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验光仪做视觉功能检查方法调节幅度检查

合集下载

综合验光仪的使用细则

综合验光仪的使用细则

综合验光仪的使用细则综合验光仪常规操作单眼屈光检查一、测量瞳距(一)。

瞳距尺法:测量单眼远用瞳距,使用有鼻梁槽的瞳距尺.1。

检查者面对被检者相同高度水平相坐,两人相距约40CM。

2。

将瞳距尺放在被检者鼻梁上,使瞳距尺水平线与双眼内、外眦水平线平行。

3。

检查者将笔灯放在自己左眼正下方,正面照射被检者右眼,避免直照被检者瞳孔,同样避免被检者注视笔灯。

4.让被检者右眼注视检查者左眼,检查者将被检者右眼角膜反光点与瞳距尺上刻度对齐。

5.读出读数,即为被检者右眼单眼远用瞳距。

6。

同样方法测出左眼单眼远用瞳距。

(二)自动瞳距仪:测量单眼远用和近用瞳距1。

检查者面对被检者相同高度水平相坐。

2。

保持自动瞳距仪与被检者双眼内、外眦水平线平行。

3.将测量距离设置为所要测定的距离.4.被检者右眼注视自动瞳距仪内置视标,检查者左眼观察.5。

检查者推动瞳距刻度线到被检者角膜中心,刻度盘显示数据为右眼单眼瞳距。

6.同样方法测出左眼单眼瞳距。

二、客观检影1.让被检者前额靠在综合验光仪检眼头的额顶上,按照被检者的实际瞳距调整瞳距钮和镜眼距.2.调整集合挚,置于看远位置,球柱镜归零.3。

调整水平仪旋钮,使其处于水平位置。

4。

双眼同时注视前方,(目的是双眼在检影时所用的调节最小),将功能片置于R镜片上。

5. 用视标定位仪调整视标,使视标与被检者视轴在同一水平线上。

6。

让被检者注视0。

1的C字视标。

7.使用点状光检影镜或带状光检影镜对双眼分别进行67cm检影。

8。

用透镜和柱镜分别中和影动.9.右眼检影结束后,进行左眼检影.10.双眼检影结束后打开右眼,遮盖左眼,进行主观验光.三、主观验光(一)。

检查客观验光的视力情况,并记录.1.如果V A≥1。

0做红、绿终点检查。

2.如果V A<1.0,调整球镜度数。

(二)。

第一次红、绿双色检查。

1.红绿测试原理:利用眼屈光系统的色象差及单色光在眼内的折射角度不同,当被检者辩色力正常,视力最佳时,黄色光落在视网膜上,红色光等距离地聚焦于黄色光的后方,绿色光等距离地聚焦于黄色光的前方. a.红色内视标比绿色内视标清晰的原理:绿色光先聚焦后发散,在视网膜上形成较大的弥散圈,光线分散较暗。

综合验光仪的应用和视功能检查

综合验光仪的应用和视功能检查

综合验光仪的应用和视功能检查一、综合验光仪的应用验光的目的:A、清晰的视力;B、舒适的用眼;C、持久的阅读。

验光分为三个阶段:A、初始阶段;B、精确阶段;C、终接阶段。

A:初始阶段:验光师收集患者屈光状态的基本资料,检影验光和电脑验光是该阶段的重点。

(综合验光仪有用于检影的“R”位,可抵消67厘米的工作距离。

)B:精确阶段:是对初始阶段获得的资料进行检验。

主要使用综合验光仪,该阶段主要强调患者对细微变化的主观反映又称为主觉验光。

C:终结阶段:包括双眼视力平衡和试镜架试戴。

是经验和科学的判断。

二、综合验光仪的结构A:调整部件:瞳距(远)(近);水平调整(要求气泡中央对准红点);后顶点距离调整(调整额托使最长线与角膜前顶点相切);多镜倾斜调整(位于垂直)。

