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鼓戏的平民性
戏剧鉴赏-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的生存现状与出路摘要:“胡大姐,我的妻,你把我比作什么人咯?我把你比牛郎,不差毫分啊。
”湖南花鼓戏名篇《刘海砍樵》在湖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也为全国不少观众所熟悉。
然而,真正了解花鼓戏的人都知道,百年来繁华于市井的花鼓戏近年来却正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生存现状出路“胡大姐,我的妻,你把我比作什么人咯?我把你比牛郎,不差毫分啊。
”湖南花鼓戏名篇《刘海砍樵》在湖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也为全国不少观众所熟悉。
然而,真正了解花鼓戏的人都知道,百年来繁华于市井的花鼓戏近年来却正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
文化能深深地融入人们的血脉中形成特有的地域精神,体现的是一方水土所特有的韵味。
而现代传媒的渗透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根植于民众之中的湖南花鼓戏处于双重夹击之中,如何使花鼓戏争取更多的观众,使其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创造性转换来延续是我们所肩负的时代职责。
一、辉煌历史:曾红极一时湖南花鼓戏是湖南民间小戏的总称,在清代中叶兴起并迅速发展,由简单的“对子花鼓”发展到一丑一生一旦的“三小戏”,至今已成为多行当、多声腔、艺术成熟、表现力丰富的中国著名地方戏曲剧种,以其载歌载舞、通俗明快、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湖南花鼓戏根据不同的地方语言特点及流行地区的民间艺术的影响,分为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邵阳花鼓戏等。
其班社经历了草台班、半台班和专业班社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花鼓戏的音乐曲调约300余支,基本上是曲牌联缀结构体,辅以板式变化,根据曲调结构、音乐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4类,各种形式的曲调,都具有粗犷、爽朗的特点。
其中,川调又称正宫调,由大筒、唢呐伴奏,曲调由过门乐句与唱腔乐句组成,调式、旋律变化丰富,是花鼓戏的主要唱腔。
打锣腔又称锣腔,曲牌联缀结构,“腔”、“流”(数板)结合,不托管弦,一人启口众人帮和,有如高腔。
牌子有走场牌子和锣鼓牌子之分,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活泼、轻快,适用于歌舞戏。
湖南花鼓戏艺术特色探析

湖南花鼓戏艺术特色探析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
它胚胎于民歌, 为劳动人民所创造, 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与艺术特色,是我国戏曲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湖南文化艺术的一份珍贵遗产。
一、花鼓戏历史谏流花鼓戏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它的形成经历了从民间歌舞到对子花鼓, 直到能够演出整本大戏这样一个从简到繁的过程。
花鼓戏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 最早来源于宋代名叫“花鼓”的民间伎艺,这种伎艺只表演简单的、没有情节的歌舞。
后在明代初步发展成打花鼓的歌舞情节,但仍不是戏曲。
在乾、嘉年间流行的戏剧专著《缀白裘》中, 收集了名叫“花鼓”的剧目,花鼓戏这才在清代中叶以戏曲形式在江南各地农村中盛行并流传开来。
其二, 湖南省城乡正月新春历来都有玩灯赛会、自娱自乐的传统风俗,各种民间艺术形式如龙灯、狮子、彩船等都通宵达旦地进行表演, 其中就有一种演唱采茶和秧歌的形式。
“采茶”是农村中广为传唱的民歌俗称, 曲调优美抒情, 泥土味浓郁,内容描写四季花草景物, 或者咏叹爱情生活,表达了农民的愿望和冀求。
秧歌是农民插秧、耘田时所唱的歌曲, 这类秧歌历史悠久, 并且占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农村中流行一句谚语说“插田不唱歌, 谷少稗子多。
”实际上农民在车水、典草、砍柴等劳动中,产生过很多丰富而美好的歌曲,它一代一代地延续和繁衍, 经过无数不知姓名的民间艺术家加工提炼,便成为了新春灯节中的艺术活动内容。
