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胺与泡菜的食用安全性(最新版)
四川泡菜产生物胺细菌的筛选及产胺能力验证

关 键 词 :四 川 工 业 泡 菜 ;四 川 家 庭 泡 菜 ;生 物 胺 ;产 生 物 胺 细 菌 ;产 胺 能 力
中 图 分 类 号 :TS201.3 文 献 标 志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09973(2019)07008104
doi:10.3969/j.issn.10009973.2019.07.017
摘 要 :以 四 川 工 业 泡 菜 和 家 庭 泡 菜 为 研 究 对 象 ,分 析 其 一 般 理 化 性 质 、微 生 物 数 量 及 生 物 胺 含 量 ,并 对 产 生
物 胺 细 菌 进 行 筛 选 及 产 胺 能 力 验 证 。 结 果 表 明 ,四 川 工 业 泡 菜 的 盐 度 较 高 ,为 (11.15±0.11)mg/kg,菌 落 总数及乳酸菌总数较低,家庭泡菜的 pH 较低,总酸含量较高,分别为(3.55±0.04),(1.30±0)g/100g。 腐胺、尸胺、组胺、酪胺为四川泡菜主要的生物胺,含量均超过100mg/kg,且在四川工业泡菜中,尸胺 含 量高达(349.43±13.23)mg/kg。从四川泡菜中筛选出11株产生 物胺 的细 菌,经 鉴定 分别 为解 鸟氨 酸 拉乌 尔 菌 (犚犪狅狌犾狋犲犾犾犪狅狉狀犻狋犺犻狀狅犾狔狋犻犮犪)、弗 氏 柠 檬 酸 杆 菌 (犆犻狋狉狅犫犪犮狋犲狉犳狉犲狌狀犱犻犻)、特 基 拉 芽 孢 杆 菌 (犅犪犮犻犾犾狌狊狋犲狇狌犻犾犲狀狊犻狊)、阿耶波多氏芽孢 杆 菌(犅犪犮犻犾犾狌狊犪狉狔犪犫犺犪狋狋犪犻),其 中 犚.狅狉狀犻狋犺犻狀狅犾狔狋犻犮犪 含 有 赖 氨 酸脱羧酶cacd基因和组氨酸脱羧酶 hdc基 因,且 回 接 培 养 基 验 证 了 其 具 有 尸 胺 和 组 胺 形 成 能 力,48h 尸胺形成量高达(766.67±2.17)mg/L,可 能 是 四 川 工 业 泡 菜 尸 胺 含 量 较 高 的 原 因。 文 章 研 究 结 果 可 为四川泡菜生物胺含量的调控提供参考。
食品中的生物胺

我们毕业啦
安全学小组讨论 其实是答辩的标题地方
主讲人
黄颖豪
团队成员 黄颖豪、谭小路、樊凡、李则灵、刘明杰、 马跃洲、余雪溦、张波、张立锦、赵凯凯
什么是生物胺
生物胺的来源
生物胺的种类
CO N TA N T S
生物胺的危害
生物胺
什么是生物胺
生物胺的来源
生物胺的种类 生物胺的危害
THANKS
生物胺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含氮
的低分子量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这类化合物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体内 都有少量的存在,高浓度时呈毒性。
高温可促进细菌对游离氨基酸、日粮蛋 白质和动物副产品的降解,使生物胺毒 力水平上升。
什么是生物胺
生物胺的来源
生物胺的种类 生物胺的危害
生物胺根据其结构可分为三类:
脂肪族,包括腐胺、尸胺、精胺、亚精胺等,它 们是生物活性细胞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调节 核酸与蛋白质的合成及生物膜稳定性方面起着重 要作用;芳香族,包括酪胺、苯乙胺等;杂环胺, 包括组胺、色胺等。 食品中的生物胺主要包括酪胺、组胺、腐胺、尸 胺、2一苯乙胺、色胺、精胺和亚精胺等多种单胺 和多胺物质。
氨基酸的 脱羧反应
发酵、腌 制品含量 比鲜肉高
生物胺
醛的胺化 作用
海洋鱼类 含量最高, 干酪第二
Ta 种类
什么是生物胺
生物胺的来源 生物胺的种类
生物胺的危害
动物性食品中生物胺常见的有8种,分布如下:
食品 生物胺种类 生物胺来源
鱼及鱼制品
组胺、腐胺、尸胺、酪胺、鲱精胺、精胺、 亚精胺等
自身含有、微生物
腐胺&尸胺
β-苯乙胺 色胺
什么是生物胺生物胺的来源生物胺的种类 生物胺的危害
生物胺与泡菜的食用安全性

预防 医学 情搬 杂 志 2 0 1 4年 2月 第 3 0卷 第 2期 J P r e y Me d I n f , F e b . 2 0 1 4 , V o 1 . 3 0 , N o . 2
【 综述 】
生物胺 与泡菜的食用安全性
霍娇 , 陈锦 瑶 , 张立实
[ 摘要 ] 目的 生物胺是一种低分子量的含氮有机物 , 主要通过 氨基酸脱羧作 用生成 , 广 泛存在于发酵香肠 、 酒类 、 泡菜 、