B:镜片的调控:球镜的范围:+16.75D~-19.00D,红色为负镜,黑色为正镜。

初调每次变化为3.00D;微调每次为0.25D。

负柱镜的范围:0~-6.00D;0.25D一档。

轴向0~180度;每5度一档。

C:附属镜片:GL:绿色滤光片;10△U:10个棱镜度底朝外;“O”:开放位,没有镜片;“OC”:遮盖位;“±0.50”:交叉柱镜;“6△U”:6个棱镜度底朝上;“PH”:针孔镜;“+.12”:正0.125D球镜片,用于微调;“RL”:红色滤光片;“RMH”:红色水平马氏杆;“RMV”:红色垂直马氏杆;“P”:偏振片;“R”:检影用镜孔,含1.50D镜片抵消67厘米的工作距离。

D、辅助镜片:a:交叉柱镜,±0.25D;b:旋转棱镜:“0”位于垂直位调整底朝内和底朝外的棱镜。

“0”位于水平位调整底朝上和底朝下的棱镜。

箭头所指为棱镜度数(Risly棱镜)。

c:主窗口:被测者的观察窗口。

d:近点标尺和近视力表,用于近距离测量。

e:照明灯:用于近距离测量以及照明。

f:投影视力表。

三:综合验光仪的主觉验光(视远)A:1、准备客观验光资料;2、对接触位消毒。

特殊视觉功能检查—调节功能检查(眼屈光检查课件)

特殊视觉功能检查—调节功能检查(眼屈光检查课件)

1
实验步骤
• 5、旋转近用视力表盘,暴露视标盘上的十字条栅视标
并保持低度照明(照明度过高,焦深的影响会加大,以致测试结果 无意义)
实验步骤
❖6、嘱患者通过此交叉柱镜观看十字条栅视标,并报告是横线清 楚还是竖线清楚。
❖7、若患者报告竖线清晰,则反转交叉柱镜的轴向若病人仍报告 竖线比较清楚,停止实验,记录该受试者“垂直线优选倾向”放 弃测定
R:看远点所用的屈光度
移近法(Push up method)
物体移近,光线发散,促进调节的产生。
移近法测定调节幅度
操作步骤
(1)完全矫正屈光不正 (2)遮盖左眼,测右眼的调节广度 (3)令患者注视近视力表上最佳视力的上一行视标,缓
慢向患者移近,直至视标持续模 (4)记录距离,距离的倒数为右眼的调节幅度 (5)遮盖右眼,检查左眼的调节广度 (6)打开双眼,检查双眼的调节广度
• 人群中的均值为: ACC Lag: +0.50D • 对于非老视患者: ACC Lag +0.25D-+0.75D • 而且有着随年龄增加的趋势
注意事项
➢1、保持低度照明,防止焦深的增加,使测 量无意义 ➢2、调整瞳距为近用瞳距
➢3、视窗内设置交叉柱镜,负轴在90度
➢4、当第一次达到横竖线一样清晰时, 要先变为竖线清晰,再降低所加正镜片, 直到达到横竖线清晰
E
33cm刺激为3D
矫正为正视
E
实验步骤
❖1、首先矫正患者的远用屈光度,并保证双眼视窗完全打开
❖2、调整综合验光仪上的瞳距旋钮,使其符合患者的近用瞳 距。 ❖3、转动内置辅助镜片,使±0.50DC 的交叉柱镜位于视窗
• 4、拉下近用视力表杆,固定近用视力表盘于40cm(相当于 调节刺激为2.5D)。

综合验光仪做视觉功能检查方法调节反应灵活度

综合验光仪做视觉功能检查方法调节反应灵活度

综合验光仪做视觉功能检查方法调节反应灵活度正相对调节和负相对调节测量被检者远距全矫,在40厘米处使用近点卡,合适照明,近用瞳距,双眼打开;让被检者注视近距单行的视标,以+0.25D的级率逐渐双眼增加镜片直至病人报告首次持续模糊,所增加的正镜片即为负相对调节;让病人注视视标,以-0.25D 的级率逐渐增加镜片直至病人报告首次持续模糊,所增加的负镜片即为正相对调节;正确记录NRA/PRA。

正常值:负相对调节 +2.00----+2.50;正相对调节≥-2.50调节反应BCC当给予一定调节刺激时,人眼将作出相应的调节反应,根据反应量是否精确分为调节超前,调节滞后和正常调节反应。

