受饿,禁不住冰冷的河水刺激。
几乎每过一条河,即使是一米深的小河,都有战士倒下。
)师:现在,你们知道什么是长征精神吗?谁来说说?生:长征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死。
生:长征精神是一种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红军战士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想办法克服。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通用6篇)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通用6篇)七律长征教学反思(通用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律长征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篇1《七律·长征》正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这举世闻名的壮举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当我一一次细细品读这首诗时,眼前仿佛又看到那险峻的山、苍凉的水,耳畔似乎又听到那隆隆的炮火声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笑声、欢呼声。
当思想尽情驰骋的时候,我深深地觉得长征精神是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前进的脚步。
但对于现在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有的甚至前所未闻,学生不可能感受到长征中的重重困难。
怎样让学生们感同身受?课前准备很重要。
于是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阅读规律,在备课中特别关注导读的策略,尊重了“教学建议”,给予学生更多形象感悟,不仅体会诗句表面的意思,还能了解到诗句背后的故事,使学生能真正读懂这首诗。
一、背景补充,形成画面,走进长征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使学生走近文本 , 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 , 我在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 搜集了长征的相关资料以及毛泽东同志的简介及其诗词等 , 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和岷山,学生都是很陌生的,也不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红军在这些地方曾经有过的艰辛。
因此我搜索并剪辑了有关红军长征的路线图;爬雪山、过草地、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视频;下载了“ 长征组歌” 中的歌曲《七律长征》;还有诗中所提到的山的视频,进而理解“逶迤”和“磅礴”,为下面与“细浪” 、“泥丸”对比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样的情境渲染将学生一点点带进那个时代,走进诗中所描写的画面,让学生有如亲临实地,感受到长征中的艰险。
鄂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长征组歌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中国⼯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类历的奇迹。
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命的基⼲⼒量,将中国⾰命的⼤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战争和发展中国⾰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字次,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背诵课⽂。
过程与⽅法:整体感知⼊⼿,以读体会课⽂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歌词中表现⽑主席⽤兵如神,红军战⼠过雪⼭,涉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歌词中⼼句。
2、难点:体会歌词的⽓势美和⾳乐美。
[教学时数]⼆教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四渡⾚⽔出奇兵 ⼀、导⼊ 师⽣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背景资料: 本⽂选⾃《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演于北京。
全曲由⼗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出奇兵⑤飞渡⼤渡河⑥过雪⼭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会师。
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重⼤历史事件,构成⼀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民军队的伟⼤胜利。
作者萧华,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中国共产党。
亲⾝经历长征。
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
长征中任第⼀军团组织部长、第⼆师政委。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朗读诗歌,⾃学⽣字词,全班交流 三、学习课⽂ ㈠思考问题: 1、歌词主要讲了哪两个内容?哪句话最能概括全诗的含义? 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为什么? 学⽣讨论、交流明确: 第1—5⾏,表现红军在横断⼭脉⾏军的艰难和亲⼈送⽔解渴的军民鱼⽔深情。
第6—17⾏,表现中央红军四渡⾚⽔,巧妙穿插,同国民党军队进⾏了⼀场出⾊的运动战,赞扬⽑主席⽤兵如神。
“⽑主席⽤兵真如神”⼀句⽔到渠成,画龙点睛地盛赞了⽑主席⽤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征组歌》两首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有《四渡赤水出奇兵》和《过雪山草地》两首诗歌。
说实在的,以前教学这篇课文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读、说、思、议,逐步理解诗歌内容,突破重难点的。
学生掌没掌握心理比较有底。
现在利用导学案来上这样的课,我的心里有点黄。
于是,我在课前预习时着重要求学生查找资料,并把课文熟读成诵。
我个人也查找了许多的相关资料,如“四渡赤水”、“乌江天险重飞渡”等等,在充分了解了这些背景资料后,通过导学案练习发现学生能更准确地从文中找出表现红军“难”和表现毛主席用兵“神”的词句。
通过欣赏和和学唱这两首诗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很快背熟了课文。
在课前预习时着重要求学生查找资料。
如“四渡赤水”、“乌江天险重飞渡”等等,当然,教者也作了一定的准备工作,我补充的背景都是浅层的,都是梗概。
在充分了解了这些背景资料后,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诗句和朗读诗句上。
选择了边读边补充的方式,在补充背景中创设情境,在创设情境中理解诗句,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指导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