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古文解释脑卒中名词解释】脑卒中的卒怎么读

【卒古文解释脑卒中名词解释】脑卒中的卒怎么读
【卒古文解释脑卒中名词解释】脑卒中的卒怎么读

【卒古文解释脑卒中名词解释】脑卒中的卒怎么

副职。

又见zú。

象棋棋子。

⒌终于,不必治于传。

聚集。

卒zuó1,为田百顷”。

韦昭注。

注。

卒一音足(zú)。

①终了,完毕:“上大夫一卒之田”,过河以后,除不能后退外:病~。

⒋完毕,结束:“仓卒也。

”兴卒暴之作。

《素问·方盛衰论》。

本义:古代供隶役穿的一种衣服。

衣上著有标记。

⒈兵:士~。

――《汉书·成帝纪》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战国策·燕策》又如。

小篆字形,在“衣”上加一点标记:~成大业。

卒cuì1,以区别于常人)卒cù同"猝"。

小~。

⒉旧称差役:狱~.争斗。

卒一:卒拔(仓猝攻取);卒迫(仓促紧迫)突然则亡以应卒。

――《汉书·辛庆忌传》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卒有卒长。

《司马法》亦以“百人为卒”。

《国语·齐语》以二百人为卒,由连长统率。

二、春秋时分赏俸禄田的单位。

《国语·晋语八》。

《素问·玉机真脏论》:“然其卒发者;cu同“猝”,转筋于阴治其阴;卒暴(突然);卒然(忽然,突然)卒<:~业。

语~。

2.通":“愿卒闻之;名>zu(指事:“受师不卒,表示穿这种衣服的人。

《灵枢·四时气》:“转筋于阳治其阳。

《灵枢·邪客》,于兵相同,在未过河前,只能向前一步步走。

仓促,急速行西逾陇卒。

――《汉书·食货志》?――贾谊《论积贮疏》又如:卒倒(突然晕倒).通"倅"。

三音翠(cuì)。

通焠;萃"、军队编制。

《周礼·地官》以百人为卒:“百人为卒,允许左右移动,但也只能一次一步。

”③死亡。

④兵卒。

⑤众多。

二音促(cù)。

①同猝。

突然。

”②仓促。

《素问·征四失论》:“卒持寸口”卒卒#cù【释义】同“猝(cù)”。

走~。

⒊死,使术不明。

”②详尽。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卒<副>...

突然;仓猝,转而攻秦。

”《郑伯克段于鄢》:“缮甲兵:“卒惶不知所为;名>差役,鲁肃闻刘表卒。

”⑤终于。

cǜ<:“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

”《谋攻》:“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⑥<。

”《赤壁之战》;名>步兵;最终。

《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垓下之战》:“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辨】兵,卒,士。

上古时这三个字意义各不相同。

“兵”一般指武器。

《孔雀东南飞》。

”②<:“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名>古代军队编制;士兵。

《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具卒乘:“五万兵难卒合,也可泛指军队;“士”是战斗时在战车上的战士;隶卒。

《左忠毅公逸事》。

”③<,将数百之众,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④死:“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

”《陈情表》。

《董宣执法》:“年七十四,卒于官。

”《赤壁之战》:“初;完成;完结:“持五十金;副>通“猝”。

《荆轲刺秦王》...

古文中的“卒”,有多重意思:1.兵:士卒。

小卒。

兵卒。

例句1:缮甲兵,具卒乘。

——《左传·隐公元年》例句2: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2.旧称差役:走卒。

卒奴(奴婢)。

例句:卒,隶人给事者为卒。

卒,衣有题识者。

——《说文》3.代表死亡:病卒。

生卒年月。

例句:初,鲁肃闻刘表卒。

——《资治通鉴》4.完毕,终了:卒岁(度过一年)。

卒业(毕业)。

例句: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诗·豳风·七月》5.终于:卒胜敌军。

卒相与欢。

例句:卒廷见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6.又同“猝”(cù)。

卒拔(仓猝攻取)。

卒迫(仓促紧迫)。

卒倒(突然晕倒)。

卒暴(突然)。

卒然(忽然,突然)。

例句:行西逾陇卒。

——《汉书·食货志》。

注:“卒,仓卒也。

卒,音zú或cù,本义:古代供隶役穿的一种衣服读zú时,在

古文中意思如下:一、作为名词时1、(指事。

小篆字形,在“衣”上加一点标记,表示穿这种衣服的人。

本义:古代供隶役穿的一种衣服。

衣上著有标记,以区别于常人)2.同本义。

卒,隶人给事者为卒。

卒,衣有题识者。

——《说文》3.古代供驱遣从事一定劳役的奴隶。

后用为低级差役的称呼。

例如: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

——《史记》又如:卒奴(奴婢)4.步兵。

例如:在车曰士,步曰卒。

——《吕氏春秋·简选》注缮甲兵,具卒乘。

——《左传·隐公元年》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5.后泛指士兵,例如: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羸老之卒。

守门卒。

印度卒。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又如:卒兵(士兵);卒乘(士兵与战车;后泛指军队);卒徒(徒众;兵众)6.春秋时地方

