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专题高效整合人民版选修4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总结新人教版选修4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总结新人教版选修4一、如何理解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要求?1.战国时期,出现了封建制度逐步代替奴隶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步取代分封制,政治经济统一取代诸侯战乱纷争的历史特征。
正是这种历史条件和时代要求,为秦始皇提供了施展雄才大略的历史舞台和历史依据。
2.秦始皇顺应时代潮流,总结春秋战国以来的进步成果,进一步除旧布新,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确立了一整套先进的制度,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为此后2 000多年的中国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3.秦王嬴政审时度势,锐意进取,善于用人,统一方略得当,策略灵活多变,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抓住有利时机,完成中国统一大业,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二、正确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首先要理解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两个概念,然后明确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即为皇帝;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这一制度的核心就是皇权的至高无上。
可用下列图示表示:三、怎样评价贞观之治?既要注意到积极意义,也要注意到其阶级实质。
1.积极意义:贞观年间,唐太宗采取的各项积极措施,不仅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其各种制度、用人政策、重视发展生产的方针和民族政策等一直影响贯穿到武则天统治时期和唐玄宗统治时期,为唐朝持续发展,出现“开元盛世”的鼎盛局面奠定了基础。
2.阶级实质:“贞观之治”调整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四、应怎样评价康熙帝?1.历史贡献(1)平定三藩叛乱;统一台湾;平定西北噶尔丹叛乱;确立中央对西藏的册封制度;两次反击沙俄侵略。
人民版选修4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word学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一千秋功过秦始皇[课前预习]1. 年,秦军灭掉,实现了国家统一。
2.秦王统一全国后,自称,建立了以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3.公元前209年,、起兵反秦,三年后秦朝。
[知识归纳]1.秦王嬴政亲政的历史背景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商鞅变法秦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力迅速增强;(2)秦国不断扩张,成为当时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3)嬴政采取果断措施,铲除了权臣,掌握了国家大权。
2.嬴政能够完成统一大业的主要原因:(1)客观上,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春秋战国时期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灾难,人民非常渴望统一。
(2)秦国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
商鞅变法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
(3)赢政平定权臣叛乱,掌握了国家大权。
(4)赢政注重用人,采纳并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成功拆散了六国联盟,削弱了他们的实力。
(5)赢政先后发动战争,灭掉了其他六国,实现了国家统一。
3.用图示法归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法家思想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维护国家统一,保证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建立郡县制度等,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及特征:赢政完成统一后,即着手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主要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中央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等方面。
基本特征:皇帝独揽大权,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存在着中央与地方、皇权与相权间的矛盾等;沿着地方向中央集权、中央向皇帝集权的轨迹运作。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全国各地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消极作用:容易形成暴政和腐败现象;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摧残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测评 人民版选修4-人民版高二选修4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测评人民版选修4(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秦朝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是指()。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B.全国有通行的统一文字C.皇权至高无上D.中央对地方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理2.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的直接目的是()。
A.防止大臣专权 B.削弱地方权力C.建立中央集权 D.确立皇权至上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4.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的第一次“革命”是指()。
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B.皇帝制度创立C.秦朝设置三公九卿 D.郡县制推广到全国5.秦朝修筑的以某某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
①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全国交通网②是巩固统一的重要举措③加强了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④导致了秦王朝的短命而亡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6.某教师在对秦朝历史进行讲述时,展示了两X有关秦朝历史的邮票,引发了学生的热议,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们的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秦灵渠秦兵马俑A.再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大威力B.反映出秦王朝人民的沉重负担C.体现了秦朝人民的勤劳智慧D.暴露出了秦王朝的保守与落后7.“贞观二年,率土荒俭,一匹绢才得一斗粟。
……自(贞观)五六年以来,频岁丰稔,一匹绢得十余石粟。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价格下降B.政府压制手工业,丝织品产量下降C.农业和手工业产品大量投入市场D.重农抑商导致市场货物紧缺8.在629年大举进攻东突厥之前,唐太宗所做的准备包括()。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1千功过秦始皇学案人民版选修4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1千功过秦始皇学案人民版选修4预习导引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创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的主要史实。
1.重点: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条件、主要内容和历史影响。
2.难点:全面评价秦始皇。
