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没有再优越的职业了。
在十年的班主任工作过程中,我已深深体会到了他的优越。
优越的职业,当然要付出很多。
所以作为一名班主任要扮演多种角色:第一、要像严父一样要求学生;第二、要像慈母一样疼爱学生;第三、要像朋友一样理解支持学生;第四、要像智慧的化身一样传道授业、解惑。
我们现在置身于改革大浪潮之中,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的改革,需要我们去实施、去探索。
我深深体会到了肩上的重担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热爱这个职业,更热爱我的学生,所以长期以来我努力工作不断进取,在政治思想上始终坚持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
坚持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时时处处以大局为重,加强团结,踏实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牺牲了大量休息时间和节假日。
多次但任初三升学班级的班主任工作,仍坚持抽出有限的休息时间学习黑龙江初中物理课改内容,学习有关教育的报刊。
下面是我几年来工作剪辑。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本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从我担任班主任工作开始,我就深深的意识到这一点:中学生刚刚进入青春期,懂得接触社会,他们就像一张白纸,而老师就是一位丹青能手,这张纸被涂成暖色调还是冷色调,全凭老师去描绘。
所以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因为我校地处农村,周围环境是脏、乱、差,学生从家里来之前刚洗过脸,可是等走到学校时又成了“小黑脸”。
于是我在班级门口值周处放上脸盘、香皂、毛巾,让那些来到学校的“小黑脸”在这里洗洗脸,然后再进入班级。
时间一长,学生们爱干净了,那些蓬头垢面的小鬼都变的眉目清秀了。
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首先,要求学生在上课前摆放好上课要用的学习用品;其次,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正确姿势(听课姿势、读书姿势、写字姿势);最后,下课后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用具收好,把自己的桌椅摆放好,方可离开教室去玩耍。
利用远程媒体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利用远程媒体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摘要】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语文课堂的导入、新知识学习、学习评价等重要环节有目的有选择的适时使用媒体资源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创设情境;课堂效率【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
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
”并认为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
虽然这种论述未免有绝对化之嫌,但的确也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
一、在新课导入环节创设情境点燃热情激发兴趣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也”。
虽然他说的是如何写好文章的开头,但是这句话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导入同样适用。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如果没有好的开端,教师会讲得索然无味,学生也难进入学习状态,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也就很难进行。
教师导入新课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开门见山法、以旧带新法、故事引路法、问题设疑法等,较之这些传统的导入方法,利用现代教育远程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导入具有明显的优势,会起到更有效的作用。
以下结合《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实例加以说明。
《飞向太空的航程》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最后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结束,全文结构严谨,是一篇典范的新闻佳作。
小学数学课堂上情境教学的重要作用

小学数学课堂上情境教学的重要作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应尽量地放到听官的跟前……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用几个感官去接触。
”可见形象直观的方法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认识的形成,并促进理性认识的发展。
因此,面对形象思维占优势的低年级小学生,我想方设法地借助图像、声音、质疑、活动、语言等手段积极创设教学情境。
一、创设质疑情境,引发自主探究创设质疑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对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一开始就给学生制造了一个悬念:猜迷。
引出为什么一个三角形里不可能同时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猜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低年级孩子乐于帮助他人,乐于尝试解决困难,乐于展示自己的才能,一下子全都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全都想帮帮老师。
于是,学生通过观察、验证、推理与交流寻找到了答案。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
”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于实际,体现数学的价值。
从表面上看,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二、创设实际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了实际。
量力性原则

量力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就已有这种教育思想的萌芽。
这里我要强调的是明代王守仁说的,在教学中要量其资禀,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个人的资历禀赋能力进行教学。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更明确提出这个原则,他说:“一切事情的安排都适合学生的能力,这种能力自然会和学习与年龄同时增长的”。
这种主张不仅具有历史进步意义,而且具有反映客观教学规律的科学因素。
那到底什么是量力性原则呢?量力性原则又称为可接受性原则。