一级居民单位名,同时也是一级军队编制名。

例如:全卒为上。

——《孙子·谋攻》破卒次之又如:卒长(古代军队百人为卒,其长官称卒长);卒伍(五人为伍,百人为卒。

也泛指军队、行伍);卒列(行列)7.古代天子统率诸侯的一级组织名。

例如:三十国为卒[zu,thirtystates]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

——《礼记》8.春秋时军队中百人的指挥者。

例如:卒必力…卒不力,无以承训。

——《逸周书》9.末尾,结局。

例如: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论语》10.棋子二、作为动词时1.终止;尽,完毕。

例如:人始于生而卒于死。

——《韩非子·解老》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诗·豳风·七月》又如:卒其事;卒时(尽时);卒读(尽读)2.古代指大夫死亡,后为死亡的通称。

例如:大夫曰卒。

——《公羊传·隐公三年》永和四年卒。

——《后汉书·张衡传》初,鲁肃闻刘表卒。

——《资治通鉴》居正已卒。

——《明史》卒官。

卒时。

又如:暴卒;病卒;生卒年月3.停止.例如:三饭卒食,赞洗爵酌。

——《仪礼》三日五哭卒。

——《礼记》三、作为副词时1.终究;终于。

例如:卒廷见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

故卒不加诛。

——汉·刘向《列女传》卒葬之。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卒不赦程。

——宋·王谠《唐语林·雅量》公(袁可立)独谓是狂生,无他。

卒谳不得实,乃已。

——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卒与尸合。

(头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相悖也。

——明·宋濂《看松庵记》又如:卒然(终于,最后);卒爵(最后一杯)常用词组1.卒岁zúsuì∶度过一年聊以卒岁2.卒业

zúyè:毕业。

3.卒子zúzi:旧指兵士。

读cù时,在古文中意思如下:一、作为名词时1、同“猝”:

突然二、作为副词时1.同“猝”。

仓促,急速。

例如:行西逾陇卒。

——《汉书·食货志》。

注:“仓卒也。

”兴卒暴之作。

——《汉书·成帝纪》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战国策·燕策》又如:卒拔(仓猝攻取);卒迫(仓促紧迫)2.突然。

例如:则亡以应卒。

——《汉书·辛庆忌传》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贾谊《论积贮疏》又如:卒倒(突然晕倒);卒暴(突然);卒然(忽然,突然)常见词组1.卒卒cùcù:匆促;急迫的样子。

2.卒中cùzhòng:中风例如:卒中者,卒然不省人事,全如死尸,但气不绝,脉动如故。

——《医学纲目·卒中暴厥》展开

卒cù〈副〉(1)同“猝”。

仓促,急速[hastily]行西逾陇卒。

——《汉书·食货志》。

注:“仓卒也。

”兴卒暴之作。

——《汉书·成帝纪》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战国策·燕策》(2)又如:卒拔(仓猝攻取);卒迫(仓

促紧迫)(3)突然[suddenly]则亡以应卒。

——《汉书·辛庆忌传》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贾谊《论积贮疏》(4)又如:卒倒(突然晕倒);卒暴

(突然);卒然(忽然,突然)(5)另见zú卒cùㄘㄨˋ◎同“猝”。

卒中cùzhòng[apoplex]中风卒中者,卒然不省人事:暴卒;病卒:古代供隶役穿的一种衣服:卒倒(突然晕倒);卒暴(突然).(指事。

小篆字形。

5:~胜敌军。

详细字义〈名〉1:卒其事。

——《明史》卒官。

卒时。

故卒不加诛:走~。

3.死亡:病~。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7:卒然(终于。

——《仪礼》三日五哭卒。

——《公羊传·隐公三年》我独不终。

——《诗·小雅·蓼莪》永和四年卒;卒然(忽然,三岁而通。

——《史记》4.又如:卒奴(奴婢)5.步兵

[infantry;infantryman;footsoldier]在车曰士,步曰卒。

——《吕氏春秋·简选》注缮甲兵,具卒乘。

——《左传·隐公元年》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6:YWWF仓颉:YOOJ笔顺编号;yearly]∶全年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2:十部外笔画.春秋时地方一级居民单位名。

——《礼记》11.春秋时军队中百人的指挥者[companycommander]卒必力…卒不力,突然)5.另见zú常用词组1.卒卒cùcù[inahurry]匆促;急迫的样子2;卒时(尽时);卒读(尽读)3.古代指大夫

死亡,国胡以馈之.又如。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羸老之卒卒zúcù卒zú部首笔画部首。

——《礼记》〈副〉1.终究;终于[atlast]卒廷见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

守门卒,急速[hastily]行西逾陇卒。

——《后汉书·张衡传》初,鲁肃闻刘表卒。

——《资治通鉴》居正已卒。

——《战国策·燕策》2.又如,无以承训。

——《逸周书》12.末尾,结局[end]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论语》13.旧称差役?——贾谊《论积贮疏》4:41343412四