知识点一“秦王扫六合”1.条件(1)国力强大: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诸侯国。
(2)重用人才:重用李斯、王翦等杰出人才。
(3)制定战略: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开展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4)顺应潮流:适应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
2.过程: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完成统一。
3.意义: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帝国。
[重点精讲] 秦统一的条件1诸侯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是残酷的,它不仅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给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破坏。
但是,这种兼并战争在客观上有利于结束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逐步从局部统一走向全面统一。
2战国后期各地经济联系加强,使各地逐渐成为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
3“百家争鸣”为统一局面作了舆论准备,被秦始皇采用的法家思想强调集权,主张用暴力实现统一。
知识点二确立中央集权制1.措施(1)创立“皇帝”尊号,并成为以后专制君主的专用名词。
(2)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
(3)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相互制约,大权集于皇帝手中。
2.特点(1)三公九卿和地方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对皇帝负责。
(2)官吏之间职责明确、相互牵制,有利于皇帝对各级官吏的控制。
3.作用: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式的统治体系,确保了皇帝对全国的统治,组建起一个空前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图解历史] 秦朝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知识点三“大一统”政策的实施1.统一文字(1)措施:下令全国各地一律使用统一的文字——小篆。
(2)影响:文字的统一对于各地的文化交流和共同文化的进一步形成,具有深远意义。
2.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1)下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方便了各地贸易往来和国家的财政税收。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四试题: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docx

1、唐太宗说:〃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劳烦。
〃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唐太宗善于纳谏与自我反省B.唐太宗时出现盛世局面C.唐太宗时对人民的剥削仍然沉重D.唐太宗时经济繁荣、民族团结2、盛世是指兴盛的时代。
一般公认的盛世有西汉的文景Z治、唐代的贞观Z治,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等。
这些盛世景彖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包括()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经济繁荣③统治者采取安民政策④加强思想控制,严禁外来思想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3、“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引用此语的原因是()A.唐太宗任贤纳谏B、唐太宗遍读诸子百家之书C、隋朝灭亡的教训D、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4、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见兴亡;以人为镜,可见得失。
”他在位期间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①反复强调'‘存百姓”思想,励精图治②任用贤臣,善于纳谏③戒奢从简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5、据《资治通鉴》记载,在贞观年间“天下大稔(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及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资(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
”这一记载()①反映了贞观年间经济的发展②反映了贞观年间的社会安定③反映了作者对“贞观之治”有溢美之意④基本不符合唐初的实际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6、1700年,当清政府商讨出兵新疆平叛时,康熙帝认为'今欲用兵,兵非不敷,但虑路远,运饷艰难”,并列举汉代赵充国屯出平羌故事,遂“敕所司留意”。
材料主要表明康熙帝()A.从维护新疆安定角度考虑屯田问题 B.认为出兵会劳民伤财激化社会矛盾C.命令户部为出兵新疆做好物资准备D.力主屯田西北以促进边疆地区开发7、唐太宗分析隋朝灭亡的教训,得出的结论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里的“水”和“舟” 是指()A.大运河和隋炀帝的龙舟B.人民群众和封建君主C.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D.封建暴政和农民起义8、在屮国古代,皇帝一方面不断加强自己的威权;另一方而又积极表彰那些敢于冒死谏君的i争臣。
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专题学习总结人民版选修4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专题学习总结人民版选修4一、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主要活动二、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和巩固所作出的贡献1.秦始皇(1)统一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2)征服百越,北击匈奴,增设南方四郡,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3)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唐太宗:对国内各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在突厥地区设羁縻府州和安西都护府,加强管理,对吐蕃实行和亲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发展。
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和措施揭开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新篇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3.康熙帝(1)平定三藩之乱;(2)收复台湾设台湾府;(3)平定噶尔丹叛乱;(4)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加强与汉、蒙、藏族的团结;(5)两次组织雅克萨自卫战,签订《尼布楚条约》。
以上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维护了国家主权,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三、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三者的异同1.相同点(1)三者在政治制度上均有创新,并强化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发展。
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唐太宗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三者都妥善处理了民族关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秦始皇派人北伐匈奴,南击百越,设郡县加强管理;唐太宗恩威并用,既有和亲又有军事征讨,从而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康熙帝平叛、结盟并用,加强了中央与边疆地区的关系。
2.不同点(1)统治效果不同:秦始皇的统治并未使中国进入盛世时期,而唐太宗与康熙的统治使中国进入了盛世时期。
(2)面临民族问题不同:秦始皇、唐太宗面临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康熙帝既面临汉族与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也面临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
