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手下八大和硕贝勒 战功最大不是多尔衮
历史趣谈:皇太极秘史 努尔哈赤曾有意传位于多尔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皇太极秘史努尔哈赤曾有意传位于多尔衮?
导语:皇太极登基之谜:清朝第二位皇帝是太宗皇太极,他是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
皇太极既然排行老八,他又是如何在众多兄长中得到努尔哈赤的垂爱
皇太极登基之谜:清朝第二位皇帝是太宗皇太极,他是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
皇太极既然排行老八,他又是如何在众多兄长中得到努尔哈赤的垂爱,又是如何与皇位有力人选多尔衮进行权力争夺的?努尔哈赤想将汗位传给多尔衮的说法究竟是不是事实呢?
皇太极登基称帝,堪称满清历史上最大的悬疑。
排在皇太极前面,有一堆气势汹汹的大哥;排在皇太极后面的,有一堆怒气冲冲的老弟,皇老八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十三不靠,他凭什么就当上了爱新觉罗世家的大掌柜?
事实上,老八皇太极并没有被列入接班人的名单,传说努尔哈赤临死之前有遗命,将大汗之位传于精灵古怪的多尔衮。
而更确切的消息说,努尔哈赤死前,留下来的遗嘱是实行八和硕贝勒共议制,总之,没皇太极什么事儿。
分析起来,说努尔哈赤想将汗位传给多尔衮,这个说法也非捕风捉影,是有其依据的。
这依据就是,多尔衮和阿济格、多铎同为一母所生,生母为阿巴亥。
此兄弟三人,各掌八旗中的一旗兵力。
阿巴亥的大儿子阿济格,掌握镶红旗。
阿巴亥的二儿子多尔衮,掌握正白旗。
阿巴亥的三儿子多铎,掌握镶白旗。
此外尚有五旗人马,正红旗掌握在大贝勒代善的手中,镶蓝旗掌握在二贝勒阿敏的手中,正蓝旗掌握在三贝勒莽古尔泰的手中。
皇太极
生活常识分享。
清八大铁帽子王

在清朝国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关外时期约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之中,获此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家,分别为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
这八位八位都是其祖先在清朝开国以及入关统一时期立下汗马功劳而受封,因为他们功勋卓绝,所以获得世袭罔替的永久封爵。
铁帽子王是对清代世袭罔替的王爵的俗称,其身份高贵且封爵像铁般牢固。
清王朝建立后,建立了一整套封爵制度,皇族爵位即是这个制度的组成部分之一。
当时确铁帽子王定的皇族爵位共有十二等,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
清朝封爵一般有两种,一为臣民在战争中立功而受封,称为功封;另为皇裔受封(正常情况下必封),称为恩封。
袭爵的方式也分为两种:一种是降等承袭,这是一般的惯例,即逢子孙(通常为嫡长子)袭爵时,每代要递降一个等级来承袭。
由和硕亲王递降至奉恩镇国公,多罗郡王递降至奉恩辅国公,多罗贝勒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固山贝子递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奉恩镇国公递降至镇国将军,奉恩辅国公递降至辅国将军,之后就不再递降了,以该爵一直承袭下去。
另一种是原等承袭,即由皇帝颁诏允许,某些爵位逢子孙袭爵时,可以按其父、祖的原等级来承袭,世代相承不变。
若是没有子嗣后代时,则以旁支后代奉始封祖先祀,并承袭该爵。
这就叫做世袭罔替。
在清朝国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关外时期约近三百年的漫长岁月之中,获此殊荣的满清贵胄仅有十二位王的后人在继承爵位时无需降级,作为皇帝对其功劳的赏赐,称为铁帽子王。
乾隆皇帝按“功封”诏定清朝初年的八位铁帽子王:和硕睿忠亲王多尔衮六位和硕亲王,即,和硕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次子提到礼亲王代善(1583-1648,努尔哈赤次子,礼烈亲王),应该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
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二子,生母佟佳氏。