干酪等发酵食 品中。发酵食品中常见生物胺包括组胺 、 酪胺 、 尸胺和腐胺 等。 当摄入超 过机体代 谢能力 的生物胺 会 引发
直接或间接的毒效 应。本文就中国传统食物泡菜中生物胺的研究情况 、 生物胺 的毒性 和影响 因素 、 以及影 响泡菜 中生 物
2 0 0 8 — 2 0 1 2 年邯郸市重点地方病健康教育项 目县小
学生效 果 评 价 知 晓 率 比基 线 调 查 提 高 1 2 . 7 7 % ~ 3 2 . 4 3 %, 平均 提高 2 2 . 2 8 %; 家庭 主妇效 果评 价知 晓
率 比基 线 调 查 提 高 1 0 . 6 5 % 一3 2 . 6 0 %, 平 均 提 高
基金项 目: 由优 质 安 全 中 国 泡 菜现 代 产 业 关键 技 术 研 究 与 集 成 示 范 ( 0 9 Z C 1 2 7 0—2 2 ) , 国 家 自然科 学基 金 重 点 项 目
( 8 1 0 3 0 0 5 3 ) 共 同 资助 。
作者单位 : 四川大学华西公 共卫生学 院
2 4 . 3 7 % 。小学 生碘 缺 乏 病 知 识 知 晓 率 由干 预 前 的
7 0 . 5 2 % 上升到 干预 后 的 9 4 . 8 5 %( X =9 0 7 . 2 0, P<
生物胺与泡菜的食用安全性实用版

YF-ED-J8124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生物胺与泡菜的食用安全性实用版Management Of Personal, Equipment And Product Safety In Daily Work, So The Labor Process Can Be Carried Out Under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Work Order That Meet Safety Requirements.(示范文稿)二零XX年XX月XX日生物胺与泡菜的食用安全性实用版提示:该安全管理文档适合使用于日常工作中人身安全、设备和产品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使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伤亡事故、设备事故及各种灾害的发生。
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生物胺是一种低分子量的含氮有机物,主要通过氨基酸脱羧作用生成,广泛存在于发酵香肠、酒类、泡菜、干酪等发酵食品中。
发酵食品中常见生物胺包括组胺、酪胺、尸胺和腐胺等。
当摄入超过机体代谢能力的生物胺会引发直接或间接的毒效应。
本文就中国传统食物泡菜中生物胺的研究情况、生物胺的毒性和影响因素、以及影响泡菜中生物胺形成的条件等作一综述,为泡菜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泡菜是将多种新鲜蔬菜以及香料浸入盐水中,依靠乳酸菌发酵而成的一种酸味为主,兼以甜、咸、辣味等的发酵制品[1]。
我国泡菜历史悠久,从最初仅作为一种保存蔬菜的方法,如今已成为国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风味食物。
随着市场需求增大,传统自然发酵方法生产泡菜因其生产力低下、发酵质量不稳定、食用安全性差等原因正被添加菌种发酵方法逐步取代。
纯菌种发酵和直投式菌种发酵正以其鲜明的优势成为泡菜生产的发展方向[2]。
生物胺是一类小分子含氮有机化合物,作为机体正常生物活性物质,广泛而少量地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3]。
但在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品(如鱼、鱼制品)以及发酵食品(如酒类、发酵肉、奶酪制品)中,生物胺可大量产生并累积。
食品中生物胺含量的测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xxxx —xxxx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发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生物胺含量的测定(征求意见稿)前言本标准代替GB/T 5009.208—2008《食品中生物胺含量的测定》。