例题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往往因时因势制定民族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高中历史人民版高二选修四文档:专题一_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2_word版有答案

第2课 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预习导引知识点一 东征西讨定基业1.反隋建唐(1)背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全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覆亡已是大势所趋。
(2)过程⎩⎪⎪⎪⎨⎪⎪⎪⎧ ①树立义旗:617年,李渊正式举起反隋大旗, 锋芒直指隋朝的统治中心——关中。
②收揽人心:一面废除隋朝严酷的法律,开仓济贫;一面收编各地的反隋义军,取得各地士绅 的支持。
③推翻隋朝:李渊军队开进长安,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所杀,隋朝灭亡。
④建立唐朝: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李世民受封为秦王。
2.统一全国 (1)从617年到618年,李世民率军击败薛举集团,消除了来自背后的威胁。
(2)击溃勾结突厥攻入河东地区的刘武周集团。
(3)打败窦建德部和王世充集团。
624年,唐朝统一全国。
知识点二 击破东、西突厥1.“玄武门之变”626年,李世民发动兵变,逼父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2.大败东突厥(1)原因:贞观初年,东突厥长驱直入,兵临渭水北岸。
(2)过程⎩⎪⎪⎨⎪⎪⎧ ①战争:629年,派李靖、李分路出击东突厥; 630年,突利可汗投降,后来唐军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②管理:东突厥灭亡后,唐太宗把投降的东突厥人安置在东自幽州、西至灵州一带;封突利可汗为顺州都督,颉利可汗为右 卫大将军。
(3)意义:巩固了北方的边防,为唐初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进军西域 (1)举措⎩⎨⎧ ①635年,派李靖等深入吐谷浑腹地,挫其精锐。
②642年,先后灭掉焉耆、龟兹,最后灭掉西突厥。
③派遣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从此, 双方之间的来往更加频繁。
(2)意义⎩⎨⎧ ①巩固了西北边疆,扩大了版图,使中西交通 迅速发展起来,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 的国家之一。
②唐太宗被漠南、漠北的各族首领称为“天可汗”。
知识点三 贞观之治1.含义 唐太宗在位期间(627~649),封建政治比较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黄金时代,史称“贞观之治”。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测试 人民版选修4-人民版高二选修4历史试题

专题过关检测(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
”西汉刘向的论述说明( )A.秦始皇对完成统一作用不大B.商鞅变法是吞并六国的重要因素C.秦国吞并六国有着优越的条件D.秦孝公时已具备完成统一的条件解析:选B。
材料信息表明,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秦国日益强大,为秦国最终完成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故B的说法最符合材料的意思。
2.“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
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
”这套“制度”包括( )①宗法分封制度②皇帝制度③郡县制度④三公九卿制度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③④解析:选A。
①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内容,②③④均为秦朝创立,故选A项。
3.中华民族起初不过山东、河南等处的小小几个部落,几千年间不断成长,最后长成泱泱雄风的大国。
以下地区属于自秦朝开始就归入中央王朝版图的是( )①云贵地区②西藏地区③岭南地区④东北地区A.①③B.①②C.②③D.③④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从题而言该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宜用排除法。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普遍推行郡县制,在云贵地区和岭南地区设置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进行管辖,自此两广和云贵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版图。
②西藏地区在元代正式归入中央王朝版图,④东北地区在元代正式划入中央王朝版图,所以答案选A。
4.秦朝统一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政权,与下列图片相关的措施是( )A.统一货币、度量衡B.修筑驰道C.修筑长城D.统一文字解析:选A。
本题考查观察图片、再认知识的能力。
图片展示的是秦朝的秦权和钱币,这与秦统一后采取的统一货币、度量衡的措施有关。
B项是交通设施;C项是边防工程;D项属于文化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 秦王嬴政即位之时,统一的条件基本成熟,其表现不包括( )A.长期战乱,统一成为人心所向B.商鞅变法较为彻底C.六国出现政治危机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解析:秦国统一的条件包括商鞅变法奠定基础;各地联系日益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等。
六国实力虽不如秦国,但并未出现政治危机。
答案: C2.贾谊《过秦论》中指出:“……及至秦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秦王”为能够有效地“制六合”的重大举措是 ( ) A.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统一文字C.统一度量衡D.修筑驰道解析: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官吏由皇帝任命,确保了皇帝对全国的统治,避免了分封制诸侯纷争的局面。
答案: A3.右图是秦朝官府遗址出土的《秦小篆字砖》(拓片),其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秦朝使用的标准字体是小篆B.秦朝推行标准字体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C.秦朝的教育制度平民化D.秦朝注重加强文化统治解析:从图片来看,主要说明了当时秦朝统一了文字,以小篆为全国的标准字体。
B、D两项是焚书坑儒所反映出来的;C项说法错误。
答案: A4.在唐诗和唐三彩中骆驼和胡人逐渐成为流行的文化符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①民族融合的加强②丝绸之路的畅通③文化政策的开放④古代商帮的推动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③④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再认再现能力。
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故排除含④的A、B、D三项。
答案: C5.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解析:由题干中的“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可以判断A项正确。
答案: A6.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设置台湾府的相同作用是( )A.驱逐殖民势力B.维护国家主权C.加强边疆管辖D.巩固清朝海防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能力。
上述行为均涉及到的是国家主权问题。
答案: B7.《尼布楚条约》与近代历史上清政府签订的其他条约相比,不同点是( )A.清政府在战争中失败B.把原属于中国的领土让给外国C.签约双方平等协商D.都是不平等条约解析:近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都是不平等的条约,而《尼布楚条约》是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
答案: C8.盛世是指兴盛的时代,一般公认的盛世有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等。
这些盛世景象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包括(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②经济繁荣③统治者采取安民政策④加强思想控制,严禁外来思想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解析: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是所有盛世的表现;统治者采取安民政策都是盛世的原因之一。
