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第一单元-认识负数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是小学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让学生初步接触负数,了解负数的含义、性质及其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负数的概念,掌握负数的读写方法,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后续学习负数的运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对数学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负数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负数,通过举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逐渐理解负数的含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负数的含义、性质及其应用,能够正确读写负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负数的概念,掌握负数的读写方法。
2.难点:让学生理解负数的性质,能够运用负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知负数,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负数的实际例子,如气温、高度等。
2.准备一些负数的图片,如温度计、海拔计等。
3.准备一些负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初步接触负数,让学生感知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存在。
2.呈现(10分钟)讲解负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负数的含义。
如气温下降3摄氏度,可以表示为-3℃。
引导学生掌握负数的读写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负数的书写、读取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如写出-5℃、-2℃等,读出这些负数。
4.巩固(10分钟)利用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负数解决实际问题。
1.认识负数(1)-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认识负数(1)-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能力:•了解负数的概念,认识负数与正数的关系;•掌握负数的表示方法;•能用负数表示海平面下降、负温度和欠款等概念;•理解加减法中负数的运算规律。
1.2 过程与方法:•复习了解正数的概念,拓宽认识负数的渠道;•通过游戏和实例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负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引导学生实践运用负数进行加减法计算。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负数的概念与表示方法;•负数与正数的关系。
2.2 教学难点•负数概念的理解;•加减法中负数的运算规律。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讲授、游戏和实例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教师出示一组海拔高度的信息,让学生发现不同海拔的山峰高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而海平面以下的水平面可以用负数来表示。
教师询问学生是否见过负数。
4.2 概念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负数的概念,如温度低于零度以及欠款等。
教师讲解负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如数轴、数线和符号法等。
4.3 游戏体验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游戏,让学生体验负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说出一组温度,让学生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找出最低温度。
4.4 实例演示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引导学生掌握负数的应用。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一组欠款信息,让学生用负数进行计算。
4.5 练习巩固教师出示几道负数加减法的计算题目,供学生自主练习。
五、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负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并强调加减法中负数的运算规律。
六、课后作业1.独立完成教材课后的练习题;2.回家观察天气情况,分别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温度变化。
结束。
五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一单元《认识负数》教案(;定稿)

五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一单元《认识负数》教案(;定稿)一. 教材分析五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第一单元《认识负数》的内容主要包括负数的定义、负数的读写、负数的比较、负数的运算等。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首次接触负数,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数学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学会用负数来表示具有意义相反的两种量,例如高度、温度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但是,负数是一个新的概念,学生可能会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负数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负数的定义,掌握负数的读写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负数运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负数的定义、负数的读写、负数的比较、负数的运算。
2.难点:负数的意义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接受负数的概念。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负数卡片、计数器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动的生活情境,例如温度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负数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负数的定义和读写方法,让学生初步理解和接受负数的概念。
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数学游戏和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负数的读写和运算练习,巩固学生对负数的理解和掌握。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负数来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负数的理解和应用。
拓展(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负数的性质和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第1单元第1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教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第1单元第1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负数的概念,知道负数是用来表示比零小的数的。
2. 使学生掌握负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读写负数。
3. 培养学生运用负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负数的概念2. 负数的读写方法3. 负数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负数的概念及读写方法。
2. 教学难点:负数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生活实例,如温度计、海拔等,让学生初步感知负数的存在。
-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负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2. 探究负数的概念- 引导学生通过数轴来理解负数,负数位于0的左边,表示比0小的数。
- 让学生举例说明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温度、海拔等。
3. 学习负数的读写方法- 教师示范读写负数,如-1读作负一。
- 学生跟读,并自己尝试读写其他负数。
4. 巩固练习- 出示一些正数和负数的卡片,让学生判断它们的大小,并排序。
- 学生互相出题,进行负数的读写练习。
5. 应用负数解决问题-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温度计读数、海拔高度等,让学生用负数表示。
-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用负数解决这些问题。
6. 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负数的概念、读写方法及应用。
-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负数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负数有了初步的认识,掌握了负数的读写方法,并能用负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负数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讲解。
