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暮江吟[唐] 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梅[宋] 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大意与赏析】1、《暮江吟》大意: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暮江吟》通过描写夕阳西沉、晚霞映江、弯月初升、露珠晶莹几幅景象,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2、《题西林壁》大意:从正面看到连绵起伏的山岭,侧面望见巍然耸立的山峰。
再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不能识别庐山的真实面貌,是因为自己就置身在这座山中。
这首诗是诗人元丰七年(1084)游庐山时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通过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转换角度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前两句写所见景物,是在游遍庐山后对全貌所作的总结。
后两句谈游山体会,只有在不同方位远眺和鸟瞰时才能看到庐山的全景和“真面目”。
由此告诉人们,要认识事物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从不同角度客观地分析。
3、《雪梅》大意: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这可愁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
其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又输给了梅所带的一段清香。
《雪梅》展现了一幅梅花傲雪迎春图,写出了梅和雪的各自特点,梅有其香,雪有其白。
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上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诗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练习题

【篇一】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十一課《古詩三首》課文原文出塞[唐]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涼州詞[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夏日絕句[宋]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篇二】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十一課《古詩三首》同步練習題第一課時一、用“√”給下麵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人未還(hái huán)飛將(jiāng jiàng)在生當(dāng dàng)作人傑死亦為(wéi wèi)鬼雄不教(jiāo jiào)胡馬度(dùduó)陰山二、看拼音,寫詞語。
chūsài húzi jiéchūguǐxióng cuīrén luòxià()()()()()qín cuīxiàng zhēng zuì()朝()促()羽長()喝()三、先解釋加點詞的意思,再解釋整句的意思。
1.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但使:__________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沙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huán jiàng dāng wéi jiào dù二、出塞鬍子傑出鬼雄催人淚下秦催項征醉三、1.只要令;使。
只要鎮守龍城的飛將軍李廣還活著,就不會讓胡人的騎兵跨越過陰山。
2.戰場在沙場上醉倒了請你不要笑話我,古往今來,奔赴沙場的人中有幾個人能平安歸來?第二課時一、選擇填空。
1.《夏日絕句》和《出塞》的作者分別是()和()。
A.李清照王翰B.李清照王昌齡C.王翰王昌齡2.“欲飲琵琶馬上催”中的“欲”意思是()。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古诗三首》原文及教案【原文】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梅[宋]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师生齐背《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课件出示4)2.学习会写字“暮、吟”(课件出示5)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范文三篇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范文三篇小学时期的古诗就是对中国文化传承的一步,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教案范文一课题古诗三首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 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暮、瑟、缘”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分钟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师生齐背《草》)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新课教学( )分钟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瑟”(课件出示4)2.学习会写字“暮、吟”(课件出示5)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古诗三首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的第9课,讲述了三首古诗的内容以及相关的知识点。
在本文中,我将为您呈现原文并提供相关的解读与学习要点,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课文原文:一朵红花开在墙,墙下开一只紫罗鸟。
鸟儿说:“花儿呀,你真好!”花儿说:“鸟儿呀,你真聪明!”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前明月光如水,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垂钓者的垂钓,钓的是清澈的河水。
瞥一眼,眼前美丽的景色;再一瞥,眼前美呆的鱼儿。
渔翁笑着摇摇头说:“再等等,再等等。
”知识点一:诗歌形式与特点古诗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独特的诗歌形式和特点。
首先,古诗通常由若干个句子组成,并由五言或七言的古文组成,形式简洁有力。
其次,古诗追求形象、含蓄和意境的艺术表达,常常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情感来传达思想和感受。
在《古诗三首》中,每首诗都有着不同的体裁与形式,如第一首是对话体,第二首是绝句,第三首则是词。
通过课文的朗读与理解,学生可以对不同的古诗形式与特点有更深入的认识。
知识点二:理解诗中意境古诗通常通过描绘景物和抒发情感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受,因此理解诗中的意境对于读懂古诗具有重要意义。
在第一首诗中,红花和紫罗鸟之间的对话体现了彼此的欣赏与赞美,传达出美好友谊的意境。
第二首诗通过描绘田园风光和月亮,抒发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展现了诗人深情的意境。
第三首诗描绘了垂钓者对美丽景色和鱼儿的赞美,呈现了治愈和宁静的意境。
通过学习《古诗三首》,学生可以培养对意境的感知与理解能力,提高对古诗艺术的欣赏与品味水平。
知识点三:准确理解诗中表达古诗常常通过修辞手法和意象的运用来传达思想和感受,准确理解诗中的表达对于深入领会古诗的内涵至关重要。
在第一首诗中,红花和紫罗鸟互相赞美,展现出友善与聪明的品质。
第二首诗描绘了黄鹂、白鹭和明月,表达出对自然美景的赞赏和对故乡的思念。
21古诗三首四年级上册语文