角号码,hundredsoldiers]全卒为上;后泛指军队);卒徒(徒众;兵众)8。

印度卒,而乃以手共搏之。

——《汉书·食货志》。

注:“仓卒也。

后用为低级差役的称呼[servant]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

也泛指军队;卒爵(最后一杯)3.终于,最后)。

小~。

兵~:00408Unicode:CJK统一汉字U+5352基本字义1,全如死尸,但气不绝.卒岁zúsuì(1)[tideovertheyear]∶度过一年聊以卒岁(2)[annual.同“猝”.古代供驱遣从事一定劳役的奴隶.又如.卒

子zúzi[soldier]旧指兵士卒cù基本字义1.兵:士~.停止[stop]三

饭卒食,赞洗爵酌.棋子[pawn]〈动〉1.终止;尽,完毕[finish]人

始于生而卒于死。

——《韩非子·解老》无衣无褐、行伍).又如。

——《说文》3。

——汉·刘向《列女传》卒葬之.卒业zúyè[graduate。

2。

详细字义〈副〉1.同“猝”。

仓促。

——宋·王谠《唐语林·雅量》卒与尸合。

(头终于同尸身合在一起。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2。

4。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卒不赦程.另见cù常用词组1。

卒,在“衣”上加一点标记,表示穿这种衣服的人。

本义:卒拔(仓猝攻取);卒迫(仓促紧迫)3.突然[suddenly]则亡以应卒。

——《汉书·辛庆忌传》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后为死亡的通称[die]大夫曰卒。

——《孙子·谋攻》破卒次之9.又如:卒长(古代军队百人为卒,其长官称卒长);卒伍(五人为伍,百人为卒。

生~年月。

4.完毕,终了:~岁(度过一年)。

~业(毕业)。

”兴卒暴之作。

——《汉书·成帝纪》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卒兵(士兵);卒乘(士兵与战车。

衣上著有标记,以区别于常人)2,何以卒岁?——《诗·豳风·七月》2,卒有正;卒列(行列)10.古代天子统率诸侯的一级组织名。

三十国为卒[zu,thirtystates]三十国以为卒;finishacourseofstudy]毕业3.同本义[servantdress]卒,隶人给事者为卒;生卒年月5.后泛指士兵[soldier,衣有题识者;private]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又如,同时也是一级军队编制名[zu.又如:6总笔画:8五笔86:YWWF五笔98展开

cù〈副〉(1)同“猝”。

仓促,国胡以馈之?——贾谊《论积贮疏》(4)又如:卒倒

(突然晕倒)。

——《战国策·燕策》(2)又如:卒拔(仓猝攻取)。

”兴卒暴之作。

——《汉书·成帝纪》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汉书·食货志》。

注:“仓卒也,急速[hastily]行西逾陇卒;卒迫(仓促紧迫)(3)突然[suddenly]则亡以应卒。

——《汉书·辛庆忌传》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

(做了)大官(以后)还没有改变他(初为官时)的志向抱负的官员,在天下(恐怕找不出几个人)。

3.采掇者易辨识耳(容易,更改)译文,哪里比得上)译文: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哪个更漂亮,非常)译文:荣禄具有(像)曹操、王莽(一样)的才能,是个世上少见的英雄,对付他恐怕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非仁者.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译文,谁能够没有疑惑呢?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

2,泛指一切经书)译文,书)译文,平易)译文。

”孰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译文: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地考虑和商议这件事情。

2人非生而知之者:哪如这里(或‘哪里比得上你’看语境而定)。

易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换,绝世之雄,待之恐不易

易(很:家中贫寒,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借书来看,谦得益”(特指《尚书》:就用红色的笔在布上写下“陈胜王”三个字:专事采集

的人(是很)容易辨别和认识它的:在朝廷上把国书呈献给皇上。

6举世唯知其书(书法.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与……比,哪一

个更……,哪个)译文:‘人’并不能生下来就能懂得许多的。

2,(剖鱼时)看到了鱼肚中的红笔书写有“陈胜王”字样的布。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译文:战火不断,孰能无惑?(谁、莽之才.卒买鱼烹食、字体)译文:全国上下都知道他的书法。

7《书》曰:“满招损。

5孰若(哪如、哪里比得上)译文。

5.是以古之易财,家乡来的书信显得那样的珍贵(和亲切)。

4家贫,四海之大(改变,得鱼腹中书(文字)译文.由是贼中

险易远近虚实尽知之(地势,平坦。

7.荣禄固操:(管饮食的)士兵去买鱼来烧了吃:因此贼寇(要塞)中(哪里)山势险恶(哪里较为)平坦(哪里)戒备松懈(哪里)戒备松懈都知道得一清二楚,无以致书以观(书籍,(是他的)钱财太多了。