被检者远距全矫,在40厘米处使用近点卡BCC(或称FCC)视标(十字线,如图),近用瞳距,双眼打开;加+/-0.50D的交叉柱镜,在昏暗的照明下让被检者注视十字线;让病人报告哪一组线比较清晰。

如果病人报告垂直线比较清晰,减低照明度;如果病人仍报告垂直线比较清.可翻转+/-0.50D的交叉柱镜再次询问,如病人仍诉垂直清楚,则停止测试并记录垂直线嗜好倾向;双眼以+0. 25D的级率增加镜片度数直至病人报告两条线同样清晰为止;记录加镜片的总量为BCC结果。

如加镜片的总量为正值则说明是调节滞后,如加镜片的总量为负值则说明是调节超前。

BCC检查的正常参考值是:+0.25D~+0.50D(非老视的病人)BCC(或称FCC)视标调节灵活度测量标准的检测方法是使用±2.00flippers镜片,在40厘米处,或在病人习惯的阅读距离视标相当于0.6或最好视力上一排视标。

初始将+2.00D放眼前,反转到-2.00D开始计时,看清晰后再次反转到+2.00D,再次清晰后为一个周期。

测定一分钟内被测眼完成几个周期,记录一分钟内的反转次数及是否在某一步有困难。

单眼和双眼都要测定,正常的测试结果是单眼每分钟翻转12个周期,双眼为每分钟翻转8个周期注意:视标大小、翻转镜度数、检查距离都会对结果有影响,应按照标准条件来检查分别注意正镜片和负镜片的速度,如正负速度不同则测量顾客的正/负相对调节。

眼睛调节功能的测试

眼睛调节功能的测试

眼睛调节功能的测试调节功能主要是维持患者视物的清晰,调节功能的下降,势必意味着调节范围的减小、调节近点远移,因此使视近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阅读需求。

所以调节功能的状态,直接影响着被检者的视觉质量,因此调节功能的测定是视功能检查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在双眼视检查中,调节功能测试应包括调节广度、调节滞后、调节灵敏度和正负相对调节的检查。

1、调节广度(AMPLITUDE OFACCOMMODATION)的测试调节广度即指注视远点与注视近点的屈光力之差以屈光度表示,测试方法有移近法和镜片法,另外还可以按照年龄从DONDER’S表查出和根据HOSTETTER公式计算求得:1)2)、4).公式:Hofstetter在20世纪50年代,经过大量临床实验统计,提出年龄与调节幅度关系的经验公式:最小调节幅度=×年龄平均调节幅度=年龄最大调节幅度=×年龄2、调节滞后的测定1)FCC试验(Fused Cross Cylinder)又称十字视标试验:原理:FCC试验是检查双眼注视状态下,观察近距离物体时患者的调节状态,调节超前亦或调节滞后,也经常应用在确定老视患者的试验性下加光。