其三, 在表现形式上, 它是由歌唱进化为歌舞, 再逐渐演变成戏曲。
据史料记载, 乾隆三十年,当时采茶、秧歌不只是一般歌舞, 已有了简单情节和人物表演, 逐渐进入由丑、旦演出的“二小戏”阶段,这种由丑、旦表演的小型花鼓在湘北、西湖多称为地花鼓, 湘南称车马灯, 浏阳叫花鼓灯, 宁乡叫竹马灯, 长沙叫花鼓戏等,其它各地还有很多不同的称呼。
从此, 由地花鼓发展成为现在的花鼓戏, 经过了漫长的岁月, 花鼓戏表演剧目更加增多,据调查至今湖南花鼓戏传统剧目总计达四百多个。
湖南花鼓戏艺术魅力与发展现状-戏剧论文-艺术论文

湖南花鼓戏艺术魅力与发展现状-戏剧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花鼓戏的由来花鼓戏是一种主要流行于湖南、湖北、安徽等地的地方戏曲艺术形式。
花鼓戏最初的雏形源于宋代的一种民间技艺花鼓,这是一种没有故事情节且简单的歌舞艺术形式。
经过明、清的发展,也开始融入其故事情节,并初步形成了一旦一丑角色的戏曲形式。
从宋代的花鼓到明清时期增添了故事情节及角色的变化,这与花鼓戏班社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班社的作用在于组织和聚集花鼓戏演员、承接演出,收徒传艺、训练艺人、排练剧目,有时也收集和创作一些剧本。
这与现在的剧团职能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它更为自由,更接近老百姓,起到自娱自乐的效果。
但对于花鼓戏这样一种地方性小戏曲,常常也会遭到禁演和歧视。
所以,在演出时必须兼顾表演一些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很大程度上使花鼓戏与大戏剧目之间形成了一种交流与借鉴。
二、湖南花鼓戏艺术魅力在中国湖南,花鼓戏是一种深受老白姓喜爱的地方戏曲,不同的地域其风格也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地域性与当地的风俗习惯相结合,形成不同地域的独特风格。
湖南花鼓戏从明清到现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按其不同的特色发展来分类,可以分为: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宁乡花鼓戏等。
长沙花鼓戏是指以长沙话为舞台语言的花鼓戏,主要流行在原来古长沙府所管辖的十二个县如湘潭、浏阳、醴陵益阳等地。
其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描写人们的劳动生产、四季景色、歌颂爱情、反应社会现实、描写生活小事、歌颂和讽刺人和物、传说神话故事等等。
通过小故事来反映社会现状或告诉人们一些人生哲理,对人们具有教化作用。
整部剧作通过选取民间生活中讨学钱这样一件小事,以小见大,将当时的社会现象用诙谐的形式描写出来。
就人物角色的塑造来看,主要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1.没有真才实学的私塾先生(张先生),反映出旧式文人落魄和滑稽的形象;2.能言善辩、机灵聪慧的陈大嫂,这一点属于传统花鼓戏一旦一丑演唱的形式。
浅谈“湖南花鼓戏”

浅谈“湖南花鼓戏”湖南的花鼓戏起源于长沙各地的山歌民歌以及民间歌舞,在清朝的时候开始正式的被确立,尤其是角色的发展。
受湘剧艺术的影响,湖南花鼓戏的表现题材也被不断扩大,最终丰富了所有的音乐。
在清朝的时候,各地民间习俗以及文化气息,乡土人情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而花鼓戏也是扎根在民间,从而进行发展。
由于是从民间所起,所以花鼓戏的受众群体是比较多的,大部分的人都能接受,尤其是老一辈的人一听花鼓戏就来劲儿。
湖南花鼓戏可以直接追溯到清代,出现了田间休闲系民间音乐歌舞表演,这也使花鼓戏正式的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虽然有一些地方的人对于花鼓戏可能比较陌生,但对于湖南人来说,花鼓戏就像是湖南文化的象征。
早期的花鼓戏,必须半职业性班社在农村作季节性演出,随后花鼓戏总爱遭受歧视和禁演,各地花鼓戏班都曾兼演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很多戏班称“半台班”或“半戏半调”、“阴阳班子”京剧。
建国后,各地分别成立专业剧团,进入城市剧场。
花鼓戏最早起源于湖南省常德市一带,后逐渐发展壮大,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
并在湖南各地得到广泛传播和演绎。
据传统说法,花鼓戏最初起源于明朝宫廷音乐“花鼓”,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戏曲形式。
花鼓戏的表演形式以唱为主,结合了武打、腔调和舞蹈等元素,展现了湖南文化的特色和风采。