指教学与儿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从儿童发展的实际可能性出发,使教学的任务、教材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是儿童可接受的。
既不要负担过重,也不能轻而易举,要高于儿童现有水平,保持一定难度,要在能力尚处在形成状态的“最近发展区”内,引导儿童经过努力去解决问题。
对于该原则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为谁量力和如何量力两个维度展开,首先,量力性原则的对象是学生,而不是老师,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施教。
其次,量力的意思就是不能太难或是太简单,难度过低或过高都是不量力。
这种思路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是一致的,维果斯基就指出教学要走在发展前面,不能太难或太简单,可以说最近发展区为量力性原则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什么是最近发展区?我们都知道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即要以儿童一定的成熟水平作为基础,但是教学要推动发展,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儿童的明天。
因此,维果茨基提出了要确定儿童心理发展的两种水平,即现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
现有发展水平指儿童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而“可能发展水平”则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而最近发展区则是由两者间的差异来确定的。
例如,两个儿童接受 8岁儿童心理测定标准的测验,在标准化的辅助下,第一个儿童达到9岁儿童的水平,而第二个儿童达到12岁儿童的水平,那么第一个儿童的最近区是1年,而第二个儿童的最近区是4年。
它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跨美纽斯的观点有

跨美纽斯的观点有夸美纽斯作为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是人类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于1632年写成《大教学论》一书,该书全面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学制、教学法、学校管理等内容,将教育学从哲学、心理学等学科体系中独立出来,是教育学形成规范学科的开始。
该书也直接奠定了夸美纽斯本人“教育学之父”的称号。
他本人提出了很多教育观点和理论,此处我们将其有代表性的观点总结如下。
第一,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法则,各级学校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
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天然倾向和兴趣爱好,家长和教师都应该让学生自己或帮助学生选择与他兴趣相符合的学科,使其智力得到顺利的发展。
其次,关于“泛智教育”。
夸美纽斯认为我们应该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要求让一切儿童,不分贫富、贵贱、男女、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能在国语学校里,接受共同的初等教育。
第三,夸美纽斯还系统的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而在此之前,西欧各国仍普遍沿用历来采用的个别教学制,但这种形式存在面对对象少、教学过于随意等弊端。
而夸美纽斯认为,班级授课制则能从根本上杜绝这些弊端,他指出班级授课制从教师来说,工作可以减轻,一个教师可以教导一百个学生,所费的劳力是和教几个学生一样小。
而从学生来说,没有一个学生会被忽视,学生们会比以前更受关注,对于一个学生所说的话便会对于全体学生同等地有利,学生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增进和加强学生对于教材的熟悉程度。
第四,在教学中,夸美纽斯提倡直观性教学原则,夸美纽斯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因为知识的开端永远是从感官得来的,感官是记忆最可信托的仆役。
除了直观性原则外,夸美纽斯还提倡巩固性原则,认为只顾传授知识而不注意巩固,就等于把流水泼到一个筛子上。
最后,夸美纽斯还曾高度赞扬过教师这个职业,夸美纽斯认为太阳底下再也没有比教师更光辉的职业了。
夸美纽斯有哪些教育名言

夸美纽斯有哪些教育名言扬·阿姆斯·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是人类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一生致力于民族独立、消除以及教育改革事业,曾担任捷克兄弟会牧师及兄弟会学校校长。
作为一名老师,夸美纽斯有哪些教育名言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夸美纽斯的教育名言1、青年人应当不伤人,应当把各人所得的给予各人,应当避免虚伪和欺骗,应当显得恳挚悦人,这样学着去行正直。
2、在人身上,惟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得来的……一个人假如不从睡在摇篮里的时候开始养成人生的清洁的习惯,那是最危险不过的。
3、书是传播智慧的工具。
4、合理安排儿童每天的生活,使之总是忙于有益的事情避免无事生非或虚度时光。
5、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6、“良好的模范恳切的语言和真诚坦白的同情”,系指家长、教师、同学及其他人的示范对儿童的影响。
7、用语言、事物表扬,用警告、训斥、惩罚及对特殊的个别的过错采用体罚,以有教益的惩罚制度,即“持以坦白的态度,出以诚恳的目的”,使儿童理解这样做是对他有好处的,正如吃苦药治病一样。
8、时间应分配得精密,使每年、每月、每天和每小时都有它的特殊任务。
9、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10、不要把许多杂乱的词句塞在脑子里,而是要启发了解事物的能力,使得从这种能力之中流泻出;像从活的泉眼流出一样——一条溪涧(知识)来。
11、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12、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而是让儿童练习良好道德行为,克服懒惰、轻率、不守纪律、颓废等不良行为。
13、读书而不理解,等于不读。
14、谦恭与乐于帮助别人是每个人的一种美德。
夸美纽斯的经典名言(1)太阳底下再没有比教师这个职务更高尚的了。
(2)有人说,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
实际上,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3)这些学者共同工作的目标应该是给科学彻底打定一个基础,把智慧的光辉散播到全人类,使散播的成绩超越既往的成就,并以新鲜有用的发明去给人类谋福利;……做这件事业一个人是不够的,一代人也不够,所以必需许多人一道工作,把前人的研究作为一个起点。
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真题(解析)