21古诗三首四年级上册语文一、《出塞》[唐]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1.但使:只要。
2.龙城飞将,指汉朝飞将军李广。
一称卫青。
李广(?-前119年),汉族,甘肃天水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被匈奴称之“飞将军”。
“龙城”,甘肃省天水市的别称,称天水为“龙城”是自它是“人首龙身”的人类始祖伏羲出世之地。
《汉书.地理志》也载,天水郡有成纪县,因而天水素有“羲皇故里”之称。
李广是天水人,故被称为“龙城飞将”。
3.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4.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5.度:越过。
6.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译文】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二、《凉州词》[唐] 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注释】1.凉州词:唐乐府名,属《近代曲辞》,是《凉州曲》的唱词,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
凉州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
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世贞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2.夜光杯:玉石制成的酒杯,当把美酒置于杯中,放在月光下,杯中就会闪闪发亮,夜光杯由此而得名。
3.欲:将要。
4.琵琶:这里指作战时用来发出号角的声音时用的。
5.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鸣奏助兴。
6.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7.君:你。
8.征战:打仗。
【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夜光杯之中,正要畅饮时,马上琵琶也声声响起,仿佛催人出征。
如果醉卧在沙场上,也请你不要笑话,古来外出打仗的能有几人返回家乡?三、《夏日绝句》[宋]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1.人杰:人中的豪杰。
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
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语文21古诗三首《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主旨:《出塞》是乐府旧题,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此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译文: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主旨:《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翰的组诗作品。
是描绘边塞生活的名曲之一,诗人性情的豪爽在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写出了广袤边塞来之不易的一次盛宴,勾画出了戍边将士尽情畅饮、欢快愉悦的场面,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如归的悲壮情绪。
使人透过这种貌似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加看清了军人们心灵深处的忧伤与幻灭。
《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译文: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主旨:《夏日绝句》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
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
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
四年级上册三单元古诗三首

四年级上册三单元古诗三首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古诗三首》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重要课文,这三首古诗分别是《暮江吟》、《题西林壁》和《雪梅》,以下是针对这三首古诗的详细解析:一、《暮江吟》1、作者及背景作者:白居易,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背景:此诗约作于唐长庆二年(822年),是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
2、诗句及释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描绘了红日西沉,余晖洒满江面的景象,江水一半呈现出红色,一半呈现出青绿色。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人以“九月初三夜”作为过渡,将时间从傍晚引至入夜后,通过比喻的手法,将露珠比作珍珠,将月亮比作弯弓,生动地描绘出了秋夜的美丽景色。
3、主题及情感主题:描绘日落暮江和露伴新月的美丽景色。
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秋夜江边美景的喜爱之情。
二、《题西林壁》1、作者及背景作者: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背景:此诗作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了他的灵感,于是他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2、诗句及释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描述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看到的景象各不相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人因为身处庐山之中,所以无法看清庐山的全貌,这两句诗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要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不要被局部现象迷惑。
3、主题及情感主题:赞美庐山景色的雄伟壮观,并表达哲理。
情感:诗人对庐山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
三、《雪梅》1、作者及背景作者:卢钺,南宋诗人,自号梅坡,诗风平易。
背景:此诗作于初春时节,梅花开放,作者与友人赏玩之时。
2、诗句及释义“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描述了梅花和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使得诗人们难以评判高下。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