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的母亲散文
当代作家贾平凹的散文名篇

亲情是人类生命深处一首永恒的歌,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恒久主题,感人的亲情之歌能超越时空,激起我们强烈的共鸣,并让我们在共鸣重感受到亲情至上的力量。
读贾平凹先生的《我不是个好儿子》,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笔端流淌的浓浓亲情。
当代作家贾平凹的散文名篇《我不是个好儿子》被选编入山东版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后,有人以为此文浅易通俗,更适合初中生学习,让高中生读这样的文章未免太浅了。
其实,这种认识是值得商榷的。
文章语言平实质朴,情感却极为真挚,正如苏轼所言:“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这种素朴平淡是对绚烂之美的扬弃和超越,非大手笔而不能为之。
我们怎能仅止于文字而看轻此文呢?文章以情动人,让天下儿女为之泪水潸然。
但如果忽视语言文字,仅仅开掘文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功能,不管引入的歌声、影像多么动情,也不管学生的亲情讲述多么不能自已,都是缺少语文“味”的课,因为语文教学的实质没有抓住,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也没有真正落实。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文本的解读上特别关注了其核心内容: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在教法设计上,着重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语言,体味情感,理解和学习以质朴语言描写细节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
一、教学设计目标定位1、知识与能力:落实基础知识,准确地筛选、整合信息;进行个性化鉴赏,体会质朴平实的语言风格。
2、反复诵读品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味文章所表达的至爱亲情。
主要环节1、《懂你》背景音乐,导入。
简介作者。
2、诵读。
要求:不动情不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
3、疏通文字障碍,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4、思考:为什么“我不是个好儿子”?真的“我不是个好儿子吗”?为什么还说“我不是个好儿子”?5、哪一段文字引起了自己最强烈的共鸣?反复诵读体味,说说自己的阅读心得。
6、文字为什么会感人至深?揣摩写法:真情的抒写、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质朴。
诵读体味。
二、教学反思1、了解学情,尊重学生,落实基础,培养习惯。
先询问学生阅读的障碍和发现的问题,答疑释惑,落实基础;再听取学生的初读感受,强化学生对文本的整体观照;然后顺势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我不是个好儿子”,切入对文本的解读。
初中语文_《一颗小桃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颗小桃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自读文章,把握阅读散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自读能力。
2、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3、托物言志、双线交织的写法4、理解文章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义,加深学生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重点目标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自读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了解自读学情: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贾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你自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什么?学生回答有所感悟即可,教师要从学生的阅读感受中准确地把握班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难点。
五处旁批,后三处提问,教学中利用这三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内容、作者情感以及相关主旨。
