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疾病直视手术治疗

合集下载

心脏病治疗的最新进展

心脏病治疗的最新进展

心脏病治疗的最新进展心脏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世界各地都有大量的人因心脏病而失去生命。

近年来,医学界在心脏病治疗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使得心脏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

本文将介绍心脏病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心血管手术、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心脏移植等方面。

1. 心血管手术的进展心脏病患者中,一部分患者需要进行心血管手术来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脏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

现在常见的心脏手术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心脏瓣膜置换术和心脏移植术等。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重要手术方法。

传统的冠状动脉搭桥术需要切开胸骨,手术创伤大且恢复时间较长。

然而,近年来引入的微创手术技术使得该手术更加安全和便捷。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通过小切口进行手术,减少了术后疼痛和恢复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的重要手术方法。

传统的瓣膜置换术需要打开胸骨进行手术,术后患者需要长时间的恢复。

然而,现在逐渐引入的经皮瓣膜置换术(TAVR)通过导管进行手术,无需打开胸骨,减少了手术创伤和恢复时间。

TAVR已经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被广泛应用于高龄患者和高危患者。

在心脏病的治疗中,药物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

随着对心脏病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新型药物的研发不断推动心脏病治疗的进展。

抗血小板药物是预防心脏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首要选择。

除了常用的阿司匹林,新型的P2Y12受体拮抗剂已经出现,如克洛吉雷。

这类药物通过减少血小板的聚集,减轻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抗凝药物在心脏病治疗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华法林是最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但是需要经常监测凝血指标,剂量调整也不方便。

新型的口服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酯和阿哌沙班,不需要频繁监测,剂量调整也比较容易,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治疗选择。

3. 介入治疗的进展介入治疗是一种通过导管进入血管进行治疗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心脏病的治疗中。

近年来,介入治疗在技术上不断创新,使得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循环系统疾病治疗

循环系统疾病治疗

循环系统疾病治疗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类涉及心脏和血管的疾病,包括心脏病、高血压、中风等。

这些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幸运的是,现代医学发展迅速,提供了多种治疗手段来对抗循环系统疾病。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循环系统疾病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根据具体疾病的不同,医生会开具相关药物来缓解疾病的症状,控制病情的发展。

例如,对于高血压患者,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降低血压来减少心脏和血管的负担,防止进一步的损伤。

2. 心脏手术治疗对于某些循环系统疾病,药物治疗可能无法达到理想效果,这时候心脏手术治疗就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心脏手术主要用于治疗心脏病和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搭桥手术、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和心脏移植等。

这些手术可以修复或替换受损的心脏组织和瓣膜,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 心脏射频消融治疗心脏射频消融治疗是治疗心律失常的一种方法。

心律失常是心脏电活动异常引起的心跳节奏不齐或过快过慢等问题。

通过导管技术和射频能量,医生可以通过烧灼或冻结心脏组织来修复异常的电信号传导通路,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

4. 行动与生活方式干预除了药物和手术治疗,改变生活方式和行动习惯对于循环系统疾病的治疗也非常重要。

例如,对于心脏病患者,戒烟、减少酒精摄入、控制体重、增加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都能减轻病情和降低疾病的发展风险。

此外,均衡的饮食和心理健康的维护也对循环系统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总结起来,循环系统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心脏手术治疗、心脏射频消融治疗以及行动与生活方式干预。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预防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也非常重要,包括定期体检、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养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疗和预防,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循环系统疾病的发展,保持身心健康。

先天性心脏病常识

先天性心脏病常识

一、什么是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孕妇妊娠期间,在怀孕初期的2-3个月内,是胎儿心脏和大血管形成的时期。

在此时期内,如心脏、大血管的形成发生障碍,并因而引起心脏、血管的局部解剖结构异常,称为先天性心脏病。

除个别小的室间隔缺损在2岁前有自愈的机会,绝大多数需手术治疗。

二、先天性心脏病分为几种?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目前尚不完全统一,根据血液分流情况,临床上有无紫绀及紫绀出现的早晚可分为三型:a.无分流型(无青紫型):即心脏左右两侧或动静脉之间无异常通路和分流,不产生紫绀。