据1981年统计,湖南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
1957年,湖南省戏曲学校成立,设有花鼓戏专科。
二.“花鼓戏”的艺术特色南花鼓戏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以下是湖南花鼓戏的一些特点:1. 音乐和舞蹈:湖南花鼓戏注重音乐和舞蹈的表演。
花鼓戏的音乐以花鼓为主要伴奏乐器,配以锣、鼓、板等打击乐器和二胡等弦乐器,气势磅礴,节奏明快。
舞蹈方面,湖南花鼓戏以独特的步伐和身法表现人物情感,舞姿矫健而富有韵律感。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

湖南花鼓戏研究综述湖南花鼓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文化艺术形式,起源于湖南省,并在广大地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它以武术、音乐和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将湖南的历史、民俗和风土人情结合在一起,展现了湖南地方戏曲的丰富多彩。
一、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渊源湖南花鼓戏起源于唐代,上个世纪50年代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在唐代初期,花鼓戏曾盛行于农村地区。
14世纪,花鼓戏在湖南地区逐渐形成并成为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表演形式。
在湖南省各地,很多乡镇和村庄都有花鼓戏的表演传统,成为了当地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湖南花鼓戏的表演特点1. 独特的表演形式花鼓戏的表演形式主要分为花鼓打击、舞蹈和唱腔。
花鼓戏的演员们会打鼓、敲花鼓,在音乐的节奏中表演舞蹈,同时演唱湖南方言的歌曲。
这种表演形式将音乐、舞蹈和戏剧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
2. 复杂的技艺和绝活花鼓戏的演员需要具备较高的音乐、舞蹈和表演技艺,其中的花鼓打击更需要演员具备出色的节奏感和极高的技巧。
花鼓戏还需要演员掌握丰富的表情和动作,通过眼神、手势和身体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3. 多样的题材和表现形式湖南花鼓戏的题材涉及宫廷戏、历史戏、民间戏等多个方面,内容涵盖了诸多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和现实题材,表现形式多样,包括闹戏、武打、戏剧性表演等,使得花鼓戏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
三、湖南花鼓戏的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湖南花鼓戏在文化市场中的不断传播和推广,它的表演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
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湖南花鼓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举办表演赛事、开展研究保护工作、推动花鼓戏的国际交流等。
这些都为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关于湖南花鼓戏的研究已经逐渐展开,相关专家学者也对它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究和研究。
在研究中,他们重点关注湖南花鼓戏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音乐特点、剧本创作等方面,深入挖掘花鼓戏的文化内涵和表演艺术特色。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省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资源,它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在当代社会中仍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湖南花鼓戏研究

湖南花鼓戏研究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境内最为流行的地方小戏,分为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六个种类。