本标准中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T 5009.208—200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生物胺含量的测定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色胺、β-苯乙胺、腐胺、尸胺、组胺、酪胺、亚精胺和精胺含量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酒类(葡萄酒、啤酒、黄酒等)、调味品(醋酱油等)、水产品(鱼类及其制品、虾类及其制品)、肉类及乳制品中生物胺的测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中引用的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3原理以1,7-二氨基庚烷为内标,以5%三氯乙酸为提取溶液,振摇提取,以正已烷去除脂肪,经过三氯甲烷-正丁醇(1+1)液液萃取净化后,以丹磺酰氯为衍生剂,60℃衍生30min,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的C18柱分离,紫外检测器检测,内标法定量。
4试剂和材料除非另有说明,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超纯水。
4.1 甲醇(CH3OH):色谱纯。
4.2 丙酮(C3H6O):色谱纯。
4.3 乙醚(C4H10O):重蒸。
4.4 正丁醇(C4H10O)。
4.5 三氯甲烷(CHCl3)。
4.6 正已烷(C6H14):色谱纯。
4.7 谷氨酸钠(C5H8NNaO4)。
4.8 碳酸氢钠(NaHCO3)。
4.9 氯化钠(NaCl)。
4.10 氢氧化钠(NaOH)。
4.11 浓盐酸(HCl,37%)。
4.12 三氯乙酸(C2HCl3O2)。
4.13 组胺盐酸盐(histamine dihydrochloride,C5H9N3·2HCl,CAS号:51-45-6)标准品(纯度>99%,计算时应折算掉盐酸盐,C5H9N3/C5H9N3·2HCl=155/184)。
食品中的生物胺类化合物研究

食品中的生物胺类化合物研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变化,食品中的生物胺类化合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生物胺类化合物是一种普遍存在于食品中的有毒化合物,其存在对人体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将对生物胺类化合物的来源、检测和防控措施进行探讨。
一、生物胺类化合物的来源生物胺类化合物主要由细菌或酵母菌等微生物在食品中形成。
这些微生物可以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或加速酶反应等情况下形成生物胺类化合物。
其中,常见的生物胺类化合物主要有:1. 酪胺:主要存在于奶酪、乳酪、酸奶等发酵乳制品中。
2. 亚硝酸:主要存在于熟肉制品、保鲜肉制品中。
3. 组胺:主要存在于发酵食品中,如啤酒、红酒、咸蛋、鱼腥等。
二、生物胺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为了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科学家们使用了多种方法来检测食品中的生物胺类化合物。
以下是几种主要的检测方法:1. 高效液相色谱法:该方法可以通过分离和检测食品中的生物胺类化合物。
该方法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
2. 气相色谱法:该方法可以通过分离和检测食品中的生物胺类化合物。
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高,可检测多种生物胺类化合物。
3. 电化学检测法:该方法通过测量生物胺类化合物的电化学反应来检测其存在。
该方法简单、灵敏度高、可检测多种生物胺类化合物。
三、防控措施为了避免食品中的生物胺类化合物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生产商和消费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生产商应遵守卫生标准并建立严格的检测体系,加强食品生产过程的控制和管理,严禁使用含有细菌或酵母菌的劣质原料。
2. 消费者应选择保质期较短、产地和生产厂家信息可查的食品,避免食用过量的发酵食品,如咸蛋、鱼腥等。