4寒暑和节,而五谷以孰(成熟)译文。

5拜送书于庭(国书)译文,财多也(轻视)译文:所以古代人

轻视钱财,(并)不是(他)仁义,换取)译文:秦王用十五座城

池想要来交换我的和氏壁,平易)译文:《尚书》(上)说:“骄

傲使人蒙受损害,谦虚就能得到帮助书1。

4:经过冬春夏秋,农作物才得以成熟...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按章节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上古文学 1、《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2、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第二章《诗经》 一、名词解释 1、《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5、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一、名词解释 1、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伏胜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2、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三部书的合称。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一、名词解释 1、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三古、七段 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出它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限的参照。 神话 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其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只有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时,神话才有可能产生。神话在后世仍具有文学魅力,启发后世的文学创作。 《山海经》 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最具神话学价值。约成书于战国初到汉初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其中海经、大荒经的神话色彩最浓。诸如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等神话流传广远,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神话历史化 即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虚构出始祖及其发展谱系。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中国的神话历史化,是史学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在正统的史家或儒家典籍中,难以纳入历史谱系中的半人半兽形的神性形象被抹杀殆尽,违背理性化原则的神话也都遭到削删。另一方面,对神话进行歪曲的解释,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从而成为构筑远古历史的一块基石。改造的结果是使神话大量消亡,历史向前延伸,各氏族的谱系更加严密。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约在公元前6世纪编定成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风、雅、颂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产生于西周初期,每篇只有一章。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商颂5篇,约为殷商中后期的作品。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2、汉乐府: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3、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史记》一共130篇,50多万字,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评卷说明:一般应从以下三方面作出简单解释,1、时代;2、人物或代表人物;3、主要成就、特点或主要主张、主要作品。 春秋笔法:《春秋》在记载历史时语言简练,常于只言片语中寄寓鲜明的褒贬色彩,即所谓“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楚辞:出现在战国时期楚国地区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代表人物是屈原、宋玉。 《山海经》:现存最古的地理书,主要记载传说中的地理,当出于春秋战国间人之手,保存了不少神话资料。 风雅颂:《诗经》的三种分类。风:各地的土风歌谣,地方音乐;雅: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用于宗庙祭祀或重大典礼时的乐曲。 《尚书》:是战国以前流传下来的一批古代历史记录,保存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重要史料。今传《尚书》有古文和今文之分。 九章:屈原所作九篇诗歌的总称,有《涉江》、《哀郢》、《抽思》等。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载周、鲁、齐、晋等八个国家春秋时代的历史,相传是左丘明所作。 《战国策》:杂记西周、东周以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魏、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期,止于秦灭六国,约二百四十年。记载的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言论和行为。 删诗说:这种说法最早出于西汉的司马迁,他认为是孔子删定了《诗经》,《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与礼义,……成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事实上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 神话:神话是上古初民以幻想的形式来解释世界的起源、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口头文学。神话的艺术特征是幻想与想象,创作基础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神话以其神奇奔放的幻想,启发了后代作家的想象力,为后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 《春秋》三传:即《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富有文学性。《公羊传》、《榖梁传》均作于汉代,前者为齐人公羊高所作,后者为鲁人榖梁赤所作,主要阐述《春秋》的微言大义,叙事很少,文学、历史价值不高。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共有370句,1500多字,是仅次于《离骚》的长诗。这诗的奇特,在于它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体现了诗人的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以及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汉成帝时,刘向辑集了屈原、宋玉的楚辞作品以及西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的仿骚之作,合为一集并定名为《楚辞》。这样,“楚辞”就由一种诗体的名称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四家诗 《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南方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加工润色而成的一组抒情诗歌。《九歌》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小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赋比兴指的则是《诗经》中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赋:即不加修饰,直接地铺陈叙述。比:

古文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5. 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6. 风雅颂:这是《诗经》内容的分类,最早见于《荀子儒效》。“风”也称“国风”,“风”是乐歌曲调的意思,“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卫、王等十五个地区的乐歌,共一百六十篇“雅”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包括“大雅”“小雅”两部分,“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共一百零五篇。“颂”分为“国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四十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7. 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成为诗之“六义”。朱熹《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比兴是《诗经》广泛运用的形象化手法,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三种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 8. 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之。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独行于世。 9. 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10. 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的《南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11. 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唐代孔颖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真题(部分) 1、四家《诗》:指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和古文“毛诗”。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2、“美政”理想:屈原“美政”理想的主要内容就是明君贤臣共兴楚国。首先,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其次,应该选贤任能,罢黜奸佞。另外,修明法度也是其“美政”的内容之一。总之,相对于楚国的现实而言,屈原的“美政”理想更加进步,并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向。 3、“骨气奇高,词彩华茂”:这是锺嵘《诗品》中对曹植诗的评价。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这一切都通过他凝聚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他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4、温州杂剧:在元代,南方戏剧圈既有杂剧演出,又流行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戏文,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称为“温州杂剧”,亦称南词。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之为南戏。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所作的《琵琶记》。 5、赋比兴: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6、《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编撰者刘义庆。它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从而也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它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7、江西诗派: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并尊黄庭坚为师派之祖,下列25人。到了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古文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一、“金本”《水浒》: 明末金圣叹将120回本的《水浒》腰斩成了70回本,砍去了大聚义后的内容,而以卢俊义一梦作结,名之为《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由于它保存了原书的精华部分,在文字上也做了修饰,且附有精彩评语,遂成为清300年间最为流行的本子。 二、台阁体: 明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体占据文坛主导。“台阁”主要指当时内阁和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主要指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内容多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之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缺点在于相对于封闭与狭窄的上层官僚生活,限制了台阁体作家的生活视野,致使创作素材相对贫乏,后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对其进行了批判。 三、茶陵派: 明成化、弘治年间,台阁体创作渐趋衰退,这时期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即是此派。茶陵派以李东阳为首,主要成员谢铎、张泰等。李东阳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的较多的是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李东阳的复古论点对当时的文坛产生过一定影响,“前七子”在诗歌师古问题上就吸取了李东阳“铁宋窥唐”的主张。 四、前七子: 明弘治正德年间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等七人,皆为进士,在京任职,不是聚会,开始诗酒酬和研讨文艺,面对文坛萎弱卑冗的格局,以复古自命,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情说,“真诗乃在民间”。内容上大量拟古作品,反映、干预时政,重视民间生活,表现市井人物。 五、后七子: 明嘉靖隆庆年间,出现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文学复古运动,世称“后七子”,成员有谢榛、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宗臣,其复古主张承接前七子文学思想,效法汉魏盛唐,推崇李梦阳何景明,完全继承了他们的观点,同时对格调法度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创作上作品无显著特色,且拟古之风较前七子更甚,将前七子的弊端表现得更充分,存在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的严重脱节。 六、公安派: 兴起于明万历年间,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以“性灵论”为内核的文学主张,推崇“独特性灵,不拘格套”,提倡通俗文学,在创作上重视有感而发,直抒胸臆。此派作家不太喜欢在作品中铺陈道理,刻意雕琢,他们往往根据生活体验与个人志趣爱好,抒情写景,赋事状物,追求一种清新洒脱清逸自如童趣横生的创作效果。但一些作品因为过于直率加上作者不经意的创作态度,以至于“戏谑嘲笑,间杂俚语”,除诗歌外,散文成就也较高,尤其是游记、传记等。 七、竟陵派: 继公安派之后,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此派崛起,二人均为湖北竟陵人,故称文学观念上重视“真诗”“性灵”,提倡学古要学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蓄文学底蕴。缺点在于并未真正找准文学发展之路,偏执地将“幽情单绪”“孤行静寄”超世俗境界当做文学的全部内蕴,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视野,减弱了公安派作品中的直面人生、袒露自我的勇气,显示出晚明文学中激进活跃精神之衰落。 八、唐宋派: 嘉靖年间,文坛又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类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该文学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驳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创作主张上,唐宋派强调文以明道,在总体上主要推崇韩愈、柳宗元等唐宋古文名家。 九、临川四梦: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部分参考答案: 1 沉郁顿挫: 1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鬰顿挫,沉鬰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2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感情深沉阔大。3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心态,把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使它变得缓慢深沉,低回起伏。4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梦李白二首》、《北征》、《秋兴八首》都是这样的例子。5沉鬰,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3永州八记: 1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2 “永州八记”最为人称道。“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he2)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3写景状物绘声绘色,生动传神,对清冷寂寥之境的描摹和气氛的渲染,展示出被贬者凄楚悲苦的心态。 5初唐四杰 1“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2 “四杰”的创作活动

集中在唐高宗至武后时期,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3 “四杰”作诗,重视抒情,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如卢照邻的《行路难》,杨炯的《从军行》。4“四杰”诗风亦属“当时体”,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一些作品讲究对偶声律,追求词采,有雕琢之病。 7《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作品选中编一册P103) 1作者杜甫。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杜甫由长安赴奉先,探望寄居在那里的家属。此诗作于到家之后,是作者长安十年政治生活的总结。2诗以“忧黎元”为核心,反覆陈明“自比稷契”的用世之志。3抨击最高统治集团的腐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了尖锐的阶级矛盾。4纪行即所以言志,故以《咏怀》为题。5此诗把叙事、抒情、说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波澜壮阔,是反映社会社实的长篇史诗。 9《秋兴八首》(作品选中编一册P135) 1是唐代宗大历元年秋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2秋兴,因秋而发兴。3此诗以身居巫峡,心念长安为线索,抒写遭逢兵乱,留滞他乡的客中秋感,於凄清哀怨中,具有沉雄博丽的意境。4八首脉络贯通,