二、简介作者贾平凹,生于陕西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
当代青年作家。
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
“文革”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
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
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
主要作品有小说《满月儿》《高老庄》等。
他曾获全国文学奖三次。
三、字词教学懊丧执著矜持忏悔伫立生灵孱头矜持垂垂暮老四、品读课文(1)关注课文旁批,理解自读要求:这篇自读课文,编者为我们做了几处旁批?其中哪几处是提问的?你自己能解决问题吗?编者在《一棵小桃树》中标注了五处旁批。
①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
②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
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
③是什么使我遗忘了小桃树?④“蓄着我的梦”的桃核长成了树,而且真的开了花。
作者仅仅在写花吗?⑤“我”的情感在这里来了一个转折,您读出来了吗?(2)五个旁批当中哪个是告诉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方法的?即第二处:课文中一些描写反复出现,比如多次描写小桃树“没出息”。
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
这样引导学生阅读第四段中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的描写,品味语言,感受深意。
第四段教师做出指导示范,再放手学生找出并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写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的语句,重在感受品味,课堂上不做细致的研读品析。
贾平凹:写给母亲

贾平凹:写给母亲本文是关于经典美文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贾平凹:写给母亲文/贾平凹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
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我妈就三周年了。
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我妈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我妈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
常说人死如睡,可睡的人是知道要睡去,睡在了床上,却并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睡着的呀。
我妈跟我在西安生活了十四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我才送她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
每日在老家挂上液体了,她也清楚每一瓶液体完了,儿女们会换上另一瓶液体的,所以便放心地闭了眼躺着。
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是再没有睁开,但她肯定还是认为她在挂液体了,没有意识到从此再不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子放在了枕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啊。
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往往错过吃饭时间,熬夜太久,就要打喷嚏,喷嚏一打,便想到我妈了,认定是我妈还在牵挂我哩。
我妈在牵挂着我,她并不以为她已经死了,我更是觉得我妈还在,尤其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
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我妈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地朝右边扭过头去。
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
现在,每听到我妈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当然是房间里什么也没有,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
