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消化和吸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4.2.2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下册(人教版)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品质和探究精神逐步提升。在生物学科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细胞、生物分类等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学习生物学的基本能力。然而,消化和吸收这一章节内容较为抽象,涉及复杂的生理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2.消化过程:以食物的消化为例,详细讲解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系统中的分解过程,以及消化酶的作用。
3.吸收过程:重点讲解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阐述营养物质如何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循环。
4.消化系统疾病:分析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便秘等,并提出预防和治疗措施。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消化和吸收的知识点。同时,强调良好饮食习惯对健康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此外,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如查找资料、观看科普视频等,进一步拓展知识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消化和吸收的知识,还能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案例导入,如“小明的饮食困惑”,引发学生对消化和吸收过程的思考。
-设立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合作解决问题。
3.实践活动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消化酶活性实验,观察消化过程。
-组织学生个与消化和吸收有关的真实案例,如“小明因为饮食不规律,导致胃痛和消化不良”,让学生意识到正确饮食习惯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能更好地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
消化和吸收-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消化和吸收-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消化和吸收的意义及过程。
2.掌握消化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3.熟悉消化液的种类及作用。
4.能够简单描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运动及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5.了解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种类及其作用。
二、教学重点1.消化液的种类及作用。
2.食物在消化道内的运动。
3.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三、教学难点1.食物在消化道内的运动。
2.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
2.实验法。
五、教学流程1. 消化和吸收的意义及过程1.教师简单介绍消化和吸收的意义。
2.教师让学生观察并简单描述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2. 消化系统的构造及功能1.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消化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2.教师向学生展示图解,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
3. 消化液的种类及作用1.教师介绍消化液的种类及作用,鼓励学生模仿老师说出消化液的名称及主要作用。
2.教师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消化液的作用。
4. 食物在消化道内的运动及消化和吸收的过程1.教师通过讲解和图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食物在消化道内的运动以及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2.教师通过实验向学生展示食物在消化道内的运动及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5. 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种类及其作用1.教师向学生介绍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种类及其作用。
2.教师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并让他们自己总结。
六、教学总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消化和吸收的意义及过程。
2.学生掌握了消化系统的构造及功能。
3.学生熟悉了消化液的种类及作用。
4.学生了解了食物在消化道内的运动及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5.学生了解了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种类及其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2章第2节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消化和吸收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学生互评练习成果,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巩固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绘制概念图、流程图等形式,梳理消化和吸收的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3.教师点评学生的总结,强调消化和吸收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请同学们设计一份符合自己年龄和身体状况的健康食谱,要求包含早餐、午餐和晚餐,并在食谱中注明各种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及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模型、图片等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梳理消化和吸收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4.设计相关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选择一种食物,了解其消化和吸收过程,通过绘制流程图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5.结合所学知识,为家人或朋友解答一个关于消化和吸收的疑问,并将解答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6.阅读一篇关于食品安全、营养与健康方面的文章,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业布置要求:
3.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提升。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消化和吸收》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消化吸收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不同食物的消化速度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模拟淀粉的消化过程,观察淀粉在不同条件下的消化速度。
其次,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尝试运用案例分析、实物模型等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消化和吸收的过程。但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小组讨论环节的参与度不高,部分学生表现被动。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将在下次教学中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讨论话题,鼓励学生主动发表观点,增强课堂互动。
此外,实践活动环节,虽然学生们对实验操作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但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记录方面,部分学生仍显得不够细致。针对这个问题,我将在下一次实验课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消化和吸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认识不足。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我计划在课后布置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3.营养的吸收:阐述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介绍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如何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4.课后实践:观察并分析不同食物的消化过程,了解消化酶的活性。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消化和吸收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原理,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举例:以淀粉的消化为例,讲解唾液淀粉酶在口腔中的作用,淀粉如何转变为葡萄糖,并在小肠中被吸收。
七年级生物下册 2.2《消化和吸收》教案 新人教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第一课时消化教学目标:1.知识: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理解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难点: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酶的作用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有关实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引言: 当我们慢慢地嚼馒头时,常常感到稍有些甜味儿,这是什麽原因呢?是不是馒头里含有那种甜甜的糖?观看、思考演示实验:将馒头泡在水中,检测馒头水中是否含有麦芽糖。