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题解析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学创立阶段的人物和观点的对应。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他主张把一切知识教授给一切人和教育要适应自然,提出了统一的学制系统以及新颖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泛智”教育思想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为创立独立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基础,对西方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以及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故A项正确。
B项: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之父。
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与题干不符,排除。
C项:赞科夫是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
他在《教学与发展》中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布鲁纳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
他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式学习。
与题干不符,排除。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社会属性。
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长期性、生产性、民族性。
其中,教育的永恒性是指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题干中,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为一切人和一切社会所必需,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手段,均体现了教育永恒性的特征。
故C项正确。
A项:教育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学校教育的控制权属于一定的当权阶级,当权阶级为了使教育为自己的统治服务,教育必须反映当权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表现出鲜明的阶级性。
阶级性是教育的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的必然反映。
与题干不符,排除。
大教学论的优秀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的优秀读书笔记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大教学论的优秀读书笔记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第一篇:大教学论的优秀读书笔记《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代表作,他是近现代教育和教学理论的最伟大的奠基者之一。
古德教授曾说过:“17世纪开始了教育和科学的新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夸美纽斯是这两个方面的先驱。
”特勒尔博士在一次报告中说:“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
他在初等和中等教育中引来并支配者整个现代化运动。
他与我们现在的教学的关系,类似于哥白尼、牛顿与现代科学的关系以及培根、笛卡尔与现代哲学的关系。
”由此可见,夸美纽斯不愧为近代教育理论的先驱,他的泛智思想是近代百科全书的先驱。
在教育史上,《大教学论》是他第一本教育学着作。
看着这本书的名字,夸美纽斯说过的话不由久久地回荡在我的耳畔:“我的主要教育事业之一是改良教育,这是我多年来的努力,想帮助学校里的青年,使他们摆脱所受的苦恼。
”想想夸美纽斯所受过的苦难,国破家亡、丧妻失子、颠沛流离,书稿一再被毁,都没有动摇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献身精神。
我敬佩他,爱戴他,我要带着这份敬重之情细细地品味他书中的文字,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以下我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作者创作这本书的背景夸美纽斯于1592年3月出生于捷克摩拉维亚的乌尔斯基--波罗特附近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父亲是新教徒。
他的一生也与兄弟会结下了不解之缘。
12岁时就成了孤儿,夸美纽斯中断了初等教育,后由兄弟会资助受完了中等和高等教育。
1614年,夸美纽斯担任一所文法学校的教师,开始研究教育问题。
1618年,担任兄弟会牧师兼兄弟会学校校长。
1618~1648年,捷克人民为反抗德意志天主教会的统治进行了长达30年的战争。
捷克战败后,夸美纽斯离开祖国,开始了终生的流亡生涯。
流亡波兰期间,夸美纽斯继续在兄弟会创办的中学里任教,并探讨教育改革问题,他的几部重要教育着作也相继问世,如《语学入门》《大教学论》《母育学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学就是为了寻求一种有效的方法,使老师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因此可以多学,学校因此少一些喧嚣与劳苦,多一些闲暇、快乐与坚实的进步。
”这种教育思想在“轻负高效”的今天更令人神往!我在开展
创意法教育实践活动中,为了更好的体现创意法教育当中“优差平等,平等才有发展”“最差即最优”的核心教育理念,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组织活动,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交流的意识,增强孩子的表达欲望,对形成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和创新等意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以达到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目的。
一、小组的建立
第一步:学情调查
通过调查,掌握每个学生的性别、性格、特长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为小组初步
建立后的调整创造条件。
可用表格形式收集(下表供参考)
姓名性别兴趣特长性格是否愿当组长数学成绩是否优
秀
第二步,分组
合作学习小组的人数根据班级总人数而定,一般6~8人为宜。
确定小组人数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年龄大小和自主性强弱等因素,根据学生年龄大小和自主性强弱等因素适度增减小组人数。
一般年龄越小,自主性越弱,合作小组人数就越少;反之,合作人数可以适度递增。
以我班48 人为例,全班按学习情况综合排名后,以“S”型分派为六组如下:
讲台
112211310 132414231522 253626352734 374838473946一组二组三组495867 162117201819 283329323031 404541444243四组五组六组
第三步:调整
1 、男女比例适中:上面的分组,只是简单的按成绩分,没有结合班级内学生的性别比