代善从小在军中长大,逐渐成为其父帐下的一员猛将。
八大铁帽子王

世袭罔替——清朝的铁帽子王在清代众多的亲王、郡王中,最为显赫的当属“八大铁帽子王”。
这八大铁帽子均为开国元勋,战功卓著,为清王朝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们是:1、礼亲王:代善2、郑亲王:济尔哈朗3、睿亲王:多尔衮4、豫亲王:多铎5、肃亲王:豪格6、庄亲王:硕塞7、克勤郡王:岳托8、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其中,代善、多尔衮、多铎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儿子,豪格、硕塞为清太宗皇太极的儿子,济尔哈朗为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的儿子,岳托为礼亲王代善的儿子,勒克德浑为礼亲王代善之子萨哈林的儿子。
礼亲王:始封祖为和硕礼烈亲王代善。
代善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他随清太祖征战四方作战英勇,被称为“古英巴图鲁”。
清太祖死后代善与其子岳托拥皇太极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进封和硕礼亲王。
皇太极死,代善又主持立福临(世祖)为帝。
顺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
其后代袭爵有名者,如嘉庆十年袭爵的礼亲王昭裢是皇族中著名学者,著有《啸亭杂录》等传世,昭&后因凌辱大臣被夺爵。
末代礼亲王叫世铎,清帝退位后去世。
礼亲王世爵共传10世,12人袭爵其中两个被削爵。
郑亲王:始封祖为郑亲王济尔哈朗,他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六子),是惟一非帝王直系子孙。
济尔哈朗从征蒙古、朝鲜,崇德元年进封和硕郑亲王。
顺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
道光二十六年端华袭封,咸丰十一年(1861)文宗死,端华与其异母弟肃顺等八人受遗诏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共理朝政。
慈禧发动辛酉政变杀肃顺,端华赐自尽。
郑亲王世爵共传10世,17王其中5人削爵。
睿亲王:始封祖为清太祖努尔哈赤14子多尔衮。
多尔衮以作战勇敢赐号“墨尔根代青”,崇德元年封为睿亲王。
皇太极死,他顾全大局和礼亲王代善共立太宗幼子福临即位。
顺治元年多尔衮进入北京,安抚百姓,制定章法制度,是清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
多尔衮先后被顺治称为“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顺治七年死于出征路上.年仅39岁,灵柩回京时顺治亲迎于东直门。
[专题范文]多尔衮简介
![[专题范文]多尔衮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3247360f7ec4afe05a1df08.png)
[专题范文]多尔衮简介多尔衮简介总结精选(1):爱新觉罗·多尔衮,满洲爱新觉罗氏,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母为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同母兄英亲王阿济格,同母弟豫亲王多铎。
初称台吉。
1626年封贝勒,后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
清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少年时多次随父出征蒙古与明朝,因屡建功勋16岁而获“墨尔根代青”之号,成为正白旗旗主。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以摄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并于第二年率八旗军入关。
他是确立清初政权及清廷各项政策的最重要的决策者。
顺治七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尊为成宗义皇帝,庙号成宗。
不久,追论其生前谋逆罪,被削爵。
乾隆四十三年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忠,配享于太庙。