如右位心、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缩窄、单纯性肺动脉扩张、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b.左向右分流型(潜伏青紫型):此型心脏左右两侧血流循环途径之间存在异常的通道。

早期由于心脏左半侧体循环的压力大于右半侧肺循环压力,所以平时血流从左向右分流而不出现青紫。

当啼哭、屏气或任何病理情况,致使肺动脉或右心室压力增高,并超过左心压力时,则可使血液自右向左分流而出现暂时性青紫。

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

c.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此型心脏左右两侧血液循环途径之间有异常通道,使血流从右侧心腔向左分流,大量静脉血注入体循环,故可出现持续性青紫。

如法乐氏四联症、法乐氏三联症、大血管错位、永存动脉干等。

三、先心病患儿有哪些主要表现?1、心衰:新生儿心衰被视为一种急症,通常大多数是由于患儿有较严重的心脏缺损。

其临床表现是由于肺循环、体循环充血,心输出量减少所致。

患儿面色苍白,憋气,呼吸困难和心动过速,心率每分钟可达160次-190次,血压常偏低。

可听到奔马律。

肝大,但外周水肿较少见。

2、紫绀:其产生是由于右向左分流而使动静脉血混合。

在鼻尖、口唇、指(趾)甲床最明显。

3、蹲踞:患有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特别是法乐氏四联症的患儿,常在活动后出现蹲踞体征,这样可增加体循环血管阻力从而减少心内缺损产生的右向左分流,同时也增加静脉血回流到右心,从而改善肺血流。

心脏外科手术的发展历程如何

心脏外科手术的发展历程如何

心脏外科手术的发展历程如何心脏,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其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存续。

而心脏外科手术,则是现代医学领域中最为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医疗手段之一。

它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了探索、创新和突破的医学史诗。

在过去,对于心脏疾病的治疗,医生们往往束手无策。

由于心脏的特殊结构和重要功能,对其进行手术操作被认为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技术的逐步进步,勇敢的医学先驱们开始尝试挑战这一禁区。

20 世纪初期,心脏外科手术还处于萌芽阶段。

当时,医生们对心脏的生理和病理机制了解有限,手术工具和技术也非常简陋。

但即便如此,一些勇敢的尝试还是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38 年,美国医生罗伯特·格罗斯成功地实施了第一例动脉导管未闭的结扎手术。

这一手术的成功,让人们看到了心脏外科手术的可能性,也给了更多医生信心和勇气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进入 20 世纪 50 年代,心脏外科手术迎来了重要的突破。

1953 年,美国医生约翰·吉本发明了心肺机。

这一设备的出现,使得在手术过程中可以暂时替代心脏和肺的功能,为医生提供了更充足的时间来进行复杂的心脏手术操作。

有了心肺机的支持,心脏直视手术成为了可能。

在这一时期,诸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医生们能够直接打开心脏,修复这些缺陷,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0 世纪 60 年代,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出现是心脏外科手术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这种手术通过使用患者自身的血管或人工血管,在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的部位建立新的血液通道,从而改善心肌的供血。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成功实施,为众多冠心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心脏外科手术的技术不断完善和创新。

微创手术技术的引入,使得手术切口更小,患者的创伤和恢复时间都大大减少。

同时,机器人辅助心脏手术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选择,为医生提供了更精准和灵活的操作手段。

临床分析病例的临床特点与疾病分类

临床分析病例的临床特点与疾病分类

临床分析病例的临床特点与疾病分类病例:心脏直视术后高血压并发症引言:心脏直视术(CABG)是一种常见的心脏手术,用于治疗严重冠心病患者。

尽管手术成本高,但它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然而,术后并发症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是术后高血压。