它们具有大致相同的艺术风格、取材特点、音乐曲调、表演艺术,因而统称为湖南花鼓戏。
之所以分为六种类型,主要标准是它们各用当地官话作为舞台语言。
湖南花鼓戏是在地花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以两小戏、三小戏为主。
顾名思义,地花鼓即是指在地上而非舞台上表演的民间歌舞形式,情节简单,载歌载舞,曲调高亢明快,带有浓重的喜乐色彩。
随着更多情节和更多曲调的加入,形成了花鼓戏。
依据各个时期花鼓戏的演出形式,艺人及班社的状况和表演剧目、使用曲调的情况,湖南花鼓戏的班社经历了草台班、半台班和专业班社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湖南花鼓戏之所以在清代中叶兴起并迅速发展,有三个原因。
首先,清代中叶稳定、统一的社会局面为文学艺术的繁荣提供了大的政治社会环境;其次,湖湘地区经济上的繁荣,农民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为花鼓戏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保障和市场需求。
第三,湖南花鼓戏在清代中叶兴起,也是“花部”与“雅部”之争并且花部最终以压倒优势取胜的结果。
湖南花鼓戏的曲调丰富,节奏明快,旋律高亢,突破了乐为礼用的传统的音乐美学观,最大程度地体现了音乐的抒情本质。
湖南花鼓戏的传统剧本有500多个,其中绝大多数是现实生活题材,表现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家庭生活和劳动生活。
湖南花鼓戏传统剧本的文学特点,在戏剧冲突上表现为重细节而轻情节,突破了“事不奇不传”的传统戏曲情节观。
其艺术魅力的获得主要是依靠制造具有喜剧效果的喜剧情境,这种情境是由美妙的音乐、喜剧性的语言和艺术化的动作表演构成的。
在人物塑造上,通过就事论人、集中刻画的方式,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的个性特点,因此大多是个性化而非典型化的人物形象。
在语言风格上,湖南花鼓戏传统剧本体现了简洁、生动、富于形象感和动作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艺术特点。
湖南花鼓戏绝大多数都是喜剧作品。
浅析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

浅析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作者:刘燕姿欧阳姿俏来源:《锋绘》2018年第06期摘要:湖南的花鼓戏其实就是个地方小乡戏的总和产物它包括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地方小戏剧种,通过从湖南花鼓戏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征这两个方面,大体介绍了一下什么是湖南花鼓戏。
再从湖南花鼓戏的唱腔种类这一方面介绍湖南花鼓戏的基本唱腔,让人们从唱腔特点这一方面了解到湖南花鼓戏的独特魅力所在,本文最后從湖南花鼓戏的传承与发展这一方面,针对湖南花鼓戏的发展前景列出了三个小方案。
通过我对湖南花鼓戏的了解,我想让更多的人能够知道什么是湖南花鼓戏,让湖南花鼓戏能够以一种新的面貌出现。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历史渊源;艺术特征;传承湖南花鼓戏虽然是地方小戏的综和产物,但在短短二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被遗留了下来,这是历史文化的产物,是湖南劳动人民的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时代不断的变迁和发展湖南花鼓戏正在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热爱湘戏的爱好者把原来传统的湖南花鼓戏加以创新改革,使得湖南花鼓戏在这个新时代又重新的被人们所认知和认可,曾经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欢乐的湖南花鼓戏将以一种新的方式回到生活的舞台。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湖南花鼓戏的艺术特征。
在原来花鼓戏中原有的的曲调是比较少的,大多数简单的曲调也都运用于一些简单的戏曲之中。
后来随着花鼓戏的不断发展那些原来简单的曲调在剧情变得多元化复杂化之后,简单的曲调也就不足以达到构成剧情的需要了,所以在原始的曲调上把曲调中的节奏加以改变,使得原始曲调中节奏变得更加丰富,从而通过在节奏上的改变和运用,在表达剧情人物的情感时把戏文中的内容也填充地更加丰富有色彩,更加的生动了。