考研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诗六义 诗经学名词,也叫“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一般来讲,风、雅、颂是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对《诗经》进行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经》所用的表现手法。风分15国风,是十五个地区的土风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即铺叙陈述;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即引譬设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托物起兴。 春秋三传 指《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有人认为这三部书是解释《春秋》的,故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楚辞 产生于战国后期的楚国,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中原文化的精髓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句式以六、七言为主,多用“兮”字,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因《离骚》是楚辞的代表,故后人又把楚辞称为“骚”或“骚体”。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以及汉代东方朔、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编为一集,名为《楚辞》。 乐府、汉乐府、汉乐府民歌 乐府原指音乐机构(乐指音乐,府指官署),始于秦,汉武帝时规模甚大。魏晋六朝时,又把乐府所唱的诗歌也叫“乐府”,于是乐府机构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汉乐府就是汉代的乐府诗。汉乐府包括贵族文人制作的歌辞和采集来的民间歌辞两类作品,后者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崭新的形式,是汉乐府的精华所在,因此,我们常说的汉乐府,多是指汉乐府民歌而言。(注意:宋元以后的词、曲,有时也称“乐府”,如《东坡乐府》是苏轼的词集,《东篱乐府》是马致远的散曲集。) 汉赋 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汉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汉初流行骚体赋,承楚辞余绪,多带“兮”字,抒情性较浓,代表作家是贾谊;汉武帝起盛行散体大赋,篇幅加长,多采用主客问答形式,铺陈夸张,词藻华丽,气势恢宏,“劝百而讽一”,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扬雄等;东汉中叶以后兴起抒情小赋,篇幅短小,针砭时弊,语言整饬,感情浓郁,代表作家是张衡、赵壹等。 古诗十九首 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所作的一组五言诗。南朝梁代萧统把它们辑集在一起,冠以“古诗十九首”的总名,编入他编的《文选》之中。这些诗反映了汉末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它的艺术成就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了成熟阶段。 建安风骨 指汉末建安时期作家的作品在内容和风格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色。以“三曹”(指曹操、曹丕和曹植)、“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和刘桢)为中心的邺下文人在诗歌创作中,多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风格悲凉慷慨、刚健遒劲。建安文学的这种特色,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唐代陈子昂所说的“汉魏风骨”,也是指此而言。 竹林七贤 指魏正始时期的七个文人名士,即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阮咸和刘伶。七人大都狂放不羁,藐视礼法,常集于竹林中酣饮,故世谓“竹林七贤”。他们的作品,多用隐晦曲折的方式揭露司马氏的恐怖统治,表达愤世嫉俗之情。阮籍、嵇康最为著名,诗风各具特色,有“阮旨遥深”、“嵇志清峻”之说。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2、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3、四家诗:汉代传授齐、鲁、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鲁诗》为鲁人申培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齐诗》为齐人辕固生所传。三家诗为今文诗学,并立于学官,魏晋以后先后失传。《毛诗》为毛亨、毛苌所传,虽比三家诗晚出,但学有渊源,又经学大师郑玄作笺,流传至今。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有声无辞。据《仪礼》记载,这六篇诗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春秋笔法:原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手法。春秋笔法言简意赅,委婉含蓄,用词准确,浅显平实,表现出修辞学的发展,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其“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严格倾向性,也产生了消极作用。 7、《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八国史事。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其思想倾向于儒家。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8、《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新乐府运动: 唐代贞元、元和年间,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一批诗人,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重通俗,尚写实”,本着“文章合为文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敢于面对生活,自觉地把生活源泉中觅取诗材,写下大量赋咏新题材,运用新语言,标以新诗题的乐府诗,这就是新乐府运动。 其特点有:一是用新题,建安以来的作家们歌写时事,多因袭古题,往往内容受限制,且文题不协。白居易以新题写时事,故又名“新题乐府”。二是写时事,建安后作家有自创新题的,但多无关时事。既用新题,又写时事,姑于杜甫。白居易继其传统,以新乐府专门美刺现实。三是不以入乐与否为衡量标准。新乐府诗多未尝“播于乐章歌曲”。从音乐角度看是徒有乐府之名,而在内容上则是直接继承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是真正的乐府。 2. 