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
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我妈写过一个字,因为所有的母亲,儿女们都认为是伟大又善良,我不愿意重复这些词语。
关于亲情的名家散文5篇

关于亲情的名家散文5篇如下:1.朱自清《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贾平凹《写给母亲》我走的时候,您还不会梳头发;您走的时候,已经会去菜园浇水了。
这是母亲生前没来得及给我说的。
3.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4.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我高中时的一年寒假,我曾对我的国文老师说过:“先生,下学期我可要疏远你了。
”他望着我,脸上现出疑惑之色。
我说:“因我打算暑假中请你帮我补习国文。
”他笑了。
他脸上的皱纹都可以表示他已经疏远人生了。
他从眼镜之上方射出两目光,好像在透视我的肺腑。
他的眼睛好像在说话:“你是个可爱的孩子,自己进修不也很好吗?”这学期结束了,他给了我一个批尾:“颇通顺。
”其实是不通的。
不过当时我是很感谢他的。
其实,补习是无须乎的。
不过他很寂寞,常常人家都走净了,他还在有风有太阳的大操场上站立着。
5.梁实秋《我的母亲》我十三岁入协和医院中学。
大约是十二三岁至十七八岁这一段时期,我生活最为贫苦。
我是在东西典当俱绝的时候,二哥写信告诉我说:父亲已经病到垂危了。
信中附着汇款单。
我现在记不起二哥当时告诉我的话了。
但是我还记得那时家庭的艰窘。
这情况正与我后来入大学时相似。
因为无力升学,兄弟俩由美国载运回国抵沪时,我曾在大伯父家里寄居多日。
那时大伯父已经作古。
大伯父的长子早殇,次子南下不知去向(后来才知道他在江西另娶一妇),家中只有大伯父与三子(我的叔父)及寡妇守着祖传的丝织工厂。
部编版初中语文《秋天的怀念》和《写给母亲》比较阅读之公开课精品教案

《秋天的怀念》《写给母亲》比较阅读-母亲之恋教材分析: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怀念》是一首母爱的赞歌。
作者双腿瘫痪后了无生趣,暴怒无常,而同患重病的母亲忍着病痛,体贴入微地照顾自己,想方设法地唤起自己生的念头,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史铁生通过这些往事,表现了母亲的坚强、母爱的无私,母性的伟大。
这篇文章也是一首母亲的恋歌。
这篇文章写在母亲去世7年之后,史铁生却对当初的事情记得那样清楚,他忘不掉母亲憔悴的面容,红红的眼边儿,温柔的带着哀求的声音,他不能原谅自己当初少不更事,对生命的漠视与对母亲的无视。
他用细腻的笔触记录着当日的点滴,他用这种方式告慰九泉之下的母亲——我在好好儿活……贾平凹的散文《写给母亲》写在母亲逝世三周年之际,抒发了对亡母深厚而又隐忍的怀念。
这种真情首先体现在一个奇怪的想法上,虽然母亲已逝将满三年,但是作者母亲的房间一切陈设还原模原样,因为在作者心中,她从未离开自己一日,似乎还在叮咛自己不要熬夜,还在提醒自己坐久了要出去走走,还在买自己喜欢吃的萝卜和青辣子,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对母亲的思念是那般的强烈。
所以,作者恍惚中常听到妈叫自己的名字,那声音是那样的真切。
所以,他常到妈的房里立上半天,对着墙上妈的照片自言自语,告诉她“我不累”。
只有思念到极致时才能产生这样的幻觉吧!这种真情透过真实感人的细节打动着我们。
“谁想哩,妈想哩!”这口音亲切平和,母亲喜爱说笑的性格跃然纸上。
“我”写作时,母亲“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并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她是怕干扰了儿子的工作,又怕儿子累着,“一眼一眼”,每一眼都意味深长。
失去母亲后,“我”在母亲房间“立上半天”“自言自语”,这些细节,将“我”的思念、伤痛鲜活地再现出来!而“我”出远门没有人反复叮咛,“我”有好吃的好喝的,也无人可送的心理描写,将失母后的迷惘与失落真实地刻画出来了。
这种感情是克制隐忍的,可一旦面对母亲矮矮的坟墓,想到“母子再也难以相见”,悲痛便如开闸之水肆意流淌,再也难以控制,文章到此止住,可感情的洪流,却刚泛滥到最高点,再也控制不住。
散文十大名篇

散文十大名篇
《背影》:朱自清的这篇散文以作者的父亲为主题,描述了父子之间的情感和关系。
《荷塘月色》:朱自清的这篇散文描绘了荷塘在月光下的景色,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故都的秋》:郁达夫的这篇散文描绘了北京秋天的景色,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光的感慨。
《囚绿记》:陆蠡的这篇散文以作者对一株绿色植物的囚禁为主题,表达了他对自由和生命的思考。
《荷塘忆旧》:冰心的这篇散文回忆了她的童年生活,描述了她与家人、朋友之间的情感。
《鸟的天堂》:巴金的这篇散文描述了他对自然和生命的观察和思考。
《雨巷》:戴望舒的这篇散文描绘了一个小巷在雨中的景色,表达了他对故乡和往昔生活的思念。
《雅舍忆旧》:梁实秋的这篇散文回忆了他与家人、朋友在老房子“雅舍”中的生活。