本文将对一位接受CABG手术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其临床特点和疾病分类。

病例描述:患者男性,64岁,冠心病家族史。

入院前2周出现胸痛和呼吸困难症状。

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患者多支冠状动脉狭窄。

随后,患者接受CABG手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平稳。

然而,在术后第二天,患者出现高血压,收缩压达到160 mmHg。

临床特点:1. 高血压:术后高血压是CABG手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高血压可能是由于术后充血、炎症反应和交感神经激活引起的。

患者的高血压可能与手术后的炎症反应以及家族史相关。

2. 炎症反应:CABG手术后的炎症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外科创伤的正常反应。

炎症反应可以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和血栓形成。

这种反应还会释放炎症介质,进一步导致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和交感神经活性增强。

3. 冠心病家族史:患者冠心病家族史可能与其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易感性有关。

在遗传因素的作用下,患者更容易发展出高血压等并发症。

疾病分类:1. 术后高血压(I10):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术后高血压归类于“高血压”一类。

术后高血压是指在外科手术后发生并持续存在的高血压。

2. 冠心病(I25.1):患者冠心病家族史和冠状动脉狭窄的检查结果,符合冠心病的临床特征。

冠心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通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或完全阻塞导致心肌损伤。

3.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一种生理过程,没有具体的ICD-10编码,但它在心脏手术后的并发症中起到重要作用。

结论:CABG手术后高血压并发症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问题。

临床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疾病分类有助于了解该问题,并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提供指导。

随着对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并管理术后并发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骨蜡与再生氧化纤维素材料在老年女性心内直视术胸骨止血中的应用

骨蜡与再生氧化纤维素材料在老年女性心内直视术胸骨止血中的应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第15卷第21期 2011–05–21出版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May 21, 2011 Vol.15, No.21 ISSN 1673-8225 CN 21-1539/R CODEN: Z LKHAH3905 Department of Cardiac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1, Liaoning Province, ChinaWang Chun☆, Doctor, Attending physician, Department of Cardiac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1, Liaoning Province, Chinadoctorchun@ Correspondence to: Gu Tian-xiang, Doctor,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ardiac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1, Liaoning Province, Chinacmugtx@ Supported by: the Funding Program of Liaoning Educational Committee, No.2004C050*;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nof Liaonign Province, No.2006401013-2* Received: 2011-02-18 Accepted: 2011-04-2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辽宁省沈阳市 110001王春☆,男,1979年生,山东省陵县人,汉族,2007年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博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成人心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研究。

心脏微创手术后的注意事项

心脏微创手术后的注意事项

心脏微创手术后的注意事项心脏微创手术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治疗心脏疾病的方法,与传统的开胸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但是,即使是微创手术,也需要术后患者注意一些事项,以下是心脏微创手术后的注意事项、治疗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手术后的注意事项1、心肺功能的监测:手术后首先要先保证心肺功能的稳定。

患者必须在专业的监护室内留观,配备血压、心率、心电、血氧、呼吸等多项监测设备。

如果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2、伤口护理:手术后需要保持伤口的清洁和干燥。

如有渗血,应及时清洗,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更换。

打喷嚏、咳嗽等动作不要太剧烈,以免伤口裂开。

3、体位调整:手术后应保持半坐位或俯卧位,减少深呼吸或咳嗽。

以避免出现呼吸困难等并发症。

当患者状况稳定后,医生会在适当时候建议患者适当活动,但一定要遵循医生的建议,以避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4、饮食要注意:手术后患者应适当控制饮食,不要过于饱食或饥饿。

患者必须严格按照医嘱给予饮食。

一般,初期手术后的饮食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逐渐过渡至软食、普通饮食。

饮食过多、过于油腻、刺激性的食物,以及含糖、含盐过多的食物都需避免。

5、注意恢复期间的个人卫生:手术患者应注意细节方面的卫生。

比如要保持口腔清洁,多漱口、刷牙,定期更换牙刷;有排泄需要时,要及时上厕所,保持肛门清洁。

二、手术后的治疗方法心脏微创手术治疗的是一些心脏疾病,如冠脉疾病、心包积液、二尖瓣狭窄、房间隔缺损等,因此,手术后的治疗方法会根据不同的病情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手术后可能需要的一些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在微创手术治疗后的恢复期间,医生可能会开出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包括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凝药、液体药等等,治疗期间一定要遵循医生的用药方法和剂量,以免误食错误的药物或药量过高引起不良反应。