说起湖南花鼓戏的腔调“川调”是尤为重要的,它是源自于民间歌曲和山歌,在曲调方面又并分为宫和羽这两种调式,在宫调式上主要是加强六音级,羽调式则加强七音级。
三个基本调分别是川调、打铜锣、洞腔这三者统称为正调。
[花鼓戏,湖南,声乐]讨论湖南花鼓戏对民族声乐的促进和影响
![[花鼓戏,湖南,声乐]讨论湖南花鼓戏对民族声乐的促进和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c26509233687e21ae45a93a.png)
讨论湖南花鼓戏对民族声乐的促进和影响湖南花鼓戏是湖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
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种类,每个种类的艺术风格都各不相同。
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
湖南花鼓大筒、唢呐、琵琶、笛子,以及锣鼓等民族乐器是音乐伴奏的主要特色乐器。
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
花鼓戏作为湖南最具影响力的地方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它起源于载歌载舞的生活小戏和劳动曲子,充分展示了湖南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朴素生活。
它的表演性、抒情性和艺术性, 对我国民族声乐的丰富与发展具有许多可鉴之处,我国许多知名湘籍歌唱家都得益于湖南花鼓戏艺术的浸染。
湖南花鼓戏以其柔美悦耳的演唱曲调、直白易懂的语言、灵活多变的表演形式、贴近生活的主题,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由于将湖南花鼓戏引入音乐教学中,对于当前的音乐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
如湖南花鼓戏声腔教学,是戏曲艺术类教学中的重要课程。
在戏曲的唱、做、念、打四项基本功当中,唱、念占两项,是戏曲组成的重要部分,又是构成具有独特风格的、许多不同的剧种的不要因素。
而且要求将声、腔结合引入声乐的科学练声方法中,以及视唱乐理的基本常识扩大音乐涉猎面、提高音乐素养,用科学的声乐发声方法增强花鼓戏唱腔特点和润腔技巧,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
一、湖南花鼓戏对民族声乐曲调创作的促进作用湖南花鼓戏旋律自然、柔美,极大地突破了我国传统音乐的美学观,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
民族声乐在继承传统戏曲、民族唱法的基础上,借鉴了湖南花鼓戏演绎中的精华部分,构建起了更为合理的民族唱法模式。
湖南花鼓戏有其独特的曲调特点,它根据湖南省地方方言的抑扬顿挫来进行曲调的推进,使得方言的高低婉转与曲调的高低保持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一般来说,DO、RE、MI、LA 四个音的旋会围着SO 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湖南花鼓戏的发展过程中,湖南的长沙话口音促进了花鼓戏的形成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点和民歌特色的宫调式和羽调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花鼓戏的平民性
●梁 贝
湖南花鼓戏是湖湘文化的一支奇葩,具有鲜明的地方 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独特的艺术风格,特别是它 那深厚的民众基础,在戏剧不太景气的现实情况下,仍然 充满着生机。
在二 OO 六、二 OO 七年连续两届,由湖南省文化厅、 湖南省广播影视集团举办的《十九和弦大舞台》活动中,显 示出了湖南花鼓戏的非凡魅力。此次活动是在长沙市湘江 之滨风光带搭建了一个露天舞台,举办方提供文武场面俱 全的伴奏队(也可以自备伴奏带),不设任何门槛,不设奖 项,参与者当场报名,当场上台演唱(表演),由湖南电视台 现场直播。此次活动还邀请了省会京剧、湘剧、花鼓戏、声乐 艺术、影视艺术方面的艺术家们组成专家组,对每位上台的 表演者,从唱功、做功、发声以至表演等方面,当场进行评 点,鼓励参与者今后从那些方面继续努力,提高技艺。每届 活动持续了近两个月。尽管南方的夏季骄阳似火,但参与者 和观赏者的热潮更是不减,上台进行表演的有已届古稀之 年的老翁、有各行各业中的青年男女、有来自边远乡村的务 工者、还有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小朋友。据统计,上台表演 (演唱)花鼓戏的占了百分之七十几,他们表演的剧目有传 统戏 《讨学钱》、 《小姑贤》、 《刘海砍樵》、 《打铁》、 《放风筝》、 《湘子化斋》等,也有《补锅》、 《打铜锣》、 《沙家浜》(花鼓戏)、 《双送粮》、 《三里湾》等现代戏。台上表演精彩纷呈,台下吆 喝声、掌声不绝。那些日子,真正成为了戏曲爱好者的盛大 节日,也成了湖南花鼓戏独领风骚的一方天地。