同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负数实例,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负数的概念理解在“负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对于负数的概念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认识负数》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认识负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认识负数》是整个小学阶段负数学习的开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知道正数和负数的区别,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负数,体验负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正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在生活中,学生对负数的概念接触较少,对其理解和应用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的生活实例和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感受负数的意义,提高学生对负数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负数的意义,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负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负数的读写方法。
2.难点: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负数的实际应用,体会负数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情境,让学生感受负数的意义。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实物模型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的计算器、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如温度计、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负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负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负数。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数学题目,让学生运用负数进行计算,巩固对负数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找出生活中的负数实例,并分享给大家。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教案(集体教研)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教案(集体教研)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正数和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负数的概念。
本单元通过丰富的情景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负数的读写方法,以及负数的大小比较和运算规则。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负数,理解负数,逐步建立正负数的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正数和零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数感。
但在日常生活中,负数的概念并不常见,学生对负数的认识程度参差不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通过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负数的实际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读写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负数的大小比较和运算规则。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践、交流、探讨等方法,体验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建立正负数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负数的意义,负数的读写方法,负数的大小比较和运算规则。
2.教学难点:负数的大小比较和运算规则。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知负数,理解负数。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负数的实际意义。
3.合作交流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探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激励评价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鼓励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PPT、黑板、粉笔、学习单、小礼物等。
2.学具:学生每人一份学习单、笔、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天气预报、温度计等,引导学生感知负数。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负数吗?负数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负数的读写方法、大小比较和运算规则。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认识负数(1)》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认识负数(1)》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时《认识负数(1)》主要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会比较负数的大小,并能运用负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负数概念的初步接触,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负数运算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对正数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负数是一个新的概念,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认识负数,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逐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
2.学生能比较负数的大小。
3.学生能运用负数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会比较负数的大小。
2.教学难点:理解负数的意义,会比较负数的大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负数的存在,理解负数的意义。
2.数形结合法:通过数轴,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负数的大小。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课件:负数的概念、负数的意义、负数的大小比较等。
2.数轴:用于直观地展示负数的大小。
3.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际情境,如温度计显示-5℃,让学生初步感受负数的存在。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负数?负数表示什么意义?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介绍负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负数的意义。
同时,展示负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初步学会比较负数的大小。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数轴,直观地理解负数的大小。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比较给定的负数大小,并说出理由。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包括:写出负数的表示方法、比较负数的大小、解决实际问题等。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认识负数》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认识负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第1课《认识负数》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掌握负数的读写方法,以及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负数,体验负数的大小比较,从而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运算能力和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
但在负数的学习上,他们可能存在以下难点:1. 负数的直观理解;2. 负数的大小比较;3. 负数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负数的意义,突破难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负数的含义,能正确读写负数,了解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负数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负数的含义和读写方法。
2.难点:负数的大小比较和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模型、练习题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了解负数的基本概念。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数?”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正数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接着,教师引入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一个数,比0还要小,我们该怎么表示它呢?”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温度计、海拔高度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负数的意义。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实例,发现负数的特点,并总结出负数的读写方法。