《缘缘堂随笔》:丰子恺的这篇散文以作者自己的生活为主题,描述了他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
《母亲的河》:贾平凹的这篇散文描绘了他对故乡和母亲的思念,以及他对生命的思考。
人物场景的现代名家散文摘抄

人物场景的现代名家散文摘抄下面是一些现代名家散文的摘抄:1. 《呼唤》——贾平凹浑厚的父爱,那是母亲难以承担的,五十多岁的那个人,最后告诉儿子,希望有朝一日他能开始愿意跟他说话。
2. 《我们仨》——杨绛那天放学后,我一个人走在下雪的街上,感到很冷。
我想被包围在温暖的家里,有母亲在。
我觉得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妈妈像我的妈妈对我这样亲密。
这是我一辈子最幸福而最感动的事情之一。
3. 《内乡的冬天》——阿来夜晚,屋子里的煤火微黄微亮,厚毡铺在半院厅的地上,赤脚踩上去,软软的,温温的,脚掌刚靠近地面时还有一层微微的热意。
天凉的时候,在炉子旁边坐下,细细聆听火堆里煤炭燃烧时的声音,会觉得那份声音是好听的。
4. 《白鹿原》——陈忠实冯家陷入的困境,如同把冯子材夏天打瞌睡的苍蝇们,打在一汪秋水收割着聚光的河底,一睡中央的古井底。
因为,没有撑起的还是秋天银晃晃的水亮晴空般的笑容。
5. 《草房子》——莫言秧4九里地,我和修春欧阳桔躺在稻田畔的草房的草窝里,就感到糊糊的气氛中有种蛇类似的东西沿着我们身边钻过去,直着条这样肯定的说道:现在,你们见着这个东西了吧。
修春往我的方向一瞧,看不到我的面目,才凑近罢了。
更何况它体态以及它的神志每每与我的情景重叠,连声音也是一样。
6. 《红高粱》——莫言有一天晚上回到家,家里人拿出了一幅印刷品,我只看到一抹暗淡的色彩即使如此,也想象得出来那应该是一片红高粱地了,最醒目的红如此之刺眼,如喘不过气,如簇簇的霓虹般灿烂,如太阳出了问题的闪电般暴力。
7. 《红灯笼》——蒋勋忽然我觉得那个象征苏先生的红灯笼上空的红色褪色了,那原本热烈的红只剩下断裂的灰色。
这个红灯笼好像是小时侯常常看见的东西,隐而不见的东西。
这个灯笼象征着我们的幸福,今天幸福转瞬即逝。
8. 《白银匣》——余华就在村民们正竞相推量、查证隔壁家里那具女人尸体怎样破脖而亡的时候,善领却来找兴儿和长娥,告诉他们他已经谋划多年的计划终于实现了。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_贾平凹散文读书笔记五篇

贾平凹散文读后感_贾平凹散文读书笔记五篇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关于《贾平凹散文》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贾平凹散文》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商州三录》我小时候没离开过家的时候,从书上读到的都是外地的名胜和故事,当时就觉得家乡没有名气,到处都是山,向往山外面的世界,羡慕有名气,有名胜的地方,直到上大学我才第一次走出山阳,走出商洛。
大学期间,游玩了很多北京的名胜古迹,上班后又去过其他一些地方,但现在还是经常会想起在家时,穿着拖鞋沿河趟水的那种惬意。
后来无意中读到贾平凹的《商州三录》,由多篇中短篇散文组成,描写了商洛的好多风土人情和故事,描写手法和用词很平淡,我却看得很入味儿。
他在《商州初录》的《序》里面这样说,这本小书是写商州的。
为商州写书,我一直处在慌恐之中,早在七八年前构思它的时候,就有过这样那样的担心。
因为大凡天下流传的地理之书,多记载的是出名人的名地,人以地传,地以人传。
而商州从未出现过一个武官骁将,比如霸王,一经《史记》写出,楚地便谁个不晓?但乌骓马出自商州黑龙潭里,虽能“追风逐日”,毕竟是胯下之物、喑哑牲口,便无人知道了。
姚雪垠先生着的《李自成》风靡于世,那就写的是闯王在商州的活动,但着墨商州地方的极少。
他写得也是我的家乡的山和水,人和事,其中还写我们山阳县的一些文章,所以就觉得离我很近。
有些感觉是曾在我心头经朦胧地出现过,但我却从来没有整理过这种思绪,他在《序》里所提到的担心,正是我以前对家乡的看法,啥有名的东西都没有,只想着长大了要去看外面的世界。
看到他这么一说,我一下找到了共鸣,觉得他把我想说又说不出的话给说出来了,的确以前大家描述商洛都是用穷山恶水来形容,物产贫乏,交通不便,不能赐予那里的人民财富,所以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想离开这个贫瘠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周年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乡下的风俗是要办一场仪式的,我准备着香烛花果,回一趟棣花了。但一回棣花,就要去坟上,现实告诉着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长声哭泣啊。
《写给母亲》一文虽情感真挚深似海,但情感的表达不张扬不热烈,字里行间的克制隐忍更令人心痛。虽是向母亲倾吐思念之情的文章,但作者并没有将这种情感无所顾忌地宣泄出来,而是静静追忆3年前母亲生病与去世时的情形,详叙了这3年里思念母亲的种种表现,娓娓而说理性而克制。可到了文末,家里要按风俗办一场仪式“去坟上”,想到“母子再也难以相见”时,隐忍许久的热泪便如开闸之水肆意流淌,痛哭嚎啕。如此真情如此深情,怎不令读者也流下感动的泪水呢!