地花鼓— — —平民艺术之根
地花鼓是劳苦农牧民、手工业者在生产劳动中创造、
形成的一种载歌载舞的演唱艺术,它反映着劳动者的生
活、思想情趣与愿望,因而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而流传开
来。在湖南的史籍中多有记述,能够说明它与生产劳动的
亲缘关系。
乾隆《沅 州府志》载“ :以岁,农人联袂步入田中,以趾
代锄,且行且拔,塍间击鼓为节,疾徐前却,颇以为戏。”(卷
十九《风俗》)这是说农夫在田中劳动,配合鼓声的节奏,创
造了表现劳动的舞蹈动作。
乾隆《辰州府志》记“ :刈禾既毕,群事翻犁,插秧耘草,
间有鸣金击鼓歌唱以相娱乐者,亦古田歌遗意。”(卷十四
《风俗》)这是说农民在劳动中敲锣打鼓,纵情歌唱。
道光《澧州志》又说“ :插秧耘草,多打鼓歌唱,鄙俚中
亦间有说古道今者。“(卷五《风俗》)这里不仅记述了热烈
的劳动场面,更值得注意的是,节目中还出现了说古道今
的内容。
这些历史记载,客观上反映了萌芽状态的民间艺术
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的事实。广大人民群众在世代的生
产劳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通过歌舞说唱表
达出来,它体现了劳动者的思想和情绪,反映了繁复纷纭
的社会生活,并在各个历史时期中不断地丰富完善,逐渐
随着艺术形式的演变和艺术技巧的提高,花鼓戏的生 存环境也有了些变化,但它的生长空间仍然是泥土芳香的 乡野,活跃在湘水之滨的沿岸。在嘉庆《巴陵县志·卷五二· 风俗》中这样记载着“ :唯近岁竞演小戏,农月不止。”(注九) 可见嘉庆年间岳阳农村盛演小戏,在农忙季节也竞相演出, 说明其影响深广。黄启衔《近事录真·卷一》说“ :采茶戏…… 近日吾袁州及长沙各处,此风尤炽,乡村彻夜搬演,浅识者多 为此迷惑……又有湘阴某,亦业是戏。”此处“采茶戏”即花鼓 戏的另一别称,说明道光年间长沙、湘阴等地的农村,演唱花 鼓戏已非常盛行,受到群众的欢迎“ ,彻夜搬演”说明其演出 剧目之丰富。杨恩寿《坦园日记》中说“ :泊西河口,距永兴二 十余里。对岸人声腾沸,正唱花鼓词。”(卷一,P8)他描述了 咸丰、同治年间湘南乡间演唱花鼓戏的盛况。以至清代文人 甘绍盘在《站上演花鼓戏》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新莺 流转报春耕,站上如今谱郑声。极目可怜歌舞地,偷闲忙里咎 何从?”(《宝莲先生菊隐诗稿》卷三)这些记载,客观上证明了 湖南花鼓戏自清代乾降以后遍及三湘四水,主要活动地域 是在广大农村。花鼓戏在民间孕育成长,成为了广大下层民 众所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劳动阶层群众自发地集聚起来, 多在新春灯节前后登台,也有的地区已终年演出,他们自娱 自乐,其乐融融,并逐渐向城市推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尚未入学的六岁小朋友罗麟书, 扮演《小姑贤》一剧中的姚氏,以她那唱念俱佳、惟妙惟肖 的表演征服了所有的评委和观众,并被湖南省花鼓戏剧 院表演艺术家钟宜淳(《补锅》中刘大娘饰演者)收为弟子, 她今后将在学余时继续着她的戏曲爱好。
纵观此次活动,引发了我的思考:在当今一片戏曲不 景气的嘘叹声中,在长沙这个娱乐场所丰富多样的省会 城市,花鼓戏竟出现了如此火爆的场面,我们看到了她的 民众基础,从中领悟到了她的平民性。
地花鼓虽然与鱼、龙等灯一道表演,但在实地演出时有 它鲜明的特色,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如嘉庆《浏阳 县志》记载“ :元宵,剪纸为灯,悬之庭户,又以竹龙罩布,联 络丈余,肖龙形,燃灯其中,数人擎舞,曰龙灯。制灯糊纸或 纱,为虾形,曰虾灯;为鱼形,曰鱼灯。 又以童子妆丑,旦剧 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卷十三《风俗》)。