总结精选(2):多尔衮简介:爱新觉罗·多尔衮(dorgon)(公元1612-1650年),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清代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少年时多次随兄出征蒙古与明朝,因屡建功勋16岁而获“墨尔根代青贝勒”(mergendaicingbeile,满语“聪明机警”)之号,成为正白旗旗主(与兄阿济格分别持有正白旗15个牛录,阿济格年长为旗主,因阿济格代多铎说亲,被废旗主,多尔衮继而成为正白旗旗主)。
其兄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以辅政王身份辅佐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帝位,并于第二年以摄政王身份率八旗军入关。
他是确立清初政权及清廷各项政策的最重要的决策者,加封至“皇父摄政王”.顺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尊为成宗义皇帝,庙号成宗。
后顺治帝夺其“成宗义皇帝”号。
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复还睿亲王封号,追谥忠,配享于太庙。
多尔衮一世骁勇,征战四方,是值得满蒙人民永远纪念的人物。
人物生平:1626年封贝勒;1636年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1643年辅政,称摄政王;1644年指挥清军入关,清朝问鼎中原,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1650年去世后,先追尊为成宗义皇帝,后被顺治帝追论谋逆罪削爵;1778年乾隆帝为其平反,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着”.少年时期多尔衮十五岁时,皇太极矫旨,迫其母阿巴亥(乌拉纳喇氏)为努尔哈赤殉葬,多尔衮的生母名阿巴亥,乌喇那拉氏,是乌喇贝勒满泰的女儿,生于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比努尔哈赤小三十一岁。
清朝五虎大将

清朝五虎大将.txt 爱一个人很难,恨一个人更难,又爱又恨的人最难。
爱情永远不可能是天平,想在爱情里幸福就要舍得伤心!有些烦恼是我们凭空虚构的,而我们却把它当成真实去承受。
多尔衮多尔衮大清军事统帅,摄政王,奴尔哈赤的第14 子。
身经百战,统领八旗兵多次击败明朝军队。
招降蒙古国大汗,缴获蒙古国传国玉玺。
1636 年,入寇北京,击败大明名将卢象升。
继而攻破济南,所战20次,每战皆捷。
克城40 座,掠夺人口25 万。
参加松锦之战,两次围攻锦州。
在松山决战中,大败明军洪承畴等8总兵13万,并生擒明朝统帅洪承畴,迫使祖大寿投降。
诱降吴三桂,在山海关大破李自成10 万大军,占领北京。
后来继续追击剿灭了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权、大西政权。
多尔衮一生征战无数,战无不胜,数不胜数。
年仅39 岁死于河北承德。
多择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天聪二年,从太宗伐多罗特部有功,赐号额尔克楚呼尔。
九年,败祖大寿与大凌河之西,师还,上出怀远门五里迎劳,赐良马五、甲五。
上嘉之曰:“朕幼弟初专阃,即能制胜,是可嘉也!”顺治元年四月,从睿亲王多尔衮入关,破李自成,进亲王。
命为定国大将军,南征,围扬州七日,杀明大学士史可法。
多铎至南京,承制受其降,抚辑遗民。
遣贝勒尼堪、贝子屯齐徇太平,追击明福王。
福王复走芜湖,图赖等邀之江口,击杀明将黄得功,获福王。
捷闻,上遣侍臣慰劳。
四年,因功进封为辅政叔德豫亲王,赐金千、银万、鞍马二,封册增录功勋。
六年三月,以痘薨,年三十六。
xx1/ 2清太祖第十二子,初授台吉,后金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 年)以军功授贝勒,崇德元年晋封武英郡王,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 年)封和硕英亲王。
地位仅次于四大贝勒。
清崇德元年六月,带领清军分路入独石口,进抵居庸关,攻克昌平,直逼北京。
明军皆不敢迎战。
顺治元年作为清军前锋随多尔衮入关。
四月,与吴三桂、豫王多铎在山海关大破李自成农民军。
又以靖远大将军自边外入陕西、四川,切断李自成后路,屡败李自成,杀死刘宗敏,俘获宋献策。