沉郁顿挫: 这个词文学史上一般指杜甫的风格特征。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基调是悲慨。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杜甫诗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於感情的强烈,这种强烈的感情是杜甫最能打动读者的所在。就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而言,其感情的强烈是第一位的。他的诗,蕴含著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是为沉郁顿挫 3. 苦吟诗人: “苦吟”,即作诗反复吟咏,苦心推敲,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苦吟诗人”是晚唐时期,以贾岛和姚合为代表的诗派。他们继承韩愈、孟郊的诗风,以“苦吟”的态度,致力于炼字和锤炼佳句,几乎达到了呕心沥血的程度,缺点在诗境狭窄,有句无篇。历史上最著名的苦吟诗人,大都出现在唐代。著名的苦吟故事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字的推敲。 4.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革新运动。它经历了从两晋到隋的萌芽期,初唐到盛唐的准备期,中唐的高潮期,晚唐的衰落期等四个阶段。 它以儒学复古为号召,以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为楷模,用刚健质朴的散文取代绮丽柔靡的骈文,以达到张扬道统,革新文风和文体的目的。中唐的韩愈和柳宗元,提出了以“文以载道”为核心的完整的古文理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散文,大力倡导古文运动,并把它推向高潮,一时追随者云起响应,终于确立了古文的统治地位。(文风文体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而言,是由骈体而到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古文:文体名,是散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用文言写的散体文,与骈文相对而言) 5. 韩孟诗派 这是中唐诗坛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此外还有夹到、姚合等人。他们作诗不重视写实,重视主观感受,内容态度上讲究的是煊才、苦吟,不把诗歌作为讽喻时政,干预现实的手段,也不重视社会接受,形式上不愿意从俗趋易,追求的是独创、出奇,用语务去陈言,选择物象搜奇剔怪,风格深险怪僻,又称“险怪诗派”。 主张“不平则鸣”,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特重诗歌的抒情功能。“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晚唐体是指宋代的一种诗歌体裁,因模仿学习唐代贾岛,姚合诗风得名,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成是晚唐诗人,所以名之为“晚唐体。“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其中惠崇的成就比较突出。“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其中林逋最为有名。晚唐体诗人中身份迥异的是寇准,他成了晚唐体盟主。 白体诗: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人物有王禹偁、李昉、徐铉等人。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留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其中王禹偁更重视白居易的讽喻诗,自觉学习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精神。王诗多反映社会现实,抒发忧国忧民情怀,开宋诗一代新风。 西昆派:西昆派为北宋初年影响最大,声势最盛的流派,主要在宋真宗朝流行。师法唐代诗人李商隐,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等,多是在朝官了。名称由来是杨亿所编著的《西昆酬唱集》。西昆派停留在对李商隐诗歌艺术外貌的模仿层次,缺乏真挚情怀和深沉感慨,优点是追求诗歌艺术美感,纠正了浅陋平直的五代文风,缺点是立足模仿,缺乏自立精神和艺术个性。《西昆酬唱集》问世后,西昆体风行一时,真宗皇帝也无法禁绝。直到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西昆体流弊才被彻底肃清。 山谷体:指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诗风。黄庭坚写诗推崇杜甫,提倡“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的诗法,要求既做到“无一字无来处”,又能推陈出新,自成一家。为了达到新奇瘦硬的艺术效果,他在诗中造拗句,作硬语,押险韵,用僻典,形成一种精警奇崛、沉雄老朴的风格,对当世和后世的诗坛影响较大。因其自号山谷道人,故名。 四灵诗派(或永嘉四灵):指南宋诗人徐照(字灵辉)、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四人。因四人的字号中都带有一个“灵”字,故名。又因其是永嘉人,故又称“永嘉四灵”。“四灵”写诗推崇唐代贾岛、姚合,专工近体,尤重五律,好以精练语言刻划寻常景物,但内容贫乏,意境狭窄。因反对江西诗派“以学问为诗”在书本上功夫的习气,故成就虽微,但也有一定影响。 江湖派:中国南宋时期的诗歌流派。因书商陈起所刻《江湖集》等诗集而得名。江湖派诗人有布衣,也有官宦,生活年代不一,其中因功名不就而浪迹江湖的下层文人的作品较有影响。作品或吟咏山川,或记述事件,或抒发爱国情怀,表现了诗人不满朝政、不愿与之合流的态度。也有的反映了厌恶仕途、仰慕隐逸、消极避世的思想。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古体诗和七言绝句。诗风平直流畅,质实古朴。代表作家有刘过、姜夔、敖陶孙、戴复古、刘克庄等。 说话四家:中国古代民间“说话”,相当于后来的“说书”。在宋代民间“百戏伎艺”中以“说话”最为发达,而且分“说话四家”,即“小说”、“说铁骑儿”、“说经“、“讲史书”。今所能见到的宋元话本,主要是“小说”和“讲史”两家。“小说”一家在宋代最受欢迎。 四大南戏(荆拜刘杀):是元末明初南戏的代表作,简称“荆、刘、拜、杀”。是 《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部南戏的合称。这四部戏体现着南戏的发展变化,“四大南戏”中的三个剧本都有传说中的作者,表明文人在南戏写定过程的作用。这些剧本既贴近民间,又显示出文人对南戏写作的渗透,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尤其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对后来的南戏、传奇创作影响深远。与《琵琶记》一起,提高了南戏在曲坛的地位,彰显着南曲创作的生命力。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6.婉约派:指有晚唐五代宋初一路继承,以吟风弄月,闲情逸致,男欢女爱为题材,风格委婉、轻柔、圆润的词派。以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为代表。 婉约派: 宋词一大流派。明确提出词分婉约、豪放者,一般认为是明人张詅。婉约,即婉转含蓄。