湖南花鼓戏的戏班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一、农村自发的花鼓戏演唱活动是花鼓戏班社发展的 第一个时期。起始无固定场所,也没有职业艺人,由“合得 来”的花鼓戏爱好者在农事之余、节日之际或遇邻里喜庆 时,相邀成班,其目的是节劳、凑兴、自娱自乐。剧目比较短 小,内容也很简单,演出形式简陋,大都以日常服装登台,有 时也借用些色彩鲜艳的服饰和桌椅刀锄、杯盏碗碟之类的 道具;不设台子,演员与观众同在一个区域,其场面类似今 日之“小剧场艺术“。完戏以后,主家或里正管酒饭,兼有“红 包”。 二、农村草台花鼓戏班的建立为第二个时期。这时出现 了半职业或职业性的班社和艺人,是由当地唱“红”了的“名 角”为中心“ ,开场传习,课艺授徒。”其献演时间多集中在农 历正二、三月与夏暑农闲之时,且进行异地巡演。光绪《善化 县志》记“ :游民演采茶戏,每于二、三月,乡僻聚观。诲淫失 业,殊为恶俗。近日奉示严禁,此风少息。”(卷十六,《风 俗》) 三、由农民、手工业者转而从事花鼓戏的农村职业班 社(旧时人们称之为“四季班”),是花鼓戏走向繁荣的重要 阶段。四季班的兴起促进了相互交流,扩大了演出剧目, 提高了表演、声腔艺术,推动了花鼓戏的蓬勃发展。有关 的历史记载见于清代中叶,嘉庆十一年(1806 年)《巴陵 县志》记载“ :唯近岁竞演小戏,农月不止。村儿教习成班, 宛同优子。荒弃作业,导引淫媟,实为地方大患,则士绅与 官府所宜急急禁绝之也。” 花鼓戏班社组织简便精悍,剧目小型,角色不多,行 头简单。一个班社大都不超过十人,所谓“七紧八松九快 活(逍遥)。”轻便易行,赶场快捷,便于流动。且邀请方负担 不重,深得乡里欢迎。 花鼓戏班社进入城市,大约在“民国”以后,为适应市 场的需求,除了坚持演出前文所述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传 统剧目外,还不断移植“大本戏”中的散拆戏。如《韩湘子》 中的《林英观花》、 《湘子化斋》; 《杀蔡鸣凤》中的《辞店》; 《同窗记》中的《山伯访友》; 《天雷报》中的《清风亭赶子》 等。向湘剧、汉剧、祁剧等地方大戏学习表演程式和演唱
地花鼓的节目,大多是劳动阶层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艺术性的再现,描写青年男女的婚烟爱情,也有表现人们 的社会态度和思想理念的作品。如 《扯萝卜菜》、 《十月采 茶》、 《四季花儿开》、 《采莲》、 《跳粉墙》、 《绣荷包》、 《捡菌 子》等。其演出形式为一小旦、一小丑两人表演的称为“单 花鼓”;二小旦、二小丑表演的称为“双花鼓”;一小旦、一小 丑、一小生、一老生四人表演的称为“穿格子。”小旦手拿帕 子,且唱且舞,小丑手执花扇,曲膝矮步与小旦配合,或相 互推挡或分向转身,或各自飞舞帕子、花扇,动作朴实粗 犷、生动活泼、诙谐风趣,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地花鼓在 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在一旦一丑妆扮歌舞的基础上,逐渐 加入情节,冠以人物姓氏,制造一些冲突,增强了戏剧因 素,发展到以小旦、小丑为主要角色的花鼓戏。
些差异,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属同一类型,是为载歌载舞的
民间艺术— ——地花鼓。
31
华夏艺谭
地花鼓的演出形式变化多样,早期与龙灯、狮灯、车 灯、鱼灯等于新春节日在城乡各地进行表演。嘉庆《祁阳 县志》载“ :上元,城市自初十日起至十五日,每夜张灯大 门,有鱼、龙、狻猊、采茶诸戏,金鼓爆竹喧阗,午夜不禁”。 (卷十三《风俗》)
形成独具乡情风格的歌舞说唱形式。
湖南各地农村劳动者在劳作过程中唱山歌、小调,到
新年春节时还进行妆扮表演,由简单的歌舞胎生出又说
又唱的说唱艺术。它很早就在各地流行:慈利叫“花鼓”,宁
乡叫“打花鼓”,常德叫“采茶灯”,浏阳称“花鼓灯”,辰溪称
“花灯”,湘西称“茶灯”,衡阳、邵阳等地叫“车马灯”,益阳、
长沙等地叫“地花鼓”。各地名称虽然不同,所唱曲调也有
当时的统治者又是如何对待这一平民艺术的呢?“民 国” 《醴陵县志》载“ :采茶戏一名花鼓戏,政府以其导淫,悬 为历禁,然农村往往于新春偷演,禁不能绝。如能改良其剧 本,因势利导,亦未始不可为社会教育一助也。”(卷四,《考 文育志》)屡禁不绝,反而更为兴盛。历代统治者都无法禁
止花鼓戏的蓬勃发展,于是企图采取利用、篡改的手段,使 之成为宣场封建统治思想理念的工具。此则报导,让我们 窥探到了花鼓戏之“高台教化”的社会功能。
花鼓戏— — —在平民呵护下长成
中国地方戏曲艺术在萌芽状态时,大多是民间歌舞, 进而逐渐形成综合性的戏曲形式。在单纯的歌舞说唱表 演之中,加进一定的故事内容,脚色以第一人称为代言体, 小旦、小丑是主要角色,这是地方小戏所具有的主要特点。
如李斗在《扬州画舫录》里论述的“ :凡花部脚色,以
32
旦、丑、跳虫(丑中最贵者)为重。”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及艺术形式的逐步完善,花鼓
平民戏班的出现与发展
戏班是戏曲艺术发展的历史产物,它是社会经济发 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时,人们在文化生活需求方面的一 个集结点。李渔在《闲情寓寄》中说“ :填词之设,专为登 场。”戏班主要是组织戏曲从业人员习练和演出的团队。 它可以丰富演出剧目,提高戏曲艺术的表演要的 作用,它的兴盛则是戏曲艺术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