3. 食品加工企业应通过卫生培训和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的卫生意识和技能水平,加强对生产线的清洁和卫生的管理,确保生产过程的卫生。
总之,食品中的生物胺类化合物是影响人们饮食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其进行监管和预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HACCP泡菜(仅供参考)

HACCP 在袋装泡菜生产过程中的应用1.泡菜生产工艺流程图2.袋装泡菜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分析危害是指一切有可能造成食品部安全消费,引起消费者疾病和伤害的生物的、化学的和物理的特征性污染。
泡菜生产过程中的生物性危害主要来自原材料、盐渍过程中的杂菌生长及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
化学危害主要来自原材料中的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过量或不当使用、亚硝酸盐超标以及生产过程中清洗消毒剂的残留。
物理性危害主要来自原材料中杂质,如泥沙、头发、碎屑等。
表1.袋装泡菜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分析表A.配料/加工步骤B.这步中确定引入的、受控的或增加的潜在危害C.潜在的食品危害是否严重(是或否)D.根据C 提出依据E.采用什么措施预防严重危害F.这步是否是关键控制点(是或否) 鲜 蔬 菜 的 验 收 生物性:病原菌、真菌毒素和虫卵等 是 1.原料在贮运中杂菌污染2.工厂检验记录 现场考察后选择稳定的供货商是化学性:农药残留、重金属、亚硝酸盐、硝酸盐残留 是 1.文献资料报道 2.GB/5009-2003 1.选择无公害蔬菜供货商 2.对每批原料检验农残 物理性:泥土、石块和其他杂物等 否 工厂检验记录 对原材料进行清洗、过滤等预处理原辅料验收 化学性:油脂氧化酸败、其他化学物质超标是验收不严、储存不当、添加剂商家违规超量加入化学药品 采用正规合格厂家提供的货物,供方每批次提供检验报告;辅料入厂进行检验是盐生物性:霉菌、酵是 盐渍池清洗不彻严格按照盐渍作业指导否鲜蔬菜的验收盐渍取菜清整 成型 脱盐拌料 配菜 压榨原辅料的验收 原辅料的配制称量 灌装 原辅料的验收 清整封口 杀菌冷却烘干 装箱入库成品检验渍母菌等好气菌污染底、周围空气中微生物污染书进行操作取菜、清整、定型、脱盐、脱水物理性:小石头、头发否操作人员头发或在后续工段清除否金属碎片等是刀具缺损否配料、拌料生物性:致病菌是前工序半成品带入或人员器具带入严格控制器具和人员卫生是化学性:添加剂超标是错误操作,食品添加剂使用量超标;配料时混合不充分,部分产品添加剂超标添加剂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要求执行;各种辅料应该充分混匀;严格按照配方添加辅料称量、灌装生物性:致病菌否严格控制人员及器具卫生否封口生物性:致病菌是封口不良,导致微生物入侵;真空度不够,降低杀菌效果严格按照调试好的温度、真空度和时间进行封口是化学性:化学品污染是包装材料部符合标准选择产品质量稳定的供货商,要求提供检验报告杀菌生物性:致病菌残留是操作人员失误,未严格按照杀菌公式进行杀菌;封口后未及时杀菌,导致其他微生物侵入,杀菌不彻底严格按照杀菌公式进行杀菌;尽量缩短封口与杀菌间的时间间隔是3.袋装泡菜在生产过程中的HACCP计划建立袋装泡菜生产过程中的HACCP计划表,见表2。
浅谈生物胺与食品安全

浅谈生物胺与食品安全【摘要】生物胺就是一种含有氨的脂肪族或者是杂环类的低分子的化合物质,这种物质对于动物或者是植物,以及微生物的活性细胞都有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
科学适量的使用,生物胺有促进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但是过量的生物胺就会引起一些不良的反应。
【关键词】生物胺;氨基酸;食品的质量安全生物胺的产生形式极为常见,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腐烂或者发酵等都会有生物胺产生。