因此,①②③项是三个盛世的共同特点。
而唐朝贞观时对外来文化是兼容并包的,故④不是共同特点。
答案: B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清朝统治者对长城有这样的诗:万里经营到海崖,纷纷调发逐浮夸。
当时费尽民生力,天下何曾属尔家。
即论胜国何能守,说到秦人更可嗤。
毕竟成城需众志,皇图巩固在于斯。
——《清诗别裁选编》材料二乌兰布通战役后,康熙为加强对喀尔喀蒙古的管辖,在多伦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多伦会盟。
通过会盟,……实行清政府统一管辖下的盟旗制度,……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康熙为此曾不无自豪地说:“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人民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三康熙三十年(1691年),工部奏请修筑古北口一带倾坏的边墙。
康熙帝说:“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
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
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也。
”——《清史稿》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清统治者对秦修长城的基本看法是什么?(6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康熙帝不修长城的原因。
(8分)(3)长城的价值在今天和秦朝时有何不同?(6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以长城为切入点,考查康熙帝巩固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措施。
第(1)问要注意材料的关键信息,如“纷纷调发”“费尽民生力”等,体现了统治者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第(2)问要注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主、客观方面概括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并找出与修筑长城有关的知识点。
第(3)问分别从历史文化和当时秦修筑长城的目的方面去考虑。
答案:(1)劳役百姓,浪费人力、财力、物力,导致秦很快灭亡。
否定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
(6分)(2)主观:注意收揽民心,缓和民族矛盾,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控制。
客观:通过平定噶尔丹叛乱,反击沙俄侵略,加强与蒙古族的团结,稳定北方局势,长城处于清政府的有效控制之下。
(8分)(3)长城在今天是中华民族辉煌历史、灿烂文化的象征,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民族的凝聚力和顽强抗争的精神。
秦朝时长城主要具有军事和政治价值。
(6分)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
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明袭暗杀)……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
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二公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
体群臣,子庶民。
保邦于未安,致治于未乱。
夙夜孜孜,寝寐不遑。
宽严相济,经权互用,以图国家久远之计而已。
——章梫《康熙政要》材料三杰出人物,只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个别外貌,却不能改变当时事变的一般趋势:他们自己只是由于这种趋势才出现的;没有这种趋势,他们永远也跨不过有可能进到现实的门阶。
——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归纳唐太宗认为自己成功的经验有哪些?(9分)(2)材料二是康熙帝晚年在总结自己施政感受时说过的一段话。
依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对自己的评价。
(9分)(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2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代帝王的评价。
第(1)问只要能够正确划分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即可;第(2)问注意是帝王对自己的评价,不能辩证地分析;第(3)问实际考查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还要看其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1)经验:善于用人;善于纳谏,平等的民族政策。
(9分)(2)评价:一心为国为民;保国安邦,恩威并济;勤勉努力。
(9分)(3)原则: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2分)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德国的希特拉(注:希特勒)先生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
然而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
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
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了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思想的。
——鲁迅《华德焚书异同论》材料二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这里“夷”主要指我国少数民族)材料三(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去留。
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
施琅遂决意主留。
题疏曰:“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桥,延袤数千,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臣奉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地原为红毛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乘势以图。
……勿断断乎不可弃……”圣祖览(施)琅疏,下部议。
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天兴州。
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
”……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
——江日升《台湾外纪》卷10 请回答:(1)材料一中鲁迅先生对秦始皇的“焚书”政策有何评价?你是如何看待“焚书”政策的?(8分 )(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华夷”观?这一观念在当时有何积极影响?(4分)(3)材料三中康熙帝对“台湾弃留”问题作出了什么决策?这一决策有何影响?(4分)(4)我们应该用哪些标准来评价中国古代的著名帝王?(4分)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史实、提炼信息、归纳概括能力。
回答时要紧密围绕材料。
答案:(1)鲁迅认为焚书是为了统一思想,而且“秦的思想”是博采众长的。
焚书的实质是加强思想文化专制。
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但也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思想学术的自由交流。
(8分)(2)观念:民族和睦相处,华夷一体。
影响: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民族交流和融合);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盛。
(4分)(3)设立台湾府。
影响: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台湾的发展。
(4分)(4)是否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否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否推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进步。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