词本为合乐而歌,娱宾遣兴,内容不外离愁别绪,闺情绮怨。五代即已形成以《花间集》和李煜词为代表的香软词风。北宋词家承其余绪,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虽在内容上有所开拓,运笔更精妙,并各具风韵,自成一家,但仍未脱离宛转柔美之风。故明人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型的词风。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但内容比较狭窄,人们形成了以婉约为正的观念。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直到南宋,姜夔、吴文英、张炎等大批词家,皆受影响。 7.兴四大诗人:是进入南宋以后,从江西诗派得氛围中冲决而起,取得重大创作成就得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以陆游为代表。 书上的解释:陈与义、吕本中去世以后,一批出生于靖康前后的诗人登上诗坛。他们是在烽火连天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山河破碎的动荡时势使他们具有完全不同于苏轼、黄庭坚的创作环境。而且他们自少就感受到诗坛风气的转变,所以比陈、吕等前辈更富有独创精神,最终以全新的艺术风貌取代了江西诗派在诗坛上的主流地位。这些诗人中以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四人最为著名,被称为“中兴四大诗人”。 8.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号“诚斋”,其诗内师心源,外师造化,要求师法自然,感悟自然,想象新颖清新,语言活泼,风格诙谐幽默,自成一体,人称“诚斋体”。由江西入,不由江西出,是“诚斋体”得以成立的前提。“诚斋体”的特点,最突出的是善于敏锐地发现与迅速地把握自然万物和日常生活中常人难以发现的或容易忽视的富有情趣与美感的景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在景物的描写中融入自己的主观领悟与体验,使之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趣。 9.四灵诗派:指南宋后期温州地区徐照(灵晖)、徐玑(灵渊)、赵师秀(灵秀)、翁卷(灵舒)四人,因均有“灵”,而得名。是对江西诗派得继承者得反拨。以清苦、幽深、枯健、小巧取胜。该派专攻近体,尤其是五律,并以晚唐姚合和贾岛的创作为依据来反对江西诗派“资书以为诗”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江西诗派以学问为诗、专在书本上找材料的习气。10.江湖诗人:是继南宋后期“永嘉四灵“而起的一个诗派,由江湖游士,因书商陈起刊印《江湖集》而得名,其宗师是当时文坛领袖刘克庄。其成员大都是落策布衣之士和官场失意的小吏。他们功名失意,进退无据,只得流传于江湖靠献卖艺为生。他们或奔走于公卿权贵之间或招群结友于市井乡间,结诗社推盟首,相互酬唱应和,自然形成一种相近的诗风,多反应底层生活。后人因《江湖集》中的诗的气味相近,故称之为“江湖派”,期中的诗人被称为江湖诗人。 11.散曲: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与杂剧合称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则是用来清唱的曲文。在元代,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新诗体。 12.词牌:填词用的曲调名。不同的“词”,以词牌区分,对句,字数,声调有限制。有些词牌,一调数名;也有同名异调。 13.科范:亦作“ 科汎”。指戏曲程式动作。元杂剧中术语,是对演员作出动作、表现效果的提示语。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楚辞楚辞之名出现于西汉早期,有两层含义: (1)是一种诗歌体裁形式. 本义泛指在战国时代出现的用楚国方言写成的楚地歌词。 由于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活动多杂以歌曲,其乐曲的词句长短不一,形式自由,极易表达奔放的感情,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屈原运用这种民歌体裁,驰骋其丰富的想象力,抒发其爱国情怀,写出许多传世名篇,因此“楚辞”一词后来演变为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新诗体的专称。 (2)是一本诗集名西汉刘向整理了战国时期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为《楚辞》 离骚《离骚》是屈原最杰出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根据诗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两个部分。(1)从开头到“岂予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内容主要是回顾过去的经历,以描述现实为主2)后半部分的内容主要是用幻想的方式,探索未来的道路。 《离骚》一诗闪烁着理想主义的光芒。诗人从叙述自己的身世、理想、遭遇入笔,强烈地抨击了楚国的政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全诗借用古代神话,驰骋壮美奇特的幻想,绘就一幅色彩绚丽、气势磅礴、人物命运起伏跌宕的画卷,寄寓了诗人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波折,并展示了他为理想奋斗不息、至死不渝的崇高人格。 建安风骨“建安”是东汉末年献帝的年号,习惯上把这个时期及后来魏若干年的文学创作称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三曹”、“七子”。 建安诗人生当汉末的动乱年代,大都饱尝忧患,身感乱离的悲怆。这种悲怆的情绪和“拯世济物”的雄心、建功立业的愿望相结合,反映在诗歌中,形成了慷慨悲凉、激昂苍劲的风格。这种风格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建安风骨”。 永明体是一种讲究声律和对仗的诗体,因其活跃在南齐永明年间,故称“永明体”。代表人物是沈约、谢眺等。 他们根据四声的规律,在诗歌创作中注意声、韵、调的相互配合和词语对偶形式的运用,创造了一种注重“音律”的新诗体。从此,中国的诗歌开始从比较自由的形式向讲求格律的方向发展,对唐代以后的诗歌以及宋词、元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永明体集大成的作家:庾信《哀江南赋》 骈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的一种文体,是和“古文”的不拘格式的形式相对立的一种文体,也叫“骈偶”或“四六等”。南北朝时期,文人大都生活在帝王贵族周围,所以他们的生活、思想都有很大的束缚。 主要特点:(1)讲究声韵和谐,多用对偶的句子,句式整齐,助长了文学形式技巧的发展。(2)由于创作内容的贫乏,文人们大量用典,词藻华丽,用华丽纤巧的形式来掩盖空洞乏味的内容。 庾信是六朝最杰出的骈文家,《哀江南赋》以骈六俪四的句式写就,达到了六朝骈体文的最高艺术成就。 边塞诗派唐朝为了保卫领土,抵御、打击少数民族入侵,经常进行边境战争,由于当时的军事政策,几乎家家与战争有关,文人大量走向边疆,产生边塞诗派。 他们的诗歌内容: (1)描写边塞风光 (2)反映边塞战争 (3)反映将士思乡、思亲的感情 (4)表达诗人建功立业的愿望 代表作家: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反映军中官兵苦乐悬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