食物中毒发作与某些毒理学的特征和组胺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对于生物进行仔细的研究和认识,能够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健康的认识程度,也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一、关于生物胺的概念其实我们所说的生物胺就是一大类含有氮的低分子的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依照生物胺中的不同结构,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就是脂肪族,其中包括腐胺、尸胺、还有精胺以及亚精胺等等;其次就是芳香胺了,其中包括酪胺,还有苯乙胺等等的;再就是杂环族,包括组胺还有色胺等。
腐胺、尸胺,还有精胺以及亚精胺是生物的活性细胞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能够在调节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生物膜的相关稳定性方面都能够起到非常重要作用。
对人体具有重要作用的生物胺前体的物质分别有:组胺-组氨酸;色胺-色氨酸;鸟氨酸-腐胺。
有机物的生成生物胺是需要以下三个方面的条件的,一是能够做生物胺的前体物质的游离氨基酸的存在;第二个就是存在发生脱羧反应的相关条件;第三个就是比较适合微生物进行生长的环境。
关于生物胺的来源,其实各种动物或者是植物的组织中都是含有生物胺的,因为生物胺是生物的有机体内的正常的活性成分,并且在生物的机体内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生理作用。
再就是,在很多的食物中或是含有酒精的发酵的饮品中也是存在的,就像肉制品、啤酒还有葡萄酒等食品中都有。
二、能够产生生物胺的食品(1)肉类还有相关的肉制品根据相关的研究证明在意大利的香肠中含有的生物胺,与其在制作过程中的产生的微生物群体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关系。
通过相关的研究组织对于西班牙的肉制品的研究发现,发酵品与腌制品里面的酪胺的含量相对于新鲜的肉来比较,腌制品中更多一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生物胺与泡菜的食用安全性(最新版)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生物胺与泡菜的食用安全性(最新版)生物胺是一种低分子量的含氮有机物,主要通过氨基酸脱羧作用生成,广泛存在于发酵香肠、酒类、泡菜、干酪等发酵食品中。
发酵食品中常见生物胺包括组胺、酪胺、尸胺和腐胺等。
当摄入超过机体代谢能力的生物胺会引发直接或间接的毒效应。
本文就中国传统食物泡菜中生物胺的研究情况、生物胺的毒性和影响因素、以及影响泡菜中生物胺形成的条件等作一综述,为泡菜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泡菜是将多种新鲜蔬菜以及香料浸入盐水中,依靠乳酸菌发酵而成的一种酸味为主,兼以甜、咸、辣味等的发酵制品[1]。
我国泡菜历史悠久,从最初仅作为一种保存蔬菜的方法,如今已成为国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风味食物。
随着市场需求增大,传统自然发酵方法生产泡菜因其生产力低下、发酵质量不稳定、食用安全性差等原因正被添加菌种发酵方法逐步取代。
纯菌种发酵和直投式菌种发酵正以其鲜明的优势成为泡菜生产的发展方向[2]。
生物胺是一类小分子含氮有机化合物,作为机体正常生物活性物质,广泛而少量地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3]。
但在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品(如鱼、鱼制品)以及发酵食品(如酒类、发酵肉、奶酪制品)中,生物胺可大量产生并累积。
摄入一定量生物胺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毒作用[4]。
尽管目前国内外对各类生物胺在食品中的限量标准还尚未制定或还不完善,但学术界对生物胺的毒性已有一定认识[5]。
泡菜作为一种蔬菜发酵制品,其主要的化学污染物有亚硝酸盐、N-亚硝基化合物和生物胺[6]。
我国现有对盐渍(腌)蔬菜制品的卫生/安全标准尚不包括对生物胺的限量指标。
本文就泡菜中生物胺毒性和安全性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泡菜的安全性评价和泡菜中生物胺的风险评估积累资料。
1泡菜生产工艺和相关标准蔬菜盐渍(腌)制品[7],是蔬菜经过食盐和微生物作用后,冷加工而成的一种口感独特的风味食物。