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负数(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3页的例1、例2及“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1—6题。
教学目标: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表达方法。
2.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游戏引入。
老师说一句话,学生说相反的话。
二、由“相反关系”展开——理解负数的意义(一)教学例l,初步认识负数。
1.出示上海、南京、北京的温度计图,你能从温度计上面看出这3个城市当天的最低气温吗?2.比较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不一样在哪?3.刚才3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中,非常巧,南京正好是0摄氏度。
而上海超过了0摄氏度,是零上4摄氏度;北京却低于0摄氏度,是零下4摄氏度。
这是一组相反的量。
大家能想出巧妙的方法来记录这两个相反的气温吗?4.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设想,老师选择性板书:+4℃或4℃,-4℃等,并讲解负号,正号以及它们的读写。
5.巩固练习“试一试”、“练一练”第2题。
(1)分别出示西宁、哈尔滨、香港等城市温度计图,你能用这样的方法分别写出它们的最低气温吗?(2)一起来当气象记录员,一边听天气预报,一边记录气温。
课件演示:赤道零上40摄氏度,北极零下26摄氏度,南极零下40摄氏度。
(二)教学例2,深入理解负数。
1.出示例2图,谁知道珠穆朗玛峰有多高吗? (8844米)这个高度是从哪儿到上顶的距离呢?(回答后,在添加8844米前面添加”海拔”)谈话:一个地点与海平面相比的高度称为海拔高度。
世界上也不是每个地方都比海平面高的,比如,我国的第五大盆地——吐鲁番盆地,就低于海平面155米。
2.大家能从刚才表示气温的方法受到启发,也用—种比较科学的方法来表示这两个海拔高度呢?(板书:海拔+8844米海拔-155米)3.课本第6页“练习一”第1,2题。
学生读出文字,再完成4.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看到,在表示气温时,以0℃为界,高于0℃时用正数表示,低于0℃时用负数表示;在表示海拔高度时,以海平面为界,高于海平面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用负数表示。
三、以“比较反思”提升——深化概念的内涵我们用这些数分别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以及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观察这些数,你能把它们分类?按什么分?分成几类?小结:像+4,40、+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是正号,正号可以写,也可以不写;像-4,-7,-11,-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是负号,负号一定要写。
3.讨论:0属于正数或负数呢? (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
4.“练—练”第l题。
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5.出示“你知道吗?——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
四、用“多层练习”巩固1.基本练习。
每人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读出所写的数,并判断写的是否正确,你们为什么不写0?2.第4题,对比练习。
选择合适的结果填在括号内,学生各自连线。
3.第5题。
(1)谈话:-88.3也是负数,负数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
4.第6题。
学生在书上画图,集体校正。
五、全课总结。
像零摄氏度以上与零摄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地面以上和地面以下,存入和取出,比赛的得分和失分,股票的上涨和下跌等等都是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认识负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5页例3、4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问题,引导学生练习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进一步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2.通过对具体情境中正数和负数的意义的描述和交流,丰富学生对负数意义的认识。
3.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复习1.复习导入读一读,说说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它们的大小关系怎样。
(这里主要要通过数轴来理解负数的大小。
)30、-5、+12、32、-3、-7、+152.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温度、海拔高度用正负数来表示,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好多情况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
二、教学例31.出示例3:新光服装店今年上半年每月的盈亏情况表。
让学生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自学例3,小组讨论。
(1)指名读一读表中的数据,说一说知道些什么。
(2)问:正数表示什么?负数表示什么?(3)从表中你还知道些什么?2.小结。
在通常情况下,正数表示盈利,负数表示亏损。
3.指导完成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填表,在集体校对。
三、教学例41.出示例4平面图。
(1)让学生说说从图上能知道些什么。
(2)提问:小华从学校出发,沿东西方向的大街走了2100米,可能会到什么地方?如果把向东走2100米记作+2100米,那么,向西走2100米可以记作什么?(3)小华从学校出发,沿南北方向走了1240米,可能会到什么地方?如果把向南走的1240米记作+1240米,那么,向北走了1240米可以记作什么?(4)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2.小结让学生明确:用正数和负数表示行走时方向相反的路程,确定其中一方向的米数记作正数,则与它相反方向的米数记作负数。
(要引导学生方向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没有固定的规定,和盈亏不一样)3.指导完成试一试。
先让学生说说数轴上数的大小情况,0的左边是什么数,0的右边是什么数。
再试填方框中的数,填好后读一读,体会这些数的大小,然后思考:-2接近2,还是接近0?4.完成练一练(1)第一题先让学生看表,判断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收入还是支出,再联系具体项目内容,说说各项收入和支出。
(2)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填空,再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四、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一7—10题。
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么想的,还可以让学生再举一些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日常生活问题。
第8题,先出示存折,让学生说说从着一页的记录中能知道些什么,让他们明确:记录中的正数表示存入的钱,负数表示取出的钱。
再要求学生完成填空。
第9题,让学生明确:如果把上升的厘米数用正数表示,那么下降的厘米数则可以用负数表示,第10题,先让学生明确表中正数表示上车的人数,负数表示下车的人数0表示没上车也没下车。
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0-11页。
教学目标:1.复习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初步建立图形的等积变形思想。
2.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
教学重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拼的转化方法。
教学准备:树叶、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一、分一分、数一数。
1.出示例图。
2.如果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能说说下面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学生自己数并说说怎么数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3.怎样可以数得准确,并且又快又好?分小组讨论,并汇报想法。
4.讨论:如果每个图形分成几块再数,你会怎样分?又会怎样数?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指出:把一个复杂的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图形再数比一格一格数简单、快捷。
二、移一移、数一数。
1.出示例图。
2.如果运用刚才的方法分一分、数一数,你能数出它的面积吗?有什么问题呢?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呢?3.小组讨论:你准备怎样平移?4.形状改变了,面积的大小有变化吗?那么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呢?三、数一数、算一算。
1.出示例图。
2.如果每格是1平方米,要算出池塘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又有什么问题?提示:先把整格的和不满格的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然后算出池塘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3.你认为这样的算法合理吗?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4.小结:把不满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最后得到的是近似结果,是合理的。
5.运用这样的方法算出右边树叶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分组完成,学生汇报,集体评讲。
四、估一估、算一算。
1.采集几片树叶,先估计他们的面积个是多少平方厘米,再把树叶描在第126页的方格纸上,用数方格的方法算促他们的面积。
在小组中完成,完成后交流、汇报。
2.你能用这样的方法算出自己手掌的面积吗?试一试。
3.根据教室里的物体,你能说说它的面积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五、小结。
今天我们进行了一节课的课堂实践,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呢?在计算这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运用什么样的方法呢?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