2、物理治疗:术后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物理治疗方案,促进身体康复。

比如练习呼吸、做一些适当的体操等。

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aα稳态、PH稳态下乳酸值的变化及意义

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aα稳态、PH稳态下乳酸值的变化及意义

宴用预防医学2007年10月第14卷第5期Pm“calP…tiveMediane.0ct2007,vdl4,№51575文章编号:1006—3110(2007)05—1575—02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a稳态、PH稳态下乳酸值的变化及意义蒋玲摘要:目的观察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cPBs)各阶段乳酸(Lac)值的变化及两种血气管理方法对氧代谢的影响。

方法56例心脏病患者分为A、B两组,各28例;A组PH稳态管理血气,B组n稳态管理血气。

分别于术前,转流前5min,降温末,复温末,停机5min,术后24h抽动脉血测血气分析(含Lac)。

结果两组转流莳5minLac值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组间、组内差异无显著性(P>005),降温末乳酸值均增高,复温束乳酸值最高,持续至术毕,降温末与术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问差异无显著性(P>005),复温末至停机5min与术前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

术后24h均恢复正常,组间、组内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CPB期间存在组织缺氧,乳酸含量增高,复温期问采用PH稳态管理血气乏氧程度更严重。

关键词:体外循环;氧代酣;乳酸;PH稳态;a稳态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识码:B乳酸蓄积是反应组织细胞缺氧较为灵敏、可靠的指标,是灌注不足的早期指标…,乳酸代谢的变化亦可作为评价疾病预后指标,同时指导治疗效果“。

低温cPB期间采用PH稳态还是a稳态管理血气更有利于组织灌注及代谢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观察CPB期间不同的血气管理方法在不同时间段乳酸的变化.探讨其对氧代谢的影响。

1瓷料与方法1l研究对象56例心脏病患者分为A、B两组,各28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无显著差异,A组采用PH稳态管理血气,B组采用n稳恋管理血气。