按加工工艺分类,蔬菜盐渍(腌)制品可分为发酵类和非发酵类。
泡菜,严格说来仅为盐渍(腌)菜中的一种,属于发酵类制品。
随着贸易全球化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增加,泡菜生产方式由家庭作坊式逐渐发展为工业化生产,生产工艺也更加标准和统一。
传统泡菜自然发酵工艺主要是借助天然附着于蔬菜表面的微生物(乳酸菌等),但蔬菜天然附着的微生物种类复杂,且在不同批次和不同种类蔬菜表面差异较大,所以自然发酵工艺存在发酵周期长,发酵质量不稳定,食用安全性不能保证等弊端。
为避免自然发酵工艺的缺点和适应产业化生产需要,纯种乳酸菌发酵技术和直投式乳酸菌发酵技术先后应用于泡菜的生产过程。
纯种乳酸菌发酵工艺是在接种前杀死部分或全部依附于原料上的天然微生物,而后再接种纯种乳酸菌进行发酵。
直投式乳酸菌发酵技术则是在纯种乳酸菌发酵技术上,将发酵乳酸菌菌种制成固体粉末状,直接喷洒或散布于原料蔬菜表面。
直投式乳酸菌发酵技术有效控制了发酵菌株和条件,较传统自然发酵法能够显著提高泡菜的食用安全性[8]。
我国目前尚无泡菜的国家安全/卫生标准,在相关的《酱腌菜卫生标准》(GB2714-2003)中,理化和微生物指标有砷、铅、亚硝酸盐、大肠菌群和致病菌,尚无生物胺等有害物质限量标准。
我国目前对盐渍(腌)菜的行业标准较多,但并不能完全涵盖对其安全性的需求[9]。
由于生物胺对机体的毒作用多样和复杂,急性毒作用的个体敏感性差异很大,国际上目前对食品中生物胺的限量标准也很少。
目前,欧盟食品微生物标准(CommissionRegulation(EC)2073/2005onmicrobiologicalcriter iaforfoodstuffs)对鱼类制品中组胺含量明确限定为100mg/kg,而在其他食物中的限量仅有推荐标准(如在酒精饮料中推荐限量为100mg/kg)。
美国FDA规定鱼类及其制品中组胺限值为50mg/kg[10]。
我国鱼类及其制品相关卫生/安全标准中组胺含量定为:鲐鱼中组胺不得超过1000mg/kg;其他海水鱼不得超过300mg/kg(GB2733-2005鲜、冻动物性水产品卫生标准);鱼类制品不得超过1000mg/kg (GB14939-2005鱼类罐头卫生标准)。
国内现有调查中对于鱼类及其制品[11]、干酪类[12]、发酵肉制品[13]、腐乳[14]等食品中生物胺的检出量均不高,但对泡菜(特别是乳酸菌发酵泡菜)中的生物胺含量检测尚未见相关报道。
因此,定性或定量地评估现有市售泡菜中生物胺含量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是当前发展泡菜产业、确保泡菜食用安全性的关键环节。
2生物胺2.1生物胺结构和分类生物胺是氨中的氢被脂肪基团、芳香基团或杂环烃基基团取代的碱性低分子量有机化合物,主要由机体细胞代谢生成或由游离氨基酸脱羧作用合成[3]。
根据生物胺的化学结构,可以将其分为三类:脂肪族(腐胺、尸胺、精胺、亚精胺等);芳香族(酪胺、苯乙胺等);杂环族(组胺、色胺等)。
根据氨基的数量,还可以将生物胺分为单胺、二胺和多胺。
食物中较重要的生物胺为组胺、腐胺、尸胺、酪胺和-苯乙胺[5]。
以上五种生物胺分别由组氨酸、酪氨酸、鸟氨酸、赖氨酸和-苯丙氨酸脱羧形成。
图1常见生物胺的化学结构2.2生物胺的生理作用和毒作用原核生物生物胺的合成与其在酸性环境下的自我保护机制相关[15],还与其能量代谢相关[16]。
生物胺伴随着微生物脱羧反应而广泛存在于发酵食品当中。
真核生物体内少量的生物胺为机体的正常活性成分。
各种动植物体内的少量生物胺是合成激素、核酸、蛋白质的前体,也是重要的神经递质,起着调节体温、调节胃容积和pH、调节大脑活动等重要的生理作用[17]。
当摄入超过机体代谢能力的生物胺时,会引发急性毒性反应,引起人体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损伤:头痛、平滑肌痉挛、胃酸分泌增多、过敏、血压波动等症状,严重时可造成颅内出血甚至死亡[18]。
在生物胺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相关报道中,组胺因为鲭鱼目类中毒事件而受到广泛重视;酪胺则因“奶酪反应”事件而引发关注:在摄入量较大且同时服用胺基氧化酶抑制剂时,酪胺也可能引发中毒反应[19]。
尸胺和腐胺尚未见急性中毒报道,其主要是作为食物腐败程度的指示物。
此外有研究表明[20],尸胺和腐胺能与亚硝酸盐反应,生成具有强致癌作用的亚硝胺。
综合比较各类生物胺的毒性,组胺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酪胺[21]。
在各类生物胺中,对组胺的研究也相对较多。