例进行合理搭配,这是不科学的,要想让小组的效益最大化,还必须注意小组内成员的性别搭配,也就是男女生比例要合理调配好(尽量接近l : 1 )。
2 、性格搭配互补:综合分析学情调查信息,老师应该注意学生性格的差异,尤其是开放性的课堂,如果不把外向内向性格的同学搭配好,那么小组的同学在课堂中便不能很好的配合,让各小组都能抢到展示的机会。
所以必须把外向、内向的同学尽量均分到各个小组中,才能让外向的同学有效地带动内向的同学。
3 、“优差”结合:小组互助式教学,有助于同学间的互帮互助,那么作为科任教师在排组内位置时,更应该注意,在同一个小组内,应该考虑到每一组内要有敢于发言、敢于管理的数学学科带头人,并安排其当该组的组长,否则没有组长的领导,容易造成交流时无人组织本组的讨论交流,帮扶“差生”时没有“优生”可进行指导。
其次,“优生”与“差生”交替坐,或坐对面;爱说废话的学生尽量靠小组长或讲台附近坐,这样便于小组长管理,和顾忌科任教师的威慑,少说废话。
如此,把各小组的同学根据数学学科成绩的“优差”进行合理的微调,这样更便于帮扶与交流。
座位安排合理,可以做到兵练兵、兵教兵、兵强兵的学生合作学习的最好效果。
从而让学生会在同一小组内,优生可以相互探讨,后进生也可以非常容易的请教优生。
一般来说,我们座位的排布是优生居中,中等生和待转化生在两边,这样优生与优生可以随时交流,优生与待转化生也可以随时进行交流。
以后在教学中,遇到
新的情况再做适当的调整。
例如:
差生1(爱说废话)优生1(组长)中等生1差生2
中等生3差生3优生2(副组长)中等生2(爱说废话)二、小组学习
在小组建成之后,我又依照创意法教育学案的写法,编写每一课时的创意法教育导学案,分发给每个学生,人手一份。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将以四种形式参与其中,具体如下:
1、生活引入(导学):这里主要采用填空题型,复习前面的知识点,例如数学中的重点公式、单位换算等,此部分非常重要,可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基本功训练(自学):学生根据自学提示,先自学教材中本课时的内容,然后试做导学案的练习,找出学习困惑,带入下一个环节——互学中解决。
3、题型训练(互学):小组内学生合作学习,力求解决自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子帮扶,真正实现“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
4、学以致用(评学):通过设计的练习,看是否能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通过每课一测,检测自己是否完成本节课的目标。
在老师的引导下,小组成员互批互改、互相纠错,建立“优帮差”学习对子,“差生”做不到的题目,“优生”主动给其讲解。
另外,组与组之间的检测结果排名,要看小组平均分,这样,可以有效的缩小好学生、学困生之间的差距,调动他们积极性。
为了促进“差生”的真正的进步,我还专门为他们设计了较易的题目,请他们到各组的黑板上演板(我们教室前后左右共有6块黑板,每组可以就近分配一个),再请中等生批改、优生评讲。
三、尊重主体,鼓励参与探究
( 1 )鼓励学生敢想敢说。
传统教学中,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听。
遇到一题多解的题时可能学生的方法简单而老师不一定清楚,原因在哪儿?主要是学生不想说,不敢说,也没有机会说。
害怕自己说错了而被同学嘲笑,害怕与老师意见相左而惹老师生气。
我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胆开放课堂,鼓励学生敢想敢说,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因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是学生的舞台,谁都可以表演,展示自己。
(2)探究活动更加具体。
深入探讨,反复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像数学家一样研究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找到数学方法,探索数学规律,从中获得经验,以便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能力。
课堂问题的设计也体现探究的常规方法一一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循序渐进。
这种问题不仅让学生探索得出规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过探索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时,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问题进行思考,猜想归纳再验证。
让学生探究的教学:虽然是一种费时的教学,但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也是值得的。
因为这种做法可谓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设探索情境。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是探究数学的主要特征。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结合课堂实际,找准知识的切入点,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做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具有可操作性和探究性。
(4)开拓思考空间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让学生展开联想,发表见解。
对于同一个问题,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
( 5 )创设民主氛围
课题的实验教学是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宗旨。
因此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师要注重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使学生在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状态下,大胆学习、思考并表达自已的思想观点。
教师还要注意保护学生探索的积极性,要多背定、多鼓励、多引导,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出现错误,也不要轻意否定,更不能随意指责,而应该用一种平和的口气,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辨伪去妄。
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在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学生课堂自控能力较差,课堂秩序难以控制等,这些问题还需要在我们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善和提高,如加强小组长培训、科任教师培训、组员培训等。
我认为,只要教师坚定不移地用创意法教育的基本理念指导学生学习,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在教学研究中不断探索,在教学总结中不断完善,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会更加高效,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