l2麻醉方法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诱导用咪唑安定0l~o4mdkg,芬太尼5~10ug/h,维库溴胺5—10mdk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适用于:各种先天性心 脏病矫治,冠脉血运重建 ,主动脉瓣及升主动脉手 术,二尖瓣手术,心包及 纵膈肿瘤等手术
❖ 改进:微创,胸骨次全
劈开
13
3.心外常用手术切口
❖ 右前外侧切口 ❖ 特点:不破坏胸骨,
有助于保护胸廓完整性 ,美观等。 ❖ 适用于:简单先心病 矫治,二尖瓣手术 ❖ 缺点:胸廓较深时显 露不佳,中心体外循环 建立困难
心脏疾病直视手术治疗
1.心外科疾病分类 2. 循环血流动力学 3.心外常用手术切口
4.体外循环 5.寄语
2
Company Logo
1.心外科疾病分类
❖获得途径 ❖先天性心脏病: ❖ 室间隔缺损 ❖ 动脉导管未闭 ❖ 法洛四联症等
❖后天性心脏病: ❖ 冠状动脉粥样3 硬化性心脏病
1.心外科疾病分类
8
❖ 紫绀型先天性 心脏病
ü 二尖瓣狭窄
2. 循环血流动力学
ü 二尖瓣反流
ü 狭窄:风湿性,病史较长,慢性心衰,左房血栓 ü 反流:腱锁断裂,病史短,急性心衰,冠脉病变
9
2. 循环血流动力学
ü 冠脉循环—冠心病
ü 左乳内-前降支桥
ü 体循环、肺循环、冠脉循环三大循环学说—重要性
ü
冠脉不仅仅冠心病:复杂先心,大血管,瓣膜 10
谢谢观赏
14
3.心外常用手术切口
❖ 左后外侧切口 ❖ 适用于:降主
动脉手术及动脉导管 未闭结扎术(目前我 们采用左侧腋下小切 口)
15
1.心外科疾病分类 2. 循环血流动力学 3.心外常用手术切口
4.体外循环 5.寄语
16
4.体外循环定义
❖ 心内直视手术的开ຫໍສະໝຸດ 离不开体 外循环的发明❖ 体外循环:心脏不做功下,保 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氧功能, 离开心脏还能存活的关键
❖手术方式
1.心外科疾病分类 2. 循环血流动力学 3.心外常用手术切口
4.体外循环 5.寄语
6
2. 循环血流动力学
❖正常血液循环
❖心肌—泵功能 ❖瓣膜—单向阀门 ❖冠脉—供能供氧
❖传导系统
❖神经内分泌
❖ ——节律压力
7
✓ PDA
2. 循环血流动力学
ü 房缺ASD ✓ 室缺VSD
✓ 法四F4
❖ 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 体外循环:是指应用人工管道 将人体大血管及人工心肺机连 接,从静脉系统引出静脉血, 并在体外氧合,再经血泵将氧 合血输回动脉系统的全过程, 又称心肺转流。
17
体外循环示意图
体外循环建立路径
❖ 中心体外循环(常用) ❖ 升主动脉插主动脉灌注 ❖ 上下腔插静脉引流管
❖ 股动脉股静脉 ❖ 适用于微创或中心体外建
立困难
❖ 腋动脉插管 ❖ 多用于升主动脉或主动脉
弓需要处理的手术
悬吊 套带
缝合包
3.体外循环手术步骤
开胸
消毒
止血
切皮
手术过程
动静脉 插管
体外
循环
阻断 停跳
心内 操作
复跳
止血 关胸
3.建立体外循环特点
上下腔vs房腔管 固定操作+个人习惯
配合复杂
危机多发
相通存异
操作繁琐
条理性强
精力集中
出血、心律失常等
3.体外循环手注意事项
❖条理:有条不紊 ❖套带:阻断—静脉动脉血及心脏脱离联
系 ❖缝合包:固定插管/术毕闭合切口止血 ❖ 经上下腔:5个插管部位,6个荷包 ❖ 经右房:4个插管部位,5个荷包 ❖插管顺序:主动脉—上腔—灌注—下
腔 —左心 ❖ 原则:静脉引流管口正对血流来的方
22
1.心外科疾病分类 2. 循环血流动力学 3.心外常用手术切口
4.体外循环 5.寄语
23
优秀的团队
❖ 一台完美的心脏手术, 离不开一个优秀的团 队,包括外科医生、 护理、麻醉及体外, 不仅要技术过硬,还 要无缝衔接,沟通顺 麻醉医生 畅。
❖ 感谢有你们胆大心细、 眼急手快、耳聪目明、 头脑清醒、心思细腻、 体力充沛的支持
24
外科医生 护理团队
体外团队
让“开心”变的 更 开心 !
2.循环血流动力学
❖ 心脏外科手术目的: ❖ 纠正异常血流 ❖ 方法:修补、矫治、置换、旁路 ❖ 目的:恢复正常血流动力学
1.心外科疾病分类 2. 循环血流动力学 3.心外常用手术切口
4.体外循环 5.寄语
12
Company Logo
3.心外常用手术切口
❖ 胸部正中切口
❖ 特点:可以很好的显露 升主动脉及各个心腔
❖病理生理 ❖先天性心脏病: ❖ 非紫绀型:左向右分流(如室缺) ❖ 紫绀型:右向左分流(如法洛
四联症) ❖缺血性心脏病:冠脉血管狭窄—心
肌缺血(冠心病) ❖风湿性心脏病:感染—瓣膜侵蚀
4
1.心外科疾病分类
❖手术方法 ❖非体外循环下手术:不停跳冠脉搭
桥术 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心包剥 脱等 ❖体外循环下手术:室缺修补术 二尖 瓣置换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