2.3影响生物胺毒作用因素生物胺毒作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生物胺的种类以及含量;个体差异;不同种类生物胺之间、生物胺和其他物质之间的联合作用。
生物胺的种类与含量与发酵过程中的乳酸菌密切相关[5]。
值得关注的是,微生物的氨基酸脱羧酶的种类和效力差异很大[22]。
研究表明,乳酸菌产生生物胺的能力是菌株特异性而非种属特异性,这与水平基因转移有关[23],也与含有编码氨基酸脱羧酶基因的不稳定质粒有关[24]。
Linares等[25]在2010年对乳酸菌产生生物胺的各种途径进行了综述。
泡菜发酵过程中乳酸菌菌株种类决定了其成品中生物胺的种类和含量。
生物胺的毒作用对不同个体的差异较大,即不同机体对生物胺的敏感性不同。
生物胺在机体内的代谢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由胺基氧化酶介导,生物胺氧化为醛;由醛脱氢酶介导,醛进一步氧化为羧酸排出体外[18]。
氨基酸之间、生物胺之间也可相互转化或共代谢。
不同个体的代谢酶活性不同,且要受遗传多态性和个体健康状况的影响。
在正常状况下,哺乳动物的消化道内具有一定的解毒机制,人从食物中吸收的微量外源生物胺可被胺基氧化酶氧化或通过偶联作用快速代谢。
但若为高敏个体、患有肠道疾病或服用了某些药物等情况下,代谢酶耗竭或失活,生物胺就会在体内积累[26]。
此外,在患有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忧郁症的病人体内,生物胺的基础水平偏高[27]。
不同种类生物胺之间、生物胺与其他化学物质之间存在联合作用,使其毒作用途径更加复杂。
单胺氧化酶和二胺氧化酶是生物体内非常重要的两种胺基氧化酶。
这些胺基氧化酶活性可被一些药物抑制,如神经阻断药物右旋筒箭毒碱、双烯丙毒马钱碱、乙醇[28]以及抗抑郁药等[29]。
生物胺之间也存在交互作用。
在组胺中毒时,一些生物胺(如腐胺和尸胺)能抑制组胺解毒酶;其他某些生物胺(如酪胺和色胺)则能增强组胺的毒效应[20]。
由于生物胺的毒作用靶点较多,剂量范围较广,且各类生物胺之间具有协同或拮抗效应,给确定食物中生物胺的安全限量标准带来了一定难度。
因此,根据其毒效应特征设定一个适当的可耐受摄入量,是今后研究工作的方向。
目前,采取某些方法以减少发酵过程中生物胺的产生,是减轻其危害的有效手段。
3发酵过程中生物胺的控制生物胺生成需要以下3个条件:①可以利用的游离氨基酸;②有氨基酸脱羧酶活性的微生物;③环境条件能保证微生物生长并产生有活力的脱羧酶。
由于泡菜的生产过程特点,成品泡菜中生物胺的来源主要有:①原料蔬菜本身含有;②发酵用乳酸菌产生;③发酵过程中污染的杂菌产生。
基于以上生物胺形成的条件及泡菜中生物胺来源,可通过以下3个主要方面控制泡菜生产过程中生物胺的产生。
首先,合理选择泡菜生产过程中的菌株,控制杂菌。
一般用来制作泡菜的新鲜蔬菜表面都附着有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包括霉菌、酵母菌、乳酸菌、肠杆菌科细菌及假单胞菌属细菌等[30]。
发酵过程也是不同微生物菌相变化的过程[1]。
泡菜发酵过程中,不仅肠杆菌科细菌、真菌等微生物能使氨基酸脱羧产生生物胺,而且有些乳酸菌也能代谢产生生物胺[3]。
因而,筛选产生物胺较低的优质乳酸菌菌株应用于发酵过程,对泡菜中的生物胺控制非常关键。
其二,控制原料质量和生产条件。
新鲜蔬菜中的生物胺含量并不高,但若不满足科学储存运输条件,蔬菜中的生物胺(特别是尸胺和腐胺)将会大量累积。
故选择新鲜的蔬菜原料也是降低生物胺危害的风险,加强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
食物发酵过程中的条件,例如温度、pH、氧气量、食盐量、香料种类和用量等,都能影响泡菜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菌系,从而影响生物胺的含量[31]。
因此,新的工艺流程可更为精确地控制发酵过程中的菌相变化和发酵条件,能有效减少泡菜中亚硝酸盐、生物胺等有害物质的产生。
第三,应严格实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如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zardAnalysisandCriticalControlPoint,HACCP)体系,是维护食品安全的有效手段,也是国际上对食品生产进行标准化控制和质量保证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