所谓调节滞后是指调节反应量小于调节刺激量,调节超前指患者的调节反应量大于调节刺激量。

例如观看40cm处物体,调节刺激量即为1/=,而如果患者动用的调节力为,此即为调节滞后;若患者动用调节力为,则为调节超前。

测定方法:1、双眼视窗内设置患者习惯的远用处方镜片或刚刚完全矫正后的远用视力镜片,并保证双眼视窗完全打开。

2、调整综合验光仪上的瞳距旋钮,使其符合患者的近用瞳距。

3、拉下近用视力表杆,固定近用视力表盘于40cm(相当于调节刺激为)。

4、旋转近用视力表盘,暴露视标盘上的十字条栅视标(如图2-2-1示)并保持低度照明(照明度过高,焦深的影响会加大,以致测试结果无意义。

)图2-2-1图2-2-25、旋转附属镜片旋钮,使+/-的交叉柱镜同时位于患者双眼视窗之内。

特殊视觉功能检查 移近法测量调节幅度

特殊视觉功能检查 移近法测量调节幅度
操作步骤 ---视频
9.分别记录右眼、左眼的调节幅度,以此案例说明 格式如下记录:OD:10D OS:10D OU:14.3D
完整视频
预期值
1. 根据Hofstetter(霍夫施泰特)的年龄与调节幅度关系的经验公式:最小调节幅度=15-0.25X年龄 平均调节幅度=18.5-0.3X 年龄 最大调节幅度=25-0.4 X 年龄2. 双眼调节幅度的差别小于1D可以辅助判断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将近视力视标防止40cm处并保持清晰,如果不清晰说明老化眼出现了。让被检者注视近视力表上最佳视力。也就是同远视力的最佳矫正视力的上一行指标,此案例应该取0.9的视标并用光照亮,4. 然后以每秒一到两厘米的速度将是标缓慢向被检者移近,直至视标出现,持续模糊。如果被检者报告视标模糊后又变清晰,继续向前移动,直至视标完全模糊,回到最后清晰的位置。测量过程中,要通过让被检者不断读出市标以保以确保视标的清晰度
注意事项
移近法的检测调节幅度的原理移近法测量调节幅度的方法和步骤
小 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移近法测量调节幅度
操作准备 - 视频
近视力卡、综合验光仪、遮盖板、直尺
操作步骤 --视频
1. 用综合验光仪完全矫正被检者的屈光不正,矫正过程简略,最终该患者的屈光度OD,-3.50D=1.0,OS-2.50D=1.0将度数插在镜架上,尺子置于右眼开始检测。2.用着盖板遮盖被检者的左眼。
操作步骤 --视频
完全矫正可在综合验光仪上测,也可以带着矫正眼睛直接检测 分单眼和双眼检测近视力卡的视标选择最佳视力的上一行。视标移动速度1-2cm/s匀速缓慢移近 直至视标完全模糊准确测量,距离的微小变化会导致结果较大的不同。准确规范记录结果。用移近法测量调节幅度时,由于在一定过程中会由于距离的减少,使视标放大,因此使结果偏大,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在视标移近至20厘米时,减小时标,移近至十厘米时再次减少指标进行解决

浅谈老视验光的检查方法(1)

浅谈老视验光的检查方法(1)

浅谈老视验光的检查方法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人们经济水平的提高,传统的老视验配方法已不能满足追求高品质的消费者。

老视是由于年龄的增长,晶状体硬化,晶状体囊膜弹性下降,悬韧带松弛时,晶状体不能很好的借弹性回缩,从而导致了调节力的下降而引起的。

本文将讨论两种老视精确验光的方法。

【一】调节幅度法调节范围与年龄的增加成反比,调节力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下降,每年大约减少0.25~0.4D的调节量。

以下公式描述了调节幅度与年龄之间的关系:调节幅度(AMP)(amplitude of accommdated) 经验公式:A最大= 25.0-0.40×年龄(岁)A平均= 18.5-0.30×年龄(岁)A最小= 15.0-0.25×年龄(岁)当人们所使用的调节力少于拥有的最小调节幅度的一半以下时,才会感到舒适并能持久阅读。

若所需调节力大于最小调节幅度的一半以上,就会出现老视症状。

故Add的计算方法为:Add=1/工作距离(单位:m) - 0.5Amp(最小调节幅度)检查步骤:1.被检眼矫正成正视眼。

2.计算/测量调节幅度(Amp)3.测定习惯的阅读距离4.计算Add:Add = 1/工作距离-0.5AMP5. 根据完全矫正度数和附加度插片试戴6. 在习惯的阅读距离处阅读,排除不适可能。

将阅读物移近眼,再移远眼。

远离眼不行,减正度数;移近眼不行,加正度数。

调节幅度有三种方法精确得出:[举例1]某人,年龄52岁,他平时的阅读距离为33cm,请计算其Add。

①Amp=15-0.25×52=2.00D②调节需求=1/0.33m=3.00D此时调节需求与不满足最小调节幅度的一半,故需要加入Add来协助患者持久、舒适的阅读。