1、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分组实验同组学生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协作,对照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归纳实验结论,提出并强调消化酶的作用。
2、淀粉的消化观看动画课件,理解淀粉的整个消化过程。
通过演示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淀粉的整个消化过程。
3、消化的概念通过淀粉的消化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消化的概念。
启发、诱导4、简介消化道和消化腺读消化系统的组成图。
引导学生讲解消化系统的组成。
5、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读图,找出蛋白质、脂肪的消化部位。
用课件简单讲述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
6、总结食物中六大类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倾听讲授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
之所以是重点,是因为没有酶就没有食物的化学性消化;之所以是难点,是因为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学生来讲十分抽象。
本节课运用实验和演示制作的计算机课件两种方法来加深学生对酶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我对课本上原有的实验进行了改进,不仅用碘液检验淀粉是否存在,还增加了用尿糖试纸检测麦芽糖的有无及多少。
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得出:淀粉只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才能变成麦芽糖,从而认识到酶的重要性。
又通过用尿糖试纸分别检测“经过牙齿咀嚼和舌的搅拌的馒头”和“未经牙齿咀嚼和舌的搅拌的馒头”在人工口腔内产生的麦芽糖的多少,证明了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可以使馒头中更多的淀粉变成麦芽糖,从而认识到物理性消化对化学性消化的促进作用,理解了吃饭时细嚼慢咽的必要性。
七年级生物下册 4.2.2 消化和吸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消化和吸收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七年级生物下册《消化和吸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消化和吸收》教案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使用模型、图片和资料分析,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尝试归纳、总结消化和吸收的概念,体验消化器官在身体里的位置。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合作能力、探究学习的能力。
(4)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2)养成健康生活、珍爱生命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难点:运用模型、资料分析等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命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策略与手段:
(一)信息技术手段:
(二)模型、实物观察法
在教学中还采用了“情境教学法、资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直观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降低学习难度,达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过程:。
七年级生物下册4.2.2消化和吸收教案新人教版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4.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5.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1.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3.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
2.相关的实验准备。
3.制作小肠壁结构折叠模型。
4.课时分配2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
(二、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1.消化系统的组成1.1观看画面、回答问题。
通过思考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及其主要作用。
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提问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的作用。
(三、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2.1细嚼馒头,说说自己尝出了什么味道?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让学生咀嚼馒头,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2提出问题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
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媒体演示课本P30"探究”的提示及参考方案。
2.3制定并实施计划2.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进行分析。
教师巡回指导、答疑。
提出改进意见。
2.5表达交流、2.6得出结论全班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
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作补充。
概括出消化的概念。
(四、消化的全过程3.1仔细观看,为完成“西瓜子历险记”做准备。
思考、回答问题。
3.2设问:胃病和肝炎对消化的影响及其防治。
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
通过思考和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
3.3演示课本P33的“演示实验”,提问: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设计表格,归纳总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和吸收》教案
一、教学目标:
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②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③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④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⑤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②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安排:2
四、课程安排
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1、消化系统的组成
2、探究馒头在中腔中的变化
提出问题
制定并实施计划
表达交流、得出结论
3、消化的全过程
营养物质的吸收
(1)〈资料分析〉
小肠的特点
(2)〈进一步探究〉
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
小结、课后练习
(1)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品表演,引起思索人的胖瘦与消化吸收的关系。
观看画面、回答问题
(1)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和主要作用。
(2)细嚼馒头,说出自己尝出什么味道?并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
(3)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
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
(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分析。
(5)提出改进意见
(6)全班交流观察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
(7)概括消化的概念
①仔细观看,为完成“西瓜子历险记”做准备。
②思考、回答问题。
③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
思考、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
④设计表格,归纳总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⑤展示自己设计的表格,并相互评价。
阅读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理解小肠的特点与其功能的适应。
用放大镜观察,加深理解小肠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观察、理解小肠内表面的皱壁及绒毛的作用。
课后完成
(1)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
(2)教师启发:引入新课
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提问
(1)引出口腔中的消化,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唾液的作用。
(2)请学生嚼咀馒头,设问,引出馒头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引起学生进行探究。
(3)媒体演示探究提示及参考方案。
(4)教师巡回指导、答疑。
(5)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探究计划。
(6)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补充。
(7)引导学生归纳消化的概念
①媒体演示消化的全过程
②设问:胃病和肝炎对消化的影响及其保健。
③演示的演示实验,提问: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有何异同。
指导学生观察猪小肠的特点。
展示制作的小肠内表面的折叠模型。
小结: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