大清朝开国八大世袭“铁帽子王”都是谁

大清朝开国八大世袭“铁帽子王”都是谁在大清的开国史上,有八位赫赫有名的王爷,他们不仅是皇帝的嫡系子孙,而且都曾对清朝开基创业或统一全国立有大功,所以并非像其他封为王爵的皇子皇孙那样,后代每继承一次,爵位就要降一个等级,而是无论承袭多少代,爵位永远不降,封建社会时称为“世袭罔替”,民间则俗称为“铁帽子王”,意思是他们的王冠永远不会被换掉。
可以说,这八大铁帽子是绝对的牛人。
他们都是谁呢?礼亲王代善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太宗皇太极异母兄长,清朝开国时期声名显赫的创业功臣。
早年随父征战,功勋卓著,并一度被确定为汗位继承人,从后金建国直至改国号为大清,都是国中地位仅次于皇帝的大贝勒,并为正红旗旗主。
1636年封为和硕礼亲王。
皇太极去世后,又拥戴福临登基,揭露并杀掉了密谋的反对者,其中就有自己的儿子硕托和孙子阿达礼。
顺治五年(1648)去世。
承袭爵位者曾改王号为巽亲王、康亲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礼亲王号,世袭至清末。
其后代袭爵有名的子孙,如嘉庆十年袭爵的礼亲王昭琏是皇族中著名学者,著有《啸亭杂录》等传世。
礼亲王府在大政殿东偏北,是距盛京皇宫最近的一座王府。
这显然与其在清太宗时期“皇兄大贝勒”的身份有直接关系。
皇太极继承皇位后,每逢新年等重要节日,为体现对兄长的尊重,都要率领群臣到代善府中登门拜贺。
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为清初赫赫有名的“九王爷”。
清太祖皇后乌拉纳喇氏所生,是努尔哈赤幼子中最为出色者。
幼年即为镶黄旗贝勒(后改镶白旗),自天聪元年(1627年)始,几乎每一次战役都随军出征。
第二年在统领正白旗征讨察哈尔的战争中,因临阵骁勇及敖木轮大捷等彼赐子“墨尔根代青”(聪明战将)称号。
崇德元年封和硕睿亲王,因出身高贵且智勇双全,功勋卓著,清太宗皇太极去世后,虽拥立6岁的福临继位,但身为摄政王的多尔衮几乎独揽朝中大权,顺治元年(1644),以叔父摄政王身份率清军入关,并做出定都北京的决定。
同时,争取了很多汉人投降,为新王朝奠定了基础。
清朝“八大铁帽子王”的最后结局

清朝“八大铁帽子王”的最后结局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清代,共有12位承袭爵位无需降等的“铁帽子王”,其中8位是在清开国之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获永久封爵。
另外四位属于恩封,他们是清代中后期在稳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礼亲王代善在北京的王府清朝历史上有八位权势赫赫的王爷,他们在开国创业过程中战功最多、勋劳最大,所以他们的王位也是一辈传一辈,不降不除。
如果因事被革除爵位,可由本家其他子孙继承。
本家假若无人,还可以由旁支子孙袭封。
这叫“世袭罔替”,俗称“铁帽子王”。
这项规制发端于清初,定制于乾隆。
“八大铁帽子王”都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龙子龙孙,其中有: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承泽亲王硕塞、成亲王岳托、颖亲王萨哈廉。
代善父子抬着皇太极登位“八大铁帽子王”之中,礼亲王代善一家出了三位,占去了将近一半。
这在清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怪事。
原因是皇太极所以能够顺利登上龙庭宝座,首要是代善父子的“拥戴”之功。
由于代善一家“有大勋劳”,朝廷也“回馈”给他们以特殊荣耀。
天命十一年8月11日,努尔哈赤驾崩。
努尔哈赤的突然离世,使后金政权一时陷入真空,汗王虚位以待,国家群龙无首,当务之急是选定汗位继承人。
此时,在汗王之下有一个八旗贝勒议政会议组织,由四大贝勒九小贝勒组成。
四大贝勒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
其中以代善年长,自然成为诸王首领。
大小贝勒各个虎视眈眈,觊觎大位。
然而,最有可能成为汗位继承人者是代善和皇太极两个人。
皇太极勇力绝伦,通读汉藉,能文能武,深谙治国安邦之策,手下将卒皆精锐。
代善战功赫赫,为人持重敦厚,但在文韬武略、治国才能和魄力方面远不如皇太极。
在此关键时刻,岳托、萨哈廉兄弟二人向其父代善提出:“国不可一日无君,宜早定大计,四贝勒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应速即大位。