③Add=1/0.33m -0.5×2.00D=2.00D【方法二】推进法原理:通过移近视力表刺激晶状体产生调节,当出现模糊点时,即为调节近点。

检查步骤1、将仪器调整为近用瞳距2、正视眼不加镜片,屈光不正眼加完全矫正度数镜片。

调节集合功能检查

调节集合功能检查
⑶若此时观察到的影动为顺动,则说明被检者为调节滞后,在其眼前加 正球镜进行中和,达到中和时所加的正球镜即为其调节滞后量。
⑷若此时观察到的影动为逆动,则说明被检者为调节超前,在其眼前加 负球镜进行中和,达到中和时所加的负球镜即为其调节超前量。
⑸调节反应的正常值为调节滞后+0.25~+0.75D。
3.双眼调节灵活度测量过程中为了避免被检者有 单眼抑制现象的发生,检查时可使用偏振镜片(如 图4)。测量时被检者戴上偏振眼镜,若其只能看 到两列视标说明被检者有单眼抑制,需在记录中标 明。
单眼调节灵活度(MAF)的检查与双眼眼调节灵活 度的检查方法基本相同,只是需要遮盖一眼进行检 查。
调节灵活度的正常值:双眼8周期/分钟,单眼12周 期/分钟。
当出现调节滞后时,特别是大于+0.75D的滞后,由于滞后可能引起视 近时网膜后成像,如果PRA﹙正相对调节≥-2.50D﹚偏低,调节灵活 又下降,则顾客很可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出现近视屈光度数的快速增 加,我们可以通过调节功能的训练使调节滞后、PRA和调节灵活度恢 复正常,使得近视的加深速度减缓下来。
Donder’s表
年龄 10 20 30 40 50 60
近点(CM) 调节广度(D)
7
14
10
10
14
7
22
4.5
40
2.5
100
1
调节功能的检查
(二)、调节反应
⑴调节反应是指当给予一定调节刺激时眼睛所作出的调节反应 情况。
⑵例如将视标放在眼前1000px处,所给予的调节刺激为2.5D, 如果此时眼睛所作出的调节反应小于2.5D,说明其为调节滞后;
隐斜视介绍与测量
在我们平时的验光过程中,除了普通的屈光检查, 还有很多必要做的视觉方面的测试,这样才能算是 一个比较完善的验光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验光仪做视觉功能检查方法调节幅度检查
前文发布视频资料介绍了全面使用综合验光仪的方法。

本文将视频中提到的具体操作方法和一些其他常用的视觉功能检查方法用文字表述,方便同学们使用时查阅学习。

使用双眼立体视检查图检查立体视
使用双眼立体视检查图(人民卫生出版社金贵昌),受检者手持红蓝滤色眼镜,放在视力矫正的双眼前,红色片在左、蓝色片在右),使用第四部分《立体视锐度检测图(检查图7~17)》,指导被检者在良好的照明下,距离图40CM双眼同时看图,找出被检者能看到的最小视差的图,参照P28检查图答案记录视锐度秒数。

可以这样描述检查结果:
立体视:使用双眼立体视检查图(人民卫生出版社金贵昌), 能看到
图查立体视为″
使用双眼立体视检查图(人民卫生出版社金贵昌)检查,正常一般在100″以上。

推进法测量调节幅度
被检者远距全矫,在40 cm处使用近点卡,合适照明,近用瞳距;遮盖非测试眼,让被检者注视比他的最佳视力上一行的单行视标并保持视标清晰;将视标慢慢移近(速度为2cm/s)被检者直至视标变模糊。

衡量从病人镜片平面到视标的距离再折算成屈光度即调节幅度,并正确记录;遮盖。

已测眼,使用同样方法测量另一只眼。

调节幅度的正常值随年龄而不同。

负镜片法测量调节幅度:
被检者远距全矫,在40 cm处使用近点卡,标准照明,近用瞳距,双眼打开;遮盖非测试眼,让被检者注视比他的最佳视力上一行的单行视标并保持视标清晰;眼前每三秒增加-0.25D的镜片,边加边询问视标是否变模糊了,如果模糊在3-5秒内恢复,可以继续增加屈光度,但如果超过5秒仍没有恢复,停止测试,所加的负度数总和加工作距离屈光度(2.5D)就是调节幅度,并正确记录;遮盖已测眼,使用同样方法测量另一只眼。

调节幅度的正常值随年龄而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