整整三年了,我给别人写过十多篇文章,却始终没给母亲写过一个字,因为所有的母亲,儿女们都认为是伟大又善良,我不愿意重复这些词语
。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缠过脚,没有文化,户籍还在乡下,但母亲对于我是那样的重要。已经很长时间了,虽然再不为她的病而提心吊胆了,可我出远门,再没有人啰啰嗦嗦地叮咛着这样叮咛着那样,我有了好吃的好喝的,也不知道该送给谁去。
贾平凹《写给母亲》读后感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远逝,留给子女无涯之戚。这种思亡之痛,不同的人会有迥然不同的表达方式。著名作家贾平凹的《写给母亲》一文抒发了深厚而又隐忍的思念亡母的真实情感,其言至平至淡,其情至真至诚,读后令人心弦触动涕泪沾襟。
《写给母亲》一文语言平淡,细碎琐屑如话家常。虽然母亲已逝将满三周年,可在作者心中,她从未离开自己一日。正如作者所说,“3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母亲没有死”。在作者笔下,母亲的离开安静的就像“放心地闭了眼躺着”,只是“闭着的眼再没有睁开”。之后的岁月里,写作时,每逢打喷嚏,都以为妈妈还在,有时还会听到“母亲叫我”,“自言自语母亲”出去买东西了,“故意藏到”照片里了,妈妈住过的房间仍然“原模原样”地保存着……
贾平凹的母亲散文
贾平凹
是我国著名作家,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贾平凹的母亲散文
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贾平凹《写给母Leabharlann 》原文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算一算,再有二十天,母亲就三周年了。
三年里,我一直有个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母亲没有死,而且还觉得母亲自己也不以为她就死了。常说人死如睡,可睡的人是知道要睡去,睡在了床上,却并不知道在什么时候睡着的呀。母亲跟我在西安生活了十四年,大病后医生认定她的各个器官已在衰竭,我才送她回棣花老家维持治疗。每日在老家挂上液体了,她也清楚每一瓶液体完了,儿女们会换上另一瓶液体的,所以便放心地闭了眼躺着。到了第三天的晚上,她闭着的眼是再没有睁开,但她肯定还是认为她在挂液体了,没有意识到从此再不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给她擦脸的毛巾洗一洗,梳子放在了枕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啊。
所有这一切的不相信都源于儿子对母亲的爱,这些絮叨之语就如对母亲的轻声诉说,而母亲似乎正坐在儿子的面前,倾听着儿子的心声。语言淡至极致,不事雕琢,这不正是儿子对母亲自然纯净而厚重的爱的表现吗!
美文名篇之所以感染读者,大多在于它细节的生动真实,《写给母亲》一文以细节打动人心、让人读后眼泛泪花的细节描写可谓俯拾皆是。之前“我”每打喷嚏,母亲总说“谁想哩,妈想哩!”母亲的陕西口音亲切平实,她喜爱说笑的性格亦跃然纸上。“我”写作时,母亲“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并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母亲对儿子的怜爱与疼惜在这些动作与语言细节中显露无疑。而“我”放下笔去找母亲,“立上半天”“自言自语”,给照片前的香炉上香,并说上一句“我不累”,这一系列的动作细节描写,将失母后的“我”的形象鲜活地再现出来,思母而母已逝的伤痛之泪怎能不溢满双目呢!而“我出远门后”,既没有人反复叮咛,“我”有好的吃喝,也无人可送。这一部分心理细节描写,将失母后的迷惘与失落真实地刻画出来了。
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母亲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这三年里,我的喷嚏尤其多,往往错过吃饭时间,熬夜太久,就要打喷嚏,喷嚏一打,便想到母亲了,认定是母亲还在牵挂我哩。
母亲在牵挂着我,她并不以为她已经死了,我更是觉得母亲还在,尤其我一个人静静地待在家里,这种感觉就十分强烈。我常在写作时,突然能听到母亲在叫我,叫得很真切,一听到叫声我便习惯地朝右边扭过头去。从前母亲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得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现在,每听到母亲叫我,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心想母亲从棣花来西安了?当然是房间里什么也没有,却要立上半天,自言自语母亲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或许,她在逗我,故意藏到挂在墙上的她那张照片里,我便给照片前的香炉里上香,要说上一句:我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