”代善在反复权衡利弊之后,赞同二子的意见,决意放弃与皇太极之争,变被动为主动,推举皇太极为王。
正说多尔衮

正说多尔衮简介:多尔衮清太祖的第十四个儿子,他辅佐了顺治皇帝,最为关注的是他和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之谜,多尔衮的一生是怎样的一生?他命运又如何?请看下文:多尔衮似乎有点陌生,但他在清朝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多尔衮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但我认为多尔衮的一生是悲惨的一生,他并不是一个成功人士,面对着江山和美人他什么没有得到,那我为什么说多尔衮不是成功的人呢?这还要从多尔衮的五大失败说起。
一、多尔衮的五大失败我们说多尔衮所处的时代正是明清对峙时期,我曾经在《从纪晓岚中感受智慧的结晶》中说过一个观点:不同的时期人的命运也不一样,一个小人物反映的是大社会,这不是我说的,用我的话说是,一个历史人物反映的是一个历史时代,反映出他的背景、年代,历史造就英雄。
多尔衮这个英雄,就是历史所造就。
我们先说说多尔衮的五大失败:第一,两次争夺皇位失败。
第一次是在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这一年努尔哈赤打宁远,结果大败,努尔哈赤郁闷,结果在这年夏天他去洗汤泉,回盛京的路上在爱鸡保驾崩。
努尔哈赤死了,那么谁来继承努尔哈赤的遗位?这就成了一个问题。
努尔哈赤有16位皇子,8个女儿。
长子叫褚英,但是这个褚英总是有傲气,结果叫努尔哈赤给杀了。
其次,就是那四位贝勒,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
大贝勒代善,他是努尔哈赤的次子,褚英死后他就成为了长子,努尔哈赤曾经立过代善,但代善杀死了自己的老婆,代善知道自己错了,去给努尔哈赤请罪,努尔哈赤才给他免了死罪。
但没有立皇太子。
二贝勒阿敏,他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没有权利继承皇位。
三贝勒莽古尔泰,他的母亲叶赫那拉氏犯了错误,被努尔哈赤受了处分,结果莽古尔泰亲手把他的母亲杀死了,这种人当一个将军可以但是当皇帝不行。
就剩下一个四贝勒皇太极,皇太极的母亲是孝慈高皇后。
努尔哈赤死后,说有遗言让多尔衮继承皇位,皇太极大怒,这个时候多尔衮十五岁,他的母亲阿巴亥38岁,努尔哈赤之所以让多尔衮继承汗位,就是因为他宠爱大福晋阿巴亥,所以皇太极不同意,结果逼的大福晋殉葬,皇太极继位,多尔衮的命运呢?多尔衮以后的生活很充实,而且立了很多战功,最后还做了摄政王,生活很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努尔哈赤手下八大和硕贝勒战功最大不是多尔衮
导语: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登基称天命汗时,就在自己的子侄中选出四人,封为和硕贝勒,即四大贝勒,也叫四大王,他们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登基称天命汗时,就在自己的子侄中选出四人,封为和硕贝勒,即四大贝勒,也叫四大王,他们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天命晚期,又增设四小贝勒,也叫四小王,他们是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
这八个人,就是努尔哈赤时代的八位和硕贝勒,个个是世之虎将,尤其是四小贝勒,更是为清王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四大贝勒——大贝勒代善
代善,封礼亲王,努尔哈赤次子,长子褚英被杀后,代善被立为汗位继承人,后因私通后宫、虐待儿子,被废掉,但仍是四大贝勒之首,在努尔哈赤死后身为爱新觉罗家族族长,手握两红旗,实力强大,是清初政坛上举足轻重的力量。
四大贝勒——二贝勒阿敏
阿敏,舒尔哈齐次子,努尔哈赤可能觉得愧对舒尔哈齐,因此格外器重阿敏,阿敏身居二大王,统镶蓝旗,作战勇猛,出征朝鲜,迫降朝鲜王,皇太极时期因私自放弃关内四城,被幽禁而死,可以说是皇太极专权道路上的一个牺牲品。
四大贝勒——三贝勒莽古尔泰
莽古尔泰,努尔哈赤五子,作战勇猛,屡立战功,统领正蓝旗,皇太极时期,被打击,屡遭贬斥,忧郁而死,下场比阿敏好一点,其正蓝旗也被重组。
四大贝勒——四贝勒皇太极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